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課件范文

時間:2023-04-01 19:33: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天上的街市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天上的街市課件

篇1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天上街市

信息技術走進語文課堂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運用多媒體自然成為語文教學熱捧的方式。而評價一堂語文課,常會就幻燈片是否精美、幻燈片是否多樣、字體和畫面的色彩是否鮮明、有無視頻等問題展開討論……靜下心來一想,我們的語文課到底“姓”什么呢?聽完一堂課,我們如沒有語言的感悟、思想的陶冶、情感的啟迪,那我們還是在上語文課嗎?

筆者認為,我們語文教師應保持冷靜的頭腦,認真思索語文課和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毋庸置疑,信息技術給語文傳統教學帶來了改革的新契機,我們應理性地利用這個輔助工具,開拓語文教學創新的新天地。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怎樣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來帶動語文課堂呢?筆者帶著這樣的思索在語文課上做了一些探索,現以《天上的街市》一課為例來談一己之見。

一、引導語言訓練

信息技術給了語文教學改革更大的發揮空間,我們在教學的形式多樣上狠動腦筋,創出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我們的有些語文課就上得不像語文課了。資料豐富的如同展覽,音樂頻換如同置身音樂教室,動畫設計精巧如同信息技術課……一堂課到底能容納多少內容?一堂課到底要讓學生學到什么?信息技術下的語文課究竟該怎么上?

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的語言文字。所以,語文教學必須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要加大語言訓練的力度,多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多聽、多說、多讀、多寫。

筆者在教學《天上的街市》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精彩的配樂朗讀,引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中來。優美的音樂加上精美的圖片,給學生直觀的認識,重點訓練學生的朗讀。

展示課件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日月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欣賞配樂朗讀后,指導學生多形式朗讀,“(1)這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朗讀時要分清節奏,念準重音,讀出感情,要把握好詩的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2)讀時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學生在指導下,讀得深情,讀得抑揚頓挫。配樂朗讀帶給學生美的體驗,音樂、詩歌融為一體,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自然喚起了學生傾訴的愿望,此時,筆者讓學生拿起了筆,寫下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因為自然而就,所以寫得精彩。

本課利用配樂朗讀這把鑰匙來逐步打通各個環節,用讀帶品,用讀會意,用讀達情,最后打開了詩歌的整扇大門,漫步于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渲染情感氛圍

語文教學重視情感教育。如果在多媒體教學中一味地強調“人機對話”,忽視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有經驗的老師都能從學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相應地調整教學的步驟、速度或者說話的語氣、語調。而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就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

筆者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教師動情的講解配以音樂、圖片,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真正領悟作者對黑暗現實的痛恨,對光明、自由、幸福、快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傳統的語文課堂依靠教師的情緒、情感傳達作品深厚的感情,存在著局限性,現在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文章的情感因素,而不能只考慮技術因素。

三、打開思維之門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應該適應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注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語文學科是聽說讀寫的材料,存在大量思維能力的因素。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有責任積極研究、勤于發現、主動提煉,有意識地訓練,真正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智力得到發展。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象,而不是用屏幕、圖片、動畫來代替文學意境。例如,詩歌《天上的街市》的教學,筆者利用多媒體從視覺、聽覺等角度多方位地打開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廣泛的體驗,并把作者信息、背景資料、相關故事穿插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打開聯想和想象的大門,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激發其想象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體現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同時又要和語文學科的特點有機結合,揚長避短,展示出語文學科運用信息技術的藝術性,才能真正達到語文多媒體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2

一、挖掘教材,教師創造地運用

一直以來,"教材即知識"的觀念束縛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導致教師只有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唯教材獨尊。但實際上,教材只是"引導學生認識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范例。"教材只是學生發展和進行師生對話的"中介和話題"。因此,只有轉變曾長期固守在教師頭腦中的"絕對化"‘"權威化",教材方能以新的方式發揮傳遞人類文化的功能,才能是教師在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的交往中有所創造,使學生獲得心靈的對話和發展。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巧妙獨特的結構,形象生動的語言,別具一格的寫法,無不閃爍著作者創造思維的火花。認真挖掘這些地方,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創造性的表現形式和方法,在學習創造的過程中學會創造,無疑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語言,進行創新思維大有好處。在語文課堂上,很多情況下,教師都可以根據新教材的開放性、挖掘教材中的閃光點、空白點,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具體的方法有:

創:創設情景,包括創設問題情景,游戲情景,活動情景。。。。。。人的情緒和情感總是互相感染的,教學活動既是知識、信念的交流過程,又是教師、教材、學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悅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并使其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從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內化為學生學習的動機與需要,也就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語文教學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語文課發揮其獨特魅力的優勢所在。總之,語文教學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資源,可以說任何一鳴成功的語文教育家都是調動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學生內心真正被文章所蘊涵的美感折服,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悅過程中取得類似核聚變的教學效應。如教《新聞兩則》中的"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課件的形式,將學生帶入歷史上壯觀的戰爭場面,以其壯觀的場面體會偉大的壯舉。

增:增加學生探索創造的活動。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的腦、手、眼動起來,比如可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演一演,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另外,還可以將課外的文字材料引入課內,起到發展學生語言、加深理解、拓展思維的目的。如教《與朱元思書》時,可以引用《桂林山水》中描寫的山水的特點和《與朱元思書》是描寫的山水做比較,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語言表達形式,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得以發展。

