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11 11:0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干部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村干部考察報告

篇1

為進一步探索扶貧工作新機制、新方法,根據縣委的安排,20xx年4月25至26日,縣委副書記、副縣級組織員、縣扶貧辦主任等一行到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主要就選派優秀干部到貧困村中任職有關事宜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考察,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福建省的基本做法

(一)選派對象及任職時間。選派被省委組織部納入后備提拔干部的副處長到貧困村中擔任支部第一書記,任職時間為3年。

(二)主要工作職責。制定村級規劃;落實扶貧資金;實施扶貧項目。

(三)管理方式。省委組織部確定選派對象,日常管理與原單位脫鉤,省扶貧辦對其工作進行日常管理,雙方共同負責考核。

(四)選派對象與定點幫扶單位相結合,派人的定點單位不再提供幫扶資金,提供幫扶資金的定點單位不再派人。

二、效果與啟示

(一)效果。在完善的激勵和監督機制下,促使掛職人員充分發揮自身的政治、文化等優勢,用較長的三年時間全身心投入扶貧工作,確保了省委扶貧意圖的實現;高素質的干部人才教育和培養了一大批農村黨員,使他們具有帶領全村群眾更好更快地脫貧致富的能力,逐步形成了“黨建引領發展,發展提升黨建”的良好局面;與此同時,全新的工作環境和艱苦的工作條件,對掛職干部自身也大有裨益,有利于其改變工作作風、鍛煉意志品質、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二)啟示。依托項目資金這一載體,選派優秀干部駐村指導謀求發展是搞好扶貧工作的必要手段;根據區位等因素將多名指導員進行再分配,形成一定數量的分小組并落實一名組長對組內成員加以管理是管理好指導員的有效途徑;基礎項目和產業項目有機結合、軟件建設(基層黨建等)與硬件建設(組建協會等)同步推進是取得扶貧實效的必然選擇。

三、幾點建議

(一)關于去年首批試點指導員的問題。建議兌現10名左右特別優秀的指導員的有關獎勵,再選派21名比較優秀的到今年啟動的試點村任職,剩余的每人包2個去年的村繼續推進和完善各項工作。

(二)今年64個扶貧新村駐村指導員的選派問題。

1、選派對象。實行“三三”制,即:去年首批指導員、部分鄉鎮主要領導、部分縣級部門副科級實職領導(只包括去年提拔的副科級實職領導和組織部門擬提拔為正科級實職領導的后備干部)基本各占1/3。

2、分配和管理方式。鄉鎮主要領導原則上在本鄉試點村任職,其它選派對象由組織部門統一分配,所有人員分三個片區,各片區落實1名負責人。對有經驗的干部任村支部第一書記,非黨領導和其他干部任駐村指導員。組織部明確第一書記、指導員的職責、權利和義務。扶貧辦負責日常管理并配合組織部對指導員進行考核。

篇2

“他最懂得殘疾人的心”

“張書記最懂得殘疾人的心”,沒有人統一口徑,但從全縣殘疾人口中說出的卻是一致的聲音。在輪臺縣任職僅3年多一點的縣委書記,在殘疾人心中怎么能有這么好的口碑?

張正榮2006年調任輪臺縣委書記,到任后第二天就帶著民政、發改、殘聯等部門同志下鄉村調研。三四個月跑完全縣13個鄉(鎮、場)65個行政村,走訪了全縣20%農戶和80%貧困殘疾人家庭。野云溝鄉一戶三殘特困戶家庭,三口殘疾,肢殘母親,撫養著兩個肢殘孩子,兒子18歲,女兒15歲,常年臥床,一間破房年久失修。這家的殘狀深深刺痛了張書記的心。經過幾個月調查,充分反映出殘疾人生活狀況和社會平均水平的巨大差距。調研結束后,張書記思考了半個多月:“我是縣委書記,我有責任為他們減輕疾苦,讓他們生活得愉快幸福。”張書記在上任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委擴大會議上,作了輪臺縣經濟社會發展考察報告,報告用很大篇幅闡述了殘疾人疾苦,闡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提出了發展殘疾人事業的新理念:“我們都是領導干部,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盡管我們的經濟還不是很發達,但再苦也不能苦了殘疾人,應該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為殘疾人減輕疾苦,創造幸福。”不到一個月,在張書記的主持下,《輪臺縣殘疾人“十優”、“十免”政策》出臺了,對殘疾人的就醫、就學、就業,農資購買,技術服務,義務工減免等實行全面優惠,殘疾人歡欣鼓舞。

