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3 10:2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央企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學校主導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221-02
The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xuning
(jiangm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guangdong jiangmen,529090)
Abstract: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is the main condition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dominated by enterprise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explore the dominated by school mode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amely realizing the re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the real products,and meet the teaching needs to fit the current actual construction mode.
Key words:the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school domina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定義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指高職院校在校內通過新建或改造原有實驗實訓室、引企入校、創辦專業公司和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據工廠化、車間式進行布局和設備選型,參照企業員工管理、成本控制、質量監控、績效考核、薪酬激勵等管理模式建立起來,具有生產功能的學生實踐教學場所。因此,實踐教學功能和生產功能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兩大基本功能,學生通過產品生產的真實過程。實現提升職業技能、培養職業道德的實踐教學目標。
校內組織生產性實訓與企業的實際生產最大的區別在于目標不同:校內生產性實訓,以培養人為主要目標,而企業生產的主要目標是贏利,正是目標上的區別,決定了校內生產性實訓在實訓過程中,學生不是生產的“機器”,而是“職業人”的培養。在實訓過程中產品的選擇需具有典型性、遞進性,參加實訓的學生和學生實訓的崗位具有輪換性。
2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與使用上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個職業院校都在嘗試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其建設模式、運行機制、管理模式不盡相同,都在探索之中。在管理和運行中也存在各種問題。
從實踐來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建設與運行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2.1 建設難度大,建設模式單一
企業在基地建設方面積極性不高,企業缺乏人才戰略的長遠規劃和承擔提升人口素質的社會責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往往是學校熱情很高,企業卻比較冷淡。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還缺乏更廣闊的思路和能夠提供借鑒的經驗。學校的主觀能動性發揮還不夠;政府和相關部門缺乏法律制度和具體方案的指引。
由于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投資大,運行難度大,目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多以“引企入校”的模式建設,學校出場地,企業投資建設,并組織生產管理,企業人員和學校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造成學校在教學上的被動。
2.2 基地功能發揮不當,開發不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引企入校”的模式中,學校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企業注重生產效益;生產目標與實訓目標的不同決定了實施原則和方法的差異,生產會妨礙實訓,實訓也會影響生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重生產、輕實訓的現象常常發生,企業經常以生產工藝復雜、工期緊、安全責任重大等理由減少學生參與生產實訓的人數和時間,弱化了校內基地最重要的實踐教學功能;對基地的技能考證、社會培訓、技術研發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開發不力,導致基地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明顯,不能擴大校企合作共贏的結合點,無法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3 基地實踐教學的組織水平較低,不能達到生產性實訓的目的
(1)實訓內容缺乏典型性、遞進性和系統性。引進的企業生產什么產品,學生就實訓什么內容。實訓項目安排隨意,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對接程度低,實訓的生產過程和產品缺乏典型性和遞進性,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校外基地缺乏互補性。
(2)實訓目標模糊、實訓方法機械。以單一的生產環節取代完整的工作過程,只重視生產環節的操作規范、安全管理、時間和耗材的控制,忽視實際生產前的任務分析、設備和原材料備選方案的論證,工藝方法和人員組織的優化、員工素養的要求、標準的制定,也不重視生產后的產品驗收、評價與反思以及對產品沒計及工藝的改進等。過于顧慮安全風險和時間成本,實踐教學方法以灌輸為主,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創新學習激發不夠。
(3)實訓指導教師數量不足、指導水平低。學校的老師往往實踐技能比較弱,企業師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經驗;既懂做、又懂教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這種重硬件輕軟件、實踐教學組織水平低的狀況,根源在于學校沒有實現從“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提升。
該文依托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機械類專業多年來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的實踐經驗,以優化校內實訓資源,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為基本出發點,完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日常管理的各項制度及方案,進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
3 改革思路
首先,生產性實訓基地要有真實的生產過程,就必須有產品。學生只有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去動手,并且加工真實的產品,才能學到真本領。比如機械專業的學生,只有參與到真實生產環節中的工藝準備、毛坯準備、熱處理、機加工、測量、檢驗等各個環節,并且,在老師的指導下去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想辦法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加工精度、降低廢品率,這樣才能真正將書本上學的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快速提升職業素養。模擬加工,或者沒有精度要求的加工,充其量只能熟悉機床。
