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專業知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9:06: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質學專業知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改革實踐路徑
[摘要]普通地質學是地學各專業學生的地學殿堂啟蒙課,也是專業基礎課,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該課程雖然涉及較全面的地學領域專業知識,但針對普通地質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當前仍處在摸索階段,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普通地質學專業課程亟須融入思政元素,構建課程體系,要提高教師的思政教學素養,增強學生在地學領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還有助于促進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普通地質學;思政建設;課程體系;課程評價
將課程專業內容和思想政治理論相結合,把“立德樹人”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教育理念,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統一,深挖課程內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1]。普通地質學是地學各專業學生最早接觸到的一門專業綜合基礎課,是一門培養大家科學興趣、了解地球、引導進入地學殿堂的啟蒙課,具有趣味性、科學性和普適性的特點。該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能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基礎技能,還能培養大學生對祖國河山和大自然的熱愛。因此,將普通地質學引入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思政尤為重要。普通地質學思政課程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的內涵及意義
(一)加強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是指在普通地質學教學中體現科學思想政治教育,將專業知識、學習能力與思想政治理論有效結合,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對地質學的學習熱情,增強地質專業知識的認同感。普通地質學課程是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以及地物類專業的地質基礎課,也是核心課程。激發學生的地質學思想,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普通地質學教學效果是現今學生就業和專業發展的重要前提。
環境地質學課程網絡建設探討
摘要:依托高校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課程網絡建設,是目前高校重點推廣的一種教學方式。網絡課程建設是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的需要,是新時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需要,也是新時期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本文結合“環境地質學”課程網絡建設實踐,探討了環境地質學課程網絡建設的結構及主要內容,最終共享了教學資源,實現了教師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環境地質學;網絡教學平臺;網絡建設
一前言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遠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迅速推進,給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每個學校都面臨著如何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來改進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創建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多樣化教育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這一普遍性問題[1]。網絡教學平臺又稱在線教學平臺,最早由美國BLACKBOARD公司研發,是根據實際需求構建的基于互聯網的教學管理與溝通平臺,包括網上備課、課程制作、教學素材建設、網絡授課、網上交流、網上作業、網上學習、網上考試以及質量評估等多種服務的綜合教學支撐平臺,全面支持教學各個環節。網絡教學平臺的實質就是一個虛擬的學習環境,教師把課程的相關內容放到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可以將網絡平臺上的內容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中進行學習,它解決了傳統教學的課時少、課堂授課信息量小的缺點,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保證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2]。桂林理工大學自2014年開始進行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教師可以利用學校教育在線網絡平臺建設欄目,對自己的教學課程進行網絡課程建設。環境地質學課程作為本校網絡課程建設的典范,是全校老師借鑒學習的對象。本文結合環境地質學學科的特點,總結了環境地質學課程網絡建設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二環境地質學學科特點
環境地質學是研究、保護與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質環境的科學,它是地質學與環境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運用基礎地質學的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研究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3]。環境地質學課程目前已經成為大多數地質類高校地質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等專業的必修課或者選修課。1994年,桂林理工大學開始設置該本科課程,至今已有20年歷史,并主編出版了2版環境地質學教材。多年來,在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桂林理工大學《環境地質學》課程建設不斷進步,從沒有教材、到自編教材、出版教材,再到嘗試開展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凝聚了很多教師和學生的精力。為了響應桂林理工大學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號召,充分利用桂林理工大學教育在線網絡平臺的工具資源,《環境地質學》網絡課程率先建設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示范作用。
地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摘要: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我國目前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國家頂層設計,也需要高校層面的培養模式和課程設計,同時也需要師生層面的關系和教育的配合。文章以合肥工業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和地質學專業為例,提出了地質拔尖創新人才的特點,并根據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總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并揭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豐富了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地質學;培養模式;教學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經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思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新時期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充分體現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迫切性[1]。