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解讀三峽問題

時間:2022-02-25 04:26:00

導語: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解讀三峽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解讀三峽問題

一、國務院質量檢查專家:三峽工程取得重大成就

2014年3月29日至4月3日,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對三峽工程建設質量進行了第18次實地檢查。專家組評價認為,三峽工程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防洪、發電、通航等綜合效益得到進一步發揮。2014年的工程建設強化了過程控制,工程質量總體優良。

新華社報道,專家組副組長譚靖夷院士認為,2014年度,三峽樞紐工程建設全面實現各項計劃目標。汛前完成了泄洪壩段全部導流底孔封堵及11個表孔墩墻恢復;汛期發生每秒52500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時,通過下泄流量的適時控制,削減了洪峰每秒5100立方米流量,并增加了發電量;三峽雙線船閘完建工程提前完工恢復通航,船閘2014年通過貨物4686萬噸,比上年增長19%;三峽右岸電站7臺機組及電源電站發電投產,全年總裝機500萬千瓦;右岸大壩及右岸電站廠房工程全部完成;完成右岸地下電站主廠房及輸水系統開挖、支護,完成左岸升船機船廂室混凝土底板,基本完成左岸沖沙閘下游消能建筑。

2014年,三峽工程建設在質量控制上繼續堅持全面、全員、全過程質量管理,立足事前預防,按照“慎終如始,收尾有序”的要求,強化過程控制,推進精細化管理,全面實現了質量,安全事故“雙零”目標。

質量檢查專家組指出,三峽右岸地下電站主廠房開挖質量保持了優良水平;各工程項目混凝土質量優良、穩定,混凝土原材料質量穩定,混凝土強度保證率達98%以上,全面性能滿足或優于設計要求;三峽右岸地下電站引水壓力鋼管焊縫一檢合格率達100%;右岸已投產發電的7臺機組及其配套設備安裝質量全部優良。

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說,三峽工程已具備2014年汛后水位抬升條件,經國務院三峽建委批準實施后,將是三峽工程建設又一重大建設成果。2014年將認真做好右岸電站機組安裝、地下電站金結埋件制造施工、升船機續建工程施工和設備制造等工作。

三峽工程目前在156米水位條件下運行,2014年10月底,三峽水庫進入了初期運行期,各項技術指標檢測表明,三峽大壩處于安全穩定運行狀態。三峽工程已投產70萬千瓦機組21臺,預計2014年還將投產5臺機組。

二、長江三峽20號機組運行發電裝機規模居世界第一

2014年12月18日下午,三峽右岸電站20號機組正式移交三峽電廠運行管理,至此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1410萬千瓦,裝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20號機組是三峽右岸電站第6臺投產發電的機組。12月6日,該機組完成72小時試運行,比合同工期提前170天投產運行。此前三峽左岸電站已投產發電14臺機組,至此,三峽左右岸電站投產的20臺機組裝機容量達到1400萬千瓦,加上三峽電源電站2臺裝機容量為5萬千瓦的機組,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1410萬千瓦,超出巴西伊泰普電站126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

預計右岸全部12臺機組將在2014年底前全部投產,屆時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820萬千瓦。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湖北省境內發電裝機容量2994.38萬千瓦(含三峽980萬千瓦),居全國第六。目前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在滿發的狀態下,足夠兩個武漢市使用;由于目前處于枯水期,按照目前水位標準,其裝機容量可以滿足一個武漢市的用量。

三、雪災與三峽工程無關無須問責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高金榜:“雪災與三峽工程無關。”

2014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高金榜在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南方雪災、冰凍天氣完全是全球性氣候變化引起的,并不是三峽工程所致。

三峽工程沒那么大威力

針對近年來我國南方地區氣候異常現象,四川先是大旱、然后是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而前年長江中下游城市曾發生連續高溫酷暑天氣,去年洞庭湖鼠災,2014年南方發生雪災。這些急劇的氣候變化是否與三峽水電工程有關?

