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7 10:43: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天上的街市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學目標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②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
②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儀、錄音機、磁帶(提琴曲《梁?!贰撉偾缎强铡?
學生:了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有條件的查閱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我們跟隨著著名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那份美麗,那份新奇。
朗讀課文,先從整體上了解詩歌內容
①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讀節奏與重音),播放背景音樂:提琴曲《梁祝》部分,創設一種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
②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a.全詩共四個小節,哪些是寫實的,哪些是寫想像的?
b.請你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
③全班討論以上兩個問題。
因為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快老師可以明確:
a.第一節是寫實的,第二~四節是寫想像的。
b.詩人想像了牛郎織女在天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想像過程(板書):
街燈
}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陳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轉入全班討論。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做這么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復出現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這個環節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討論時老師可以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如討論為什么要對傳統的神話故事情節加以改動時,可讓學生想,神話中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天河兩岸不得相聚的悲劇是誰造成的?王母娘娘為什么硬要拆散他們?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結合小組代表的發
言,教師可以明確:
a.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懊利惖慕质小?、“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b.上世紀初,中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后中國依然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沒有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理想的向往和執著的追求。
c.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討論中也可以穿插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時代背景,但是要簡略,不能涉及得過多過深。
②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聲音不要太高,語氣舒緩,要帶出輕松神往之意。
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這首詩運用了聯想與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節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斑h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這就是聯想,這種聯想既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對現實的不滿,對光明的追求,把內容由人間轉到天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基礎。
第二~四小節,詩人描繪天上街市的美麗,街市上陳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走的幸福,都是詩人想像出來的。這種想像,又是以在人間看到的街燈、明星為基礎的。人間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體現了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時可能說不全面,教師可以提示,要幫助學生明白產生聯想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可以產生聯想的那個相接點,而想像則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為基礎的。
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
學生可以從任意角度說,如,a.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b.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c.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d.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不要對學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論化,學生能結合詩歌把體會說出來就行了。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小結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布置作業
①背誦這首詩,會默寫。
②發揮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的描寫。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靜夜》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探究學習
①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換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總結課文
