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與橋梁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8 23:5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路與橋梁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道路與橋梁實訓總結

篇1

【關鍵詞】道路橋梁工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一、對道路橋梁專業教學形式的分析

在課程改革以及教學資源方面, 道路橋梁專業正在不斷的創新和改革, 資源建設平臺的構建,各種應用、時間、交流及就業等服務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不斷對教學的觀念、制度和工作展開創新,培養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道路橋梁專業改革需要有針對性地對人才培養,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確定能力結構,實現全方位的改革。根據目前市場人才需求,對道路橋梁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

學生應該具備正確的人生觀、 世界觀和價值觀, 同時還需要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 還要不斷培養自身的溝通能力及適應能力,為求職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培養學生較強的通用能力

為了讓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需要讓學生具備熟練的專業技能,如: 計算機操作能力、繪圖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等。

3、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圖紙識讀能力、 工程測量能力、 放線能力以及建材檢測能力, 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 資金預算能力以及施工操作水平。道路橋梁工程專業的改革道路的關鍵是要對人才培養進行改革, 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保證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快速找到適合自身的崗位, 上崗即就業,不斷加強教學的保障措施。

二、高職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路

要提高高職教育質量,必須重視教育改革,加大教學方法改革力度。高職教育應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實踐教學課程時,不僅要重視培養知識能力,還應結合實際生產和工作中所需要的綜合知識、綜合技能,培養學生的實用能力、實操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使學生畢業即能上崗、上崗即能勝任工作,最終使學生做到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希望、終身學習有基礎。針對高職教育的基本特征和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模式方面做了具體改革。

(一)專業核心能力課程教學

通過校內模擬典型高速互通立交匝道建設項目中的道路、橋涵建設內容,貫穿道路勘測與放樣、施工檢測、施工技術管理、專業軟件應用等4項職業能力,或選取道路、或選取橋涵,針對招投標、施工放樣、工程施工與組織管理、質量檢測等典型的工作過程,實施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形成“做中教、做中學、做中練、做中評”的“教、學、練、做、評”一體教學模式。

各門專業核心能力課程由專業教師和1~2名來自企業的能工巧匠,組成3~4人的課程教學團隊,結合生產性實訓項目開展課程教學,并在學生學、做的過程中對其知識、能力和態度方面進行考評。

學生以6~8人為一個小組,每組選取1名“總工”負責技術協調,選取1名組長負責組織協調。小組成員相對固定,在不同項目中互換角色。各學習情境由工作小組組織分工,在專業教師和企業能工巧匠指導下學習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參照行業規范,開展項目訓練;開放實訓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利用課余時間加強鞏固;通過分工合作完成知識學習和項目工作任務,形成符合生產技術要求的工作成果,最后由工作小組進行自評。

(二)職業綜合素質培養

1、職業素質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組織學生廣泛接觸實際職業環境,使學生了解本專業對技術人員各方面素質的要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不斷感受職業氛圍,培養敬業精神、科學作風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明確職業定位,提高職業興趣和溝通能力。重視實踐教學的“三環節”,要求學生做到:(1)在實訓前,加強準備工作;(2)在實訓中,突出主體地位,把握自主學習、獨立操作的機會;(3)在實訓后,認真撰寫總結報告,全面總結實踐中的收獲。

2、利用寒暑假開展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在三年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充分利用一切機會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訓練,有組織地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生產實踐,廣泛接觸社會、接觸職業環境,不斷提高職業素養。暑假期間,學生盡可能去參加道橋建設,加強動手能力培養,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對一年級學生,要求他們參與生產實踐,了解道路與橋梁建設過程,提高單項技能和專業認識,增強專業知識和職業意識。對二年級學生,要求他們參與生產實踐,兼顧就業調查,提高學生生產一線實踐動手能力,轉變就業觀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要求他們至少有三個月的時間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企業生產的真實環境、企業管理的規范環境、企業文化的人文環境、人際交往的社會環境中,按照實際的生產項目、工藝、規范、操作要求等進行施,經歷從學生向職業人和社會人的轉換過程,使其畢業后能更快地融入社會大環境中。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課外活動和專業技能競賽。院系積極舉辦學生課外學術活動,計算機技能競賽、創業計劃競賽和大專辯論會等活動。專業技能競賽開展項目有:CAD競賽、測量放樣技能競賽、施工技術競賽、施工組織設計方案競賽、計算機專業應用技能競賽等,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要想使高職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得到良性發展,并且不斷的輸出高質量的技術人才,那么就需要充分掌握人才市場的需求,依據市場需求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十分扎實,最終實現企業和人才的接觸距離不斷變小,給國家輸出更多高質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篇2