然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項涉及眾多復雜社會因素的工程,不僅涉及到國家社會層面的機制、政策和傳統,同時需要客觀分析高校層面的大學精神和培養模式,也需要注意師生層面的關系和教學。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校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方面具有諸多經驗,在國家層面上具有政策、資金、理念等方面的支持;在高校層面上也具有學術自由的氛圍和理念;在師生層面也具有教師的自主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然而,我國高校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正處在摸索、改革和創新性階段。本文以合肥工業大學地質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對地質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并結合實際的專業建設,總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經驗。
一、地質類創新型人才特點
創新型人才與常規型人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常規型人才主要是以常規思維為典型特征,采用常用、通用、原有的思路去解決問題。而創新型人才則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并且創新型人才也具有講求實用、效率、成效和社會貢獻等特點[2]。放眼地質學領域,地質學創新拔尖人才即掌握扎實理論基礎知識和在地質學理論及技術領域具有較高創新素養的人才。他們具有以下特點:(一)建造知識的能力。創新并非憑空想象得來,而應該是建立在豐富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在這個信息量巨大的新時代,作為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具備全面的、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作為創新型人才,其知識體系也一定是動態和發展著的,因此創新型人才也必須具備將知識進行重組的能力。(二)發現問題的能力。知識是進行創新的前提和基礎,而作為創新型人才進行創新的前提則是具有發現問題的能力。既需要對創新具有敏銳的判斷能力,也需要具有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還有自主學習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三)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價值體現。為此,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要基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從解決問題的流暢上來講,基礎是發現問題,關鍵在于分析問題,而目的則是解決問題。因此需要注重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聚合和發散思維,這樣學生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做出全面而有系統的判斷,從而能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經驗
地質專業建設實踐綜述
西南科技大學地質工程專業是按照原國家教委1998年頒布的本科專業引導目錄,由原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改建設置的。由于受行業管理的影響,該專業原來主要為全國建材行業培養地質類人才,并且以非金屬礦產勘查和開發利用為主。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由于受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出現了地質類專業學生招生難和就業難的現象。地質類專業應該如何辦,成了新時期廣大地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個問題。在研究了地質學科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趨勢后,我們決定按照專業引導目錄,將原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改造為適應面更廣的地質工程專業。通過近5年的努力,在地質工程專業調整和專業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本文結合我校地質工程專業建設的體會,就專業建設有關問題發表些看法。
一、正確確定培養目標。科學制定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的基本保證
專業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求來設置的,反映了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因此專業建設必須以“三個面向”為指針,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須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依據學校所在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特點,結合學校的辦學思路,確定專業定位和建設目標。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科學的確定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完成一批高質量的課程建設。專業培養方案,首先涉及到的是確定學生的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是制定教學計劃和構建課程體系的前提和依據,該目標必須適應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建設的要求,設定的專業口徑應當適應其所面向的社會職業領域的需要。我校地處中國西部地區,西部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大量地區有待開發研究;西部地區以山區高原為主,地質災害頻頻發生,需要研究、預測、治理;作為西部大開發三大工程之一的基礎建設工程,需要大量地質工程方面的人才。根據以上情況,我們將地質工程專業定位為:主要為面向西部的資源開發利用、基礎工程建設和地質環境治理,培養多層次高級專門科技人才;由現在以本科教育為主,具有碩士授予權,發展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成為高級人才培養層次較全的重點專業。將地質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備基礎地質學、資源地質學、地質工程、工程管理和人文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可在工程勘察、資源勘查、地質環境保護等領域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課程體系包括課程結構體系和課程內容體系。改革課程體系,應以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為參照,以學科特點和認知規律為依據,以人才培養為目的,從剖析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知識結構著手,在權衡原有課程體系利弊得失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性重新設計,構建一個科學的課程體系。根據新的培養目標要求,需要打破原有框框,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重新構建課程體系。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和探索,新的課程體系在2001級和2002級教學計劃中已基本形成。該體系把資源地質與地質工程緊密結合在一起,打破了過去在高年級設立專業方向課組的作法,而是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的設置中,就充分考慮了資源地質與地質工程對專業知識結構和拓寬知識面、加強能力培養的要求。除了設置公共的基礎地質課程外,還設置了滿足資源地質要求的課程(如地層學、地球化學、礦床學等)和滿足地質工程要求的課程(如巖土力學、巖土工程、基礎工程等),同時,將部分涉及到資源勘查與工程勘察的課程進行整合和重組,避免重復,使課程結構更為合理。克服了過去專業方向只限于幾門專業課,而缺乏相應基礎課知識,知識結構不完整的缺點。另外,過去不論同時開設幾個專業方向,學生也只能是在幾個方向中選擇其中一個方向,沒有從根本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專業適應能力。