“他最掛牽的是殘疾人”

張書記始終把殘疾人疾苦裝在心里,把盡快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放在心上。無論縣委還是縣政府開會,只要張書記到會講話,他都要講殘疾人工作。他的觀念很樸素,也很新穎:“只要和人打交道的部門和單位,都涉及到殘疾人,都有殘疾人工作。各部門、各單位都要把涉及到殘疾人的那一部分工作與本部門、本單位的整體工作統一計劃部署,統一組織實施,一并檢查考核。”張書記每次下鄉檢查指導,從不落檢查指導殘疾人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看望慰問幾戶殘疾人家庭,和他們聊聊心里話,由于張書記沒一點架子,殘疾人有話都想跟張書記講,就連杏子熟了也要把最大最甜的留給張書記吃。在張書記的影響要求下,各級干部都樹立起殘疾人工作新理念,各部門都成了殘疾人工作部門,大家都成了殘疾人工作者。

縣上開展包聯貧困戶活動中,張書記提議,應把包聯貧困戶的重點放在殘疾人身上。在張書記倡導下,全縣400名縣、科級干部與360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結成幫扶對子,為他們提前、產中、產后服務。經過幾年幫扶,2009年底已有290戶殘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超過自治區規定的1196元脫貧線,走上富裕道路。

每年召開農業、農村工作會議,張書記總是要求縣委、縣政府優先將支農惠農優惠政策落實到殘疾人家庭。殘疾人發展生產缺乏資金,張書記在要求政府出面協調的同時,自己多次帶領殘聯、民政、扶貧辦同志到州、縣銀行聯系,為殘疾人尋找貸款渠道。通過與農村信用社達成協議,采取信用承保、10人聯保、鄉村干部擔保等方式為貧困殘疾人家庭解決生產資金。2006年以來,為殘疾人貸款266萬元,貸款所產生利息全部由政府承擔。

殘疾人就業也是張書記常常掛牽的一件大事。在他的關心支持下,縣上每年都舉行兩次殘疾人就業招聘會,每次舉辦招聘會,張書記都到會作動員講話。張書記滿懷深情的講話,深深感動了每一個前來求職的殘疾人,也深深打動了參加招聘會的用人單位。通過部門、單位和企業安置,勞動力轉移等渠道,315名殘疾人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全縣殘疾人就業率達98%。

今年,輪臺縣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全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單位,制定試點方案過程中,張書記最掛牽的還是殘疾人。為讓殘疾人全部參保,在方案制定上最大限度照顧了殘疾人利益。作為國家試點縣,各級財政為每個參保人每年補貼60元,按縣上規定的最低參保繳費標準,個人每人每年應承擔100元參保費。全縣農村殘疾人全部按最低參保標準納入保險范圍,殘疾人個人承擔的100元參保費全部由縣財政統一代繳。其他群眾對殘疾人享受的優惠待遇羨慕不已。

“他最舍得為殘疾人事業投入”

為改善殘疾人生活條件,全縣將符合條件的1037名城鄉殘疾人全部納入低保;將全縣農牧區殘疾人全部納入新農合,殘疾人個人每年承擔30元參合費由政府補貼;將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納入“希望工程”,將有就讀能力的殘疾兒童少年全部安排上學讀書,學雜費、課本費全免,全縣學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8.7%。

2006年,張書記安排政府籌資購買112只母羊,捐贈給34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發展養殖業,幾年后,112只羊發展到800多只,34戶家庭已有32戶脫貧,有的還成了養羊大戶。今年張書記又安排縣殘聯,為100戶殘疾人家庭每戶免費發放100只雞苗,并安排縣畜牧局為殘疾人家庭雞苗防疫,確保雞苗成活率。僅此一項每戶就可增收3500元到4000元。

