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調查報告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15:52: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村調查報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鄉鎮村情調查報告10篇
第一篇
村位于圩鎮北面,全村共有16個村民小組,571戶農戶,2300口人。其中黨員33人,35歲以下黨員5人,60歲以上黨員13人,女性黨員3人,有“雙帶”能力的黨員3人,高中以上學歷10人。現轄區面積4719畝,其中:耕地面積1719畝,山地面積3000畝。村內有“黃氏宗祠”一座,村里的主導產業是種植水稻、煙葉、臍橙和生豬養殖,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200元,村集體收入100%來源于鄉鎮財務“轉移支付”。
一、基本情況
(一)黨建(“三送”)工作情況
該村設立村黨支部1個,黨小組1個,平均每年發展新黨員2人。自“三送”工作開展以來,該支部高度重視,積極派人與縣派“三送”工作隊員及鎮包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戶開展民情家訪,收集群眾訴求;對村級層面能處理的問題(訴求)及時予以處理,對村級層面處理不了的問題(訴求)及時上報鎮“三送”辦。但由于老村部僅有一間辦公室且已破舊不堪、新村部尚在建設中,目前暫無村級黨員活動場所。
(二)經濟發展情況
村黨支部的調查報告
最近,筆者在**村走訪,一到村口便注意到一座新近竣通的大橋橫臥在寬闊的三橫河上。村支書楊勇自豪地介紹,這座大橋寬5米5、總長將近70米,50噸的卡車能通行,不要說在望直港鎮農村,就是在全縣也不多,總投資70萬哩!
原來,**村先前有一座“超期服役”的舊橋,建成于30年前,橋墩、橋面都已嚴重受損,群眾要求造新橋的呼聲一年比一年高。為了這事,村支部、村委會一班人整整醞釀、籌備了3年。特別是錢的問題,走了好幾步棋:“村財政”省吃儉用擠出15萬元,到縣財政局爭取專項資金拿到30萬元,到各地找**籍老板拉贊助攢到10萬元,最后15萬元的缺口還是村民們拉了一把——村民代表大會一致同意每人捐20元造新**大橋!今年初大橋通車的那一天,村民們都像自家辦喜事似的,自發地到現場放鞭炮、燃斗香,夸村干部為全村老百姓立了一功!
其實,**村支部今年除了造大橋,還有兩件大喜事最得民心,那就是“大泵”、“大圩”的事。“大泵”是指今年春天在東大圩、南大圩新建的一座80泵和60泵,為了讓它們趕在汛期派上用場,村支部經過集體商量,硬是用借款、分期付款的辦法保證了工期。7月初,兩座泵站一開動,圩內的澇水不到兩天就全部排出了,村民們沒有哪個不夸村里決策早、動作快的。“大圩”說的是大西南防洪圩,由于防洪標準不高,防洪壓力逐漸增大,每到汛期,**人都怕它出事。今年3月,村支部征得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后,投資20多萬,動用一批大型機械,歷時3個月、用3萬多個土方對圩堤進行了加固。防汛期間,大西南防洪圩固若金湯!