高金榜回應說,三峽工程大壩高有185米,神女峰有2014多米高,水位才抬高了100米。“搞三峽工程導致南方冰凍、雪災,影響到大旱、大水,甚至有人說影響到沿海地區的地震,這都是一種誤解。它沒那么大威力。水面寬度增加了,對小氣候有點影響,比如說臨江100米變化一度,江面的霧大一點。但認為影響那么深遠,是不可能的,這些氣候變化完全是全球氣溫上升造成的。要向廣大民眾普及這些知識。”

貴州省省長林樹森:雪災是自然災害,無須問責

在全國人大貴州省代表團的團組開放日,貴州省省長林樹森就雪災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對于災害的反思,林樹森說總理也在大會上講了,要從這次特大自然災害中,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加強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和保障能力;加強應急體系和機制建設,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加強對現代條件下自然災害特點和規律的研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貴州省會按照中央的要求展開工作。

在回答的最后,林樹森省長表示,“至于你問到的問責問題,這次雪災是一場自然災害,除了部分擅自離崗、瀆職等情況外,貴州省的干部表現得還比較好,不存在問責的問題。”

四、三峽等10個風景區不合格,2014年6月底前完成整改

建設部要求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中驗收不合格的10個風景名勝區進行限期整改。

這10個風景名勝區是:湖南省猛洞河、遼寧省金石灘、福建省桃源洞—鱗隱石林、山東省膠東半島海濱(成山頭景區)、湖北省大洪山(鐘祥景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漓江、長江三峽(重慶市轄區)、四川省石海洞鄉、貴州省赤水、云南省瑞麗江—大盈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說,以上風景名勝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滯后;建設項目違規審批和建設;違反《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將風景名勝區管理、規劃、監督以及門票出售等行政管理職能交由企業經營管理;風景名勝區未實行有效管理,環境衛生、旅游安全等管理混亂;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滯后等。

建設部要求這10個風景名勝區在2014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工作,報建設部審核驗收。對整改以后仍然達不到要求,或者違反《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管理混亂,對風景名勝資源造成破壞的,將按規定程序建議撤銷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命名,并依據條例追究有關負責人的行政責任。

五、汪嘯風:重慶天氣不屬異常,三峽生態問題未超預期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汪嘯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到目前為止,三峽工程可能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并未超過官方的最初預期。

他同時強調,重慶這兩年的天氣并不屬異常,同時從原理以及實踐監測的情況來看,三峽工程作為一個特大型水庫,“影響非常有限,對氣溫的影響不會超過兩度,人體基本不能感覺”。

2014年9月,汪嘯風曾警示三峽工程存在隱患,但汪嘯風對本報記者強調,對于三峽工程的隱患,之前的科研報告就明確提出“利大于弊”,“既然這樣表述,并沒有說是毫無弊端,就說明中國政府對三峽可能存在的隱患非常重視,科研報告上也有反復論證,現在出現的問題可以說都沒有超出這個科研報告”。

但是汪嘯風也確認,三峽辦目前正在密切關注可能帶來的比如水質問題和地質災害問題,“畢竟從理論上講,抬高蓄水位,必然會對地質產生影響,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也不會否認”。

在三峽移民方面,汪嘯風則稱目前尚有四萬多人還沒有完成遷移,“主要集中在重慶開縣、萬州等地,湖北也還有幾千人”,這部分人口之所以遲遲未遷,是因為“移民政策的界限問題,人員過于分散等遺留問題還沒有解決”。

六、三峽最大規模植物調查啟動

對于植物,除了提供氧氣和綠化環境,許多人或許還不知道,它的重要作用遠不止于此。

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的興旺衰敗。袁隆平把野生稻基因用于雜交稻育種后,水稻產量大幅提高,我國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野生稻功不可沒。目前我國生產的一些新藥,都得益于新種群的發現。比如,有一種名為恩必普的治療腦中風的國家一級新藥,其主要成份就來自野生芹菜籽。

位于長江上游的三峽地區是我國亞熱帶植物富集地,被稱作“古老植物避難所”和“植物區系交匯地”,是世界公認的物種起源地之一和全球“基因寶庫”,但我國科學界對其植物種類卻一直缺乏深入調查。最近,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委托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全面啟動三峽庫區最大規模植物調查,以揭開這座“基因寶庫”的神秘面紗,并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全面保護三峽珍稀植物。

三峽最大規模植物調查在神農架西坡啟動

藍天,白云,茂密的天然森林,潺潺的山澗溪水,空靈的鳥唱蟲鳴,純凈的清風綠草……這里就是位于三峽庫區的重慶市巫溪縣白果林場。

神農架,以“神農嘗百草”和野人傳說而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人。位于神農架西坡的白果林場,卻因交通不便和大山阻隔而人跡罕至,成為植被繁盛、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人間仙境。