【關鍵詞】工程教育;第三學期;人才培養;校企合作

0.引言

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以下簡稱道橋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去交通土建行業施工生產一線,從事道路、橋梁等工程施工生產領域中的關鍵崗位(公路工程八種主要關鍵崗位:施工員、技術員、測量員、質檢員、內業員、材料員、試驗員、計劃員)工作。這就要求學生在專科學習過程中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以后就業打下基礎。

1.第三學期工程教育改革

道橋專業取消暑假,實行三學期制,一、二學期以理論教學為主,第三學期以實踐教學為主。因為公路工程建設具有無重復一次性的特點,使得道橋專業在實踐教學中生產性實訓無法走進課堂,我們緊緊依托第三學期,不斷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突出第三學期作為道橋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加大第三學期實踐教學的考核力度,確保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專業課課程體系的建設上,我們從培養目標和就業崗位入手,系統分析了公路工程一線施工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過程,總結歸納出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同時,根據不同知識、能力的權重,進一步歸納總結,形成道橋專業學生重點培養的核心能力——制(識)圖能力、測量放樣能力、施工技術和常用工程軟件的應用。道橋專業圍繞四種核心能力,同時兼顧公路工程施工領域八種關鍵崗位的能力需要構建專業課課程體系。

通過第三學期的校企合作,達到如下效果首先,企業直接參與工程教育[1]。學校邀請企業中的知名工程師來承擔技術類課程的教學[3],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理論和方法,而且可以到項目現場實地觀摩,10級《公路管理與實務》課程就采取了這種方式,丁振娜老師在現場具有豐富的經驗,考取了一級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她在講本門課程的時候,把現場的經驗傳授給了學生,為學生考取二建提供了準備。其次,企業接納學生實習。在第三學期實習過程中,道橋專業形成了全員頂崗、帶薪實習、實踐全國、服務地方的特色。通過這種實習,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鍛煉了試驗員、測量員、材料員、內業員等崗位能力,也得到了一些工資報酬,基本上可以滿足半個學期的學費需要。通過三學期的實踐能力培養,工程人才培養形成良性循環[2]。

2.在課堂教學上,以工程任務和職業能力為載體進行工程任務課程化教學

員崗位與職業能力、工程任務對應關系:

施工員工作任務:閱讀與校核施工圖紙;施工方案設計;施工組織與協調。職業能力:熟練閱讀道路工程施工圖紙的能力;具備基本的施工圖校核能力;掌握基本的公路工程施工技術與工作流程,具備編寫施工組織設計的能力;具備多種施工方案優化選擇的能力;熟悉具體工程的施工工序,具備施工現場的指揮能力和決策能力;具備協調施工各工種協同作業能力。

技術員工作任務:閱讀與校核施工圖紙;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施工過程中的一般設計。職業能力:熟練閱讀道路工程施工圖紙的能力;具備施工圖校核能力;掌握基本的公路工程施工技術與工作流程,具備編寫施工技術方案的能力;具備施工前針對不同工種的技術交底能力;掌握具體工程的施工工序,能夠在工程施工的各個環節中提供技術支持,保證施工質量的能力;在工程師的領導下,參與施工技術創新,熟練運用力學基礎知識,具備一般構件的設計能力。