200多萬搞建設沒要群眾一分錢
**村過去是個窮村,村集體經濟好轉也就是近幾年的事。“原因很簡單,就是村里把可用的水面、圩堤、土地等資源通過公開招標,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楊支書一語中的。手頭上有了錢,村里立下規矩:誰也不許大手大腳,亂花公家的錢,要用就要用在為民辦實事上!村主辦會計徐啟元算了一筆賬,從**年到**年,村里每年都要投資幾十萬元搞建設,加起來有200多萬,沒有向群眾伸手要過一分錢,這是過得硬的。
中心街拓寬改造曾是村支部也是**人最滿意的一件實事。那是**年,經過多年的碾壓、沖刷,本來就只有2米寬的中心街幾乎成了山路,村民們苦不堪言,聽說村里要修路都開心壞了。更讓村民們喜出望外的是,村里要造一條長900米、最寬6米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心街。要知道,這樣規格的路一般只有在集鎮上才有呢!有了村民們的支持,中心街很快在人們的熱切期待中建成了,大伙兒都覺得村里的面貌徹底變了,變得氣派了、漂亮了,更變得讓鄰村人羨慕了。中心街的建成只是一個開端,此后的幾年里,**村每年都有計劃地進行村組道路改造,至今年已基本完成。
關于╳╳鎮╳╳村的調查報告
╳╳月╳╳日進駐╳╳鎮╳╳村以來,我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鎮、╳╳村的配合下,通過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走村串戶和田間地頭訪談、實地察看等方法,深入進行調查摸底,初步摸清了╳╳村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基本理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村位于╳╳縣╳╳鎮東北部,距鎮政府約3公里,屬山地地形,是╳╳鎮的東大門。
全村耕地面積527畝(其中水田面積500畝、旱地面積27畝),林地面積1037畝,水果林面積65畝。
該村轄有8個村民小組,2個自然村,總戶數522戶,總人口1778人,勞動力998人,低保人員17名。
全村現有黨員33人,其中女黨員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黨員19人。
全縣村企共建調查報告
縣鎮位于我縣西南部,屬典型山區鄉鎮,總面積153.7平方公里,人口4.2萬,轄區內共有36個行政村,48家民營企業。近年來,鎮團委從實際出發,提升村級團組織和企業團組織的主動性、能動性,發揮“村企共建”的輻射帶動作用,走出了一條“農村支持企業、企業反哺農村、村企攜手共建新農村”的新路子,初步實現了“以企帶村、以村促企、興村富民”的目標。全鎮有8家企業團組織與行政村團組織結對共建,村企雙方共同投資92.8萬元,培育富農項目11個;發展有機農產品基地4個,種植有機農產品8600畝;以廣大青年團員為主力軍,新修農村道路9條,硬化路面16公里;通過“我為農村獻愛心”活動,共向農村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和其他弱勢群體捐款捐物138.4萬元,培訓并吸納320名農村青年就業,為新農村建設和促進企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開展“村企共建”的動因
一是解決農民青年勞動力就業問題的迫切需要。我鎮青年勞動力資源豐富,部分青年勞動力處于半打工半失業狀態,農閑的時候,出去打工幾個月,農忙的時候就回來,白天干點農活,晚上無所事事。這種狀態對農村青年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開展“村企共建”,可以有效解決這種資源浪費,讓農村青年到企業工作,參加鎮團委與企業共同舉辦的有針對性的培訓班,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企業技術工人的轉變,既可以解決農村青年的就業問題,讓他們有工作、有職業,不再在街上、村里閑逛,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又可以增加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改善農村生活水平,還可以為企業解決“用工難”問題,一舉三得。
二是提升企業團建水平的迫切需要。我鎮民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工業總產值連年保持高速增長,但大多數企業不注重加強團組織建設,企業內部團組織不健全,團的配備和建設得不到重視,重經濟、輕團建在民營企業中是普遍現象,導致企業團組織的覆蓋面不廣,團員數量偏少,團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示范帶頭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
