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23:23: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比較文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比較文學論文

對比較文學的思考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常見的兩種比較形式。然后詳細論述了比較在文學創作中的選材、練意、技法三方面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比較;文學創作;作用

比較是人類特有的思維活動,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為了明辨是非,弄清真假。幾乎時時刻刻都在使用它。本文擬就比較在文學創作中的選材、練意、技法三方面的作用作一番探討。

一、常見的比較形式

常見的比較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可見的兩種或更多事物的比較。比如,這一盆牡丹花和那一盆牡丹花比較,或者,這一盆牡丹花和那一盆薔薇花、芍藥花的比較。這些花都美,都為人們所喜愛。但在對比之下,總會顯出差別,在美中分辨出更美和最美來。如果只有一種相同的事物。人們是不可能產生美的。假如兩種或多種事物并存或同種事物多種而又有大小、形狀、色彩等不同,人們就能夠在比較中加以辨析,從而去發現美,進而分辨出最美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做單調的工作容易厭倦,略加變換、調劑,卻可以精神飽滿。左拉寫過一篇短篇小說《陪襯人》,說的是一個巴黎商人收羅了不少丑陋的女人。然后高價賣給那些巴黎上流社會中那些不那么美麗的貴婦人,讓她們陪伴著貴婦人出現在大街和社交場合。以增加貴婦人的美。小說寫的未必實有其事。但足以說明比較能使人產生美感。事實上。人們在生活中不可能只是接觸到一件事物,或同類而完全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事物、有差別的事物到處存在,正如同志所說,“沒有差別,就沒有世界。”人們隨時隨地都在使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和區別事物。決定對事物的取舍。表明對事物的好惡態度。

還有一種比較,是內心已有的事物形象和面前實有的事物相比。比如花,你已經見過許多種花,腦海中儲存了許多花的形象。這時你面前只有一盆菊花,你在欣賞這盆菊花時,會拿腦海中儲存的形象和它相比較。你會說,菊花沒有牡丹的妖冶和華貴,也沒有一串紅的嬌艷,更不像玉蘭的粉裝玉琢,但它寒光四射,自有一番冷艷風骨。令人憐愛。這種比較比前一種比較用得更廣。即使在使用前一種比較時,那腦海里儲存的花的形象也會自然而然地跳躍出來參加活動。

查看全文

師范院校教學瓶頸與戰略

本文作者:馬衡工作單位: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

目前學生的學習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對于某些課程的學習往往為了一張認證資格證,愿意耗費自己大量的學習時間。例如大學英語,對于一大部分學生來說,是“難學”的而且乏味的。但是在臨近畢業前的四、六級考試還可以激起畢業生的“熱情”,讓他們積極參加,主要原因就是“有用”。“有用”并不是說他以后就要教英語,或者英語成為他以后日常使用的語言,關鍵在于就業,四、六級考試成績是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有用”是當今學生學習課程的重要因素。對于比較文學這樣“難而無用”的課程當然也就提不起什么興趣了。

