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作者范文

時間:2023-03-14 18:01: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天上的街市作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天上的街市作者

篇1

悄然世界

悄然世界給我感覺呢,可以很活潑也可以很安靜,能靜能動,這樣的人最好不過了,不像我,有陌生人的時候,安靜地像頭沉悶的牛.我很羨慕這種性格,不過我的直覺一向很準,不知道這次準不準,不準也沒關系,不準咱就當沒直覺這東西,悄然世界說的話都溫暖著我的內心,每一句話都值得珍藏,你們說,是不是呢?

粉紅的雪城

很直爽的一個人,不甘寂寞,唱歌也很棒,特別是變聲以后,很欣賞,自慚形穢,我的那就扔到垃圾箱里去吧,55555默哀三分鐘.我和雪城的關系還算蠻好,聽說雪城最近名花有主啦?作為你的朋友紅茶可得告訴你,愛情是一杯濃香的咖啡,聞上去很香,但是喝下去很苦,愛情中一定不只有甜蜜,要小心防范.可能這些話你不愛聽.

蜜蜂

想到"蜜蜂",我就想到辛勤勞作的小蜜蜂,"蜜蜂"也正如蜜蜂,"蜜蜂"勤奮努力,有上進心,喜歡寫作文,蜜蜂寫的作文比我這個剛來的姐姐還要多,真是慚愧慚愧,呵呵,蜜蜂,繼續努力啦,我會繼續支持你啦,我比較厚臉皮,希望你能寫我,你看我這么虔誠的一個你的"蜂蜜"(蜂迷),你能拒絕嗎?忍心么?人心都是肉長的,你一定不會拒絕.

山泉

篇2

這是小學課文里的一首詩,我把楊萬里的這一思維過程叫做感悟。感悟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靈感,感悟平常事物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老師應該能從事物的表層特征獲得靈感,獲得事物的精神品格,這種人文屬性“人皆有之”,語文老師應會引導學生,從課本中,從生活中感悟它。這種靈感我就叫它“紅頭繩”,是課文中最美妙的東西,它可以激發學生捕捉寫作的靈感。

下面我想談一下教學靈感的形成過程:

靈感的碰撞 “紅頭繩”初現

剛畢業時我曾遇到一個老私塾先生,八十多歲了。他說:“孩子是教什么的?”我說:“教語文的。”他說:“教語文好,既是教孩子,也是教自己。生活中萬物、萬事都有道理,這道理就要語文老師來引導,孩子就是跟老師慢慢長大的。老師教一生,也收獲一生。”這句話在我的心里點亮一盞燈,悟透一個真理:語文老師才是孩子靈魂的工程師。語文可以將讀書與生活、人生、生命有機地聯系起來。這個靈感就是我的“紅頭繩”。有了“紅頭繩”,我再看語文的文本、孩子、老師都是有靈魂的,語文課堂就是一個個靈魂的碰撞、溝通、升華的過程。

靈感的呈現 “紅頭繩”閃光

那是一次片公開課交流,一位老師上戲劇《楊白勞》,老教材里的課文。那位老師上的很出色:板書,結構,課堂氣氛等都有很大的突破,可以說那一堂課就是一片文章。有一個細節就是他唱起“扯二尺紅頭繩給女兒扎起來”這一句,學生的表情很奇特,眼含淚光,這就是教學靈感,“紅頭繩”閃光。這是老師對作品的欣賞和評析,使學生產生了美的愉悅和心理共鳴。“紅頭繩”誘發了學生的心靈,提高了他們審美的能力。“紅頭繩”是愛的催化劑,是知識的載體,是悟性的突破口。“紅頭繩”點醒了我,思維象長了翅膀,文本能折射作者的審美情操,也能呈現老師和學生的精神風貌,生活的點滴都能給人以啟發。

靈感的積累 “紅頭繩”拾起

文本中到處都有“紅頭繩”,我們語文老師要會積累、會挖掘、會引導。下面我結合我的案例來分析。

案例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分四步來教學:

1.理序

理序就是課文情節及上課思路。老師能把上課內容及步驟說給學生聽,學生能脫開課本復述課文的情節。學生也明白這堂課課文寫什么,我怎么說,師生雙方達到第一步和諧,“紅頭繩”分發到學生的手中。

例如《天上的街市》共幾節?都寫些什么?詩人想象的過程及想象的內容?由同學走向講臺復述給全班同學聽。當學生能夠大膽的用語言來表達文本的時候,靈感也就開始發芽了。

2.入理

入理就是走進文本,分析時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主題。“紅頭繩”是線,一頭是老師,一頭是學生。例如《天上的街市》首先老師給學生表演講故事。故事發生在1921年,“五四”運動已過,中國正處于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的現實感到極大的憤怒和傷感,他獨自一人走在大街上,看著“遠遠的街燈明了”,詩人的靈感被眼前的景象激發了,他的思維長了翅膀,他的人格透過“街燈”“明星”傳遞了出來。

