支教發言稿范文
時間:2023-04-11 18:28: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支教發言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各位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是**市實驗小學的舒*。今天,我非常榮幸地站在這里,作為上學年18名赴**支教教師代表,與大家分享一年的支教生活和教育感悟。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體支教教師向一直關心和支持我們的區教育局領導、學校領導表示衷心地感謝!
向即將奔赴**、**參加為期一年支教援教任務的23名教師表示崇高的敬意!
直到今天,我依然清楚地記得,去年開學初我們一行十八人在區教育局黃局長、涂科長的帶領下奔赴**開啟支教征程的情景。我們18位老師分別安排到八所學校支教,多的五人一校,少的一人一校。到支教學校最近的,驅車也得兩個多小時,遠的則毗鄰仙桃和漢川。盡管我們身在各處,但我們18個人的心中裝有同一個目標:為了遠城區的孩子們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我把一年的支教感悟總結為三句話:
一、視艱苦為挑戰,樂觀應對
經歷過多天的停水,也嘗過沒電的滋味。夏天酷熱難耐,冬天寒氣逼人。早餐、晚餐自理……
雖說支教生活條件有些艱苦,但艱苦條件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培養了我們的樂觀主義精神。我們制泡菜,腌臘肉。比廚藝,賽球技。既有“周一大餐”又有周三“下午茶”。
“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思想,讓我們將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熱愛生活的態度留給了支教的學校。
二、視經歷為財富,全心投入
根據支教學校的需要,我們很多老師必須教自己并不熟悉的學科,還有的老師需要承擔班主任工作。面對現實,我們沒有猶豫和彷徨,而是盡可能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環境和新角色。很多時候,大家邊學邊教,邊教邊學。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以付出常人雙倍的努力,圓滿完成了學校交給的任務,取得很好的反響。
桐湖支教的劉濤老師語文公開課獲**區教研員高度評價,侏儒中心支教的高俊老師所上的語文課和我上的體育課在**區的教學檢查中都獲得“優秀”等級。我在學校上的一節體育公開課,除了本校的許多老師現場觀摩學習外,連中學的體育同行們也慕名而至,真正達到我們支教援教的目的。
支教期間,我為農村孩子的質樸、純真而感動;為農村教師的真誠、善良而感動;更為老師們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而感動。只有走進他們的世界,你才能真正了解他們。而支教,正是走進他們世界的平臺。
支教生活有苦有樂,有挫折,也有成功。有付出,也有收獲。
由李龍和劉濤老師主編的圖文集《光輝歲月》,楊柳、周俊等老師制作的PPT《難忘的支教歲月》都是我們支教生活永久的回憶。
短短的一年時間,我也收獲了七十余篇、五萬多字的《西行隨筆》。它真實地記錄了我們支教生活的酸甜苦辣,工作上的得失、學習的感悟、逆境中的拼搏……
作為人生的經歷,一年的支教生活必將成為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筆精神財富。
三、視關懷為動力,自我鞭策
忘不了,行前動員會上黃局長那句語重心長的話:“支教是功德一件”,也忘不了各級領導對我們無微不至地關心和幫助。
去年,區教育局不但給我們提高了支教生活補貼,還為我們每個人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區教育局為改善支教老師的生活條件,每個支教學校都修建了“支教樓”,給前來支教的老師使用。我們所在支教學校的領導也是克服諸多困難,盡可能為我們改善和創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環境。
各個支教老師原學校的領導,帶著區教育局領導的囑托,先后到支教學校看望和慰問支教老師。像我們實驗小學的校長和書記曾先后兩次驅車到侏儒中心看我,讓我非常感動。
桐湖支教的劉濤老師在支教期間母親住院,十三中的校長和書記、工會主席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看望,桐湖學校領導也來回顛簸五六個小時到醫院探視。
橫龍小學支教的黃啟源老師生病,區教育局領導得知后送來了慰問金……
各級領導的關懷,讓異鄉工作的我們心中充滿了溫暖和感激,它也成為我們工作的動力之源。這種關懷時刻鞭策著我們以昂揚的斗志、飽滿的工作熱忱,投入到支教工作之中。
最后,引用我的《西行隨筆》的一段話:
“五個人,也許改變不了什么。但我們是一束光,帶給孩子們的是光明。我們有一份愛,給孩子們的是溫暖。
我們是微風,悄悄的來,又悄悄的去,不帶走什么,但留下的是整個春天。
一年的時間不長,兩百多個日日夜夜不短。風里來,雨里去,我們無怨無悔。我們付出,我們收獲。也許時間會沖淡我們的記憶,但永遠沖淡不了我們對支教生活的美好回憶。
篇2
一、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提高支教教師的歸屬感
我校教師住宿生活條件都很差,很多教師目前借住在校外,但為了安排好支教教師的生活,我們主動向黨委、政府匯報,在他們的協調下,我們在離學校最近的地方租到了條件比較好的住處,同時把學校最好的房子騰出來讓支教教師住,為了緩解他們離家的寂寞,還專門安裝了閉路電視,并把學校電視機借給他們看,加強了教師伙食的管理,變換了飯菜的花樣,保證營養豐富,盡量滿足不同教師的口味,雖然每天只花6元錢,但教師們都能吃上滿意的飯菜。考慮到他們雙休日能有更多時間和家人團聚,在周一早上和周五下午都沒有給他們排課。我校債務大經濟非常困難,但我們卻為支教老師報銷了回家的車費。同時要求本校教師以主人翁的態度來與支教教師相處。首先,當好東道主為他們提供生活便利,最初我們主要安排曾經相識的或者有同學關系的老師多在一起交流,把他們當成客人,讓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多,本校老師很快與支教教師成為了生活上的朋友;支教教師生了病,學校領導、老師、學生象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端藥、送飯,買藥、請醫;在工作上把他們當成我們請進來的老師,因為他們來自不同學校,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學校要求本校老師主動聽課。通過結對子,集體備課等活動,促進了我校教師的專業成長。對支教教師的尊重和關心,使他們有了歸屬感,把支教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學校,減少了打短工的思想。
二、目標引領,活動鋪路激發工作原動力
我校已連續六年在市縣教育教學質量考核獲等級獎,學校教學質量受到了社會、家長的普遍認同,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宣傳,無形中也成為學校的壓力和動力,在教師團隊中已形成強烈的質量意識。因此,每學年初學校就制定了明確的學校工作總目標,通過對總目標的分解、細化,再分解到年級、到班、到學科教師,通過捆綁落實,打樁定位,目標成為了年級、班級共同的奮斗理想。因此,當支教教師們踏入漓江初中大門時就感受到目標帶來的不僅是壓力,更多的是對自己一年支教生活的一個美好的遠景,他們在與社會、家長、學校師生的廣泛接觸后,興奮地說:這里是一個展了勁就能出成績的地方。同時,學校組織了教師敬業奉獻的主題演講活動;邀請黨政主要領導到學校看望支教教師;召開支教教師座談話;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震后送教下鄉”等家訪活動,在活動中加強了支教教師的團隊精神,增進了師生感情,提升了學校的社會形象,更堅定了他們要把一年支教生活譜寫成自己教育生涯中最精彩華章的堅定信念。
三、嚴格過程管理,敢于叫真逗硬抓落實
我校教學過程管理一直堅持“十字方針”,即備課要“深”,上課要“實”,作業要“精”,教學要“活”,手段要“新”,活動要“勤”,檢測要“嚴”,輔導要“細”,負擔要“輕”,質量要“高”。有了這支支教教師隊伍,為了確保我校教學質量不滑坡,我們進一步細化了管理過程,完善了管理措施,重點抓落實,沒有落實,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紙空文,沒有落實,再理想的目標也不會實現。通過制度讓各個層次的管理者主動擔負起管理的責任,要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敢管、善管,主動的管。要提高管的執行力,必須增強教學管理人員主人翁意識,把學校榮辱當成自己的榮辱,把學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學校的發展由個別人關心,少數人操心變成大家操心,人人盡心,這樣各項教學管理措施才能真正執行到位。每周定時召開例會,校長率先垂范,靠前指揮,學校管理機構有效運轉,我們堅持了月查、月結、周清制度,在學月檢查中采取突擊檢查與集中檢查相結合。實行了推門聽課制度,聽完課,領導要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學生意見,要檢查教師的教案及作業布置、批改情況,把學生家長的民主測評結果提供給教師本人。每學月教師工作情況以工作簡報形式發到每位教師手中。
在第一學月的測評中有一位支教教師,師生滿意度測評僅40%,這對他刺激非常大,他感到很委屈,我立即找到他進行了安慰并一起分析了師生對他工作不滿意的原因,肯定了他業務能力強教學基本功扎實,也找到了他備課不“深”,只研究教材不研究學生,導致學生學不懂,不重視作業批改,不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方法簡單,責任心不強,造成師生關系緊張,通過一段時間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和跟蹤指導,這位老師在第二學月測評時師生滿意度迅速上升到85%,這使他有了成就感。學校沒有辦公室,隨堂生班成了我校一道風景線,和學生擠在一起,過貫了舒適生活的支教教師們難以接受,抵觸情緒很嚴重,我們領導分別找他們做思想工作,頂住壓力,嚴格坐班考勤,堅持統一要求,統一管理,很快他們就適應了在教室坐班,從中感受到隨堂坐班拉近了師生距離,有利用于教學工作,每天各節課既備好了教案也把作業批改了,利用休息時間又可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在教學觀念上,個別教師存在不重視生物、地理、音、體、美等學科的教學工作,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我們首先通過開會講清這些學科對學生可持續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把對學生明天負責作為教師的為師道德,提出對這些學科明確具體的要求,并嚴格檢查。象語、數、外等學科一樣嚴格進行單元過關檢測。為了統一支教教師的思想,嚴肅工作紀律,在支教教師剛來學校,我們就組織他們學習了教育局關于支教教師管理辦法,學校常規管理辦法。建立了支教教師個人檔案。把他們上課、坐班、開會考勤記錄,學月工作檢查,參加學校活動記錄,突出業績記載,教學事故認定,學科考試成績等均放入個人檔案。用于職稱年度考核和學期津貼發放的依據,明確提出對支教教師年度考核,我們決不走過場象本校教師一樣,用量化分數評比,不合格的一律定為不稱職。