針對調查中所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應當結合地方普通高等師范院校培養“師范性”應用型人才的特征,在比較文學教學過程中主動調整比較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比較文學教學的尷尬處境。首先,要有明確教學目標。根據今年畢業班學生工作意向的調查發現,有接近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準備參加“招教”考試,也就是說師范院校大部分的學生最終要進入中小學做語文老師。因此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比較文學課程要考慮“師范”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語文新課標要求,制定課程的目標?!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語文課程目標的要求:“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闭Z文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要求學生了解民族文化以及人類文化的優秀傳統,所以,我們要突出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的屬性,注重文本閱讀以及文學審美價值的研究。通過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對中西文學的比較具體比較了解和認識本民族以及他民族文學的特點,同時能夠認識不同民族文學對于構建人類優秀文化傳統的意義。因此,比較文學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生通過比較文學的學習,了解本民族文學以及他民族文學的特點,認識人類文化特質,構筑世界文學。其次,教學內容的調整。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一門課程教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所用的教材。”“評價一種教材的優劣,主要看它的時代性和針對性”。[2]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目前,比較文學的教材已具有非常濃厚的時代性,學科的前沿理論以及發展趨勢在每一本教材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比較文學教材所缺少的是針對性。比較文學教材要考慮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在特定的課時安排下,對教材內容(以陳惇,孫景堯和謝天振主編的《比較文學》為例)進行適當的調整。針對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培養合格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和其他相關領域的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教材中實用性不強或與其他課程有交叉重復的內容可以不講。另外,當學生對偏難偏深的內容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時,在教學中我們就大膽略去那些不合乎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例如,跨學科研究中文學與心理學的關系這一部分內容很難與文藝心理學相區別,在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固的情況下,可以略去不講。同樣的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的內容也可以適當減少深奧晦澀的內容。比較文學課程本身的理論性與開放性無法改變,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也不可能因為比較文學的高要求而突然提高,要讓學生對比較文學產生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變得“有用”。既然學生要到中小學去做語文老師,我們就要考慮在講解比較文學理論、分析實例時,結合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尋找相關材料。學生通過對中小學語文文本的解讀,不僅理解比較文學的理論,而且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藉此實現比較文學教學內容與中小學語文的接洽。例如,新課標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內容包括寓言、童話、故事、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等等。因此,我們可以選擇中西寓言比較、中西童話比較等講授文類學的內容;以《西游記》中人物形象探源為例證,講授影響研究的特點;通過阿Q與堂吉訶德的比較,講授平行研究的理論;通過西方文藝思潮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關系的講授,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特征,從微觀上認識作家作品的特質。比較教學內容也不能僅僅滿足于為語文教學的提供實際的材料,還要讓學生“獲得一種終身受益的比較視域之思維習慣”[3],盡管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成為比較文學的優秀研究者,學生們通過“比較的視域”不僅可以匯通文學史文學理論的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而且可以確立文學與文學,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特定關系,在多元化、世界性的文學與文化中認識本民族以及他民族的優良傳統,達到“自我”與“他者”的溝通與對話。教師通過形而下的實用例證的講授,到形而上的思維習慣的培養,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比較文學的“有用”。第三,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F代化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沖擊著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高校教學的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教學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比較文學課程教學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提交教學的質量。利用多媒體,并不代表從原來的板書變成多媒體課件。授課時,教師通過鼠標把大量的教學內容直接搬上屏幕,學生只顧埋頭苦抄,而不知何謂“比較文學”。因此,我們應把多媒體教學作為方法和手段,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因為任何外在的教育力量和因素,只有內化為學生的自覺需要才可能真正奏效,任何教育過程在本質上都是客觀因素向主觀因素轉化的過程。有學者提出,比較文學的講授要理論,例證分析和學生實踐三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為班級人數過多,我們基本能完成理論講授和例證分析的過程,學生實踐是薄弱環節。利用互聯網絡,我們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講完理論和例證分析后,提出論題,要求學生完成1千到2千字的論文。然后對學生分組,每組提供一篇文章,發到互聯網的聯系群中,各組互評。利用每周兩次的課外輔導時間,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于大部分要成為教師的師范生而言,我們也要努力培養學生授課能力,可以選擇一些論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解。比如,魯迅所受到的外來影響。學生已經學習了現當代文學,對文學的背景,文學交流的情況有大致了解,做起來也比較得心應手,講解時也能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我們努力采用各種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學要結合學?!皫煼缎浴睉萌瞬排囵B的目標,結合中小學課程的標準確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條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順利完成理論講授,例證分析和學生實踐三個環節,提高比較文學的教學效果。變成一個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問題為核心的、師生共同探索知識及其意義的過程,以更加接近于真正的知識發現活動。另外,教師還應通過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科學地傳授有發展價值的知識、讓學生享受成功樂趣等提高自身教學藝術修養,從而有效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真正實現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查看全文

形象文化透析論文

〔關鍵詞〕形象;異國形象研究;文化

〔摘要〕在異國形象的創造過程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形象是一個文化事實或文化的集體想象,它與一個社會組織、一種文化是不可分的。一切文化在一定時期都可視作一個創造、生產和傳送符號之地。同時,書寫者自身的文化立場和社會意識形態對建構異國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研究異國形象實際是在研究這種文化體系之間的力量關系,異國形象是這些力量關系的表述。

