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8 22:37: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扶貧攻堅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扶貧攻堅論文

鄉村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探討

新疆南疆地區廣大鄉村通過發展特色養殖業、特色種植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搭建電商平臺,采用合作社+農戶+市場”等發展模式在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實現了產業扶貧。而扶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強化科技支撐,需要加大對貧困農戶和專業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另外還要注重產業扶貧與“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信息技術的結合。農業碩士研究生作為農業技術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領域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在鞏固脫貧攻堅的前期成果以及更好地促進脫貧工作的可持續性方面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農業碩士研究生助力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實踐的分析,探究農業碩士高層次人才在助力產業扶貧工程過程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發展建議,以期農業碩士高層人才能夠在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好的推動作用。

1校研究生學術論壇設立農業碩士科技扶貧分論壇

學校每年均開展研究生學術論壇活動,征集相關論文,評選獲獎論文。該活動在學校研究生教育當中影響廣泛,參與性極高。通過該論壇設立扶貧攻堅分論壇,引導廣大農業碩士研究生聚焦和了解當地的扶貧工作,了解當地的特色產業、庭院經濟以及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通過扶貧攻堅論壇,開拓農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思路,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脫貧攻堅實踐中,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有實踐應用價值,更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2020年學校共評選出研究生優秀論文96篇,其中50%以上均為南疆特色動植物、特色生態環境、特色地理環境等方面研究成果,如何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于脫貧攻堅產業,促進脫貧攻堅產業長效持續健康發展,是一個長期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業碩士作為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學位碩士,其實踐能力的培養,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是其培養的重要方面,通過設立農業碩士助力脫貧攻堅分論壇,可以促進農業碩士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農業碩士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體現其培養目標。

2設置農業碩士助力扶貧創新創業項目

通過設置農業碩士扶貧創新創業項目,并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激勵農業碩士研究生將科學研究、創新思維、創新意識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項目調動農業碩士參與脫貧攻堅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提升農業碩士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本項目作為脫貧攻堅專項,必須區別于一般的科研項目,對項目具體的實施要求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1)項目緊扣脫貧攻堅工作,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先進性,具有較大的應用前景。(2)項目必須包含一定時間和次數的科技服務,項目成員必須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進行科技服務,并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3)項目類型應涉及脫貧攻堅相關產業、農村庭院經濟、各企業團場的需求和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4)項目題目分自擬題目和招標題目,項目申報前,學校可組織相關的專家帶領農業碩士深入各扶貧團場、農村、企業進行調研,了解當地脫貧攻堅工作現狀,聽取各方面需求,根據需求設立相應的題目,采取題目招標的方式,調動農業碩士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對脫貧攻堅研究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以促進脫貧攻堅研究生創新創業項目能夠更好、更快、更有效的與當地扶貧產業相融合。(6)項目經費實行彈性經費,可根據各項目團隊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成效和實際需求進行分配,確保脫貧工作的連續性和質量,確保經費的合理使用。(7)項目的結題和考核不以論文和專利等作為考核指標,重點以解決脫貧攻堅產業的實際問題和取得的成效作為評價指標。高校應積極引導農業碩士研究生通過脫貧攻堅創新項目帶動產業扶貧、智力扶貧,將農業碩士發展為推動扶貧產業技術升級,確保產業持續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

3建立農業碩士扶貧實踐長效機制,組織農業碩士助力脫貧攻堅志愿服務活動

查看全文

縣統戰工作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年,為貫徹落實《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和《×省七七扶貧攻堅計劃》,在省委統戰部、×州委統戰部的協調幫助下,民革與×共簽了《關于把×苗族自治縣作為民革×省委扶貧定點縣的紀要》。年月,為加大實施扶貧攻堅的力度,×同志經民革省委機關推薦,中共×省委組織部、統戰部第一批選派×同志到扶貧攻堅第一線×擔任政府領導。×同志作為派干部,自擔任×縣縣長助理、副縣長(年被選為副縣長)以來,牢牢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嚴格按照一個黨外民主人士的標準要求自己,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為×作出了突出貢獻。

思想政治方面,×同志能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民族政策,能牢牢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模范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用發展的觀點和“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正確處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為提高中青年干部的理論水平,使中青年干部在工作中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同志作為一名黨外副縣長,曾多次被請到縣委黨校為中青年干部班講授相關理論知識。

工作方面,掛鉤幫扶×的有來自北京中信公司、上海徐匯區、省林業廳、省人事廳、省電力局、×州財政局等單位,與這些單位相比,民革的條件并不具優勢。但是,五年來,×同志利用社會關系面廣、協調能力強的特點,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省人大副主任、民革省委主委盧邦正同志、趙淑敏副主席、李漢柏副省長、邵琪偉副省長、黃炳生副省長的關心支持下,多渠道爭取資金萬元。在縣委、縣政府及縣扶貧辦的幫助下,×同志與政府職能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扶貧項目,較好地完成了省民革在×的定點扶貧任務,為邊疆民族地區的繁榮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贏得了邊疆人民的贊譽,受到了國務院的表彰,國務院以國發〔〕號文件評定×同志為全國民族團結模范先進個人。