地質工程專業新的教學計劃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新的課程體系更有利于完成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是具體課程知識結構的微觀載體。課程內容體系的總體設計,需要反映出課程知識結構的內涵和培養人才的科學規律;需要加強研究課程結構體系中各門課程的關系,優化課程內容,協調各門課程內容的劃分與銜接關系。我們對課程教學內容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總的特點是突出了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的地位與作用,壓縮了專業課的學時和深度,拓寬了專業面,強化了實踐教學,改變了過去本科生專業課內容偏多、偏深,與研究生課程重迭較大的現象;在專業教學中增加了對本學科前沿知識和動態的介紹以及對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了解。作為整個課程體系的一個元素或組成部分,明確了每門課程在整個專業培養中的地位、性質、任務、要求,使整個課程體系的內容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突出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二、優化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的關鍵
師資隊伍建設不僅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兩者既有聯系,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學科建設更多的強調通過科學研究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而專業建設則更側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了提高專業辦學水平,兩者缺一不可。有了一支好的師資隊伍,教學質量才有保證,才可能辦出高水平的專業。在科學研究時強調學術梯隊建設,在專業建設時需要強調教學梯隊建設,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師資隊伍建設應該包括兩個面的內容:一是教師的學術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師的師德建設。在以前往往比較強調前者,注重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比重的增大,而忽視了教師自身職業道德的提高。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特殊重要性。教師工作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特點,教師自身的思想品德、個性修養、道德情操都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育過程中,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或感染受教育者。在短時期外部條件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而教師的教風可以通過教師自身的努力在較短時間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對于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三、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點
礦床學思政內容融入方法淺析
摘要:本文在總結礦床學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實踐的基礎上,從教師合作、內容設置、實踐路徑、互相作用等多個方面簡單探討了礦床學教學課程教學活動中的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方法與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課程思政;融入方法;礦床學
礦床學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教授學生礦床在地殼中形成條件、形成原因、形成機理和分布規律等,這門課程是資源勘查工程學生由基礎地質工作能力向找礦工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橋梁。礦床學的理論性很強且知識點眾多,因此在礦床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難度也比較大,本文作者與專業課老師合作,結合實際探討礦床學課程中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方法。
1加強教師合作,落實全面育人
在傳統的大學教學模式下,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往往很難結合。大學對于教師,特別是專業課程教師的專業性要求很高,專業課程教師在本學科內雖然非常突出,但對于其他領域和其他學科了解往往不足;而大學中的思政課程教師由于授課的學生所屬專業非常分散,往往也忽略了這些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對于思想政治教學的促進意義。這就造成了教學效果的片面化,無法完成全面育人的要求。在專業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方法上專業老師雖然很懂專業,但是對于思政內容把握的往往不夠準確且不夠深刻。因此專業教師在思政內容融入上必須與思想政治課程教師緊密合作,在礦床學課程思政內容設計上,課程負責人先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將礦床學劃分為11個教學內容部分,針對每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專業課程負責人首先拿出一個課程思政內容的預案,然后與思政老師對預案中的課程思政內容進行討論。思政教師在逐章梳理內容的同時,協助課程負責人總結出該課程課程思政內容的主線導向,并對課程思政內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事實證明這樣多學科合作選擇的課程思政內容既突出了全面育人的主題思想,在課程教學中也不會顯得突兀,這樣就大大增強了課程思政內容的實用性。
2專業課為導向,設計實踐路徑
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與實踐
1前言
2016年2月,美國新媒體聯盟(NMC)指出混合式學習的設計與應用將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推動校際校內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1]。當前,融合了“互聯網+”“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2]。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課程是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地下水資源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學科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應用性和實踐性強,內容豐富龐雜,且研究方法更新較為迅速。當前,我校針對該課程教學主要依靠多媒體圖片展開教學,以教師、課本為中心,教師的教學過程在教室內完成,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師傳授的現有知識上,學習圍繞課本和考試,沿襲著“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的傳統學習方式,導致學生對地下水系統的抽象問題難以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為缺乏。因此,要在有限的課時里要求學生掌握所有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需要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將線上學習與線下班級授課相結合,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使知識點豐富龐雜的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課程的講授具有鮮明的生動性勢在必行[3]。而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熟練利用信息化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引導和助,因此,混合式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混合式教學能力的核心[4]。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研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⑴目標設計:分析教學目標和課程特點,圍繞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⑵資源設計:梳理課程內容,豐富學習資源,構建學習路徑;⑶活動設計:交叉設計,串聯線上和線下活動;⑷評價設計:借助評價,引導學生學習重心。