測量員工作任務:閱讀與校核施工圖紙;施工過程中的測量放樣;施工過程中的測量數據的分析與處理。職業能力:熟練閱讀道路工程施工圖紙的能力;具備基本的施工圖校核能力;具備常用測量儀器的操作和日常維護能力;熟悉公路工程中各種構造物的施工過程,具備施工放樣能力;能夠對測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具備利用測量數據控制施工的能力;配合內業人員整理測量資料的能力。

質檢員工作任務:閱讀與校核施工圖紙;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職業能力:熟練閱讀道路工程施工圖紙的能力;具備基本的施工圖校核能力;熟練掌握公路工程施工技術規范與國家標準,具備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檢查和控制能力。

內業員工作任務:閱讀與校核施工圖紙;施工過程中內業資料整理與送檢。職業能力:熟練閱讀道路工程施工圖紙的能力;具備基本的施工圖校核能力;熟悉公路工程中各種構造物的施工過程,具備施工過程中各種內業表格的填寫能力。

材料員工作任務:工程材料的采購與驗收;工程材料的運輸與存儲。職業能力:熟悉常用工程材料的技術性質和標準,具備工程材料的采購與驗收能力;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具備有關工程材料的運輸和存儲知識,保證工程材料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的質量。

試驗員工作任務:工程材料的試驗、化驗。職業能力: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試驗、化驗方法和程序,具備工程材料的試化驗操作能力。

計劃員工作任務:施工計劃的編制;施工過程的進度控制及工程量的核算。職業能力:熟練閱讀道路工程施工圖紙的能力;熟悉公路工程各種構造物的施工過程和施工方法,具備編制施工進度計劃的能力;掌握工程量的計算方法,具備工程量的核算能力;熟悉公路工程施工生產的過程和特點,能夠根據施工生產的實際情況提出變更,具備與工程建設的相關部門協調和溝通能力。

道橋專業核心課程及相關任務如下:

(1)道路勘測設計:其任務是通過道路幾何參數和道路構成的了解,具備道路工程圖的制(識)圖能力,同時進一步強化施工測量放樣能力,為公路工程的施工服務。

(2)道路工程測量:其任務是在具備測量儀器的操作能力基礎上,熟練閱讀公路工程施工圖,掌握基本的施工程序,具備公路工程施工放樣能力和測量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能夠獨立完成公路工程的施工測量任務。

(3)路基路面工程:其任務是掌握路基的結構組成及類型,路面的結構組成及類型,路基路面工程所用材料的技術性質和標準,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過程和具體的施工技術,完成路基路面的施工任務。

(4)橋梁工程:其任務是掌握橋梁的分類,橋梁的組成和各部分構造特點,橋梁工程圖的閱讀,橋梁工程中所用材料的技術性質和標準,橋梁工程的施工過程和施工方法,完成橋梁工程的施工任務。

教師在講述以上課程過程中,根據這些任務進行教學,嚴格按照上述內容進行大綱、課程標準的編寫。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采取項目法(工程任務課程化)、講授法、現場教學法等方法教學,道橋專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高。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式的改革,學生掌握了道橋專業員的基本理論以及基本技能,工程實踐能力間接提高。

3.結語

道橋專業工程教育改革不斷的總結經驗,教學上不斷的完善工程任務課程化教學改革,一批批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較強,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道橋專業會繼續總結和提煉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更多企業需要的高層次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查建中,何永汕.中國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戰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高職;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地下及隧道工程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截至2013年底,我國建成的公路隧道有10022處,總里程為805.27萬米;沈陽、成都、西安等城市正在建設地鐵工程,工程建設規模如此巨大,遇到的巖土及地下工程災害問題也越來越多,對各種復雜工程災害問題的處置,需要工程技術人員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和從事科研的能力,在地下及隧道工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道橋系在道橋(安全)專業中開設了“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課程,并將其作為專業骨干課程之一[1]。

