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開題發言稿范文

時間:2023-03-25 17:1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題開題發言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題開題發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很榮幸本次“西安市基礎教育‘十二五’規劃小課題開題報告會”在我校舉行,能讓我近距離聆聽專 家老師對課題研究的專業解讀。更珍惜專家老師對自己所承擔課題進行面對面知道的機會。

本次,我所承擔的課題名稱是《幼兒觀察能力的培養研究》。在九月份開題報告上傳的第三天,我便欣喜的看到我的指導老師楊老師對我的肯定與鼓勵,讓我對本次課題研究充滿信心。同時楊老師也指出了不足,如對幼兒的界定闡述不夠清楚,我也及時的做了調整,同時更明確了自己本次課題研究的目的,讓自己的研究有了更強的針對性。

一、有關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觀察是幼兒認識自然和從社會中獲取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幼兒從出生,就積極地向周圍世界進行探索。《綱要》指出3歲兒童就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但是,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對周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向成人問這、問那;而有的則對眼前的變化“視而不見”,這讓孩子失去了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機會,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因此,觀察力的培養和發展對幼兒自主探索世界具有重大意義,是智慧開啟的重要能源。

研究意義:觀察能力是人們思維、想象、理解、表達等能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幼兒園開展的各項活動也都離不開觀察,觀察對于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知識,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觀察并非隨意看看,是有目、有計劃的,旨在通過這樣一種智力活動去揭示觀察對象的內在規律。只有具備持續的觀察能力才能保證孩子對世界的高度敏感性,獲取豐富的感知材料,并對這些進行分析和整理,得到理性的認識,由此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觀察力是人們在觀察實踐中或有關訓練中形成的能力,因此,觀察能力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培養。

幼兒在進入大班這個年齡階段,已初步形成水平不高的觀察力,但在這時期的觀察力具有如下特點:

1、觀察過于籠統:幼兒觀察事物,往往有兩種偏向;注意事物輪廓,忽視細節;或者注意某些細節,而忽視整個輪廓。

2、觀察不穩定:由于幼兒觀察缺乏目的性,觀察過程中受周圍情景的干擾大,加上注意不穩定,所以,他們的觀察活動往往不穩定。

3、觀察不深入:幼兒容易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比較膚淺、粗乏抽象概括思維能力的組織和指導,因而很難把觀察引向深入。

4、缺少觀察方法:幼兒喜歡觀察,但卻不知如何科學地觀察。

二、課題研究的主體內容

根據幼兒觀察的特點我們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促進其觀察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1、掌握幼兒觀察能力的發展規律,取得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主動權。

2、有效地對幼兒進行引導、啟發、鼓勵,創設良好的觀察環境以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

3、教會幼兒的觀察方法。

4、通過多種形式的觀察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接觸各種事物,觀察各種現象,豐富其認知。

5、在幼兒園里形成良好的觀察氛圍。

計劃通過大約一年時間的實踐研究,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和措施

第一階段:

2012年9月準備階段

今年9月份主要進行相關的調查和準備工作,設計好調查問卷并發放、回收、整理和匯總,解決教師在指導幼兒觀察時存在的問題、尋找大班幼兒感興趣的觀察對象、總結最適合大班幼兒的觀察方法、創造有利于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環境和氛圍,最最后使之之量化成詳細的數據在文本中呈現 。

第二個階段:今年10月——2013年5月行動研究階段。運用教育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親身體驗法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會幼兒觀察事物的一些方法,日常生活中創造機會,培養幼兒勤于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創造有利的觀察氛圍,讓幼兒學會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細致的觀察事物的能力。隨時進行材料的收集,分析,并將行動前行動后進行及時對比分析,及時總結形成有利于知道我們以后工作的基本成型的文本材料。具體將從以下方面開展研究:

a、 從“興趣”入手,引導幼兒樂于觀察

觀察的前提是“注意”,但幼兒期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他們只有對某事某物產生濃厚興趣才會集中,即觀察往往受興趣支配。因此,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美國學者杜威認為:“興趣是刺激兒童學習的最好形式。

1、 捕捉孩子的興趣,引導觀察

幼兒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其實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只要我們觀察、傾聽就會發現。因此,我們要把握時機,正確引導幼兒去觀察,去發現。

2、選擇適合的觀察對象,引導幼兒樂于觀察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我為幼兒多選擇色彩鮮艷、新奇、活動等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作為觀察對象。幼兒對這些喜歡的東西常常沒有成人指導下自主的去看看、摸摸、碰碰等觀察,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官。事實上,只有把各種感官都調動起來,才能更正確、更清晰、更完整的去觀察某一事物。因此,我們要選擇適合幼兒的對象積極引導運用各種感官參與,全面觀察。

b、 教會幼兒觀察方法,培養幼兒善于觀察

有了觀察興趣,還必須在觀察方法上加以指導。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觀察,幼兒的觀察條理性差,如果孩子不會用正確的方法觀察事物,而是東看看、西瞧瞧,就會把要觀察事物的重要特征遺漏掉。不但達不到觀察目的,還會形成不良觀察習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幼兒觀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讓幼兒學會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細致的觀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理論引領下我將嘗試以下幾種較適合幼兒的方法,讓幼兒將觀察運用于自主探索活動中。

(一) 順序法

順序法指以一定順序來進行觀察。有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從上到下、從明顯特征到不明顯特征等等。

(二) 比較法

比較法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或現象比較他們不同點和相同點,讓幼兒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思考,從而正確細致、完整認識事物。

(三)反復觀察法

對于某一動作可讓幼兒進行重復觀察,這種方法可以強化幼兒大腦皮層形成暫時性的聯系,并能使各個暫時性聯系之間相互貫通,逐步形成動作的連貫一致。反復觀察能形成幼兒對事物的整體認識,并掌握復雜的難度大的各個環節。

(四)重點觀察法

在事物完整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有一個環節是主要的。如蠶寶寶蛻變過程中的最主要的環節,這個環節是重點觀察的對象。這些訓練對培養孩子抓主要問題,抓中心環節,掌握大局都有好處。

(五)定位觀察法

對于大班的幼兒可以通過定位觀察來培養興趣,如引導幼兒讀書,教師可以給幼兒做示范,讓幼兒從正面反復觀察,還可以幼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種方法能引導孩子對讀書產生更大的興趣。在培養幼兒觀察方法的同時,還應引導幼兒在觀察中積極思維,把觀察過程和思維結合起來。

( 六) 追蹤觀察法

追蹤觀察法是指讓幼兒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的變化和發展進行間斷性的、有系統的觀察,使幼兒了解其生長變化和發展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完整的認識。

c、 創造各種觀察機會,培養幼兒勤于觀察

觀察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積月累的。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創造機會,培養幼兒勤于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1、 開設各種觀察角

如:飼養角、種植角、閱讀角等讓幼兒的周圍始終存在觀察的內容。氛圍輕松自由,讓幼兒快樂的觀察。

2、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觀察時機

如:秋天樹葉的變化;燕子南飛;冬天的雪;夏天的雷、閃電等。讓幼兒學會留意和發現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3、 組織專門的外出觀察活動