設計思考題:

(1)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學生答:街燈、明星、天河、流星等。

(2)作者所描述的“天上的街市”是怎樣的?學生答:迷人、繁華、富庶等。

(3)詩人描寫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與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何不同?作者這樣寫想表達什么?學生答: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師問生答,學生走上講臺談自己的收獲,也可以扮演郭沫若吟詩……靈感像小樹苗一樣長起來了。

3.入境

入境就是文章蘊含最深的,精神享受最高層面的人生內涵、啟示等。老師要盡各種技巧來傳授,學生也要用最佳的狀態來接受,師生共同享受文本帶來的精神愉悅。“紅頭繩”是橋,一頭是文本,一頭是生活。例如《天上的街市》詩人由人間的街燈很自然地聯想到天上的明星、街市、牛郎織女故事等,這一系列的聯想和想象,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時刻的情感,這時可以引導學生走入文學作品的情境,從寫作的角度設置思考題: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用散文的形式來描繪。可當堂配樂朗讀學生的文章,評價收獲。

(2)如何將感情移入物象?試舉例來探究。可讓學生舉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比如梅花、小草、雪、橋等。教師引導學生來分析。靈感是滿樹的蘋果,你一個,我一個,大家一起分享。

4.激情

激情就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老師情感共鳴,又能走出文本,融進社會生活,有模仿欲望,有創作欲望。“紅頭繩”是鳥,時而停歇,時而飛翔。教師要教會學生抓住靈感,記錄靈感。老師要向牧羊人一樣,將“羊兒”帶到水草肥美的地方讓“羊兒”挑選自己最可口的青草咀嚼、回味。

如仿寫《天上的街市》,運用類比聯想和想象來描繪一個情境。給學生幾分鐘,讓他們將心中想象的畫面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1:池塘、青蛙、小魚兒、小朋友

2:月亮、大榕樹、小白兔、嫦娥

學生的思維象開閘的水,長了翅膀的天使,人人都有創作的欲望。總之,課堂處處是語文,只要我們大家樹立正確的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可利用資源,“紅頭繩”可隨處拾起。

靈感的突破 “紅頭繩”飛揚

文本、生活中處處有寫作靈感,現今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各種教學信息交融在一起,變抽象為形象,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想象空間,使課堂教學前進一大步,學生的靈感呈爆發之態。下面我結合我的寫作案例分析:

師:(多媒體出示圖片3張,讓學生觀察)同學們,圖上畫的是什么?

生:圖上畫的是橋。

生:還有雪、橋下的水、水上的船

生:還有天空飄飛的細雪。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看了冬的景象,可我相信同學們此時的感受,絕不會僅停留在畫面的表面,我們還會想到什么呢?

直覺感知:水。雪化了,成為水;橋建在河上,橋下流淌著水。

抽象感知:溝通。雪溝通了天上和地下,溝通了冬天和春天;橋溝通了此岸與彼岸,溝通了封閉與開放,溝通了愚昧與文明。

深度感知:(道德境界):樂于奉獻的崇高精神境界。雪寧愿自己受著刺骨的寒風,也要保護越冬的麥苗而毫無怨言;橋寧愿自己常年承受人們的踐踏和車輛的重壓,也要保證人們出行道路的暢通而不求回報。

篇3

一.巧用詩文增強文學味

文學味就是要展示閱讀的廣度和知識面,展示豐厚的文學素養,具有濃郁的文學色彩。通常做法就是采用引用、排比等方式,將豐富的文化信息巧妙的展示出來,以展示豐厚的文化底蘊,增強作文的文學味。請看高考滿分作文《感動山水》: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詩人在水邊唱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蕩舟水鄉,縱情歌唱。“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坡月夜泛舟,情思蕩漾。“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后主憑江遠眺,愁思綿綿。

小作者引用古詩文自然貼切,不露斧痕,又增加了文采,氤氳了濃濃的語文味。

二.“和諧”中的“不和諧”彰顯文學味

凡事皆有兩面:呆板和靈動,和諧和不和諧……生活像一潭水,看似平靜,實則有暗流急湍。文學是詩意的、靈動的,作文中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不和諧”現象,讓文學味四溢。筆者的學生在習作《苦樂初三》一文中寫道:“天上的星星也眨著眼睛,疲倦地要睡了,墻上的掛鐘已指向十一,他塞著耳機一邊伏案疾書,一邊聽著MP4,還不時搖頭,哼唱著什么,臉上寫滿了快樂。”本來學習是辛苦的,是沉悶的,是壓抑的,可小作者在繁重的學習之際,仍“偷著樂”,聽MP4搖頭唱歌,在“和諧”中加入“不和諧”因素,使文章生機立顯,彰顯濃濃的文學味。