2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2.1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是明確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決定著教學的總方向。學習內容的選擇、教與學的活動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選擇與設計、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評價的設計等都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在分析研究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從能力、知識、職業素質三個方面確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⑴能力目標:學生應具備基本的水文地質專業知識和供水水文地質計算的能力,可正確選擇水源和合理地設計取水構筑物。⑵知識目標:了解水文循環、水文學的一般概念,可進行水文測驗;學習地質基礎知識,掌握地下水的儲存與循環、地下水運動規律,了解不同地形地貌地區地下水的分布特征。⑶職業素質目標:能根據工作任務的要求,合理制定水文地質勘察計劃,編寫水文地質勘察報告;能自主學習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新知識、新技術并應用到工作中。基于以上教學目標,本課程采用PBL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method)開展教學活動。以問題為導向,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平臺、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學生圍繞教師布置的問題進行資料的收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5]。線上學習結束后,學生走上講臺對研究課題內容進行分享,借助評價系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2資源設計
石油地質資料數字化安全與利用
1數字化進程在試采作業中應用
試采工作是為石油地質資料提供測試數據,只有在試采工作中取得有效數據才能在石油開采中得到正確的實踐,試采工作對石油地質資料的記錄極其重要,為后續的實施工作指引。數字化的發展是試采工作向智能進行的契機,試采工作在現階段社會處于很大的競爭地位,只有使工作效率不斷改進才能在社會發展中穩步存在、晉升。1.1傳統試采工作應用。石油的開采是相當值得重視的問題,對人們的生活會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傳統的試采工作上需要工作人員在勘察數據時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對于地形是否適合開采的測試會存在一些主觀的問題,所得數據就會導致合理性和科學性有偏差,為要實施工作產生問題,甚至因為數據的偏差對操作人員的安全產生影響。傳統試采工作人員在對勘測數據進行紙質記錄,對數據的就會表現的雜亂無章,但石油地質中石油和天然氣成分都具有獨特的聚集規律,必須以準確的數據進行實施工作,這對于傳統的試采工作卻是極大挑戰,本身存在性能沒有具有太多靈活性,對一些不常見的地形勘測就會出現疑難問題;對于工作人員也有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石油地質學所包含學科有一定程度上的專業知識為支撐,還需要對突發情況做到適宜的處理。正是因為種種缺陷上的限制,做出與現代科技化的技術進行融合協作,增進石油地質與時代相吻合的前進步伐。1.2數字化管理地質中應用。現代不斷更新的科技發展技術離不開創新進步帶來的巨大突破,各行各業從科技發展腳步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石油與天然氣的存在形式與所處地質有很大影響,所以能夠準確了解到油氣的所處地形地貌,與新科技數字化管理結合進行工作,為勘測活動的進行大大提高準確性與工作效率。數字化管理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統計和管理的過程,為我國石油地質勘測地形具有重要作用。在實踐石油地質勘測中原本有著很多數據需要工作人員進行統計和管理,增加工作難度;而如今的科技進步為該工作的進行減小了工作難度和工作質量要求,引進新技術對工作的進行提供了更多時間進行決策方案,使工作能夠更合理的展開。數字化管理技術不僅方便了石油地質勘測工作,此技術的簡潔程度更容易被工作人員接受和掌握,在使用過程中可高效地完成所需工作進程。對地質勘測工作所需的基本數據是顯而易見的,而對一些極端的地形地貌的勘測數據也進行了明了的標注,還會附加一些輔導操作的視頻在其中。自身的數字就具有客觀的反映出要測地形地貌基本數據,進行統計管理,可以消除掉傳統試采工作中易亂、易混的弊端;數字化管理的智能型能對資源的利用率大大提升,面向現在我國石油資源匱乏的局面,更應該選擇數字化管理試采工作為資源的使用效率不斷得到提升。數字化管理符合科學的實踐性,在數字化管理體系中將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對資源的利用率合理開采,為循環經濟添磚加瓦。科技的不斷創新也就同時要求只要不想被時代淘汰掉,就要針對現有技術不斷進行研發、創新,為更有利使用條件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改善,緊跟時代創新的步伐!
2全面加快石油地質工作
2.1地質分析工作。石油與天然氣的存在方式很具有自身獨特性,從石氣在分散中不快朝一個方向聚集存在,這就要求具有很專業的石油地質學及相關地質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現階段對資源需求量不斷增加,對于石油勘測工作的難度也要加強,需要對工作進程進行系統化的統籌。地質的情況更是需要進行實踐分析來計算,為后期開采石油天然氣工作做準備。針對地質所處的環境、所處氣候等外界影響因素進行實踐分析,盡可能的對其內在因素去勘測,爭取為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和利用率達到最高。一方面開采工作中所需的地質情況要在開采中使資源能夠得到充分且合理得到開采,更高的要求是對開采地是否有人居住、如果有對所住居民怎樣產生最小的影響為開采前提。另一方面因為地質分析工作為人們又影響,對開采工作人員安全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只有最合適地質的開采要求才能為開采工作的安全得到保障。對勘測技術人員需要充足的技術儲備,地質方面的科學本是很大一類問題,其中包含過多專業性的技能,尤其是對其開采方面,不知需要數據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際經驗來進行工作。需要的不單只是理論數據,更需要才開采前期進行大量的實踐操作,然后進行有效結合地質的勘測需要很多科學技術,這本身也是一個嚴謹的工作,對于地質情況存在大同小異的特征,面對不同區域的地形特征要有不同方式的處理對策。對所測地質的數據進行理性分析,采用與數字化管理結合來進行分析;做出使用科學技術對地質分析工作進行結合,對于地形的特異性做出對突發情況的處理方法,以備不時隨需。只有對該地形的地質分析工作做足,在實踐中充分獲取數據,獲取更多改進的空間使所需要的分析資料才能具體的得到使用,為資源的開采的有效利用得以提升。借助現在科技的進步,使用科技技術在工作中融入行動,采用更適合的勘測數據,為使地質分析工作更具有科學理論性。2.2加快地質工作進程科技的創新帶動著石油地質中工作的進行的智能化,與科技接軌。在筆者看來石油與天然氣地質資料還需要繼續進行完善,為石油地質工作在數字化進程中能夠穩步提升。在石油地質資料的智。能化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勘測工作更有序進行。對于數字化管理人員的技術需要加大培養力度,在校期間就要讓其多感受工作所需,及其工作中會出現的問題,要以怎樣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現在正涌現的數字化管理員為該行業的實施工作提供強有力保障,給該行業的發展朝智能信息化走近,為開采工作人員的安全問題給出保證。數字化管理更貼切地應用于石油地質資料當中,開拓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數字化進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科技的創新技術日益增強,對行業發展也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隨著社會的更新來完善,發揮出數字化管理在新時代的獨特魅力。
3結語
隨著我國現代科技的創新能力的不斷更新,石油地質資料在數字化進程中提升。試采工作更占據有讓數字管理員在智能信息時代突破嶄新點,數據的科學性為實施工作人員的安全操作給出保證,實施為石油地質方面工作得到以有效保證。數字化管理人員將會在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為資源開采創新出更符合現代科技發展特點的技術,與時代科技共進步!