三是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新發展起來的規模企業都是私營企業,農村團組織與私營企業之間交流較少。企業的發展雖然帶動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但在引領農民創業的積極性上不強。另一方面,企業所需生產要素大部分來自農村,為了保證生產要素的持續供應,企業需要建立穩定的農產品供應渠道,因此,需要與農戶進行合作,這就需要企業建立相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這為“村企共建”創造了客觀條件。
二、開展“村企共建”的主要做法
村情調查報告10篇
第一篇
村按人口算在鎮來說也屬于大村,可耕土地面積總量大但是人均土地少,但是,由于大量人員在外務工,增加了人均可耕土地面積,促進經濟的發展首先要轉人口劣勢為人口優勢。
一、要致富先修路
現村道路交通存在的問題:
1.很到小組未通水泥路(如小組到下車小組路段)若遇到下雨天,地面濕滑,車輛根本無法正常通行。
2.由小組通往大圳口小組橋梁過于狹窄且老舊,主要的是橋面上沒有任何的護欄等保護措施,橋梁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村帳鄉管”實施情況的調查報告
“村帳鄉管”實施情況的調查報告
村帳鄉管,簡言之就是村級會計帳目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同意,由村委會委托鄉鎮經管站代記帳目、代管財務、代管檔案資料。今年初,縣委、縣政府決定在羅家坪鄉、牛潭河鄉進行村帳鄉管的試點。為掌握這兩個鄉試點的運作情況,根據領導的安排,縣委督查室、縣紀委、縣經管局組成聯合調查組,于6月17日至18日深入這兩個鄉鎮,通過走訪鄉村干部和農民群眾、查看財務資料、組織座談等方式,對這兩個鄉的試點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了解。調查認為,羅家坪鄉由于領導重視、宣傳到位、措施得力,村帳鄉管已取得了初步成功。6月2日,該鄉19個村的報帳員在鄉村帳鄉管辦第一次集體辦公,標志著該鄉的村帳鄉管工作已步入正軌。牛潭河鄉對村帳鄉管工作作了積極的探索,做了大量基礎工作,但由于該鄉歷年村級財務混亂,村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較低,目前鄉里還沒有接管村上財務,工作任務仍然較大。現將羅家坪鄉實施村帳鄉管的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該鄉的主要作法
羅家坪鄉共19個村,171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1.6萬多人,耕地面積1.09萬畝,是個典型的農業鄉。跟許多鄉鎮一樣,該鄉有相當一部分村會計業務水平低,財務比較混亂,帳目不清、資產不清、村干部卸任不交帳等現象比較普遍,群眾意見大。為改變這一現狀,年初,該鄉在縣里的支持下,決定把村帳鄉管作為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突破口來抓,把其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扎扎實實抓了這項工作。
1、統一思想認識。一開始,鄉里對村帳鄉管還存在不少疑慮。部分鄉干部認為,村級財務復雜難管,“虱婆子在地上爬,不要撿到身上來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部分村干部怕鄉里知道了自己的家底,喪失了自主權,限制了自己的手腳;個別群眾認為,鄉村兩級是一個鼻孔出氣,鄉里村里都是一樣。針對這些疑慮,鄉黨委政府始終認為,村級財務是農民群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過來村上工作難開展,主要是群眾對村干部的財務問題反映大,實行村帳鄉管是“撿開石頭走路”,從源頭上解決村級財務混亂的問題,是抓農村工作的“牛鼻子”工程。為了統一全鄉上下的認識,黨委政府認真召開多層次會議,廣泛宣傳村帳鄉管的主要做法和目的意義,班子成員和機關干部下到各村進行調查走訪,扎實做村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工作。4月12日,鄉政府還組織村干部和部分群眾代表到南縣學習了村帳鄉管的經驗。通過這些宣傳發動,使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對村帳鄉管由不了解到了解、由懷疑到支持,認識得到了高度統一,各方面的積極性已調動起來。