其次,為了滿足教學需要,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要以學校為主導。以多年的實踐教學管理經驗和對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與管理體制探索,我認為:企業是以追求收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學校是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的,以企業為主的“引企入?!蹦J绞遣荒軡M足生產性實訓教學要求的。相比較而言,以前本科院校校辦工廠的教學效果比目前的“引企入?!边€要好點。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必須以學校為主導,教學與生產并重。如果以教學為主,勢必影響生產,很難有合適的企業愿意放棄生產效益來滿足教學需要。所以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不能依靠企業,要靠學校自己。
第三,生產性實訓基地想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效益。由于投入大,如果沒有生產效益,就不可能持續發展。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投入資金大,投入回報率很?。痪S持生產、實訓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材料、刀具量具、設備維護費用等,如果沒有效益,學校是無法承擔如此大的費用的。對于學校來說,最難的就是市場開發,有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才能有效益,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分步驟進行。
以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我們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并且正在不斷地實踐當中。主要圍繞四個步驟展開,(1)將校內現有資源優化整合,提高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生產能力。(2)選擇適合的合作企業和適當的產品,變“引企入校”為“引產入?!?,以外協加工和技術服務為主。(3)結合生產安排改革教學設計,改革管理模式和考核機制。(4)提高自身能力,支持師生創業項目,自主研發產品,實現可持續發展。
4 探索與實踐
首先,我們以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為載體,在央財支持的實訓基地和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有意識的整合資源。
結合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和機電一體化專業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整合原有的機械加工實訓室、模具制造實訓車間、數控實訓車間、鉗工實訓室等實訓資源,增加了慢走絲線切割機、中走絲線切割機、深孔機、四軸加工中心、五軸加工中心等設備,完善功能和管理體制,達到設備、場地優化。結合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建設,適應當前先進制造技術的產品加工需要,新建先進制造技術實訓中心,完善校內實訓基地的功能和生產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其次,發揮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的合作機制,走出第一步。
在學院牽頭成立的“江門市職業教育聯合會”的框架下,加強與已有合作基礎的企業合作。比如:與“引企入?!钡闹怯褰鹬破窂S的合作,引入該企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與實踐教學設計;在承接外來模具設計與制作中,與該企業技術人員密切合作,設計、試??梢栽谠撈髽I進行。加強與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 新會天健鋼家具有限公司和新會寶力電器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選擇企業適合的學生實訓的零件或產品作為學生實訓項目。
第三,大力推進協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機制,滿足實訓教師需求。
針對實訓指導教師對企業核心崗位不熟,企業員工對教學管理不精的問題,與智盈五金制品廠、新會天健鋼家具有限公司和新會寶力電器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校企雙方協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機制。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逐步實現工作團隊的“同一”―― 相同的管理,一樣的待遇;建立學校教師與企業人員身份協同融通機制,鼓勵校企雙方人員的相互聘任和兼職,即企業的技術和業務主管到學校承擔專業實踐課的教學,參與課程的開發,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教師在企業擔任具體的技術或業務工作,參加企業一線的產品生產工作。
第四,加強服務意識,實現造血功能。
加強校內實訓基地服務教學科研的能力,為科研提供設備和加工服務;支持師生創業項目,以校內電工電子實訓、機電設備維修實訓、汽車電器實訓、汽車空調實訓等實訓項目為突破口,鼓勵老師自主研發實訓器材和實訓設備,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以服務為開端,逐步發掘自主產品,走向市場。
第五,輪班實訓,以舊帶新,熟手帶新手,解決實訓學生不能加工產品的問題。
學生進入實訓階段,不能立即單獨操作設備,生產產品。需要將技能競賽與實訓教學結合,在全系范圍內選拔成立興趣小組,日常生產工作由興趣小組具體負擔,從中選拔技術能手參加技能競賽;實訓班級分批分組進行實訓,以熟手帶生手,逐班輪換,解決生產與實訓脫節的問題。
最后,創新管理手段,完善考核機制。
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推進項目化管理,同時,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應打破原先的管理模式和薪酬制度,不分是從企業聘用的人員還是校內指導教師,薪酬與學生生產的產品質量和數量掛鉤,與學生實訓成績掛鉤。
通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可持續發展思路的實踐探索,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機電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基地原來只單純承擔教學任務,年投入刀具、原材料經費約40萬元,通過兩年的實踐探索,目前基地每年承接社會企業零件加工、模具制造等項目,產生效益20余萬元。另外,基地積極服務于教改、教研、學生科研、技能競賽等項目,目前,一批師生自主研發的教具與設備正在試產中,比如3D打印機研制、桌面數控機床研制等。在進一步擴大社會服務范圍,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的同時,下一步將要選擇自主產品,走自主造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5 結語
對職業院校來說,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條件,特別對機械、電子、模具、化工等制造類的專業,生產性實訓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來探索的校企共建模式,多以企業投資為主,基地的建設和管理以企業為主導,淡化教學目標,效果不好。以學校為主導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才是切實可行的發展之路,只要創新管理手段,完善考核機制,調動師生的積極主動性,就能走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吳弋,張雪娟.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探索與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4):118-120.