三.細節描寫生發文學味

“一粒沙中有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布萊克語)。教學中要抓住小說中的細節描寫,指導學生去認識生活,去認識細節的表現力、感染力。廣博、雄渾乃至一切的偉大,無不是由看似微不足道的細小的事件、情況、情節、環節的構建而成。

細節能抒發作者的心聲,含蓄的表達文章的主題,生發文章的文學味。如安徽省2003年中考優秀作文《最后一次體驗》用童話故事的方式,著重進行對話描寫,將一只傷而不悲的雄鷹的驕傲與豪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你的生活才無聊呢,可憐蟲!”鷹輕蔑地看了它(青蛙)一眼,“我體驗過生活的快樂,你看到過高山嗎?看到過大海嗎?看到過大千世界嗎?你知道站在大海邊,看第一縷陽光射出是什么心情嗎?你體驗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受嗎?有了這樣的經歷,我的生活很充實,我的生命歷程豐富,我活一年比你活十年還要精彩。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文段中既運用排比句鋪排雄鷹世界的遼闊無垠,還恰當引用古詩文名句,描寫雄鷹搏擊長空的自豪體驗,抒發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高遠的人生追求,使文章境界頓時開闊起來,充滿了濃郁的文學味。

精彩感人的細節來自對生活的細心觀察,用心品味。細節的使用需要作者的真情實感,需要巧妙的構思。如果我們平時有一雙慧眼,有積累精彩的細節的意識,能恰到好處地使用這些鮮活的細節,再注入我們真摯的情感,文章就一定能靈動起來,文學味就會撲面而來。

四.聯想、想象是文學味的倍增器

聯想、想象是文學味的倍增器。在作文教學中,恰當運用聯想和想象進行構思,不僅能夠活躍思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能增強作文的文學味。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寫道:“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這是借助聯想和想象構思,詩人由“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和明星相似而引起的聯想。從街燈聯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聯想到街燈,聯想十分自然。詩人又把街市放到了天上,把牛郎織女的生活寫得美滿幸福,借助聯想和想象,描繪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圖景,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聯想和想象同樣勾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使作品的文學味倍增,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篇4

一、用朗讀品味情感

朗讀能夠形象生動地表達情感、抒感、傳遞情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激發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在朗讀中與文本內容情感交融,并進一步思索、體會。入選語文課本的文章多為文質兼美、膾炙人口之作,有的表達作者對祖國、故土的熱愛之情,如蕭乾的《棗核》、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有的表達至愛親情、深厚友情的,如朱自清的《背影》、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也有表現大自然的美好的,如《鼎湖山聽泉》《小石潭記》等;還有表現人與環境的關系、高新科技等。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些文本進行朗讀,品味作者的情感和讀本的情境,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引導學生朗讀,有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是聽讀。語文教師可以借用音像設備等讓學生聽課文。如:在教《木蘭詩》的時候,讓學生聽古箏配樂的課文朗誦,在古典音樂或舒緩或明快的節奏中,在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中,有的同學竟然情不自禁地搖頭晃腦小聲跟讀起來,聽朗讀、品情感的氣氛和情緒被調動起來了。

其次是范讀。語文教師好的范讀對學生學會入情入境地朗讀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學生會受到感染并學會誦讀的方法。如:在教的《七律·》時,朗誦時運用高亢激昂的語調、充滿信心的語氣,注意詞語的重讀,并配合肢體語言(例如讀到尾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時,手握拳頭表示必勝的信念)。學生不禁為之心動,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情感體驗。

最后是自讀。學生的自主朗讀最為關鍵。通過聽讀和范讀,學生有了朗讀的范本,領悟了朗讀的要點,自讀就是自我體驗了。只有讓學生讀之于口、聞之于耳、感之于心,才能體會作者創作時的激情,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進而獲得知識。當然學生朗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應該是一個反復體味、漸入佳境的過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誦中,學會把語言文字演繹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借助于想象理解作品的形象、情感。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就會產生常讀常新的感覺,越讀就越能體會作者的感情,越讀就越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讀人使人如見其人,讀聲使人如聞其聲,讀景使人如臨其景,讀事使人感到歷歷在目”的境界。

二、用情境感悟情感

語文老師在上課時應該注意營造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能“入情入境”。這樣學生才會如臨其境,才能走進作品,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愛人物所愛、恨人物所恨,達到忘我的境界,這樣就產生了與作者、與文本的情感共鳴。那么,如何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呢?