×苗族自治縣是一個集“民族、邊疆、山區、貧困”于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地理、戰爭等原因,經濟相對落后。交通落后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改善×交通條件,年,×同志利用在民革機關多年分管提案工作的經驗,把等級低,路面差,貫穿×縣灣塘、白云、和平、新華個省級扶貧攻堅鄉,全長公里的芷白公路改造工程形成材料并予上報,由省民革兩次向省政協七屆五次、八屆一次會議提交提案。年×月×日,省交通廳在省民革致交通廳黨組的專函上簽字“同意立項”。年月,交通廳分三年安排扶貧資金萬元改造經費,芷白公路改造工程正式動工,到年公里全線完工。

自衛還擊戰結束后,鐵路部門關閉了白河鄉大樹塘鐵路、公路平交道口,以白河鄉大樹塘為中心的大水、桐子、團結、坡頭、勝利等個行政村的熱區作物在收獲季節只能依靠小竹筏從河東岸運到河西岸,再由馬馱上昆河公路裝車,一旦雨季提前,南溪河漲水,竹筏不能擺渡,河東岸的幾萬畝甘蔗、西瓜、菠蘿就運不出去,損失在百萬元以上。為解決這個問題,×同志和縣交通局、鄉黨委、鄉人大、鄉政府領導十余次深入村子到農戶家實地調查,隨后,他又奔波于×和開遠鐵路局之間,經過個月的艱苦協調,取得了開遠鐵路局領導的支持,終于使關閉年的大樹塘鐵路、公路平交道口恢復開通,農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從陸路道口運送物資,十分便利。

×縣是×省重點林業基地縣,但缺乏資源和人才的結合。為此,×同志在縣級五套班子會上首先提出誠邀西南林學院在×建立教學實驗實習基地的建議。在中共×縣委、縣政府、民革西南林學院支部的支持下,×同志和縣林業局先后次到西南林學院商請,終于和西南林學院簽訂了正式協議。“西南林學院×教學實驗實習基地”的建成使用,將為×縣山區綜合開發和林業發展帶來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并成為×省“縣校合作”的先例。

查看全文

統戰工作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1994年,為貫徹落實《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和《XX省七七扶貧攻堅計劃》,在省委統戰部、XX州委統戰部的協調幫助下,民革與XX共簽了《關于把XX苗族自治縣作為民革XX省委扶貧定點縣的紀要》。1996年4月,為加大實施扶貧攻堅的力度,XX同志經民革省委機關推薦,中共XX省委組織部、統戰部第一批選派XX同志到扶貧攻堅第一線XX擔任政府領導。XX同志作為派干部,自擔任XX縣縣長助理、副縣長(1998年被選為副縣長)以來,牢牢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嚴格按照一個黨外民主人士的標準要求自己,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為XX作出了突出貢獻。 思想政治方面,XX同志能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民族政策,能牢牢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模范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用發展的觀點和“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正確處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為提高中青年干部的理論水平,使中青年干部在工作中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XX同志作為一名黨外副縣長,曾多次被請到縣委黨校為中青年干部班講授相關理論知識。

工作方面,掛鉤幫扶XX的有來自北京中信公司、上海徐匯區、省林業廳、省人事廳、省電力局、XX州財政局等單位,與這些單位相比,民革的條件并不具優勢。但是,五年來,XX同志利用社會關系面廣、協調能力強的特點,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省人大副主任、民革省委主委盧邦正同志、趙淑敏副主席、李漢柏副省長、邵琪偉副省長、黃炳生副省長的關心支持下,多渠道爭取資金200萬元。在縣委、縣政府及縣扶貧辦的幫助下,XX同志與政府職能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扶貧項目,較好地完成了省民革在XX的定點扶貧任務,為邊疆民族地區的繁榮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贏得了邊疆人民的贊譽,受到了國務院的表彰,國務院以國發〔1999〕18號文件評定XX同志為全國民族團結模范先進個人。

XX苗族自治縣是一個集“民族、邊疆、山區、貧困”于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地理、戰爭等原因,經濟相對落后。交通落后是制約XX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改善XX交通條件,1996年,XX同志利用在民革機關多年分管提案工作的經驗,把等級低,路面差,貫穿XX縣灣塘、白云、和平、新華4個省級扶貧攻堅鄉,全長97公里的芷白公路改造工程形成材料并予上報,由省民革兩次向省政協七屆五次、八屆一次會議提交提案。1998年4月17日,省交通廳在省民革致交通廳黨組的專函上簽字“同意立項”。1998年10月,交通廳分三年安排扶貧資金970萬元改造經費,芷白公路改造工程正式動工,到2001年97公里全線完工。