組:重組教學內容,重組學生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每個學生都帶著既有的知識和經驗進入閱讀學習的,在閱讀過程中有都會形成并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特點和方式,而且,學生對新知識、新能力的獲得又無不建立在即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可以說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自我構建的過程。

挖:挖掘教材內外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比如教學《背影》這一課中,學生通過讀書一定對父親對兒子疼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有一定的體會。但如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或自身經驗深刻領悟呢?教師可以這樣挖掘。"文章明明寫的是父子浦口分別,為什么偏偏要以"背影"為題呢?"通過問題的激發,加之教師的啟發和誘導,和學生漸漸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寫父親的背影。這樣,語文學習生活化,課堂才能成為師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時光。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拓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視野,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把更多思考、交流、展示、嘗試、成功的機會留給學生。這也正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二、啟發質疑,教師創造性地引導

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習過程不僅是接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過程中學生發展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并擁有了創新成果。

(1) 預留質疑的時間。教師在出示課題時就課題提問,讓學生談談看到課題后最想了解什么,或在課文臨結課時留出時間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些都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

(2) 示范質疑。誠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提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是獨立思考的結果,都應予以肯定和鼓勵。教師應通過對問題的精心設計,有意識地為學生質疑做好范例,保證提問效果,尋求問題的最佳結合點,把"問"轉化為"思"。并啟發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具體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里找關鍵點、模糊點、點、疑難點、興趣點、感情點等有利于激起學生積極思考"點"在最適合時候提問。比如在《岳陽樓記》一課的教學中,如果在教學初始階段開始問學生:"作者為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生會以作者描寫景物的心情來回答,把問題停留在表面。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在課文即將結束時,答案就會覆蓋整篇課文(即他們都在政治上受到打擊和排擠,表達了作者對藤子京的慰勉之意)。

三、展開想象,是學生創造性地思維

想象是指人腦中已有的表象,經過改造和結合而產生的新表象的心理過程,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行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閱讀教學中的一般做法是:

(1)美化"語言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學語言對學生的感知、情感、思維的活動起著主導和支配的作用。蘇霍胡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類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語可以觸及人的心靈最敏感的角落"。 如上《天上的街市》一課時,在教學初始,便對學生說:"《天上的街市》詩人由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聯想到天上的街燈,再由天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街市。那么天上的的街市有什么東西呢?愉快和親切,同時使學生帶著一種極大的探究的熱情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2)找準"發散點"。教師如果能抓住學生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依據教材所提供的"機遇"作為啟發想象的發散點,如教《臺階》這篇課文時,可以抓住父親砌低臺階,嫌低臺階,盼高臺階,造高臺階。啟發學生想象父親為什么,要造高臺階。

(3)抓住"關鍵點"。抓住教材中那些含義深刻、表達精煉的關鍵詞句,是設計富有想象力的問題的關鍵。如上《蠟燭》這篇課文,可抓住這樣發問,"為什么老婦人不說話,她心里是怎樣想的?""老婦人為什么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四、嘗試錯誤,是學生創造性地思考

嘗試錯誤的閱讀是教師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切入教學、有意給學生在順利的思維中"設障",人為設計錯誤的思路、答案、激發學生去探索、思考、辨析,比較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發現錯誤、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可以體驗成功的愉快。

五、創設情境,使學生創造性地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語言材料特性,學生個性特征,巧妙地設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1)再現情境。如在教學《岳陽樓記》《與朱元思書》等寫景的課文時,可以用假想旅游的方式,使用多媒體將學生當小導游等方式朗讀課文,渲染氣氛、為學生更好的理解課好情緒鋪墊。

(2)拓展情境。與某些特殊節日相結合,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手段。如教《蘆花蕩》一文,正是對學生進行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六、角色轉換,使學生創造性地體驗。

篇3

學情分析:《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動人,學生很容易被課文內容所吸引。但是學生對人物所代表的精神不能一下子領悟。還需要點撥:如牛郎和織女在婚后男耕女織,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說明美好生活是靠勞動創造的。再如王母娘娘為什么要拆散他們,因為牛郎與織女私自結婚不合乎封建禮教而硬生生被拆散,也體現了封建專制者六親不認的丑惡嘴臉。

1.教學目標: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初步感受到民間故事的美好熏陶,感悟人物特點,體會牛郎與織女及老牛之間真摯的情感。③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為之奮斗的精神。

2.教學重難點:①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特點,體會牛郎和織女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勞動才能創造新幸福的生活精神。②了解王母娘娘為什么要拆散牛郎與織女,感受封建禮制的殘酷。

3.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4.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而“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現在七夕節已演變為中國的情人節。誰知道七夕節的來歷?

《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這個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千古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這篇課文。

2)學習課文

(1)了解牛郎與織女的結婚過程。

①我們中國是一個講究禮教的國家,規矩特別多。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么古人吃飯、睡覺有什么規矩?誰能用《三字經》中的句子回答。古時候的人結婚有什么規矩嗎?

我們經常在看古裝電視劇時聽到這樣一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示課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這8個字是什么意思?

今天,就讓我們現代人穿越時空來看看牛郎與織女的故事,他們的婚姻合乎當時的禮教嗎?

