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5 16:5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村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目的

具體了解**村干部與群眾的關系現狀,發現他們之間值得發揚的優點,分析尚存在的問題,給出合理化的建議。

二、調查對象與基本狀況

調查對象:**村的村干部、普通群眾、**鎮政府工作人員

基本狀況:**村村干部在短短幾年帶領群眾們脫貧,一躍而成為09年的全國文明先進村,干群關系相當融洽,他們之間相互信任,和睦相處,可以成為現在農村干群關系學的習典網范。

三、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是采訪代表性人員的方式進行。對**村支部李書記、幾名普通群眾、**鎮政府王書記進行采訪形式的問答,通過他們的回答來了解**村干群關系的現狀。

四、調查地點和時間

地點:**省**市**區**鎮**村

時間:2009年7月20日——2009年7月26日

五、調查內容

1、詢問**村干部所采取的加強干群關系的措施和收到的成效;

2、了解基本群眾對干部的滿意程度和建議;

3、從鎮政府工作人員了解**村干群關系的大體狀況。

六、調查結果

1、李書記認為:搞好干群關系最根本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干部要一心為群眾著想,為群眾干實事,解決群眾所遇到的困難,帶領村民致富就不會出現干群之間大的矛盾和糾紛。農民都是最樸實的為自身利益出發的人們,也只有多為他們的利益考慮就能得到他們的信任和理解。

當然,對村干部自身思想教育和提高也是很重要的,要他們明白作為干部的基本職責和根本的任務所在,在李書記的帶領下,**村干部從抓好“兩委”班子的思想作風建設入手,健全了民主生活會制度、“”制度、“兩公開一監督”制度、黨員聯系農戶制度及村委會各項工作制度。在他的示范帶動下,村干部的作風有了明顯轉變。同時,**村村干部很注重解決群眾的具體困難,幫助扶持村里的貧困戶,解決了68戶貧困戶的基本生活和生產發展,解決15戶農戶生活與居住問題。干部走訪到戶了解群眾們的基本情況和生活困難,給他們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案墒裁?,群眾說了算”。**村以舉辦“議事日”的方式讓村民參與到村民自治中來,村民的事情讓村民議定。通過“議事日”,村里的斷頭路通了,農網改造達標了,科技進戶到田。在新農村建設中,**村每干一件事都以村民為主體,尊重村民意愿。村干部為群眾的實際利益出發,干群關系很容易相處。

2、從群眾的角度了解:在現在的**村干部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村民們的生活水平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村內的基本設施也有大幅度的完善,對村干部和現在他們之間關系基本滿意。他們知道,李書記也有到市里、省里為大家的基本設施建設爭取資金幫助,為村里的發展付出很多的心血,大家都是銘記在心中。對于村內的建設有關措施都是支持和理解。以為群眾是干群關系的另一端主體,對這一關系也同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只有他們和村干部做出足夠的交流和理解彼此的想法才能使基礎農村在和諧有效的氛圍中發展。

3、從**鎮政府紀委王書記處得知:**村是**市**區新農村建設的先進示范點,所以村內的精神文明和諧社會風氣建設都是走在區內前列,鎮政府和村干部的一致努力下才有得現在良好的結果。在建設過程中,鎮政府給予村干部下達任務,一定要處理好干群關系,才能保證**村的新農村假設處于好的精神大環境中進行。還要正確解決和處理群眾的之間的糾紛和矛盾,實事求是,達到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鄰里問題。

七、調查體會與思考

1、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村內各種各樣的人們,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和家庭的發展,當然也會涉及到有關**村現在干群關系的相關內容。不過村內的和諧狀況倒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因為當今的基礎干部是解決農村問題的直接負責人,在我們之前的了解,基礎問題也是相當困難處理的,這很考驗村干部們的能力。在我看來,村內的干群關系如此良好得益于村干部付出了很多,為村民們做實事,一切從他們的利益角度出發考慮,這樣的領導班子當然會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干部能得到群眾們的普片信任不就是對他們自身的最大肯定嗎?這樣在工作中就會做得更加的認真負責,如此便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受益的是干部和群眾兩者。作為當今的大學生,我能直接的接觸這些問題也是倍感興奮和榮幸,其實這一問題和我們自身的發展也有相關之處,假如將來成為一個領導團體的一部分,換位思考,多為他人著想,有很多難解的事情便會迎刃而解了。這也是我們在平時人際交往中所必備的能力之一,才能讓我們和周圍的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當然也就會更加有利于我們的發展。

篇2

那樂村“住村串屯入戶”深度貧困狀況調研組一行8人,在組長88同志帶領下,于5月7-10日進駐那樂村,用連續4天時間,走完全部33個自然屯、走訪全部22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召開5次座談會,對其深度貧困狀況進行了“解剖麻雀”式的調查分析。調研組著重圍繞該村“十一有一低于”和貧困戶“八有一超”脫貧摘帽指標完成現狀進行調查,對照2018年底全部達標要求進行分析。通過調研,全面摸清了該村現狀,找準了深度貧困問題,分析了原因,研究提出了推進脫貧摘帽的對策建議。

一、基本概況

那樂村位于長洲鎮北部,北接砦牙鄉,西抵喬音鄉。全村轄11個村民小組、1個扶貧林果場,33個自然屯,現有404戶1575人(壯族401戶1564人,瑤族3戶11人)。全村土地總面積2.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 704畝(水田595畝,旱地109畝),林地面積1.6萬畝。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23戶888人,貧困發生率54.7%,居全縣第一。此外,2014-2015年貧困退出戶56戶229人。全村勞動力780人,轉移就業620人(區外75人、縣外區內35人、縣內510人),留守老人兒童73人。群眾收入主要來源于勞務輸出和發展產業,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720元,僅為全縣的51.6%,同比增長30.1%,高于全縣19.2%。

二、“十一有一低于”指標現狀

(一)有特色產業。那樂村“3+1”產業分別是互聯網+林下養殖核桃雞、百香果、油茶和八角,每個產業覆蓋貧困戶超過100戶,全村貧困戶“3+1”產業覆蓋率達到100%。

(二)有住房保障。全村404戶農戶中有安全住房保障387戶,住房不達標農戶17戶58人(其中:貧困戶10戶33人,非貧困戶7戶25人)。具體情況是:

1.無房戶5戶14人:銅金屯羅柏戶4人因分家無房,現與兄弟同??;林牙屯羅彩便戶2人,因離婚分家后無房無屋基,現在長洲鎮租房;十二坡羅永芳戶2人,其本人暫住十二坡村部,其子長期外出務工,未建房;十二坡牙候生戶3人,因長期外出務工未建房,臨時與兄弟牙候芳住;十二坡牙候輝戶3人,因長期外出務工未建房,臨時與兄弟牙候芳?。?。

2.危房戶9戶30人:那西屯龍超機戶1人,木瓦結構房,因年久失修造成危房;那俄屯羅明站戶6人,磚木結構,因年久失修造成危房;那俄屯羅明景戶6人,磚木結構,因年久失修造成危房;那俄屯龍媽妮戶3人,老平房,因年久失修造成危房;防樂屯龍炳戶2人,木瓦結構房,因年久失修造成危房;防樂屯龍超文戶5人,老平房,因年久失修造成房子開裂;防樂屯龍億戶4人,老平房,因年久失修造成房子開裂;林牙屯韋名珍戶1人,磚木結構,因年久失修造成房子開裂;林牙屯韋乜樂戶2人,磚木結構,因年久失修造成房子開裂。