就是讓幼兒走出校園,開闊視野,激發關心周圍事物的興趣,積累生活經驗。

如:春季時組織幼兒春游,尋找春天,了解春天的變化;組織幼兒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

4、 在各種活動中有機滲透觀察

如:折紙活動中看圖折紙,教師為幼兒提供示范圖紙,讓幼兒結合折紙經驗,有順序的觀察思考,學習事物的折疊方法。這不僅豐富了折紙經驗,也發展了觀察的能力。

通過實踐與研究發,觀察力的培養除了發展智力外,更多的能力在觀察過程中或以觀察為基礎和發展的。

d、形成良好的觀察氛圍。

在物質方面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材料;在精神上形成寬松民主的氛圍。

總之,觀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其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

第三階段: 2013年4月總結階段

總結階段學年結束時,認真回顧一下小課題研究之路,全面總結一年來課題實施過程之中的成功做法與不足之處,整理一年來的經驗材料與師幼的成果,認真完成課題的結題工作,認真撰寫相關的體會文章,并提交中心于上級教研部門審核,爭取讓這項研究結出碩果。

五、課題研究的成果

研究結束將形成教師反思、心得體會、隨筆、敘事、研究過程中的一些重要資料、總結等。

總之,我一定會按照方案的預設,有條不紊的一步一步的有計劃的實施,盡我最大的努力達到預期效果。也希望專家老師在我研究的過程中多給予我指導和幫助!謝謝大家!

篇2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 校企合作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03-02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這一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開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高校也越來越多,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開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有226所。高職院校所開設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優勢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隨著企業經營與管理的日趨復雜,企業對高素質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高。在各高職院校都競相開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該專業的畢業生卻面臨工作難找、就業困難的困境,形成這種反差的主要原因是應聘學生的職業素養難以滿足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要求。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根本途徑,是高職課程開發模式的突破口,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利益結合點。因此,為了適應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課程體系開發的信息來源方面,宜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即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模式,通過學校與企業的信息、資源共享,收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崗位的職業標準,作為課程體系開發的重要參照。

一 目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本身重理論輕實踐,與企業崗位需求相脫節;課程體系在開發過程中缺乏校企合作,存在合作意識淡薄、合作機制缺失、合作力度不夠等問題。

1.課程體系本身的問題

第一,課程體系重理論、輕實踐。目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沒有區分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即使有實踐操作課程的設計,其所占比例也非常小,日常的實踐操作,主要融入每門課程中,沒有硬性規定實踐操作的比例要求,每個教師對于實踐課程設計的隨意性較大,有些教師甚至沒有設計實踐操作的內容,這都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筆者通過進行多家企業走訪,對高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崗情況進行了初步了解,發現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六大模塊操作知識不扎實,操作技能確實有待提高。

第二,課程體系與企業崗位需求相脫節。目前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從事人事專員、人事助理、招聘專業、培訓專員、績效專員、薪酬福利專員、勞動關系專員等崗位,除了要掌握上述崗位所需技能外,企業較多需要以下技能:勞動關系法律法規的掌握和運用、勞務派遣內容和操作,尤其是員工社保、公積金的辦理,如各社會保險的繳費比例確定、繳費手續、工傷等級鑒定等;同時對學生綜合素質,如公文寫作、計算機辦公軟件的操作、人際交往、口才、扎實肯干、吃苦耐勞精神等都有要求。對以上學生素質的要求,目前課程體系要么沒有進行相應的設置,要么課程內容沒有涉及,因此,需要調整相關專業課程內容,緊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崗位需要。

2.課程體系開發過程中校企合作的問題

第一,合作意識淡薄。校企雙方主動參與課程開發的意識不強,合作效果差。(1)院校方面。大部分院校對與企業合作課程開發不夠重視,學校高層沒有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體系的意識,缺乏與企業的主動合作,課程體系的設計從理論到理論,沒有根據企業崗位的實際需要進行相應的修改,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行更新;很多教師認為只要按照目前的課程上好課、做好自己的科研、完成上級領導布置的任務就行了,根本沒有與企業合作的意識,即使有很多教師進行了校企合作的理論研究,但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的卻很少。(2)企業方面。企業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有相當部分的企業將參與職業教育視為直接或間接的利益損失,或認為是否參

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對于企業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產生影響。因此,企業合作意識淡薄,沒有把與院校合作納入到企業的日常工作中,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不予關注。

第二,合作機制缺失。學校教師單方面很難與企業合作,需要學校創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以激勵教師與企業進行合作。目前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規章制度,無法調節和推動校企合作深入、持久開展。主要表現在:(1)沒有設置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機制,開發人員的職責和權利不明確,教師缺乏足夠的約束;(2)沒有足夠的經費投入,課程開發所需投入的人、財、物無法保障,教師與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缺乏相應的動力,利益得不到保證;(3)缺乏校企合作成果檢驗機制和評價機制,由誰來對每一個環節的開發成果進行把關?如何進行把關?教師要達到什么樣的要求等問題都沒有相應的規定。

第三,合作力度不夠。由于合作意識、激勵機制、利益問題等原因,目前愿意和學校合作的企業很少,大部分學校僅僅由于人情關系才和少數的幾家企業保持合作;同時校企合作層次較低、形式單一,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領導或若干人員之間,沒能深入到廣大教師和學生中去,多數是短期的、不規范的、靠感情和人脈關系來維系的低層次合作,尚未形成統一協調、自愿的整體行動,合作形式僅包括企業專家咨詢或教師掛職鍛煉等,校企雙方不能就合作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課程體系設計效果不佳。

二 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體系的思路

1.課程體系開發流程

第一,課程調研。(1)企業市場調查。通過市場職業調查與鑒定,了解人力資源管理崗位的設置、人才的需求、職業資格標準等信息,提煉學生所需職業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使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與職業標準接軌,符合行業企業的需要。(2)課程評價。課程開發并不是對現有課程的全盤否定,而是在充分了解原有課程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修訂、完善和擴展。因此,在校企合作開發課程中,要全面調查課程現狀和已經畢業學生的崗位適應情況,在此基礎上評價現有課程體系。

第二,工作任務的歸納。(1)典型工作任務的整合。以市場調研為主要信息來源,在分析職業崗位信息的基礎上,歸納人力資源管理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并將相互關聯的工作任務整合為各個行動領域。(2)工作任務的轉換。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崗位需求為依托,結合崗位的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對各行動領域進行能力提煉,將一個或多個行動領域轉換成各門課程,并將各門課程進行分類和排序,形成課程體系。

第三,學習情境的設計。以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為目標,通過學校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討論,將各門課程中的能力目標和學習內容分解為若干個學習情境,建設各課程標準、教材體系、實習實訓資源、職業資格認證等配套資源。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根據每門課程的性質和企業需求設計實踐操作內容,保持實踐操作課時不低于一定比例,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