“一帶一路”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一帶一路”行動方案的實施,會在促進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一帶一路”的全面推進和可持續建設,越來越凸顯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為此,可以通過組織中外學生人文交流、加強國別和區域研究、營造國際化的校園語言和文化環境、加大外籍教師的聘請力度、開設全英文或雙語授課課程、派出更多學生到海外聯合培養等方式,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一帶一路”;國際視野;創新人才
“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是中國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重要標志;“一帶一路”行動方案的實施,會在促進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在“一帶一路”的宏偉愿景下,中國的利益遍布全球,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世界對中國的期待也更加強烈。因此,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以適應“一帶一路”建設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需求,是新時期我國高等學校的當務之急。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服務“一帶一路”為抓手,大力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14年,學校成立了絲綢之路學院,致力于面向“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培養高層次人才,開展“一帶一路”地質資源環境的協同研究,為“一帶一路”略和沿線國家產業發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撐、科技服務和決策咨詢,深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1]。以絲綢之路學院為依托,學校啟動了面向本科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培養計劃。該計劃的實施,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探索了新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以“一帶一路”為導向,深化人文交流,拓展學生國際視野
自2013年主席在中亞和東南亞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得到了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正逐步由藍圖變為現實。“一帶一路”盡管是一個以國際經濟合作為主旋律的倡議,但其體現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核心理念,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將譜寫各國合作共贏的新篇章。“一帶一路”的關鍵在“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其實質是直擊制約我國長期發展的三個戰略問題,即油氣和礦產資源的獲取問題、富裕優質產能的市場問題以及戰略縱深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問題。油氣和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極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國是世界上礦種配套齊全、資源總量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然而,當前我國的油氣和大宗礦產資源已從原先的個別礦種短缺向全面短缺演變,石油、鐵、銅、鉀鹽等重要礦產供需矛盾不斷加劇,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2016年,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達到了60%,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達到了34%,而“一帶一路”地區,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特別豐富。據2008年統計,“一帶一路”上沙特、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伊朗、俄羅斯、利比亞等國的可采石油儲量占世界的72%,而俄羅斯、土庫曼斯坦、伊朗、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的天然氣儲量的總和就占世界的65.2%。“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在地質學上主要屬于特提斯構造域和古亞洲洋構造域的范疇,地質演化復雜,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不乏世界級礦床,可作為我國礦產資源和能源供應的戰略基地。其中,金、鉑族元素、鉻、鈾、鎳、鐵等礦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快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加強與俄羅斯、中亞、伊朗、緬甸、泰國等國家的石油貿易合作及油氣通道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有益于保障中國能源和礦產資源進口渠道的多元化,維護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只有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才能保證“一帶一路”建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考慮我們自己的合作利益時,為沿線人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有助于實現“民心相通”,從而推動打造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贏之路、文明互鑒之路。沿線各國由于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和社會價值觀念各異,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形成了不同的建設規劃和標準體系,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基礎設施的“投資鴻溝”現象,表現為交通基礎設施中存在的大量缺失路段、技術標準體系不一、管理規范各異等問題。打通各國基礎設施之間的障礙和瓶頸,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既能緩解國內市場產能過剩的狀況,促進能源和資源來源的多元化,也能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例如,2016年11月13日正式實現貨運聯通的“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上的樣板工程、旗艦項目,在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后,就為巴基斯坦沿線的民眾創造了上萬個就業機會,也帶動了本土化的工程技術類人才的培養。