從巫溪縣城到白果林場只有60公里路程,因山路崎嶇,絕壁不斷,乘車需要三個多小時。一路走來,盡管碎石路異常顛簸,但兩邊的綠色沁人心脾,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樹木和花草美不勝收。

9月15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九名專家踏著潺潺的溪水,抵達神農架西坡——重慶市巫溪縣白果林場。這標志著中國三峽地區最大規模的植物調查工作正式啟動,拉開了全面保護三峽植物的序幕。

“這次調查肯定會有新的發現。”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植物標本館館長李良千說,前些年,中科院植物所曾對神農架的植物種類搞過全面調查,發現了不少新物種。由于西坡與東坡緯度和經度有差異,相信此次調查也會有令人驚喜的發現。

據李良千介紹,野外調查人員共分為三個組,第一組調查范圍包括萬州、巫山、巫溪、奉節等10個區縣在內的三峽重慶庫區核心區,第二組調查范圍包括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和宜昌市在內的三峽湖北庫區,第三組調查范圍包括重慶市北碚區、渝北區、江北區、渝中區、南岸區、江津市等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內的11個區、市。此次調查將以包括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三大類群在內的高等植物為調查和收集對象,并采集和制作蠟葉標本,之后請專家鑒定,并在鑒定基礎上編寫三峽庫區植物目錄。

根據國務院三峽辦對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的委托合同,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將對三峽庫區25個縣、市、區的植物種類進行全面調查,計劃在三年內采集植物標本28000份。此次調查先期投入啟動資金200萬元,總負責人為中科院植物所兩位著名植物學家李振宇和李良千,將有60多名中國最好的科研人員參與調查研究,總顧問為王文采、洪德元兩位中科院院士和蘭科植物學家陳心啟以及植物分類學家金義興。

李良千說,此次調查是中國三峽地區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范圍最大、最全面的植物調查,將為制訂三峽植物“保護表”提供權威參考,也有助于保護三峽地區的物種群落和生態環境。

三峽“基因寶庫”亟待摸清“家底”

據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員李振宇介紹,三峽庫區有古老的自然和人文歷史,由于沒有直接受到第四紀大陸冰川的破壞,除在植物區系上和植被類型上顯示其豐富性和多樣性之外,還保存著許多珍稀和特有的屬種,成為我國三個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區之一。

據初步查明,目前三峽庫區有4500種植物納入我國保護管理范圍內,是我國亞熱帶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地區,是我國植物資源戰略基地。長江三峽工程蓄水后,受淹沒影響的庫區陸生植物有500余種。在庫區淹沒線下和移民遷建區內,需要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總共有290余種,其中疏花水柏枝、中華蚊母樹、川鄂新樟等50多種珍稀植物為三峽庫區所特有,還有大量的名木古樹。

然而,科學家認為,三峽庫區的植物和珍稀植物絕不止目前知道的這些。李振宇告訴記者,由于三峽庫區地形環境復雜,1868年以來發現的特有植物中不少只有模式標本記載,植物學界實際上并不清楚其具體現狀。另外,三峽庫區不斷有新物種被發現。所以,庫區三期淹沒帶和移民區域的植物和瀕危珍稀植物分布情況亟須做詳細的補充調查。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學家洪德元說,對一個國家來講,植物資源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物種一旦滅絕,人類就失去了一種獨特的基因庫,失去了利用它的可能。因此,保護三峽珍稀植物刻不容緩,而要做到實實在在的保護,必須先摸清三峽庫區植物大家庭的“家底”。

拯救瀕危物種從全面調查開始

44歲的向秀發被國內植物學家稱作“植物狂人”。1998年,因做水產生意而致富的他路過重慶巫山縣時,發現三峽庫區淹沒帶上一棵古老的黃桷樹被攔腰砍斷,感到非常痛惜。后來他去北京出差時,在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找到李振宇,請教如何保護三峽庫區植物。當時李振宇正好也在呼吁保護庫區珍稀植物,兩人一拍即合。此后,向秀發多方奔走呼吁,在重慶萬州區創建了公益性的三峽珍稀植物園,目前已保護庫區珍稀植物165種、24000株、古樹名木380株、蘭科植物4000多株。