3.在建但未達到基本入住條件的危改戶2戶7人:防樂屯龍乜平戶4人;那樂屯莫靜戶3人。

4.住房面積不達標1戶7人:那西屯龍永立戶7人,全戶住房面積65平方米,人均9.2平方米,不足13平方米。

(三)有基本醫療保障。全村404戶1575人,2018年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559人,16人未參保,均為非貧困人口(龍達勝、羅美朝、龍永弟、龍少卓、龍超昌、龍媽確、龍思怡、韋艷、龍小蜜、羅鳳現、羅起軍、羅鳳恒、廖美祝、牙舉明、牙彩紅。其中3人因年老不愿意繳納,13人長期外出務工不回來。工作隊已經反復宣傳動員,仍不愿意繳納新農保),全村參保率為98.98%, 貧困人口應參保888人,已參保888人,貧困參保率達100%,達到自治區驗收標準。

(四)有義務教育保障。全村義務教育適齡人數316人,全部接受義務教育。全村建檔立卡貧困學生154人(100%享受教育扶貧政策),其中,學前教育20人(均享受保教費補助),義務教育93人(均享受“兩免一補”及營養餐補貼),高中15人(均享受國家助學金及學雜費減免),大中專院校26人(均享受雨露計劃補貼26人)。 

(五)有安全飲水。全村建有集中供水15處,安裝水管2.86萬米,家庭水柜3座,安全飲水覆蓋率100%。

(六)有路通村屯。全村20戶以上的自然屯有11個,已全部通公路。其中,通硬化路10個,砂石路1個;5—19戶自然屯19個,全部通公路,其中通硬化路2個,通砂石路17個。

(七)有電用。全村農戶全部接通生活用電,通電率100%。

(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全村現有村級辦公場所200平方米、宣傳欄24米,建有籃球場、文化室、戲臺、村衛生室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村部所在地已通寬帶網絡,村部安裝3臺辦公電腦并配備打印機,可以輕松登陸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網等網絡。全村應參加養老保險人數374人,已參保374人,參保率100%,其中貧困人口應參加養老保險人數305人,已參保305人,參保率100%,全村60周歲以上享受并領取養老保險待遇175人,享受率100%。

(九)有電視看。全村農戶均配置有電視機,可通過衛星廣播收看電視,有電視覆蓋率100%。

(十)有村集體經濟收入。那樂村村民合作社將1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資本金入股萬壽谷公司養殖核桃雞,2017年實現分紅5.24萬元,預計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萬元。

(十一)有好的“兩委”班子。村“兩委”換屆后,村“兩委”班子共7人,其中,全脫產3人,半脫產4人。班子成員全部具備高中以上文化,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班子年齡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團結合作,能積極組織黨員干部為民辦實事、好事,有效有序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十二)貧困發生率低于3%。全村到2018年底,預計有61戶貧困戶無法達到脫貧摘帽認定標準,貧困發生率34.06%。因此,該村無法在2018年底達到整村脫貧摘帽核驗標準。據預測,2018年可全面完成減貧72戶323人計劃任務;可在2019年底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貧困人口發生率控制在3%以內。

三、主要工作亮點和做法

(一)工作亮點。一是脫貧攻堅工作有序有效推進。2016年實現脫貧摘帽79戶291人,2017年實現脫貧摘帽11戶4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20.71%。二是特色產業發展基礎逐步夯實。已選定2個林下養殖小區建設場所,平整標準化雞舍5個。有215戶貧困戶提交小額信貸手續,占貧困戶96.4%,已有81戶得到小額貸款,并用于養殖業。油茶、杉木、八角等傳統產業貧困戶覆蓋率100%,帶動脫貧貢獻率高,人年均增收600元以上。三是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向好。新建完成集中供水項目6個,引水渠道項目12個8.5公里,農網升級改造項目3個,屯級道路硬化項目12個19.7公里,危房改造14戶,建設村級服務中心1座。

(二)主要做法。一是選派“精兵強將”駐村開展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組織保障。先后選派縣水利局黨組成員、防汛辦主任韓顯德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選派羅鳳登任駐村第一書記,長洲鎮選派龍正確為駐村工作副隊長,羅著忠為駐村工作隊員,脫貧攻堅工作隊員安心、專心工作。二是投入“真金白銀”推動脫貧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資金保障??h鄉先后整合投入1187萬元用于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83萬元用于產業發展扶持,包村單位先后籌集174萬元投入脫貧攻堅。三是多管齊下破解貧困群眾收入難題。積極支持村民成立合作社,鼓勵引導貧困戶申請小額信貸資金,“抱團”發展“短平快”產業,如養殖雞、鴨、豬等小養殖業和種植百香果;加大勞動力轉移就業引導,全村轉移就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79.5%。

四、主要優勢和主要問題

(一)主要優勢。一是林地資源豐富,全村人均林地10.3畝,適合大規模發展林下養殖產業。二是扶貧特色產業基礎好,群眾普遍有種植油茶、杉木和八角的意愿和習慣,傳統產業面積較大,收入相對穩定。三是開發較晚,自然資源破壞少,生態林面積大,境內林幽、溪清、瀑雄,環境好,景點多,無污染,有利于發展旅游業和有機農業。

(二)主要問題。一是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全村地形地貌呈 “兩坡夾一谷”態勢,砦牙河穿村而過,坡陡谷深,河水湍急。只有4個生產隊群眾沿河居住,相對集中,其余8個生產隊群眾零星分布于兩坡之間,相互間距離遠、高差大,修建公路費用大且易破壞環境,如十二坡林果場到那樂村部海拔高差達900米,公路距離達14公里。交通的不便使得群眾來往少,信息相對閉塞。二是耕地少且耕作成本高,林地管護難度大。全村人均耕地0.44畝(水田0.38畝,旱地0.06畝),絕大部分耕地小塊而分散,不能機械化耕作,耕作成本高。林地面積雖然大,但林地坡度大、不通生產道路,林地管護、采收難度大,經濟林地沿用粗放式經營,無法有效提高家庭收入。三是自然災害頻發且抵制能力弱。由于大多群眾居住于山坡上,雨水季節地質災害頻發,容易出現泥石流、山體崩塌等自然災害,沖毀民房、公路和耕地等資源,群眾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土地流失嚴重,特別2014年“6.4” “7.4”特大洪水災害使得水毀農田損失慘重,是導致群眾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農村青壯年流失多,勞動力成本畸高。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大多數青壯年不愿意留在村內從事農業生產,大多夫妻結伴、兄弟邀約、族間合作到外地務工(大部分在南寧武鳴、海南等地從事香蕉種植),造成人力資源大量流失,村內留守老人兒童多,勞力稀缺,勞動力成本畸高,單個工日達150元,出現了部分耕地撂荒、林地荒蕪、房屋閑置、項目落地難等現象。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來困難。五是部分貧困群眾脫貧意愿不強,主動性不高。一些貧困戶受等靠要思想作祟,做事怕累怕苦,怕貸款怕擔風險。比如目前還有8戶貧困戶不愿意申請小額信貸發展林下養殖產業,較多貧困戶依然存在“貧困光榮、低保光榮”的落后思想;一些貧困戶脫貧主體意識不足,擔心脫貧即脫政策,害怕脫貧再無幫扶,再無“好處”可享,不配合脫貧認定。六是發展特色產業進度緩慢,工作力度不夠。村林地資源豐富,群眾居住分散,十分適合發展林下養殖產業,但到目前止,全村沒有養殖一只核桃雞,建好的22個雞舍,白白浪費爛掉,最主要的原因為養殖合作社法人代表不敢承擔貸款風險;加之青壯勞動外出務工較多,影響小額貸款進度,幫扶單位及駐村專業工作隊及村兩委沒有及時溝通研究,解決問題,導致全村林下養殖工作進度緩慢滯后。七是部分貧農戶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全村因病致貧12戶33人,占當年貧困人口6%,因殘致貧7戶22人,占當年貧困人口4%,因學致貧18戶68人,占當年貧困人口12%。目前,全村還有8戶17人脫貧難度較大。分別是,一組龍永立、龍超機戶,二隊龍乜優戶,七組羅乜萬戶,八組牙政日戶,九組羅東燕戶、羅彩便戶,十二坡羅永芳戶。

