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語法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8 16:31: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淡化語法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知識管理論文
摘要:中學語文新課標沒有規定基礎知識的“內容標準”,體現了對知識的新的處理策略,即在弱化死記硬背,強化理解運用的原則下,強調課本和師生對知識的主動選擇。課本對知識的建構即課本研制者的建構。課本知識在幾十年一貫而未變的情況下應進行一次大的吐故納新式的重構。應特別注意的是:弱化漢語語法知識,引進并強化言語知識;強化和完善常用文體的結構知識;豐富和拓深文學作品的敘事知識。
關鍵詞:語文課程;知識的建構;課本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03-11-20
作者簡介:方武,池州師專副教授,主要從事語文教育學和文章學研究。
與過去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相比,初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刪掉了體現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與所有其他課程標準相比,唯獨語文課程標準沒有體現基礎知識的“內容標準”。有人由此斷定新課標主張弱化知識。但筆者認為,從新課標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面強調看,從新課標“可以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的提法看,從新課標對“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探究能力”的整體強調看,新課標對知識不是進行弱化處理而是進行了新的策略性處理:在弱化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強化對知識的理解、運用的原則下,將知識的選擇和建構的自主權下放給課程的執行者──課本的研制主體和課程的教、學主體,即強調課本的研制者和教師以及學生對知識的主動選擇和建構。由于“知識獲得是個體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新經驗的過程”,“知識的獲得又是師生多個視界的經驗融合過程”[1]而“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過程又具有更多的個體經驗性和情感體驗性的課程學習特性,這就使得這種處理策略是正確的:一方面可以抑制過去業已存在的死記硬背知識的情況,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課本研制者、教者、學者因文制宜、因教制宜、因學制宜地主動參與課程知識的建構,為課程知識的建構開拓無限的空間。為促進課程知識的建構,本文擬對課本對課程知識的建構問題略作論析。
網絡語言的語境及話語特點詮釋
摘要:面對網絡語言對書面語言的挑戰,我們應當采取積極的態度,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口語化、簡潔化,時代性上不斷調整書面語言的應用原則,兼容并蓄,發展規范化的書面語言。
關鍵詞:因特網語言傳播規范
隨著因特網的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網絡,網絡實際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網絡交際的過程中,由于其語境的獨特性,它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網絡語言符號,也呈現出顯著的特點,對書面語言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
一、網絡語言語境的獨特性
(1)虛擬性
網絡語言語境最突出的特點,是其語境的虛擬性。在虛擬的語言環境里,相識的或熟不相識的人們,就某一話題,在網上展開交流。
初中英語新教材和教學方法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教材優點缺陷教學
【論文摘要】“人教版”英語新教材是當今中國英語學科的主要教科書之一。本文通過自身在教學崗位上的親身教學實踐活動,分析總結出這套教材具有的一些優點和存在的部份缺陷,提出了自己對這套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想法。
實踐與構想新教材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簡稱英語“人教版”,這套教材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現已正式在我省的大部分地區開始使用,現在就我在試用這套教材期間的一些想法和實踐活動作一個總結。
一、新教材的優點和缺陷
1.新教材具有的優點
(1)新教材的知識點和語法具有超前性和重復性。如英語中的八大時態,在初中部,這套新教材中就重點完成了六大時態,即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現在完成時,過去進行時,有些時態從一出現后,在以后的教材中就反復出現,并且有些時態要在以后的課本中才正式學,在前一兩個學期就有出現。
大學語文教學功能研究
【摘要】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教育非中文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然而一些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和內容安排,認識上大多停留在膚淺的語文基本知識傳授和文化傳統傳承方面,大學語文課程亟需改革與創新,要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強化思維培育,提升思維品質,助力創新創業。