②在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中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嗎?如果說有媒人,那么又是誰充當了媒人的角色?讀了課文大家都知道老牛是一頭神牛。你們怎么知道老牛是一頭神牛的?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依據。

③老牛在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讓老牛來給他們當媒人,那么該怎樣來介紹牛郎與織女呢?下面請大家分小組合作學習,分別研究牛郎與織女的情況。三分鐘后請大家充當一下媒人,聽聽你是怎樣介紹牛郎與織女的。A.學生介紹牛郎。B.學生介紹織女。

老牛只是一個穿針引線的人,牛郎和織女是否愿意走到一起,還要看他們的意愿。

出示課件:牛郎和織女在樹林里相識了。交談中,牛郎明白了織女的身份,織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織女見牛郎心眼兒好,又能吃苦,便決心留在人間,做牛郎的妻子。

讀一讀,談談感受。

小結:這是一個自由戀愛的過程,二人由相識、相知再到相愛。

④在老牛的撮合之下,牛郎與織女結婚了。(板書:結婚)他們婚后的生活怎樣?

出示課件:從此,牛郎在地里耕種,織女在家里紡織。兩個人辛勤勞動,日子過得挺美滿。轉眼間,三個年頭過去了,他們有了一兒一女。

用一個詞語形容他們的生活。他們靠勞動過上了快樂、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們的幸福生活能長長久久嗎?

(2)牛郎與織女幸福的家被王母娘娘拆散

①《沉香救母》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那么為什么三圣母和劉彥昌的愛情為什么會受到王母娘娘的迫害呢?天上有天上的規矩,仙人是不能與凡人結婚的,妖精就更不可能了。你們知道的神話故事中有哪些愛情故事是不被允許的,誰能來舉個例子。

②指名讀第8自然段,了解王母娘娘有什么樣的反應?

出示課件:再說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氣得暴跳如雷,發誓要把織女抓回天庭,嚴厲懲罰。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王母娘娘非常生氣?

③她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閱讀第9、10自然段。 這段話主要是什么描寫?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盡管有老牛的幫助,牛郎帶著孩子,披著牛皮去追織女,但作為凡人的他們又怎能斗得過法力無邊的王母娘娘?結果如何呢?由于牛郎和織女的私自結婚,不合當時的禮教,王母娘娘不顧織女孩子幼小,狠心拆散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對恩愛的夫妻,讓學生感受到封建專制的殘暴。

④出示課件。老師講述,認識牛郎星和織女星 。天長地久,牛郎和織女化作了星座。《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詩這樣描寫了織女對牛郎的思念: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試根據詩句想象牛郎與織女在銀河邊相望的情景。

小結:牛郎與織女這對恩愛夫妻被王母娘娘生生拆散,令人同情。雖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有情人難成眷屬。

(3)鵲橋相會

①由于牛郎和織女毫不屈服,王母娘娘拿他們也沒辦法,后來讓他們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相見一次。這就有了今天的“七夕節”。

②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他們會說些什么?試想象后將他們相見的場面寫下來。

同學組內交流后推薦優秀的作品讀一讀并評價。正是由于傳說牛郎與織女七夕相會,因此在七夕節這天還有些風俗流傳下來。同學們知道七夕這一天有什么風俗嗎?

③對于牛郎織女他們堅貞不屈的愛情,詞人秦觀在詞《鵲橋仙》中就給予了贊揚: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出示課件: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5.總結

1)現在我們生活在21世紀,科學戰勝了愚昧。根據19世紀以來天文觀測及測算結果,牛郎星距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距離我們26光年,兩星之間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給織女打個電話,織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聽到牛郎的聲音。因此他們每年的”七夕相會”是根本不能發生的,但是這個動人的故事卻一代又一代在人們的話語中流傳下來。她表達了人們怎樣的心聲?

2)我們衷心地祝愿天下有情人能終成眷屬。借用大詞人蘇軾的一句詞來祝福他們: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6.作業

1)課外搜集描寫牛郎織女的詩句,推薦閱讀劉禹錫的《浪淘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杜牧的《七夕》、秦觀的《鵲橋仙》。

篇4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多媒體教學 應用策略

多媒體技術是計算機領域一種新的創新和發展,它集文字、圖形、圖像、視頻等多種形態信息于一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多媒體的廣泛應用,教育領域已突破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將多媒體技術逐步應用于教學課堂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氛圍,使教學達到圖文并茂、聲色并舉的良好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從多角度、全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而且能使教學內容化呆板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困難為容易,通過多樣化模式的視覺聽覺大沖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大程度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將多媒體技術有效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確實取得了令人稱贊的實際效果[1]。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了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尋求真理的內在動力,只有具備足夠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全身心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形象、生動的多重特征,有效創設積極向上的教學情境,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講授《蘇州園林》時,大家都知道蘇州園林聞名遐邇,雖然作者具有力透紙背的純熟文筆,使文章內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但是很多學生沒有親臨過蘇州園林,較難體會這一古典建筑的內蘊和精絕之處,因此,教師可以在講授本篇文章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蘇州園林景觀圖片展示于大屏幕中,同時搭配古箏的曲調,在和諧的音樂情境中朗讀本文,學生自然會陶醉于蘇州園林的極致美景中。在朗讀結束之后,要求學生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并匯總一些具有深刻含義的詞匯,像珠光寶氣、重巒疊嶂等,使學生深刻地領悟到設計者、匠師們的智慧和高超技術,以及我國園林景觀的精絕。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感染力創設體現教學內容的獨特情境,使學生達到一種精神高度集中的思想境界。