跨文化的文本敘事中,文化是創造異國形象的一個結構性力量。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這個跨文化的異國形象里,凸現了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描述,顯示了本土文化對異域文化的形象“再現”,在這個“再現”里,實際體現出了“自我”的需要,是自我需要的延伸。因而當代形象學認為異國形象不再是對異國現實的簡單復制式的描繪,而是在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的文化關系中的一個“想象性再現”,在這個想象性再現里,透視出了自我的文化心理。

比較文學形象學專門研究一個民族文學中的異族、異國形象,研究在不同文化體系中文學作品如何構造他種文化的形象。異國形象的建構由此上升為一個文化的形象塑造,是一個文化的表征。

一、異國形象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比較文學形象學的異國形象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形象,更是一個文化形象,代表著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看法和態度。同時每一個被描繪的國家也都有許多側面,選擇其中的一個側面來代表這個國家也不

查看全文

比較文學與第三種文學批評思索

不同于國族文學的是,比較文學的確需要明晰、準確且自洽的學科理論意識。對于一位從事比較文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來說,你可以在現有比較文學的多種學科理論體系中擇取自己的立場,可以不同意別人的觀點,然而,你必然曾經遭遇過關于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沖突與對話。在這種沖突與對話中思考過與沉淀過,這樣才可能獲有一種學科的專業意識支撐你的表達與研究,不至于一開口、一落筆讓學界感到你是專業外的學者。

前一段時間,因一次偶然的學術交流,我翻閱了一部關于中韓比較文學研究的書稿,①這部書稿把中國當代作家張承志的《黑駿馬》與韓國現代作家金承鈺的《霧津紀行》進行了比較研究。憑心而論,我對中韓比較文學沒有多少感性的學術體驗,只是在編寫《比較詩學概論》時曾向從事中韓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者請教過“中韓比較詩學”一章如何撰寫而已。但無論如何,這一選題卻引起我對比較文學及其相關學科理論的一些思考。近幾年來,我在復旦大學一直給中文系的本科生開設《比較文學概論》的基礎課,同時也開設《中西比較詩學》的理論課;這里的同學非常優秀,在課上及課后,有許多同學曾就比較文學與比較詩學的學科理論問題不斷向我提問。坦誠地講,同學們提出的許多問題是有相當學理深度的,所以也激發了我對他們所提問題的思考與回答的興趣。在某種程度上,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與這部書稿的選題及研究觀念有著邏輯上的聯系,所以在這里,我想不妨寫出若干片段性的思考,也算是對同學們所提出的部分問題給予一種即興的回答。眾所周知,準確的比較文學研究者不自覺地獲有一種命定,他們在跨界的閱讀與書寫中匯通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化及其相關文學藝術現象,并以此來整合自己的思考,這里的“跨界”行動已經被比較文學教科書濃縮為一個暫且不可更改的學理性規范:即跨語言、跨民族、跨文化與跨學科。

國族文學與比較文學這兩個學科方向的重要分界點之一,①就在于研究方面對語言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國族文學研究者是在本土的立場上對母語書寫的文學現象給出自己的閱讀與思考,而這種閱讀及思考的邏輯是與本民族語言背后的思維觀念及思維慣性鏈接在一起的,佳亞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ChakravortySpivak,1942-)在《一門學科的死亡》(DeathofaDiscipline)中言舉解構主義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Derrida,1930-2004)時說明了這一點:“雅克•德里達是哲學家中的天才,他認為,‘哲學觀念不可能超越習慣的差異。’這種領悟力不僅僅適用于法語、德語,或者希臘語和拉丁語。”②因此,從國族語言及其思維觀念的鏈接邏輯來看,閱讀與思考的文化親緣性及無障礙性則是國族文學研究的顯在特點。實際上,我們必須承認文學研究一旦跨出了本土語言,走向國際化,與另外一種國族語言書寫的文學現象遭遇,問題就復雜且豐富了起來;在兩種語言的思維觀念形成的各自慣性系統中,比較文學研究者必須在雙項匯通中尋找共生的平衡與生存的第三種立場,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③