每學期結束,在嚴格組織考試的基礎上開好期末工作總結會,這是激勵先進鞭策落后的有力舉措。我們將每學期各項統計數據以課件形式展示出來,各部門通過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總結,用數據去彰顯成績,用數據去查找反思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老師們心服口服,不怨人只恨自己工作不到位,領導這時是以朋友式的身份出現在工作業績較差的老師身邊,幫助老師們找回失去的信心,撫平失敗的傷痛。通過期末考試的總結評比支教教師明顯感到與本校教師因敬業精神產生差距,通過業績顯現出來了。他們不僅上課提前守候在教室門口,休息時間也在走道,在樹蔭下時常看到他們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一起溫習功課。他們感嘆地說:在這里我們體會到壓力不是來自領導,而是這一個充滿競爭的工作環境。他們逐步感受到質量意識在這里已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將會把這種文化傳楊。
四、典型引路,榜樣示范,促成支教教師隊伍共同提高
篇3
關鍵詞:高職;法律診所;教育;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195-03
法律診所式教育起源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它借鑒了醫學院學生在醫療診所臨床實習的做法,倡導在實踐和經驗中學習法律和律師的執業技能。這種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以互動、模擬、參與式的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1]該教育模式,自2000年被引進到我國以來,在一些高校得到了迅速推廣。經過實踐,創造出了一些較好的教學方法,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受到學生們的好評。但是國內很多本科院校將開設法律診所式教育,定位于檢驗學生本科階段理論知識成績的工具,更多的情況下只是作為理論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教育活動開展不充分,且學習時數有限,不能滿足全體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需求,效果也不明顯。[2]法律高職能否開辦法律診所課程,應該采取什么教學方法在當時還沒有任何高校嘗試過。
一、我院開展法律診所式教育的實踐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及《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要求高職院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按此要求,以診所式教育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實踐教學,對高職法律院校來說,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很多高職法律院校仍側重于法律理論的教學,忽視對以診所式教學方法改革為發展方向的探索研究,導致畢業學生缺少必要的、有針對性的實踐能力,造成學生就業難、上手慢、適應能力差,不但與國家對高職法律教育的基本要求不符,而且嚴重影響了學校的聲譽和生源。和全國大部分高職法律院校一樣,前些年我院也存在類似問題。為了更好地貫徹國家對高職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院對高職法律教育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對以往教育方法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對有關法律實踐教育模式、方法進行了對比、篩選。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法律院校畢業學生多從事輔助和基層法律服務的應用性工作,高職法律教育的目的更應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內容上應側重于實用技能、動手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診所式教育突出基于真實案件操作的理念,側重對學生職業技能培育的目標,與高職法律教育的理念、目標比較吻合,與傳統法律教育的實踐教學相比更加優化、全面。[3]因此,我院決定于2005年引入診所式法律教育。在長期的實踐中,我院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目的,以課內模擬教學為基礎,以指導學生辦理實際案件為重要手段,逐漸將診所式教育納入學院整體體制;將診所式教育與法律服務緊密結合,積極創建實踐基地;大力配備高素質指導教師,以積極引導與必要學分要求為保障,保障了診所式教育的順利開展。首先加強了診所式教育的硬件建設。在引入該教育方法的當年,我院即成立了具有診所式教育基地性質的“法律服務中心”;2008年1月經河北省司法廳批準設立了“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法律援助中心”。同時,加強了診所式教育的實踐活動,2005年,即成功加入“診所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在多次組織教師觀摩、培訓和調研之后,在全院范圍內整合現有教學資源,于2007年開設了法律診所式教育課程。幾年來,先后將50名具有一定資格、且具有相當司法實踐經驗能力的教師,充實到診所式教育崗位,組織近4000名學生參加并修完了診所式教育課程,相當部分學生畢業從事律師事務所、企業法律顧問等法律輔助工作后,以較強的實踐能力、在較短時間里適應了工作需要,得到了所在單位的肯定。
二、基本做法和成效
開展診所式教育以來,我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促進了學生對法律理念的深入理解,鍛煉了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法律職業意識觀念,提高了學生的法律實際應用能力。
1.擇優配置師資,提高教學質量。在師資配備上,我院規定,在全院范圍內公開選拔具有雙師(教師、律師)資格并有法律事務工作經驗的人作為診所的指導教師。而我院和其他高職法律院校一樣,具有上述條件的教師較多,為開展診所式教育提供了相應的師資基礎。指導教師在實施診所式教學時,讓參與診所式教育的學生以真實案件為基礎,分別擔任當事人、律師、企業法律顧問、法官、檢察官等不同角色,針對不同的角色反復模擬訓練,并針對學生所承辦案件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角度、方位和層次的教學方法,進行分類別、跟進式指導。發現問題、偏差,及時指出,提出改進意見,幫助學生及時糾正,使教學產生了一種立體的、透視的、深入的效果。
篇4
高職英語并不是和中學一樣針對某一個板塊進行深化,相對來說,高職英語更為系統,出現的語法例子也就會相對增多,幫助學生強化語法技能的同時還能幫助大學生在語法上有一個系統化的概念,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更好的學習英語。但當前高校教師在理解交際的教學上出現了一些錯誤:首先,教師認為學生不能順利講英語,是太過重視語法的正確使用,以為語言的正確性與流利性相互對立,并不能和諧統一。其次,學生在實際交談時不需要考慮語法學習,能說就行,語法對于實際生活毫無用處。以上兩種觀點都是導致學生不能學好語法的重要因素[1]。抽樣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在語法的掌握上普遍較差,導致英語交談水平無法提高。例如:一些老師自身英語水平較差,根本無法正確的教導學生。還有部分老師常年使用漢語,在英語方面的理解經會和漢語混為一談,都會讓學生在學習語法時受阻。因此,英語語法教學必須實行變革,讓大學生重新認識英語語法的重要性。當然也有很多老師水平較高,并且關于英語語法的教學也有全面的認識,知道語法教學是大學生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部分。當下的高職教育中老師在講解課本內容時乏味無趣,學生感受不到老師的活力與激情,自己就失去了學習興趣,從而出現課堂上玩手機、說小話、打瞌睡以及逃課的現象。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無法真正的學到知識,相反還會養成許多壞習慣,導致英語語法的教學目的也就無法實現。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下高職英語語法的教學
1.相關準備工作。首先,英語語法的教學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新型的教學模式。首先,在英語語法教學中,讓學生分組學習,學生可以在互相交流、溝通過程中學習英語。即老師在課堂上按照班級學生人數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一般是四個到五個人,在活動開始前,老師需要指導訓練每個小組,盡可能讓每個組中的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當活動結束后,組內實行互評,每個組也要互評,讓學生以及團隊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2]。高職英語語法教學中,老師還應確定教學活動的主題,并按照課本知識安排話題,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話題進行討論。如在過去進行時的語法教學上,總是容易出現過去進行時與正在進行時或是與過去完成時混淆的現象,例如:學習Iwasplayingmygamethistimeyesterday,這個句子時,學生通常會在playing部分忘記加ing或是容易將was變為is,這就需要老師告訴學生過去進行時表示的是過去正在進行的某一個動作,所以是be動詞的過去式加上動詞的ing形式,這樣就便于學生記憶。