“一帶一路”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凸顯了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國際視野”就是以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和全球眼光,關注社會和世界的現狀與發展變化,具備追求人類和諧共處、共同進步的思想,校訂人生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最基本的是要鼓勵學生用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全球競爭的標準來分析自己應具有的智能結構和綜合素養,用全球觀審視事業的發展方向和個人的培養目標,從而提高自己參與國際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升綜合素養和國際交流能力。鑒于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采取多種形式,宣傳“一帶一路”戰略,加強國別及區域研究,實施教育國際合作,增進學生對多元世界的理解,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一是舉辦國際會議,開設“名家論壇”。從2012年起,我們先后成功主辦了“礦產資源合作開發國際研討會”、“亞洲特提斯造山與成礦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絲綢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論壇”、“絲綢之路青年領袖論壇”、“絲綢之路大學校長論壇”、“地球科學創新人才培養國際研討會”等重大國際交流活動,先后吸引50余個國家的著名學者、大學校長、青年領袖、駐華使領館官員參加會議。每次重要會議,都選拔本科生和研究生擔任會議志愿者,承擔會務組織、重要來賓接待等工作,組織學生旁聽重要演講,輔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參與討論,以鍛煉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此外,我們還以“科教聯通絲路,青年引領未來”為主題,邀請世界著名地質學家和大學校長來校開設“名家論壇”,對“一帶一路”地質演化、礦產資源稟賦、油氣和地熱資源分布規律、地震、地質災害和高等教育等進行專題研討,極大地激發了師生的興趣和熱情。在校內,我們從本科生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就開設了國際視野與國際理解課程,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對國際化人才的強烈需求,而只有具備家國情懷、國際視野、開放包容的觀念、國際交流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人才,才能適應未來國家發展和個人事業發展的要求。二是加強海內外學生的交流和互訪,創造跨文化交流的機會。近10年來,我們基于專業發展的需要,加大力度與國外和港澳臺大學的合作,重點建立了本科生訪學和交流機制。先后與英國劍橋大學、法國巴黎六大、里爾大學、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國休斯敦大學、密西根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阿爾伯特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等建立學生互訪和交流機制,接待了臺灣大學、臺灣海洋大學、臺灣東華大學、臺灣中正大學、臺灣高雄師范大學以及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師生到本校的實習基地開展實踐教學和交流。在教學中,常常采用中外學生或海峽兩岸學生混合編班的方式,以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和合作。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后,我們進一步加強了與沿線國家的聯合培養,深化了師生交流。例如,接收了伊朗德黑蘭大學、霍爾木茲大學、蘇丹科爾多凡大學、巴基斯坦真納大學的中青年教師和博士生來校交流,實現了與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和拉合爾政府學院大學的本科生交流訪學。實施“留學中國”計劃,推動來華留學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是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拓展學生視野的重要環節。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校園內相處、交流,本身就營造了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留學生群體的多元文化優勢,引導學生加強人文交流,既重視利用中華文化的穿透力和吸引力,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培養知華、友華的情感和文化認同,又重視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內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中國大陸學生認識多姿多彩的世界,提升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我們組織校內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定期開展多元文化交流,支持中外學生發起“絲路論壇”,每周由一個或多個中國學生向來華留學生介紹所在省的省情、人文和社會發展狀況,而“一帶一路”沿線國的來華留學生介紹他們的國情、區域發展和礦產資源概況。這加深了中外學生的了解和友誼,促進了跨文化交流,也使校園文化充滿包容和開放的特質。三是加強國別和區域研究,引導學生認識國情、認識世界。我們參與了翟明國院士主持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項目“新常態下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安全和風險預判”的研究工作,重點承擔“礦產資源全球配置”和“一帶一路”戰略的研究工作,承擔了中國地質調查局西亞銅鎳鈾資源潛力評價示范子項目的研究工作。以這些面向“一帶一路”的研究為基礎,結合專業課教學、大學生業余科研活動的推動,我們組織本科生開展全球礦產資源分布調研與“一帶一路”戰略研討,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拓展國際視野。在組織學生開展國別與區域的研究中,要突出創新人才培養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為目標,以訓練學生建立“全球視野,大數據思維,比較的方法”為重點,分別由學生承擔了鐵礦、錳礦、鉻鐵礦、銅礦、鎳礦、鉛鋅礦、鎢錫礦、汞礦、銻礦、金銀礦、鈦礦、鋁礦、鉬礦、鈷礦、鉑族礦、稀土礦、鋰礦、鈹礦、鋯鉿礦、銦、錸、鍺、鎵等金屬礦產,鉀鹽、磷礦、石墨、螢石、硫礦、硼礦、菱鎂礦、重晶石、石膏、寶玉石等非金屬礦產分布狀況的調研。學生在獲得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圍繞區域地質、資源環境災害效應、國別資源稟賦、國別法律法規、投資環境與合作風險評估等方面深入思考,注重交流,相互啟發,認識國情,拓展視野,取得了好的效果。