五、脫貧思路及對策建議

(一)千方百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確保貧困群眾“兩不愁”

1.加快產業發展,實現產業興旺,通過產業發展促進農村人才回流,促進鄉村振興。一是發展林下養殖核桃雞產業。確保貧困群眾小額信貸全覆蓋,林下養殖全覆蓋,加快林下養殖小區建設,力爭下半年實現養殖。二是加大對傳統產業的管護力度,提高林地效率。通過流轉無人管護的林地實現規模化發展;建設產業示范園,提高管護技術含量;發展原生態林下中草藥產業。三是加大對閑置土地流轉力度,發展百香果或高山蔬菜產業。四是發展鄉村旅游業。年內對“仙女瀑布”旅游景區進行規劃和開發,打造集旅游觀光、飲食養生、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帶動周邊貧困戶就業,實現村經濟集體增收。

2.全力提升勞動力素質,增加轉移就業收入。一是加強就業培訓;二是加強就業指導“春風行動”;三是加強貧困學生就讀高等職業學校,提高村民素質,斬斷窮根。

3.強化農村低?!皟删€合一”,提高特困群眾低保補助水平。全力推進“特殊群體五大關愛行動”。管理和完善全村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和殘疾人信息管理數據庫,建立幫扶“三留守”人員“一對一”幫扶制度。

(二)全力以赴夯實基礎,確保貧困群眾“三保障”

1.加快交通建設。那樂村最大的瓶頸是交通。計劃道路建設2個屯5.3公里(弄老到巖廷0.5公里、在建牙王到那樂4.8公里);計劃硬化道路 4個屯6.3公里(馬好到可抗1.8公里、廷來到十二坡2.2公里、林老到班江0.8公里、廷皮到牙王1.5公里);硬化5—19戶自然屯17個5.5公里。切實改善群眾出行和生產生活交通條件,夯實發展基礎。

2.加快住房建房,年內全部解決住房無保障問題。5戶無房戶通過移民搬遷解決4戶(羅柏、羅彩便、牙候生、牙候輝),1戶無房戶(羅永芳)通過危房改造解決;9戶危房戶擬通過危房改建解決;督促2戶在建戶加快施工進度,爭取在7月份全面建成面積達標、能夠入住的新建房,并上報到縣危改辦爭取危改補助資金;住房面積不達標1戶(龍永立)通過整合資金加層,力爭人均住房面積達13平米以上。

3.加大農村電網改造。隨著農村農業用電量增大,線路長,那樂村電力保障率低,供電能力不足日漸突顯,下步將通過農電改造升級解決。

4.鞏固安全飲水保障。那樂村12個隊有8個隊居住在半山腰,雖然都建有集中供水工程,但隨著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增大,枯水期水源供水不足時有發生。下一步將通過加強水源地培植和保護,加大飲用水源的監測,確保飲用水水質;同時管理運行好集中供水工程,鞏固和提高群眾供水保障率。

5.全力推進義務教育保障。持續全面落實從學前教育到大學的教育扶貧各項政策,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全覆蓋;確保全村適齡兒童100%入學學習。

6.全力完成醫保、社保兩個100%。進一步筑牢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商業補充保險、醫療救助與救急難“五道保障線”,通過實施分類救治,確保貧困戶看得起病、不返貧。

(三)動真碰硬抓好隊伍管理,強化機制建設

著重抓好駐村專業工作隊伍管理,抓檔案、抓調研、抓系統、抓日常。

1.從嚴執紀抓督查,用“問責”推動工作落實。一是嚴格執行縣委、縣人民政府“五包”工作機制,嚴格駐村專業工作隊工作紀律,既要住得下又要管得住,既要真做事又要做成事,建設一支信念堅定、敢于擔當、的精銳之師。二是著重抓好村“兩委”干部管理,不斷提升其綜合業務素質,使其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中,帶領全村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實現整村脫貧摘帽。三是著重抓好黨員、隊干、經濟能人隊伍管理發揮好“黨建+脫貧”作用,特別是充分發揮其在發展林下養殖、百香果等特色產業上的帶頭模范作用。要求全體將士必須吃住在村、在組、在戶,嚴紀律、強管理、轉作風。

篇3

縣村從屬于縣城地點地街道,地處縣城東南郊,是正在建設中的新城區的中心區域。該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3215人,耕地上積700多畝,村民的收入首要起原于水稻、蔬菜栽種、在縣城打工以及店面出租。隨著縣城新城區大路商住樓、汽運城和鳳凰猴子園等項目標陸續開工,該村很多土地被征用,耕地由最多期間的2000多畝,縮減至目前的700多畝,人均耕地上積不足0.3畝,其中有6個村民小組的耕地全部被征用,1300多人成為無地農民。

二、存在的疑心與影響

在郊區城市化的進程中,村大多已被不斷擴展的城市圍住,局部天然村文秘雜燴網實踐上曾經由郊區變成了市區,有的甚至已處在城市中心區域。落空了土地的村,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道路上正發生悄然轉變——村子社區化、村民市民化。但就當前而言,村及其村民僅僅是完成了寓居地區的變遷和身份的轉變,而思想觀念、生產方法、行為方法和社會組織形狀的改變仍沒有實時跟上,縣政府的相關保證、服務工作也相對滯后。這種矛盾的實際,給村及其村民帶來了一系列后遺癥。

癥狀一:保證缺掉,被征地村民抗風險才能差

當前,農民基本上是自我保證,其首要方式是土地保證、家庭保證。農民的養老方法也首要是土地養老、家庭養老、村集體福利養老,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養老保證手段。村村民土地最初被征時,均是采取錢幣安頓、自立就業的方法,沒有處理響應的養老保險,只是為少量完全無地的村民處理了鄉村低保。加上村民對土地征用賠償費短少合理規劃,沒有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再生產,而是用在消費上(如大多數人把征地后的賠償費用于建房、供后代念書等),這些有限的征地賠償費一旦用完,他們今后的生活將逐漸墮入窘境。有的村民即便手頭上還有局部賠償款,但因為落空了基本的生活保證,沒有不變的經濟起原,時間一長也將會晤臨堅苦,其中的一局部人將成為無土地、無資金、無生活保證的“三無農民”。

