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熱點之宏觀經濟關系

時間:2022-04-17 05:40:00

導語:公務員申論熱點之宏觀經濟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務員申論熱點之宏觀經濟關系

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面臨嚴峻形勢,通脹壓力增大、出口增長趨緩、股市樓市表現低迷、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等等。經濟形勢的變化,要求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把握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基調的調整,切實做好經濟工作的“一保一控”,必須要處理好六大經濟關系

一、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

最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有三種態勢:第一種態勢,“高增長、低通脹”。20*年至2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分別達到10%、10.1%、10.4%、11.1%,經濟增長率較高,且沒有出現大起大落。20*年至20*年的CPI指數是1.2%、3.9%、1.8%、1.5%,CPI指數較低,運行狀況良好。第二種態勢,“高增長、中通脹”。2014年情況有所變化,經濟的增長率11.9%,CPI指數4.8%,CPI指數接近國際上5%的警戒線水平。第三種態勢,“高增長、高通脹”。今年上半年,經濟增幅10.4%,仍屬于高增長,增速略有回落,而通貨膨脹的問題突出了,CPI達到7.9%。

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的位置,由“兩防”調整為“一保一控”。影響我國今年上半年CPI的態勢的主要有下列幾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農產品價格的拉動。2014年整個價格上漲4.8%,其中食品價格漲幅達到12.3%,食品的拉動因素占85%。今年的1月至4月,食品的拉動因素為84%。上半年估計在80%左右。有兩個主要原因造成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第一個原因,在1997年至20*年這10年間,農產品價格本身上漲幅度很小。與此同時,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很快。因此,這種價格扭曲的矛盾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第二個深層的原因,中國在過去這10年當中兩個大浪潮——工業化和城鎮化浪潮迅猛興起,農產品供求形勢發生新的變化。在這兩股潮流為農產品價格上漲提供了內在的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國際傳導。石油、鐵礦石等工業原料價格的傳導,對我國也形成了一定的通脹壓力。比如石油,我國一年需要石油3.4億噸,進口1.63億噸,進口依存度47%。2014年年初原油價格是60多美元,現在已經達到120多美元。

第三個因素是成本推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去年的工資水平漲了18.7%,今年上半年《勞動合同法》的頒布也增加了中小企業的工資成本。

二、當前和長遠的關系

增長和通脹的關系屬于當前問題,然而,我們要有更為長期的思考和視野。就長期而言,除了體制以外,還有三個問題值得重視。一是結構問題。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例大體上是1∶5∶4,第三產業與世界平均權重65%左右相差20多個百分點。因此,從長遠來說,結構調整的主要著力點是發展第三產業。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問題。當前能源、資源供求緊張在很大程度上由發展方式粗放、經濟增長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造成的,不合理的需求使本已偏緊的能源和資源矛盾更加突出。三是中國和世界技術創新問題。技術革命與世界經濟周期緊密相關,現在全球經濟放緩表面上看是美國次貸危機、油價上漲等因素造成的,深層次的原因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紅利回報步入遞減周期。一旦出現新的技術革命,就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要跳出經濟看技術革命”。

三、總量和結構的關系

我國經濟可能出現周期性調整和經濟結構性調整兩個因素“疊加”的現象,使得宏觀調控難度加大。當前應該在總量上穩住需求下降的態勢,在關注總量的同時還要特別關注結構問題。當前結構問題的突出表現就是煤、油、電、運緊張。工業結構本身也需要調整,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以及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的“兩高一資”產業。今年上半年外貿出口回落,與國家控制“兩高一低”產品的出口有關。因為生產這些產品既耗費資源,又污染環境。因此我們要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加大體制改革力度。

四、內需和外需的關系

出口這駕“馬車”雖然拉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從“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角度,也存在內部需求不足的問題。因此,保證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增加內需,即擴大國內投資和消費,主要是刺激國內消費。今年上半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21.4%,扣除7.9%的通脹,是13.5%,與往年的13%至14%相比是穩定的,沒有突破性變化。我國消費遲遲調動不起來,原因在于沒有建立起一套可靠的社會保障體系,人們消費預期不足,消費時慎之又慎。另外,也與人們的收入水平有關,所以還應調整收入分配政策。

五、局部和全局的關系

全局要考慮,要重視,同時也要研究局部的問題。當前,問題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中小企業以及紡織等行業。2014年粵、魯、蘇、浙、滬五個省市的GDP分別為:3*73億元、25887億元、25560億元、18634億元、12014億元,五省市總和超過11萬億元,約占2014年全國GDP24萬9千億的45%。由于工資上漲導致企業成本上升,這幾個地方的中小企業競爭壓力加劇,有些外資企業和港澳臺資企業要撤離,有些中小企業面臨破產。同時,我國中西部地區也存在開放度不夠和產業層次低的問題。可以說,東部有“近憂”,中西部要有“遠慮”。

六、發展與改革的關系

有一些深層的體制問題在高增長、低通脹的時期被掩蓋下來了,隨著經濟的回落,許多體制性的深層次問題凸顯出來。因此,促進宏觀經濟健康穩定協調發展,下一步經濟改革的重點在企業改革、金融改革、財稅改革、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四個方面。

企業改革已經30年了,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們的中心環節。從過去30年來看,主要是在競爭性行業推進的(當然還沒有完全到位)。下一步重點應是“兩線作戰”,一方面繼續完成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比如飲食行業。另一方面是壟斷性行業的改革。未來中國要新開辟一條線就是壟斷性行業的改革,它比較復雜,涉及十幾個行業:電力、電信、民航、鐵路、郵政(自然壟斷性)、煙草、食鹽(專營專賣性)、供氣、供水、供熱、交通、垃圾處理(公用性)、石油天然氣(戰略性)等。這些行業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真正的自然壟斷性業務,如鐵路網、航空網、電網、熱力網、水網、電話網。這些網政府要控制住,將來可以進行特許經營權競爭。另一類,也就是這些網以外的雖然是壟斷性行業,但業務是非自然壟斷業務。比如發電、手機增值業務、郵政快遞業務、熱電、火車運輸業務、航空公司的客貨業務。這類行業要放開,引入競爭。“銀、證、保”三線齊發,推動國有銀行改制上市。財政改革的方向是公共財政,即以公共服務均等化來搞財政改革。比如,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可以歸入基本公共服務。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建立服務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