2.校企合作的要求

第一,增強校企合作意識,強化校企合作機制。高職院校高層應加強校企合作意識,重視校企合作機制,對教師進行廣泛的宣傳,讓教師真正認識到校企合作的意義之所在,把教師的阻力變為動力,并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增強學校教師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包括以下內容:(1)校企合作管理機制。校企合作進程中應科學地協調好時間,多考慮教師和企業專家的時間分配和精力投入問題;確定校企合作細節,制訂校企合作計劃,明確校企合作職責,促使他們按要求進行課程開發的工作。(2)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校企雙方的利益問題是合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和保障,應考慮學校和企業兩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對于學校教師,應給予豐厚的物質報酬或精神報酬,對在課程開發工作中付出時間和精力的教師給予一定的補償;對于企業,學校應考慮滿足企業某種利益,如為企業提供理論或技術支持、解決難題,為企業創造利益。(3)校企合作評價機制。評價機制在校企合作中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評價機制的缺失或不合理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整個課程開發工作也會深受影響。合理的評價機制應當與教師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將教師校企合作的工作量、工作績效與評先選優、職稱評定、獎金發放等緊密結合起來,應突出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擴展校企合作資源,豐富校企合作形式。高職教育要實現其教育培養目標,必須立足于社會需求,保持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聯系,必然要在社會與行業、企業的支持下才能實現其教育目標。因此,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行業、企業等的積極參與,而不是個別人員的隨意行為。政府要制訂相應的校企合作法律規范,確保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學校和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合作企業,在確保雙方利益的前提下擴展校企合作資源,還要充分利用其擁有的外部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包括掛職鍛煉、雙方互相兼職授課、例會研討、專家講座與交流等形式,長期或短期聘用企業專家,成立包括企業管理和技術專家在內的課程開發指導委員會,提供專業人才需求、人才技能要求等信息,明確培養方向,審核論證專業課程開發計劃,使得課程體系盡量貼近各行各業的實際需求,并保持與行業的同步發展。同時學校應繼續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參加人力資源的管理實踐,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以保證課程體系的開發質量。

三 結論

課程體系建設,是校企合作育人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要走“校企合作”之路,需要企業、行業與學校之間相互合作、融合,相互滲透,學校、企業在其中應扮演主體角色。校企合作不僅是學校的單向行為,更應該是一種學?!袠I、企業的雙向雙贏的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要求學校、行業企業、政府共同搭建校企合作機制,激發行業企業的主體性和參與性,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頸”,加大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度和投入力度,對于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創新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模式的長效機制,實現為社會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文潔.湖南省高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校企合作辦學現狀調研報告[J].職業技術教研,2011(2):10~12

[2]羅國蓮.高職院?;谛F蠛献鞯恼n程體系構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8):108~110

[3]李閩.高職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10(30):9~13

篇3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充實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并不必然意味著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不能避免價值觀的失落。因此,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十分關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層面,強調兒童品德的培養,道德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倍受重視,從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發達國家都在加強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課程改革的步伐,為我國小學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豐厚的借鑒經驗。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頒布的新教學大綱,對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均進行了調整。為培養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現適切性,力求與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實現方式體現階段性,由低年級體驗性活動逐步向高年級反思性活動推演。1994年,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將品格教育列為各國教育應進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國的第二次教育高峰會議和1997年總統的《國情咨文》都強調了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重要性。英國在1999年9月頒布的課程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應肯定真理、正義、誠實、信任、責任感等美德。

我國一貫有重視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傳統,從1981年開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以來,品德教育改革無論在理念層面還是操作層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終沒能有效地實現理念和操作的實踐性整合,成為導致品德教育實踐中的知識化、簡單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傾向的原因之一。課程作為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中介,必然承擔著改變德育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偏低的責任。值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契機,加強小學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學品德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勢在必行。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研究將以在實驗區試教的新教材為依托,圍繞小學品德課程建設展開,驗證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探索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開發與實施體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國外影響比較廣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行動模式、體諒模式等,對于這些模式我們應合理地進行借鑒,使其成為我國品德課程改革的推動力量。國內現已被實踐證明比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動道德教育模式、體驗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實驗區應靈活地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任何一個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過程進行闡釋,因此,在小學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應以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將德育模式運用于具體的兒童品德培養中,并在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編寫和實施 新教材是課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現形式,又是教學實踐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課題將借助新教材推動實驗區的課程改革,同時積極吸取實驗區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推進新教材的編寫,使實驗區工作和教材的編寫實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1、 對品德課程本質特征研究

(1) 20世紀80年代以來,品德課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進展

(2) 現階段品德課程發展呈現出的新特點

(3) 適合我國國情的品德課程的構建方式

2、 小學品德教材編寫研究

(1) 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問題研究

(3) 教材綜合資源體系的開發與實施研究

3、 小學品德教材實施研究

(1) 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新教材與生活性特質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主動參與、自主建構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結構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民主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

(2) 教材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

教材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

教材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對教材的評價

學生對教材的評價

不同實驗區對教材的評價

4、 評價研究

(1) 品德評價的理論研究:

品德評價的本質研究

品德評價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評價的功能研究

(2)品德評價實施工作的研究:

明確評價的內容和評價標準

收集和分析數據與證據

設計評價工具

明確改進要點并制定改進計劃

(四)品德師資的培養和培訓

新課程非常重視教師的課程參與,教師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本課題將探索有效師資培養和培訓的內容、途徑,提升教師的品德課程開發參與意識,確保培養培訓工作與新教材開發實施的同步進行。

(五)品德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 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被列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和課程形態,在品德課程開發中也應突出地方品德課程和校本品德課程的有效開發,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課程的開發

2、 品德校本課程的開發

(六)品德課程資源建設研究

品德課程資源是品德課程建設的基礎,除去教材以外,還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品德發展的多種資源。

1、 品德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

2、 品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機制

(七)品德課程內部以及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

1、《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的銜接研究

2、小學品德課程與中學品德課程的銜接研究

3、 品德課程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

三、本課題的創新程度

由于我國的課程開發一直存在"大一統"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理論研究,目前國內關于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成熟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雖然國外已經有一些相關研究可以為我們借鑒,但對于國內課程領域的研究而言,本課題的研究是全新的,我們將以課程標準為準繩,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學、品德教育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以期填補我國課程研究領域的空白。本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在于促進我國教材開發的多樣性、靈活性和豐富性,增強教材的適應性,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實施的情況和數據,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斷完善新教材。

(二) 行動研究

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現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實施工作與實驗區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系統。

(三) 個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律性的認識,實現課程開發實施的最優化。

(四) 經驗總結研究

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

(五) 比較研究

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鑒的經驗。

(六) 實驗研究

按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驟

2019年12月,開題會。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實驗區申報子課題,并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這篇小學品德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開題報告的關鍵詞是品德課,小學,報告,開發,研究, 實驗區根據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實驗區對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報告。

六、預期成果

(一)"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

(二) 小學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師教學用書及相關輔助材料

教師備課系統(CD-ROM光盤)

研究課(VCD光盤) 實驗教材通訊

(三)系列論文

(四)教師培訓資料

(五)典型課例集

(六)品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精選集

(七) 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實施的情況和數據,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斷完善新教材。

(八) 行動研究

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現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實施工作與實驗區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系統。

(九) 個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律性的認識,實現課程開發實施的最優化。

(十) 經驗總結研究

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

(十一) 比較研究

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鑒的經驗。

(十二) 實驗研究

按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驟

2019年12月,開題會。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實驗區申報子課題,并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實驗區根據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實驗區對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報告。

六、預期成果

(一)"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

(三) 小學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師教學用書及相關輔助材料

教師備課系統(CD-ROM光盤)