自衛還擊戰結束后,鐵路部門關閉了白河鄉大樹塘鐵路、公路平交道口,以白河鄉大樹塘為中心的大水、桐子、團結、坡頭、勝利等5個行政村的熱區作物在收獲季節只能依靠小竹筏從河東岸運到河西岸,再由馬馱上昆河公路裝車,一旦雨季提前,南溪河漲水,竹筏不能擺渡,河東岸的幾萬畝甘蔗、西瓜、菠蘿就運不出去,損失在百萬元以上。為解決這個問題,XX同志和縣交通局、鄉黨委、鄉人大、鄉政府領導十余次深入村子到農戶家實地調查,隨后,他又奔波于XX和開遠鐵路局之間,經過8個月的艱苦協調,取得了開遠鐵路局領導的支持,終于使關閉13年的大樹塘鐵路、公路平交道口恢復開通,農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從陸路道口運送物資,十分便利。

XX縣是XX省重點林業基地縣,但缺乏資源和人才的結合。為此,XX同志在縣級五套班子會上首先提出誠邀西南林學院在XX建立教學實驗實習基地的建議。在中共XX縣委、縣政府、民革西南林學院支部的支持下,XX同志和縣林業局先后11次到西南林學院商請,終于和西南林學院簽訂了正式協議。“西南林學院XX教學實驗實習基地”的建成使用,將為XX縣山區綜合開發和林業發展帶來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并成為XX省“縣校合作”的先例。

為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使生態環境建設同國民經濟發展、產業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XX縣委、縣政府決定進一步加大農村沼氣能源建設。XX及時向省民革作了反映,省民革經過認真調研后,由XX多渠道籌資4萬元,在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的滴水鄉村建成了45口沼氣池,減少農戶使用薪柴對天然林的依賴,促進了林業發展。

查看全文

留守兒童網絡學習資源使用情況研究

摘要: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攻關之年,國家和政府對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扶貧扶智”越發重視。本文對有關“粵北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網絡學習資源使用情況及其心理影響因素”的研究進行梳理、綜述和評價,積極尋求創新點,建立了今后深入研究的思路與框架,并提出對未來研究的預測,以指導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粵北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網絡學習資源;心理影響因素;研究展望

一、研究背景與立意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大規模勞動力從農村轉向城市,同時城市間也存在大量勞動力轉移的情況。盧晶亮在《廣東千村調查2018年研究報告》中指出:農村人口到城市謀生,是廣東鄉村就業的一條重要道路。山區人口主要在廣州、深圳兩地就業,多選擇工業、餐飲服務業,建筑業。全年在外務工者的特點是:年齡小,已婚的比重低,接受教育的程度高。廣東省平均在外務工的年收入是35520元,而農村的年人均收入是1166元,最高的是珠三角地區,則最低的是農村。廣東的消費水平從高到低排列是:山區五市、西翼三市、東翼四市和珠三角九個城市。由于當地經濟條件等原因,多數年輕人會選擇外出務工,這使得留守兒童問題更為嚴峻,而收入水平較低的粵北地區留守兒童情況更為明顯。2016年有團隊經過調查發現:全國范圍內在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比重為20.3%,占兒童總數量的1/5以上。在90%以上的留守兒童中,他們的主要看護人是祖父母輩,年齡平均59,有70%以上學歷為小學以及小學偏下。廣東作為人口流動和人口總量的大省,由《廣東千村調查2018年研究報告》中的數據可知:農村的留守兒童比重是45.41%,明顯超出全省的留守兒童平均水平,其中粵北地區占據多數。本文在調查研究留守兒童網絡學習資源使用情況的基礎上,基于心理影響因素,立足于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對相關的研究進行簡要綜述和評價,并就相關的研究內容進行展望,從而為接下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二、研究綜述與評價