癥狀二:再就業難,被征地村民無地即賦閑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農就業轉移進程中,除少量人文秘雜燴網能應用發展時機自謀職業外,大多數存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觀念妨礙,加上文明本質和勞動技藝遍及較低,在就業崗位競爭中處于劣勢,難以完成新的就業。特別是40歲以上的掉地村民,再()就業難上加難。當前,村的被征地村民大多數在城區從事建筑工地小工、搬運、蹬三輪車等重膂力勞動。這局部村民看到土地在城市建設中不斷升值,而本人又沒有充分享用到土地升值所帶來的益處,往往輕易心思掉衡。再加上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較為親密,很輕易組織起來進行群體性上訪和集體肇事。

癥狀三:治理難到位,違規亂建屢禁不止

城郊村全部都處于縣城規劃范圍內,按有關規則是不答應村民擅自建房的。特別是村地處縣城新城區開發建設的中心范圍內,對村民建房更是嚴厲節制,地點街道辦事處對符合建房前提、提出建房請求的村民,也只能采取壓的方法,如村最多的時分壓了68戶符合建本文起原:文秘范文房前提的建房請求。因為不足有用的引導方法,村民違規突擊建房、形成既成現實的景象屢禁不止,并且都不撤除老宅基地,而是采取異地新建,招致該村一方面建房蕪雜無序,另一方面很多老宅閑置、曠費。例如該村王家屋、新家屋村民小組內很多老祠堂、老房屋因無人寓居成了危房,總面積達40畝。

篇4

去年春,這個村××縣委、縣政府確

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鎮黨委鎮政府和村兩委按照中央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要求,依托農綜開發建設這個平臺,緊緊圍繞“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產業發展步伐,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促進黨的組織建設”的工作思路,把產業發展、村莊規劃和村容村貌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工作重點。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做好各項工作,經過一年來的艱辛努力,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夯實領導責任科學制定規劃

去年春這個村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后,××鎮黨委、政府及村兩委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制定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組建了領導小組,落實了領導責任。鎮上確定黨委書記包聯,鎮人大主席張建平帶領三名得力干部駐村包抓項目建設。鎮領導和村兩委在認真分析村情的基礎上,參與研究制定了××村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五年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村莊建設村容村貌整治規劃,同時制定了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文秘雜燴網一年打基礎、兩年大變樣、三年見成效計劃目標,堅持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主攻涉及經濟發展和服務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加快產業項目建設步伐的工作思路。通過廣泛宣傳動員,深入發動群眾參與,營造了新農村建設良好氛圍,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

二、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努力改變村容村貌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三、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富民強村步伐計生服務正常開展,群眾就醫難問題得到解決,村上建起水塔,90%以上的村民飲用安全衛生自來水。通過經常性的環境衛生整治和“一建三改”,公路、水渠及村民院落得到綠化、凈化、美化。隨著新村部竣工落成,村級文化活動室順利完成,縣上配發鼓樂、服裝、道具、圖書,建起籃球場,兩副乒乓球臺,購置了學習娛樂必需的桌椅及電視電教器材,管理有序,活動正常,一個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新農村示范村正在形成。

篇5

溝底村位于山西陽城縣北留鎮,東連澤州縣,北依沁水縣,西南與史山、皇城兩村相鄰。全村國土總面積442公頃,其中耕地60公頃,人口805人。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憑借其優厚的地下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由貧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來,該村煤炭資源日趨枯竭,主要經濟來源面臨“干涸斷流”的趨勢,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機性的挑戰。

面對挑戰,溝底村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建設高效農業產業化基地為目標,啟動二次創業,大規模地進行治山、治水、治溝,退耕還林,復墾礦區土地,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走上了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此舉,對于山西依賴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的農村進行礦山復墾工作,走持續發展道路,極具典型借鑒意義。

為此,我們對該村一年多來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情況作了詳細調查,現就此作出報告。

一、因地制宜科學決策

溝底村是一個典型的依托煤炭資源富裕起來的農村之一。地下煤儲量原高達5600萬噸。憑借這一優勢,1985年到1986年,縣、鎮、村三級相繼在境區內興辦起山城、左嶺、王街、溝底、香園溝五座煤礦。其礦點數量在陽城全縣農村位居榜首。其中,該村所屬香園溝煤礦年均產煤9萬噸,年均產值1000余萬元。

從1985年以來,煤炭產業始終是該村經濟實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經濟總收入的90%左右。同時,村民依托當地煤礦布點多的便利條件,男勞動力幾乎全部從事務工勞動,使之成為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煤炭產業的高收入,不僅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該村公益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0年起,該村先后投資150余萬元,修建了村辦公大樓,興建了新型小學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興辦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并配備了一整套文化娛樂設施,還修建了40棟現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領取固定工資”,得到了老有所養;考取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級的助學獎勵金;村民不僅不負擔任何集體公益事業的費用,而且,逢年過節均有物質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來境內五個礦點的競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奪性開采,導致該村三號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其中,該村村辦香園溝煤礦到2001年已無煤可采,只得停產關閉。其它四個礦點也必將“緊步后塵”。隨之而來的后果是:溝底村的經濟支柱已呈“風雨飄搖”之勢,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將失去依靠。村民們擔憂地說:“過去‘烏金’換黃金,溝底一步一層天;如今‘烏金’已挖空,溝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機面前,溝底村不是“左顧右盼”、無所作為,而是面對危機積極應對,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學決策,決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

2002年元旦的鐘聲剛剛響過,該村召開了黨員會、干部會、村民代表會,就農業綜合開發問題進行了積極研討。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必須擁有一定的土地實力作基礎。而土地正是溝底的劣勢,全村原有耕地幾乎全部在山嶺上,且生產條件十分惡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發展農業經濟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質量極差。原有900畝耕地85%以上為沙質土壤結構,透水性強,貧瘠易旱,即使風調雨順年景,每畝產糧不過百公斤;久旱年頭則大部絕收。改良土壤,既不現實,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全村90%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難以保水、保肥;同時,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將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條件維艱。其顯著特點是,人在溝底住,地在山上掛,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嶺上,距村一至兩公里。環村周圍又是嵯峨巨嶺,將村落夾在深溝谷底。歷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賴老祖宗留下來的羊腸古道,肩擔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農業機械根本派不上用場,投入與產出得不償失。

四是山體塌陷,耕地撂荒。歷年來,由于五座煤礦的大量開采,造成多處山體塌陷,還使500余畝耕地被迫棄耕;加之煤礦與基本建設用地,使耕地銳減到人均僅有半畝。

這就表明,溝底村是遠地棄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窮溝,“無路”可走。

對此,上級有關部門領導曾提出要溝底村拿出30萬元到黃嶺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澤州縣周村一帶買100畝土地耕種,借以生存。這樣,到外村買地耕種,勢必要移民“大搬家”,不僅要耗去巨資,經濟上難以承受;而且,前景難料,后果可怕。

溝底村經過研究,立足自己的實際,果斷作出了三項決策:

第一,填溝造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

第二,實施荒山宜林戰略,大力發展以優質核桃為主要品種的經濟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區“近水樓臺”的先決條件,大搞生態林與觀光農業,以吸引游客,發展自身。