2.小組的活動。開展高職語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對語言的形式仔細觀察,發現并總結語言中存在的語法規律;再結合學生所學語法知識與技能,將教學內容用句子形式轉化出來,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句子中的語法知識,找到學習英語語法的有效方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盡可能帶領學生發現相關規律,在適當時機給予部分提示。還要多鼓勵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學習的欲望,調動學生在英語語法上的學習積極性。老師還要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將學生在知識上的一些錯誤理解及時糾正[3]。在課堂上,老師還要時不時的對之前學過的內容進行回顧,學生自主總結之前學習的語法規律。例如總結虛擬語氣的語法時,如果從句主語是第三人稱的單數,be動詞是謂語動詞時,可以使用was來替代were。但如果是倒裝虛擬ifIwereyou,asitwere的句型,就只可以用were,因為ifIwereyou是固定不變的,不管任何情況,這樣的句型都只可以使用were的動詞形式。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將實踐與書本理論相互結合起來,豐富所學的知識。在此過程中,老師還要密切注意學生所使用句子是否與語法規則相符,促進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此外,老師要經常訓練學生課堂知識,讓學生能有一個深刻的記憶,進而提高交際過程英語使用的能力。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小組的活動,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進行平等自主的交流。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高職教育;創新發展;校企合作;技術型人才
供給側本是經濟領域的一個詞匯,國家經濟要想取得快速平穩的發展,供給與需求兩側要保持相對平衡,但目前我國呈現出消費動力充足而市場供給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形勢。在這樣的新形勢下,供給側改革理念提出,旨在通過改變賣方市場提供的產品來提高購買力,以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對于學校而言,高職院校輸出優秀畢業生是供給側,社會企業需要人才則是需求側。兩者之間需要保持相對平衡,供給側與需求側才不會產生矛盾。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供給側改革的需求,所以必須創新發展,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
一、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它是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活動。高職人才將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所以,創新高職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一)解決高職教育生源危機,優化高職教育結構
從2009年至今,全國高考報名人數持續減少。《2016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高校招生一直存在嚴重的生源問題,而高職教育招生問題尤為嚴重,有些地區的部分高職院校實招人數不到計劃人數的一半,部分院校的部分專業甚至“零投檔”。高職院校在招生工作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解燃眉之急,然而這樣的舉措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受需求側理念影響,高職教育一味追求提高畢業生的數量,而在其質量上沒有一定的保證,使得畢業生未來發展前景不樂觀,導致后續的生源問題。與需求側理念不同,供給側理念更富前瞻性,強調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優質人才,這樣一來高職畢業生的發展前景更加開闊,高職專業更具吸引力,一大批高中畢業生尤其是考慮三本的學生就會產生選擇高職院校的傾向。
(二)改善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提升教學效益
近年來,企業用工荒嚴重,然而很多高職院校畢業生卻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受需求側影響,高職院校強調畢業生數量而忽視其質量,高職教育供給的人才不符合企業招聘的要求,導致供與求之間存在錯位,供求鏈失去了平衡。所以,需要供給側理念的引導,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真正具有專業的技術知識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素養的畢業生,這樣才能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體現優勢和價值。畢業生素質符合社會需求,在就業過程中就不會出現崗位過剩而人才不足的現象,從而使高職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得到高效的回報。
(三)增加對高職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質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所以高職院校的規模日益擴大,規模迅速擴張之后,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其內涵發展。然而,規模擴大的腳步太快,以至于國家對高職人才培養的投入未能及時跟上,高職教育無論在硬件資源還是軟件資源方面都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這就需要國家增加對高職教育的投入,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為堅實后盾,在新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助力高職教育輸出創新型人才,實現創新發展。
二、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創新發展面臨的挑戰
從發展時間來講,我國高職院校創辦的歷史相對較短,發展不成熟,職業化特色不鮮明。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要求術業有專攻,技藝越精越符合社會需求;供給側改革理念下,人才發展在技藝精良的基礎之上還增加了創新要求,這對于高職教育來說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課程設置模式陳舊,與企業需求不匹配
多年來,高職教育基本沿襲傳統的教育體制、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材教具,更像是“學制袖珍型本科”。首先,在專業課程設計上過分追求學科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專業課程偏學術型,課程構成單一;其次,過多的理論化教學,實用性指向不明,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最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缺乏創新思維。由于高職教育課程設置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沒有進行有效的對接,很多學生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實際的生產應用中毫無價值,又不具備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創新能力,就業時往往達不到企業的人才篩選要求。當前,很大一部分企業正處于發展的瓶頸期,需要輸入新鮮血液完成轉型與變革,希望接收的是富有創新意識并且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高素質人才,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學生能力單薄,與企業多樣化需求不符
在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生的能力單一,通常只會一項專業技能,掌握得還不全面,也不愿意在與專業相交叉的技能學習上花精力。學校培養的人才不能真正滿足社會所需,教師、學生對社會的發展模式、發展需要沒有深入研究。學校與社會的距離越來越大,供應與需求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造成了我國就業形勢嚴峻、素質型人才短缺的現象。在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校要深入了解社會需求,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淺層次,原因主要在于校企合作不僅不能為企業帶來顯著效益,反而極易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校企一體化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得以展開:一方面,學校可能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對學生的校外實習沒有科學系統的安排;另一方面,企業考慮自己實際生產的效益,也沒有真正接受學生參加頂崗實習的意愿。要想符合供給側改革理念的要求,學校必須積極深入地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清醒地認識現狀,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更多的技能,以便進入社會后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教師隊伍實踐技能欠缺,高職教育缺乏創新平臺