一種文學現象及其作家作品被國族文學研究持續關注了多年后,往往研究者在材料與義理兩個方面對其投入的研究是窮盡式的或終結式的,很多文學現象及其作家作品在研究方面往往被宣判為一種相對性的終結,其在相當長的時段內不再具有研究的選擇性與熱點性。這種情況在國族文學研究領域中很普遍,至少我知道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張承志的《黑駿馬》就是一例?!逗隍E馬》獲得了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后,曾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界所討論的熱點文學現象,許多優秀的當代文學研究者都曾以自己的批評與研究來深度地詮釋過這部中篇小說,最終,張承志及其《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黑駿馬》、《北方的河》、《黃泥小屋》、《金牧場》等作品也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碩士生與博士生選題的熱點。但是,時值上個世紀的90年代,學界關于張承志及《黑駿馬》的研究不斷地在選題上撞車、在結論上重復,從某種程度上客觀地講,至少張承志的《黑駿馬》已經處于過度研究的飽和狀態。H.R.姚斯(HansRobertJauss,1921-)和W.伊澤爾(WolfgangLser,1922—2007)曾以接受美學(ReceptionalAesthetic)的邏輯力量來論證小說文本的無限敞開性,讓閱讀者在小說文本的空白點中盡可能地提取無限的意義,以反對文學研究的歷史客觀主義。④我在這里借用接受美學的理論,在陳述上制造一個反諷的話語:有趣的是,《黑駿馬》作為一個文本,已經向那個時段的過度研究給出了封閉的姿態,其不再具有意義提取的空白點,這部小說文本因過度研究向學界宣布了關閉。當然,我們在這里所言說“過度研究”,絕對不是意大利符號學與詮釋學研究者安貝托•艾柯(UmbertoEco,1932-)所論述的“過度詮釋”,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筆者在這里想表達的是,以過度研究使一部小說跌向文本的關閉,這一定是學術時代的產物。并且時值21世紀,在后現代國際大眾傳媒及后數碼工業文明制造的大眾文化的娛樂性與媚俗性中,《黑駿馬》更為70后、80后與90后的生存者所無知,沉寂為一部孤獨已久的經典。筆者始終堅持一個信念:從文學藝術的歷史性美學品質上來評判,經典一定是孤獨的,并且經典再孤獨也必然存留在歷史的記憶中。當然,歷史是一種記憶的形式。

筆者在這里并不希望奢談歷史記憶理論、文化記憶理論及其在價值選擇中呈現的史學功能問題,更不想多談歷史記憶理論、文化記憶理論對文學研究應該有著怎樣的可能性推動,而是想說,把中國當代作家張承志的《黑駿馬》與韓國現代作家金承鈺的《霧津紀行》進行比較研究,研究者是立足于比較文學研究的視域上,讓自己的研究從本土語境跨出去,在一個跨語際的閱讀與思考中再度激活了《黑駿馬》。當然,我們在這里需要提及的是,這里的研究者在文化身份上應該是一位在漢語語境下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的中國學者。這位研究者不一定是一位純粹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者,但是,他是把韓國現代偶像派作家金承鈺的《霧津紀行》帶入自己的研究中,與張承志的《黑駿馬》形成一種跨語際的參照性思考,同時,這種跨語際的參照性思考也再度激活了《霧津紀行》。當然,比較文學研究對兩部以上不同國族的經典文學作品的激活,一定是互動性同步的,所以,比較文學視域在這里不可或缺地生成了。我們知道,《霧津紀行》創作于60年代,在韓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這部小說曾被韓國本土文學批評者評價為那個時代小說創作的一次“感受性的革命”,金承鈺也被稱譽為韓國20世紀60年代文壇上的“icon”——偶像。需要說明的是,“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這兩個術語在中韓兩國學界有著各自文學史觀的時限性界定,如果我們走向一種世界文學史觀,放大了來講,《霧津紀行》與《黑駿馬》是在全球史觀下同期先后創作的兩部小說。從中韓兩個國族文學發展史幾乎同期的時空對位上來看,這個選題把這兩部小說及其敘述的相關歷史事件、社會政治、民族風俗與人物形象整合在研究者的比較視域中,從比較文學研究的視域對《黑駿馬》與《霧津紀行》給出不同于各自國族文學批評下的結論。如果說,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者在本土對《黑駿馬》進行的研究是一種本土文學批評,同樣,韓國現代文學研究者在本土對《霧津紀行》進行的研究也是一種本土文學批評;那么,一位研究者在跨語際中對《黑駿馬》與《霧津紀行》所給出的整合性思考,在中韓比較文學研究中形成了第三種文學批評。勒內•韋勒克(ReneWellek,1903-1995)與奧斯汀•沃倫(AustinWarren,1899-1986)在他們的《文學理論》(TheoryofLiterature)讀本中,把文學研究界分為三個層面:文學史、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實際上,比較文學在總體的研究面向上也可以相應地界分為這三個層面:國際文學關系史、國際文學批評與國際文學理論。首先,我們在這里指出:國際文學理論就是比較詩學。筆者提請學界注意的是,我們在這里使用了一個嶄新的概念,即“第三種文學批評”。