就此,一場綜合開發農業的攻堅戰在溝底村全面展開。

二、合理規劃奮力攻堅

2002年6月,在山西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晉城市水利局和陽城縣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大力支持下,溝底村出臺了《國家農業開發·陽城縣溝底項目區土地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根據這一可行性報告,結合發展旅游業的總體設想,溝底村制定出開發農業的發展規劃。其指導戰略是:以地面資源為依托,以建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為目標,以土地綜合治理與水利設施建設、生態林建設為基礎,以建設農業產業化基地為重點,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向農業現代化進軍。其發展規劃為工程:

㈠、填溝造地工程。

填溝造地是工程的核心工程、重點骨干工程,是溝底村改變歷史上缺乏好地耕種的唯一途徑,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基礎與依托。為此,決定投資1159萬元,在兩道溝造地:一是樊水溝,二是王莊溝。該兩溝每條溝長兩公里,溝底至山頂120余米,溝平均寬度為220米。從2002年到2005年四年填溝造地500畝,畝均投資2.3萬元,動用土石172.5萬方,畝均3450方。其中,2002年到2003年完成樊水溝造地240畝的任務;2004年到2005年完成王莊溝造地260畝的任務。以此作為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發展高效農業,在有限的土地上多產出、高收入。

㈡、塘壩工程。

溝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溝”有一股地下泉水,長流不息。然而歷史上卻有水未用,任其順溝而下,白白流去。為了對新造土地實行自流灌溉,計劃投資120萬元,在此處興建小型塘壩一座,設計庫容量為10萬立方米。利用自然條件,發展水澆地。

此項工程2002年秋動工,2003年秋完成。

㈢、經濟林與水土涵養生態林建設工程。

建設林業生產基地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規劃山嶺瘠薄土地全部退耕還林,計770畝,占總耕地的71.%,全部作為經濟林基地,以種植優質核桃為主。2002年退耕430畝,2003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務。山嶺坡梁規劃為生態林基地,計1500畝,2002年完成600畝,2003年全面完成。兩項總投資70萬元。

㈣、排洪渠工程。

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資60萬元興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2002年到2005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為使農林產業穩定發展,投資70萬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2002年動工,2003年貫通。

㈥、田間道路工程。

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環境,計劃投資4.7萬元,修筑田間道路13條。

㈦、高科技農業園區。

為發展高科技農業,規劃樊水溝240畝新造溝壩地全部實施大棚生產,以栽培具有高產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優質品牌蔬菜及高營養食用菌為主要產品,發展高科技農業。

㈧、發展旅游觀光業。

該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為清代名相陳廷敬之母的避暑山莊之地,且至今那座一進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依然保存完好。盡管三百多年它飽經滄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華貴”之貌。開發它很有價值。為此,規劃此處在維修避暑山莊的基礎上,修建“休閑度假村”一所,兩層小樓50棟,作為游客到皇城相府觀光后的休閑下塌之處。同時,以此為據點,開通旅游線路一條,讓游客在休閑之際尚可巡游觀光。此工程計劃2003年籌建,2005年完工,總投資2000余萬元。

上述八項工程是一個美好的藍圖,全部完成后,溝底將是一個富裕而秀美的“錦川”(溝底古稱“錦川”)。

為了實現這一奮斗目標,溝底村的干部群眾提前介入,及早動手,于2002年3月初,在工程規劃過程中就緊鑼密鼓開工建設。

工程上馬后,首要的困難是資金問題。盡管溝底村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然而,數千萬元的巨額投資不可能全部拿得出來。為此,溝底村發出集資創業的號召。全村群眾積極響應,不到一個月時間,就集資122萬元,同時集體籌資76萬元,購買了挖掘機、推土機、鏟車、汽車以及空壓機等大型機械六部,首先使填溝造地工程如期進入實戰階段。

2002年4月,填溝造地骨干工程啟動運轉。樊水溝上下,機聲隆隆,車水馬龍,艱苦奮戰,熱火朝天。無論是酷暑盛夏,還是冰雪嚴冬,人歇機不停,造地不停步。深溝被一截截淹沒填起,平疇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2002年8月,“老母掌溝”塘壩工程通過投標承包,按照圖紙設計開始上馬。引水隧道工程相繼進行。

與此同時,溝底村在春、秋、冬三個季節,全民上陣,大搞植樹造林,決心讓一道道山嶺披上綠裝。

……

三、眾志成城“好夢初圓”

經過一年零六個月的艱苦奮戰,溝底村的農業綜合開發“好夢初園”,工程初現端倪。

填溝造地工程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骨干項目,工程之大,曠古未有,為此,他們以極大的精力和投入進行建設。到目前為止,已動用土石55萬方,投資370余萬元,在樊水溝造出土地160余畝;同時,在2003年春季全部進行了培熟,并分別種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塊北國“平原”展現在溝底群眾面前。他們按照計劃,再戰今年一冬,使樊水溝下段80畝大田如期實現。

塘壩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壩高23米,壩長120米,壩頂寬5米,工程總量1.38萬立方。

這項工程,不僅為農業產業實現水利化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且其壩基為將來開通旅游線路打下了基礎,同時為“老母掌”發展旅游業打開了交通大門。

經濟林與生態林工程歷經一年時間,已建成林業生產基地1030畝。其中,退耕還林430畝,植造“晉龍”一號、二號核桃優良品種34000株,占應退耕770畝的近60%,2003年底將全面完成退耕任務。水土生態涵養林已建成600畝,占計劃1500畝的40%,植造側柏10萬株。

排洪渠工程現已完成300余米,占工程總量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長160米,凈高4.2米,寬4米,工程總量6000余方,現已基本貫通。

田間道路工程是農業機械化的必由之路。為此,該村經過去冬今春的建設,投資4.7萬余元,建成交叉成網的田間道路13條,總長5公里,使昔日的羊腸小道變成車輛馳行的寬闊大道。

旅游休閑度假村工程目前已與沁水縣鄭村鄉王街村初步達成聯合開發的意向(因“老母掌”屬王街村轄境),并以皇城相府旅游景點為軸心,與周邊史山、郭峪、大橋等村聯合發展旅游產業,以此形成規模性的產業基地。

此外,高科技農業園區也正在籌劃設計之中。

四、幾點借鑒

總結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的大膽發展思路與成功實踐,在以下四個方面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全面建設小康,必須由資源型向持續型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就陽城而言,大凡富裕起來的農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資源,很少在地面資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資源。這些村重工輕農,棄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惡性循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煤炭資源是有限資源,挖空后何以生存?溝底村力開先河,并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借鑒。

第二,因地制宜,大膽作為,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鮮明特點。在當今經濟大潮中,填溝造地往往要被人們視為在做“學大寨”的蠢事。當時,這一舉動,不僅在少數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領導干部中對此都顧慮重重。然而,溝底的干部認準了一條理,那就是,沒有土地,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基地。溝底的實際,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萬代是“金板”。否則,他們就無法生存。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值得借鑒。當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實際,不可能照搬溝底的模式去發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續發展之路卻是永恒的。

篇6

為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延津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了解,并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一、社會實踐背景

2002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2億,占目前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我國已完全邁進了老齡社會的門檻。隨著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老年人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農村,生活條件不適,醫療疾病困擾,精神文化缺失等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此類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適度和滿意度,而農村老年人的問題關系到農村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好壞。所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解決中老年人問題,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們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通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閑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1、居住環境:該村大多數為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為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通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并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余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偟膩碚f,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對于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于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對于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關系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于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于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藥等的購置。隨著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藥,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于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占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為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于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藥價虛高,醫患關系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合中獲得的實惠并不多。