[2] 孟小雷.中職學校校內生產性實訓成果的初步分析研究[J].華章,2011(29).
[3] 田正芳,胡細東,顧曙光.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及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3(9):35-37.
[4] 刁瑜.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0(29).
[5] 吳萬敏,張輝.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技能訓練模式[J].高教探索,2009(5):88-91.
篇2
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對電氣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國高校擴招帶來整體生源質量下滑,對非教育部直屬高校生源質量影響尤甚。東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原電力工業部重點專業,主要面向電力工業培養從事電力工程領域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原有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現代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片面強調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忽視與工程的結合,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2007年該課題組開展了項目研究與實踐,認真分析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不適應性,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總結已有的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提出了“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在此理念指導下,構建了適應現代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的課程體系和突出“工程認知-工程探究-工程實踐-工程優化”能力培養的課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遵循“系統-元件-系統”認知規律的做學結合教學模式,建立了系列“工程場景式”的特色實踐教學平臺,實現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協調共進,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形成了“面向工程、強化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原有課程體系不能適應現代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傳統重知識傳授教學模式不利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有實踐教學內容雜散且與工程實際結合不緊密以及原有實踐平臺難以支撐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東北電力大學提出“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通過構建適應現代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的課程體系和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課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遵循“系統-元件-系統”認知規律的做學結合教學模式,實現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協調共進,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成果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提出“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
針對生源質量下滑問題,面向行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認真分析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不適性,結合人才培養定位,總結已有辦學傳統和特色,提出了“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面向工程,強化實踐,統籌開展課程建設、實踐環節建設、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構建適應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的課程體系
構建了“(基礎-技術-專業)課程群+技術前沿課”型的專業課程體系,將新能源發電技術、新型輸電技術等前沿技術引入課堂,及時反映專業發展動態,既激發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又增強了人才培養對行業需求的適應性,為拓寬學生就業面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實現了“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
構建遵循“系統-元件-系統”認知規律的做學結合教學模式
根據系統構成及運行特點,構建了相應的元件特性認知實踐項目,通過對元件特性的認知實驗,加強對元件工作原理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分析系統整體行為特性及元件個體行為特性的關聯性,掌握基于元件運行狀態調整的系統整體行為調節方法,明確實際系統實現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而了解實際系統的運行約束和注意問題。此模式應用于“電力系統分析”“發電廠電氣部分”等5門核心課程教學。
構建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課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了“實驗-實訓-實習-設計”和“電工數學競賽-工程師認證考試”結合的課內外實踐教學體系,以突出“工程認知-工程探究-工程實踐-工程優化”能力的實踐培養,即能力形成于實踐,表現于實踐,又升華于實踐。
建設系列“工程場景式”的電力特色實踐教學平臺
新建全國高校唯一的教學用66kV/220kV真實變電站、全國規模最大的電力生產過程動態模型演示中心、國內領先水平的輸變電運行仿真中心(獲得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頒發認證資質)、電力系統安全運行與節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特色實踐平臺;另外,校企共建12個工程實踐教育基地。