研究課(VCD光盤) 實驗教材通訊

(三)系列論文

(四)教師培訓資料

篇4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1-0029-03

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內在需求。2014年6月,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決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1]。職業教育發展離不開產教深度融合,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也需要產教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產教融合對我國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產教融合對高職院校課程開發提出的挑戰

課程開發就是課程“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完善,產生一個完整課程體系的全過程。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是高職院校課程實施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高職院校完成培養目標的關鍵。然而,近幾年,由于高職院校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專業設置、招生等工作,而忽視了課程開發的重要性,這也就導致了其對課程開發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相對不足,進而影響了整個課程開發工作的運行。課程的開發以實現教育目標為基礎,教育目標確定之后,高職院校便會根據這個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開發、構建一個與之相符合的課程體系,而由于高職院校對課程開發重視程度不夠,也就導致了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的實現缺乏動力,影響了整個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二)校企合作開發課程的意識不強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作為企業與高職院校深度合作的形式已經被學界所認可。然而,長期以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如合作形式單一、缺乏政府和行業主導、缺少政策支持、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管理制度缺位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校企合作的發展[2]。正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校企合作開發課程仍然局限于理論探討的層面,成為課程開發實施中的障礙,嚴重地影響了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質量。在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校企合作依然不足,高職院?!伴]門造車”,獨自進行課程開發的研究。從課程的研究、開發,到構建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由于沒有企業行業的介入,課程開發不僅缺乏實踐基礎,而且耗時耗力,開發出的課程也不一定符合社會的需要。正是因為這種合作的不順暢,高職院校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三)教師課程開發能力不足

教師既是保證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辦學的首要條件。作為高職院校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在課程開發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據相關調查,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中的教師關注課程開發程度較弱,認為課程開發是學校和相關部門的事,而自己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實施”好已開課程就好。正是出于這種思維的影響,導致高職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意識不強。同時,就目前我國高職學校的教師隊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都是高校畢業后直接任職的,缺乏社會實踐,只懂得理論教學,實踐動手能力弱,加之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是國家統一的教材,導致大多數的高職教師缺乏創新意識,進而導致其參與課程開發的熱情不高[3]。

(四)校本課程數量不足且缺乏特色

隨著社會發展需要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近些年我國高職院校的數量明顯增多,為了在爭取生源,提高學校在同行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各高職院校開始增加專業設置,大有“人有我有”的趨勢,而體現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數量卻明顯不足。同時,由于各高職院校為了使院校專業設置的更加全面,以吸引更多的生源以及企業的投資,盲目地進行學科專業開發,而相應的課程開發并沒有跟上專業開發的節奏,導致了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與發展脫節等問題。同時,高職院校課程開發呈現出“千校一律”的狀況,缺乏特色。這種盲目開發僅僅滿足了學校近期的發展目標,其結果是人才需求瞬間飽和,更多的學生面臨失業,進而影響了學校長遠目標的實現。

(五)課程開發管理的科學性不強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缺乏統一組織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相關機構,我國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一直由高職院校自主完成,開發主體多是高職院校的教師。對于這種開發模式雖然對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課程實施的順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開發主體在知識、技能等方面能力有限,一般開發出來的課程都缺乏科學的管理,無論是在課程規劃、課程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因此,課程實施的效果也難以保證。也正是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和缺乏系統化課程開發思想,高職院校進行的課程開發往往忽視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進一步影響了課程實施時學生的學習效果,導致課程開發“無疾而終”。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價值取向

(一)課程標準由重理論轉向重實踐

高職院校的課程標準就是規定一門學科專業的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以及實施建議的職業教育教學指導性的文件。換句話說,課程標準就是高職院校對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職業教育后,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要求。長期以來,由于國家對高職院校發展的忽視以及高職院校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大多高職院校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傾向于理論教學方面,再加上校企合作的不足,實踐應用操作教學取向更加不足。

隨著國家對高職院校發展投入的增加,我國職業教育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課程開發中課程標準也隨之轉變。產教融合背景下,課程標準的轉變對于課程開發來說至關重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要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的需求,根據社會的職業標準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使高職院校的畢業證書與社會的職業資格證書實現融通。要實現這種證書的融通就必須加強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聯系與合作,轉變重知識輕實踐的教育理念。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鍛煉職業和崗位技能,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因此,在課程標準中要突出實踐操作教學的教育內容,增加實踐操作教學的學時,使實踐教學學時與理論教學學時的比例達到1:1,同時推進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將理論教學融入到實踐操作教學之中,已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理想狀態。讓學生不僅有理論知識的收獲,更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二)開發主體由單一轉向多元

作為課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意義是重大。但這并不是說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只是教師一個人的工作。從課程開發的客觀要求來看,高職院校教師既應該具備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又應該具備實踐知識。而從高職院校現有的教師隊伍規模來看,多數教師來自于普通的高等院校,既缺乏技術實踐經驗,又缺乏教育理論知識。所以,僅僅依靠教師進行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是不恰當的,也是不科學的。

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高職院校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也越來越多。課程開發的主體也應該由教師單一取向轉向多元利益相關者共同開發課程取向。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看,高職院校、政府、社會、企業行業都應該參與到課程開發之中。產教融合是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通過校企合作平臺,讓企業進校園、教師進車間、教學進現場,形成“校中廠”及“廠中?!钡纳a與教學相互交融的良好格局,這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廈的有效途徑[4]。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課程開發中,高職院校要轉變課程開發主體意識,充分考慮到企業的利益目標和人才需求,通過特色的服務和人才培養模式向行業、企業伸出橄欖枝,加強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的校企合作新格局。

(三)課程評價由重結果轉向重過程

課程評價是在課程開發后,對課程的目標、課程編訂、課程實施情況以及課程設計的效果等進行的判斷,檢查其是否實現了教育目標及實現程度,并且根據實施的效果對課程進行改進。課程評價可以對開發的課程進行合理的、有價值的判斷,為課程開發者提供反饋信息。如此一來,課程開發者可以利用獲取的信息在下次的課程開發中做出科學的決策。長期以來,由于課程評價復雜性,它一直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最為復雜的工作。因此,高職院校課程論研究遠遠落后于課程的實踐,課程評價研究尤為滯后[5]。

作為課程開發中最為重要、也最為復雜的環節,課程評價需要一定的數據作為支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從而提高評價的效率。鐘啟泉認為,“課程評價由‘量化課程評價’走向‘質性課程評價’是勢所必然”[6]。在課程評價實施中,質性課程評價更能展現出評價的合理性,將量化課程評價與質性課程評價結合起來,才能保證評價活動的效度與信度,才能提高課程評價的科學性。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策略

(一)建立校企合作開發機制

加強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不僅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完善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必然選擇。因此,必須建立一套穩定長效的機制以保證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順暢運行。從影響課程開發的因素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國家的法律法規、社會的經濟發展形式以及行業企業的發展狀態。而內部因素主要包括:高職院校對課程開發的態度和教師與學生的參與度。