(一)留守兒童教育的相關研究。邢慧斌、楊青、朱彥伊(2019)對河北省進行研究,發現在家庭環境(父母不在身邊)的影響下,兒童在學業上相較于父母在身邊的兒童明顯處于劣勢,同時還面臨著“精神貧困”(這里的精神貧困是指在父或母的一方、或者父母雙方都在外地而非本地務工的情況下,給留守兒童帶來了社會壓力、生活壓力、學習壓力和人際關系壓力,從而導致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在心理、思想、人格、安全感等精神需求或認同程度比健康兒童較低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一個家庭無法歡聚的同時,學業上要是再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留守兒童面臨的處境會更加艱難。(二)貧困地區教育的相關研究。田俊、王繼新和王萱(2019)為了驗證“在地化”(通過互聯網構建學校共同體)對鄉村等貧困地區教學資源是否具備助力作用,采用了問卷調查、半結構性訪談以及實地觀測等方法,最后得出結論——“在地化”策略能夠有效助力鄉村等貧困地區教學資源的增長。李運華、朱惠霞、何小玲(2014)通過實地調研的方法對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農村教學情況進行了研究。他們在河源市和平縣的農村小學中抽取了430名教師,采用問卷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對貧困地區小學教師的課堂能力進行了調查。最后他們得出了以下幾個主要結論:第一,貧困地區小學教師的課堂監控水平處于偏低;第二,貧困地區的小學教師的課堂能力具有階段性的特征;第三,備課關注點在教學能力不一的老師中有所差異;第四,課堂教學能力同教后思考及改進這兩者存在顯著相關。(三)教育扶貧的相關研究。劉會鳳(2019)對當今教育扶貧的重要性進行了論述。通過論證,研究者認為教育扶貧大程度上隔斷了貧困傳遞,而“互聯網+教育”為貧苦地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助力了教育精準扶貧的這一事業,隔斷了落后文化對貧困地區以及人口的潛移默化;而在今天中,“互聯網+教育”吻合了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急切要求。并且即使存在著諸多難點,但個人和社會力量加入到“互聯網+”教育扶貧的比重不斷提升,為我國教育脫貧事業助力。要促進“互聯網+”教育為精準扶貧助力,研究者認為不僅要著手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根基上,同時也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管理以及學生對電子資源素養等問題的處理。(四)小結與評價。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已就貧困地區教育、留守兒童教育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結論具有一定優勢和適用性,但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在教育方面,有很多人以留守兒童為切入點,但從網絡資源使用情況角度分析的領域則鮮有人涉足。此外,部分貧困地區政府在教育扶貧中,未注意到留守兒童及其心理影響的特殊性。因此,在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項目將對留守兒童網絡學習資源使用情況以及其心理影響因素進行調研,以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且對留守兒童問題提出相關的可行性解決方案。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扶貧與專業集群建設研究

摘要:西安思源學院緊密圍繞區域脫貧致富需要和產業發展需求,通過構建專業集群協同管理機制、構建專業集群資源協同配置機制和構建專業集群師資協同培養機制,培育和建設專業集群,落實扶貧攻堅和區域產業發展的大政方針,提升了辦學水平和優勢,確立了學校在地方的重要辦學地位。

關鍵詞:應用技術高校;教育扶貧;區域產業;專業集群

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頒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高校要緊密圍繞產業鏈、創新鏈整合專業設置,建設全覆蓋的校企合作特色專業集群。[1]這表明國家將專業集群作為應用技術高校發展的重要內容。經典反貧困理論中的“人力資本”理論和“可行能力”理論共同闡釋了教育扶貧與區域產業相互融通的路徑———培養“有志”且“有智”人才。應用技術高校應貫徹黨的教育扶貧方針,依據區域產業集群和行業領域對學科專業進行調整,促進交叉學科發展,構建專業集群辦學模式,豐富專業集群辦學內涵,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本文涉及的一些概念界定

(一)應用技術高校。本文所指的應用技術高校是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由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而形成的高校。應用技術高校面向區域和行業培養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其所培養的人才既能掌握現代社會生產、建設與服務一線從事管理和操作的各種高級技能,還具有將高新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2](二)教育扶貧。指出,扶貧必扶智。[3]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就是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教育扶貧旨在提高人的素質,激發貧困人群脫貧致富的主觀2018年第8期LNGZXBVol.20,No.8能動性。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首的54所高校率先提出高校開展貧困地區教師培訓、民眾技能培訓和基層干部培訓等為內容的《高校參與脫貧攻堅倡議書》。[4](三)專業集群專業集群的概念已逐步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相關文獻較少。部分學者仍以專業群的概念定義專業集群。為近一步擴大應用技術高校專業建設與產業對接范圍,有針對性地提高培養質量,有學者提出了“校際專業集群”的概念:以一所或幾所應用技術高校的特色專業群為核心,聚集區域內其他高校的相關專業,形成跨組織的更大的專業群。該概念闡明了專業集群的內涵。

二、西安思源學院專業集群建設實施路徑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學科融入精準扶貧研究