2、成立工作班子。思想統一后,為了推動工作的落實,該鄉成立了高規格的村帳鄉管領導小組,由鄉長任組長,紀委書記任副組長,成立了鄉村帳鄉管辦公室,由經管站全體成員組成。鄉政府在辦公場所十分擁擠和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安排了三間辦公用房,投入1萬元裝修了辦公室和購置了必要的辦公用品(目前尚未購買微機),為村帳鄉管創造了舒適的工作環境。
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的調查報告
我縣屬典型農業縣,共有農村黨員5324名,其中無職黨員占95%以上。長期以來,大部分有素質、有覺悟的無職黨員雖有為群眾辦事,為組織分憂的強烈愿望,但由于缺乏載體支撐,機制激勵,導致思想軟化、宗旨淡化、作風弱化,難以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此,縣委組織部結合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活動,決定在大烏江鎮烏江村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試點工作。
一、運行步驟
1、合理設崗。鎮黨委成立了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領導小組,組織力量調查摸底,根據黨員思想動態、辦事能力、現實表現、群眾反映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堅持因地制宜、因事設崗、因長設崗、因人設崗的原則,設置了思想教育崗、經濟發展崗、事務管理崗、文明創建崗和民主監督崗五個崗位,基本涵蓋了農村的所有工作內容,符合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
2、職責定崗。為保證無職黨員有職有責,賦予在崗黨員的重大事務參與權、干部工作評定權、后備干部推薦權、村組工作監督權、崗內活動自主權、群眾意見收集權、選人用人建議權和民事糾紛調解權八項職責,將崗位職責細化為方針政策學一學,黨員素質提一提,致富經驗談一談,科學技術帶一帶,文明新風樹一樹,公民道德講一講,公益事業抓一抓,治安計生管一管,干部作風評一評,村組財務亮一亮的十個一具體要求。
3、掛牌上崗。將全村104名黨員中的年老體弱,長期生病或外出的黨員除外,剩下的45名黨員列為上崗對象。采取自愿申報、民主推薦、組織指定三種上崗方式,由無職黨員結合自身年齡、文化、體能、資歷、特長等實際,自選申報1至2個崗位。村黨支部本著尊重個人意見,總體平衡的原則,對黨員認崗進行討論審定,每個崗位由1名負責人和8名黨員組成。鎮黨委召開設崗定責動員大會,民主推薦黨性強,經驗豐富,有號召能力的老村干或能人黨員擔任崗位負責人,并作任職承諾。鎮黨委還制作了上崗牌,懸掛在無職黨員家的門楣上,使他們既有光榮感,又有約束力。
4、公示明崗。通過黨務公開欄、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向群眾公布無職黨員認崗定崗、崗位職責和履行崗位職責等情況,接受群眾監督,規范無職黨員行為,增強無職黨員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撫地村實行專業黨小組設置的調查報告
資溪縣嵩市鎮撫地村現有人口1071人,其中黨員35名。近年來,該村黨員相互關系發生了“兩減兩增”變化,即固守傳統種植的黨員之間的聯系減少,帶頭作用不明顯;同住一個村小組的黨員之間的聯系減少,黨小組趨于松散;從事新品種種養的黨員之間的聯系增強,有建立黨小組的需求;從事同一產業的黨員之間的聯系增強,帶頭作用明顯。對此,從2002年底始,該村黨支部嘗試進行黨小組設置創新,變“地域劃分”為“產業劃分”,依據黨員生產技術特長,設立專業黨小組,使黨小組成為引領產業發展壯大的“火車頭”,帶動了生姜、雷竹等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一、基本做法
該村黨支部緊密依靠黨員群眾,充分尊重客觀現實,在組織設置、黨員劃分、確定任務等工作上,既體現了黨組織、黨員及群眾的意愿,又符合了產業發展需求,從而使專業黨小組設置得以順利進行。
1、根據發展需求,創新黨小組劃分。村黨支部根據全村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決定取消原有的以村小組為單位劃分的5個黨小組,新設立生姜、雷竹、林果、養殖和面包等5個專業黨小組。同時,根據黨員的思想素質、技術特長和意愿,采取“個人報名、群眾公議、支部審定”的辦法,確定每個黨員應參加哪類專業黨小組。目前,全村35名黨員全部參加了專業黨小組,其中生姜黨小組4人,雷竹黨小組6人,林果黨小組10人,養殖黨小組9人,面包黨小組6人。