二、激發學生朗讀情感

朗讀是將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具有激發興趣和引起共鳴的雙重作用。在新課改形勢下,朗讀能力被置于一個關鍵的位置,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深情的情感進行朗讀,使學生迅速入情入境,全身心投入于課堂學習中。例如在講授《天上的街市》時,教師通過引人入勝的畫面和背景音樂來引導學生:你喜歡星光燦爛的夜晚嗎?原因又是什么呢?燦爛星空能激發人們無窮的想象力,想探尋深邃夜空中虛無縹緲的世界,而富有想象力的詩人往往會通過文字來寄托自己的想象。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首蘊含想象力的詩《天上的街市》,基于此篇文章較適用于朗讀,教師引導學生跟隨背景音樂,并嘗試具有感彩的誦讀,通過精練的語言、和諧的韻律和優美的意境,逐漸體會此詩濃郁的感彩和奇妙的藝術構思,最終領悟此詩豐富的內蘊。借助多媒體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將具有豐富內蘊的文學知識得以形象地傳授給學生,勢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媒介和載體,有效處理感性文化,刺激感官系統和神經,為形象思維能力奠定豐富的表象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所能接觸的往往都是豐富的語言描繪,但通過多媒體技術,應用聲文并茂的基礎課件,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形象的語言內涵,而且能對知識的領悟達到更高的境界。例如在講授余光中《鄉愁》時,基于年齡、閱歷等原因,學生很難體會鄉愁的深層內涵,無從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切思念故鄉的濃厚情懷,尤其對于抽象意義的郵票、船票、墳墓等詞組的理解不夠深刻。因此,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四組畫面:母子分別、夫妻離別、母子死別、游子與大陸分離,這樣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思維想象,感覺進入再現的詩境中,從而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2]。

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強調以教師為行為主體,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初中語文課堂中,極大豐富了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更廣闊的交流空間。教師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從純粹的講解中解脫出來,使學生具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也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化為設計者和引導者,逐漸確立了學生積極參與、勤于動手和樂于探究的主動式學習方式。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創造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水平。

五、結語

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常規化模式,具有無法比擬的極大優勢,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并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為語文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發揮了其無法替代的關鍵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師語文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語文

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展開,“黑板+粉筆”是主要的教學工具,學生僅僅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手段不同,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且又迎合了信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摒棄了傳統的語文教學信息不足的弊端,可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于是,多媒體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越來越普遍地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通過豐富多彩的信息,生動活潑的界面,以及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比抽象為生動形象的表現力,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不少語文教師的青睞。

一、多媒體教學的特點

1、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篇目的課文距學生的現實生活較為遙遠,沒有生活實際作為參照的課文學生理解起來就顯得困難。雖然常規教學也利用語文學科、教師本身的條件因素來或多或少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采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并茂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回響在學生的耳邊、蕩漾在學生的心中,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增,激起他們無與倫比的興趣。

2、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也就是說,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體的輔助,讓學生的學習資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課堂和學校,而可以延伸到社會、網絡,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進行自主拓展閱讀與交流,真正體現生活處處皆語文,實現語文教學“小課本,大課堂”的目標。

二、運用多媒體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在的學生學習語文為“苦”之者大大多于“樂”之者。致使語文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不高。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生心情舒暢,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迅速而敏銳,他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敢于發表不同見解,進行創造性學習。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可以創設情境,可以充分調動情感因素,為學生創設一個最佳的學習氛圍。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我們可以在課前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美麗旋律、動人畫面的同時,尋找春天的足跡,春天的畫面,春天到來的氣息,為我們學習《春》打下一個良好的情感基礎。又如執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課,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一個與詩的意境相近的課堂氛圍,選擇鋼琴曲“星空”,并用powerpoint展示幾幅城市夜空燈火閃爍的圖片和暗夜星空的圖片。再自定義動畫使詩句字幕式的出現。在一幅城市夜空與星空相互輝映的圖片上,此時要求學生不用看書,只需注視畫面傾聽范讀。學生很容易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這種學習氛圍是傳統的講和讀所無法實現的。教師教得積極,學生學得投入。學生的整個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發。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由于傳統教學注重知識的灌輸,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學習興趣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而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況。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多媒體教學的顯著特點。在這種人機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所以課堂教學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使其獲得有效的認知。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畫面的不斷切換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學生的情緒一般說來始終處于一種亢奮狀態,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所以,多媒體教學人機交互的特點為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三、多媒體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減輕教師負擔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教案上注明難點,并尋找材料,想方設法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含義。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啟發思維,攻克難點重點,加快課堂進度。同時多媒體的容量非常大,制作好的課件里標明了需要注意的地方,節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在這有效的時間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其他環節的講述,也可以化作有效提問。這樣一來,就把以往時間不夠用的課堂變成綽綽有余的課堂,而且多媒體的直觀性和容量大等特點,還讓學生在短短的時間內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課堂教學的時候,預先在備課時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態,設計出問題寫在課件中,這樣就節省了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強調和板書的時間。一些重點、難點的問題,在課件中采取閃爍、特殊顏色等方式來提醒學生注意,也避免了學生容易忽視的現象。同時將一些意義深刻的句子以及富含哲理的話語標示在課件中,無需學生在課本上特殊標記,也節省了書寫在黑板上的麻煩。這樣一來,將不必要的時間轉換為學生思考的時間,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也在無形中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綜上所述,將現代電教媒體引進中學語文課堂,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讓電教手段更好地為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服務,為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服務,這已經成為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張曉云.淺析初 中語文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必要性與有效性 [J].中小學教育,2009(10)88.