圍繞面向公路與城市道路和橋梁與隧道建設第一線,培養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一高職教育目標,有鑒于此,部分學者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對隧道工程施工的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力圖在提高隧道工程的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以及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2]。這些研究大大促進隧道工程施工教學的改革,但是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本文結合我國對地下及隧道工程人才的迫切需要,道橋(安全)教研室對“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改革。以此來促進課程教學的規范化、系統化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1 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1.1 教學學時偏少,往往難于滿足教學需求。教學學時少與教學內容多是當前高職課程教學環節當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這就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把課程內容講透、講通、講精,也使得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和熟練應用的難度加大,導致學生理解不透徹,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定崗實訓。

1.2 教學模式單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播。現有的教學方式,大多采取“板書+多媒體”的形式,再配以必要的圖片和說明,通過教師的灌輸和學生的被動接收,實現知識的傳播,這就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差,缺乏獨立思考,無法掌握課堂教學的精髓,從而影響了知識的實際應用。

1.3 課程教學與實踐脫節嚴重,影響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隧道工程施工實踐性、應用性強,很多施工技術和施工工藝只有在現場親眼所見,才能知其所以然。現實情況是很多學校由于資金限制或缺少能夠實習的場地,學生只能靠課堂上的想象,難以深入理解隧道工程的設計方法與施工工藝[3]。

2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n程設計

所謂工作過程是指為完成既定工作任務、達到預期目標而進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打破了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課堂壟斷的教學模式,將實踐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圍繞工作任務,將實踐工作過程和職業課堂教育相結合,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推動職業教育的實用性發展。

2.1 基于工作過程,開展情景式教學

根據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課程的教學大綱,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的過程學習包括完成實訓場地的認識學習、典型施工設備認知、熟悉施工工藝流程、學習施工方法及隧道施工安全管理、預防措施與事故處理、維護作業等主要內容。學習情景是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課程教學實踐,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按章逐節開展教學的生硬程序,從全局把握工作流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教學設計上以工作過程為認知核心,按照現場認知、知識教學、仿真實訓、頂崗實習等四個過程環節來組織,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運用模擬場景和課件展示,讓學生在情景化的教學環境中,采用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等六步工作法培養學生對工作過程的整體把握和技能掌握。

2.1.1 現場認知

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的現場認知,就是在認識實習時,參觀隧道施工現場,在項目部相關技術人員帶領下,進入隧道施工現場,對隧道的各個施工環節及結構進行講解,學生在技術人員的講解下熟悉隧道各部分結構,使學生對隧道結構有一定的感官認識,為今后學習隧道施工方面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1.2 知識教學

根據《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教學大綱,將隧道工程施工分為兩大模塊,模塊一為入門知識教學模塊,主要講解隧道的嘗試、構造、圍巖的穩定性、隧道設計及隧道的基本施工方法等內容;通過模塊一的學習使學生對隧道施工的基本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模塊二為實例實訓教學,主要講解隧道施工監測、開挖與出渣技術、初期支護、注漿加固、防排水、二襯及附屬設施等內容,通過實例實訓內容鞏固知識點、更好地應用于實踐。

2.1.3 仿真實訓

利用實訓場地,在教學過程中,將仿真實訓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利用現有的實訓場地內容,將仿真實訓分為初期支護、二次襯砌、洞口施工、施工量測、盾構施工及蓋挖逆作法等內容。通過模擬施工現場,將理論教學內容應用到現場實際當中,逐步講解,加強學生對隧道的結構及每個施工環節的認識,為以后從事隧道工程施工奠定一定的基礎[4]。

2.1.4 頂崗實習

學生通過對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這門課程學習,已經對隧道施工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再利用定崗實訓去施工單位進行實習,在施工現場,圍繞隧道項目工程施工的各個環節,和施工企業的相關人員一起,結合課堂上的授課內容,對學生進行實地的教學,真正地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加強學生的直觀性,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有目的性,為能更快的適應未來工作奠定基礎,同時增強了學生的事業心、責任心。通過現場教學,強化了學生多方面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社會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

