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4 10:25: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支一扶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民族高校;價值觀;需求;層次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有所改變,當代大學學生的價值觀的改變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對象與抽樣
通過調查民族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觀,從三類對象進行抽樣調查。第一類對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為分界點,大一新生經歷了高中到大學的過渡區,思想狀態不穩定,對于就業觀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對大學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對穩定。對11個學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學生調查抽樣(以朝鮮族、其他民族為抽樣對象),延邊大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大學,主要少數民族是朝鮮族,所以對朝鮮族學生以及其他民族學生調查抽樣。從民族文化和地域特點為出發點,分為朝鮮族、其他民族兩個抽樣對象。對11個學院926名學生不同學科的學生調查抽樣(以文理、科為例)。學習理科與文科學生,思維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維的特點是:相對文學素養較高,對知識點記憶深刻。
二、分析與綜合
從以上調查抽樣數據分析,當代大學生在不同時間段就業觀的各異,得出低年級學生在就業觀偏向于社會需求,也就是需要愛情、友情、人際交往,剛剛走出家門,走進學校面對新環境、新同學、新起點,向往探索愛情的甜蜜、友情的關懷、拓寬人脈交際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對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時間是影響生理需求的決定性因素,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能夠自主掌控時間的主體力量,除了上課,其他課余時間可以自行安排,對新鮮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極強,促使低年級同學對社會交往的需要。[1]問卷調查中發現,在延邊大學朝鮮族民族為例與漢族就業觀進行抽樣調查。朝鮮族同學向往人際交往,向往人與人的溝通,朝鮮族熱情好客,與人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風情決定了對待交往的態度。漢族學生在對就業觀的安全需要與社會需要上表現出的態度基本相近,許多學生認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穩定的基礎之上才能具有對其有吸引力。
三、調查與比較
調查問卷中對職業方向、職業規劃、職業理想、職業影響進行了調查。其中職業方向中選擇商貿類型較多,經濟社會的時代影響顯而易見,不僅僅是高年級的學生、低年級剛入的學生、文理科學生,看待職業方向的眼光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商貿類是近幾年就業類型中熱門選擇。職業規劃中學生們在潛意識里與畢業相互影響,調查結果中普遍學生對職業規劃意識淡薄,職業概念模糊,規劃期較長。[2]在職業理想中學生普遍對隱性職業的關注度較低,對熱門公職單位期望值較高。職業影響中,較多學生受學校影響較大,所以學校就業指導課程以及創業就業培訓具有明顯效果。當代民族高校大學生就業層次需求(以延邊大學為例)主要分為基本五個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學生選擇的繼續深造的學習方向。針對考研就的人數比例業女生超過男生。②報考企事業單位以及公務員方向,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相對來說這種就業意向在調查報告中也有所體現,就業觀中選擇尊重需要的學生們往往是需要具有社會認同感的社會地位。③延邊大學的朝鮮族學生一部分同學會選擇到外資企業工作,韓資企業中可以發揮語言優勢,并且可以學習了解國外相關專業的先進技術。④出國留學也是一部分學生的選擇,出國繼續學習深造可以了解國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學生會選擇自主創業,自主創業之路艱難,學生懼怕甚至是抵觸自主創業,國家針對大學生創業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根據國家政策與規定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與特征,向學生宣傳。
四、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形成原因
以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看。①自我認知能力差,過度關注擇業就業條件、就業價值,沒有達到就業市場需求與自身就業能力給予形成平衡。大學生忽視在工作中應有的基礎能力,表達能力、適應能力、基礎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適應就業市場需求,進而擇業就業。②依賴性強,上學期間經濟由父母為學生提供物質支持,很多大學生沒有離開過父母,依賴性強,自主意識差;③缺乏對社會認知,當代大學生僅僅滿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層次,功利主義思想突出,職業脫離實際意義,享樂主義。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大學生們從入學開始就沒有感覺到就業形勢嚴峻,缺乏長期就業規劃,就業目的不明確;④擇業就業觀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主管能動性等都是影響擇業就業觀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為學生們提供了最為基礎的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家庭教育是大學生的物質與精神來源。[3]
五、大學生未來就業發展趨勢
當代大學生缺乏就業規劃,調查中顯示67%的沒有做過職業生涯設計,只有9%在學校系統學習過職業生涯設計。[4]一部分人從來沒有想過對自己的氣質、個性、優缺點、興趣等進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認識和科學的規劃。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根據就業發展的動態招生逐漸形成。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對廣大畢業生的求職道路和職業選擇有所裨益。相應出臺了“大學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特崗計劃”等一系列的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今年畢業生數超700百萬創歷史新高。國家鼓勵學生們到基層去工作,鼓勵學生們創新創業。有相應的就業創業幫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繼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各高校有專屬心理輔導站中根據心理學進行科學的就業測試,形成心理就業咨詢機構,幫助學生準確定位,打破傳統就業價值觀觀,樹立準確就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鳳清.大學生擇業觀念現狀分析及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饒瑩心,顧勝賢.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念與思考[J].職業時空,2012,(3).