一方面,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從感官上獲得情感體驗。比如:在教《天上的街市》的時候,運用多媒體展示很多畫面,再加上配樂朗誦,讓學生仿佛進入一個燈火輝煌、熱鬧非凡的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物品豐富,牛郎織女在自由地來往。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天上的生活是富足的、自由的、幸福的、快樂的。

另一方面,可以巧設疑問,引導思考,揣摩作品。學生如何能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題,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需要教師適時地引導。仍以《天上的街市》為例。學生已經了解到天上的街市是自由幸福的,教師不妨設疑:民間故事中牛郎織女是隔著天河不能自由來往的,每年只能在七夕乘著鵲橋相遇一次,作者為什么要反其意而用之?這樣學生就不得不思考文章的寫作背景了,因為該文寫于1921年,此時已過,中國正處于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表達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通過思考探討,學生走進了作品所處的時代,了解了作者的情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同時,還可以通過聯系與想象,讓學生在藝術作品中獲得情感體驗。如:在學習《孔乙己》這篇文章中,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展開想象的翅膀,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現在咸亨酒店后會發生什么事呢?學生各抒己見,無論設置怎樣的情節,孔乙己都很難擺脫悲慘的命運。顯然,學生已經體會到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下的底層知識分子難逃厄運,對孔乙己這樣的知識分子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憎惡油然而生。

三、用寫作激感

學生寫作的過程也是情感表達的過程。語文教師要利用好這個陣地激發學生真善美的情感。語文教師可以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定期確立一個話題,圍繞這個話題讓學生從生活中感悟、收集相關題材,這樣學生在寫作時不僅會有話可說,而且體會也很深。比如:我們以《親情》為話題,要求學生好好感受一下父母及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并以此為素材寫作。結果,在交流課上,同學們挖掘出了許多平時司空見慣、細細品味卻令人感動的細節。如:“無論天氣冷暖,每天早上,媽媽都會準備營養早餐,那是一種愛;出門前奶奶總會嘮叨一句‘路上小心’,那是一種愛;晚上挑燈夜讀時,爸爸端來一杯濃濃的奶茶,那是一種愛;爬上心愛的床,聞到暖暖的太陽味,那是一種愛……”孩子們內心的那一份柔柔的感動被激發出來了。

篇5

《天上的街市》就是第六單元的第一課。

《天上的街市》中,作者主要運用聯想與想象的手法,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節奏和諧,自然。所以在教學中我將朗讀與聯想和想象作為本課的重點。

七年級的學生,對于詩歌的朗讀有初步的認識,但不能夠很好地把握詩歌的朗讀技巧,也不明白有感情朗讀的意義,所以在此基礎之上,感情朗讀就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再者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在理解詩的語言體會其意境美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而聯想與想象又是依據詩的語言的再現,所以培養學生根據詩的語言產生自然的聯想與想象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針對以上情況與問題,本課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學生喜愛的動畫激發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以舒緩地音樂渲染激發學生的自然地聯想和想象;以改編這首詩的兩個小女孩演唱的視頻延伸學生對于詩人情感美的理解,從而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冥思苦想許久,就這樣地設想與設計之后,我上完了這節課。聽課老師也說引課中的動畫與問題設計,直接突破了難點;孩子們也驚嘆改編詩作的小女孩的精彩。總體評價:這節課教與學都很是“放松”。而我卻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與困惑中……

是放松了?還是放縱了?

困惑一:大家稱贊的“引課突破難點”一說

我設計的動畫內容為《西游記》、《哪吒》和《葫蘆娃》的片斷,配有主題音樂。播放之后,學生暗暗發笑,緊張的課堂氛圍立刻變得輕松了許多,孩子們的坐姿也隨意了少許。我問:“同學們,你們喜歡這些形象嗎?”“喜歡!”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我追問:“為什么喜歡?”“因為他們勇敢”、“因為他們善良”、“可愛”、“團結”……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著。“那大家知道這些形象現實中有嗎?又是怎樣誕生的?”“作者創造出來的”……我適時地將想象的概念講給了學生。

憑心而論,我是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拉近了學生與想象的距離感,消除了學生對于想象這個抽象概念的懼怕心理,明白在自己的生活中未常沒有了解過,知道過“想象”。

可是,就在學生們明白其概念之時,我引導他們想象:仰望天空時,你會想到什么呢?學生回答:“星星”“月亮”……我一時語塞。“同學們再認真想想看,星星和月亮是我們看到的,所謂想象就是創造‘沒有的’。”“嫦娥?”學生開始用迷惘的眼神詢問我。唉,內心強烈的失敗感沖擊著我。

也許這種過于放松的課堂教學開始,在潛意中也暗示了學生對知識要點的“放松”理解。那么怎樣把握張弛的度呢?