首先,政府要建立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在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的實施,深化產教融合。通過制定一些有利于企業發展,而且能帶動高職院校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大投入。其次,要建立校企合作開發課程的長效機制就必須先協調好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形式聯動機制。高職院校要加強服務意識,明確自身的職能,為企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在課程開發中,找到雙方的利益結合點,實現校企共贏的課程開發利益驅動機制,形成資源共享的穩固的合作關系。最后,建立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協議制度,以保障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工作順利有序地開展,并且長效的運行。這樣,才能推進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有力發展。

(二)確立基于企業行業標準的課程標準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盵7]高職教育實際上就是就業教育,它最大的優勢就是直接面向職業崗位,這就決定了高等職業院校教育的課程開發,要以企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來確定自己的課程目標。也就是說,高職院校的以企業行業的標準作為課程標準,以滿足企業行業的人才需求。

作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職教育,必須緊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節奏。在課程開發之前,要對社會企業行業的人才需求標準進行信息的收集與分析。通過需求分析,了解企業行業對職業崗位人才規格的要求,適應目前社會和市場需求,緊隨產業結構升級而變化調整自身的課程標準,確立既符合本校發展規劃,又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課程標準,進而推動課程開發。

(三)構建立體化課程內容

Ralph W.Tyler認為,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即是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和評價教育經驗[8]。其中,“教育經驗”指的就是課程內容??梢钥闯?,課程內容在課程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比較單一,教師以書本為主導是比較常見的課程形式。雖然在教學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這種課程模式在教學的適應性方面卻差強人意,對于學生的學習目標、興趣、愛好,以及知識背景等方面缺乏了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

因此,要基于信息化教育環境,將數字化學習資源、虛擬化網絡空間與傳統的課程資源及教學活動有機結合,師生之間利用學校、課堂、網絡、通信、生活實踐等活動方式將知識學習、經驗建構和社會體驗聯結一體的課程與教學過程[9],構建立體化課程內容。將學生視為職業教育教學課堂的中心,精選教學內容,將信息能力的理念與方法整合到其中,以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利用網絡搜集、整理、鑒別、加工有關學習信息,打破傳統的學科為中心的課程內容結構,在實踐中形成立體化的課程內容。

(四)健全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課程評價體系

作為社會經濟發展與教育之間聯系的一個重要的結合點,高職教育主要的作用是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課程開發要根據高職院校的職能來進行,課程評價也要緊緊圍繞這一任務。課程評價是對高職院校課程開發效果的科學判斷,它既包括對高職院校學生學業的評價,還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兩者是同等重要的。通過課程評價,了解學生學業水平和課程本身的質量,進而提高和完善課程開發的質量。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的課程評價形式都比較單一,往往采取終結性評價,在一門課程結束時或者學年結束時進行評價。

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課程評價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實際能力,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的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因此,建立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課程評價體系刻不容緩。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再僅僅局限于期末的學業考試,而是注重于兼顧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以應用能力為中心,將學生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實踐動手能力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在改進課程開發,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R].2014.

[2]葉繼強.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研究[J].教育

與職業,2015,(10).

[3]阿榮.高職院校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6,(3).

[4]費美扣,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專業課程改

革探索[J].職業教育,2014,(8).

[5]趙淑云.高職院校課程建設元評價需要厘清的幾個理論

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7).

[6]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

[7]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R].

2006.

[8][美]Ralph W.Tyler;羅康,張閱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

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

篇5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體育課程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3―0060―02

前言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20余年來,學校從教學思想、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經過十幾年近千學時的體育學習,到頭來卻看不到像其它學科那樣的成果,步入社會后大部分的學生仍然未能形成體育鍛煉意識的低效果現狀未能得到根本改變。學生喜歡體育活動,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依然存在。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高校體育還沒有真正建立起適應我國學生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如今,世界各國的學校體育都在為形成自己民族和國家特色而努力。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的學校體育現在已融入了日本民間舞、武道、軟式網球、獨輪車等教學內容,近年來又大力引進和開發了許多“新體育運動項目”,初步構成了其獨特的體育教材風格;韓國也正以跆拳道、朝鮮民族舞形成自己國民學校體育的特點;南亞國家雖體育不很發達,但傳統的曲棍球和英式棒球等卻獨樹一幟,頗有特色。中國是個文化悠久、傳統體育內容十分豐富的國家,理應在體育上有很強的民族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指具有各民族特色的養生、健身和娛樂體育活動的總稱,有著扎實的群眾基礎和利用的廣泛性。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和濃郁的民族傳統文色彩的民族體育項目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有效素材,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資源。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將民族體育與現代體育有機結合,必須重視民族體育與健身項目的融合,必須民族傳統體育進行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實踐價值

1 符合我國普通學校分布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

我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東西南北中的地理、氣候、人文、環境條件千差萬別。民族傳統體育因長期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文化因素、民族風俗、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民族都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而且,民族傳統體育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季節性、娛樂性、健身性、多樣性、整合性特點。我國上千所高校分布在全國各地,同樣存在著地域性和季節性的差別,高校和所在地的民族生活息息相關,也享受著民族氣息的薰陶。各民族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這些傳統體育項目既可強身健體,又可自衛防身,還可修身養性,更能自娛娛人,是其它體育項目所不能比擬的。例如,流行在大江南北的傳統武術就有數百種,如南拳北腿、刀槍劍戟、軟鞭長棍、各種拳術、器械、對練、功法各具特色,多姿多彩,饒有趣味。還有長期流傳在民間的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如中國式摔跤、擺手舞、射箭、舞龍、舞獅、踢毽球、木球、導引等。這些項目對活躍體育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了解與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有助于強化民族團結的思想意識

我們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全國各族人民的基本利益和共同團結。在體育事業的發展中,我黨將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提高民族素質的一項重要任務。高校作為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場所,在體育課程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必然成為這一文化傳播的最佳途徑。這對大學生民族情感的培養、民族團結意識的強化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大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對民族文化內涵進行全面學習與深入了解的重要過程。

3 有助于了解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在生存、生活和與疾病做抗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但由于東西方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外來民族文化的同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民族性逐漸削弱,如賽龍舟、舞龍、舞獅、射箭、武術等已成為多民族共有的項目而風靡全球,引起全世界人們的共同喜愛。由于西方現代競技體育的傳入,人們對民族體育的觀念改變,尤其是對既無史料可查,又無文字記載,長期以來只通過口傳身授的承繼方法而流傳的少數民族體育,某些項目面臨著消亡或逐漸走上消亡的命運。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作用有了重大的轉變,從原來側重于強身健體、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娛性怡情的作用,轉變為現在的“自娛”與“娛人”的作用,已成為人們節日之余喜慶之余的休閑點綴。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失去民族體育的原創性、自然性,也就是說,就會失去民族體育文化歷史淵源的真實性。我國普通高校廣泛地開展民族體育的教學工作,不僅有利于民族體育項目的整理、挖掘和推廣,而且能造就一批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研究的理論工作者,有利于民族體育項目傳承和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