[3]蘇禮和.當代大學生就業觀的偏差及其糾正[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
篇2
課題題目:濱州市未就業畢業生3、關于高校未就業畢業生基層團支部的成立,40%同學希望它能提供考研信息咨詢,35%的同學希望它能提供推薦考研學校的幫助,20%的人希望它能提供住宿等生活幫助和心理壓力疏導。此外,同學們建議基層團支部應分布在大中城市的人才交流中心附近,并加強對未就業畢業生的信息管理,隨時了解未就業畢業生存在的困難,能夠及時和提供良好的工作機會。
4、大部分未就業畢業生面對未來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通過找朋友傾訴和記日記、網絡日志的方式緩解未就業帶來的壓力,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自己傾心的工作。
5、經調查統計,自己的性格和興趣、薪酬與福利、個人發展機會是畢業生擇業時考慮的前三位因素。對于自主創業,被采訪者普遍認為最大的困難是財力不夠和缺乏經驗。關于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擴招造成的應屆畢業生供給過多的客觀因素,另一方面是畢業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如50%的同學認為是自身專業專業知識不足,另外各有35%同學認為工作經驗欠缺和無社會背景造成自身就業困難。
6、大部分未就業畢業生的生活水平處于中等,月消費在500元左右,由家里供給,主要作為基本生活費。
(二)面對面采訪部分:
下面將逐個分析了解到的濱州醫學院、濱州職業學院、濱州學院和濱州技師學院的就業情況及未就業畢業生的思想現狀。
通過與這些大五的學生進行交談,我們了解到,醫學類院校中普遍存在著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原因已經在前文中分析過了),大部分人選擇考研。如該校一個70人的臨床醫學專業的班級會有50-60人選擇考研,最終大約能考上20-30人,除此之外,還會有4-5人選擇從事醫藥代表的行業,2-3人選擇與公立醫院簽訂五年工作合同的合同工(每月工資800-1000元),4-5人在個人診所等地臨時就業以及3-5人其它選擇,也就是說未就業畢業生大約占45%的比率。這些未就業畢業生還會有一半選擇繼續考研,另外一半的同學通過降低對工作環境、薪水的要求(如選擇在鄉鎮醫院就業等)臨時就業。據了解,私立醫院對醫學類畢業的同學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但考慮到其不穩定性且沒有五險一費的勞動保障,因此,幾乎沒有同學選擇去私立醫院工作。擇業時大部分人選擇回家鄉就業。就該校來說,影像專業和護理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能達到50%-60%??偟膩碚f,與其他幾所學校相比,濱州醫學院的同學承受的就業壓力最大。
談到未就業畢業生,歷史與社會學系的一名輔導員老師這樣說:就業目標偏高是造成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如通過與濱州交運集團的積極溝通,起初社會學專業的九名同學與此單位簽訂了有養老保險等就業保障的正式的就業合同,后來一名同學專升本成功,還有一名同學覺得在大廳工作比較底層也比較累就放棄了。還有幾名在魯濱金店工作的同學也是因為覺得工作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而離開。另外,畢業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進入工作單位后不能盡快適應工作環境、進入工作角色慢也是制約畢業生就業的一大因素。還有一名英語系的輔導員老師說:專科學生的就業要求低,反而比本科的同學更好就業。該系中分為商務英語(???和英語師范類(本科)兩部分,據該老師說,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的學生大都在本地普通的外貿出口企業工作,就業率能達到95%,而英語師范類畢業生未就業率超過50%,這些同學大都因為本科學歷對自己定位偏高,對一些普通的外貿公司看不上眼,中小學教師編制又基本處于飽和,少數同學因此選擇在一些不知名的私立學校任教。
3、濱州職業學院和濱州技師學院:很遺憾沒能聯系到這兩所學校的輔導員老師和未就業畢業生,我們僅通過該校就業處的老師了解到一些畢業生就業情況。作為技術類和高職類院校,這兩所學校的就業率在這四所高校中位于前列,特別是濱州技師學院,未就業率最低,僅為4%-5%。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學校進行定向培養、訂單培養,專門面向有招工需求的企業工廠培養所需數量的技術人才且專門培訓相關技術,基本做到畢業即就業;另一方面,畢業生實踐能力強,上崗后很快能適應環境完成相關工作,且這些畢業生就業目標要求較低,基本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如濱職的家紡專業、濱州技師學院的電氣專業等。
二、反映出的問題及提出的建議
1、未就業畢業生普遍反映自身工作經驗不足,動手實踐能力不強。因此建議學校或者基層團支部與各地區人才服務中心或大型企業單位聯合成立就業見習基地。如濱州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就與北京神州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建立了就業實踐基地,讓畢業生就業前有機會根據需要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工作素養,以達到上手快的目的。
2、若要減少未就業畢業生的數量特別是解決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學校的教育機制也有待于進一步改善。第一是學校開設的課程、專業與社會需求差別大,許多交叉學科師資不夠,如據濱州學院計算機系的一名輔導員介紹說,工科類專業大都只是按照傳統的培養模式畢業生數量夠質量不夠。去年中卡通公司來我校招聘同時具有卡通繪畫基礎和計算機軟件操作能力的畢業生,結果沒能招到。這也是需要學校思考和改進的地方。二是不同學校間重復設置相同的專業,比如說山大和濱州學院都設有計算機科學系,那相比較來說當然是山大的同學更容易就業。因此學校要根據自身特點面向社會需求多設置一些特色專業提高就業率,如濱州學院設置的航空專業,該專業的學生未畢業就被一搶而光,就業率高達100%。三是學校只是單純的講述理論知識,同學們缺少實踐機會,到工作單位后上手慢,因此學校應該爭取讓教學實踐相結合。
3、對于未就業畢業生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各地的就業招聘信息,因此基層團支部不僅要對本區域內的未就業團員進行檔案化管理,跟蹤了解他們的就業情況,還要在網上及時提供各類有價值的招聘信息,還可以多舉辦幾場可操作性強的招聘會。