【關鍵詞】強化思維培育;思維品質;助力;創新創業
一、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與課程任務目標解讀
多年來,語文界在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問題上有諸多紛爭,往往糾結于“人文性”與“工具性”。而相對較為一致的部分是: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教育非中文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語文屬于語文學科,語文的學科性質包括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和啟發性。然而,不同教學單位對這段文字內容的解讀并不一致,實施過程中的差異更大了。有的繼續中學階段的做法,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很少安排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內容,幾乎全是文學品讀和欣賞。有的大學語文課堂弱化了語文知識和語言表達技能訓練,課堂教學只是把作品作為讀本,以作品主旨、表現手法等作為教學重點,甚至微言大義式地發揮作品文本內涵,大學語文課就成了文學欣賞課、品德教育課或人文精神文化演繹課。甚至有的大學語文教材編寫得近似成了文化讀本,拋棄了“語文”的概念,將“大學語文”課變為傳統文化課或者人文思想課。這些問題的存在,是由對“語文”本質屬性認識的不足造成的。(一)一切語文現象都是思維的結果和進行過程,語文價值在于思維的結果,更在于過程和技能方法無論將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或者語言文化,語文的本質都是以語言為本質的。語言是人類進行信息加工、信息交換活動的最重要的第二信號系統。這個信號系統是人類實現理性認知的最根本途徑和最有效途徑。如果不能全面掌握這一信號系統的規律、方法和規則,人們的認知活動必然走向低效甚至混亂。[1]語言文字、文學、文化,都是思維的結果。語言文字,是前人思維的火花,是先輩的思想成就,固然應當學習繼承,但若忽視了思維的方法,我們的思想就難以進一步產生更高水平的成就。掌握語文這一思維工具的規律、特點、方法、規則,應該是語文課程最重要的任務。這里面固然包括要準確理解認知前人已有的思維結果,而相關的活動能力,包括聽、說、讀、寫、思的語文能力,是需要自主思維訓練完成的。這樣才能真正掌握作為思維工具的語文的功能。[2]1.就整體水平而言,現代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亟待提升現階段大學生的語文學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進入大學之前和進入大學之后。進入大學之前,大學生們普遍經歷過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小學、初中和高中都是名義上的基礎課、主課程,這應該算是國家對基礎教育階段母語教育的重視。然而,中小學的語文學習都有著極強的“應試”特征。盡管國家大力倡導并嚴令實施素質教育模式,但卻難以擺脫高考指揮棒的左右。中小學的語文課程,基本上是靠機械記憶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簡單的字詞,以強化記憶加機械模仿的方式,全盤接受和消化先賢的作品和思想。[3]作為思維基本元素規律的字詞法,譬如字詞意義的來源,字詞意義的分類等等這些認知世界基本出發點、認知角度、認知方法的分析介紹,在中小學課堂上是幾乎見不到的。漢字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以表義為主要特點的文字符號系統,如果不能全面深入掌握造字方法(本質是思維認識的基本思路)、用詞規律等,我們就根本無法真正領會前人思想成果的核心和真諦。如果不能全面了解漢字的多重意義,我們更是無法準確領略前人思想的豐富意境和深刻內涵。語法,是語言使用的法則,其實是思維活動的基本途徑和技巧,掌握了語法才能實現思維活動的合理性,也才能實現語言交際的統一性、廣泛性和有效性,可惜我們現行的中小學語文課程中卻幾乎沒有完整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訓練內容,學生往往只能可憐地從外語課上學得那么一點點,在語文考試中厭惡而又暗自慶幸地使用。思維的方法和規律中最重要的邏輯知識和能力訓練,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是以能力拓展形式存在的,大部分教師是以學生自主閱讀方式完成教學,一般是用一個學時簡單概括便草草結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在3000字左右的篇章中,學生到底能了解掌握多少邏輯思維的方法和規律呢?修辭,表面看是實現語文華美的途徑,而本質上卻是思維嚴謹性、合理性、高效性的實現手段,如果不明確這一特點,修辭學習的價值是難以實現的。那么進入大學之后呢?如果像一些高校那樣,延續中學的語文教學模式,那么大學語文頂多算是“高四”語文。如果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淡化語文的工具性,忽略語文作為思維工具的知識、規律、方法、規則,只注重語文所承載的文學、人文與文化,那么我們的大學語文將很難實現教學目標,錯過提升大學生基本能力素養的時機,特別是會錯失培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培育創新型人才的根本教育目標。