①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②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業
①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想像練習。
篇2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活動課 角色
語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領者,又是語文課程的建設者;同時,教師又扮演一種倫理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他承擔著主流意識、主流價值觀的教育責任。
一、語文教師要做參與的引領者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學行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很多老師說,我們對新理念、對課程標準背得很熟,知道應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但是一到課堂上還是回到原來的教學方式中。老師們認為,課堂上不講課就是沒盡到責任。很多老師不愿意放棄自己熟悉的經驗,不敢嘗試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會出現問題。
經過十多年的改革,語文教師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變。通過對傳統課堂與新課程的課堂進行對比,我們比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呈現不同的課程角色。在傳統課堂上,教師一般是把預先準備好的知識一五一十地告訴學生,學生被動地聽記教師的每一句話,課堂教學的氣氛主要是靠教師的設問和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來創設的。傳統課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師按部就班地完成預定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的理想狀態就是專心致志地聽講。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就大不一樣了。教師主要是在積極地創設知識學習的情境,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是學習的伙伴,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課堂教學的熱烈氣氛表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不同經驗與認識的對話、交鋒、碰撞和協商。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探究中掌握預設的教學內容,并能得到修正補充。
二、教師要做課堂課程的創造者
葉老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主張“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師要做課堂課程的創造者。如在詩歌教學中,我們把誦讀放在第一位,這樣可以把作品中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作品中靜止的感情變為真情實感,從而使自己走進詩歌中,直達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學習《天上的街市》可以側重于朗讀技巧的美讀,感受詩中的蘊情,理解作者對黑暗現實的痛恨,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的詩詞,可以設計成以演唱為主的鑒賞課。
三、教師要做課堂學習的策劃者
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所以,教師又成了整堂課的策劃者。他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促成學生發展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托進行教學設計。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關系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特級教師孫維剛宣稱他十多年來從來不寫教案,但是,我認為對年輕的教師來說,臨場經驗不足,應變能力有限,事先的設計或者策劃、構想必不可少。比方說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用,課堂進程的調控,乃至于聽說讀寫訓練的內容和形式的種種具體安排,至于如何講授課文,如何啟發學生,也可以是事先策劃的內容。但是,我本人比較反對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上做“工程師”--寫詳細的完整的教案。(工程師往往是畫出最完美的無懈可擊的藍圖,然后要求工人按照他的圖紙一絲不差的進行施工。)李鎮西老師說過,“語文學科與數理化學科的最大區別之一,就在于它的‘靈’與‘活’。語文的教學過程應該是活動的,流動的,而不應該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由此,我提倡寫簡案,主要設計大的教學步驟和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會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留有空間,教師、學生在課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發揮的機會。相反就會按部就班,沒有機動性和靈活性。
四、語文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這也是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具有奠基作用的語文學科,在教學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相互取長補短,促進師生知識的豐富和能力的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直接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一方面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定,另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對自己進行評價,變語文學習的“要我達標”為“我要達標”。在這個環節上,即使有的學生學習行為或學習結果不能令人滿意,語文教師也應另辟蹊徑,給學生尋找一線光明,使其在光明的前景下、愉快的環境中接受教師的指教?!昂献鳌毙枰蠋煻嘣黾幽托?,多付出情感,多給學生一些希望和光明,使學生在鼓舞中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促進語文課堂的和諧性和民主性。
篇3
一、孔孟的“學思結合”思想