(二)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1、身體健康。血壓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醫療組成員利用隨身攜帶的電子血壓計為村民進行了免費測量。在幾天的測血壓活動中,他們共測量了238人(其中有復測者)。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高血壓比率不斷攀升,依次為12.6%(≤50歲)、16.3%(50——60歲)、23.8%(60——70歲)、54.8%(≥70歲)。由此可見,高血壓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發的。當然血壓高低受時間、季節、運動、溫度、環境、精神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盡力確保測量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但從這一數據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此外,通過走訪發現中老年人群中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風濕類風濕等,這些疾病都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還是健康的,人的壽命大約在75——80歲(該村有一93歲高齡的老人),但以上所反應的問題仍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為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二是來之于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于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為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也存在困惑。

3、飲食健康

通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飲食并不科學,這對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影響。對于農村人來說,他們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種的。雖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證,但基本上是種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廣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價上漲,物源減少,農民對其望而卻步,加之農民生活較為儉樸,經常改善生活的相對較少。據調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約占50%,每周一次的約為25%,約14%的人平時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樣化,很難保證營養的供應。水果方面,村民平時水果的攝入量比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經常吃的占34.4%,偶爾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經常補充水果在農村尚未真正實現。另外通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飯鹽味過重,這長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壓,危害身體健康。

4、生活方式

通過走訪發現,該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對較為科學,但也有一些不科學的習慣充斥其中,影響著人民的身體健康。從睡眠來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習慣,大部分村民能保證每天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晚11點——早6點),個別能喲8個小時,睡眠較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較累,二是無事可做。在體育鍛煉方面,有70%的村民能進行體育活動(多為年輕人),而剩下的30%多為老人,他們很少鍛煉或從不鍛煉。在于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著住宅——農田——住宅的生活路線,于外界交流僅限于本組內部,鄰居之間二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現在飲食不衛生和在飲酒、吸煙上。由于農村生活條件相對有限,蠅蟲較多,很難保證飲食衛生。在走訪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煙,且煙齡較長,抽煙量較大,這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尤為突出,對身體造成危害。飲酒方面不太嚴重,約60%的人不飲酒,在量上把握適當。這些習慣不利于健康,但由于長期的生活習慣和經濟因素,健康觀念等的制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還需要很長時間,需要積極的引導。

(三)文化娛樂條件

由于農村物質生活條件、村民思想觀念、政府組織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農村文化娛樂,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娛樂精神生活相對枯燥,條件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屬于后者,但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1、現狀

從硬件設施來看,該村建無文化大院和文化舞臺,乒乓球臺,籃球架,體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從軟件來看,通過村民反映,本村過去有腰鼓隊,舞獅隊等文藝隊伍,從中有一些具有唱戲、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文藝隊處于解散狀態,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無人引導,村里文化活動并不活躍豐富。農閑時,住的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婦女)一般會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將,打牌,這些活動雖無大害,但浪費了大量時間,且長時間坐著對身體也不利,另外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還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里,不愿參與任何娛樂活動,

這極易造成思想封閉。

2、原因分析

通過分析,該村文藝活動之所以行不起來,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缺少合理引導。作為政府,對村民文化活動這一塊重視相對不夠,在資金、技術、人才開發與培養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據村民反映,文藝隊解散后器材歸個人所有(而其不能調動村民),村民對此意見較大。作為村民,對公益事業的熱情消減,人們顧及經濟利益,加之村民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沒有人愿意出面組織出面開展活動,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另外有些時候內容不健康(麻將、紙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動)。

②人才斷層。熱心于公益事業的人多數為老年人。他們有原文藝隊成員,有的會唱戲、扭秧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能再重現年輕時的輝煌,他們不能再進行腰鼓,舞獅等劇烈活動。而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活動不感興趣,不愿去學習,且大多數在外務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組織也沒人會參加這些活動。

③精力有限。該村一種植業為主,玉米、花生等種植需要人力精力,農活較多,沒時間和精力去組織參與于學習文藝活動。對于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無精力去做。

④認知和條件的限制。生活在農村的人信息相對閉塞,封建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長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村民特別是老年人對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認識程度,或多或少地給農村文娛事業帶來阻力。

三、農村養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為例)

(一)理論分析

農村養老是人口老齡化之后中國凸現的問題之一,目前,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社會化養老(農村養老保險養老)等。

家庭養老作為傳統養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員對其上一輩老人提供衣、食、住、行、醫直到死后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行為的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作為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社區為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是一種以社會救濟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指我國農村的非城鎮戶口人員(包括鄉鎮企業職工)支付一定的勞動所得,在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取得幫助,享受養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

分析這幾種形式的不同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是大多數學者的共同目標。

由于中國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還相對處于落后貧困的狀態下,家庭養老模式的地位很堅固。結合朱寨村實際,我認為家庭養老是適合該村的養老方式。這主要由于現階段,農村養老的人力資源豐富,雖然計劃生育政策制定并且貫徹多年,但由于傳統觀念的限制,在農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時,中國農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顧方面很欠缺,而社會化養老很難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家庭養老成為首選。此外,由于資金的限制,中國農村養老機構大多處于初級階段,很難得到與家庭養老一樣的精細照料。家庭養老仍然是為中國農村老年人提供經濟來源、補償精神空缺的最佳辦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數會選擇在家中養老的原因既有受傳統文化影響,即“家”的觀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觀上,家庭養老在中國農村是優于社會化養老的。

當然,家庭養老對有子女家庭是比較合適的,但對于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進行社區養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給與關懷,如建養老院等)。

(二)實際操作

從理論上找到了答案,在具體操作中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作為村兩委,一要加大宣傳,形成氛圍。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尤其是村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小品、相聲等形式加大對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使村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意識。要加大對尊老愛老典型的宣傳,樹立典型。該村的“好公婆”、“好媳婦”暨“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要繼續開展下去,但要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發揮出來。二要真說實干,做出成效。要加強對關愛老年人這一塊的資金、技術投入,成立老年人組織(如剛剛建立的老年人協會,還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組織)配置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器具,書籍,使各種設施充分利用起來,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繼續把老年人藝術隊扶持下去,培養扭秧歌,銅器,舞獅,旱船,太極拳等民間藝術繼承人,給村民進行培訓。鼓勵村民開展文娛活動。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要加強對孤寡老人,五保戶,低保戶的關愛,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經常性的走訪慰問,使之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要對家庭不和諧的進行批評教育。

篇7

學號:e306140xx 姓名:王xx 專業:網絡工程

摘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農村教育影響廣泛,關系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同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發展密不可分。

三農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廣大地區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在農村普及就能義務教育,關系到廣大農村中小學健康成長的基礎,關系到億萬農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整個農業,農村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應該說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還面臨著很多的困難,農民義務教育的負擔較重,城鄉教育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教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亟待加強。為了解我省農村義務教育情況,就我省淮南市農村義務教育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專題調研。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義務教育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困難還比較多。