曾經在賀陽等人《高校母語教育亟待加強———基于海內外十余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光明日報》2011-1-11)中看到:中國人民大學“大學漢語”課上的作業“給導師的自薦信”,共收作業74份,其中49份作業存在行文格式問題,占總數的66.2%;更有64份作業存在表達語氣與自薦信要求不符的問題,占總數的86.5%;74份作業都或多或少存在搭配不當或虛詞誤用等語法問題。人大學生如此,更遑論其他高校了。這里的統計結果,直接表現的僅僅是語文基本知識的問題,而其中更深層的其實是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問題。[4]從大學生語文水平可見我國的語文教學問題的嚴重,我們的大學語文課程任務是多么嚴峻和沉重。黨的十八大以來,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標。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是體現個人能力的核心評價指標,也是一個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最大最根本動力。相應地,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就應該依據語文學科的根本性質———工具性,進行科學分析探究,與時俱進,加以改革,為實現高素質、創造(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發揮作用。語言文字是思維的物質外殼,這一語文的根本屬性,決定了語言文字在思維活動和智力開發方面的重大意義,作為思維成果的人類自然認識、意識形態、道德評價、審美評價等內涵,決定了語文在提升和完善人文素養、道德情操方面的重要意義。盡管人文素養的培育提升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并不是大學語文這一門課程可以完全承擔得起來的。然而,語文課程絕不能輕易放棄“語文”的根本。為此,大學語文一定要注重從培養思維基本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出發,發揮語文學科作為思維工具的功能,實現對人的思維活動品質的提升,也就是說,大學語文課程一定要以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積極探索和實踐提高大學生思維認知與認識批判能力的路徑、方法,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思維品質,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進而真正培養出創新型高素質人才。2.大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大學生的素養提升和能力提高“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主體、宗旨,應該是通過科學系統的語文與思維的知識、技能訓練,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和品質,真正提高語文修養,提高語文運用能力。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教育非中文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語文”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相關內容相比,有深度和廣度的不同;而與公共選修的文學作品鑒賞等課程相比,又有著側重點方面的差異;與傳統文化課程相比,有學科門類的不同;與應用寫作課程相比,有內涵范圍的不同。[5]而這些不同,其目的是要培養大學生各不相同的實際運用能力?!按髮W語文”不能成為單純的文學作品鑒賞課程,也不能成為文學史的簡介,不能上成“高四”語文課,把多種藝術形式,比如傳統戲曲表演等引入大學語文課堂,更會使大學語文顯得不倫不類了。(二)大學語文,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習思維方法,掌握思維規律,訓練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大學語文,還是應該以優秀作品,即以傳統的字、詞、句、篇為材料和樣本,從思維訓練的角度出發,通過提升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確立他們的規律規則意識,掌握完整的語法,熟練掌握運用以哲學原理、邏輯思維方法等為主體的多種思維方法及規律,實現思維認識的自主化、合理化,形成認識上的有主見和自主的思維能力,可以參透一切話語以及順暢合理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不要認為大學語文是對從前語文教學的簡單重復,這是升級版的語文學習。大學語文,內涵和要求都已經改變。1.升級思維認識基本信息庫字詞,是人類初始認知的最高成就,也是思維認知和信息交換的基礎。對于字詞,以往的學多是零散的,新字詞大多是隨機出現并在課文中隨機學習的。新的字詞教學要用批量的方式,整體性、全息化、連續性、系統性地完成。中國漢字浩如煙海。據統計,1994年出版的《中華辭海》,共收漢字87019個,其中重復字320個。這些曾經出現過的每一個字都是前人思維的成果,認識的結晶。我們很難全部認識繼承,實際也沒有必要掌握,因為其中許多字已經“死亡”,只存在歷史價值了。但是今天我們常用的漢字,人們的實際掌握情況更堪憂。GB-2312標準共收錄6763個漢字,已經覆蓋我們99.75%的使用頻率。筆者曾經在學生中做過調查,按中學課程大綱要求,高中階段要掌握這些漢字。這些字其實分為兩級,一級常用字是3755字,按音序排列,二級常用字是3008個,按偏旁排列。粗略統計結果是,一級常用字,能正確讀音的97%;能基本正確說出三種以上意義并造出句子的91%,能正確書寫的86%,掌握良好。