2013級地質學國家理科基地班班長盧文華說:“通過文獻資料的分析,深感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在科技領域的強大。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數據庫中記錄了全球范圍內所有礦種的資料,礦床總數就超過30萬個。一個國家總的自然資源量是‘天生的’,但掌握的礦產資源卻取決于人。看到了差距,要使我們的國家在礦產資源領域有更大的話語權,我們任重道遠。”基地班團支部書記徐珍在調研了全球的磷礦資源后指出:“20世紀,摩洛哥和美國的磷礦石出口一直穩居全球前兩位,1996年后,美國停止了磷礦石的出口,改為進口磷礦石,加工成磷肥后再出口,利潤大幅度提升,摩洛哥的磷礦石出口也大幅減少。目前,中國的磷礦石出口已經躍居世界首位。磷礦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減少粗放型的磷礦石的貿易,更注重深加工,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基地班的王富康同學指出:“我們國家以占世界二分之一的銻礦儲量為世界提供了四分之三的產量,應該調整策略,以中國國家的長遠利益為著眼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這些本科生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通過科研,他們不僅認識了國情,而且能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放在全球的背景下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獨到的建議,顯示了創新的意識。四是發揮地質學科重視野外實踐教育的有利條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就是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2]。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要想成為未來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前提條件是要了解中國,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義利觀。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家國情懷的本質載體,以胸懷天下的全球視野成為家國情懷的外延拓展,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賦予家國情懷新的內涵,以勇于奉獻、恪盡職守展示家國情懷的責任擔當。只有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人,才能心系國家,胸懷天下,才能成為社會之棟梁、民族之未來。地質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實踐性強。地質學教育主要由室內課堂理論教學和野外實踐教學這兩大體系構成。野外實踐教學是培養合格地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興趣、鞏固學生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這也是學生接觸社會、認識國情,培養家國情懷和腳踏實地品格的關鍵環節。因此,作為地質學野外實踐教學主戰場的地質實習基地,歷來被視為培養地質專業人才的搖籃,是提高地質人才質量的重要基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始于20世紀50年代,先后有周口店、北戴河、秭歸三大野外實習基地陸續建成并服務于廣大本科生的野外實踐教學。近年來,我們又選擇鄂東成礦區和大別山區,加強了課間實習基地建設。同時,我們結合科研基地建設,形成了遞進式的野外實踐教學模式,即針對一年級本科生的地質認識實習(北戴河教學實習基地)、針對二年級的“課間的針對性實踐”和“課后的綜合性實踐”(鄂東和大別山)、針對二年級末的本科生專業教學實習(周口店和秭歸教學實習基地),以及針對三、四年級本科生的科研創新實習(教授的科研基地),把分層次、多尺度的野外實踐教學與高水平科學研究緊密結合,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同志在考察母校期間與學生交流時說:“我把母校對我的培養概括為三句話,母校給了我地質學知識,母校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母校給了我接觸群眾的機會。”[4]顯然,突出地質學的學科特色,強化實踐教育,有益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優秀特質的高水平人才。
二、構建雙語授課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
探究提升地質野外教育實習質量實踐
近幾年,由于經費不足,野外地質教學實習時間和質量難于保證。針對這一問題,我院在教育、生產、科研三結合的探索中,經多方努力與論證,于1995年上半年,決定與陜西省華縣人民政府協作,將92級和93級61名學生的地質填圖實習和華縣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結合起來進行。1996年n月,該項成果通過最終驗收,并得到與會專家的較高評價。這項任務的完成,為我院貫徹“三結合”的教育方針探索出了一條新路,也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地質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顯著作用。
一、華縣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的組織與落實
華縣地跨秦嶺北緣,百分之六十是山區。區內巖石類型齊全、構造變形復雜、礦產資源豐富。為了進一步摸清家底,查清資源,開發礦業,振興經濟,華縣人民政府于1995年上半年有意讓西安礦業學院承擔華縣礦產資源評價工作。地質系接到任務后,經認真分析研究,認為這項工作可以與地質專業本科生的地質填圖實習結合起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解決項目任務經費少、時間緊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學生實習經費不足、實習內容單一、與礦產資源開發結合不緊密的問題。后經學校和華縣政府同意,決定將地質專業92級、93級學生地質填圖實習與該項任務的完成結合起來進行。
為了切實搞好這次特殊工作,西安礦業學院領導、地質系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持,成立了由7名教師和61名實習學生組成的實習隊,負責完成該項教學、生產任務。華縣政府專門成立了由縣長和主管副縣長牽頭,有關局、鄉鎮長參加的礦產資源評價領導小組,先后對評價前期準備工作和野外工作期間的各項事宜作出了具體安排和落實,并及時解決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1995年8月,實習隊教師會同華縣政府礦產局有關同志對工作區進行了踏勘,收集了部分前人資料。踏勘結束后向華縣礦產資源評價領導小組進行了匯報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報告。1995年8月31日,在華縣召開了由西安礦業學院領導、地質系領導、華縣礦產資源評價領導小組成員和實習隊68位師生參加的動員會。之后,實習隊師生分金堆、柳枝、高塘、金惠、杏林、蓮花寺6個小組對工作區27種80個礦(化)點開展了正式野外調查工作。1995年10月一1995年12月,實習隊伍師生對野外工作成果及現有前人資料進行了分析、整理、化驗測試、報告編寫和制圖。1996年元月,華縣政府組織有關專家對報告初稿進行了初步驗收,提出了修改意見。1996年2月至10月,以實習隊教師為主,部分參加畢業實習、設計(論文)的原實習隊學生參加,對報告初稿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和修改。最終提交了30萬文字、含82張附圖的華縣礦產資源評價報告。1996年11月,該報告通過渭南市礦管局組織的最終驗收。