一、高校藝術設計學科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藝術設計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必須面向社會、服務社會。而服務社會就必須融入社會,深入到生產、建設、服務、流通等第一線。中國社會本質上依然是一個農耕文明體。據調查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約12億人口,其中9億是農民,占到75%。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大發展,現在近14億人口,依然有9億農民,占到64%而且,這些農民,他們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人際倫理結構,和幾百年前,幾千年前,并無本質區別。而城市人口,絕大多數也是通過近代農民進城務工,或者考學、參軍等途徑來到城市。他們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價值觀等,也依然保留著農民的烙印。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觀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觀念的落后,是當前制約貧困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從大體上來說,農民思想落后、觀念陳舊、陋習嚴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貧困在所難免。高校藝術設計精準扶貧旨在從技術層面和文化產業層面給予農民的幫助。技術扶貧同文化產業扶貧是一種漸進式的可持續發展的扶貧路徑,技術扶貧為文化產業扶貧提供條件。文化產業扶貧,從策劃到品牌,從資本到產品,從商業到農業,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續的協作式社會創新體系。從修復鄉村風貌、開發文創產業、吸引年輕人回鄉、轉變他們消極落后的傳統文化觀念、增強致富本領和文化自信始,到參與掌握其經濟項目的運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場經濟適應(生存)能力,激發農村社會的內在活力終。因此,文化產業扶貧是改造貧困文化、遏制返貧現象、阻止貧困代際傳遞、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關鍵和根本,[2]最終實現“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藝術設計扶貧一方面是“技術扶貧”,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扶貧”、“技術扶貧”,可以通過培訓、幫扶、傳承和挖掘非遺技能,使貧非遺技能得到傳承、保護和發展(往往是獨特的原生態文化得以保存),保護手藝人的生存底線,促進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是“文化產業扶貧”通過文化資源IP的挖掘和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繼而開發文創產業,這樣,文化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更好地服務和推動經濟持續發展,遏制返貧現象、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促進文旅產業以達到鄉村振興的目的。

二、藝術設計是文化扶貧的重要手段

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人,人在本質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過對自己生存發展方式的不斷設計,社會得以進步。設計才終將成為一種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為設計之魂。近年來,中央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與文化扶貧相關的指導性文件和法律法規,對推動文化扶貧,尤其是文化事業扶貧起到了促進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發《“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將文化扶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出要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藝術等;社會生活方面,如集體組織、倫理道德、制度法規、經濟關系等;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等。藝術設計是文化扶貧的重要手段,當前藝術設計扶貧的主要做法是通過文化產業扶貧。各地黨政有關部門出臺了相關政策以及下撥扶持資金,譬如通過文化活動、電子商務、企業、非遺傳承等和農村農民農產相結合,實施文化+旅游開發文化產業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取得一定成績。

三、高校藝術設計學科精準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的現狀是高校藝術設計學科精準扶貧還嚴重滯后表現在:(一)高校藝術設計學科精準扶貧體系建設滯后。高校設計藝術學科,近幾年有了較大發展,逐漸建成滿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有用人才的學科體系,但是隨著國家號召鄉村振興、精準扶貧,藝術設計學科在精準扶貧上行動緩慢甚至滯后,遠遠不能滿足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所需求的綜合性設計人才培養的需要,專業教學缺乏實踐性與交叉性的融合。精準扶貧要求設計學科面向社會、面向農村貧困地區解決有關文化教育、產業振興、農民脫貧致富等問題,需要的是學科資源整合設計服務,要將單一、封閉、狹窄的設計服務,變為多維度、復合性強的服務設計,因此給藝術設計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二)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師資水平急需提高。有些高校教師人文素養不高、知識結構單一陳舊、教學觀念落后,對于精準扶貧知識儲備不夠,對鄉村振興認識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雖然教育部強調“雙師型”但比例嚴重不足。產、學、研沒有落到實處。師資教學實踐能力不強,很多教師沒下過企業也沒到過農村,只有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缺乏導致教學效果空泛,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要投身于精準扶貧,高校藝術設計師資水平急需提高。(三)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缺乏創新。當下,藝術設計教育的產出與中國產業需求錯位的狀況日益嚴重,鄉村建設精準扶貧更是缺乏具有創意設計的人才體系。文化產業屬于創意產業,藝術設計是文化產業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由于知識結構單一、項目設計的能力有限,顯然缺乏核心競爭力。(四)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對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重視不夠。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對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重視不夠,甚至完全沒有涉及。即使扶貧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馬觀花、淺嘗輒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記憶。中國傳統村落及貧困地區非遺資源非常豐富、區域分布廣,其復合性、神秘性、特異性、原真性等特質明顯,具有巨大的開發潛質和優勢。非遺項目或產品是可以作為特色文創品開發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點對點”精準扶貧。從目前活態傳承角度看,由于市場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藝傳承乏人,逐漸形成今天“人走藝絕”、技藝失傳的危機。要留住“老手藝”前提就是保護好傳統工藝方法。還要保護中創新。沒有創新的保護沒有可持續性。高校藝術設計學科校要做非遺工藝保護和傳承工作,構建“大師+工作室+項目”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并將培養傳承人、培訓農民納入課程體系。要強調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的活態傳承,協助農民主體走上產業化致富之路精準扶貧。

查看全文

傳統視聽媒體主旋律宣傳策略研究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本文以浙江衛視綜藝節目《奔跑吧•黃河篇》和電視劇《山海情》的創作與傳播思路為范例,闡釋新時代背景下,當人民群眾娛樂思維、娛樂口味與娛樂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時,傳統視聽媒體如何把重大主題宣傳做出新意與亮點。