二級常用字,能正確讀音的76%;能基本正確說出三種以上意義并造出句子的46%,能正確書寫的63%,掌握情況堪憂。比較典型的,如“劉”字,絕大部分學生只知道是一個姓氏,幾乎不了解此字的其他意義。2.完善語法(包括修辭)規則系統語法修辭不僅是行文的規則,更是思維的基本規則。盡管學生們的語法修辭知識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上就有過簡單的啟蒙式學習,盡管學生后來中學階段又通過各種途徑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但是許多學生對語法的理解和運用是“半夢半醒”的狀態。知識記得還算清楚,但如何使用卻多是茫茫然。比如句子成分劃分,大多數學生知道句子成分名稱,一半以上學生可以準確識別不同句子成分,但是,劃分句子成分對認識理解語句的功用卻大多不知道、不會用。語法方面,在指導學生畢業論文過程中,指導教師都反映學生論文中的語法錯誤非常普遍。教師指出后,許多學生不以為錯,不知道如何修改。這種現象在當今的高校普遍存在。曾經有一位學理工的同事,介紹了一位南方某知名高校的碩士研究生親戚,請筆者幫助審閱其畢業論文的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受人所托,筆者較為認真地檢查了這篇6萬多字的碩士畢業論文,出人意料的是,從這篇論文中,筆者竟然發現大大小小語言運用方面問題超過200處,有詞語使用問題,有標點符號的錯誤,但更多的是語法問題。這些問題中有的對意義的表達影響不大,有的卻嚴重影響表達效果,甚至對觀點有破壞作用。當然,這位同學的情況也許只是個例,但從其他兄弟院校教師同行那里也經常聽到學生語文水平亟待提高的感慨。語法既是表達的形式規則,又是思維的一般路徑,如不能正確運用,無論是對信息交流還是對思維活動都是極為不利的。以上兩例是要表明,大學語文要突出對大學生的思維培育,要將思維培育的內容融入大學語文的內容,并重點加強,因為,思維是語言的根本內涵,是語文的根本支撐,沒有思維活動的加入,語文是沒有靈魂的。
二、大學語文課程要以開放的態度,主動融合其他學科所包含的思維方法和規律
思維的基本方法無不包含在語言文字之中,隨著現代學科的劃分及課程設置的細化,不同的思維方法和規律在不同的學科中相對各自獨立。簡單歸納一下,常用的思維方法有以下一些:邏輯思維: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思維法、因果思維、遞推法、逆向思維、系統思維等。哲學中的思維:唯物辯證、內因與外因、現象與本質、相對與絕對、靜止與運動、量變與質變、普通與特殊、實與虛、偶然與必然、流程及判定、傳輸流程、判定方式等。創新思維:發散與收斂、聯想思維、多角度思維、側向思維、U型思維、思維補充等。大學語文肯定無法一身承擔起所有思維方法培育訓練的任務,但擔當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在大學語文課堂上為學生確認和肯定其他學科中所包含的思維方法,以促進學生系統化地掌握并運用各種思維方法,而不是封閉甚至將它們對立起來。比如,哲學思維方法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思維方法體系,哲學是對所有學科理論的抽象總結概括,是最高范圍層級的思維方法,可惜一些學生出于對政治的盲目排斥,對哲學也有了偏見,不認真學習哲學。如果我們的大學語文教師能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對這些哲學方法加以客觀介紹和科學肯定,一定會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思維品質,是不同人思維的個性特征,也是人的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所在,主要有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六個方面的衡量指標。優秀的思維品質主要來源于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當學生能夠超越學科界限,將各種思維方法綜合運用于對事物、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時,他們的思維品質便會自然提升,實現認識的突破創新的素質便自然形成,創新的實踐能力便也就自然形成了。
課程改革下語文知識教學論文
[摘要]在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基礎知識教學需要一定的科學化手段,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需要語文知識的指導,語文教育需要語文知識來溝通和提高。語文課程知識教學應注重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對語文規律的歸納,注重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的綜合應用和感受體驗。
[關鍵詞]語文課程;知識系統;綜合實踐;感受體驗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來語文教學大綱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礎知識”這一專門條目。這在語文教育界引起了較大的爭議。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如何看待語文知識問題?要不要廓清語文知識的范圍、層次,讓師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語文知識如何進行教學?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知識教學。