2、嚴格選任標準,配強黨小組組長。依據“思想政治素質好、致富技術好、帶頭作用發揮好、群眾基礎好”的“四好”標準,經黨員推選、支部審議,配齊配強專業黨小組組長。黨員蔡丁有多年來致力于生姜栽植,掌握了一整套的種植技術,使生姜畝產量超2000公斤,畝產值超6000元。在他的帶動下,嚴家塅村小組17戶群眾中,有12戶參與了生姜種植,面積達60余畝,使該村小組成為生姜種植專業組。經黨員和群眾推選,蔡丁有擔任了生姜黨小組組長。現在,全村5個專業黨小組的組長都是各個產業的技術能手、“雙帶”黨員和群眾公認的致富“領頭羊”。
3、結合產業特點,明確黨小組任務。各專業黨小組在明確政策宣傳、團結群眾、維護穩定等共性任務的基礎上,突出了帶領產業發展的個性任務。各專業黨小組在黨小組長的帶領下,對各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調查,提出產業發展規劃,提交黨支部研究決定,然后由各黨小組組織實施。林果黨小組根據群眾好種果樹的傳統習慣,對全村種植能手和面積進行調查,提出用3年時間,新培養林果種植能手20名,實現戶均林果2.5畝、年增收600元的發展目標。目前,全村5個專業黨小組都制定了各自的發展規劃,并采取結對幫扶、集體幫扶等多種方式,向群眾傳技術、援資金、送信息,推動產業發展規劃的落實。
“村帳鄉管”實施情況的調查報告
“明星村”的危機—對灰山港鎮向陽花村的調查
長期以來,灰山港鎮向陽花村是我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一面旗幟,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該村位于灰山港鎮城區,有1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6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69人,耕地面積200畝,2004年人均純收入3188元。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集體經濟由幾部板車組成的運輸隊起家,通過村黨支部、村委班子成員和全村群眾的不懈努力,規模不斷發展壯大,鼎盛時期全村發展村組集體企業30余家。2002年—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過了億元,每年向國家交納稅金500余萬元。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群眾帶來了較好的福利待遇,從1985年開始,村民男滿60歲、女滿55歲,可享受每人每月分別為35元和30元的退休金;退職的村干部和企業干部可享受120—220元不等的退休金;連續16年村民上繳國家的統籌款都由村上負擔。然而由于市場形勢的變化,近年來集體企業漸呈萎縮之勢,到今年年初,全村村集體企業僅剩3家,其中兩家為水泥企業,即向陽水泥一廠、二廠,另一家為玻璃廠,目前已停產。由于村集體企業發展停滯不前,向陽花村集體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全村近4000群眾享受的福利到底還能維持多久、怎么維持?幾千萬元的集體經濟能否保值、怎么增值?這些已成了向陽花村現任班子和全村黨員群眾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
“縮了水”的企業資產
向陽花村的兩個骨干企業——向陽水泥一、二廠2000年通過市有關部門的審計評估后,企業的凈資產為5400萬元、村辦公樓及商店門面折價1400萬元,加上幾處停產小企業的不動產,全村集體資產共計為7000萬元左右;負債是兩個水泥廠欠縣農業銀行貸款2350萬元。2004年,據村干部估計,兩個水泥廠的凈資產不會超過3000萬元,3年減少2000多萬元,欠銀行的貸款仍有2100多萬元。目前企業仍沒有升值的跡象,還在繼續貶值“縮水”。企業資產大幅“縮水”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企業機械折舊。兩個水泥企業建成投產都有了一定的年限,一廠是1984年投產,二廠是1996年投產,設備已顯陳舊,每年都需上百萬元資金用于設備的更新、維修。二是水泥行業競爭激烈。近兩年來,灰山港及周邊地區的水泥行業掀起了新的一輪創業高潮,其規模、工藝設備都遠遠超過原來的水泥企業。向陽花村的兩個8.8萬噸水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新一輪的產業發展競爭中處于下風。從去年至今,灰山港鎮就新上了一條年產量30萬噸的立窯生產線和一條年產量45萬噸的旋窯生產線,并且其規模還在呈擴張之勢;周邊的寧鄉、益陽等地去年以來由灰山港人投資興建了產量達80萬噸的粉磨站(直接從湘鄉等地進水泥熟料后,經過打磨就可制成水泥成品向市場銷售)。激烈的競爭使向陽水泥一、二廠原來的優勢逐步失去,無論是產品質量的提升,還是產品成本的控制,都無法與新上的企業一較長短。再加上水泥行業生產成本上升,市場和投資者不再看好年產8.8萬噸的水泥生產線,使年產8.8萬噸的水泥生產企業由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靚女”變成了“丑小鴨”,向陽花村的支柱——兩個水泥廠的資產大幅“縮水”也就不足為奇。