現行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依靠教師課堂授課,而很大一部分教師專業技能不高,更不用說實際操作技能。一方面,教師傳授的知識技術陳舊、專業性不高,有一些在實際生產中甚至已經被淘汰,但學生接受專業知識的主要途徑還是教師和書本,接觸先進知識體系和技術的機會較少;另一方面,教師技術能力不足,一味地組織課堂教學,缺乏實際操作,導致技能學習比較抽象,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較差。與此同時,高職教育缺乏創新平臺,學生即使有優秀的創新思路,也沒有平臺可以付諸實踐,久而久之思想逐漸懈怠。只有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才能開拓新的思路。這就要求教學模式從固定的課堂傳授模式轉向現場實戰模式,否則教學和實踐一體化的目標很難達到。
三、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
當前社會傾向于具備創新能力、專業化程度較高的人才,高職教育現在的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在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需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調整不合理的教學結構,創新發展途徑,以達到培養時代所需人才的目的。
(一)創新課程建設,使學校教育符合供給側改革理念
在市場需求導向下,高職教育的課程結構需要進行調整。首先,要創新課程設置。要充分強調應用性、實踐性、先進性。所學的課程與社會的行業需要應密切相關,要根據社會發展實際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更新課程配置,并且及時淘汰落后課程,使學生選擇的課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能夠更好地為專業發展服務。其次,要改變課程形式。第一,在總體的課程安排上,要根據企業的崗位實際整體設計各專業相應課程,做到與時俱進、全面完善。第二,要改變理論教學的主導地位,適當縮減理論課程,增加實踐課程,重點突出職業本位、能力本位教學。可邀請從事相關技術工作的企業專業人士兼職開展相關課程,這樣既能滿足學生對社會的好奇心,又能讓學生見識到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進而挖掘學生深層的潛質。第三,要增加選修課程設置,讓學生根據自身個性特點各取所需,培養多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第四,要整合課程體系結構。將專業課程教學與雙證教學相銜接,使學生在畢業的同時就擁有職業技能證書和畢業證書。整合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既要保證學習時間不沖突、學習內容不重復,又要保證課程內容整合得科學、有效。
(二)深化校企合作,使人才供給與供給側改革需求相適應
高職教育要為供給側改革理念的推行提供適合的高素質人才,但從目前的社會形勢看,供給側遠遠大于需求側,人才質量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因此要對人才進行定向培養。定向培養的方向必須以企業需求為準則,所以校企深度合作將是高職教育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很多種,合作內容也涵蓋多個層面。第一,可以實施校內辦廠,吸引一些小型企業將工廠建在校內,或者與學校共同投資建立工廠,固定工人由職業人員擔任,流動工人則為實習學生,這樣一來既能為學生提供方便的實踐機會,又可以為學校帶來經濟效益,一舉兩得。第二,學校可以與大型企業合作開展實踐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一方面學校可以享用大型企業的資源設備,不需要額外花費大筆資金投入在設備方面,學生也可以較早接觸實際的生產運行模式,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前沿的理論性指導,幫助企業優化發展,這樣一來企業和學校之間保持溝通,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第三,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聘請知名科學家、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各行各業優秀人才進行授課,為學生講授創新創業課程,同時以學校的名義,指導教師牽頭,為學生提供項目支持,讓學生組成項目小組,發揮合作創新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校企深度合作的開展,可以幫助學校更快速、更準確地把握市場動態,及時完善專業設置,對人才培養模式做出戰略性調整,避免出現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相符的尷尬局面。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以致用,同時掌握市場就業方向,通過校企合作提早認知企業、認知社會,積累生活和工作經驗,在面臨就業時不至于感到迷茫和無助。
(三)重塑教師隊伍,使學生發展適應供給側改革創新平臺
目前雖然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但就學歷教育而言,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主要還是教師授課,所以教師素質是影響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首先,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整體情緒不高。由于高職院校生源素質偏低,教師缺乏職業動力,更不用說創新與發展,所以學校需要通過完善的獎勵和競爭機制激發教師活力,引導教師的職業發展。其次,教師隊伍中缺乏專業化人才。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專業是今后謀生之根本。因此,必須增加專業教師的比例,保證專業教師的素質,尤其需要兼具專業和技術的教師,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實行雙師制度。一方面,可以對現有教師隊伍制訂培訓計劃,幫助他們獲得技術資格證書;另一方面,可以從合作的企業中聘請技術型、專家型“老師傅”兼職學校的實踐指導教師,對學生的上崗操作進行指導訓練,將學生的培養模式與企業標準相對接,對學生進行分層培養,按照“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工程師”的層次逐一進行鑒定與考核,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對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強化。只有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素養,才能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也才能讓學生的職業化有一定保證。最后,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高職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認識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是首要,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是關鍵,積極配合學校,為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創新機會和平臺。例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技能創新大賽,并且給予有效的幫助和指導,鼓勵和支持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身價值。為響應國家號召,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高職教育需要不斷深化創新發展理念,開辟創新發展途徑,通過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改變教育教學模式等措施,緊跟時展的腳步,將潛在的人才紅利轉化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動力。在當前的新形勢下,高職人才培養的任務繁重、責任重大,必須認真對待,及時轉變,盡快讓人才的供給與企業的需求相適應,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周建松,吳國平.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4(24).
[2]梁家峰,張潔.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教育新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16(10).
[3]武毅英,童順平.探尋高職院校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J].江蘇高教,2016(5).
[4]方法林.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質量、效率和創新[J].教育現代化,2016(7).