我以為:這種放松的氣氛在課堂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的語文教學不一定是板著臉,盯著眼,沉著心才能理解的語言課,更應該是與學生自然貼近的語言欣賞課。但這種心情的放松絕不是思維的放縱。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適時地用一個提醒的眼神、一個關鍵的教學過渡語等方式將學生思維“嚴肅”起來,以此達到知識點的嚴謹,恰當地放松。

困惑二:就學生感嘆改編詩作的“小女孩的精彩”一說

視頻播放:在汶川地震災難的痛苦彌漫全國之時,兩位有文采的小女孩將《天上的街市》改編成了歌曲,以此慰藉那些逝去的靈魂,更是激勵幸存者勇敢地面對生活。學生看得很認真,聽得很動情,小臉繃得緊緊的,有的學生眼睛都潤濕了。此時,我讓學生帶著這種美好的情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自然,詩中的這種激勵的情感讀出來了,也使我輕嘆一口氣,本課的一個難點突破了。學生也能夠體會和理解詩的情感所在。

“同學們,此時你又有何想說的?”“我想為災區捐款”、“我捐衣服吧”“我還有一個漂亮的小本子呢……”。

唉,原本詩情畫意,全被學生“實在”的物質舉動打破了。我又失態了:脫離了詩的語言,只顧其情感的體會與感染、延伸,我們的詩的學習就失去另一種美妙的“意境”。

也許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拉近作品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學習時的倦怠,讓課堂教學放松起來,但有時運用過度未免不是對文學作品的另一種“放縱”解讀,偏離了詩作最初的情感表達。

我以為:太過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材料補充不一定是好事。就拿本節課的教學來說,這種跳躍時代材料補充就是不恰當的,過度的。學生對于詩本來創作的“”之后的那個時代都沒有了解,對于詩人當時創作的情感都沒有體會,又怎么會在感受詩的激勵之時驚嘆詩的語言之妙、意境之美呢?自然就會引發他們“實在的物質舉動”了。換言之,只有在了解了詩本身創作的那個時代背景,體會了當時詩人創作時的情感,在些基礎之上,再適當地運用材料的補充將詩的創作意義延伸到現在就未免不可了。

靜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像這樣的“放松與放縱的度”的把握總是讓我彷徨,矛盾。該怎樣把握“輕松”的尺度?我只是初淺地解決了《天上的街市》這一節課的放松的 “尺度”,恰當與否只能從實際教學中反復地驗證才能得到答案。

篇6

考點透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現代詩歌賞析題在中考中應運而生。縱觀2010年全國各省市中考語文試卷,我們發現較淺易的、有定評的現當代詩歌開始走進考卷。具體說來,就是以抒情詩、哲理詩或內涵深厚的詩為主,設題多趨向于詩歌的內容和形式,命題范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詩歌的節奏、語速、語調、重音;(2)詩歌的韻腳;(3)重點句的理解與品析;(4)詩歌的意象及意境分析;(5)詩歌表達的感情;(6)詩歌的常用藝術手法;(7)詩歌的背誦默寫。

解題策略

怎樣解答現代詩歌賞析題,對大多數考生而言,腦海里還是一片空白,考試時只能是跟著感覺走,因此,得分不高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那么,到底如何解答?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

1.理清形式,明確類別特點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以現代詩為例,現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也包括現代人寫的舊體詩。新詩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新詩在形式上采用的是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創造出不少樣式、類別不同,形式、風格也不同的詩歌,這是閱讀詩歌時首先要把握的。

2.抓住意象,品讀有的放矢

我們在做詩歌閱讀題時,首先要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因為無論是現代詩還是古詩,詩人往往都借助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就是“象”,而詩人借這些“景”和“物”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如《沁園春?長沙》里的“層林”“漫江”“百舸”等景物均是詩人選取的意象,閱讀詩歌時,只有準確捕捉、感受并理解詩歌中的意象,才能準確把握詩歌豐富的意旨、復雜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品讀詩歌才能有的放矢。

3.體味詩情,把握蘊涵之意

“詩言志”是詩歌表現的主要特點,我們在抓住詩歌意象的同時,也要進一步體悟意象所體現的詩人情感,即所言之“志”。要充分利用已知條件,如作者和背景材料,做到知人論世,在此基礎上初步把握詩歌的風格、情感基調。無論是美景還是哀景,重在體悟景中流露出來的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