4、未就業畢業生中幾乎沒有人選擇自主創業,除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外,資金不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基層團支部可以加強對未就業團員的政策扶持,如提供小額貸款擔保等,鼓勵同學們通過自主創業的方式解決就業問題。
5、基層團支部要加大對三支一扶計劃、一村一名大學生、入伍預征、招考士官、支援西部等工作的號召力度,引導未就業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
篇3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大學生就業 就業形勢
始于2007年4月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僅僅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并最終演變為實體經濟危機的蛻變。不僅如此,次貸危機從美國波動全球,引發了全球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并導致了全球就業市場萎縮,中國的就業市場也同樣受到沖擊。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并不能簡單歸咎于金融危機,它是各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分析
1.1從高校擴招使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
從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使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畢業生人數以每年60―70萬的速度增加,2001年畢業生人數為115萬人,2002年為145萬人,2003年為212萬人,2004年為280萬人,2005年為338萬人,2006年為413萬人,2007年為495萬人,2008年達到559萬人。但從2001年到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只有70%左右。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大學本科畢業生未就業人數逐年增長:2001年是34萬人,2002年是37萬人,2003年是52萬人,2004年是69萬人,2005年是79萬人,2006年是124萬人,2007年是144萬人,2008年亦超過140萬人。高校擴招使近幾年的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
1.2金融危機使大學生就業本已嚴峻的形勢愈趨復雜。
金融危機使大學生就業本已嚴峻的形勢愈趨復雜,其結果無異于雪上加霜。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中國金融行業處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前沿,所受到的就業沖擊最直接也最嚴重,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也會受到巨大的沖擊。
大學生就業屬于新的增量就業,因此,宏觀與微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其影響很大。這場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滑坡導致消費需求下降,投資需求萎縮,從而引起對新增勞動力需求的大幅減少。
1.3畢業生個人因素對就業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的擇才理念也在發生著變化。由團中央學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的《2006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對大學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為環境適應能力,占65.9%;人際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達能力,占54.5%;專業能力占,47.7%;外語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為大學生成功就業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專業能力之外,用人單位還提出了明確的非專業能力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非專業能力還有很多,如學習能力、應變能力、觀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別是學習能力,已成為現代用人單位考察的一個重點因素。
1.4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合拍。
近幾年的高校擴招確實使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但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合拍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全國具有??萍耙陨蠈W歷的人僅占總人口的5.18%,而發達國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3800美元左右時,需要10%左右的大專以上人才,絕對數是1.4億人?,F在我們這個數字是6300多萬,2020年要比現在增加7000多萬。也就是說,從現在到2020年,我們年均需要增加600萬左右大專以上的畢業生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另外,《2005年中國人才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缺口2000萬人。這個數據分析反映出我國的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合理導致某些專業領域的大學生多了。
2.鑒于以上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高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大學生也是一種特殊的產品。與其它產品一樣,高校培養大學生也存在著“產銷”是否對路、供求是否平衡的問題。高校在設置專業時不能被就業市場牽著鼻子走,要認真研究、善于把握就業市場波動的規律,學會比市場變化快一拍,只有增設一些新興的、前瞻性的專業,才能充分掌握就業市場的主動權。同時政府也應盡快建立完善預警機制,向高校隨時社會對各類人才需求的變化情況,對于可能出現的專業設置供求不平衡給高校以警告。