1.《奔跑吧•黃河篇》與《山海情》簡介

1.1綜藝節目《奔跑吧•黃河篇》:主旋律拿下同檔。。期上星綜藝最高關注度綜藝節目《奔跑吧•黃河篇》是浙江衛視王牌綜藝節目《奔跑吧》的特別篇。2020年,為助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浙江衛視《奔跑吧》節目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統籌指導下,深挖“黃河生態經濟帶”時代價值,推出了6期《奔跑吧•黃河篇》特別節目,并于2020年12月4日在浙江衛視黃金檔開播。節目將明星嘉賓帶到“黃河生態經濟帶”沿線地區,從青海的“黃河第一壩”龍羊峽,一路向西溯源至巴顏喀拉山,觀眾隨著明星嘉賓的視線領略“黃河生態經濟帶”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充分展示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成果和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成就。六期節目在CSM59城市網收視統計中均排名第一,集均收視率破2.7,最高收視率破3,以主旋律內容拿下了同檔期上星綜藝的最高關注度。1.2電視劇《山海情》:微博話題閱讀量破30億。電視劇《山海情》是“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的重點劇目之一。該劇主要講述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西海固地區干部群眾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完成易地搬遷,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通過辛勤勞動和不懈探索,將飛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該劇自2021年1月12日起于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寧夏衛視、深圳衛視六大衛視黃金檔播出,并在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網絡平臺上播出。該劇高開高走,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其平均收視率破1.5。劇中鮮活的人物群像、生動的百姓故事、振奮人心的奮斗精神,迅速征服了各圈層觀眾,在各個社交平臺掀起熱議。其中,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破30億,討論量破百萬。

2.遵循創作規律是主旋律作品振奮人心的基礎

談變化之前,也要先談談不變。新時代背景下,主旋律內容要搶占人民群眾的娛樂時間,讓人民群眾發自內心想看、愛看,首先要遵循作品最本質的創作規律。2.1選擇有代表性的好故事。針對電視劇《山海情》的成功,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在《山海情》創作座談會上一語道破關鍵:閩寧鎮是個好選題。在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導下,閩寧鎮通過易地搬遷、對口幫扶、科教幫扶,成了一個世界罕見、生動典型的脫貧實踐案例。閩寧鎮的故事自帶探索創新、艱苦奮斗精神,這既是天然的宣傳材料,也是最佳的戲劇素材,促使《山海情》成為“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的代表性項目。同樣的,綜藝節目《奔跑吧•黃河篇》也在選題上令人印象深刻。在黃河生態經濟帶上,節目組選擇了“萬里黃河第一壩”龍羊峽、沿黃公路、閩寧鎮、治沙工程等極具代表性的生態或脫貧項目,講述這些項目背后精彩動人的建設故事,一方面呈現多年生態治理與脫貧成果,另一方面用嘉賓的走訪和游戲環節,突出當地特色,打造地域名片。2.2沉下心來做調研。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介紹,為了講好故事,2020年5月,電視劇《山海情》的導演、編劇一行到閩寧鎮、西海固、福建做深度調研和采訪,在真實的人物和真實的故事中,尋找、提煉能最大程度體現時代精神的人與事,在此之后《山海情》劇本創作思路才逐漸清晰。綜藝節目《奔跑吧•黃河篇》的主創人員也走訪了黃河生態經濟帶沿線所有地區,深入了解當地脫貧攻堅的奮斗故事與典型人物,才把節目流程設計真正與黃河故事結合起來。2.3尊重藝術規律不走捷徑。電視劇《山海情》編劇王三毛說,在文藝作品中,情感永遠比思想更打動觀眾,《山海情》就是用最本真的藝術規律,花大氣力刻畫鮮活的人物和人物身上動人的情感。導演孔笙說,《山海情》的成功歸功于該劇不空喊口號,不塑造刻板人物,而是在黃土地上摹畫脫貧攻堅人物群像,實實在在地講述了一個關乎民生民情的故事。綜藝節目《奔跑吧•黃河篇》導演姚譯添說:“脫貧攻堅、生態經濟、鄉村振興……這些詞看似都與‘綜藝’處于迥然不同的語境,如何用綜藝手法講述宏觀的國家主題是最大的課題。”分析電視劇《山海情》、綜藝節目《奔跑吧•黃河篇》的成功法則可知,在面對黨的百年華誕等宏大的主題宣傳時,也應腳踏實地,聆聽真實故事,尊重創作規律,選取最具代表性的題材,創作出最動人的主旋律篇章。

3.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唱響主旋律

查看全文

檢測中心黨員春訓工作總結

2018年春季,縣檢驗檢測中心以貫徹黨的精神為主題,認真開展黨員春訓工作,促進黨員干部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取得明顯成效,現總結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班子成員黨課培訓,強化四個自信。