4.咀嚼字詞,揣摩語言特色

詩歌的語言特色是形象、凝練,富有表現力。要聯系全詩主旨,反復咀嚼品味,推敲含義深刻、雋永的字詞,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要能正確評價一首詩,必須要反復朗誦,反復揣摩,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來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

5.明辨手法,明確表達效果

表現手法在詩歌中主要是為了使詩人的立場觀點更清晰,抒情更淋漓盡致,如“通過對比的表現手法使之更為突出”,在詩歌鑒賞的題目中關于表現手法的回答有以下步驟:(1)辨別詩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2)結合詩句回答為什么要使用這種表現手法(即作用),(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只要按步驟思考并作答,就能得較高的分數。

6.合理想象,注重知識遷移

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現代詩歌,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尤其是在面對類似的情景時,所用的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總會有類似之處,因此,在比較閱讀時我們要合理想象,在已知材料的基礎上展開聯想,深入理解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試題解析

例1.(2010年湖北省黃岡市)閱讀下面的現代詩,完成后面的各題。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紗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1.這首詩節奏舒緩,適合朗讀。下面四項中朗讀節奏(用“/”標示)和重音處理(文字下面用“?”標示)都正確的一項是()

A.遠遠的 / 街燈/ 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 明星。

B.我想 /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 美麗的/街市。

C.那 /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 /騎著牛兒/來往。

D.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2.詩的后三節中連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說明了什么?

3.在詩中,作者對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悲慘命運進行了大膽創新,賦予他們自由、幸福的生活。這樣改寫有什么作用?請用簡潔的語言回答。

篇7

一、形聲構圖,體驗情感美

學生作品大多具有美感物態化的特征。尤其是散文,具有較高的審美屬性,作者的強烈情感通過語言和讀者產生共鳴,從而獲得精神愉悅。然而,學生受閱歷特別是情感體驗的限制,作品與學生情感的參差、拗逆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多媒體教學將無聲的文字語言有聲的口頭語言與形象的直觀畫面結合在一起,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帶有極強感彩的形、音、義統一的信息集合體,學生的各種感官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興趣”的心弦、產生“美”的情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如《荔枝蜜》一課,我是這樣設計課件的:緊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線索,先是以平面連環圖式再現作者小時候上樹掐海棠花不小心讓蜜蜂蜇的經過,讓學生理解感受作者“不大喜歡蜜蜂”的情感疙瘩;其次播放“參觀養蜂大廈”的錄像,讓學生認識小蜜蜂的生活特征;最后以色彩鮮艷、寓意深刻的蜜蜂采花釀蜜圖,農民勤勞插秧圖,配以重點文段呈現,讓學生領悟小蜜蜂的無私奉獻精神。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對于重點段落,我引導學生在把握課文整體內容的基礎上,反復播放錄音,讓學生體會、跟讀,自讀,掌握語氣、語調、節奏輕重等,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顫動”,自覺地隨同作者一同地進行對人、事、物的體驗、思索和感悟,化為融合著自己靈魂個性的精神血脈,滲入心田,釋放活力。

二、 創造情境,學會創造美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由于和作者生活時代的反差,不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此時,如果教師把圖片、聲音、音樂等多媒體手段揉在一起,重現作者的寫作背景,渲染氣氛,將學生拉回到作者寫作的年代里,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幫助學生理解寫作背景,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調。以初一上冊《春》為例,這一課的朗讀配有音樂、文字、圖片,文字根據朗讀速度滾動,圖片根據課文朗讀的進度而自動切換,朗讀聲情并茂,音樂靈動,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這對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藝術都是相通的,音樂、畫面、聲音的輔助手段,無形中豐富了課文的審美空間,增加了課文的表現力,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真正再現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春天的大自然的情境,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讓人觸景生情。這個時候,學生會展開想象,描繪春天的景象、聲響、香醇、動感、情思,很快地理解春天的新、美、力的特征,由衷地贊美春天的景象和活力。作文同樣需要內心的誘因和需要,只有當內部的動機需要表達的時候,學生才能寫好文章。因此,在語文說話和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并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多媒體的真實情境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提供的圖像、動畫、活動影像等圖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靜止畫面,讓學生“看景講述”或“看景寫話”。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情境生動、真實,可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觸發學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

三、在對比中鑒賞美,在想象中領略美

多媒體教學可以變教學抽象的講述為直觀形象的演播,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產生“樂學”的情緒。初中語文課本中有相當比例的童話和寓言之類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為基礎,通過幽默諷刺的語言,贊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教學這類課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獨特的美育功能,誘發學生的“樂學”情緒,強化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學生深刻地體驗人物形象的內在意蘊,自覺地將課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通過分析對比,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中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篇8