一、語文知識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一)語文知識系統本身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的語文教材都是文選型教材,沒有形成完整的教材價值體系,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教材價值。呈現在師生面前的教材實際上只是“素材型”的教學用書,而不是具有明確價值體系的語文教材。一篇選文的教學不僅包括文章內容、文體知識、相關語文知識等教學內容,還要進行閱讀訓練、寫作訓練、聽說訓練,還要滲透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罢Z文課程體系不是學科性的,整個教學不是引導學生對某個學科對象的認識,所以語文課程不可能像數學、物理等課程那樣直接依靠本學科的知識系統來支撐,通常采取的是文選式的安排。大多數課程都是建立在一個相對應的成熟的學科基礎之上的,與之相對應的學科為本學科課程的理論建構提供了系統、準確、明晰的基本結構?,F在的語文課程主要是偏重于從文獻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我們也確實拿不出一套真正為中學語文教學所學的語文系統知識?!盵1]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10篇
第一篇:中學語文備課策略探討
中學語文課程的備課一般分為:研究教材、走近學生、設計教學方案和設計教學計劃這四個層次,也被稱為“三備一教案”,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獨立。但在信息技術參與下的備課在這四個層次上是有所不同的。
一、備教材
備教材在傳統意義上分為研究教材、課程計劃、教學方案、掌握教學的內容和教材的范圍,在信息技術參與的情況下,還添加了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充的部分。在信息技術的參與下,語文教材更有特色,內容也更加豐富,而且信息技術能夠為我們提供網絡資源,我們可以擁有很多新穎的語文素材和課外資料,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獲取網上的教學資源,進而為學生擴展課外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學習《荷塘月色》,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通過收集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和相關文章如《哪里走》和《一封信》,進而分析《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課外知識,增強其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文章、感受文章,進而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篇文章。
二、備學生
教學的基礎是學生對學科的認知情況。教師在教學前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以及性格特點是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之前充分做好針對學生的準備工作,并且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提高教學的質量。以前教師很難在一段時間內掌握學生的情況,如今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能夠方便快捷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而更好地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教學。如學習《赤壁賦》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在備課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班級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預習狀況。讓學生利用班級討論組系統,將不會的問題和遇到的難題以及沒有解決的相關知識點都反映在討論組里面,教師就可以據此對赤壁之戰進行評價和定位。其中赤壁之戰可以有三大范圍的定位:廣義的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夏季,由曹操發起,目的在于奪取荊州;標準的赤壁之戰也是由曹操發起的,在建安十三年冬季,目的是東進江夏,標準的赤壁之戰是大眾普遍認可的定義;狹義的赤壁之戰是指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冬季東進江夏,在赤壁和烏林與周瑜兩次戰斗失敗,并返回了江陵的部分作戰。諸如以上關于赤壁的介紹,教師可以在備課時選擇一二進行闡述,梳理學生對赤壁的理解,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知識教學策略研究
摘要:語言知識作為語文課程的基石,是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非常注重對語言知識的篩選和編排,積極倡導將語言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但是當前小學語言知識的教學成效不理想,教師在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知識進行教學時往往忽視了語言知識內容本身所蘊含的情感、態度等因素,對語言知識產生的原因和過程,即原理層面的知識,缺乏關注。因此,本文將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原理層、工具層和實踐層語言知識教學提出適當、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言知識;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教學策略