2.2高校應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提高抗風險能力。
2.2.1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其中,對專業技能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大學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應搞好專業技能教育。
2.2.2不能忽略非專業能力的培養。
除了具備專業能力之外,非專業能力也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專業能力之外,用人單位提出了明確的非專業能力要求,包括大學生的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應變能力等。所以對大學生非專業能力的培養也尤為重要。
2.3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大學生要將就業理想與就業現實相結合。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傳統的擇業觀必須改變。大學生應該面對現實科學定位,找準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積極參與競爭,勇敢面對挑戰。同時要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應該明白職業選擇是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變化的,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大學生的擇業觀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2.4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擇業就業。
在危機影響下,眾多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一個關鍵問題,是看教育部門能不能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作為溝通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指導部門不僅要承擔起面向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服務和管理職能,而且要承擔起向用人單位“推銷”畢業生的職能。當前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應繼續堅持將“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針,重點放在“請進來”,辦好校園招聘會。同時還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系統”網站,利用互聯網拓寬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溝通渠道。
2.5政府應加大就業政策扶持力度。
2.5.1政府應發揮政策效應,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2009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與此同時,各地千方百計幫助大學生就業,一些地方還通過“政府購崗”,促進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據教育部介紹,為吸納高校畢業生到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工作,遼寧省開發了1萬個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優先安置困難家庭畢業生和就業困難畢業生,由省財政提供工資補貼。同時,各地方擴大了“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遼西北計劃和‘三支一扶’計劃”、“縣以下農村中小學一校一名師范類本科生計劃”等項目規模,鼓勵高校畢業生在項目結束后留在當地就業。
2.5.2政府應大力推進畢業生自主創業。
政府要加大支持創業工作力度,實現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明顯增加。要加大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經費、政策、項目的支持;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孵化基地,組織創業實踐,對有創業意愿的高校畢業生開展有針對性的項目引導、技能培訓、專家指導等幫助和服務。
3.結語
雖然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但國家及各高校各地區已對當前的就業形勢作出了積極反應。國家已經投入大量資金擴大內需,并加強對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十七屆三中全會將改革的重點轉向農村,這些都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許多畢業生已經在調整就業觀念與定位,開始考慮到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就業。此外,各高校、各地區也在積極應對和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對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的信心。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過去、現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矛盾,而金融風暴僅在該矛盾中起了激化作用。我們應當實事求是,認真分析探討,以正確認識當前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并提出積極的對策。
參考文獻:
[1]劉東菊.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2]劉清亮,黃.大學生就業與就業能力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S1).