篇6
劉瑞鵬
各位家長大家好:
首先感謝各位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參加這次家長會,感謝大家對我們班級的支持和幫助,大家今天能來,說明大家對自己的孩子都十分關心,學校開家長會的目的就是要對家長、學校的教育、管理進行溝通和交流。
下面我先介紹咱們班的情況,咱們班為機電1402班,共有46人,全部為男生,較去年有了微小的變化,其中有8人升入機電1401班,有16人從原來的機電1403班進入本班,重新組合,組合后以前一樣為機電專業的3+2班。
第二個介紹孩子們的學習情況,說實話這個是我最為頭疼的,孩子們的情況相信大家都清楚,基礎差,所以導致文化課基本聽不懂,如:英語、數學等,在所有的課程里專業課是學生學的較好的,要說學的最好是技能課,如:電焊方向有劉錦豪為代表的同學,電工方向有王宇琦、崔少偉為代表的同學,當然班中也有什么也不學的,文化課學不進去,專業課又不喜歡動手,這也是極為個別的。
第三個介紹孩子們的學校生活,學校本學期提供了新的住宿,宿舍及宿舍內的一切設備都是新的,其中安裝了凈水器,太陽能熱水器,一會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觀一下,生活環境和以前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第四個介紹孩子們在學校的活動,學校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團隊意識、還有自信力,開展了不同的社團活動,基本上是月月有大型活動,周周有小型比賽,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習,活動中成長。在這一年來我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燈展活動、元旦聯歡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競答活動、還有前段時間社會實踐周活動,在這些活動我們都取得了好的成績,其中有孩子們親手做的燈籠獲獎,在元旦聯歡活動中王宇琦、李子凡的出彩演唱,還有在社會實踐周活動中涌現出來的王帥威、潘騰飛同學,這一系列的活動照片大家在班級后面的文化墻都可以看到,總的來說,目前的班級是一個團結、積極、向上的集體。
第五個介紹學校的管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也有學校的規矩,學校的管理是非常嚴的,不論是衛生還是紀律,管理到學生的方方面面,當然良好的管理才能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相信這也是各位家長所希望看到的。在學校的管理當中,對學生最為直接的就是學校制定的“十六個一律”,比如:玩手機、抽煙、打架等都講的非常清楚,詳細的內容可以在班級信息欄看到,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看一下,在這嚴格紀律面前難免有違紀的同學,本班有處分的同學有:劉錦豪、李佳敏、宋小川,最可惜的是開學初本班有一名同學參與了打架,直接開除,非常遺憾。
第六個介紹孩子們的實習,離校時間為6月17號,實習分為學校推薦實習、自主實習兩種,學校推薦實習為雙向選擇,總之不論那種實習都需簽三方協議。
第七個介紹孩子們的升學,本班為3+2班,最有效的升學方式就是上3+2的學校,(需上2年)一個是太原的,一個是長治的,但不論哪一所學校,明年3月底4月初都要對孩子們進行一個面試或考試,通過了就可以上,這個大多數是可以通過的,但不是所有的同學都能通過。第二種升學是參加自主招生(直通車),報考大專(需上三年)但同樣要經過考試或面試,第三種升學可以參加對口高考,不現實,第四種升學是參加普通高考,也不理想。綜上所述,最有效的升學就是前兩種,請各位家長考慮。
篇7
[關鍵詞]高職教育;現代化;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了解高等職業教育
現代職教體系是為了國家教育現代化的推進而近幾年快速發展的職業教育,是為國家提供基礎的技術人才,培養現代化的基石。而職業教育現代化主要表現在對職業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教育方式的現代化、教育場地的現代化、教學模式的現代化、課程體系與高職教育評價方案的現代化。目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曾見之大變革時代,我國更要抓住機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國經濟發展也由粗放型轉為高精尖發展,國家結構性發生改變。在此背景下,自然對國家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我國的職業教育開始進行改革,打破傳統進行高質量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代職教體系。
二、現代職教體系下對高職教師專業化內涵的探究
高職教師的發展方向是隨著職教體系的需求而改變的,而高等教師的專業化也需要依據國家的人才培養計劃來發展。目前高職教師大多是由普通教師或者是大學學者轉化而來,缺乏對高職教師的相關培養。目前成為高職教師的要求首先必然是要達到相應的學歷,其次要有相關專業的學科素養,熟悉自己教育領域內的實踐和專業技能,但并不要求擁有教師資格證,對于成為教師的教師素養考查也相對較少,有些教師缺乏教育專業素養,只適合搞科研與實踐,而不適合教導學生。因此要使高職教師專業化,則需要對高職教師進行培養,使之具備教師的素養與教學方法,培養為人師表的服務精神和職業理念。高職教師應該既是一個教師,也是一個相關行業的專家。與普通的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區別,因此不能以普通高校的目光來看待職業高校。
三、目前高職教師專業化存在的問題
目前對于高職教師專業方面的問題有很多,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分別為行業標準不健全、教師招聘手續不合理、高職教師教育能力不足、部分高職院校對高職教育認識不足、偏重于培養學術人才而忽視實踐,這五大問題嚴重制約了高職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國務院提出的文件中提出了“雙師型”高職教師,但是這種高素質的高職教師數量較少,嚴重制約著高職教師人才培養。大部分教師都是高等學校的畢業研究生,非教師專業,沒有接受過師范教育,教學能力缺乏。由這些現象可以看出目前“雙師”教師并沒有形成規范化的培養體系,也表現出了高職院校與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缺乏,對技術人才和教育人才的互聘還不足。此外,對于高職教師的考評職稱要求也存在較大問題,仍然是一味地重視論文的數量,忽略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學水平和師德師風的考查,缺乏相關的標準要求。最后,高職教師自身也缺乏動力,并沒有自我提升的意識,對職業缺乏熱情。
四、對高職教師的要求與如何促進高職教師專業化的探討
(一)對高職教師要求的探討
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與高等學院不同,更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更具有特殊性。隨著現代職教體系的建立,對高職教師自身的要求不斷提高,國家也相對提出了“雙師型”教師,因此對高職教師首先要培養作為行業專業人員的工匠精神,只有自己擁有對所教行業的熱愛,才能感染學生,使學生投入職業學習中,提高學生的熱情,而且工匠精神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更好地教育學生。其次要提高道德,作為一個老師需要擁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只有熱愛教師這個行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之中,與學生共進退,理解學生的想法,共同成長,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得到學生的認同獲得成就感。當然也需要加強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衡量一個教師的基準就是其教學水平,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提供基礎人才,培養一批可以在一線奮斗的技術型人才,因此,高職教師必須要擁有良好的專業能力和教育水平,也要有極高的行業知識和行業素養,以及教學、實踐、組織和領導等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職業人才。對一個優秀的高職教師來說,除了以上基本要求外還需要兩個額外的要求:(1)改革教學模式的能力。改革能力是在現代職教體系建設下,對教育方式的研究百家齊鳴,因此教師也需要有較強的研究能力,積極對課堂進行改革,創新地運用新技術新模式來進行人才教育。此外,隨著入學高職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生源也發生了變化,不僅面向高中畢業的學生,還有二次學習的職工、下崗再就業人員等,課程不能一成不變,因此教師具備高教學改革能力就十分必要。(2)用技術來服務社會的能力。服務社會是為了響應國家的大眾創新的號召,高校教師應該主動擔負起產業升級,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相對接,幫助行業進行創新,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培訓等,幫助企業轉型,用自己的力量推動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職教師的素養必然是超越一般的技術人才或者是教師,其是二者的有機結合。
(二)如何促進高職教師專業化
對于高職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則需要從三個方面來思考,第一個方面為國家層面,國家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健全高職教師培養體系,嚴格高職教師的行業標準,提高高職教師的職業待遇,在社會上樹立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教師的榮譽感。第二個方面為學校層面,學校需要給高職教師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改進教師的職稱評價,規范課堂體系,加強課堂監督。第三個方面為個人層面,高職教師自身也需要樹立工作信心,積極提高自我,適應高職課堂,提高終身學習與反思的能力。
五、如何培養系統化的高職教師
我國要系統化地培養高職教師,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與能力,實現對人才缺口的彌補,同時對在職的高職教師也可以進行二次培養,實現教師的整體素養和個人水平的同步提升,實現雙贏。
(一)校、企、政聯合
對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應該加強,整合企業的人才資源,內外合作,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中心,促進對學生教師的培養,邀請企業的行業老員工進行演講與技術培訓。并且積極與政府合作,實現校、企、政三方聯合,即政治指揮、企業引導、學校主導的三方合作。通過資源共享、人才互聘等實現共贏。建立起高技術人才培養中心與教師實踐能力考核基地,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從而實現高職教師的專業化。
(二)改革體系,完善職能分配
通過學習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的優秀經驗與國內部分優秀教師培訓方案的內容,設立普遍性的高職教師體系。發揮體系的分配、規劃、服務等功能,合理分配高職教師的職能,成立高職教師管理部門,成立相關的委員會與專家組,每個高職院校都應該成立相關的部門,由學校的相關領導來進行負責,傾聽教師的需求,完善教師的發展規劃,設立考核方案,對教師生活進行保障,幫助教師完成職業規劃等,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教師進步,為教師提供激勵保障與個人發展動力。
(三)提供相應平臺,幫助教師進步
學校和國家通過組織高職教師的相關比賽,如專業技能大賽、公開課評比、教學成果大賽等比賽,為優秀的高職教師提供平臺,營造良好的氛圍,使教師可以互相學習,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展示教師的能力。同時要對教師不同階段進行定制化培養,從新教師、骨干教師、專業教師等不同角度來對高職教師展開培訓,根據不同層次,送教師前往不同程度的地點學習,如省級教師培訓會、國家級教師培訓會、出國考察等,引導教師充分提升自身的素質,廣泛征求高職教師的建議,開發高職教育手冊等,考慮普遍性與特殊性,注重實踐的發展,符合大部分教師的需求。培養更多的骨干高職教師,使大部分教師重視自身職業,掌握高職教育現狀,了解行業信息,爭取出現更多的“雙師型”教師,從而滿足高職教師的專業化,滿足高職教育需求。
六、對于未來的高職教師專業化的展望
我國是一個人口龐大的發展中國家,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發展道路仍然漫長而艱難,因此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對我國的發展意義重大,可以使我國完成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從人口大國變為教育大國與科技大國,由中國制造變為中國智造。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高職教師的需要也必然不斷增大,高職教師的專業化一定是一個長久的話題。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我國的職業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顯然落后很多,因此我國必然會奮起直追,高職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身挑重擔,不僅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也擔負著國家進步的希望。
參考文獻:
[1]潘玲珍.現代職教體系背景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前沿,2015(5):134-135.