從陳述性知識“是什么,為什么”出發,可以將語言知識分為原理層和工具層,從程序性知識“怎么辦”入手,將語言知識分為實踐層。針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三個層面語言知識教學進行分析和探索,對于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增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
原理層語言知識處在最基礎的層面,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對原理層語言知識的呈現略顯淺少,因此,為彌補教材中此層語言知識的不足,需加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以期學生能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師應加強自身原理層知識的儲備
語言功能教學管理論文
摘要:基于語言的功能特性,對結構主義范式化的語文教學進行反思,將語言教學的誤區歸納為方法論的偏差,并闡述了以學習者為主體、以感性習得為基本原理的功能主義教學觀。強調了語言環境以及學生的第一感受和主體表達的重要性,提出了突出意境、融智育與美育為一體的觀點,闡明了發展興趣、拓廣學習的時空對培養學生語言功能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語言的功能性
中國學生從幼兒時的呀呀學語直到成年后大學畢業,漢語作為母語其學習和應用可謂不曾間斷,但許多學生仍然辭不達意、文理不通、語病百出。高職學生對語文學習有畏怯感的不乏其例,訥于言辭的不在少數,基本上是把語文視作游離于生活感性的一門學科。傳統教學對語法完美性的追求似乎無助于克制學生口頭或書面表達的退化,文章體裁程式化的渲染更是剝奪了不少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或視作文為畏途,或搜索枯腸仍內容貧乏。讀一些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日記,常覺生趣盎然,其切入點及文體未受范式主義的毒害,反而能自由抒發個性特點,其天真別致躍然紙上。隨著年齡的成長,范式被強化了,面對應試教育,師生人人自危,范文示例大行其道。以議論文為例,首段論點,次段論據(輔以素材積累、名言引用),終段結論,雖然寫出來眾口一詞,千篇一律,情感工具化,枯燥乏味之極,但文章八九不離十,及格不論,優良在握。也許我們的確培養了許多合“格”的學生,但文思敏捷、不落俗套、出“格”的很少。所謂的“格”正是被強化的結構主義范式。我們不免感到遺憾:語言的本質原在于表達和交流個體的情感、傳遞新信息內涵,語言的功能是第一位的,結構是第二位的,結構要體現的是語言的共同規則,是為功能服務的,它的存在是必要的,而它的價值僅是作為信息的的載體而已。從語言的產生、演化及個體的習得規律看,結構是約定俗成、逐步被總結和相對固定下來的,它是從隱含到顯化,從感性上升為理性的,但功能始終是目的。語言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如兒童學話,并非從結構規則入手,把語法知識放在首位的;而著重是以學習者信息表達的直接指向為優先,以指導者的糾正引導(使之合乎習慣要求)為輔助的。換言之,是“習而時學之”而非“學而時習之”的,這是較為合理的語言學習規律。如果輕重失據,強化了邏輯的、共性的、作為載體的“格”,而忽略甚至犧牲了感性、個性、作為內涵的“非格”,那是得不償失的。不但沒有反映語言學習重應用、重環境、重功能的意義,而且如若跳出狹隘的語文學習來看,對于學習者的情感發展、獨立性、主體性、思想性等素質的形成和增進也是顛倒和有害的。典型的例子如98年高考作文,眾多考生不惜以“犧牲”父母婚姻、甚至性命為代價博得同情、騙取高分,我們無法想象這樣的教育結果是什么。當然語言的功能性學習與結構性學習是有著有機聯系的,并非是此非彼,水火不相容的。大眾化的普通教育,是要培養其愿表達、敢表達、會表達(規則不錯)的語言人格及基本能力,能不悖于共通的語言規則來做到“無誤表達”進而達到“善表達”,能較好地使用語言,闡明獨立個體的觀點和意蘊。從事實上看,不少具有鮮明人格的小說家、雜文家、思想家也非文科出身,更非語言學、修辭學等學科的專家。學習者只要能保持獨立思考的人格,駕馭語言并非難事,以主體習得為主更為直接可貴,“言為心聲”、“文以載道”,是自然能做到的。
結構主義的語言教學觀是以“格”為中心的,它提煉、總結、歸納語言規則及概念體系,并傳授這些規則和概念,把對這些規則的知識性了解程度作為語文水平的標尺;這樣在教學目標定位上必然有所偏頗。
功能主義的語言教學觀是以“非格”為中心的,它強調語言的功能本質和學習者對語言材料本身的感性接觸,從語言運用的需要出發,重視語言的對象性、環境性,著重自然語感的和諧增長,相對淡化了結構體系的傳授。
筆者認為:語言學習要重視理性,但語言學習的特點在于其感性經驗更為直接,兒童通過模仿性的訓練,聽、說(包括對話)、閱讀多了,也能自覺糾正不合常規的表達習慣及語病,盡管不懂得語法上的基本概念,那些隱含的語法規則要求實際上已通過感性的學習以隱含的方式掌握,那些范式化教育的目的其實是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熏陶和面向情境的表達應用來達到的,這就是所謂語感的形式。語感是語文素質的核心,文言也好,白話也罷,古典詩詞,現代詩歌,凡有所成,無不得之于語感,而非語法。語言的自然運用本應是生活化和經驗化的,就好像學習游泳一樣,善游者未必懂得流體力學和生物力學,不懂得有用的分解動作與技巧概念,但它可能游得更自如,甚至更能毫無拘束地游出個人的風格。