采用“引培結合、專兼相濟、科研帶動”等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引進和自主培養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8人,聘請電力企業專家17人作為兼職教師,師資隊伍結構明顯改善。教學之余,積極開展科研實踐,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為“面向工程、強化實踐”的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師資保障。
成果的創新點
形成了以“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
優化課程體系,引入前沿技術課程,增強人才培養對行業快速發展的適應性,為拓寬學生就業面向奠定必要的知識儲備,實現“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理論教學注重教對學的促進作用,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協調共進;實踐教學突出實踐項目的工程導向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即強化實踐提升能力,增強人才素質對行業發展的適應性,實現“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
形成了遵循“系統-元件-系統”認知規律的做學結合教學模式
通過對元件特性的認知,探究系統整體行為特性及元件個體行為特性的關聯性,掌握基于元件運行狀態調整的系統整體行為調節方法,明確實際系統實現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而了解實際系統的運行約束和注意問題。既強化了知識運用,又培養了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協調共進。
構建了系列“工程場景式”電力特色實踐平臺支撐的突出“工程認知-工程探究-工程實踐-工程優化”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和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將實踐環節視為有機整體加以籌劃,將突出“工程認知-工程探究-工程實踐-工程優化”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實驗-實訓-實習-設計”和“電工數學競賽-電氣工程師認證考試”相結合的課內外實踐教學環節中;“工程場景式”電力特色實踐支撐平臺增強了實踐培養的工程導向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全國電工數學建模競賽提供了能力展示平臺。實現了能力形成于實踐,表現于實踐,又升華于實踐。
成果的推廣應用效果
近四年,“面向工程、強化實踐”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校內外產生積極反響。
人才培養效果
該成果自2009年應用以來,受益學生3000多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發表研究論文108篇,參加教研項目54項、科研課題24項,獲獎273項(國家級23項、省級53項)。吸引國家(南方)電網公司、各發電集團等央企來校招聘,年均簽約率79%,考入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讀研學生占比11%,就業率94%。學校獲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碩士學位的資格,并入選“2012-2013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
輻射作用效果
自2009年以來,已有20多所高校前來學習、考察與交流。承辦一次全國性教材教學研討會議,400余人參會;8次在全國性教學研討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表教研論文19篇,出版《電機學》《300MW(直吹)火電機組集控運行與仿真》《電網及變電站運行分析與仿真》等教材6部,應用于10多個省份高校。為國內外20多家電力企業開展業務培訓1566人。承辦的“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競賽”已吸引198所高校、7506人參賽,成為全國電氣工程學科的品牌特色競賽活動,被譽為國內最具有影響的大學生學科競賽之一。
專家評價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韓英鐸評價“東北電力大學學生基礎扎實、物理概念清晰、實踐能力強”。國家電網公司總工程師張啟平教授級高工評價“東北電力大學畢業生概念清晰、理論扎實、崗位適應快、不怕吃苦”。
師資隊伍建設成效
引進和自主培養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8人,外聘兼職教師1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比由24%提升到41%?!半姎夤こ碳捌渥詣踊苯虒W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復雜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分析與控制”創新團隊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2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新增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
篇3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將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2年計劃(草案)提請市第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
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全會和市人大會議精神,緊緊圍繞“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奮起追趕、努力晉位,把建設成為現代大都市”的奮斗目標和“北躍、南拓、中興、強縣”發展戰略,不斷解放思想,超越自我,銳意進取,真抓實干,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影響,全面完成了年度計劃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果。
(一)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增強,地區生產總值跨躍4000億元重要關口,比上年增長12.3%,連續9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長速度。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0.3億元,可比增長30.5%。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78.7%提高到80.6%。節能減排工作收到明顯成效,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5%。市區環境空氣優良天數由304天增加到317天。