篇8
(一)在教學內容設置上教師不能與時俱進、推陳布新
一項國際法律制度的構成需要各國共同的妥協和維持,由于國際法本身的局限性,國際法律制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重大的變化。雖然國際法法律制度不會有大的改變,但是國際法領域也會出現一些新觀點、新主張和新變化,國際法院和一些國際性的司法機構每年都有一些最新的案例,至少這些能反映出國際社會發展的一些趨勢。然而,一些教授國際法的教師的教案幾乎年年都一樣,照本宣科,不去更新自己的知識,不去了解國際社會的動態和最新前沿發展,只是一味重復老套的理論,在講解某項法律制度的同時也不和其他國家內部相似法律制度相比較。比較法的方式有二種,一種是縱向比較,強調單位內部的比較;一種是橫向比較,強調單位之間的比較。不去比較而僅僅講授就會使學生有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造成了學生所學內容和當前法律職業需求的嚴重脫節。
(二)在教學方法上因循守舊,基本采取填鴨式
“中國式”課堂講授方式,多半是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靜聽者”。與國內法相比,國際法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如果教師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運用已有的經典案例給學生講述,同時采用多媒體視聽資料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高職院校國際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針對上述高等職業院校國際法教學存在的問題,可以結合高等職業院校的特點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試考核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以此提高國際法教學的效果。
(一)教學理念
由于國際法涉及的大多是國家之間的交往,加之存在很多抽象的原則、紛繁復雜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機構,在同學們看來不像學習國內的民商法等與自身生活聯系較緊密,所以一部分學生對學習國際法產生了質疑。因此在國際法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國際法、理解國際法的精髓,使學生從被動聆聽變為主動“不恥下問”,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尤為重要。
第一,教師應該轉變以往的純講授“理論”知識,而應該“傳道、授業、解惑也”。國際法專業的教學不僅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同時也包含了經驗的屬性。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應擔當起學生“指路人”的角色,而且應該注重對學生應用性知識的講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的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學習方法、一種國際性的審視視野。帶著這樣的維度去學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塑對國際法的學習渴望,收獲內驅力。
第二,從以往在國際法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導的“填鴨式”向強調學生在國際法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教學方式轉變。受傳統法律教育影響,當前高職院校法學專業教師在課堂教授時往往重理論而輕實踐運用,教師上課的方式大多是機械的照本宣科,學生也是死記硬背一些法律原則和法律條文,不能理解法律制度背后涉及的法理精神,造成了法學教育和法律實踐層面脫軌。我們應該改變以往的傳統教育理念,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模式中廣泛使用discussion(討論)、dialogue(對話)、debate(辯論)的3D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師生互動,將教學、研討、辯論于一體,既注重實踐又注重法律事務能力培養,唯有此,才能真正使學生學有所得并適應國際潮流的發展。
(二)教學內容
在談及教學內容時,首先,不免要涉及對國際法教學時所用教材的選擇。當前國際法的教科書種類繁多,針對高等職業院校法律事務專業的特點,筆者比較推薦白桂梅教師主編的《國際法教程》,該書通俗易懂,同時又深入淺出,在講授國際法上的很多制度時為了便于學生深入理解附帶國際司法機構的經典案例,通過案例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其次,學生課后可以閱讀由英國的詹寧斯和瓦茨修訂的國際法經典讀物《奧本海國際法》(第九版)作為擴展讀物,該教材內容體系全面深邃,并給出了大量詳實案例介紹和評析,尤其注重實證分析研究。國際法教學涉及的知識內容和層次結構龐雜廣泛,基本涵蓋了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和方面。而且涉及到的相關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國際習慣、國際案例不勝枚舉,同時也涉及到我們國家在相關問題上的實踐。
筆者曾講授國際法四年,根據經驗,可以將國際法的知識分為五個部分,依次為總論(包括國際法的概念、性質、淵源、國際法效力的基礎、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問題)、主體論(國家、國際組織、個人)、行為論(外交和領事關系法、條約法、戰爭和武裝沖突法)、客體論(主要涉及領土法、海洋法、國際空間法、國際環境法、國際人權法,這些都屬于國際法的分支)、救濟論(主要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包括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在開始先給學生頭腦中勾勒一個樹干結構,這樣以后每部分的添枝加葉學生就能輕松理解和掌握。同時,教師可以按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把知識層次分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個層次,就最基本的理論知識要讓學生完全知曉,對國際法的總論部分要全盤掌握,例如,國際法的性質、國際法的淵源、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國際法的主體、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國家管轄與豁免、國際法上的責任等等。而對于分論所涉的海洋法、國際空間法、外交和領事關系法、國際人權法、國際環境法、條約法、國際組織法、戰爭和武裝沖突法,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基本制度理解即可。由于這一部分是國際法的分支,基本在研究生階段會選擇方向專攻學習,高等職業院校的法學專業學習畢竟不能太專,如果學生對這一部分的某個領域感興趣可以在以后的繼續學習中強化這一部分的知識,因此一定要分清主次。在課時量小而課程容量大的情況下,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導致各章都是蜻蜓點水。在講述上述知識層次的時候肯定會涉及大量的國際法院國際仲裁機構的案例,這些案例可以讓學生下去采取自學的方式進行了解。因此,在選取章節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講課的廣度和深度,如果過深,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其次,將國際關系相關理論引入國際法教學中。
國際法的學習和研究不可能脫離了國際社會而孤立。在國際社會中,對國際政治、國際時事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國際法的價值。因此,在國際法的教學過程中引入國際關系理論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國際法律規范的理解和運用,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使知識層面縱橫交叉,讓學生以更開闊的視野理解國際法制。最后,還要注重國際法和其他部門法知識的互串,平衡好知識層面之間的銜接,使知識過渡自如。在講授國際法的時候,在很多的場合可以比較其他相關學科。例如,在講到二戰后的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時,可以給學生先介紹二戰結束后形成的戰后格局及東西方兩大陣營對立的關系,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法庭建立的初衷和目的及審判的結果;在講到的歸屬問題時,不可避免要講到中日關系,包括從1895年后到1972年中日建交直至現在中日建交40年期間的中日關系。只用了解這期間雙方圍繞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并結合國際法上關于島嶼有效控制的理論規則,才能從國際法的角度對的歸屬進行客觀的論證。國際間各種制度的構建本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因此在講授某種制度規則時,可以引入國際關系領域的理論、方法和思維模式,促使學生對國際法的規則和理論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評價,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跨度,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制度背后的利益和相互關系,避免直線思維。
(三)教學方法