在國際文學批評的面向上,第三種文學批評就是基于兩種以上國族文學研究所形成的比較文學批評;需要進一步詮釋的是,我們在這里啟用了“比較文學批評”這樣一個概念,以此在細微的差異上區別于“比較文學研究”。如果我們再度精細地劃分“比較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批評”這兩個術語,它們是包涵與被包涵的邏輯關系。比較文學批評就是文學批評的國際化或國際化的文學批評,也就是說,比較文學研究的第二個面向就是跨語際的第三種文學批評。2003年,筆者在北京工作時,全國一批優秀的學者曾集結在一起編撰《比較詩學概論》。在撰寫《比較詩學概論》的大綱時,筆者曾第一次提出過“第三種詩學”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也是源于筆者對“跨界的文學理論國際化研究”的反思。在本質上,第三種文學批評與第三種詩學在學理的邏輯上是一脈相承的,前者歸屬勒內•韋勒克與奧斯汀•沃倫劃定的文學批評,后者歸屬文學理論。當然,比較文學研究者在語際的跨界中的確不可遏制地獲取了一種全球化的研究視域,同時,這也必然加大了文學研究的難度。當下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研究的國際化,所以,比較文學研究也必然攜帶著諸種爭議,成為這個時代的顯學,并且比較文學為守護自身顯學的前衛性,又不得不持有一種防守性姿態,處處捍衛與解釋自己學科的合法性。提及跨界與雙語的問題,筆者又想起了美國的科學哲學家托馬斯•S.庫恩(ThomasS.Kuhn,1922-1996)。在1962年推出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一書中,托馬斯•S.庫恩以“范式”(paradigm)與“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兩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求證,闡明了科學革命的顯著特征在舊范式與新范式之間存有的不可通約性,托馬斯•S.庫恩的理論曾在國際學界產生了觀念性革命的地震。當然,還有一位重要的同期學者給予托馬斯•S.庫恩于理論上的推波助瀾,他就是被稱之為“科學理論界的肆無忌憚者”的美國科學哲學家P.費耶阿本德(PaulFeyerabend,1924-1994)。多年來,筆者一直在持續地閱讀上述兩位科學哲學家的理論,并不時地在閱讀中體驗因思維觀念的革命而帶來的啟示。我深切地感受到,倘若把他們的理論帶入到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建設及翻譯研究的理論建設,其可以讓我們站在一個嶄新的思維觀念上,重新審視我們現在所正在從事的研究領域及其學科理論。從歷史的歷時性來看,在國族文學與比較文學之間存在著范式革命的沖突與對話,在歷史的某一共時性上,這種沖突與對話是相當緊張的,兩者之間的確存在著不可通約性。多年來,比較文學為自己與其他學科之間所產生的觀念上的不可通約性,做出了最大張力的解釋與努力。實際上,我認為對于文學研究來說,每一個國族都因自身獨特語言的操用而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自律性文化系統,每一個國族的語言文化系統在歷史的記憶中沉積為一種“圖式化阻力”(patternedresistance),這種圖式化阻力是以本國族的語言、文化、歷史、宗教、風俗、社會、政治、倫理及經濟等形成的結構化與模式化的范式,并對另外一個國族沉積的范式給予自發性的阻抗,最終凸現出這個國族的唯一性與自主性。