二、加強管理,提高教學、生產質量
水工環地質專業素質教育途徑探討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變得越來越大,利用各種技術探索自然資源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趨勢。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對自然資源探索的需求,水工環地質專業的知識也在不斷發展進步。企業對于水工環地質專業學生的素質要求在不斷的提高。文章基于水工環地質專業學生的素質研究,探討關于加強水工環地質專業素質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水工環地質專業;素質教育;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進步,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實際對于自然資源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水工環地質專業中水文工程和工程地質的發展都十分的迅速。近年來,隨著水工環地質專業的不斷發展,對專業人才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加強水工環地質專業學生的素養已經形成較為強烈的呼聲,目前,在許多水工環地質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由于只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相關素質教育,導致水工環地質專業的人才綜合素質不高。因此,應加強對水工環地質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從多個途徑探討其解決的方法,保證水工環地質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我國水工環地質的發展做出貢獻。
1水工環地質專業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1.1水工環地質專業師資力量配備缺乏。在目前的水工環地質專業素質教育中,師資力量配備缺乏是較為嚴重的問題。由于水工環地質專業在我國發展的時間不很久遠,水工環地質專業的高端人才較為缺乏。因此,在一些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中,水工環地質的專業師資力量配比不均衡,理論教師頗多,而實踐課程教師較為缺乏的現象。另外,有些高職院校的教師由于長時間在高職院校任職,對于企業所用的新型技術和所需的行業的素質了解不夠,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會出現知識體系較為落后的現象。因為水工環地質專業是一門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所以高職院校在進行對學生的培養中,要注意實踐知識的教育。但由于資金狀況不足等原因,一些高職院校的水工環地質專業的實踐場地和師資十分缺乏,有些高職院校的教師的實踐經驗也較為缺乏,所能教授給學生的知識也非常有限,因此,導致水工環地質專業的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表現的較為不理想,在社會工作的過程中常出現理論與實踐知識不能很好結合的現象,使得水工環地質專業素質教育的整體水平不高。在水工環地質專業的素質教育中,師資力量的配比是其比較重要環節。專業知識和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水工地質專業人才的綜合素養。在一些高職院校中,水工環地質專業的實踐場地和師資的缺乏,常常會加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水工環地質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1.2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相分離。在水工環地質專業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理論知識教育和實踐經驗相分離的情況。在許多高職院校中,往往只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培養,而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較為忽略,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能力缺乏的狀況,影響學生在水工環地質方面綜合素養的提高。水工環地質專業的實踐課程在進行的過程中,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高職院校在資金狀況不充裕的狀況下,往往會減少對水工環地質實踐課程的投入,導致一些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環境較差,設備較為陳舊,相關專業的實踐老師配備缺乏。由于以上的原因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受到限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能通過實踐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最終導致水工環地質學生的專業素質不高,學生在未來的就業過程中會受到極大的影響。1.3水工環地質專業教學模式單一及教學體系較為落后。在水工環地質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單一,教學體系落實是較為嚴重的問題。在許多高職院校的發展過程中,其教學的改革過程較為緩慢,現有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學體系較為落后。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依靠書本進行知識的傳授,教學方式單調死板;學生在學習時,無法提起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習的方式較為被動,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的效果不好,影響水工環地質專業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之下,老師和學生的接觸大多在課堂上,但課程教學時間有限,當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往往不能得到老師的及時幫助。另外,在水工環地質專業的實踐教學中,由于老師的時間、精力有限,不能準確的掌握每一位學生對于實踐知識的了解狀況,因此,在對學生的指導方面也難免會出現疏漏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學生對水工環地質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不深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
2加強水工環地質專業素質教育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