4 有助于實施“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接軌”的教育思想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養成終身鍛煉習慣是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即學生畢業后仍能以學校養成的體育習慣和掌握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堅持體育鍛煉,使學校體育的效能得以延續終身。然而,現實情況并不樂觀。從調查結果顯示,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徑、羽毛球、游泳仍是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這些項目能夠成為學校體育課的主要內容,說明這些項目在學生中的可接受性和廣泛性,有大批的愛好群體??蛇@些項目多受場地器材限制,同時練習方法的單一性和重復性,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形成終身體育習慣方面明顯存在不足。學生步入社會后,又有多少地方有籃球場、排球場、田徑場等場地供他們鍛煉?況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那些高強度對體能要求較高的項目又怎能適應人們健身的需要?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有很多簡單多樣、易于掌握的素材,將其逐步與現代體育結合,引入高校體育課堂,不僅給教學增添活力,而且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達到強身健體和學會自我鍛煉的目的,可有效的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

二 民族傳統體育如何融入到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中

1 認真作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

高校廣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游戲教學是時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但由于民族間的傳統游戲有很強的區域性,要原原本本的繼承傳統有一定的難度,比如南北方的差別吧,南方沿??梢岳闷洵h境條件來開展些水上運動、游戲,而北方的環境可以騎馬、射箭、大雪球、

滑雪等等這樣一來就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選擇開展,能變相的我們可以把它作為理論教材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另外,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大都源自民間,體育教師在把某項民族傳統體育游戲項目引進課堂之前,應根據當地實際深入民間生活進行調查考證,深入實地考察,應查找、收集相關資料,對項目名稱、發展及技術要求有所了解,要把“民族傳統體育”真正引進體育課堂,以繁榮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高校學課程資源。

2 認真總結、積極交流

高校體育教師除認真上好教材之外,還要根據各地實際,把自己通過努力收集到的內容,在本校傳授之后,同其他學校教師進行交流,以便使內容更具科學性、實效性、可行性。積極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動形式的改進工作,根據學校體育教學的規模及各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實際需要,對民族體育器材進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靈活搬運的原則進行必要適當改制,對許多呆板、單調劃一的動作在保留實質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從而使它成為適合青少年身體健康發展,歡快輕松的運動項目。

3 認真作好體育教師的培訓工作

民族傳統體育引進學校教學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為了讓民族傳統體育能夠不斷延續下去,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教師不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游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更談不上是學校的領路人。因此,教師應加強學習、認真實踐,提高對傳統體育游戲的認識,普及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國文化瑰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體育游戲繼承并發揚下去。

三 結語

展望未來,民族傳統體育將為繼承、發揚、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提供良好的場所,學校體育要適應新大綱、新課標的要求,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比重,樹立素質教學“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高校體育教學體系,讓民族傳統體育游戲經過提煉與發展為學生所掌握與運用、傳播到社會中去,練就健壯的體魄,保持充沛的精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事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安斗.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學校體育探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3):40―41.

[2]孟凡強.關于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推進我國大眾體育事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5):27―29.

[3]劉少英,徐劍波,陸晨,田祖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18(4):85―86.

[4]趙昌毅.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J].民族教育研究,2001,12(1):77.

篇6

關鍵詞: 研究課題 《農村幼兒教師數學培訓教材開發與研究》 研究報告

《農村幼兒教師數學培訓教材開發與研究》是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為了使課題研究能夠順利的開展,課題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了專項研究,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課題的名稱

《農村幼兒教師數學培訓教材開發與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作為宏觀教育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早期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關鍵一環,其中農村幼兒教育的發展既是全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而農村幼兒教師的素質是影響和制約農村幼教事業發展的關鍵。

目前黑龍江省還沒有一套適應“農村幼師培訓班”的數學教材,大部分學校使用的數學教材都存在內容多、難度大、學生不適應的問題。我們開展本課題的研究,立足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科學性系統性原則,建立新的課程改革理念,力爭使農村幼師培訓班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體系完整、難易適度,適合農村幼師培訓班學生特點,使學生形成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本課題被列為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從2008年1月起,我們嚴格按照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實際操作。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及價值。

1.研究制定農村幼師培訓班數學教材的編寫原則、方法和步驟,探討實驗教材使用中相關問題。

2.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促進教師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念的更新及專業素質的全面提高。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共同探索高等幼兒師專新的教材體系,促進高師數學教學改革;有利于增強高師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意識,特別是增強為農村學前教育服務的意識,切實為“三農”服務;有利于把黑龍江幼?!笆濉逼陂g關于“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研究”的成果進一步深化;有利于落實《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

(三)課題的理論依據。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程的觀念與創新》,M?瓦根舍因的范例學習理論,約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發展”理論,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理論。在總結以往農村幼師培訓班課程改革經驗和教訓基礎上,著重分析我校農村幼師培訓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問題,把素質教育作為切入點,立足于為大量的農村幼兒園提供高素質的幼兒園教師,突出課題的實用性。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與內容

(一)研究方法。

1.比較法:以三年制幼師教材、中師教材為依托,以高中教材為主線,編寫“現實的”教材。

2.實驗法:對學生的有關情況進行分析、前測、問卷、數據統計。在2008年9月編寫教材,試用教材,試用一年后進行測試反饋,對反饋的數據進行分析,再與第一次數據進行比較。確定兩個實驗班,分別采用新、舊教材進行教學對比實驗。

3.問卷調查法:對學生進行有關學習狀況、學習動機、學習適應性等方面作問卷調查。

(二)研究內容。

根據“課程發展要基于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學生的學習放在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的主要觀點,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校教育教學組織與管理出發,編寫出一套適用于農村幼師培訓班特定學生群體的“現實的”數學教材。

四、課題的階段成果

(一)課題組成員學習課題研究的材料,統一思想,確立了課題研究任務和研究重點,并圍繞課題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

(二)完成對學生和幼兒園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并形成調查報告。

(三)完成第一學期教材的編寫及第一學期實驗課的教學與研討。

(四)通過本階段試用教材的情況,結合我校農村幼師培訓班需參加成人高考提高學歷及學時變化的實際情況,對比幾種相關教材,將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如下:

1.第一章:集合與簡易邏輯(28學時)。

(1)集合。(2)子集、全集、補集。(3)交集、并集。(4)含絕對值的不等式解法。(5)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6)邏輯聯結詞。(7)四種命題。(8)*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2.第二章:函數(40學時)。

(1)映射與函數。(2)函數的基本性質。(3)*反函數。(4)指數。(5)指數函數。(6)對數。(7)對數函數。(8)*冪函數。

3.第三章:三角函數(40學時)。

(1)角的概念的推廣。(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數。(4)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式。(5)正弦、余弦的誘導公式。(6)*兩角和與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8)*三角函數的圖像和性質。(9)*函數y=Asin(ωx+φ)的圖像。(10)*已知三角函數值求角。(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4.第四章:數列(28學時)。

(1)數列。(2)等差數列及通項公式。(3)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4)等比數列及通項公式。(5)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5.第五章:平面解析幾何(68學時)。

(1)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2)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3)*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4)*平面向量的數量積。(5)*平移。(6)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7)直線的方程。(8)*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9)曲線和方程。(10)圓的方程。(11)*橢圓的方程及性質。(12)*雙曲線的方程及性質。(13)*拋物線的方程及性質。

6.第六章:排列、組合和概率(50學時)。

(1)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2)排列。(3)組合。(4)隨機事件的概率。(5)*互斥事件有一個發生的概率。(6)*相互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7)*獨立重復試驗。(8)*隨機抽樣。(9)*用樣本估計總體。

