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循環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02:53: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低碳循環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發展低碳循環經濟,促進環境金融創新
(一)環境金融作用
1、合理調節資金、配置資源作用。環境金融對于環保、生態、可循環發展的生態企業和項目優先配資的傾向,將會促進資金和資源的綠色流向,對企業發展和企業資金的配置起導向和約束作用。利于我國產業向高效、綠色方向升級。
2、優先管控環境風險作用。經濟人具有逐利、驅害的本性,通過這一追求可以有效避免生態金融項目風險,而綠色生態金融項目正好是環境風險極低的投資方向。可以通過投資環境金融,挖掘新商機、走向新征程。
3、引導社會投資方向的作用。當局通過對環境金融的的政策扶持和輿論導向,可以促進高新生態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推動企業向環保、生態金融創新方面進行投資,規范企業健康經營,促進產業綠色發展。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1、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發展環境金融,對于國家產業升級、經濟力量增強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特別對于發展中國家,發展新型綠色產業,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我國而言,目前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扶持和鼓勵技術創新,通過金融創新,引導社會經濟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成為一種剛性的需要,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鄉鎮發展方式轉變工作報告
境內有沿黃河南岸242公里肥沃的土地和廣闊無垠的天然牧場,煤炭、天然氣、無機鹽、杭錦2#土等資源富集,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是自治區發展現代農牧業、能源重化工和新能源產業的重點地區。年將緊緊圍繞鄂爾多斯市“結構轉型、創新強市”、“城鄉統籌、集約發展”戰略,堅持“創新、發展、惠民,建設新型杭錦”主線,以率先構筑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為重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著力轉變工業發展方式、農牧業發展方式、城鎮發展方式和社會事業發展方式,全力推進全旗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為自治區富民強區再立新功。
構筑高端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加快低碳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建設,重點抓好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甲醇、煤炭提熱、煤焦油催化煉解、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轉化項目建設。啟動建設鄂爾多斯新能源產業示范區,推進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太陽能發電、順大集團多晶硅、香港艾德光伏發電、騰飛輕型飛機制造、蒙西LED研發生產項目落地。全面構筑低碳化工產業鏈、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新能源發電產業鏈,努力形成低碳循環、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產業格局。全年重點工業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投資46.8億元。
轉變農村牧區發展方式,加快推進城鄉統籌進程。通過引進農牧業企業、成立農牧業專業合作組織、培育農牧業大戶等形式,徹底轉變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將農牧業生產要素向企業、合作組織和大戶轉移,大力發展公司化農牧業,集中建設有機農產品基地和沿河百萬頭只肉羊肉牛養殖基地。以錫尼鎮、獨貴塔拉鎮、巴拉貢鎮為重點,加快推進精品移民小區、廉租房和經濟適用住房開發建設,積極構筑和發展適合轉移農牧民就業的產業體系,吸納農村牧區轉移人口,完成2507平方公里生態自然恢復區10436人口轉移工作。今年重點農牧業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投資11.3億元。
突出綠色舒展大氣,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現代城鎮。加快重點城鎮建設,三年內投資99.5億元完成錫尼鎮3平方公里舊城區拆遷改造任務,今年投資20億元,完成征拆面積100萬平方米,新建120萬平方米,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扎實推進獨貴塔拉新鎮區20萬平方米二期住宅小區建設及學校、衛生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打造“生態自然、舒展大氣、精彩魅力、安全方便、人文厚重、幸福和諧”的宜居宜業新型城鎮。今年重點城鎮建設項目計劃完成投資33.2億元。
強化基礎建設,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大力實施園區綠化、沙漠鎖邊林、沙蒿草場改造等“六大”生態建設工程,今年新增禁牧面積20%,三年內實現全面禁牧,生態建設實現整體好轉、局部優良;建設完成蓄滯洪區、水權轉換、園區輸水等重點水利工程;加快推進全旗主要電源點和電網通道建設,完成主要用電地區的輸配電工程;加快推進“一橫一縱”鐵路和沿黃一級公路、運煤專線等重要鐵路、公路干線建設,全力構筑立體化對外大交通框架。今年基礎建設計劃投資達到25.5億元。
推進民生政府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加快完善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公共安全“六大保障體系”,著力實施二十項惠民工程,全力建設民生政府,切實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概述
摘要:我國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是越來越重要,在這種新的形勢下,要想更好的促進可持續發展必然離不開綠色農業和低碳農業。為了能夠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的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減少碳的排放量,并加強環境保護的措施。本文對我國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環保
21世紀,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是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了能夠在全球的生態安全上做出貢獻,使我國的建設更加的美麗,讓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格局,就要按照黨在會議中所提出的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在保證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前提下,對城市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打開農業發展的格局、保證生態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國必須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就成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一個選擇和路徑。
一、在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下的綜合論述
現如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思路離不開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成了促進農業經濟中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一方面全球的氣候都在逐年變暖,要想農業經濟的發展得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策略得到實施,對現有的資源提高循環使用率,我們應在農業經濟的發展當中實現技術、制度等的創新,促進產業轉型,通過這些方式盡可能的做到減少一些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濟綠色農業經的發展,它是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的需求,連同生態的共同發展,對農業經濟的生態系統進行良性的循環,從而達到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過程。它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經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動我國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