3月,中心值班領導認真備課,做好PPT課件,給中心全體干部職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中全會精神、2018年全國兩會精神,通過上黨課,干部職工系統了解其歷史背景、主旨要義和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增添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進一步強化了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

(二)開展黨紀政紀教育,筑牢三大意識。

一是與食藥監局一道,請縣紀委董勝同志講廉政課——《重整行裝再出發,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學習貫徹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精神》。二是召開中心全體會議,貫徹中央紀委、省紀委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傳達中央紀委公開曝光八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省紀委通報6期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問題等各類通報、省紀委關于羅濤嚴重違紀案件的通報等、通報3起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典型案例等。三是組織學習新修訂的《黨章》《準則》《條例》等黨內規章制度。通過學習,筑牢了干部職工的黨性意識、規矩意識和紀律意識,轉變了工作作風。

查看全文

淺析對口支援和精準扶貧的區別與聯系

一、對口支援與精準扶貧概述

目前,對口支援主要模式有三種:一是有對口幫扶關系的東西部省市之間的常規性對口支援;二是特定工程或領域內的對口支援,例如:三峽工程移民安置就業,東西部高校、醫院間的幫扶;三是應急救災性的對口支援,例如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災后重建。“精準扶貧”是相對于傳統的粗放式、漫灌式扶貧模式而言的。這一概念由于2013年11月考察湘西時首次提出。2013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要求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此后,“精準扶貧”的含義逐步深化、擴展。根據201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精準扶貧可以概括為:按照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切實提高扶貧實效,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二、對口支援與精準扶貧的區別

以下從目標對象、主體結構、資源安排、施策模式以及績效考核與進入退出機制等方面解析對口支援與精準扶貧的區別之處。其一,目標對象不同。對口支援是橫向的地區間幫扶制度,受援對象主要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及其地區內的各種工程、經濟或科教文衛項目。雖然對口支援確實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不少人口脫離了貧困,三峽移民等特殊對口支援項目也確實落實到受援地區個人,根據對口幫扶的常規運行機制,絕大多數情況下,其直接對象并非貧困人口。而精準扶貧作為縱向的扶貧機制,其終端指向貧困人口。指出,要使“真貧困者”和“返貧困者”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扶持和幫助,“不讓一個人掉隊”。“六個精準”中列在首位的“扶貧對象精準”,要求各級政府按照“嚴格對象標準、規范識別程序、堅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戶到人”的原則,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的規模、分布以及居住條件、就業渠道、收入來源、致貧因素等情況,建立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扶貧資源向貧困對象集中。不難看出,“精準識別”這一要求是扶貧資金有的放矢、精準滴灌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反映出精準扶貧的目標對象的個體性。其二,主體結構不同。對口支援作為橫向機制,主體參與關系相對復雜,就受督CAIZHENGJIANDU201713財稅縱橫援地和支援地的平行關系而言,存在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關系網絡,參與主體主要是省、市一級。就單個具體的項目而言,則分別以支援方和受援方為中心形成兩個網絡:“交鑰匙”形式的項目往往由支援方為主導;“交支票”形式的項目通常由受援方為主導;而“聯建共建”的項目則往往有兩個中心。此外,與同一個地區有對口關系的支援方之間,往往形成競爭關系而非合作關系網。精準扶貧作為縱向機制,其參與主體的主結構是垂直的,按的發言,可概括為“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在強化各級黨委、政府扶貧攻堅責任的同時,明確行業部門的責任,并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扶貧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扶貧,形成合力。在主干的縱向結構中,重心下移:從2015年起,大多數扶持項目的審批權都下放到縣一級。而且精準扶貧十分重視扶貧對象的脫貧內生動力,所以扶貧對象也是重要的參與主體。其三,資源安排方式不同。對口支援橫向轉移的資源形式比較多元化,涵蓋物力、財力、人力、智力等等。比如,物力包括項目的直接援建(“交鑰匙”),財力包括資金的直接援助(“交支票”),人力包括支援地區選派人員到受援地區工作,或受援地區選派人員到支援地區進修學習,智力包括技術、管理模式的交流和移植等等。精準扶貧傳遞的資源以資金為主要形式。一方面是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扶貧投入;另一方面是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其四,施策模式不同。對口支援的施策模式主要還是發達地區經驗的移植。除了在“交支票”模式中受援方有較大自主權以外,大多數對口支援項目無論是“硬件”(財力物力)或“軟件”(人力智力)、“輸血”或“造血”,往往都是由支援方來主導。實際的施策模式往往是“支援方給什么受援方就要什么”。支援方的經驗移植尤其是人才、科技和管理模式方面對于受援地的長期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在短期內,容易出現施策低效、重復的現象,例如多個支援方一窩蜂地在同一受援地興建產業園區,導致產業同質化、產能過剩,這一問題也與上文提到的主體結構有關。精準扶貧的施策強調有的放矢,可以按照的話概括為:“我們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在實際操作中,根據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實施“五個一批”,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且每個“一批”都鼓勵開發模式的創新。其五,績效考核與進入退出機制不同。對口支援本身缺乏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一方面是政治性、無償性的特點,使得很難分別針對支援方和受援方建立起考評機制;另一方面由于“對口支援”這一廣義政策下其實包含著很多不同的子模式,例如工程支援和人才支援就存在著資源類型、目標結果、項目周期、外部性等諸多不同,這也客觀造成了績效考核的難度。就目前學界現有的論文來看,主要還是以受援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情況和公共服務水平,尤其是以GDP的增量和增速來衡量對口支援的有效性。但是嚴格來說,除非經過更為系統和細致的統計分析,這些地區性發展成果并不能直接歸功于對口支援。此外,對口支援目前缺乏明確的進入和退出機制。精準扶貧一經提出就強調改革績效考評機制。一方面是黨政建立以減貧結果為導向的考評機制,不以GDP論英雄;另一方面是建立社會監督機制,開展貧困地區群眾扶貧滿意度調查,建立扶貧政策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和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機制。此外,關于精準扶貧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也比較明確。從進入來說,貧困人口和貧困村、貧困縣都已有比較明確的界定;從退出來說,《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抓緊研究建立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機制,準確反映減貧成果。”