2.2 根據典型化的工作任務確定課程學習性工作任務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隧道施工能力形成的規律,通過隧道工程施工的學習,讓學生在技能操作中,將知識與技能進行整合,在實踐中積累工作一線經驗,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最大限度地將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進行有機整合。在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和最終要實現的目標之間搭建橋梁,使學生結合隧道施工實際,掌握隧道施工及維護過程的基本知識和主要技術技能,實現具有高尚職業道德、技術熟練的工程技能型人才的完美轉身。

隧道施工基層技術工作崗位群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術交底、技術檢查、技術指導、質量評定、安全檢查、工程試驗、進度控制、數量核實[5]。

將這些工作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也就是“崗位上做什么,老師要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學了什么,到工作崗位上就上手就快,動手能力就強。企業也歡迎,學生也順利。

3 課程考核

為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課程結束后需以一定方式對每位學生考核。考慮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課程隸屬工程科學且極富應用實踐性的特點,考核不應簡單以期末試卷為單一評判形式。結合實際教學體會與經驗,筆者認為考核宜由3部分組成:(1)課堂表現和平時作業(15%)。考查學生出勤率、聽課表現(提問與回答問題),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2)理論考試(占60%)。改革傳統的筆試形式,在試題的設計上和分數上盡量做到既考查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又通^案例分析考查其對工程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3)實踐技能(占25%)。主要目的是對學生學習技能和動手能力的考查,通過設置某一隧道工程施工事故案例,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查閱文獻資料,參考相關行業規范及技術標準,對某一工程問題作資料整理、事故分析、解決措施、事故總結等綜合訓練,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工程方面的問題。

結束語

隨著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地下及隧道工程建設的規模和數量不斷增加,急需大量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隧道工程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技術人才。“隧道工程施工與安全”作為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安全方向)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品質及促進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有重要意義。在借鑒相關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該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對于該課程的安排、講授具有一定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雷.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0,(16):16-21.

[2]孫明磊,朱正國.“隧道工程”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師,2009,(20):60-61.

[3]李曉龍,郭成超.“隧道工程”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29(3):96-98.

篇4

1 “職場體驗―實境訓練―頂崗歷練”的內涵與特征

“職場體驗―實境訓練―頂崗歷練”是從長期的教學教學中不斷總結凝練出的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全新的職業教育模式,追求工程的真實情境,提升學生的頂崗能力,是黃炎培職業教育核心思想“手腦并用”的具體體現,注重實用、要求手腦聯動、做學合一。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和完善上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進行專業建設,通過課堂進工地、實訓室進企業、模擬現場進學校、實訓基地共建,雙師共建、學訓同步等方式充分實施工學結合,實現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的教學過程,將職業技能培養融入到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中,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學習與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

2 “雙合成、雙證融通、三階段”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2.1 “雙合成、雙證融通、三階段”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現設有建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建筑設計技術、建筑裝飾工程技術、環境藝術設計、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物業管理、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工程測量與監理等九個專業。幾年來,在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建筑生產一線,結合房屋建造過程,在實施學院“職場體驗實境訓練頂崗歷練”三階段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創新形成 “雙合成、雙證融通、三階段”的土建類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見圖2)。

2.2 “雙合成、雙證融通、三階段”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2.2.1 雙合成

人才培養目標由學校、企業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過程由學校、企業雙方合作完成;人才培養內容由畢業生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與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崗位職業標準要求融匯合成;人才培養環境由學校與施工現場交叉合成;人才培養進程由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替完成;人才培養團隊由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雙源合成;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由學校、企業雙方共同完成。通過“雙合成”達到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學做合一,完成由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2.2.2 雙證融通

學生在校期間須取得職業崗位證書(施工員、安全員、資料員等)和畢業證。

2.2.3 三階段

第一階段職場體驗階段:開展入職教育,讓學生對職業崗位環境有所了解,建立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對學生做職業素質教育講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