低碳農業經濟與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分析
一、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三農”問題一直存在,而農業經濟又是“三農”問題的工作重點,因此重視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重要保障,這不僅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當前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也決定了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特點,而且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農村基礎設施較為薄弱
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薄弱,而且農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后,盡管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產方式并沒有實現根本上的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并導致農業生產效率難以提高,為農業生產規模化和集約化的實現帶來了較大的阻礙。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較慢
農民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受自身素質的影響,對市場經濟缺乏深入認識,不僅第一產業發展速度緩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較慢,嚴重影響了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農業產業化的實現。
低碳經濟視野下旅游景點營銷管理
一、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及其對于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作用意義和相應要求的概述
低碳經濟是相對于傳統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對資源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模式而言的,其主體思想是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降低單位產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經濟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經濟發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特點使其成為了易于采取低碳營銷管理的產業領域,有助于引導旅游景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模式,從而引導社會和旅游消費者建立更加環保低碳的生活消費理念,從而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做出貢獻,同時也有利于調整和優化旅游經濟的結構。低碳經濟對于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作用和意義客觀上要求在其在發展低碳經濟中需要從下面幾個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點的低碳營銷管理模式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其總體發展戰略和規劃布局,必須立足于打造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來為低碳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旅游景點自身也要加強內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費者的低碳營銷宣傳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貫徹實施,旅游經濟走在了低碳經濟發展的前列,諸多旅游景點發展模式得到了低碳發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產值中單位產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畢竟旅游景點發展低碳經濟的時間起步相對較晚,歸納總結起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景點營銷管理中由于缺乏對于旅游景點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和布局的全面解讀,使得旅游景點低碳經濟導向的營銷管理對于其發展的戰略支撐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貢獻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層次的旅游景點發展戰略上的確認,使得其低碳化營銷管理的相關機制沒有確定下來;第二,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景點營銷管理中由于缺乏對于旅游景點如何設計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解決方案,使得低碳經濟營銷管理的思維模式得不到堅實的業務支撐,打造循環經濟雖然已經成為了不少旅游景點的共識,但其落實下來還存在較大困難;第三,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景點營銷管理中由于缺乏對于旅游景點管理企業自身內部低碳化營銷管理的具體部署,使得內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時面向旅游消費者的低碳營銷宣傳教育力度不夠,措施不夠得力。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建議和對策研究
根據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及其對于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作用意義和相應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點低碳經濟營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的基礎上,結合低碳經濟相關理論和要求特別是對我國旅游景點發展低碳經濟營銷管理案例的綜合分析研究,從下面幾個方面提出加強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具體建議和策略。低碳經濟背景下旅游景點的營銷管理研究呂琨(黑龍江哈爾濱黑龍江哈爾濱150050)摘要:在發展低碳經濟提倡低碳生產消費的基本時代背景下,旅游作為我國產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營銷管理中低碳思維意識和相關措施機制對于提高旅游經濟的單位產出中的碳排放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分析了旅游景點低碳營銷管理中的問題,即缺乏對于旅游景點發展戰略規劃和意圖的關注和支持,旅游景點中的低碳循環發展模式還尚未得到有效構建,以及旅游景點內部低碳管理和對外宣傳的力度措施缺乏力度等,最后提出了旅游景點營銷管理中加強和提高低碳模式的建議和對策。關鍵詞:低碳經濟;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研究第一,旅游景點低碳化營銷管理中應該加大從旅游景點自身發展戰略規劃和布局的宏觀思維出發,以此來制定滿足其戰略發展實施需求的低碳經濟營銷管理模式,并在相關機制上確立其相應的資源和資金投入。旅游景點進行低碳營銷管理模式探索,服從和服務于其戰略發展的需要是一個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時也必須指出,低碳經濟模式和取向能夠顯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點的盈利模式和運作機制,并為其向高效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奠定長遠發展機制;第二,旅游景點低碳化營銷管理中應該朝著建立循環經濟的目標進行,以此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旅游景點中循環經濟的發展應該面向旅游景點業務的全方位環節,特別是對于一些核心價值創造環節和價值增值環節的循環式改造將會大大地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務產出水平,另外對于開拓新的旅游營銷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著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點低碳化營銷管理中應該優化旅游景點管理企業內部運行機制和相關管理流程,降低內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費者向其宣傳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費理念的基礎上增強其低碳旅游環保消費模式的形成,從而最終實現旅游景點的低碳化營銷管理的運作,這種產業鏈條的聯動是旅游景點低碳生態模式發展的基礎。