日益凸現的收支矛盾
去年向陽花村的收入(企業上繳和門面租金)接近400萬元,其中兩個水泥企業的承包金為382萬元、門面租金10萬元左右。但由于企業設備陳舊導致經常發生機械故障影響生產,企業承包主便找村支部、村委會要求調減承包金,承擔維修費用,2004年用于兩個水泥企業的設備維修費用達110萬元,村上實際收取的承包金只有272萬元,收入明顯減少。而與此同時,村上的剛性支出卻無法壓縮下來,一是銀行利息每年160余萬元,二是村民和退職村干部、企業干部的退休金及現任村干部工資需支出40萬元左右(該村目前有400余人在村上拿退休金,并且每月都有變化,每年的支出接近30萬元,8名村干部工資在10萬元左右),三是替村民交納的稅收8萬元(含部分贊助),四是救災扶貧、學校、水利等福利和公益事業支出20萬元左右,五是辦公、會議、招待等其他日常開支。據村干部介紹,除去銀行利息外,每年村上的開支至少要80萬元。近5年來,還出現了寅吃卯糧的現象,即通過拿下年的企業承包金抵上年的支出,來維持村上的正常運轉。由于資金緊張,今年銀行利息還只清償10萬元,其余的要待2006年承包金到位后方能清償。
鎮委能人治村調查報告
近年來,鎮把實施“能人治村”工程作為新時期創新村級執政方式、加強村級管理的重點,有力地加快了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目前,該鎮有“能人”型村“兩委”干部152名,占81.3%,成為推進農村各項工作的骨干力量。
一、主要做法
(一)拓寬渠道選“能人”。采取“內選、回請、下派”等形式,大力選拔政“雙高雙強”型優秀人才進村“兩委”班子。一是內選一批。通過完善選人標準,綜合選拔政治素質強、文化素質高、思想素質硬、經濟發展好的農村致富帶頭人、“領頭雁”進入村“兩委”班子。在2007年村“兩委”換屆中,堅持選人標準,嚴格選拔程序,新選拔“能人”型村“兩委”成員35名,占總數的18.7%。其中,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35名,占村黨組織書記和村主任總數的29.8%。二是回請一批。從本村在外地打工或經商的人員中,把具有較強的發展經濟能力、熱愛家鄉、熱心為村民服務的的黨員作為重點考察對象,聘請“能人”回村擔任計生主任、團委書記等職務,經過培養鍛煉,對工作出色、條件成熟、黨員群眾認可的,通過“兩推一選”直接選拔為村黨組織書記。近年來,共回請37名“能人”回村任職,其中34名已擔任村黨組織書記,3名被選為村委會主任。三是下派一批。對村莊無合適人選的,選拔有一定農村工作經驗、公道正派、工作能力強的機關干部派駐到村掛任黨組織書記,在幫助村莊解難題、辦實事的基礎上,培養后備力量。近幾年來,全鎮共下派9名機關干部掛任村黨組織書記。
(二)注重培育強“能人”。為使能人盡快適應工作、進入角色,不斷提高執政水平,采取三條措施培育提升能人。一是辦班搞培訓,提素質。通過集中培訓、以會代訓、專題培訓、經驗交流、學歷教育等形式,教育他們牢固樹立和落實正確群眾觀,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真正從群眾切身利益出發;進行市場經濟和有關法律知識培訓,提高按市場規律辦事、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進行工作方式方法的知識培訓,學會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提供服務等方法做群眾工作。近年來,先后舉辦各類“能人”培訓班12次,培訓能人860多人次。二是實踐壓擔子,強能力。采取“一幫一”、“多幫一”結對子的形式對“能人”實行專人培養,交任務,壓擔子,多形式、多崗位鍛煉,讓他們在壓力中鍛煉成長,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積累工作經驗。同時,以“雙向培養工程”(將村干部培養成為致富帶頭人,將致富帶頭人培養成為村干部)為載體,讓“能人”積極幫扶和帶動有致富愿望但又缺資金、少技術的群眾一起經營種養,使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致富的領頭雁。近幾年來,“能人”型村干部共帶領群眾發展項目76個,帶動了1.8萬多名農民致富。三是外出開眼界,闊思路。每年定期、分層次組織“能人”干部赴外地進行參觀學習,裝著問題去,帶著思路回。主要參觀學習村級組織建設、新農村建設、招商引資、集體經濟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等農業農村工作經驗。考察結束后,結合實際進行“大討論”活動,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目標和措施,真正做到學有所悟,學有所獲。近幾年,先后組織“能人”干部外出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1200多人次。