查看全文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一)寫作流程:

1)學生根據下面分設的專業選擇一個,作為畢業論文的專業方向

2)在所選擇的專業方向里面在指導教師指導下自擬論文題目,開始論文寫作流程。參考論文選題附后(學生論文選題不宜相同):

(二)專業類別:

1.文藝學

文學概論文化詩學中國文學批評史語文教學法美學概論

查看全文

中世紀文學批評的主要模式透析

論文摘要:歐洲中世紀有著相當豐富和卓有成就的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資源,它既繼承和發揚了古典主義時期的一些批評傳統,又在基督教文化大語境的浸潤下產生了新的批評模式,在某些重要方面開啟了文藝復興以后近代批評的先河。特別是在其比較的批評類型中還可以找到今天作為一門學科的比較文學的最原初形態,而當時的語法學批評、修辭學批評等,也可以看做后世影響巨大的形式主義批評的最原初形態。中世紀對詩歌有四種最重要的定位:語法學的、修辭學的、邏輯學的和哲學的。其中語法學定位歷時最久,并且是中世紀人文主義的載體;修辭學定位在古典主義后期幾乎已銷聲匿跡,其后以語法學論文的形式出現;邏輯學定位與經院哲學密切相關,哲學定位則與柏拉圖主義血肉相連,從古典主義后期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時代。

論文關鍵詞:中世紀;文論;比較文學;批評模式

對歐洲中世紀的文藝理論史,學術界向來關注較少。這種狀況即使在西方的文藝理論史研究領域也非常突出,而相比之下,我國國內關于中世紀文藝理論史的研究則更為薄弱,長期處于被忽視狀態,不僅資料匱乏,缺乏整體的了解和把握,而且還存在著許多誤解。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因素。

所幸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西方一些頗有見地的理論家就已充分意識到連接古代與現當代的中世紀文論的重要性。1974年,紐約城市大學阿利克斯·普瑞明格教授聯合他的同事們編撰出版的《古典的和中世紀的文學批評:翻譯與解釋》在當時就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們對通行的關于中世紀批評的一種經典論述——l952年出版的阿特肯斯的《英國文學批評:中世紀階段》——提出批評,認為“阿特肯斯的方法不僅帶有偏見,而且,簡直把該課題推向了絕境”。十年后的1984年,當人們爭相討論時髦的現論時,該書下半部分“中世紀的文學批評”的主要編者、曾執教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專業的小哈迪遜教授,在該書單行本再版序言中指出:“批評史是當前文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最近十年來。理論界對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符號學等等興趣很大,所有這些新領域的初衷都在于發現更為有力的批評方法。這種興趣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批評史的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彼€說:“對于古典時期和中世紀后期,包括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和七十年代的批評,我們都有足夠多的研究和文獻。然而從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這一千年間,批評歷史和文獻卻是一個巨大的空白。這種空白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是……不可原諒的。它導致了對古代文學美學和文藝復興文學美學之間關系的一種扭曲的……理解。它也使所有人……不能理解那種顯然很離奇、但事實上卻非常嚴肅的對待文學的態度……”這批有見識的理論家們對中世紀的一些經典批評文本進行了整理和英文翻譯,給我們提供了理解和研究中世紀批評整體風貌及其內在發展線索的可能。

中世紀文藝理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它的文學批評模式,而且,盡管在中世紀修辭學和詩學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但是屬于兩種不同的學科3。中世紀的人們依據不同的分類基礎對知識進行了分類,基本的分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三分法,即以語法學、修辭學和邏輯學“三學科”為分類基礎的分類法;另一種是四分法,即以幾何、算術、天文和音樂“四學科”為分類基礎的分類法。我們可以以“三學科”為參照系分別探討詩與三學科的關系,梳理出中世紀文學批評的幾種主要的批評模式。然后,將詩與“四學科”也視作一種批評模式,整體論述它們之間的關聯。

1.詩與語法學

查看全文

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要求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一、畢業論義寫作基本程序:集體指導、個別指導(三次以上)、定稿初審、省校復審、模擬答辯、案答辯終審。