篇6

【摘 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是對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一個挑戰,是教學改革的一次質的飛躍。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以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征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

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情境;資源;創新;審美能力

現代社會科技迅猛發展,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教育教學領域,多媒體以豐富的內容、多樣的表現形式、全新的教學視角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青睞。新課程改革也指出要善于運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技術手段來改革我們的課堂教學。現談談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生心情舒暢,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迅速而敏銳,他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敢于發表不同見解,進行創造性學習。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可以創設情境,可以充分調動情感因素,為學生創設一個最佳的學習氛圍。如執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課,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一個與詩的意境相近的課堂氛圍,選擇鋼琴曲“星空”,并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城市夜空燈火閃爍的圖片和暗夜星空的情景。再自定義動畫使詩句字幕式的出現。在一幅城市夜空與星空相互輝映的圖片上,此時要求學生不用看書,只需注視畫面傾聽范讀。學生很容易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這種學習氛圍是傳統的講和讀所無法實現的。教師教得積極,學生學得投入。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備課資源,更新備課方式。

傳統模式下,語文備課以本為本的情況極大地約束了廣大語文教師的備課活動,備課方式主要是寫(把教案的有關內容寫下來),課堂中教師主導(教師講、教師寫、教師提問解答)。多媒體環境下,語文備課資源拓展了,教師的選擇面寬了,需要教師自行判別的多了,教師的積極性提升了。備課方式固然離不了寫,但有了新的手段:下載、復印、電子文本輸入等。課堂上既可由教師主導,也可由媒體主導(多媒體能說、能播,聲、光、色俱有,能部分代替教師的課堂勞動)。多媒體主導的加入,能調節師生雙方的教與學的興趣,優化了課堂結構。

三、運用多媒體,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如果教師能利用多媒體的特殊演示功能,創設富有變化的、能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學習情景,啟迪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感。這樣一來,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被激發,創新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如《皇帝的新裝》一課,我通過多媒體,呈現一個肥胖男子光著身子(只穿一條褲衩)在大街上的畫面,問:他是什么人?有些同學就會回答:瘋子,有些回答:乞丐,閱讀過課文的同學就會回答:皇帝。接著,我又提出:請大家給他設計一件服裝。同學們通過豐富的想象,七嘴八舌的說出自己的設計。有的說給他設計一套西裝皮革,讓他變成一位名副其實的老板;有的說給他設計一套運動服,因為他太胖了,需要鍛煉來減肥;有的說他是皇帝,應給他一身龍袍。那么,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兩個騙子是怎樣給皇帝設計新裝的呢?教師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掌握課文大意。可見,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關鍵看教師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發學生思維,訓練思維的創造性,以達到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優化語文教學,讓語文課堂開放而有活力。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說,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體的輔助,讓學生的學習資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課堂和學校,而可以延伸到社會、網絡,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進行自主拓展閱讀與交流,真正體現生活處處皆語文,實現語文教學“小課本,大課堂”的目標。例如執教《向沙漠進軍》一課之后,針對學生對土地沙化的現實憂慮,讓學生圍繞“防沙”、“治沙”的探究專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網或從課外書上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寫出活動后的感想、設想、報告等,在全班進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識,又增添了環保意識,還培養了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動、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綜合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學到語文,用上語文。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人,都具有審美感受能力,但教師教讀一首古詞、新詩、元曲,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單憑文字是很難再現的,只有借助美術、音樂等多媒體手段才能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園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兩首詩詞,用美術可以展示我國北方美麗而奇寒的雪域風光,詩中的實景和虛景、動景和和靜景、遠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動的畫片一一展現;用音樂還能表達兩位不同時代詩人的不同胸襟,同時詩中豪邁、惆悵的情調,也能以此一一抒發出來,讓學生得到審美的享受。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電教媒體,才能更好地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真正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課文的語言,從而優化課堂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語文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7

[關鍵詞]多媒體 語文課堂 創造力

新課程標準隨著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時代的到來,就如同一股春風,給基礎教育帶來了勃勃生機。信息技術以其具有教學信息的多樣化、教學反饋信息的實時性、教學系統的交互性等的鮮明特點,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它真正地讓一線教師從繁重的教學中解脫出來,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對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

語文課堂中,教師重視運用各種手段優化教學效果,使語文課堂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多媒體教學手段,從形、色、聲、情上調節課堂氣氛,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有效的激發與維持。同時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 ,使得一些難以用語言表述清楚的內容:如實驗演示、情境創設等能以生動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豐富的視聽教材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同時也擴大了學生信息獲取的渠道。

一、正確選擇多媒體,創造課堂教學情境

孫子說: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認勢。語文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講究方法,策略,正確選擇媒體,創造課堂教學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積極性就會提高,也就樂于接受,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助于創設情境,讓學生猶如置身于語言文字所展現的意境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創設新奇的學習情境,使教學過程情景交融,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和感知的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活動在“想學”的心理上展開。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等靈車”時,先播放錄影,渲染氣氛,再引導學生看北京長安街上男女老少盼總理靈車時的氣勢恢弘的悲壯場面,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入十里長街送總理“等靈車”的真實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受到了感染,也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二,利用多媒體突破課文的重難點,優化課堂