7月18日,我們調查組一行順利到達下鄉調查的村,淮南市架河二中校長帶領我們參觀了該中學。一棟破爛不堪的教學樓和幾間瓦房互相對峙。這就是架河二中給我們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據了解,在架河地區比這更破舊更貧困的學校還有很多。

我們假期實踐的第一站 —— 淮南市架河二中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通過我們的走訪調查以及在學校旁聽當地小孩上課,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的眼睛里滿懷著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未來的期盼。聽到的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發現當地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很多,這些問題存在的同時,也決定了農村教育的發展。

(一). 學生的信息熱情很高,但普遍不滿意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

通過對調查表的數據匯總,我們發現有90%的學生對在校學習感興趣。并有94%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很有必要,其中52%的人認為應該加大英語的學習力度。

農村學生普遍表現出了對學習的熱情,但與之相對的,更多的人不滿意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認為目前農村教學質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設備不齊全,課程資源難以開發。

這樣的教學條件導致老師上課僅僅只能照本宣科,拓寬不了教育視野、擴展不了教學內容、豐富不了課堂教學。

(二)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待遇差,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于農村老師的工資普遍比較低,因此一般大學畢業生都不愿意到農村去教書,所以農村中小學的教師整體素質比較低,但是同時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嚴重制約著師資力量的調整。據了解,農村教師每個月工資才1000多元。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師大量流失,盡量往城里調,骨干教師的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使農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農村生源流失問題已比較嚴重,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或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都流向了城區比較好的學校。在農村很多學校,沒有體音美教師,老師往往是全才全職,什么課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學質量。在優秀教師流失的同時,農村中小學因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生活艱苦,比較難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去工作,師資隊伍素質不高的問題也較突出。從學生家長的反映看,有86%的學生對學校的師資條件不滿意,認為教師的責任心不強、敬業精神不夠。反映的問題有:有的教師教育時間縮水,往往讓學生自學;有的教師不批作業由學生代批,個別甚至連考卷也不批,僅根據平時的印象來給分;有的教師體罰學生等。

篇8

一:馬路寬了,汽車多了

走進村莊,再也不見泥濘的小路,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水泥馬路伸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汽車也走進了尋常百姓人家。在被調查的家庭中,31%的家庭已買了車,26%的家庭已有了買車的打算,23%的家庭正在考駕照或者準備考駕照,只有20%的家庭還得繼續使用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等作為交通工具。

二:經濟好了,新房多了

村莊里隨處可見一幢幢“小洋樓”、“小別墅”,排列整齊,美觀大方,里面的設施空調、彩電等一應俱全。聽奶奶說這一帶原來都是破破爛爛的矮平房,可現在已有63%的家庭住進了這樣的新房子,11%的家庭正在買房,9%的家庭正在建房,只有17%的家庭暫時還不能住進新房。

篇9

為了全面了解貧困山區少數民族農村村寨、村貌規劃建設的發展情況,把握具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貌規劃建設的發展方向。按照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為穩步扎實地推進建設貧困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村寨、村貌建設規劃提供參考。近期,我鎮安排專人對__村六組(__自然村)的村寨、村貌及規劃建設情況進行調查,通過仔細的調查和分析,對我們貧困山區的少數民族村寨、村貌規劃建設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__自然村寨的歷史背景及基本情況

__自然村寨是建國五十年代時期,由__、__*、__*來__*種田的移民居住而成,雖然人文歷史短,但具有同樣的侗族生活習慣且沿襲至今。__村的第一任村支部書記__*就是__自然村寨人,對__村具有較深的影響力和代表性。

__自然村寨距__*公里,自然村寨中心停車場距__公路約300米,交通較為便利,地勢較為平坦。自然村寨的整體朝向為坐西北朝東南,是一個典型的依山傍水的__族村寨風貌。全村共29戶,總人口147人,整個自然村的稻田面積168畝,人平1.14畝,旱地(包括菜園和果園)50余畝,山林面積618畝,人均1.5畝,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傳統的種養業(稻谷、柑桔、牲豬)和勞務輸出。整個自然村寨共外出務工44人,戶平均人5人,舉家外出務工的3戶,有國家工作單位的1人。20__年底,人平均收入為1350元。

二、__自然村寨規劃的起源與發展現狀

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并能沿襲繼承和發揚,移民至__*人也一樣,有著深厚的侗民族傳統文化。一幢幢吊腳樓式的房屋依舊是依托山坡而建,茅廁依舊是依路而立,豬欄、牛圈搭起的簡易棚或在樓腳而建,人畜混居的民族傳統依然存在,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村寨規劃建設的要求相差甚遠。在__*特大洪水災害爆發時,依山而住的山坡出現整體滑坡的險情,雖然未構成災害,但依山而住的轉水人開始轉變傳統的思維觀念,在村組的號召下,通過全體村民的民主協商,一致通過決定對整個__自然村寨自發地進行整體布局規劃,并以村規民約的形式確定下來,所有的村民無條件服從規劃布局。初步構建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

規劃規定:每戶預留100—150平方米的宅基用地,并以“井”字型的街道空間進行村寨布局,對進村的村道進行擴建規劃,路面寬為3米,中心村主街寬為2米,進戶的通道為1米。經過兩年來的規劃建設,經濟條件好的村民已經按照規劃建起了新房,房屋結構為清一色的三間三層磚木結構的吊腳樓閣,到目前為止,共新建房12幢,已初步形成一個既現代又古樸的侗民族特色建筑群落。新建的新房都砌起了室內衛生間;自來水工程已正在籌備;牲畜欄舍都已整體搬遷,并正在申報廁改;街道硬化正在緊張籌劃;沼氣池建設也正在醞釀籌備;村民風尚淳樸,人民勤勞,呈現出團結安定、和諧共處的新氣象,村容村貌已經達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標準,體現出地方的侗民族特色。

三、__自然村寨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__自然村寨規劃建設雖然是村民自發組織啟動的,并能與農村社會經濟建設同步發展,但尚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如村寨的中心街道路面寬只有2米,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富有的農戶具備了購買私家車的能力時,就呈現出街道過于狹窄而擁擠不堪的局面;同時,整個自然村寨的規劃雖然以村規民約的制度化形式固定下來,但缺乏整體的編制規劃。如自來水的消防設施的規劃與建設、農電網的配置及電話、電視光纜等服務設置的完善沒有明確的方案。再就是村寨存在規劃建設中沒有明確村寨建設的時間,時間拖得過長失去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意義。還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放不足,嚴重影響村寨規劃建設的步伐。

篇10

繁榮和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資料,是豐富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要求,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加強xx縣農村文化建設,5月下旬,縣財政局與縣文廣新局組成聯合專題調研組,深入全縣14個鄉鎮,采取召開座談會、走訪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全縣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調查。

一、xx縣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素有“梅花鹿之鄉”和“農民畫之鄉”美譽的xx縣是東北黑土地上的一顆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屬“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區,是著名的“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全國綠化先進縣”。縣域面積2522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229個行政村,總人口40.8萬,其中農業人口近28萬。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xx縣的農村文化建設也有了長足提高,全縣農村文化建設呈現蓬勃健康的發展勢態。