(三)搭建平臺用“能人”。為使能人能夠充分發揮其“能人效應”,采取政策幫、崗位引、組織促等措施,為能人干事創業搭建良好的平臺。一是政策幫。通過建立由鎮村兩級共同投入,以鎮財政投入為主的公共財政體系,逐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鎮規定:農村的水、電、路、渠、樹等工程,經村申請鎮政府研究審批后,由鎮財政負責投資總額的主要部分。近幾年,鎮財政用于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達到1300多萬元。同時,對從事企業經營或項目開發的“能人”型村干部,從貸款、土地、稅收、設施配套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支持“能人”做大做強事業。二是崗位引。針對能人各具特長這一點,安排能夠發揮其特長的工作崗位,為能人展示才華搭建平臺。對此,根據“能人”特長,對能人進行定位,將能人劃分為生產型、經營型、管理型、技術型,安排“能人”到不同村莊或崗位開展工作。“能人”楊樹林從事城管工作,鎮黨委充分發揮其“善于整治環境”的特長,2005年8月安排他到村容村貌臟、亂、差的榮家屯村任黨支部書記,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就將一個昔日臟、亂、差的后進村變成今日實現“五化”的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并被確定為市40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和市新農村建設重點村。近幾年,共為“能人”對口安排適宜發揮特長的工作崗位120多個。三是組織促。鎮黨委通過建立聯合黨組織、強企強村與后進村結對共建的方式,為能人發揮作用搭建工作平臺,進一步擴大“能人效應”。該鎮劉家埠子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斗力強,集體經濟發展快;鄰近的哈喇村“兩委”班子不團結、發展落后、人心渙散,鎮黨委將這2個村建立了聯合黨支部,由劉家埠子村黨支部書記任聯合黨組織書記,有力地推動了哈喇村這個后進村的轉化升級。目前,全鎮共有4個村莊建立聯合黨組織2個,建立強企、強村幫扶后進村對子16個。
(四)健全機制管“能人”。立足管好能人,建立了一整套監督約束能人的管理機制。一是摸底子、建檔案。按照“雙高雙強”標準,采取“個人薦、群眾推、組織選”等形式,對農村經濟能人的數量、行業分布、經營狀況和年齡文化結構等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摸底,逐一建卡立冊,形成檔案,建立“能人”人才庫,進行跟蹤式管理。年終由個人向村“兩委”干部和黨員、群眾代表報告工作情況,并進行民主評議,對評議合格的,培養鍛煉成熟的,及時調整充實進村“兩委”班子;對評議不合格的,及時調整出“能人”檔案。二是抓規范、立機制。立足監督約束“能人”,狠抓了民主管理制度的規范。以《市村級管理十項制度規范》為準則,建立完善了村級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主要規范了財務管理、干部履職及村民“民主日”、村“兩委”聯席會議、重大事項申報、民主評議、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公開、民主監督、重大事務決策民主聽證等制度,建起了一整套約束“能人”的長效工作機制。三是定目標、嚴考核。根據鎮黨委年度工作目標,每年制定下發《村級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核辦法》、《農村干部工資考核發放辦法》,與各村莊、村干部分別簽訂《農村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制》和《年度目標責任制》。推行了百分考核加專項獎懲的考核制度,與年終評先選優、工資獎金掛鉤,讓村干部干有目標,干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