在語文教學中,各類文體各有特點,應根據課文的內容特點設計使用電教手段,使課文的重難點得以突破。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理解父親談花生的兩段話的意思是重點,而借花生說道理是難點,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優化組合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首先展示“落花生”圖片,形象地演示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長在地里,果實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來才知道”的特點;再展示 “高掛枝頭、鮮紅嫩綠,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蘋果、石榴”。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一邊品味文字意思,使聲形結合、聲畫并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圖畫形象上觀察感知到同類植物的不同之處,從語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寫出兩種事物本質的不同,從圖文創設的意境中,從視聽創設的感知中,學生自然品味出父親將花生和蘋果等作比較是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從而反映花生“謙遜樸實,不嘩眾取寵”的品質。“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同時讓學生議一議,想一想,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難點便迎刃而解。

三,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求知欲,拓寬視野,開發創造力

教師通過教育使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創造性的活動,并在創造活動中體味到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教育成功的標志。

語文教學單靠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張嘴,課文里面的詩情畫意很難表達出來,而且,這樣做學生聽起來乏味學起來枯燥。在教學過程中靈活使用多媒體,就能激發學生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潛力的開發。教學《天上的街市》在加強朗讀的同時,播放銀河系錄像片段和配有《月光鳴奏曲》的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邊看邊想象,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想象力的開發,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煥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他們領略到了一種最高層次的愉快――創造的愉快。

四、運用多媒體,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思想素質

少年兒童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生活條件下,特別是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在個人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語文教師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在課堂中,恰到好處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收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果,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感性知識,培養觀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視頻具有特定的優勢,更能夠化抽象為直觀、化靜態為動態。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依據課文內容用課件向學生展現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建筑的宏偉。把學生帶進了繁華的買賣街,漫步在亭臺樓閣、花園小榭之中,飽覽中外名勝……學生陶醉了,然而這一切瞬間化為灰燼,熒屏上展現的錄象形態逼真、聲情并茂,真實地展現了八國聯軍肆意搶掠,燒毀圓明園的強盜行徑。暴露出侵略者貪婪、殘暴的本性,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對圓明園毀滅的痛惜以及對侵略者的仇恨的思想感情,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多媒體的介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和興趣。

五、拓展延伸,讓多媒體成為師生交流的工具

通過網絡形式的溝通也是其他形式所無法比擬的,它可以實現師生之間心靈的零距離交流,可以使教師掌握最真實的學生心理活動的狀況,它必然能促進師生感情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效防止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改變這一切的有效手段就是實現時時溝通,網絡為實現時時溝通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喚醒和鼓舞”。而現代教育計術與語文課的整合恰恰很好地喚醒學生的各種內在情感,從而使課堂變得更加精彩。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靈活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發揮多種教學手段的整體功能,優化課堂教學,營造積極融洽的氛圍,達到教與學的結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使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章劍衛等 2001年4月

2.《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初步認識與實踐》 陳帶

篇8

【關鍵詞】初中階段語文教學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自主學習是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學會自主學習,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廣大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研究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規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管理策略,尋求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指導和管理下,使廣大學生增強學習自主意識,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那么怎樣培養初中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創設主動參與情景,激發學生“想學”的意識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自主學習意識的土壤。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性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在此說明環境和學生的熱情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很重要。為此,我安排了一個課前五分鐘即興演講——說說心里話,溝通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

2.激發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采用語言激趣,設置懸念,創設情境,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等方法做好導向作用,讓學生探究潛能和欲望有所指向。能使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逐漸養成自主學習語文的習慣。如在教《天上的街市》一文時,我借助課件展示,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生活和詩歌中的他們的生活,讓學生對比,直擊詩歌主旨。“孩子們,古今倆故事中牛郎織女生活變化大嗎?”生:“大。”“郭老為什么要改寫民間故事呢?”學生們興趣正濃的聽著古老的故事,尋找原因欲望油然而生,就此可順勢引出時代背景,讓學生領悟郭老的寫作意圖。在這節課中,我一直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通過打破常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聽故事中進行對比思考,尋找改寫故事的原因,這樣,學生有了強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在課中,我讓學生用朗讀的方式,用聲音再現那時那地郭老的內心世界。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朗讀書聲中讀出了郭老那渴望美好的理想生活,但面對現實的不滿無奈和悲憤之情。這節課突出了自主合作精神,學生興趣愈演愈濃,真正使教師有“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主的探索,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二、 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未來學家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主學習的人,所以,教師應有意識地貫穿學法指導。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告訴學生“是什么”,學生照單全收,但不知其“為什么”,告訴學生“為什么”,學生可以有所領悟,但最重要的從“是什么”到“為什么”的思維過程卻給忽略了。堅持讓學生自主學習,哪怕學生的自得自悟的能力還不夠全面、深刻,但對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1.正確指導學生預習。

自主學習的預習,是學生獨立獲取基本知識的重要一環。指導預習按“扶——放”原則,起先可設置“導學提綱”,以設計一系列問題的形式,在“學什么”“怎樣學”兩方面加以引導。如:閱讀《向沙漠進軍》一文時,學生在預習中要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楨在本文中給我們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體方法,為什么直到現在土地荒漠化、沙塵暴現象等程度越來越嚴重,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為什么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顯得這樣無能為力?今后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不破壞自然環境呢?今天,西部大開發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怎樣有效遏制并逐步戰勝土地的荒漠化?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呢?學生提出的問題就要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探索,互相討論,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體的力量加以解決。這種教學以學生不斷發現學習中的疑難為初始,以學生最終成功地解決問題為歸宿,若有不明之處的教師再啟發、點拔。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2.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呂淑湘先生曾說過:“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的限度。”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和老師、同學展開討論;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讓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如何去學。