孔子重視學習,也重視思考,主張學思結合,其學思結合的教學思想集中體現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話雖簡潔,內涵卻豐富有見地,揭示了學和思的內在聯系和辨證關系?!皩W而不思則罔”強調思考的作用,只知讀書卻不會用腦思考就會陷入困惑、惘然無所得,孔子強調讀書必須思考,要求學生多聽、多思、多問,即“多聞闕疑”“多見闕殆”,既要多聞多見,又應隨時發現問題,有存疑的精神??鬃又鲝垼骸熬佑芯潘迹阂曀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庇绕涫恰耙伤紗枴?,在教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學生只有認真思索,才會產生疑惑,有疑則生問,有問則求解,通過對答疑解問的探索,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見聞,還培養了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八级粚W則殆”著重學習讀書的重要性,如果不讀書只是空想,懷疑不安在所難免,就會使人精神疲憊,只思不學也是有害的。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重視好學、樂學,他認為好學應該表現于實際行動中,“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其實他好學還不夠,還要樂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不僅對學生這樣要求,自己也是一個沉醉于學習而不知疲倦的人,《論語?述而》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薄妒酚?孔子世家》中也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本C而述之,孔子重思重學,認為學思二者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是學中有思、思中促學的緊密聯系的統一體,只有將學習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學思結合”思想,他不僅主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且主張學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睂W生而言,學習時只有善于思考,才可能達到融會貫通、心神領會的境界,才可能取得較大的學習成就。孟子認為,學思結合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和懷疑圣書圣言的過程,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城》取二三策而已矣?!睂η按墨I典籍和已有之見,不輕信,不盲從,經自己的思考而有所棄取。孟子還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這把孔子所重視的“闕疑”精神向前推進一步,不是提倡懷疑一切,但“疑”與“思”有一定聯系,不疑則不思,在這個意義上提倡懷疑,是啟發思維的起點??酌系膶W思結合思想啟發我們: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善于學習的能力,也要培養他們善于思考的習慣,更要培養他們敢于和善于懷疑的精神和勇氣,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要讓他們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思維,這與語文新課程的“思考?領悟”、“質疑?探究”閱讀目標相吻合,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重讀孔孟的學思結合思想,對于指導新課程的語文閱讀教學仍有深刻的啟示。
二、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
(一)在學“問”中啟迪思維
閱讀教學不是要引導學生探求對文本的解讀結果,而是要關注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感受、思考的經歷過程,在學“問”中啟迪思維。李政道說:“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苯虒W究竟為了達到什么目的?是教給學生知識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這似乎是一個不需要論證的問題。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教學材料及其蘊含的知識被誤解為目的本身,而學生思維的發展幾乎成為“教學的荒地”。我們要培養學生善于問“蘋果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是使他們只擁有“蘋果是掉在地上”這一知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們都有啟發學生思考的意圖,常常提出一系列“連接緊密”、“環環相扣”的細碎問題,讓學生在課本中尋求既定答案或用自己的話表述出教參教案上的預設答案,當學生的回答與教師心目中的標準答案有出入時,教師常因其“不準確”或偏離了教學目標,亦或課堂時間有限等原因而不置可否或不加理會;而當學生的答案吻合教案上的預設答案時,教師往往顯得興高采烈并對其大加贊賞。學生都有希望被肯定、體驗成功的愿望,教師這種只肯定“標準答案”的反饋行為必然會強化學生去尋求統一的既定答案的行為,使閱讀中啟發學生思維的過程變成學生揣摩教師教學意圖的過程。
孔子很重視學生問,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未如之何也已矣?!笨鬃拥慕虒W是答問教學,學生提問,孔子回答或組織大家討論,討論解決不了,就請教在這方面專業知識的人。正如孔孟的“學思”思想所示,要培養學生敢于問、善于問的勇氣和精神,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才能將學生引領到人類精神的縱深處,于尋常處見出不尋常,“忽于湖底見青山”。新課程的語文教學倡導思考領悟、發現創新,閱讀教學應成為學生“研讀文本――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促進認知”的循環過程,從而達到閱讀促進人的發展的真正目的。在閱讀教學中,嘗試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疑問,在對文本具體解讀后,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質疑問難,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筆者教學《天上的街市》時,在朗讀初品了詩歌后,沒有按慣常的學生循著教師的提問理解文本的教學過程,而是鼓勵學生從自己的閱讀體會中思考質疑,品味詩歌。學生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踴躍,提出了諸多有價值有創意的問題,其中很多都能促進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令人驚喜。茲舉幾例:1.天上的明星現了,為什么是“點”著無數的街燈,而不用“亮”著?2.詩歌短小卻用了四個“定然”,一個“定”,是否嗦,抑或別有用意?3.天河為何變成了“淺淺的”,而不是“深深的”?4.修飾流星的量詞不用“棵”而是“朵”,是否詩人筆誤?5.將“你看”“不信”后的逗號去掉,感覺朗讀意味有不同,請老師指導。6.“課文簡析”中說詩歌的主旨是表達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我認為是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老師怎么看?……這些對語言、主題,甚至是標點的思考無不閃爍著學生個性思維的火花,將來源于學生的疑,交予師生共同思考討論、交流情感、碰撞思想,以問引讀,以問促思,使閱讀課堂由機械的“訓練場”轉變為學生思維的“綻放地”。