循環經濟體系產業生態化路徑
摘要: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之一,“循環發展”理念成為區域循環經濟體系構建的重要指引。結合生態意義突出的陜南地區發展實際,通過對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構進程中以升級現代農業、強化循環工業、凝練生態旅游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化產業路徑及其成效進行分析,有助進一步推動對陜南循環經濟發展。
關鍵詞:陜南;循環經濟;現代農業;循環工業;生態旅游業
在黨的報告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1]40“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1]40被列為我國“推進綠色發展”[1]40的重要途徑,成為了我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1]42過程中的重要工作。黨的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由此可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代表的生態文明理念始終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相關實踐不斷得到拓展和深入,引導著我國各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在質量和水平上持續優化和提升。陜南地區北依秦嶺,南倚巴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基于突出的生態意義,實現該區域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成為推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為兼顧陜南發展過程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均衡,以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導,并被專家學者關注。張田英[3]、馬靖[4]、李天芳[5]等宏觀描述了陜南采取循環經濟發展策略的必要性,分析了陜南實施循環經濟產業模式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些研究成果一致強調了做好陜南地區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對陜南循環經濟體系建設也提供了諸多有益建議,但在如何從地方主要產業的生態發展著手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框架及相關實施路徑等問題上仍留下了有待繼續探討的空間。因此,本文結合陜南地區發展實際,分析了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構進程中以升級現代農業、強化循環工業、凝練生態旅游業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生態化路徑及其成效。
1升級現代農業:筑牢陜南循環經濟壓艙石
陜南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區,兼具南方亞熱帶稻作農業和北方暖溫帶旱作農業(小麥、玉米種植等)特征,是我國傳統農業區之一。漢中盆地盛產水稻、油菜、柑橘等亞熱帶農作物,是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安康、商洛雖地處秦巴山區,但桐油、蠶桑、冬桃、核桃、板栗等特色農產品同樣蜚聲國內,兼具種植歷史久遠和生產規模較大雙重優勢,具有較高的農業經濟價值。在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古代社會,陜南農業和特色種植業一直是地方經濟的基礎。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因區位交通的局限,陜南農業科技升級緩慢,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直至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通暢了農業信息交流,才使陜南升級現代農業的基礎和技術條件日益成熟。其中,循環發展理念就是這一時期引入的促使陜南啟動現代農業升級的重要思想資源。升級現代農業的主要技術路線基于現代農業循環發展理念———“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和對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6]類似現代農業升級技術路線與農業生態化發展路徑高度統一,著重強調綠色環保的屬性,全面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鑒于陜南生態系統、生態作用以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陜南現代農業的升級重點不在于農作物種植規模的擴大,而在于原始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加工全鏈條的開發和優秀品牌的打造。陜南農業基礎最為雄厚的漢中市,在近十年的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大力扶持有機稻米、綠色稻米基地、“雙低”油菜基地建設,用先進加工技術規模化生產“胚芽米”和“低芥酸菜籽油”,形成“漢谷源”“芳祥”“定軍春”“建興”等多個較有影響的綠色糧油品牌。以“漢白豬”為代表的特色養殖業不僅積極致力于國家級標準化示范豬場建設,更與以上海東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國內著名企業合作,共同打造集種植、飼料、養殖、屠宰、肉食品加工為一體的“現代環保健康”的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力求建立生豬養殖循環產業樣本。漢中在推廣種植紫色玉米及紫玉米花青素萃取和相關生物食療、理療產品方面取得突破,成為了傳統農業依托現代科技產出綠色高附加值大健康產品的代表。正因為有諸如上述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的良好成績,如今漢中市不僅鞏固了國內優質糧油產區的地位,也成為陜西循環經濟產業領域向穩向好的發展。漢中現代農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完善現代農業科技支撐”“打造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7]是實現農業生態化升級過程中一體兩面、內外呼應的重要途徑。鑒于農業生態化在陜南循環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以漢中為代表的陜南現代農業更注重有效發揮循環經濟的壓艙石作用。對陜南循環經濟未來發展而言,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和擴展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工作仍須持續深入,以確保陜南循環經濟體系的基礎更加堅固穩定。
2強化循環工業:建好陜南循環經濟主陣地
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研究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增長方面一路凱歌,但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加劇了我國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速度。在農業發展方面,人口增長、資源匱乏、生態破壞更是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根本性難題。為引導我國農業的轉型發展,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轉化,構建農業發展與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環境資源保護和諧發展的局面,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引入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論,已經成為國家層面和社會各界的發展共識。本研究順應這一趨勢和理念,以我國黃淮平原農業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運用BPEIR模型并結合Delphi法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從資源產出、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資源環境安全、經濟與社會發展等五個層面入手,對該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予以綜合評價,分析黃淮平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促進該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BPEIR模型;特爾菲法;綜合評價