受大陸法系影響,我國法學教育重經院哲學和理論討論而輕實踐分析和法律實務訓練。因此,應注重將最近的國際熱點案例與先進的教學方式綜合靈活運用,如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教育、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注重對學生實際參與法律事務、分析解決法律事務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由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蘭德爾(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在哈佛法學院時創立,其與蘇格拉底教學法幾乎一脈相承,主要是通過讓學生閱讀、研究大量上訴法院的司法案例來學習如何進行法律思維和邏輯推理。在課前教師將本節課所需討論的案例布置下去,附上涉及此案的必讀和選讀書目,學生必須事先查閱相關的資料為上課做好充分準備,課堂主要采用對話和討論方式教學,通過提問、啟發、引導學生掌握案例背后所蘊含的法理。在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引入比較具有針對性的鮮活案例,不僅可以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活潑,啟發學生的繼續思維,而且有利于學生盡快掌握抽象的法學原理,并能靈活運用。選取國際法院的新近案例進行分析研討,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國際法中某項制度的法律適用,又可以了解國際法院的判案過程及國際法院大法官的思維方式,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例如,在講到國際海底資源開發中關于擔保國責任和義務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述2011年海洋法法庭海底爭端分庭所作的關于擔保國責任和義務的咨詢案件。國際熱點時事涉及某段時間在國際社會發生的對國際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事件,如近日的日韓獨島之爭、中國和菲律賓黃巖島事件、中日事件、美國南海巡航等等,這些都和國際法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教師在講授海洋法知識的過程中就可以將這些最新的國際熱點問題穿插其中,國家之間島嶼的爭端反映了領土的歸屬原則,有效控制原則的發展理論,美國插手反映了國際海洋法中的海洋航行自由的原則等等。教師可以結合國際熱點問題來設計一些案例和問題,同時在班里分組討論和交流,通過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獨立或合作進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形成對這些問題獨到的見解并提出解決的方案,這樣就能寓學于樂,同時又能學以致用,一舉兩得,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可接受度。
2.多媒體教學法國際法課程內容龐雜、理論跨度大,還涉及大量的法律概念的比較和分析,單純使用教師板書、語言、手勢等傳統方式教學,很多抽象的法律概念學生很難理解。如果我們能借助多媒體教學,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可以將圖片、聲音、動畫等綜合利用,用生動、直觀的資料將國際法知識演繹出來,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例如,在講授海洋法關于各個海域位置的時候,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國際海底區域、公海的位置,海灣、歷史性海灣的區別,海岸相鄰或相向國家間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問題時,通過引入多媒體可以讓學生更直觀而非僅憑想象去理解知識,不僅增添了學生汲取知識的樂趣,同時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較短的視頻資料組織教學,例如在講到二戰后的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時,可以給學生插入部分審判視頻資料,同時配合國際法理論知識向學生講解,這樣可以將晦澀的審判原則寓于豐富的視頻資料中讓學生學習,讓教師的教學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3.法律診所式教學模式法律診所教育模式最初源于醫學院對實習醫生的培養方式,主要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具體的法律實踐活動,如接待案件當事人,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參與社區法律服務、移民法律服務、監獄和矯正機構法律服務、為殘疾人和兒童進行辯護、提供法律援助等來親自體會法律實務。這種診所的運作模式主要有內設式診所和外置式診所。和其他實踐性教學模式不同的是法律診所教育注重對法律職業道德的培養,同時認為,道德問題不僅僅是寫在書面上的文字,更應該在學生平時的法律服務工作中通過磨練其判斷力來提升。法律診所教育不僅注重法律基本規則和原理的解釋,更注重法律人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道德的養成,同時在縫合學術研究和司法實踐的空隙,把教學內容與職業實際相結合的運作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考試考核方面
篇9
研究偵查權配置的六大誤區
個人認為,目前對優化偵查權配置的研究存在六大誤區:
一是只看表面問題,不重視原因分析。許多人提到偵查權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會列舉立案不實、超期羈押、刑訊逼供等問題,但往往沒有深入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二是過分注重對偵查權力的監督,不重視對偵查權的保障。單從法律條文看,我國公安機關的偵查權似乎比一些國家的范圍要寬。但在實踐中由于相關制度不配套和存在缺陷,以及對公民違反程序性規定缺乏明確、有效的處罰措施,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偵查權往往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很顯然,單一謀求將警察的手腳死死捆住,不應該是優化偵查權配置的基本方向。
三是過分注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對被害人的權利重視不夠。在偵查活動中,應當依法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但同時更要注重使被破壞的社會秩序得到恢復,使被害人遭受的損失及時得到彌補,只有這樣,偵查工作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刑事訴訟活動也才能順利進行。
四是只就事論事設計制度,而忽視相關配套制度的研究。例如,為防止刑訊逼供,有人提出要在立法上明確規定對訊問全程錄音錄像。這一制度對防治刑訊逼供的確有積極作用,公安機關也正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但是,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使錄音錄像制度發揮作用,相關配套制度也必須跟進。錄音錄像的核心要求是要做到“全程”,如何保證有足夠的偵查人員承擔每一次訊問時錄音錄像的任務?此外,由此帶來的裝備、人員的保障方面的問題也需要一并考慮。如果沒有這些配套制度的落實,訊問錄音錄像制度就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五是只重視對公安機關的監督,而不重視對其他偵查機關以及審判機關的監督。學者一提監督制約,就必然奉“決定權、執行權相分離”是唯一的最高標準和最大價值追求。但是,在表述時往往只針對公安機關,走入“雙重標準”的思維模式,罔顧其他機關自己立案、自己偵查、自己批捕、自己審判等客觀事實。無論是對偵查權、權實施監督,還是對審判權、執行權實施監督,其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標準也應當是統一的。
六是關注確保公正的措施多,關注提高效率的措施少。“遲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偵查機關的偵查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偵查工作的效率,甚至過多地束縛偵查機關的手腳,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破案率下降,被害人的權益得不到及時的補償,社會秩序得不到及時恢復。
影響偵查工作開展的四大因素
在我們這樣一個各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正處于社會深刻變化的國家,偵查工作任務非常艱巨。與之相比,偵查權的配置遠遠不能適應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的現實需要,公安機關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嚴重制約偵查工作開展。受經濟水平限制,我國對偵查機關的投入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高素質執法人員少、培訓體系不健全、辦案力量嚴重不足、經費緊缺及裝備匱乏等等。中國的警力配置在世界上屬于低水平,20*年公安機關實有人數約190萬,按人口比例只有1‰多一點,而日本為2.2‰,美國為3.5‰,俄羅斯為8.46‰。緊張的警力使絕大多數民警常年超負荷工作,偵查人員每人手中同時要經辦多個案件,往往只能先處置緊急情況,暫時先放緩其他案件,這就使得看起來很長的羈押期限遠遠不夠用,調查取證工作也無法深入進行,不得不采取先抓人再搜集證據的做法。經費緊張更是長期困擾公安機關的難題,國外警方普遍應用的高科技偵破手段在我國大部分地方都因經費原因而無法采用。
二是社會高速轉型給偵查工作帶來極大困難。中國社會正處于一種明顯不同于西方經驗的轉型期,一些在發達國家不是問題的事情在現階段的中國可能就會成為突出問題,如流動人口犯罪問題日益嚴峻,一般大城市可以達到犯罪的一半以上,在深圳等一些外來人口集中的城市,流動人口犯罪達到90%以上。但社會管理遠遠沒有跟上,信用體制缺位,對于在本地沒有居所、沒有生活來源、沒有家庭親友的流動人口,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很難起到約束作用。另一個問題是犯罪的高發態勢。近年來,我國刑事案件發案數一直居高不下,犯罪立案數不斷增加,從*年的360萬起不斷增長到近年來的460多萬起。同時,犯罪的手段不斷更新,智能化、組織化、暴力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大大增加了偵查工作的難度。