1、農村文化娛樂設施日臻完善。

近幾年來,xx縣以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核心,扎實有效地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文化娛樂設施日臻完善。為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先后投資100多萬元,新建擴建了1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縣鄉鎮文化站建成率達100%。在此基礎上,縣委、縣政府一向高度重視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在抓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等文化陣地建設的基礎上,近年來,該縣立足為農村群眾供給更多更好文化服務,將組建各類文體社團、協會和村級文化大院建設作為繁榮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構成了“縣有文化中心、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發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縣14個鄉(鎮)已建設農家書屋229個,文化大院229個,實現了行政村農家書屋和文化大院建設全覆蓋,并在229個行政村都配設了文化志愿者。建設農村文化大院小廣場78處,室外活動場地面積達28萬多平方米。

2、提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服務體系,農民文化生活越來越精神。

xx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化能人層出不窮。多年來,一些農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級活動場所,自發組織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文化大院應運而生,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引導下,全縣文化大院建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h委、政府一向關注民間文化的發展,把發展群眾文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進取引導廣大群眾組建各類業余社團、協會、演出隊伍,把文化大院建起來。一是整合文化資源。引導各鄉鎮利用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和農村書屋,充實文化大院的資料。利用村委會閑置房屋或公用場地,經過整修粉刷,繪制文化墻,建成文化大院、活動廣場。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閑置的一塊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廣場,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動室。二是整合人才資源。發揮鄉村文化帶頭人組織和建設文化大院,帶起一個甚至幾個村的文化活動。北屯基村的“張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戲曲、書法、繪畫、舞蹈等各類人才,常年開展文體活動,涉及周邊多個村組,吸納聚集和涌現出了眾多的文藝人才,構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機制,為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供給了廣闊的舞臺。三是不斷加大投入。縣財政與文化部門在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使用上,順勢推動,經過政府采購集中為文化大院配發秧歌服、音箱、鑼鼓镲嗩吶等器材,吸引了廣大農民進取參與,用最簡單、最普通的活動方式,讓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歡樂。目前,全縣已成立各類農村群眾文體活動組織500多支,常年參加文化體育活動的農民有近5多萬人。這么多的隊伍于勞作之余排練節目,在節慶或農閑時進行演出活動,不僅僅豐富了農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也進一步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受群眾歡迎。此刻農村文化大院已經成為了各村村民的娛樂健身、學習休閑的好地方。我們在對xx鎮的調查中,了解到該鎮活躍著神鹿藝術團、中老年藝術團、喜洋洋秧歌隊、火苗健身舞隊、太極拳、廣場健身操隊、詩詞協會、讀書協會、農民書畫院等30多支隊伍,每支隊伍都在50人以上。每當夜幕降臨時,參加文體活動的人們,臉上洋溢出喜悅的笑容,手舞足蹈,歡聲笑語,如癡如醉地享受著幸福生活,與圍觀欣賞的群眾喝彩聲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值得一提的是xx鎮的神鹿藝術團所演出的文藝節目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主要是針對個別群眾出現的封建迷信、不贍養老人、鄰里不團結、賭博、酗酒等陋習和群眾中涌現的禮貌新人新事來編排節目,所表演的資料在群眾中有原型,深受群眾喜愛,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鎮的小陽村、那丹伯鎮屏風村、南屯基鎮的張家大院在村干部

和文化帶頭人的組織下,紛紛建起了農民秧歌隊、廣場舞表演隊、二人轉小劇團等。只要“喇叭一響”,男女老少齊上陣扭起大秧歌、跳起廣場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進取來參加,已經成為村里主流娛樂方式,使得各村多年來沒有發生治安案件,鄰里關系更加融洽,整個村組在一片和諧中歡樂的生活著。這些看得到、摸得著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實施,讓全縣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變得越來越精彩。

二、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xx縣的農村文化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必需看到,當前的農村文化發展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與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重點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文化發展不平衡。一方面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存在地區差異。在調查中,xx鎮、小四平鎮的總體情景遠遠好于拉拉河鎮和三合鄉,在xx鎮灣龍村我們不僅僅看到該村有報欄、多功能活動室、圖書室、村民活動廣場,并且該村還建有健身路徑和籃球場。另一方面農村業余文藝演出隊伍發展不平衡。我們在調查村組里是否有文體隊伍的問題時,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比如南屯基鎮、橫道河鎮、xx鎮基本上每個村組都有2-3個民間文藝體育組織;而文化基礎條件不好或沒有團體經濟收入的村組,如二龍山鄉、大興鎮等,一個村里僅有1支文體隊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動中。

二是免費開放資金尚未到位,缺少文體活動設施器材。國家要求鄉鎮文化站每年免費開放資金不少于5萬元,應由縣級配套的25%資金始終沒有到位,經費不足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鄉鎮文化站的正常業務工作及開展活動。由于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文化建設歷史欠賬較多,異常是村組一級的文化建設,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最薄弱的環節,嚴重阻礙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在對各鄉鎮村級文化設施調查中,目前現有的農村文體活動設施器材根本不能滿足農民群眾需求和農民的“求知、求富、求樂”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雖然配發了音響、樂器和服裝,建設了文化大院小廣場,但對于更多的農民群眾需求(比如一個村有多個組有秧歌、健身舞蹈隊)還只是杯水車薪,無法滿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娛樂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文化人才。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娛樂活動資料不豐富,形式單一,范圍不廣泛,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有的鄉村開展活動,也只是平時組織農民扭扭秧歌、跳跳廣場舞,或三五個人搭個土臺子,唱一唱戲,農民在勞作之余從事較多的活動是看電視。調查中發現,與農村群眾對文化生活需求大、參與熱情高相比,農村文化培訓工作尚未跟上,農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質不高、成員年齡老化等現象在許多鄉鎮存在。盡管此刻有些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備了樂器、音響、燈光、電腦等文化設備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專業人才,而使這些文化設備器材閑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帶頭人專業素質低下,活動手段過于簡單,形式過于陳舊,活動資料缺乏創新,可供給的文化服務的資料和文化資源嚴重匱乏。群眾所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輔導,娛樂的功能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提議

1、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針對城鄉文化發展不均衡的現狀,要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就必須統籌城鄉文化,進取推進城鄉互動。一是要推動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加快推進落后鄉鎮村級的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把一些群眾基礎好、建設進取性高、貼合項目建設場地要求的村組作為重點示范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點。建設資料包括一個標準的小廣場、一個文藝舞臺、一棟公共服務樓、組建一支或多支農民文藝隊伍和健身隊伍。二是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薄弱鄉村組建文藝組織扶持力度,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不斷壯大農村文化大院文化隊伍。三是加快推進村級基層文化服務網絡建設,經過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網絡體系,為廣大農民供給公益性文化服務。

2、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投入,調動農民參與活動的進取性。農村文化建設,農民群眾是主體,農民參與度高了、主動性強了,工作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實發揮好村級文化公共平臺作用,充分利用重大節慶、民俗和各種文化節等節日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藝競賽活動,調動農民參與活動的進取性。二是充分發揮縣文化廣播站、文化館、藝術團和民間文藝團體的“傳、幫、帶”的作用,深入農村與農民觀眾同臺演出,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這樣的演出既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演出活動的進取性,又使農民在娛樂中受到了潛移默化教育。三是廣泛開展農民樂于參加的五好家庭、禮貌戶、模范夫妻等禮貌創立活動,用農民親身經歷的形式,容易理解和理解的方法,促進禮貌新風進萬家,這樣的禮貌創立活動既增強了活動的感召力、滲透力、吸引力,又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活動的進取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