(二)在“爭鳴”中促進思維
袁振國教授說過:“文科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獲得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的豐富的精神世界?!雹匍喿x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升華情感、抒發生命體驗的過程,語文不同于理科的對科學真理的歸根究底、對精準答案的孜孜以求;語文教師不能跟隨理科教師“求甚解”的步伐,而應該以悠閑漫步的輕松姿態引領學生步入理解的“多岔道”,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激發學生個性思考,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法國文學家法格說過,讀書就意味著和別人一起進行思維,剖析別人的思想,剖析與自己雷同或對立的思想?!皩W習”只能浸潤于“差異”之中才能成立。在“差異”中重新編織營生的意義和關系,才是“學習”的本質所在。②以這樣的學習觀指導閱讀教學,就應該尊重個體的認識差異,在閱讀課堂中要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改變過去“教材主宰教師,教師主宰學生”的傾向,讓每一位學生成為對話中的平等成員,尊重差異,寬容失誤,激發思考。
孔子是一位帶著問題來啟迪學生思維的老師,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如孔子曾公開批評過其喜愛的弟子顏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悅?!彼鲝垼骸爱斎?,不讓于師?!泵献釉疲骸氨M信《書》,則不如無《書》?!边@啟示這我們:閱讀課堂上不能對學生的觀點錙銖必較,學生的獨特見解閃爍著他們個性思維的熠熠火花,要創造開放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各抒己見,勇于質疑,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對于老師、教材、教參,學生們要不唯師、不唯上,善于探異求新,獲得新的體驗、新的發現。例如筆者在教學《傷仲永》探究文章主題時提出問題“仲永由天資過人的神童淪為平庸無奇的‘眾人’,誰之過?”,學生們經過思考探究,激起爭鳴。有學生認為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與邑人,不使學”,父親的目光短淺、貪圖錢財讓仲永失去學習的機會;有學生則認為過錯不全在仲永父親,而在仲永自己,因為仲永十二三歲時只是“不能稱前時之聞”,這時他若發奮學習,還是有成才的機會;有的學生更是認為邑人要承擔責任,“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是這種盲目追捧的世風害了仲永。經過學生思維的碰撞,《傷仲永》的主題豐富了,有后天教育對人成才的影響,有自己主觀努力對成才的作用,也有針砭當時家庭與社會不重視人才培養的時弊等等,這些理解遠遠超越了教參解讀的一種結果。讓學生“百家爭鳴”,使課堂成為學生的論壇,這樣不僅突破了閱讀教學的平面化,也開掘出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深度的語文課堂。
(三)在“合作”中拓展思維
閱讀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對話過程,但一些閱讀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成為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有時甚至是唯一形式,“在課上禁止學生的交往;在課上學生雖同處一室,但他們的活動是各自孤立地進行的,因為每個人均只為自己學習和對自己的學習負責”,③生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往、溝通、互動和合作,學生成為集體生活中的“單干戶”和“孤獨的個體”,這禁錮了學生思考的集思廣益,也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縱深發展。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課堂教學要建設“學習與生活共同體”,為“互動、互補、互助”提供舞臺,學生們在其間合作學習,拓展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正如英國作家蕭伯納說:“兩個人在一起交換蘋果與兩個人在一起交換思想完全不一樣。兩個人交換了蘋果,每個人手上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是兩個人交換了思想,每個人就同時有兩個人的思想?!?/p>
孔子主張多交友學習,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樂多賢友”,要利用“三人行”的機會多察、多思,促進自身的發展完善。今天的合作學習就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與友合作能匯集多角度的思想,突破個人思維的局限、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建構解決問題的策略。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不應熱衷于活動氣氛的表面熱烈、活動形式的花俏多樣,而實際上有名無實,有形無神,沒有真正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思維碰撞。語文教師不要交流文本中現成的、相對固定的知識,或流于表面的感受,應選取對文本理解有分歧,或答案開放不唯一,或具有知識的廣延性和思維的深刻性的問題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探討男女主人公愛情婚姻悲劇的原因,學生們群議后決定從三個角度分組合作:劉蘭芝、焦仲卿自身原因;焦母的強棄、劉兄的強逼;封建禮教與“情”的矛盾。學生們閱讀文本、查找資料、合作探究,如對于焦母強棄蘭芝的原因,學生們合作整理出了眾多觀點:無子嗣說、戀子情節說、感情隔閡說、嫉妒惱恨說、門第觀念說等。在有效的合作學習中,創設思想自由馳騁的環境,起到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應,產生了高于個體先前認知水平的新思維,即引起了學生彼此思維的有效碰撞,加深了解讀感悟,激起了頭腦“風暴”,優化了閱讀教學效果。
孔孟的“學思結合”思想對我們的啟示遠不止于此,我們應更深入地理解體會并更好地指導語文閱讀教學。“悟處皆出于思,不思無由得悟”,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問、爭鳴、合作”,學生只有邊閱讀邊思考,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才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思維的碰撞,實現對文本的理解和建構,學生的思維思想才得以發展,閱讀的意義才得以真正實現。
――――――――
注釋
①袁振國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②佐藤學著,鐘啟泉譯:《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