篇4
關鍵詞: 農村女大學生 就業難 原因 對策
我國高校自1999年擴招以來,在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2000年到2009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為107萬、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410萬、495萬、559萬、611萬,2010年畢業生達630余萬人,再加上往屆未就業的畢業生,2010年等待就業畢業生總數超過700萬,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而農村女大學生由于自身生理等原因,用人單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以及受社會觀念的影響,就業難問題更為突出。
一、當前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突出
統計資料表明,1998年普通高校女大學生占總數的39.75%,2000年占到41.07%,2005年占到44%。而與此不對稱的是,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性別歧視的現象越來越突出。根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對女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表明:女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占90.8%。江蘇省的一份調查表明,有80%的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性別歧視,有34.3%的女大學生有過多次被拒經歷。當前,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再加之2010年高校畢業生總數比2009年又增加了19萬,因此農村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嚴峻的形勢。
二、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觀原因
(一)自身的生理特點影響農村女大學生就業。
男女兩性在生理上存在差異,大多數女性在體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傳統的社會分工機制決定了帶有濃重體力色彩的工作一般由男性承擔,因此造成了女性在選擇職業時處于這種性別分工的邊緣地帶。此外,男女兩性生命周期的顯著差異就是女性承擔著生育的任務,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職業生涯的中斷,單位還得按國家福利制度擔負補償費用較高的成本,加上女性比男性提前5―10年退休,女性職工比男性領取更多的退休金。這種生理上的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與傳統的家庭角色觀念相結合,造成了女大學生在就業中的不利地位。
(二)就業觀念滯后影響農村女大學生就業。
農村女大學生常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信心不足,表現為畏首畏尾,缺乏自我推銷的勇氣,求職時常要同伴相陪,作決定時優柔寡斷,難以讓用人單位信任。還有的擇業期望值過高,向往大城市和高薪水,好高騖遠。一些女生存在跳出“農門”改變身份的想法,畢業后寧愿漂泊于城市也不愿意回到農村,人為地窄化了就業空間。有的女生求職擇業缺少主動性,對家庭對社會依賴心理強,存在等、靠、要心理,就業準備不充分,從而耽誤了盡早就業;還有部分女生認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把未來寄托在婚姻而非事業上。
(三)個人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村女大學生就業。
雖然農村女大學生在校期間一般學習都比較刻苦,成績也較為突出,但一些女生過于注重學習成績,不愿參加更多的第二課堂活動,忽略了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造成了實際操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創造能力等方面遜于男生,與男生相比往往知識面窄,心理素質較差。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與市場對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單位更注重畢業生的事業心、實際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更加青睞復合型人才。還有的女生過于注重對自己外表的包裝,期望以青春和外貌為籌碼,而忽略了自身修養和內在素質的提高,這種不良意識同樣影響著就業。
(四)就業渠道缺乏、選擇面單一影響農村女大學生就業。
多數農村女大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的社會背景和經濟背景,再加上人際交往等能力也較弱,因此在找工作時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比起城市女大學生處于劣勢。此外,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大多數農村女大學生都選擇畢業后就擇業、就業,而選擇繼續深造、出國和自主創業的少之又少,這些都導致農村女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嚴峻。
三、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
(一)社會方面的原因。
1.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尖銳。目前,我國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量與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呈不對稱增長的態勢,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銳。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在逐年增加?!笆晃濉逼陂g,我國高校畢業生2006年為413萬,到2010年為630萬,每年增加約60萬,總計約2700萬大學畢業生(比“十五”期間凈增1500多萬人)將融入到全國的就業大軍之中。而按照我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7%―8%推算,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在800―1000萬之間,形成巨大的就業壓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女大學生就業尤為艱難,更不用說農村女大學生了。
2.法律法規不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針對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現在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規章制度,來切實保障和維護女大學生的利益和用人單位的利益。盡管我國《憲法》、《婦女法》和《勞動法》等法律都規定了婦女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選擇職業的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法律條文原則性太強,缺乏可操作性和具體的法律責任,缺乏對性別歧視內涵和范圍的明確界定,缺乏相應的監督和管理。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全國62個城市的調查顯示,有67%的用人單位存在性別歧視,或規定女性在聘期不得懷孕生育。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