【關鍵詞】語文教學 培養學生 美感

語文課是一門審美內容豐富多彩的課,學生面對語文課文,不僅僅是一大堆語言文字,而且是面對美、面對美的生活、面對美的精神,因此,認識語文教育必須超越實用主義的局限,從精神的開拓,從人的發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領會語文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美感的培養與引導是很重要的。

一、驅動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情趣,用心靈去感受課文、力求達到教師、學生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相互溝通

要培養學生的美感能力,就要驅動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情趣,用心靈去感受課文,力求達到教師、學生與作者心靈上的相互溝通。如在講解同志的《沁園春·雪》中“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就要抓一個"望"字,驅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體味詞中所創造的深遠廣闊的意境,想象那獨立雪原之上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領略那豪邁的意興,理解詞中所顯示的那博大寬闊的胸襟,雄偉曠達的氣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更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捕捉美的感受。想象這兩句詩借助奇特美妙的聯想,新穎貼切的比喻,以春花寫冬雪。在作者的筆下,一片銀白色的世界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的奇寒,而是欣喜和溫暖。如果不讓學生馳騁想象,很難感受到作品中所展現的美好景象,從而也就不能受到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熏陶。

二、從對比中鑒賞美,在動靜中領略美

多媒體教學可以變教學抽象的講述為直觀形象的演播,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產生“樂學”的情緒。初中語文課本中有相當比例的童話和寓言之類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為基礎,通過幽默諷刺的語言,褒貶相間地贊揚真、善、美,鞭撻假、丑、惡。教學這類課文,要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獨特的美育功能,誘發學生的“樂學”情緒,強化學生無意注意,使學生深刻地體驗人物形象的內在意蘊,自覺地將課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分析對比中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情感是實施美育的關鍵,學生情感充沛有助于深刻地感受美。多媒體語文教學的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鮮明生動的情感鈕帶,將教師、教材、媒體、學生緊緊地連結起來,使多媒體語文課堂教學能產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這種情感鈕帶并非機械地組合,而是將圖、文、像有機地結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學習氛圍環境,形成情感輻射力,叩擊心靈,營造心境,將學生情感流向引入軌道,以期引起強烈的審美共振。

詩歌不是說明文,不能通過教條的分析去講解,也不同于議論文,不能運用邏輯和抽象分析。詩歌是形象,教學中要靠老師調動學生情感去理解、欣賞。傳統詩歌教學講究字、詞的疏通,句意的理解,不像是講詩,把好端端的詩歌分解成大白話,了無詩味。詩歌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的情,去感受詩歌意境。詩歌教學必須根據其特點,不僅注重領會其精練的富有鮮明節奏和韻律的語言,而且更應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那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詩中那豐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時空,虛實有無兼用得宜,陰陽動靜剛柔相濟,濃淡深淺遠近相應……不論是主題、情思、韻味的表現,表達方式的運用,行文節奏的處理都包含著矛盾對立的諧和,無不展現和諧美的身姿,產生巨大的審美價值。例如《天上的街市》,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又從明星想到街燈,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織女。這樣回環互喻,相映成趣,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和諧美妙意境。借助多媒體計算機,既再現天上人間渾然一體的畫面,又呈現作者全詩富有鮮明節奏和韻律的語言詩段。讓學生在學習誦讀品味揣摩過程中,吸收美感信息感受逼真的情景,引起心理的共鳴,領悟美妙和諧的意境。

三、通過做游戲以增強美的感受,發展美的語言

游戲是學生喜愛的活動,教師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它,往往能寓教于游戲之中。例如:成語接龍,句子接龍等游戲都是發展學生語言的有效措施。因為學生在成語接龍這個游戲中會現以前所學過的成語,使之得到鞏固。句子接龍游戲中,學生為了贏得勝利,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創造一些有難度的,有個人風格的句子。這樣就使內容美、形式美、語言美,得到和諧的統一,學生親身體驗了這一過程,很自然地在這種美的環境中發展美的語言。

四、要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要培養學生的美感能力,還要指導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課文。語文學家徐世榮在《談談朗讀教學》中說:搞好課文朗讀“如同賦給作品以生命”,“更使人感動”。學生在一遍遍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去感受去體會課文中的美。柯巖的《,你在哪里》一詩是以鏗鏘有力的語言,節奏和諧的韻律表達主旨,來叩動讀者的心弦。如果不借助朗讀,就無法體現億萬人民群眾深切的懷念、熱烈地贊頌這個基調。這就是通過朗讀來培養學生感知課文美的能力。蘇霍姆林期基說過:“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語文教學也必須滲透美育,否則也是不完全的。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美感能力。