三、 強化學生的意志力,確保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

具備良好意志品質的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意志品質欠佳的學生,一旦遇到困難或考試不理想,則喪失信心,半途而廢。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意志力與自信心。一方面,要讓他們明白,任何學習過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語文學習也不例外。另一方面,要讓他們明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教師還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學習需求。對學習上一時存在困難的學生,給予格外關懷和呵護,真正確立起“偏愛差生”的教育觀念,盡最大的努力去扶助他們,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學習的階梯,與其他同學一道分享求知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全面實施新課改今天,我們要深刻理解自主學習的內涵。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使語文課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飛翔的天空,成為學生心靈泉水充分奔涌的溪流。學生的語文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就一定能較快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龔春燕 林允舒 楊勇 編著《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 第一卷 》 漓江出版社 2000.4 第76頁

[2]《教學與管理》2006年 第二期

篇9

關鍵詞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策略研究

1.前言

在周朝,我國形成了“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體制,根本上注重人們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從當今的美學角度來講,傳統教學體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美”,這里的美包括儀表美、行為美、語言美、氣度美、書法美。而今語文作為一門充滿“美感”的學科,汲取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文質兼美、文情并茂,語文審美教育成為一項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創造性的綜合性教育活動。筆者根據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首先講述了當前我國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從實際出發講述了加強語文審美教學的幾條策略,具有一定實際價值和借鑒意義。

2.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審美教育邊緣化,教學目標流于表面形式

高中應該是一個學生最為寶貴的階段,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榨取了學生時間和精力,語文教學成了博取“高分”的訓練場,審美教學也就無從談起。此外,當前的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過于重視形式,教學過程程序化、機械化,審美教育缺乏靈活性,過分注重表面功夫,某些語文課程成了“讀課文、做習題、考高分”,語文審美教育成了無足輕重的邊緣化教學。

2.2教學方式隨意模糊,教學節奏松散零亂,課堂練習放任自流

教學方式隨意模糊是我國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常見的弊病,“滿堂”、“哄堂”、“冷堂”、“拖堂”時常出現,教學節奏松散凌亂,“穿新鞋,走老路”依然存在,語文課堂練習以習題為主,機械化、條例化的答案僵化學生的思維。此外,高中語文教學過分重視只整體感知、語句理解和架空分析,卻對文章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視而不見,材料、立意、情感和語言成了無足輕重的部分。這種情況也造成語文教學成了“老師講的多、學生想的少、面面俱到卻又面面不到”的“填鴨式”教學。

2.3任課教師缺乏審美意識,多媒體課件泛濫成災,缺乏審美情趣

在新的教學體制下,高中語文教學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有充分的只是積累,而且要有審美、教授美的能力。語文教學要掌握“活”的精髓,但是又不是教書匠方式的照本宣科。但是我國當前的語文教學過分注重課程進度,而忽略高中生內心對美的需求,造成了“審美教學”的真空。此外,老師難以掌握學生課余時間,這造成學生對“網游、玄幻”等快餐文化的沉迷,而快餐文化對審美教學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3.提高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的幾條措施

3.1擴展語文閱讀范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審美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美并不是只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美來源于生活,所以語文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語文課本”而是應該擴展到生活中,但是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對美的理解和追求還存在不足。語文審美教學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讓學生在輸入信息的同時感知語文的“美”,進而升華、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英雄傳》、《平凡的世界》等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給高中生帶來閱讀的快樂,也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理解美。

3.2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品味生活,積累素材,激發審美興趣

語文來源于生活,所以語文審美教學應該從本源出發,讓高中生在生活中汲取美的元素,一幅畫、一首歌、一支樂曲都應該成為美的載體。老師和家長應該借助多種多樣的手段和因素創建一種藝術情景和氣氛,比如觀看電影、畫展和電視,舉辦朗誦比賽、寫作比賽、書法比賽,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動情其中,細細品味,進行情感熏陶,增加學生的情感經歷,豐富學生的情感,將所見所感積累成辨別美的能力,然后反饋回歸到語文審美教學,形成良好的循環,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3.3豐富課堂形式,張揚學生性格,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載體,提高語文審美教學應該從課堂出發,改變原有的“老師站著、學生坐著、老師講著、學生聽著、老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的模式,而且應該以弘揚學生性格為根本,豐富課堂形式,形成一種靈活的、互動式的課堂形式,比如學生將心中的疑問提出,其他同學通過討論給出答案,老師給予補充,或者老師和學生互相提問解答,將語文審美教學從單一方向推廣到雙向教學。

3.4加強老師“再學習”培養和多媒體教學,增強語文教學審美的直觀性

在新課改的形勢下,老師的作用也有所改變,所以加強老師的“再學習”培養勢在必行。老師應該適應這種改變,不僅要在行為上改變,也應該在思想上順應時代潮流,比如采用多媒體方式教學,老師不僅要學習多媒體知識,而且要將課堂知識融入其中,構建一種立體式、綜合化的課堂形式,將美“感官化、直觀化”,比如在學習《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從物理學角度講述相關原理,然后播放形象而生動的相關影片,學生直觀的理解課文其中的美。

4.結語

綜合上述,高中語文教學時一項“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工作,不僅需要政策上面的推廣扶持,也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充分開發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加強高中語文審美教學的力度,培養出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田忠輝,李淑霞.語文教育中審美素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1):11-12.