為了改善貧困殘疾人住房條件,張書記多次帶領縣殘聯同志到自治區、自治州殘聯爭取項目資金,并要求縣財政將殘疾人危房改造配套資金每年都列入財政預算,中央、自治區、自治州財政為每戶殘疾人住房補貼7500元,縣財政為每戶再補貼5000元。國家規定每戶殘疾人危房改造面積為65平方米,縣上將改造面積提高到80平方米。3年來,300戶殘疾人危房得到改造。

為推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縣財政投入600萬元,建成占地20.45畝,建筑面積4677平方米的殘疾人康復中心。為了盡快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縣財政投資100萬元,建立了鄉(鎮、場)殘疾人康復服務站,村(社區)康復服務室,并在全縣建成了9所敬老院,農村五保戶和殘疾孤寡老人全部由政府集中供養。

張書記為縣殘聯解決了工作用車,增配了工作人員,為每個鄉(鎮)殘聯下撥了5000元工作經費,為每個村(社區)殘協下撥2000元活動經費,使基層殘疾人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篇3

關鍵詞:印度;農業科技政策;研發體系;研發項目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0月21日

一、引言

印度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農業研究與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對從事農業研究和推廣的科研機構實行政府全額撥款,經費主要來源于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財政預算。農業科技投入中政府投入占90%左右(其中,中央政府占50%,邦政府占40%),私營部門投入占10%左右。在農業科技投入方面,早在加入WTO之前,印度每個五年計劃用于農業科技預算的比重就達到總預算科研經費的20%以上。2015財年,印度用于農業科技的經費達到1.93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1.7%。

加入WTO后,印度政府更加注重引導科研機構、農業大學和農業專家、學者向生物技術、基因重組和轉基因研究、遺傳研究、空間技術、遙感技術、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等更高級、更系統的領域發展,同時還將計算機管理和網絡信息技術也逐步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來。現在,印度政府正努力組建一種有組織、高效率的農業科研、推廣和教育體系,以便更好地促進印度農業技術的變革、創新與推廣。近年來,中央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占總科研投入的15%,地方政府科研投入的91.5%用在了農業及相關領域。

二、印度農業科技政策目標及研發體系

(一)政策目標。農業科技政策支持的目標是為充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協調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防治有害生物和不良環境對農業的破壞,以期獲得農業生產的最佳組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保障農業安全。

(二)農業科技研發系統。注重研究系統間的合作、分工與交流。印度的農業研究系統是世界上最龐大、最綜合的制度化的研究系統之一,它由中央、地方和高等農業院校三大部分組成。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ICAR)是中央農業科研系統的核心,中央政府的投資主要由ICAR管理和分配。下設有4個綜合性國家研究所、45個中央一級專業研究所、30個國家研究中心和6個國家局。主要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重視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根本性問題,還負責組織和實施協作研究項目,調動農業研究系統各部分的研究力量,對印度的農業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的高等農業院校(SAU)作為國家研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工承擔大量研究課題,如食物營養、農業氣象、收獲和保管技術等;地方科研系統主要從事地方性課題,主要是經濟作物和畜牧獸醫等方面應用學科的研究。在過去的十年中,農業研發系統的重大貢獻包括Bt基因抗蟲棉、雜交玉米和巴斯馬蒂大米。從農業科技經費的使用主體來看,ICAR所屬機構使用的農業研究和推廣經費占全國農業科技經費總額的37%,邦農業大學占51%,其他公共和私營機構占12%。印度農業研究系統的構成如圖1所示。(圖1)

近年來,印度政府建議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更多的合作。據觀察私營部門的跨國公司紛紛投入巨資于R&D。因此,農業科研系統的投資水平大幅提高,印度農業創新公司充分體現了對農業科技服務大力投入的政策傾向。印度農業創新公司由印度政府下屬的農業研究和教育局(DARE)全資所有。該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商業化以及建立國內外伙伴關系來促進研發成果的傳播。

此外,組織協同研究、如何激勵、知識產權管理和問責與監管等制度改革問題,由公共部門的研發體系著重解決。由世界銀行和印度政府共同出資創建的國家農業創新項目(NAIP)是依賴于研發體系解決各種問題的典型。NAIP由ICAR負責具體實施,一些新的技術創新項目正在此項目下進行開發。