一、選題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體系的日漸成熟,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隨之而來的農業生態環境破壞、農業資源消耗過度等問題,也成為了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項難題。隨著循環經濟戰略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看到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建設方向。黨的十八大會議報告明確提出,今后要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加快經濟方式的轉變,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增強再利用和資源化的效率。在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業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了在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對農業資源環境的保護。而在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更是進一步明確了要大力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助推我國農業新發展的發展意見。利用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在政府及社會各層面達成普遍共識。
二、農業循環經濟的基礎理念
1、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最早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提出,它強調代內之間和代際之間的公平公正性,最初給予的定義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既要滿足當前人民社會生活需要,又不可以以損害后代子孫生存環境作為代價。后來可持續發展這一經濟理論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并逐漸滲透至國家發展的各個領域。我國于1995年正式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納入到國家基本戰略層面,并且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農業領域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保護利用、農民收入和農村就業機會的穩定增長以及糧食供給的充足性和安全性。2、循環經濟。我國最早使用“循環經濟”一詞的是劉慶山(1994年),其后學術界及各行各界對其進行了廣泛的深入研究。關于循環經濟的理解,學者們說法不一,本研究綜合各派界觀點,認為:循環經濟是指基于生態經濟學原理,將物質流從傳統的單向流動轉變為新型的雙向或多向流動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最少的資源及能源投入實現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小的環境污染,在有效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實現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的有效統一。3、農業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在農業領域的具體應用,它是一種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將循環經濟理論引入農業生產實踐,以實現節能減排、高效利用作為主要目標,注重經濟增長、社會效益、生態環境的協同進步,最終實現廢棄物再利用、節能生產以及低碳循環高效的綜合利用一體化的經濟發展目標。農業循環經濟作為一個集經濟、生態和社會于一體的綜合化系統,具備以下三大特征:一是經濟化特征,即將傳統農業的線性流動模式升級為往復流動的循環模式,通過降低農業發展的物質能量投入和延長該投入在農業生產與生態系統的流通過程,來達到提高農業產出水平的目的;二是生態化特征,即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手段進行節能減排和低碳循環,在實現資源持續利用的同時,達到緩解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目的,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增長;三是社會化特征,即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在自然規律框架內實現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和社會效能合作共贏的發展局面。
綠色經濟良性發展對策研究
摘要:濰坊市綠色經濟發展存在發展基礎好、循環經濟發展亮點頻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制造業綠色步伐較快等優勢,也存在近海海洋生態惡化、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劣勢。要推動濰坊市綠色經濟良性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重視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將綠色經濟發展與新舊動能轉換和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
關鍵詞:綠色經濟;循環經濟;鄉村振興
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所謂綠色經濟,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兼顧生態、環境和資源等要素,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新形態。綠色經濟以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為基礎,有利于形成資源節約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是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落腳點。
1濰坊市綠色經濟發展的優勢
1.1綠色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基礎。濰坊市綠色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先后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殊榮。2013年,由國家統計局、北京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等相關單位聯合《2013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個測評城市中,濰坊市位居前十名,綠色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濰坊市重視水系綠化,完成濰河、彌河、虞河等17條河道的生態修復工作,新增水系綠化20多萬畝,建成水系綠色廊道和生態保護體系。濰坊市積極創建“國家公交都市”,推進綠色智能公交體系建設,全市新能源公交車和純天然氣公交車累計占車輛總數的76.69%。濰坊市以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為重要契機,加快發展綠色產業,節能環保、新能源和電動汽車、生物基新材料等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1.2循環經濟發展亮點頻出。循環經濟是按照資源投入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和廢物排放資源化原則,以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過程,其目標是以最小的發展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2013年,濰坊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立項創建的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濰坊市印發了《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實施方案》,引導企業對垃圾和下腳料進行深度加工,拉長產業鏈條,減少和轉化污染物排放,打造濰坊發展升級版。