7.第七章:導數(18學時)。

(1)極限。(2)導數的概念。(3)幾種常見函數的導數。(4)*函數的單調性。(5)*函數的極值。(6)*函數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8.第八章:直線、平面、簡單幾何體(34學時)。

(1)平面。(2)空間兩條直線。(3)空間直線和平面。(4)空間兩個平面。(5)棱柱。(6)棱錐。(7)球。

(注:陰影部分為新增內容,帶*章節為選學內容。學時說明:一年級每學期17周,每周4學時,共計136學時;二年級上學期17周,每周4學時,下學期17周,每周2學時。共計102學時。總計:238學時。)

五、問題與反思

通過本階段的研究,我們發現要深化課題研究還存在許多問題:課程改革力度不大,新教材的知識、習題編寫難度還較大,教材內容及舉例貼近幼兒的不多,體現幼師特點不明顯,教學還不能適應課程標準的要求。在修訂稿中有待加強和改進。

參考文獻:

[1]黃瑾.學前兒童數學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幼兒師范學校教科書 數學(上、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關鍵詞:高中體育;課程內容資源;人力資源;體育設施

一、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概念與開發現狀分析

到目前為止,理論界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但是要想更好地開發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首先必須理解什么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從整體上看,課程內容資源是指可以為教學提供幫助,有利于更好地達成教育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切因素和條件的總和。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則特指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設計與實踐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他資源的總和。具體來說,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可分為兩大類:(1)素材性資源,指那些能夠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組成部分的素材或來源,例如,教學目標、方法及學生的活動方式等。(2)條件性資源,指那些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開展起作用,但是區別于課程本身的外部條件,例如,教學時間、場地、設施和環境等。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和教師自身素質的限制,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還一直以運動技術為主,學生心理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長期得不到重視;在教學方法上,過多強調以教師為中心,主要采用競技運動的訓練方法,而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還存在許多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地方教育和師資的優勢。

二、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學生是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主體,首先,要重視開發與利用學生資源。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不同的興趣愛好與發展需要構成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中體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性,以學生的運動興趣為出發點,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傳統體育教學從課程設計到學習評價都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參與體育學習和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大打折扣,學生作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開發與利用。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必須充分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高效教學。

此外,教師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教師具有雙層身份,即教師不僅是開發利用的重要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自身的經驗、態度和能力等將直接影響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水平。此外,教師在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還發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體育學科專家的開發成果最終需要教師來實施,學生資源的開發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要增強教師對于課程內容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加大對體育設施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力度

合適的體育場地、優質的體育器材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必要保證。在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教師應在發揮現有體育設施作用的基礎上,努力發掘它的潛在功能,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內的各種場地、設施等開展體育活動,如墻面、學校食堂、較寬闊的走廊、空地等。此外,要充分發揮多功能體育器材的功能與作用,真正做到一物多用,實現其利用率的最大化。如欄架可以用來跨欄,也可以用作鉆越的障礙、足球的球門等。與此同時,體育設施與體育器材的管理和維護也尤為重要,我們要妥善管理場地、設施和器材,加強對場地、設施和器材的維護與保養,提高它們的使用效率,延長使用壽命。

四、充分開發和利用課外和校外體育資源

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并不僅僅局限于校內,教師在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和開發校內課程內容資源的基礎上,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充分利用社區的體育場館、設施和器材等資源,不斷鞏固體育學習的成果,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此外,對于校外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該充分利用節假日,積極開展家庭體育活動、社區體育活動、體育旅游等各種戶外體育活動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

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進行的,而是在學校內外、社會的大背景中進行的,它要求教師加強與學生、家長以及社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化學習發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各地區、學校條件的差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增強學校特色,彰顯教師風采。

篇8

一、在組織工作中歷練自己,不斷成熟

1、順利組織年度論文評審工作,激發教師的研究熱情

今年是我第一次組織論文評審工作,時間緊張,情況復雜,既要有學科組教師參加論文評審,又要把優秀的高三總結一起進行評審。我認真熟悉工作,細心組織評審,保證論文評審工作順利完成。對222篇上交論文進行學科組初評和科研室初評,綜合教科室評價和學科組評價的排名,選擇83篇論文進入復評。加上從63篇高三總結中評選出的27篇,共110篇文章進行復評,其中文科理科各45篇。經過復評委員會的嚴格復評,評選出前100篇論文進行獎勵,其中一等獎20篇,二等獎30篇,三等獎50篇。從論文評審的組織來說,我覺得細心準備,耐心組織,保證評審工作的順利進行。

2、組織召開研究型學科組建設的專題研討會,集中研究學科組建設

因為陳主任外出學習,從十一月準備到十二月初召開,這個研討會準備的時間比較長。在準備期間,我給學科組長提供研討交流的主題,提供學科組建設需要挖掘的主題,指導他們完成學科組建設的文章。最終,研究型學科組建設研討會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學科組長的研討滲透著新理念,滲透著研究型團隊的建設。如語文組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機制;生物學科組提出了“以研究課引領常態課”的教研理念;英語學科組提出了以“smart work”的理念引領學科組建設的理念;政治學科組提出了建設研究型學習型學科組的理念。目前,以研究引領學科組建設已經成為學科組工作的基本理念,研究型學科組建設已經得到了廣大老師的認可。

3、組織召開第十三屆教育科研活動周,宣傳推廣科研成果

從大會的籌備到召開,時間緊,任務重。本來要在11月完成發言稿的采集,由于種種原因,到12月初開完學科組長會才基本上定下來。接下來就是緊張的科研周準備,當然其中還夾雜著其他事。如臨時決定要把《順義一中學科教學思想與教學模式》一書與科研周大會材料一同印刷??墒钱敃r還沒有完成前言和相關的設計工作。沒辦法,抓緊時間吧。一周時間,把《順義一中學科教學思想與教學模式》和科研周大會材料搞定。這雖然是比較滿意,但其中也有一些遺憾,如稿子改得不精,沒有完全達到高質量高標準。

另外緊急的還有做幻燈片,兩天時間完成書記幻燈片的制做和發言稿的修改,還要完成其他發言幻燈片的編輯和審定,真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最后還是如期完成了,雖然幾個中午沒休息,但看著最后完成的作品,還比較滿意。

4、組織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為青年老師搭建舞臺

這幾乎是11月的主要工作,因為從月初的培訓與組織到月底上交,其中最繁瑣的就是安排教師的授課時間,其實很簡單的事,但涉及到很多協調的問題,和青年教師協調,和電教人員協調,讓人焦頭爛額,每天都要在放學前確定第二天的錄課情況,再與電教進行協商,有時一節課要打若干次電話。同時我還力爭到錄課現場參加錄課。最終,由于安排充分,又有學科組長和骨干教師把關,38節錄像課如期完成錄制上交,并且撰寫了初評總結上交。學期末又組織青年教師參加了課件制作的比賽,保證了全員參加。

由于組織了若干次會議和活動,目前我不懼會議,我不懼活動,我能夠輕松自在地組織活動,而且能夠與老師進行輕松自在的交流,我喜歡與老師交流研討的氛圍,喜歡與他們討論他們工作中的問題與困惑。