(二)經濟結構和布局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農業基礎地位加強。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80億元,增長7%左右,其中牧業產值410億元,增長6.5%左右。糧食總產量達到142.3億公斤,比上年增長13%,連續8年獲得大豐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26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發展到91.81萬戶,增長6.7%。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3%,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工業主導能力進一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裝備制造、食品、醫藥和化工四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8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產值2452億元,增長20.1%??萍歼M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4%。服務業發展取得突破。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服務業增加值突破2000億元。大劇院、音樂廳和職工文化中心等重大地標性、基礎性文化設施建設進展順利,華南城、國際農業博覽中心、雙城果蔬綠色有機凈菜物流基地項目開工建設。首屆“中國·松花江濕地旅游文化節”成功舉辦,被評為全國“十大避暑旅游城市”,重點推進的金河灣公園等13個濕地旅游景區投入使用,濕地游和冰雪游共同拉動旅游業加快發展,實現旅游總收入457.8億元,增長20%。爭取國家批準創建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南工業新城辟建“中國云谷”,松北科技創新城實施“云飛揚”計劃,云計算、電子商務、物聯網等產業快速發展,國裕數據、中國移動全國云計算中心、曙光云計算中心、中金數據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或簽約。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南工業新城成功引進了約翰迪爾、普洛斯、亞馬遜等11家世界500強企業,重點推進的117個在建工業項目竣工投產57個。科技創新城已有中科院10家直屬科研院所和以色列、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科研機構的173個研發和產業項目入駐。利民生物醫藥產業園編制了新的規劃,起步區面積擴大到5平方公里,新簽約項目19個,新開工項目8個,同一堂藥業、樂泰藥業、譽衡藥業等項目竣工投產。西新區重點實施的西客站鐵路樞紐工程主體完工,西城紅場、萬達廣場、納帕英郡高端社區等配套商務設施和區域開發重點項目全面開工,海航城市綜合體、蘇寧廣場等項目簽約入駐。群力新區總投資10.2億元的文化產業示范區項目加快推進,中央商務區項目將于今年正式啟動。賓西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開發區,累計引進投資項目111個,其中超億元項目71個,建成投產項目69個,工業總產值增長54.8%,工業稅收實現3.8億元。
(三)投資、消費、出口持續增長。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位運行。在建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536個,完成投資1195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9.7%,支撐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12億元,增長32.1%。工業投資完成864.3億元,增長40.8%以上;民間投資完成1515億元,增長32%以上;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562億元,增長55%以上。消費市場持續活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70.4億元,增長17.4%。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實現市屬外貿進出口總值49.2億美元,增長16.2%。
(四)招商引資取得積極進展,大項目建設成效明顯。全面開展“招商引資項目落實年”。通過開展冰洽會、“以”合作大會、洽會、省港澳活動周、央企對接會、市領導赴港澳臺深圳和江西招商等活動,簽約項目178個,總投資超過2600億元。華南城、富霖臺灣產業園、天安數碼城等一批大項目落戶我市。其中,華南城、國際農業博覽中心等102個招商大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落地,完成投資158億元。全年實際直接利用外資7.94億美元,國內區域經濟合作資金到位額673.16億元,分別增長13.4%和30.2%。大項目建設不斷提速。市重點項目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完成投資950.7億元,占年計劃的107.2%。其中,121個新開工項目,已投入資金220億元,占年計劃的104.1%;148個續建項目,已投入資金579.4億元,占年計劃的106.6%;70個年內計劃建成投產項目,已投入資金151.3億元,占年計劃的115%。
(五)要素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繼續開通和完善“大項目綠色通道”,創造性地實施了“企業設立一表制”,企業登記注冊等行政審批填報表格由20多張變為1張、填報事項由293項縮減為43項,極大地方便了項目建設單位。分別同國開行、工行、農發行、中信銀行分行等達成了多項融資意向。成立銀企俱樂部,全市11個建設項目簽訂貸款授信合作協議84.5億元。投、城投、水投、西投資公司四大融資平臺累計簽訂73個項目、747億元的融資合同,已到位資金526.33億元。成功發行了15億元城投債券,實現融資租賃貸款5億元用于熱源建設和熱網改造。引進摩根大通銀行、東亞銀行等國內外銀行業金融機構6家,營運資金6億多元。小額貸款擔保公司達到87家。全社會用電量196.75億千瓦時,增長7.4%,其中工業用電量增長4.4%。
