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2 14:29: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爬山虎的腳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1

爬山虎的腳(精讀課文)

【教學目標】

1.會認“均、柄”等5個生字,會寫“操、占”等13個字。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會寫本課生字詞。(重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筆順動態演示

朗讀音視頻

建議使用榮德基小學課件)

【教學過程】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資料導入。

教師口述:大自然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奇妙無窮!下面我們舉行一個“植物資源”共享會,請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實物或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

(1)

大家初步了解了爬山虎,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葉圣陶的《爬山虎的腳》,去細致的了解爬山虎,欣賞爬山虎。(板書

《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圖片激發興趣,并從中了解到植物的特點。】

二、相關資料介紹

作者簡介:

葉圣陶,名紹鈞。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稻草人》《小青石》《記金華的雙龍洞》等。

爬山虎簡介:

爬山虎:一種攀爬在墻壁上的供觀賞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錦、常春藤、屬葡萄科。高攀的落葉藤本植物,卷須前端有吸盤。夏季開花,花蕊小,黃綠色。產于我國各地,日本和朝鮮半島也有。莖和根可以入藥。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均勻

葉柄

蝸牛

彎曲

操場

嫩紅

重疊

空隙

莖上

瞧不起

牢固

(重點指導生字:均:不要只讀一半,不要讀成“yún”;

柄:不要讀成一聲,應讀“bǐnɡ”;

蝸:不能讀成“guō”,應讀“wō”;萎:不要讀成一聲,應讀“wěi”。

②你認為哪些詞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復讀。

(2)學習多音字:曲(qū

qǔ)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②讀一讀:他用彎曲(qū)的樂器,吹出了優美的樂曲(qǔ)。

(3)理解詞語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均勻

結實;堅固。

(2)

(3)

(4)

(5)

(6)

加彩字需重點指導。建議用榮德基課件的“筆順演示”完成教學。

痕跡

物體留下的印兒。

牢固

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數量相同;時間的間隔相等。

(4)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四、學習“會寫字”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操、隙、均、柄、瞧”,左右結構,左窄右寬;“莖、萎、疊”它們都是上下結構的字,;“疊、占”是上下均勻。“固”,全包圍結構,書寫時要注意筆順;

“嫩”,左中右結構,左右勻稱。)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上下結構的字“疊、萎”

和左右結構的字“瞧”,學生練寫。

“疊”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的“又”比下面的“又”要大一些,中間的寶蓋要寬一些;

“萎”是上下結構的字,下面的“女”一橫要長一些;

“瞧”是左右結構的字,右邊部分占三分之一。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五、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向上爬的。

(2)梳理課文思路。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

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

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7)

(8)

(9)

(10)

(11)

(12)

(13)

練填空:

課文先寫了(爬山虎長得很茂盛),接著寫了(爬山虎的葉子),然后重點寫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怎樣用腳來爬墻),最后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5.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1)讀第1、2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嫩紅到嫩綠,一順兒,鋪得均勻,不留一點兒空隙。

(2)思考: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爬山虎長得茂盛和它葉子的美麗這兩個特點?

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讀熟了課文,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理解了詞語含義,并掌握了識字、理解詞語的方法。另外,讀完這篇課文,讓我們了解了爬山虎生長的特殊位置“墻”。爬山虎是爬墻成片生長的,那么它是怎樣爬墻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七、當堂檢測

(建議使用榮德基課件中的“當堂檢測”做訓練。)

八、課后作業

(請課后完成《典中點》本課的“基礎練習”板塊的習題。)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重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難點)

【教具準備】

榮德基小學課件資源

【教學過程】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課前導入

導入方式:設問導入。

教師口述:爬山虎不是動物,可它有腳,而且會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揭開爬山虎會爬的秘密(板書

《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用問句來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二、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1.自由讀課文,思考:輕聲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2.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葉子、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爬墻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觀察葉子的時候,作者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

預設: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2.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

①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

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

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

3.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朗讀指導: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

這句話寫了爬山虎的葉子怎樣的美?(動態美)

有沒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呢?

預設:“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

4.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1)

(2)

(3)

(4)

(5)

(6)

(7)

(8)

(9)

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預設:莖上。

5.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課文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

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很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致。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6作者從哪些方面觀察爬山虎的腳的?

從位置、數量、形狀、顏色等方面。

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爬山虎腳的樣子。

板書

莖上

如新葉

細絲

像觸角)

過渡:來,我們一邊跟著畫面一邊讀這段話。

小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很獨特之處。你們知道爬山虎更獨特之處是什么嗎?

7.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這樣”是指什么?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可以嗎?

“這樣”是指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表示爬山虎爬墻過程的詞語有:觸、變、巴、拉、貼,這些動詞準確、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墻的過程。

“一腳一腳”不可以換成“一步一步”,

“一腳一腳”更加貼切說明爬的動作。

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情景嗎?【課件出示爬山虎生長的視頻】

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動作的詞句。(

板書

觸、變成、巴住、拉、貼)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輕松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小結:原來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斷向上的攀爬勁呀!

生齊讀。

(10)

(11)

(12)

指導朗讀:注意動詞稍微讀重點。

8.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

說明爬山虎的腳巴住墻很牢固。爬山虎的腳具有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四、引導發現,總結課文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學完這一課,你知道如何進行觀察了嗎?

(1)觀察細致。(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4)連續觀察。

小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外讓我們到校園的東墻邊,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葉圣陶爺爺寫的那樣,也學著葉圣陶爺爺一樣用一雙慧眼,去觀察,去發現,好嗎?