1.專業設置不合理。一方面,部分高校專業設置不能與市場需求接軌,整體就業困難,農村女大學生就業就更加困難。另一方面,有些高校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操作課程所占比例較少,部分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使得原本動手能力就不強的女生就業更為困難。
2.對農村女大學生就業指導不到位。針對就業難的現實,為了保證學生就業率,許多高校都設立了就業指導中心。就業中心在大學生就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人員數量少等原因,就業指導中心通常只為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而對大學生的就業技巧、心理素質等方面培養不夠,沒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三)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1.追求利益最大化。生理、婚姻和生育保險費用等原因,使得女性勞動力的“性價比”低于男性勞動力,用人單位或多或少存在性別歧視,這也是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人觀念不科學。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期望過高,希望新招的員工能夠獨擋一面,要求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許多大學生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甚至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也不多,這也是農村女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障礙。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對農村女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家庭投入了大量的教育成本,家長希望孩子大學畢業后能夠找到體面的工作,期望較高。同時受農村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女孩子應該從事文秘、教師、公務員等相對穩定的工作,因此會對女大學生就業提供參考意見。
四、農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分析
(一)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加就業崗位。
解決就業難的根本途徑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擴大勞動力需求,從總量上緩解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為農村女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職能,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就業潛力,擴大有效崗位供給,以此提高農村女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二)優化社會環境,建立健全法規,完善保障體制。
首先,在全社會提倡民主、文明、公正的性別文化,以此消除對女性的偏見和歧視,特別是用人單位應認識女性的生育也屬于社會責任,應該給予關心和支持。其次,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應充分認識農村女大學生所具有的優勢:做事細心認真、工作踏實、能吃苦耐勞等,應根據崗位的特點給予適當的考慮,不能為了降低成本而全盤否定。最后,國家要盡快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規章制度,制定各種鼓勵政策,切實保障農村女大學生的利益和用人單位的利益。
(三)高校應以市場為導向來設置專業和課程規劃,加強就業指導。
高校應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增加選修課程的比重,因材施教,使課程開設更有彈性,強化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各高校要盡快構建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成立專門的女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對她們的就業進行全程指導,使她們在進入市場前就了解有關政策,熟悉行情,從容應對。
(四)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提升就業能力。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根據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農村女大學生要適應時展的要求,面對現實,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摒棄那些只顧眼前利益、講實惠、圖安逸的功利化的擇業價值取向,到基層就業和創業。
2.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校期間,農村女大學生要注重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在學好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現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做到“博學多才”;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以多種方式接觸社會,拓寬視野,鍛煉自己的膽識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全面發展自己,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3.鼓勵農村女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和創業。目前,黨和國家大力倡導大學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對農村女大學生也不例外。各高校應繼續實施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國家和地方項目,使現有項目可持續發展。要進行支持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吸納更多畢業生就業,大力扶持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各高校也要將大學生創業培訓工作納入就業培訓總體規劃,開展適合畢業生的創業實訓,推動畢業生創業基地建設。
總之,了解我國農村女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及其原因,采取有效對策,解決農村女大學生就業問題,使高層次人力資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利用,對于維護農村女大學生的平等就業權益、促進城鄉和諧發展與進步、維護社會公正和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和諧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蘇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探析及對策研究.西南師范大學,2002.
[2]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2006年度調查報告./,2006-04-03.
[3]廖克玲.淺析女大學生就業難現狀的原因及對策.教育與職業,2006,(3).
[4]敬海波.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成因透析.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