昌邑市實現城鄉垃圾全方位、無縫隙、全覆蓋管理,走在全國前列;濱海區探索出了“一水六用、動脈擴張、靜脈串聯、動態循環”的特色循環經濟新模式,被確定為省循環經濟示范區;海化集團被確定為省循環經濟試點企業,濰柴動力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發動機再制造試點企業。2018年1月,濰坊市成為全國首個正式通過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驗收的城市。1.3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節能環保產業是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技術、裝備和服務的產業。濰坊市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較快,主導產品為高效節能電動機、低排放燃氣發動機及再制造柴油機、LED照明產品和污染治理設備等,城鄉生活垃圾生態化利用技術全國領先。濰坊市按照“一主多副”的園區布局,建成濰坊節能環保產業園、諸城節能環保產業基地、高密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三個園區,依托骨干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集聚區,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濰坊節能環保產業園已形成以國建高創、雷諾特動力、綠特空調等企業為龍頭的節能設備產業,以泰北環保、愛普環保等企業為龍頭的環保設備制造產業,以大洋泊車、銀河泊車等企業為龍頭的智能泊車產業鏈,園區內組建了節能環保產業服務聯盟。諸城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以開元公司的高效節能電動機和金昊三揚和貝特爾的固液分離污水處理環保裝備以及宏基工貿新型保溫建材為引領,發展節能環保企業39家。高密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以豪邁科技高效換熱器、恒濤節能環保鍋爐設備和藍天環保污水換熱設備為引領,發展節能環保企業23家。1.4制造業綠色步伐較快。綠色制造,又稱面向環境的制造,是兼顧資源效益和環境影響的現代化制造模式。隨著“互聯網+”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呈現出深度融合趨勢,綠色制造已成為生產方式變革和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濰坊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突出,綠色制造優勢明顯,全力打造國際動力城、光電城、健康城和VR科技城,涌現了濰柴集團、歌爾集團、盛瑞傳動等一大批綠色制造領域的骨干龍頭企業群和“隱形冠軍”企業群,為產業轉型升級、全力打造產城融合的國際化現代新城注入“綠色、智能”的全新動力。2017年8月,工信部公布全國第一批綠色制造示范名單,濰柴動力入選全國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2018年2月,工信部公布全國第二批綠色制造示范名單,濰坊高新區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
2濰坊市綠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漢中循環經濟的對策研究綜述
摘要:循環經濟是一種適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關注的是資源減量、循環及再利用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本文介紹了循環經濟的內涵,分析了漢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及對策措施。
關鍵詞:漢中循環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對策
0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本文就循環經濟的內涵和漢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及措施等問題談幾點看法。
1循環經濟的含義與特征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20世紀60年代。“循環經濟”一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它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整個大的系統環境內,在資源的投入、產品的生產、產品的消費及其廢棄物的排放一系列的過程中,把傳統的純粹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他認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破壞環境,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所以必須要以新的發展觀發展經濟:必須改變過去的“增長型”經濟為“儲備型”經濟;要改變傳統的“消耗型經濟”,實行休養生息的經濟;實行福利量的經濟,摒棄只著重與生產量的經濟;建立既不會使資源枯竭,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能循環使用各種物資的“循環式”經濟,以代替過去的“單程式”經濟。“循環經濟”這一術語在中國出現于90年代中期,1998年我國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確立了循環經濟的“3R”原則的中心地位:即減量化(Reduce)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再利用(Ruse)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再循環(Recycle)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
雙碳目標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研究
摘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河南工業領域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帶來重要機遇。但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空間布局分散、科技支撐不力、金融供給不足等因素長期制約著河南工業綠色發展。加快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在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支撐河南未來發展中找準結合點和突破點,從科技創新、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政策保障等多方面進行調整和支持。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河南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已經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必然選擇。河南省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明確要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工業領域作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主陣地,“雙碳”目標下既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巨大的減排挑戰。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需要統籌兼顧加快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和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雙重目標,這不僅是服務全國“雙碳”目標的自覺擔當,也是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更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提供堅實支撐的必然要求。
一、充分把握“雙碳”目標下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機遇
實現“雙碳”目標,勢必要求經濟社會轉向綠色低碳發展模式,這將深刻重塑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深刻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將為工業領域帶來重大的發展機遇,帶動形成新的增長點和動力源,重塑新發展格局下河南工業競爭新優勢。
(一)新型電力系統將加快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