三、重點支持的農業科技研發項目

印度不但有著完善的農業研究體系,而且科技研發項目豐富、規則具體化,具體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資源適應性技術研發。由于日益增長的人口和牲畜對于食品、纖維、飼料和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給自然資源造成的壓力不斷加大,因此NARS十分關注土壤和水資源管理,期望增加所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率。已經為各種資源開發與利用進行了有效規劃,并建立了相關數據庫資料。例如,自然資源管理(NRM)司分別編制了國家、邦、縣級的土壤圖。為制定有效的資源保護規劃,國家土壤退化圖和各邦的土壤侵蝕圖也已制作完成。依據這些規劃已經為幾個特定地區的土壤和水資源制定了保護措施,且正在通過各種不同的小流域綜合治理運行機構實施,以解決土壤侵蝕以防止農業生產力的下降。各邦已編制出數字化土壤肥力地圖和基于測土數據提出的施肥建議。同時主要種植系統集成養分管理軟件包也被研發,以推廣平衡施肥。另外,幾個為特定地區推出的糧食生產技術、資源節約技術、綜合養殖系統和農林間作模式等已被建議實施。

(二)作物科技研發。ICAR與SAUs合作下的農作物科學司負責多個品種農作物的研發工作,作為研究基金項目,25個研究機構和26個印度協調研究項目正在努力研發具有特定性狀的能夠提高產量和營養品質,并且在農業生態上具備生物和非生物脅迫耐受性的高產作物品種。同時也研發耐旱、耐鹽堿的作物品種。此外,國家品種委員會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在6個邦提出建議施種品種。農作物科學的研究目的是試圖提供合適的改良作物品種以及更好的作物耕作技術。目前,谷類品種的研究已有突破性進展,適應不同生態系統的兩種雜交水稻和8種小麥品種以及一個新的雙重作用的大麥品種已開始實現商業化種植;適合不同農業生態條件的14個玉米雜交品種和兩個復合品種也已;適合不同生態環境下生長的兩個新的甜高粱品種、6個珍珠谷子雜交品種和3個開放授粉品種已經確定下來準備。

同時,豆類和油料品種也紛紛卓有成效。中南部區域重點發展鷹嘴豆、大種子品種,目前確認的主要豆類種植地區已經建立6,000個豆類示范點。在2010年進行的技術示范結果表明,技術示范使得農民產量增長達到30%~60%。油料品種方面,低芥子酸含量較低的芥菜品種也已。

(三)作物健康管理研發。作物健康管理研究對重要害蟲(昆蟲、螨蟲、疾病、線蟲等)的高耐受性品種進行了研究,促進了作物品種的發展。雖然小麥和水稻中出現了對某種特定藥物的抗藥性,但是通過生物防治病蟲害綜合管理,現在已經有效地減少了對農業的過度依賴,有效地抑制了各種害蟲。加強了研究開發新品種的速度,以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為農民減輕損害提供幫助。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全國不同種植區域的綜合蟲害管理中得到發展。

(四)種子研發。印度在種子技術研究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投入。ICAR負責重要的流行作物品種和雜交品種的種子育種的生產工作。根據兆豐種子工程,ICAR已生產了超過6萬擔的不同類別的種子。大量的科研團隊協同合作創造了一系列作物新品種,為印度的種植者創造了利潤。印度大部分植物新品種來自私營部門,私有種業似乎競爭力更強,產能更大。近年來,印度放寬了對種子跨國公司的限制,有近一半的研發成果來自跨國公司,但印度種子市場并沒有受到跨國公司的控制。

(五)生物技術研發。政府充分認識轉基因作物對印度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增加作物產量;降低生產費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節能技術,導致更高的生產力;更有效地利用外部投入,實現可持續農業和可持續生態環境;提高生產穩定性,減少在生物逆境條件下的損失;改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印度積極參與生物技術研究,2003年印度轉基因作物面積只有10萬公頃,到2010年劇增至940萬公頃。目前,Bt棉花已被廣泛接受,種植面積居全球第4位。水稻、玉米以及其他一些食物類農產品的轉基因技術正在研發之中。

(六)園藝作物科技研發。2005年印度成立了“全國園藝委員會”,目的是刺激園藝作物生產,主要措施有科研支持、改進生產技術、改進管理、市場營銷、鼓勵出口、提高產品附加值。