第二階段實境訓練階段:開設施工員、安全員、資料員等職業通用能力培養課程,實施一體化教學,由專兼教師共同在實訓室開展單項技能訓練及考核,由聘請的實訓指導教師在頂崗實習基地進行綜合技能訓練并考核,分層次進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形成專業技術基本應用能力,要求學生通過相應的施工員、質檢員、安全員等“職業技能鑒定”。

第三階段頂崗歷練階段:在第6學期進企業頂崗實習,在頂崗期間學生的日常工作管理主要專任教師負責,對學生在企業頂崗工作管理主要由兼職教師負責,通過半年頂崗實習獲得初步社會能力和工作經驗。

3 “雙合成、雙證融通、三階段”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的實踐效果

3.1 實現了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通過近幾年的實施情況來看,完全實現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校、企合作完成人才培養過程;學校與施工現場交叉合成人才培養環境;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雙源合成人才培養團隊;學校、企業雙方共同完成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

3.2 實現了學生100%的崗位(技能)證書獲取率

結合專業與行業的特點,考慮到學生將來的就業,建筑工程學院組織學生參加了由山東省建工局組織的建筑類專業員和勞動局組織的測量員等職業工種的考試,從考試的結果來看,100%的學生能夠獲取相應的崗位(技能)證書。

3.3 建成了三個層次的校外實訓基地

建筑工程學院充分利用與企業的融洽關系,分類建成了三個層次的44個校外基地,其中山東錦華建設集團、日照市政工程集團等2家為“一體化教學基地”,實現了“雙向嵌入”,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山東日建集團、山東神采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等6家為“合作企業”,實現了以開展多方位、多領域合作為重點,對其開放校內資源,設立雙方的“合作教師”;建立了36家“校外實習基地”,滿足了學生的頂崗實習。

篇5

關鍵詞:交通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合作制;建立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11-0130-02

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如何滿足社會的需求,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是關鍵。目前,很多高校擴招后出現教學資源緊張的現象,而企業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在不斷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完全依托高校自身完成,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養新型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我院交通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在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交通工程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立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設置交通工程專業的高校已經超過百所,其中,70%左右的學生培養方向是依托于道路工程專業。我院是吉林省最早開設道路工程專業的高等教育基地,學校在2000年成立的交通工程專業依托于道路工程,著眼于將交通設計理念融于道路設計過程之中,專業的快速發展使之成為我校“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點建設學科之首。交通工程專業學生目前的主要就業方向是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對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學校與企業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大型國有企業不愿意接收學生去施工現場實習的現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學校和企業沒有建立一種契約關系,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缺乏長遠規劃 由于沒有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企業積極性不高,認為自己單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場所,存在人力、物力消耗,而企業一無所獲。勉強同意接收學生實習的原因往往是礙于校企雙方負責人的情面,從而導致企業和學校對學生實習都存在短期行為,沒有形成長遠的校企合作機制。

實習基地的建立缺乏市場機制,施工企業不愿承擔社會責任 國外非常重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把實踐教學基地作為教學環節的基礎設施來建設。我國由于缺少相應的制約機制,施工企業項目經理和技術人員工作繁忙,施工現場又存在著很多不安全因素,導致企業不愿接收學生實習。

實習基地管理機制不完善,實習方式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 基地的教學工作需要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需要有明確的評估指標對實習效果進行評價。目前,高校的實習過程基本是由學院統一制定計劃、選派實習帶隊教師,實習方式以“參觀為主,參與為輔”,學生很難深入全面地了解各項施工過程,積累施工現場的管理經驗,導致學生實習收效甚微,企業對實習基地建設的積極性也不高。

實習經費不足,制約實習基地建設 教師聯系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學生到校外基地的工程實訓等系列實踐活動都需要經費的支持,而且隨著物價水平的提高,資金需求也越來越大,但多數高校下發的實習經費近幾年并未作較大調整。經費不足使實習過程由“走出去”變成“留下來”,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也就變成紙上談兵。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立新思路