三是執法環境給偵查工作造成很大困擾。受社會文化水平制約,公眾心理受傳統報應觀念支配,對犯罪持強烈憎恨態度,認為對犯罪分子就得“抓起來”,如果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就是放縱犯罪分子。相當一部分群眾還沒有養成尊重法律的習慣,不配合公安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暴力襲警、圍攻執行取證和抓捕任務的民警的事件屢見不鮮。國外人們普遍自覺履行的作證義務,在中國很難實行。
四是法律賦予公安機關的手段、措施欠缺功效。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在立案方面,刑事訴訟對立案前的審查能夠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措施沒有明確規定。而對于多數案件來說,如不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審查,難以判斷是否應當立案;(二)在強制措施方面,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逮捕條件比較原則,實踐中一些地方出于各種因素考慮,又將逮捕條件等同于條件甚至定罪條件來掌握,使很多本應在逮捕之后做的偵查工作不得不在拘留期限內完成,偵查工作倉促。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條件不明確,執行方式單一,對保證人履行監督義務約束不夠,公安機關往往不敢采用這兩種非羈押措施;(三)在調查取證方面,沒有明確規定技術偵查等特殊偵查措施,缺少強制作證等規定,偵查機關提取物證和其他證據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約,不得不依賴于口供;(四)現場處置權不明。很多國家規定,在執法現場嫌疑人或者相對人如果不聽從警察指令,警察可以依法采取任何可用的強制措施直至使用武器,而不用擔心承擔法律責任。我國因為法律規定不明確,警察往往會因為顧慮承擔責任,不敢采取必要的強制手段,不能有效控制現場和嫌疑人。
優化偵查權,絕不能通過簡單地“弱化”偵查權實現。如果法律沒有賦予偵查機關有效的偵破手段,就會迫使部分偵查人員在各方面限時破案的壓力下,采取非法的手段獲取證據。所以,不論是加強人權保障,還是推進依法治國,最根本的辦法是提高偵查機關打擊犯罪的能力,使之能夠依法有效地偵破案件,而不必冒險違法辦案,這也是優化偵查權配置必須著重解決的問題。
優化偵查權配置的總體思路
我國的偵查權究竟應當如何配置,個人認為主要應當考慮以下思路:
一是必須保障偵查機關能夠及時有效地查獲犯罪、收集證據。在犯罪手段不斷升級、危害不斷加大的今天,偵查機關必須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犯罪總是在暗處,要想徹底發現和清除并非易事,即使是在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破案率也難以超過30%,因此,他們對于偵查機關的授權是非常充分的。例如,在意大利特殊偵查措施是警方調查有組織犯罪的常規方法,偵查人員在懷疑某人可能涉嫌黑手黨犯罪時,可以向法官申請最長達5年的限制人身自由措施。“9·11事件”后,美國制定了愛國者法,賦予執法部門更大權力來預防、偵查和打擊恐怖犯罪,如第203條規定執法部門在未經司法審查的情況下有權獲得與美國公民有關的敏感信息。
二是必須處理好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關系。公民基本人權的實現需要穩定的治安環境。保障人權要以提高打擊犯罪能力為前提條件,通過立法保障偵查權的有效實施,是加強人權保障、解決執法不規范問題的根本方法。如果偵查權的配置問題不解決,偵查機關打擊犯罪的能力仍維持在當前水平,而將“無罪推定”、“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權”、“非法證據排除”、“訊問時間限制”、“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在場”、“律師全程介入偵查階段”、“聘請律師不需要批準”、“律師會見不受監聽”等內容全部寫入刑事訴訟法,就會使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之間的關系失去平衡,最終無法收到預期效果。
篇10
從現在開展的“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專項整改活動來看,公安交警部門的執法活動還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就當前交警執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嚴格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談點個人看法,期望引起關注。
一、當前交警執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交警部門是以行政執法為主,兼有部分刑事司法權的執法單位。交警最廣泛的執法活動,屬于行政執法范疇。據調查,當前交警執法從總體上講存在著“三重三輕”的傾向。即:重行政權,輕公民權;重權力的施行,輕權力的制約;重實體法,輕程序法。具體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
1、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在一些事故案件的處理上以罰代刑,降格處理,影響了法律的嚴肅性。
2、少數民警辦案中隨心所欲,甚至辦人情案。
3、重實體輕程序的現象依然存在。一是越權處罰。如公安部規定交通民警當場處罰不得超過200元,超過的,應當在24小時以內由縣級以上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作出處罰決定。但實際執行時并未嚴格履行審批手續。二是處罰不公正,隨意行使自由裁量權,甚至出現情節重的處理輕,而情節輕的反而處理重的非常現象。三是隨意暫扣車輛號牌和證照,不出具合法的暫扣憑證,事故押金管理混亂。
4、事故案卷不規范,材料不全。
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客觀因素外,少數交警部門領導對嚴格規范執法行為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內部執法機制不健全,執法監督檢查不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進一步提高認識,把規范執法作為加強交通管理工作和交警隊伍建設的戰略措施來抓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略。交警是公安機關的一個警種,是國家重要的執法機關。進一步完善執法機制,規范執法行為,是實施以法治國方略的需要;也是改善公安交警執法形象,促進廉政建設,密切警民關系的需要。因此,交警部門要從戰略高度認識新形勢下完善執法機制和規范執法的極端重要性,把它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的重任。
完善執法機制,就是要在市、縣兩級交警部門建立起嚴格的法制教育培訓制度,完備的執法規范,健全的執法責任制和執法監督辦法。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法制教育培訓是基礎,執法規范和執法監督是保障,建立執法責任是關鍵,三者有機結合,才能保障和促進交警執法活動的正常進行。
所謂規范執法,它有三個特定的要求:一是合法化。即執法行為要有法律依據;二是程序化。即各個執法環節的運作在序狀態下進行;三是文明化,即要文明執法。要達到這三點,必須加強權力制約,強化內外監督,做到執法責任落實到位,獎懲措施公正嚴肅。
規范執法行為,要從以下兩方面提高認識:一是交通管理職能的發揮,主要是通過執法活動來實現;執法行為不規范,執法機制不健全,交通管理工作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現在有些民警把法制工作與業務工作看成“兩張皮”,認為規范執法講得過多,就會束縛手腳,影響工作效率。事實上,規范執法正是為了加強交通管理。二是規范執法是適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新形勢。我們要通過規范執法、文明執法、實現人民警察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維護廣大交通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執法不規范,執法不力,就談不上保護人民;執法不嚴,執法不公,就是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規范的機制,優化執法程序,推動規范執法活動上臺階
1、加強法制教育,提高民警法律素質和執法水平。要大力開展法制教育培訓,以多種形式開展學法活動。對新錄用和調整到新崗位的民警要進行崗位法律業務培訓,先學法,后執法。應定期對各級交警部門領導和民警進行法律知識考試、考核,并以此作為晉升、獎懲的必備條件。
2、建章立制,規范執法行為,優化執法環境。隨著《行政處罰法》和新《刑法》、《刑訴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建章立制,嚴格規范執法行為已迫在眉睫。一要嚴格規范暫扣車、牌、證照、財物的審批程序和登記保管制度;二要規范執法主體的行為,交警執法要依法出示執法證件,嚴禁交警協管員和其它臨時雇用人員行使交警行政執法權;三要嚴格辦案審批手續,嚴禁不經審核批準擅自處罰;四要使用規范、統一的法律文書;五要依法履行《行政處罰法》新增加的執法程序,要依法制作告知筆錄,聽取當事人陳述和申辯,對符合聽證條件的要依法組織聽證。
3、全面推行執法責任制。按照各業務部門的工作職責和權限,明確各自的執法范圍和執法責任,并將執法責任和量化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崗、到人,嚴格考評、兌現獎懲,形成人人有責任的執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