(六)城市載體功能進一步改善。全力實施路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既有道路升級改造力度,改造建設道路212條,建設陽明灘大橋、松花江大橋輔橋、宣化街高架橋等大型橋梁和街路配套橋涵38座,建設先鋒路、平路、沿江景觀路等主干街路29條,維修城區道路1340條,道路完好率達到90%。地鐵1號線工程完成16座車站主體施工。三溝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投資15.52億元,馬家溝、何家溝基本實現污水全線收集和集中處理。以松花江、火車站、高層建筑和大型橋梁為核心,對沿江兩岸、二環橋梁、火車站、龍塔以及主要街路的200棟樓體進行了全面燈飾亮化。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5%,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提高到72%。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道外團結鎮、松北萬寶田園新市鎮、平房平新鎮等一批近郊新型小城鎮試點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七)民生得到持續改善。40項惠民行動項目全部完成,累計完成投資288.5億元,超過年計劃的41%。財政支出進一步向“三農”、公共服務等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社會保障及就業、住房保障、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支出分別增長34.8%、10.6%、27.2%、25.7%?;踞t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60.1萬人、117.01萬人、83.63萬人和125.81萬人;啟動新農保工作,53.5萬人參加新農保;醫保初步實現政策全覆蓋。提高了失業保險金標準,市區由400元調整為588元;縣(市)由265元調整為370元,調整幅度均為歷年之最。全市城鎮實現就業12.14萬人,新增就業11.06萬人;完成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74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7062個,安置就業困難人員579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低于控制目標1.3個百分點。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10.3萬套,開工率達1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00元,增長13.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571元,增長19.3%。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創建標準化學校85所,資助貧困學生9.86萬人。積極開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動和百萬青少年上冰雪等活動,打造15分鐘健身圈工程,安裝健身路徑1400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參合率達到99.69%。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新體制和新機制,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目標取得明顯成效,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預期成效。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宏觀環境十分復雜嚴峻,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我市同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壓力還在加大;產業結構調整進程較慢,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地位,現代服務業規模、結構和層次亟待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
2012年是我市全面實施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發展目標的關鍵之年。要切實貫徹落實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市第十三屆黨代會的部署,緊緊圍繞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基本要求,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2012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GDP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以上;市屬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實際直接利用外資額增長10%以上;國內區域經濟合作實際到位資金增長2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8‰以內;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3.6%。
為實現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堅持擴大內需,在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同時,抓好經濟結構調整各項重點工作。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高標準良田,抓好千萬畝粳稻工程、蔬菜基地、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項目建設。加快灌區配套、節水改造和提水泵站建設,完成堤防升級達標、險工弱段和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推進中小河流治理。促進工業轉型升級。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突出抓好藥總廠優化調整改造、東輕超大規格鋁板帶材等100個重大技改項目。全面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裝備、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啟動實施兵裝集團地源熱泵等100個新興產業項目,鼓勵有基礎的產業實現率先發展。進一步推進技術研發、科技資源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和產業化程度,加快鋁鎂合金新材料、發電設備、汽車制造、抗生素、新媒體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整合優化工業園區。重點建設26個市級產業園區,率先發展經開區、高開區、賓西、利民4個國家級開發區,力爭產業集中度達到50%以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入推進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抓好服務業集聚區和示范項目建設。主打“冰城夏都”旅游品牌,加強旅游軟硬件建設,提升冰雪旅游和濕地游的吸引力、影響力。規范發展投、城投、水投和西等大型國有投融資平臺,積極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入駐我市,加快松北金融商務區建設,支持銀行做大做強。繼續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擴大企業債發行范圍和規模,加快組建城市發展基金,做大做強以基金。推進華南城、綠色有機凈菜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項目建設,適時啟動內陸港異地擴建。實施物聯網技術應用工程,抓好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積極培育云計算產業。加強節能減排。嚴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扶持壯大節能服務產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二)全力推進大項目建設