高校外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語言使用者對話題和語言形式的選擇往往夾雜著其個人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思想信念和利益旨趣等,從而使語言的意義表征蘊含著意識形態因素,并對他人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這無疑對外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外語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前活動中導入中國國情與文化知識、在詞匯和語法教學中批判性解讀語言運用背后的意識形態指向、在課堂活動中實時監督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變化等,潛移默化地消解學生外語學習中外來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語言;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外語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和環節,是高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證。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辦〔2004〕16號)中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責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由此可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責任,而是教授所有課程的教師的責任。所有教師都有必要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方法。本文擬從語言的意識形態指涉功能出發,探討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
一、語言的意識形態指涉功能
語言通常被看作是人類溝通交流的工具、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它還具有意識形態指涉功能。語言對意識形態的表征作用源于語言的表意功能。語言的意義本身具有模糊性,語法系統和詞匯在詞典中的意義只是為語言使用者之間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礎,但“語言運用絕不僅僅是在交流中產生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它是在社會語境控制下使用的一種文化上的特殊行為、一種在特殊話語場景中作出的特殊選擇。”[1](P4)在實際語言運用中,發話人要根據語境考慮“說什么”和“怎么說”的問題,并對詞匯和語法系統作出相應選擇,由此語言的意義才能明晰。在此過程中,發話人所處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價值觀、世界觀、信仰等意識形態因素不可避免地會對發話人及其選擇產生影響,給選擇結果打上意識形態烙印。因此,語言的意義可以說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進行選擇的結果,而且這種作為語言使用者選擇結果的意義并不是中立的,往往具有意識形態特征。例如,美國一直以自身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傲,認為其在全球的霸權地位不可侵犯、不容挑釁,所以在針對“9•11”事件的報道中,與有些國家的媒體采用中性意義的“inci⁃dent(事件)”一詞不同,美國政府和媒體多使用“at⁃tacks(襲擊)”或“terroristattacks(恐怖襲擊)”,將美國置于受害者的位置,為美國政府后續采取一系列反擊行動提供了理由,也使政府和軍隊的決策更容易獲得美國人民和相關部門的支持。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對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而語言使用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反過來可以反映和表征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它還與意識形態交織在一起,具有意識形態指涉功能。
二、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盲人摸象故事反思語文教學研究
摘要:撇開“盲人摸象”原有的寓意,從學習、探究未知事物的角度重新解讀這個故事,并借此反思當下語文教學存在的弊端,提出應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積極通過有效閱讀來豐富學生認知,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
關鍵詞:盲人摸象;語文教學;反思弊端;學生認知;語文素養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跹裕骸鬄楹晤??’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边@就是我們熟悉的“盲人摸象”故事,它的寓意是對事物只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是極不可取的。這里,筆者撇開盲人摸象原有的寓意,從學習、探究未知事物這一角度去重新探究這個故事,并借此思考中學語文教學中同樣存在的“盲人摸象”現象。
一、“盲人摸象”故事原因新探
盲人摸象,他們得出的是一大堆讓人匪夷所思的答案。筆者認為,歸根結底,“認知有限”才是盲人摸象留下千古笑柄的最主要原因。
(一)大象是盲人認知上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