三峽植物保護一直是受人關注的熱點。三峽工程實施以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三峽庫區淹沒帶植物保護問題,并投入財政資金保護三峽珍稀植物。國務院三峽辦積極支持科學界開展“疏花水柏枝、荷葉鐵線蕨、川明參保護搶救科研課題”,國家林業局也投入313萬元在三峽珍稀植物園實施三峽庫區瀕危植物保護工程項目。為搶救三峽珍稀植物,重慶市和湖北省的科研機構以及重慶市三峽珍稀植物園都曾在三峽庫區調查并搶救過珍稀植物。

早在2014年,中科院院士洪德元、王文采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金鑒明等六位中國最權威的植物學家就聯名呼吁進一步保護三峽珍稀植物,得到了中央和重慶市政府、湖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三峽植物保護從而成為三峽工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但科學界認為,三峽珍稀植物仍需進一步保護,首先要摸清其“家底”。李良千告訴記者,雖然三峽庫區以前也搞過植物調查,但調查范圍只局限于庫區中的少數地區和淹沒帶,而且采集標本的規模小,采集密度和內容難以反映庫區高等植物的基本分布格局及現狀,尤其是苔蘚植物作為高等植物的一大門類,至今在三峽庫區仍處于研究的空白狀態。因此,三峽庫區還需要對植物分布情況做詳細的補充調查,搶救保護基地的方案還需細化,一大批瀕危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需要遷地保護,已遷地保護的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還需要進行管護和科學研究,保護基地需要一定的管理和基礎設施配套。在這種背景下,國務院三峽辦2014年正式啟動三峽庫區植物調查項目。

李良千說,毫無疑問,此次調查肯定會發現新的植物種群,只是數量多少難以確定。而新種群的發現,無疑會豐富中國植物資源,促進醫學、基因學等學科的發展,并促進各界進一步保護三峽植物。

長期研究三峽植物的中科院客座教授、重慶市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宇認為,此次三峽庫區植物全面調查意義重大,不僅是保護和維持三峽庫區植物種群基因的重要工程,更是保護和改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對國家和子孫后代負責的一項綠色環保工程。

七、三峽辦主任: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好于預期(2014)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汪嘯風強調,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既要建設一流水電工程,也要創造一流生態環境。

“可以負責任地說,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沒有超出當年可行性報告預測的范圍。”汪嘯風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他說,由于采取了有效治理措施,三峽庫區乃至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都取得了重要成效,有的現實情況甚至比預期還要好。

三峽生態環境影響“好于預期”

歷經13年建設,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三峽工程其主體工程已到建設后期階段。隨著這座巨型水庫的投入使用,海外出現了“三峽工程可能引發生態災難”的論調。

汪嘯風指出,三峽地區在建壩蓄水以前就一直是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區。這在三峽工程建設初步設計時就已考慮到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工程建設中,中國政府投入了大量防治專項資金對庫區地質災害進行了有效治理。目前治理項目進展順利,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得到有效控制。

“156米水位蓄水以來,三峽庫區沒有發生重大地質災害和因災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事件。”汪嘯風說。

據介紹,研究表明,特大容量水庫可能誘發地震,但對三峽工程建設以來的監測表明,目前尚未發現明顯的誘發現象。在庫區監測到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與建壩之前比無明顯異常,沒有影響到大壩的安全性。

“但為確保工程建設萬無一失,對子孫后代負責,我們要防患于未然,積極采取防范措施。”汪嘯風說。

三峽工程蓄水后,庫區水流速度減緩,上下層水體交換減弱,這引發了人們對庫區水質變化的擔心。汪嘯風說,目前只在一些支流發現了短時“水華”現象,庫區長江干流水質總體是穩定的,仍以優于三類水質為主。

他指出,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大大好于開工前。三峽庫區的各縣區共興建了47個大小污水處理廠,中央撥出專項資金保證其正常運轉。同時,三峽庫區內還實施了垃圾處理、植樹造林、專業打撈漂浮物等其他生態環境治理措施。

特別是,庫區1500多家工礦企業被搬遷,19萬多農村移民外遷安置到沿江沿海經濟發達省市,有效地減輕了庫區的環境壓力。“從對污染治理角度看,三峽水庫成庫后水質不會有大的變化。”汪嘯風說。

為解決泥沙問題,中國耗巨資做科學研究和模型試驗,幷在三峽施工中增加很多措施,現在的觀測表明,入庫泥沙明顯減少,水庫排沙比(排沙量與來沙量百分比)優于原設計值。汪嘯風說,這意味著100年之后,三峽水庫仍可保持80%以上的庫容。