四、課堂小結

羅丹說過:“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今天我們學習葉了圣陶爺爺是怎樣細致觀察事物的。希望同學們課下可以學著去觀察周圍事物,發現生活中的美。

五、當堂檢測(選做)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抄寫優美的詞句。

2.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爬植物(如:葡萄、牽牛花等),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注意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具體地寫出來,要注意連續觀察。)

【設計意圖:學會運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寫清楚的寫作方法。】

六、課后作業(選做)

1.推薦閱讀有關植物,完成《點撥》1+x閱讀攻略的練習。

2.請完成本課《典中點》“主題探究”“拓展提升”板塊的習題。

(13)

(14)

(15)

板書設計

10

爬山虎的腳

位置

顏色

樣子

墻上

嫩紅

嫩綠

朝下

均勻

不留一點空隙

莖上

如新葉

細絲

像觸角

觸、變成、巴住、拉、貼(牢固)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1.在講之前,我要求學生收集爬山虎的資料。學生對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有了感性認識。

2.在教學中我把課堂和自主權還給學生,把讀書和說話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讓學生改變被動學習的壞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相應的小練筆,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找準時機恰當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輕松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篇2

一、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主要途徑。眾所周知,拖堂、補課現象是學生負擔過重表現之一。本來一節課可以掌握的知識,卻要占用學生寶貴的課間休息時間,甚至還要補課才能掌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使得課堂教學的效果下降,學生的負擔大大加重,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為應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

1、高水平的教育教學知識是向45分鐘要效率的強大后盾。

“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真是至理名言。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他們本身掌握的知識是貧瘠的土地,那么學生知識的幼苗又怎么能茁壯成長呢?所以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掌握高水平的教育教學知識。一是經常學習教育理論,訂閱各種教育刊物,從中獲得教育新信息,吸收新營養;二是多參加群眾性的教研活動,從中吸取精華,擯棄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吸取成功新穎的教學方法;三是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要走特色之路,根據自己的學生特點,結合自己教學特點,設計出新穎、富有活力的教學過程。

2、高質量的教案是向45分鐘要效率的基本保證。

教學決不能打無準備之戰,一定要備好課,高質量的教案是向45分鐘要效率的基本保證。精心高質量的教案設計要達到以下目的:重點要讓學生牢牢掌握,難點要能使學生徹底解決。比如我在設計《爬山虎的腳》一課時,緊扣“腳”字,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解決了教學難點。

3、高藝術的文秘站網-教法是向45分鐘要效率的關鍵。

要真正的減輕學生過重負擔,說實話,其關鍵是課要上得好。一堂蒼白毫無生氣的課,使學生毫無學習興趣,教師講得糊里糊涂,學生聽得模模糊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課上得不好,使學生學得勞累吃力,本身來講就是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試想,一堂生動充滿了活力的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能夠與教師緊密配合,學生學起來效果極佳,而且學得輕松,學得快樂,這不是減輕學生的負擔嗎?

所以每個教師都應該追求高藝術的教法,使自己的教學達到“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理想境界。

二、推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能力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有效方法。

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不是以削弱學生能力為代價的。相反,我們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能力反而是減輕學生負擔過重的有效方法。我認為要做到“三重三輕”:

1、重思維培養,輕題海戰術。

現在搞題海戰術的現象太普遍了,作業好像是布得越多越好,學生被題海淹沒了,氣都來不及透一口,正是這種題海戰術大大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我們必須放棄題海戰術,應著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上扎扎實實下功夫。我們不能只滿足教學生一道道題地做下去,關鍵要教會他們思維的方法,掌握解題的思路、方法、步驟,提高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

2、重能力考查,輕頻繁考試。

現在頻繁的考試也是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主要表現。大考、小考、段考、期中考、期末考、單元考、各種考試鐘眾多,考得學生暈頭轉向,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收到的實際學習效果卻不太理想。

所以我們必須要改變頻繁考試的做法,應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擺在首要的位置,真正地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這樣才能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從而達到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的目的。

3、重書本基礎,輕課外雜書。

我認為,在教育教學當中,最好還是以本為本,以綱為綱,扎扎實實地以書本為基礎。現在很多教師搞題海戰術,要學生購買了很多的課外雜書,其實這些課外雜書在編撰方面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缺陷,并不是學生的主要知識食糧,如果學生和教師在課外雜書方面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只能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應重書本為基礎,吃透教材,教透教材,學透教材。看看一個小學生的背著沉重的書包,我們就知道中小學生的負擔有多重,所以我們要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首先要使學生的書包輕起來,除了教委審定與確定的教材外,不得組織學生統一購買教材以外的各種教輔材料、圖書報刊和學生用品等。

三、科學設置課程,讓學生既能學又樂學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重要渠道。

1、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活動總量。

在控制學生在校活動總量方面,我想學校從領導層、到教師層都要做到層層落實,不要私自加重學生的負擔,必須把學生的活動總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絕對不能超量,要不拖堂,大家都要做到不拖堂,要不補課,大家都要做到不補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學生的過重負擔減下來。

2、科學安排課表與作息時間表。

其實,在時間上科學的安排課表與作息時間表也可以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例如:文科與理科的合理搭配,活動課與文化課的科學搭配,學習時間與休息時間的有機結合,都可以使學生在學得好的同時,又不過重地加重腦力勞動。

3、嚴格控制補課。

補課現象的普遍存在無疑使學生的負擔“雪上加霜”。

少補點課,盡量不補課,扎扎實實地上好課,才是我們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