二、在研究工作中不斷成長,體會成長的樂趣

1、精心打造課題成果,推廣學校的優秀做法

課題研究是科研室的主要工作,也是我的主要工作。因此,對于課題研究和課題成果我重點下功夫。上學期,我精心修改,著力打造的十三項科研成果參加區階段性研究成果評選中,有7項成果獲得一等獎,深受區領導的好評,認為一中的科研在領跑順義科研。

本學期,經過認真修改與打造,我們又推薦史樹芳、王樹清、趙向軍、辛加偉四項課題成果參加區科技進步獎的申報;推薦史樹芳、李玉珍、蒙廣平、辛加偉、張福林的成果參加中國教育學會第五屆教育科研成果的評選;推薦4篇論文參加XX年度北京市基教所的征文。目前結果還沒有揭曉。

我樂于在文字的推敲中下功夫,樂于在打磨文章中較真勁,看著改好的文章自己的心中很是痛快。如科研成果報告會的材料,我提出的“以研究課引領常態課”“智慧工作引領學科組建設”等理念,得到了大家的好評,我都覺得很快樂。

2、注重成果交流,全面展示學校風采

成果交流是展示學校的好機會,因此,任何形式的交流我都非常重視。本學期,我參加幾次課題成果的交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9月22日,代表學校參加區先進教科室評選,做了《建設研究型團隊,落實“四個引領”》的發言,交流了我校教科室的建設情況,得到大致好評。11月14日,在楊鎮一中參加劉海輝的區級課題《加強體驗式教學,提高高中學生美術素養的研究》開題。由于我在前期進行了細致的修改,準備比較充分,我們的開題報告是最規范的,也是專家比較滿意的。11月19日,代表史校長參加市級課題中期交流,同樣比較成功,而且對楊一的兩個課題和現代職業學校的和課題做了交流,談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他們的一致認同。12月23日,代表陳主任參加科研創新促學科特色發展項目組的活動,做了《以研究型團隊為抓手,完善校本研究的組織機制,實現科研創新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的發言,交流了課題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評價。最滿意的是,我現在能夠游刃有余地在大會上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克服了自己的緊張情緒,這是我最高興的。

3、抓住機會高效率地工作,展示一中教科室風采

天上不會掉餡餅,機會給有準備的人。我堅信這一點,因此,日常工作中,我不斷加強積累,保證各方面工作高效運轉。如區先進教科室的檢查驗收,雖然我們已經是六星教科室,雖然我們不用準備也能順利進入先進教科室行列,但我想抓住這個機會,集中展示教科室的建設成果,因此,一周時間內,我不僅整理了學校的科研檔案,而且把科研展室進行重新制作和整理,集中展示我??蒲械奶厣顒雍汀皒xx”的課題成果。得到了驗收組專家的一致好評,認為我校教科室是免檢單位。同時,為了更好地宣傳學校的科研工作,我還在此期間制作了4塊校本研究的專題展板——“建設研究型團隊,打造研究型學?!保谌珔^進行了展示。這次成功迎檢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事,因為自身價值與工作業績實現了統一,效率高與質量高達到了統一。

再有就是科研成果報告會的大會材料了,一周時間,我既要修改大會材料,又要全面統籌科研周的具體事務。陳主任又臨時通知說把《順義一中學科教學思想與教學模式研究》印刷出來,我可真著急了。印刷容易,保證質量不容易。好在我已經平時在電腦上完成了書稿的前期校對,所以抓緊時間,連續幾天坐在電腦前,中午都沒有休息,最終如期將大會材料和精美的《順義一中學科教學思想與教學模式研究》印刷完成,為科研大會添了彩。

我喜歡這種快節奏的工作方式,我喜歡這種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在快節奏與高效率的工作中我體驗了自己的價值,體會了自己的成長。

4、參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鍛煉自己提升自己

XX年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參與了學校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大課堂的部分活動。本學期,面向全體高一老師和學生開展了研究性學習的培訓與講座;參與組織研究性學習展示課一節,陳惠明、馬玉梅、李穎石共同指導,高一1班承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撰寫《科技使生活更美好――順義三高科技園區蔬香苑社會實踐活動案例》,得到市教研員的好評;參與出臺《順義一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方案》,得到社會的關注;參與撰寫發言稿《社會大課堂,師生成長的沃土》,在全區社會大課堂大會上進行宣講。同時,為了宣傳學校的社會綜合實踐工作,我還制作社會大課堂活動展板2塊,主題為:研究性學習,走進社會大課堂;制作研究性學習展板5塊,主題為:新課程,新平臺,走進研究性學習,一起在十中召開的國家級會議上進行了展示,得到了市區領導的好評。

5、關注學校全面工作,實現總結提煉工作與自身成長的統一

在踏實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我還積極關注學校的全面工作,幫助總結提升學校的辦學經驗,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本學期,我撰寫論文如下:《以研究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關注教學質量,提升辦學水平——順義一中XX年上半年教學質量分析》、《走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順義一中實施新課程總結》、《結經驗,反思問題,新課程改革回眸——順義一中實施新課程一年來的總結》、《求真務實 開拓創新 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學習型學校:學習型社會的先行者》《改革開放三十年給教師帶來的變化》《實施新課程改革 打造學校發展新平臺》《新課程改革新在哪》《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學期末,我如期完成了學校教科室的工作總結。正是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我的思路逐漸清晰,我的認識不斷提升。

6、參與學科組管理工作,構建以磨課為主的學科研究模式

學科組是學校的研究組織,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科組的研究工作,本學期,組織召開了兩次全體學科組長會,組織學科組進行論文的初評,組織學科組開展以磨課為主的教研活動等。可以說,在茹書記課題的引領下,我校學科組的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學科組的活動更加豐富,尤其是以磨課為主的課堂教學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物組的兩節市級研究課得到了廣泛好評;張福林老師到天津做示范課;吳欣歆老師到蘇州做研究課;同時各個學科組圍繞青年老師考評課和青年老師基本功競賽展開了大規模的磨課活動,促進了青年老師的快速成長。

7、登記科研成果,兌現科研成果獎勵

科研成果獎勵是激勵教師參與科研的重要手段,本年度共登記科研成果481項,創歷史新高。學期末,我按照重新修訂的獎勵標準對教師的科研成果進行了獎勵兌現,獎勵成果321項,涉及144人,獎勵金額56691元。由于工作的認真細致,科研成果獎勵兌現一步到位,一次完成,沒有經過任何的反復,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高效的工作帶來了研究的碩果

推薦13項成果參加區“xxx”課題階段性成果評選,有7項獲一等獎,3項獲二等獎,2項獲三等獎。

積極參加中國教育學會第21屆年會論文評選工作,有9篇獲獎,其中二等獎5篇,三等獎4篇。

我校教科室被評為順義區先進教科室。

四、工作反思

經驗:

研究只有扎根于教育教學才能有生命力,如學科組工作和青年教師培養工作

工作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才能有高質量,如論文評選和研究型學科組建設

成果要用心研究反復打磨才能有上水平,如科研周的大會發言和論文推薦

生活要豐富多彩滿懷激情才能有好創意。

不足:

加強學習,不要讓好文章好觀點成為文字垃圾

加強反思,不要讓好主意好點子成為過眼云煙

加強研究,不要讓好辦法好創意與我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