他說,三峽工程在洪水期有不可替代的防洪作用,在枯水期有重要補水功能,今年已首次發揮了攔洪調峰及補水作用,這都是生態效益。若長江中游地區沒有兩百多億立方米調洪能力的水庫,洪水問題是無法解決的。1935年以來的長江洪災,奪去了幾十萬人的生命。

汪嘯風說,三峽工程本身就是一個生態工程,是中國響應《京都議定書》的重大工程措施。如與同等裝機容量火電機組相比,三峽電站每年發出的電能,相當于少消耗5000萬噸燃煤,減排1億噸二氧化碳。

八、三峽辦:三峽移民資金問題比率全國最低

歷時6天,中外記者三峽庫區采訪團完成在鄂渝兩省的采訪,33家中外新聞單位對三峽大壩、庫區移民和生態保護等問題進行深入采訪。國務院新聞辦、三峽辦會同重慶市政府部門在涪陵舉行新聞會,通報相關情況,并現場回答記者提問。

利大于弊:1500萬人告別洪災威脅

美國《FeatureStoryNews》記者SamBeattie:三峽工程對庫區生態環境會造成破壞、會產生移民問題,而發電量只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為何要上馬這樣的項目?

國務院三峽辦水庫司司長柳地:三峽工程是中國經過反復論證才上馬的項目,這個項目不僅可發電,還可防洪,雖然建大壩要產生120多萬的移民,但是,大壩建成后,可讓1500萬人基本告別洪災的威脅,可讓150萬公頃良田免于被淹沒的威脅,而且可以大大改善長江中上游的通航條件。顯然,三峽大壩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利大于弊。

移民資金:“問題率”全國最低

日本共同社記者西村大輔:據我所知,三峽工程在移民資金使用上有“問題資金”,這里面有怎樣的問題?

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移民資金是高壓線。2014年,中紀委公布了一個數據,移民資金的使用上有0.136%存在問題,這在當時統計的國家各項專項資金的使用上,“問題率”是最低的,這涉及270個案件,資金數量2700萬,絕大多數已經追回,責任人受到嚴肅處理。

2014年,審計部門對三峽移民資金審計發現,400億資金中,有4.4億有“問題”,這些問題基本上是使用順序上的問題,而不是貪污挪用,目前這些問題95%已經得到合理解決。

征地賠償:每戶賠付款足夠蓋房子

香港《大公報》記者楊清林:我們看到,有的移民自家蓋起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后,已經沒有錢進行再生產了,對于失地農村移民,政府如何讓他們走上致富路?

原重慶市移民局副局長陳聯德:支付農村移民的搬遷費用,是精確測算過,完全夠其建造同等大小、同等質地的房子。

對于失地移民,重慶市政府有很多的政策扶持。比如,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政府幫忙解決就業、發放小額貸款助其創業等。

人口轉移:非政府強制的“再移民”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張曉中:庫區目前還要轉移200萬人口,這是不是當初對移民問題考慮不足?

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重慶目前進行的是城鄉統籌發展,庫區有200萬人需要轉移,這并不是再移民,而是“一圈兩翼”發展的需要,這種勞動力轉移不是政府強制,而是市場行為。

九、專家研究表明:三峽庫區消落帶潛伏生態危機

目前,三峽水庫已開始降低水位,騰庫防汛,2014年6月10日前水位由156米降至144米,這其間11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被稱為消落帶。這次騰庫防汛,是三峽水庫蓄水以來水位下降最大的一次。

科研機構和生態環境專家研究表明,隨著大面積消落帶的出現,三峽庫區一系列新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將浮出水面,生物多樣性銳減,將呈現星散稀疏的“似荒漠化”,旅游資源惡化,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緩沖帶功能減弱,嚴重威脅三峽庫區的生態景觀和生態環境安全。

植物群落淹沒消失“似荒漠化”難以避免

三峽工程蓄水達到175米之后,將形成一個長600多公里、寬1至2公里的大湖泊。三峽庫區消落帶是指由于三峽大壩的修建而形成的水庫季節性水位漲落而使庫區周邊被淹沒土地周期性露于水面的區域,即三峽水庫正常水位175米與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之間的區域。據統計,三峽庫區消落帶面積為348.93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慶市所有26個庫區區縣,有的地方集中,有的分散,類型很多。其中,三峽重慶庫區消落區面積306.28平方公里,岸線長4881.43公里。