深入開展“項目落實服務年”活動。加快推進項目前期。進一步優化審批服務,將市重點項目全部納入審批綠色通道管理,認真落實“項目主管部門代辦制”,推動審批提速。對市重點項目實行掛牌保護,最大限度減少對項目建設的干擾和影響。加大對市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優先保障供地,水、電、氣等要素配套及時到位,通過增加授信額度、貸款擔保備付金支持等方式,加強資金供給,促其盡快開工建設,確保市重點項目開工300項,投資增速不低于30%,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強化項目謀劃。鎖定謀劃重點,圍繞綠色食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云計算等現代服務業和老城區提檔升級等方面,謀劃和儲備一批規模大、拉動力強的大項目。加強謀劃項目論證,確保符合規劃,與區域功能定位一致,具備土地、資金、環境等配套條件,不斷提高謀劃項目成熟度。對謀劃項目進行深度包裝,高水平編制招商計劃書,提高招商引資的成功率。力爭全年新謀劃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項目1000個,億元以上項目500個。切實加大項目招商工作力度。有步驟地組織好重大經貿招商活動,設立各級領導帶隊的常年專業招商隊伍,選配部分領導干部和優秀后備干部脫崗招商,廣泛開展點對點招商、組團招商、文化招商、展會招商。進一步鞏固招商成果,制定科學的推進計劃,推動招商項目由簽約向正式合同轉化,由正式合同向開工建設轉化。
(三)努力促進內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
繼續推進“萬村千鄉”等惠民工程,擴大農村消費。推動商貿大項目建設,繼續抓好華南城、國際農業博覽中心、紅星美凱龍等全市商貿物流大項目建設。繼續完善市場價格監測體系,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儲備制度,確保消費品市場平穩運行。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繼續開展“百城萬店無假貨”和“誠信興商”活動,營造寬松、和諧的消費環境。不斷擴大出口規模和國際市場份額,鼓勵引導我市更多企業發展對外經貿合作。在鞏固對歐、美、日、韓貿易的同時,加快拓展新興市場。
(四)進一步深化各領域改革
繼續推進國企改革。重點推動軸集團、變壓器廠、電碳等企業合資重組,支持推進在中央省屬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繼續推進廠辦大集體改制。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人均籌資達290元。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非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抓好11類4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推進道里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選擇1-2家縣級醫院開展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國家第二批電子病歷試點城市項目建設,實施“衛生云”信息平臺試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各項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加快構建融資、創業、信息等服務平臺。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新建市級以上中小企業創業基地20個,重點扶持一批成長性強的企業快速發展。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推動金融下鄉、小額農貸、村鎮銀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農村商業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面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確權頒證任務。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繼續實施“百鎮提檔升級、二十鎮試點引領、六鎮示范樣板工程”,重點加快雙城、賓縣等衛星城和五常、尚志等次中心城市建設,抓好新發、團結等國家級小城鎮試點。同時,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財稅管理體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以及供熱、供水、污水處理等公用公益事業改革。
(五)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建設,力爭年底前達到通車調試條件,同步推進地鐵1號線二期工程和西客站地鐵聯絡線建設。加快推進路橋建設,啟動建設王崗、一苗圃高架橋等南部聯絡線工程,新建改造城市主干道路和市政道路87條、橋涵15座,完成保健路、八區地道橋續建工程,大中修一批城區破損道路。改造建設亞公路阿城至尚志段等2條國省干線公路,新建續建成公路二期等5條城市出口路和京高速南沙大街等4個互通立交出口。完成農村公路改造500公里。提升城鄉環境質量。繼續推進“三溝”綜合治理,完成何家溝、馬家溝郊區段整治、清水水源工程和信義溝雙線截流。實施阿什河綜合治理決戰,重點完成污水截流和阿城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啟動團結鎮等4個鄉(鎮)污水處理項目和市區段生態景觀建設。加快實施松花江一級支流控源減排、截污導流和綜合整治,干流水質基本達到國家三類標準。加快國電平南熱電廠等重點熱源項目建設,改造老舊管網276公里,拆并一批小鍋爐。啟動松北和呼蘭區區域性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園區建設,推進雙琦廢棄資源利用示范廠改擴建和餐廚廢棄油脂綜合處置廠建設。推進植樹造林和城區綠化,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新增城區綠地面積200公頃。深入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36萬畝,創建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60個。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改善窗口區域環境形象,實施以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園中村為重點的城鄉薄弱部位環境綜合整治和以架空線纜、戶外牌匾廣告為重點的專項整治,繼續推進樓體立面清洗粉刷整飾,綜合整治中山路二期、群力新區沿江景觀線,高標準做好松花江兩岸、濕地岸線及主城區夜景燈飾亮化。啟動花園街保護街區、東西軸線景觀大道和空港大道新區聯絡空間等區域綜合改造。
(六)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各項社會事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