三、對口支援與精準扶貧的聯系

其一,立足現實,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原則是共同富裕。對口支援與改革開放的正式提出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可見我國很早就開始致力于避免地區間的兩極分化。在“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戰略指導下,我國的經濟和社會整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口支援也作為“先富帶后富”的重要手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就目前尚存的城鄉、東西部之間的差異來看,地區間資源橫向的流動仍然非常有必要,而具體的形式也在被政界和學界不斷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減貧成果創造了世界奇跡。根據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報告》顯示,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已從1990年的19億降至2015年8.36億,其中中國的貢獻率超過70%。我國在減貧事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但是要使全體公民脫貧,目前面臨著較大的挑戰:一是貧困人口總量仍然較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止2014年底,我國貧困人口還有7017萬。二是貧困人口的分布目前集中在一些偏遠地區,欠缺軟硬配套條件,且需要權衡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量,客觀上增加了扶貧施策的難度。三是隨著扶貧事業的不斷發展和絕對貧困人口的不斷減少,貧困人口的脫貧需求已經從過去的“解決溫飽”上升為“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等高層次。精準扶貧即是針對目前扶貧進入克難攻堅階段而提出的。其二,目標一致,力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目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十七大上被細分為五點:一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四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上述五點之間相互關聯、彼此促進。但如果根據對口支援和精準扶貧的直接目標來進行區分,那么對口支援作為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直接服務于第一點,即經濟的協調發展。精準扶貧作為消除貧困現象的手段,直接服務于第四點,即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對口支援和精準扶貧的根本目標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三,形成合力,共創“大扶貧”格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匯聚社會力量打贏消滅貧困的戰役。指出,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性。這表明對口支援與精準扶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相互配合:一方面,對口支援應該提高精準程度,“好鋼用在刀刃上”。例如,浙江提出對口支援要“三個精準”:目標計劃精準、授建內容精準、溝通銜接精準。另一方面,精準扶貧應該積極整合對口支援的資源,“五指握緊形成合力”。通過優化參與機制的設計,可以實現社會幫扶資源和精準扶貧有效對接。尤其是脫貧攻堅重點工程中的特色產業扶貧、勞務輸出扶貧、教育扶貧、交通扶貧、健康扶貧,都應積極利用對口支援的相應項目,戰略安排資源,實現效應最大化。

查看全文

人保系統扶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發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職能作用,細化任務措施,壓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落實,推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扶貧攻堅工作更加有效開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堅持目標標準,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細化到村、落實到戶、精準到人,下足繡花功夫,不斷加大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險、人事人才扶貧工作力度,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

(二)目標任務。到2020年,通過擴大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以下簡稱貧困勞動力)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促進100萬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帶動3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下簡稱貧困人口)脫貧。使有職業培訓需求的貧困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職業培訓,完成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累計300萬人次;使有就讀技工院校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應、往屆兩后生(以下簡稱貧困家庭學生)都能接受技工教育,技工院校新招收貧困家庭學生不少于12萬人。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各類人才服務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人才智力支撐貧困地區脫貧能力顯著增強。

二、全力推進就業扶貧

(一)強化就業服務。各地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就業扶貧計劃,準確掌握貧困勞動力基本信息,加強就業服務,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充分調動貧困勞動力就業積極性。各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深入摸查貧困勞動力的情況,針對其貧困特點,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加強職業介紹,推動就業意愿、就業技能與就業崗位精準對接,提高就業脫貧覆蓋面。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作用,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監測,開展專場招聘、就業創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活動。(責任單位:就業司、市場司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