西南大學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刁承泰指出,與黃河流域等其他大型水庫消落區相比,三峽水庫消落具有以下五個更為凸顯的生態環境特征:消落區面積和水位漲落幅度最大、面積較大的連片消落區最多;消落區水位漲落季節反自然枯洪規律,消落區露出成陸時期最為炎熱潮濕,大雨、暴雨頻繁;消落區范圍內被淹沒城鎮、工礦企業、耕園林地及遷移人口最多,入庫大小支流最多,陡峭峽谷消落區分布最廣;庫岸帶城鎮最多、規模最大,人口和產業尤其是工礦企業密度最高,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后,生態環境差,人類活動與消落區相互作用影響最為頻繁與強烈;消落區形成后的初期階段,淹沒前的陸地生態環境、陸生生態系統尤其是植物群落等將發生巨大變化。

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曾運用多種影像和數據庫資料,以水熱條件、地形地貌、土地與覆被為評價指標,采用綜合指數法,對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顯示,三峽水庫消落帶是海拔小于200米的平緩河谷區的主要部分,是庫區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區域。然而,三峽工程全面蓄水消落帶形成后,消落帶內原來的陸生環境改變為冬水夏陸交替環境,每年水位大幅度消漲,陡坡土層流失而基巖裸露,大多數原陸生動植物不適應新的環境難以繼續生存而死亡或遷移,消落帶范圍內的植物在冬水夏陸、水位反復淹沒的情況下大多難以成活,消落帶植被稀少,“似荒漠化”將不可避免。

生態屏障可能消失,庫區水體環境污染負荷加重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雷享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三峽庫區消落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隱患較小,危害較輕,主要是影響旅游區的景觀,如奉節、巫山等庫區區縣。特別是在原來三峽的核心景區范圍,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態,在兩岸坡度較陡、土質多為巖沙、水位下降的情況下,垃圾、雜草等污染物及水分、泥沙都易隨水流走,消落帶總體危害不大。另一類,則是出現在坡度小、地勢較為平坦、土質為泥土地區的消落帶。

雷享順說,在該地區,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內沉淀的各種污染物將滯留在消落帶上,加上經過半年左右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著垃圾、雜草,不僅造成景觀破壞,而且在高溫下極有可能產生異臭,滋生病菌、寄生蟲和蚊蠅,導致流行病發生。同時,在這類地區的消落帶的局部低洼地方,因排水不凈,還可能形成零星小面積死水塘,嚴重污染環境。更重要的是,三峽水庫冬、夏兩季年年蓄退水位,頭一年沉淀在消落帶內的污染物,又將成為第二年水質污染源,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專家研究認為,消落帶植被淹沒消失,則意味著三峽庫區失去了一道生態屏障。消落區形成之前,生長在庫區兩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對來自庫岸的污染特別是農業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攔截和過濾功能,地表徑流攜帶的氮、磷等相當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進入庫區水體。而消落區形成后,這些功能將基本喪失,更多的污染物將隨水土流失和地表徑流進入消落帶,經滯留積累和轉化進入水體,導致庫區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加重。

培育建設以植被為主體的濕地生態系統

三峽水庫所形成的消落帶是我國最大的人工濕地,其生態環境特征與其他水庫消落帶、自然濕地有較大差異,具有重大保護價值。緊鄰消落帶的庫岸帶分布有特大型城市、兩個大城市和17座中小城市,近千萬人口、上千億元生產總值,消落區受人為活動干擾頻繁,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雷享順認為,為了減輕或消除消落區形成后對生態環境和庫區水環境的危害,國家應在三峽庫區建立消落帶濕地系統保護試驗區,探索生態保護建設的措施、建立庫岸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與水庫及其消落帶生態保護和諧關系的途徑。這對三峽水庫和長江中下游生態與環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填補我國乃至世界大型人工濕地特別是消落帶研究的空白。

專家們指出,在建立消落帶濕地系統保護試驗區的同時,還應加快濕地系統的培育,使消落區的生態功能更為豐富強大。三峽庫區消落帶具有濕地生態系統培育和發展建設的有利條件,消落帶形成后初期,原有大部分土壤還保存,春季至秋季消落區土地漸次露出,成陸期較長,可利用面積大;庫區物種資源豐富,長江干支流自然枯洪消落區有較多喜濕耐淹植物。因此,應在充分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在特定的植物帶選擇恰當的植物種類,進行植被的培育恢復建設,以實現充分利用消落帶資源,改善消落帶生態環境狀況,促進庫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十、三峽庫區178種珍稀植物命運堪憂