[2]章承董.語文課審美教育方法淺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22):23-24.

篇10

一、營造活動育人的情境,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語感來自于評議實踐,又指導語言實踐,正如游泳員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樂的要有良好的樂感一樣,要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獲得較高的語文素養,旅游活動應該具備良好的語感。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就應盡可能地營造活動育人的情境,積極開辟第二課堂,盡可能創設學生動口、動眼、動腦、動手的實踐性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意識,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以“發展學生為本”的教育目的。例如,組織收聽收看合適的廣播、影視節目;設置班級圖書角,向學生出借各類讀物或指定班級圖書管理員定期為同學們借閱期刊圖書服務;組織開展故事會、課本劇表演、賽詩會、即興演講、朗誦、辯論、聯歡會等活動;布置語感訓練家庭作業,如欣賞指定的有聲讀物、錄制自己的有表情的演講或朗讀;進行詞句與音響或兩面的聯想訓練等。還可以通過做語文智力游戲,腦筋急轉彎游戲開展課外學習小組等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使語感訓練多趣而有效。總之,學生通過語言實踐訓練而獲得意義上的啟迪,從而創造性的獲得適應自己個性和學科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而能動自主地學習探究,真正解決“學會”和“會學”、“樂學”和“善學”的問題。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語感培養

學貴有疑。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維活動由問題的產生開始,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問題是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因此在課前,教師應根據結構和人的思維規律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并把巧設問題情境,解決疑難問題作為課堂教學重點,使課堂教學成為“生疑——質疑——釋疑——激疑”的環環相扣的過程。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點燃了,就會積極地自主學習、積極思維。而獨創性見解的表達或挑戰性問題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瀾,使語文課堂教學迭起。

三、創設競爭情境,引入競爭教學模式,促進語感培養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適當開展一些合理的學習競賽活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因此,教學中針對學生可適當創設競爭情境,引入競爭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習興趣。例如,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利用課前兩分鐘,引導學生搞一些小競賽,如朗讀、朗誦、演講、講故事、猜謎語、背記格言警句、書法、聽寫字詞、背誦古詩文、默寫課文成語、寫作文片段、介紹名勝古跡等等,同桌之間比,小組之間比,男女生之間比,把競爭帶入語文課堂,利用學生自尊心、自我表現欲、榮譽感強,好勝不服輸的心理年齡特點,在老師的引導下便可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適合學生的競爭氣氛,有效防止學生疲勞和產生厭煩情緒,積極的參與到競爭學習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

四、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語感培養

心理學研究認為:“智慧出于手指尖。”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的更能學得好。”因此,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的手、眼、腦、口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既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滿足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去努力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學中,尤其是在學習一些寫景優美、人物形象豐滿鮮明、故事情節動人的文章時,可鼓勵、引導學生嘗試以詩配文、以畫襯文;對有些“電腦小高手”還可以他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去設計制作課件。筆者在《春》、《荔枝蜜》、《濟南的冬天》及唐宋詩詞等的教學中就做過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生們豐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又富有靈氣的詩文、繪畫和細膩逼真、繪聲繪色的課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讓人不得不感嘆學生頭腦中蘊藏的巨大潛能,這也許就是學生去發現、去研究。去探索的醬。還可以組織引導學生去設計板報、自辦班刊校刊,開展課本劇表演等等。通過這種既動手又動腦的活動,既學會了新知,培養了動手能力,豐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生活積累,有利于表達學生的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形成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力。

五、運用現代化多媒體創設情境,培養語感

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其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現代多媒體技術可通多種媒體如文字、圖像、聲音、數據、動畫、和視頻等對信息進行統一的數字化處理和交互化處理,使語文課堂由單一的耳聞為主的接受方式變為以視聽等多種感官的共同協作,大大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在語文教學中要創造條件,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學情境,拓展學習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能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優勢,如配樂朗誦、錄音朗讀、配樂講解、吟誦等;還可以以語感訓練為主線的電教(或多媒體)基本課型,諸如聽讀欣賞課、速讀速聽課、藝術表演課、滲透訓練課、綜合訓練課等。多媒體教學改變了以黑板和粉筆為主要工具的教學模式,使課堂變得聲像同舉、圖文并茂、動靜成趣,直觀而又生動,可把課上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更多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語言感受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六、創設創造型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語感

教育家陶行知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句話強調了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而“想象是創造之母”。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對發展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例如,補敘課文、虛構故事、故事接龍、補換結尾等,不僅能激發學生作文動機與興趣,而且可以激勵學生寫出內容豐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既訓練了語感,又培養了創造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1.利用相關課文或故事。

在學習有“空白”美的課文(如講一段無結局的故事時,鼓勵他們去想象、推測故事的結局。

2.利用藝術作品(美術、音樂)。

組織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然后鼓勵學生推測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意境。或讓學生聽未曾聽過的音樂,推測作曲家創作時的情景,嘗試將美妙的音樂想象成動人的圖畫,并讓學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或作品的主題。例如在講《天上的街市》前,給學生播放鋼琴曲《星空》,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當學生們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時順勢引出牛郎織女的傳說導入新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報紙傳媒。

首先讓學生只看報紙標題,不看內容,根據標題猜想(寫)下文,然后核對報紙,檢驗自己猜測的信度。

4.補敘課文。

在許多課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課文能讓學生把作者留下的“空白”填補起來。

5.換結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