五、分角色朗讀,增強美的感受

篇9

《詩經?小雅,大東》云:“維天有漢,藍亦有光。中去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籍。”意思是說“天上有條銀河,照人有光無影。織女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說七次行進,織布不能成紋。牽牛星兒閃亮,拉車可是不成。”詩給牽牛織女星賦予了人的感情,這大概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

東漢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凄婉纏綿,生動感人的《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作者在此馳騁想象,刻畫了織女美麗勤勞的形象,她“皎皎”的面容嬌艷照人,她“纖纖”的體態嬌弱溫柔。她雖然整天在織,卻織不成匹,因為她心系牽牛悲傷不已。織女雖伸出素手,但無心與機織,只是撫弄著機杼,泣涕如雨水一樣滴下來,她在哀怨被天河阻隔而不能與牽牛會合的不幸命運。詩人借牛郎織女的故事,寄托了自己不能與思慕的女子相聚的苦悶遭遇,,

到了唐代,牛郎織女的故事不但遍及民間,還深入宮廷,成為詩家詞客多角度表現的題材。杜牧的《秋夕》是該時期最著名的一首:“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夜已深沉,寒意襲人,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在無聊孤寂中眺望著牽牛織女,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產生了對真摯愛情的向往。本詩真切地寫出了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還有五代詩人和凝的《宮詞》中有:“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嬪乞巧忙”的句子,也是借這一題材寫宮女生活的。

篇10

關鍵詞:信息技術閱讀教學初中語文

一.調動視覺———利用圖片、視頻引入

《貓》在常規語文教學活動中,以課文為基礎的閱讀教學是基本形式。信息技術可以使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更貼近學生生活,能更有效地吸引學生。例如《貓》這篇課文,對于貓,學生都不陌生,但由于作者鄭振鐸生活的年代與學生有一定距離,行文容易使學生產生距離感。在備這課時,筆者精心制作了上課的幻燈片,通過制作的幻燈片,在屏幕上投影貓的圖片,并放映貓的小視頻,通過視覺的沖擊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把文章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正式上課前在屏幕上播放出貓的幻燈片時,有不少學生已經為貓的可愛姿態所折服了,筆者借機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讓他們講一講家中的貓,并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篩選文章的關鍵信息,根據課文中出現的三只貓的特征和經歷,分別為它們起個性化的名字并解釋一下起名緣由。經過播放圖片進行引入,學生能更加輕松地親近文本,更快地融入課堂,由于與自己的生活相關,聽起課來也格外地認真,思考也隨之變得更加地積極。

二.調動聽覺———運用朗誦感悟

《天上的街市》在現代詩的教學中,朗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朗讀,有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意象。在朗讀中,詩歌的情感能夠更自然地融入課堂,走進學生的內心。我進行《天上的街市》這一現代詩的教學時,將“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在引入時,先提問學生牛郎織女的故事,然后讓全班同學第一次齊讀詩歌,做到讀順字句,讀懂字面意思。口頭給學生講解詩歌的朗讀技巧,要做到讀準音節、讀出節奏、注意重音。在范讀前,提醒學生注意句子中的重音、節奏,然后進行教師范讀。在范讀結束后,利用多媒體設備,循環展示牛郎織女、銀河等的圖片,播放范讀錄音,多媒體展示能讓學生沉浸在詩歌環境中,再一次體會詩歌的意蘊和情感。在兩次范讀結束之后,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揣摩詩歌讀法,請部分小組來進行展示,教師作點評。最后,再請全班同學一起來朗讀詩歌,提示同學們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在腦海中描繪相應的畫面。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詩歌的畫面美,在分析燈星輝映圖、街市珍奇圖、騎牛來往圖、提燈閑游圖這幾幅圖畫時能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成功激發起學生對詩中牛郎織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視聽結合———動畫《植樹的牧羊人》

文本閱讀是最為常見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是較為成功的傳播信息的途徑。但是在教學中,文本閱讀存在不少限制,對初中學生而言,較長的文章閱讀和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支持下,閱讀教學也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有效途徑。動畫是中學生較為感興趣的信息傳播途徑,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可以適當利用這一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課文《植樹的牧羊人》由繪本改編而來,繪本曾改編為動畫,在這樣的條件下,動畫可以成為教學中可利用的資源。在學習文章前先播放《植樹的牧羊人》動畫,提醒學生注意觀看、了解細節,嘗試找出牧羊人的性格特征,歸納出牧羊人的人物形象。在觀看動畫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找出動畫與課文不一樣的細節,并口頭講出動畫補充了哪些課本沒有的細節。在動畫的吸引下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加,對牧羊人的人物形象的了解也更為形象、具體,本課的學習獲得了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