100多棵桫欏樹變成了黑色的樹樁,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八角蓮長在雜草叢中,庫區珍稀的“十大功勞木”至今還種在花盆里……

記者來到已經關閉的“三峽珍稀植物園”。這座從庫區搶救出的178種珍稀植物的新家園,如今卻是另一番景象。

2014年大旱桫欏大片死亡

2014年6月底,部分媒體報道了三峽珍稀植物園(以下簡稱植物園)關閉的消息,引起市民關注。記者調查發現,備受外界關注的植物園,實際上只是一個荒草叢生的山谷。在萬州機場附近,沿山路步行20多分鐘,一路上滿是雜草、竹林、低矮灌木等。2014年前后,從庫區搶救出來的178種珍稀植物,就生活在雜草和灌木中。

在一條溪流旁邊,曾經種植了200多棵桫欏樹。現在只剩下30多棵,其余100多棵全變成了枯黑的樹樁,高30厘米左右,根部被黃色的竹葉覆蓋。“當初移栽這些桫欏時,都活了。你看,還發出20多厘米的新芽。”植物園負責人向秀發說,去年大旱,植物園嚴重缺水,桫欏樹大面積死亡。如果全部存活,將是重慶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桫欏林。

據介紹,這些桫欏主要從涪陵地區移植過來。桫欏名列國家一類8種保護植物之首,在距今約1.8億年前,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志。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只有極少數存活下來。縉云山現在還有3棵桫欏樹,受到了市民的熱情呵護。而這里大面積的桫欏死亡,讓人痛心。

珍稀植物面臨四大威脅

向秀發感到特別痛心的,還有22棵野生枸杞樹。它們高3米左右,由于一直沒落實具體栽種地點,全部種在花盆里。這些枸杞樹全部從湖北巴東移植過來,一般的枸杞樹都比較矮小,能長到3米左右高,非常罕見。這22棵野生枸杞樹也在2014年大旱死亡。

向秀發認為,即使沒有大旱,這些枸杞也會死。因為植物園的總體規劃一直沒完成,大量珍稀植物長期種在花盆里,根系不發達,遲早會死。

庫區特有的植物荷葉鐵線蕨,種在花盆中,最近因為濕度太大,許多葉片出現了黑色斑點;一棵1米多高的銀雀樹,前幾天剛剛掉光葉子;一些珍貴蘭花蝸居在低矮的遮陽棚中,雜草已將它掩蓋。“十大功勞木”也種在花盆中,處境艱難。

珍稀植物園6月關閉后,向秀發最后聘請了1名啞巴管護。向秀發認為,園中的珍稀植物除面臨偷盜外,還有來自自然界四大威脅。

首先是蟲害,2014年雨水多,空氣濕潤,適應害蟲生長。這里植被茂密,為害蟲繁殖提供了條件。

其次是火災,這片山谷沒有任何防火設施,地上的枯枝敗葉也沒有清理,都是隱患。

還有旱災和洪災,園里沒有任何現代灌溉設備和防洪設備。

林業部門:絕不讓植物死亡

據了解,三峽地區由于沒受到第四紀大陸冰川的破壞,還保存著許多珍稀和中國特有的屬種,成為三個特有的植物分布中心區之一。初步查明,有維管植物4500多種,蓄水后,受淹沒影響的庫區陸生植物有500多種,需要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290多種,其中梳花水柏枝、中華蚊母樹、川鄂新樟等50多種珍稀植物為三峽地區特有,還有大量名木古樹。

而地處萬州的三峽珍稀植物園,是在向秀發的推動下成立的。2014年,萬州區政府無償劃撥了1200畝土地,國家林業局提供了300多萬元啟動資金,開始了植物園的建設。

但向秀發說,植物園處于自生自滅狀態。2014年關閉陷入絕境,植物全部瀕臨死亡。

向秀發一直希望市林業局能為植物園的員工解決編制問題,每年有固定經費。換句話說,就是希望政府將園子“養”起來。

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一請求不是林業部門能解決的問題。但該負責人表示,興建三峽植物園,對于保全三峽庫區物種很有意義。林業部門先后給了數百萬元支持,萬州區政府劃撥了土地,支持力度已經很大了。

珍稀植物園作為一個民辦植物園,怎樣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值得全社會思考。而現在178種珍稀植物的命運,林業部門表示,將高度關注,不會讓其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