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企業也存在招聘合適員工難的困境,這就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個雙贏平臺。學生參加校外基地企業的實習可以深入了解企業的情況,縮短工作適應期,實現實習與就業零過渡;企業可以通過實習來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水平,招聘到滿意的員工,還可以獲得與高校的技術合作。經過多年的建設,交通學院現簽約校外永久性實踐教學基地12家,并且總結出工科院校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可以借鑒的方法和思路。

選擇與學校有歷史淵源關系的企業 實習基地之一吉林省城建實業有限公司就具有這種特點。公司董事長是我校路橋專業畢業生,一直活躍在吉林省道路、橋梁的設計和施工領域,成立實體企業后與母校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雙方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謀發展的原則,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踐操作平臺,良好的動力機制使高校與企業形成合作磁場,充分發揮了產學合作的雙向功能。

選擇技術條件和基地環境適宜的企業 實習基地的依托單位應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和技術力量,能夠提供實習的基本生活條件,工地現場一定要有值得學生學習的內容。企業的文化氛圍也同樣重要。在基地實習是學生走出校門邁入社會的第一步,基地的管理制度、施工條件和人文環境等方面都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學生通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實習,在精神上受到的影響應是正面積極的,能夠增強就業信心,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

選擇具有技術革新潛力的企業 以吉林省松原市交通局為例,其下屬企業松原市公路工程試驗檢測中心在進行“復合固結土路面基層研究項目”過程中,實習學生參與了路面材料的試驗、檢測過程,給學生提供了直接與工程技術前沿問題接觸、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取得實際工程項目的實踐經驗,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選擇具有完善管理體系的企業 學校與管理體系完善的企業合作,建立永久性實習基地,才能保障實踐教學基地的正常運轉和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管理體制健全的企業,才能與高校共建基地管理機構,選派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承擔基地教學任務和管理工作,學生的實習質量才能得以保證。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踐成果

通過幾年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交通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工程意識明顯增強,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實踐成果。

成立“交通工程專業行業指導委員會” 交通學院與省內13家企事業單位組建了“交通工程專業行業指導委員會”,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就業需求和用人單位對學生技能的實際需要。活躍在交通運輸行業的專家和技術骨干對交通工程專業建設、課程結構的調整以及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進提出很多寶貴建議,對改革與創新交通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學院選派中青年教師到實習基地指導實習,同時,聘請施工現場有豐富經驗的技術骨干作為兼職實習指導教師。實踐教學基地不僅為學校解決實習困境,還提高了實習指導教師的實踐水平,長期合作也能為高校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雙師型”教師。

開展實踐型畢業設計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也為畢業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交通學院在近兩年利用校外實習基地開始嘗試實踐型畢業設計。所謂實踐型畢業設計,就是將畢業生派遣到工地現場,結合實際工程項目開展畢業設計,由校內指導教師與工地項目技術人員共同管理學生的畢業設計。校內外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在現場為學生補課,解決畢業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工程問題。由于學生在基地實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工作態度在成績上能夠得到充分體現,因此,畢業設計實踐環節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進而工程實踐能力也得到極大提高。

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交通學院在部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設立了學生活動室,引導組織學生參加與專業相關的研究項目,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參加競賽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2008年,在西南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中,我院交通工程專業學生參賽作品“商業區畸形交叉通流組織方案設計”獲得優秀獎;2010年,我院學生作品“公共自行車交通規劃及評價研究”獲得第五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三等獎。

目前,交通工程專業建立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主要以道路設計施工為主,針對專業特點,應擴大實習基地的數量與范圍,加強與交通管理規劃部門以及科研院所的聯系與交流,建立類型多元化的綜合性校外實習基地,研究創新型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模式是下一步的主要研究方向,最終可達到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交通工程專業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文勇.探討交通工程專業建設與發展[J].交通高教研究,2003(1).

[2]姚金星,杜國鋒.工學交替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2008(10).

[3]黎月玲,袁式亮.談高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管理問題[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9(4).

[4]于微波,盧秀和,劉俊萍.高等工科院校生產實習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1(4).

[5]毛智勇,趙林惠.校企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2010(10).

[6]吳立新,倪鐵山.交通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