在蔬菜技術服務方面,實施了全印度蔬菜協調改造工程,已經促使了45個雜交品種蔬菜的種植。在水果技術服務方面,重視高密度種植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目前,香蕉、菠蘿、番石榴、木瓜、芒果、腰果的高密度種植技術已經被標準化,并被果農采納。在園藝作物生產投入技術方面,重視優質種植原料和種子技術的研發,特別是香蕉、柑橘、馬鈴薯種子的研發。在園藝作物施肥技術和水分高效利用技術方面,水果(芒果、香蕉、葡萄、木瓜、石榴、柑橘和草莓)、蔬菜(番茄、辣椒、茄子、秋葵、馬鈴薯、甜瓜、黃瓜)和觀賞作物(玫瑰、康乃馨、非洲菊)和種植作物(椰子、檳榔和咖啡)的施肥技術已經標準化,提高了養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在高科技園藝研發方面,涵蓋了多種干預措施,如微灌、滴灌施肥、保護和溫室栽培、土壤和葉片養分的肥水管理技術,并已經在全國不同區域建立了17個精準農業發展中心。另外,香蕉、葡萄、石榴、辣椒、番茄、辣椒、腰果和部分花卉已實行了精耕細作。在收獲后技術服務方面,為了提高園藝產品的附加值,研發機構注重收獲后產品的分級、包裝、儲藏技術的研發,并已經實現標準化。在園藝機械化技術服務方面,為了提高園藝作物生產經營效率,目前已經研發了水果機械化設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長期依賴手工或畜力完成操作的狀況。

四、印度農業科技政策趨勢及其啟示

(一)印度農業科技支持優先領域的趨勢。“十二五”計劃(2012-2016年)期間在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技術方面,印度提出國家層面的“示范綜合養殖系統”以及國家倡議的三個研究平臺,即“氣候變化適應性農業”、“保護性農業”、“農業固體廢物管理”。至2020年,印度農業技術研究將繼續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把重點放在確保利益相關者獲得更高回報的創新技術上來,并且將優先支持以下農業科技領域發展:①精準農業、保護性農業、山地農業的機械化和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機械化;②通過使用與電源配套的農業機械提高機械化作業的能源使用效率;③發展定制農業機械的科技企業;④在全國不同地區成立以需要為基礎的“農機推廣中心”,為促進本地設備制造和為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起到孵化的作用;⑤對可再生能源和農產品中的副產品和殘余產品的創新利用;⑥利用農業殘留物的生物甲烷化和氣化實現分解發電;⑦通過加工和產品增值減少采后損失并且提高生產效率;⑧從農業和園藝作物、漁業、畜牧業部門利用主要商品和副產品生產開發其產品潛力,比如生產殼聚糖、果膠、維生素、保健品等;⑨其他領域:如基于傳統農產品的保健食品的開發,在生產過程中建立基于價值鏈的農產品加工中心,為加工食品的質量檢測設立檢測設備和實驗室。

(二)對我國的啟示

1、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發揮政府的主導地位。我國和印度都是農業大國,具有以小農經營為主體,農業效益低的共同特點,因此更加注重農業科技服務的重要性。我國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時,要明確科技服務機構的公益性,通過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企業等組織以各種形式參與到科技服務中來,調動服務機構的主動性的同時也要注重提高科技服務隊伍的素質,從而更好地發展“科技興農”,促進農民脫貧致富。

2、加強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的結合,實現各環節的連接。我國農業科研、教育與生產之間的脫節問題較為突出,科研成果無法真正運用到農業生產之中,從而對生產的服務效應大大降低。因此,要從體制上解決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機構分散管理的問題,明確各級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機構由同級農業主管部門統一領導。同時要完善對農業科技機構的考評和獎勵機制,推動研究和教育機構加強與生產的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3、優化農業科技服務推廣形式,加大科技宣傳力度。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形式較為單一,在互聯網和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要充分發揮網絡的傳播效應,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廣播等傳播手段的高覆蓋優勢,方便快捷地向農民、農村干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提供和宣傳農業科技服務的各種信息。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軍杰.印度農業國內支持制度的完善及對我國的啟示[J].農村經濟,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