二、字數、時間要求:6000字以上;半年左右。

三、文本格式要求:另見結構要求及文本樣式。

四、關于選題和寫作

(一)選題范圍: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理論、比較文學、美學、寫作等。

查看全文

電影新視野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比較電影研究的領域應該比跨國電影研究的范圍更廣。電影研究除了重新思考歐洲中心主義的問題,還應該超越追蹤金錢流動的規則,同時強調電影生產、發行、放映和接受的語境、文本、互文性和潛在文本等方面。在比較的框架中,本文列舉中國電影研究中常被忽略的和尚未充分發展的課題,例如觀眾研究、盜版現象、文學改編、電影及其他藝術(戲劇、攝影和影像)之間的跨媒體性等等。本文還強調跨學科性對我們理解包含于電影語言和技術中的跨文化視覺性所起的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比較研究跨國研究跨學科性跨媒體性跨文化視覺性

一、電影研究的兩種視野:比較與跨國

1995年,威爾曼(Willemen)作出一個有趣的評論:“盡管比較文學有許多歷史缺陷,但必須承認,電影方面的比較研究尚未存在。更糟的是,由于目前電影理論中的種族主義偏見,急需的比較電影研究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取代目前強加于大學生中的電影研究?!雹?/p>

威爾曼對于比較文學的評論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我從中看到了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北美比較文學研究和電影研究迥然不同的發展軌跡:盡管比較文學先前在文學理論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廣泛承認,但比較文學卻不得不在人文學科規模日益縮減的趨勢中掙扎求存;相反,電影研究近來則在欣欣向榮的跨學科領域里得以繁榮發展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種族中心”為其理論基礎的比較文學,在學界中漸漸退位于英語系,因為英語系經過數十年的重新調整,現在已自稱是跨民族或至少是后殖民的學科。這種反諷來源于比較文學也曾強調過自己具有的類似的跨民族立場,盡管其理論基礎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歐美比較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現代“民族國家”的思想體系,它研究各民族文學對“總體文學”(generalliterature)所作的“特殊”貢獻?!翱傮w文學”需要跨民族國家界限的運作和多語言的技能,它所隱含的跨國族性體現在它揭示了一種文學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將諸多民族文學結合在一起,從文學主題、母題、類型、模式、風格和運動中分析出可以辨識的——如果不是完全相同的——共性(如人文價值和審美理想),并通過民族文學之間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進一步建立文學可比性的方法?;叵肫饋?,西方的比較文學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時代的逐漸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純粹意義上的民族文學本來不過是個神話,而支持比較和跨民族研究的文學理論已不再僅僅屬于比較文學領域了③。

查看全文

我國電影新視野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

比較電影研究的領域應該比跨國電影研究的范圍更廣。電影研究除了重新思考歐洲中心主義的問題,還應該超越追蹤金錢流動的規則,同時強調電影生產、發行、放映和接受的語境、文本、互文性和潛在文本等方面。在比較的框架中,本文列舉中國電影研究中常被忽略的和尚未充分發展的課題,例如觀眾研究、盜版現象、文學改編、電影及其他藝術(戲劇、攝影和影像)之間的跨媒體性等等。本文還強調跨學科性對我們理解包含于電影語言和技術中的跨文化視覺性所起的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比較研究跨國研究跨學科性跨媒體性跨文化視覺性

一、電影研究的兩種視野:比較與跨國

1995年,威爾曼(Willemen)作出一個有趣的評論:“盡管比較文學有許多歷史缺陷,但必須承認,電影方面的比較研究尚未存在。更糟的是,由于目前電影理論中的種族主義偏見,急需的比較電影研究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取代目前強加于大學生中的電影研究?!雹?/p>

威爾曼對于比較文學的評論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我從中看到了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北美比較文學研究和電影研究迥然不同的發展軌跡:盡管比較文學先前在文學理論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廣泛承認,但比較文學卻不得不在人文學科規模日益縮減的趨勢中掙扎求存;相反,電影研究近來則在欣欣向榮的跨學科領域里得以繁榮發展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種族中心”為其理論基礎的比較文學,在學界中漸漸退位于英語系,因為英語系經過數十年的重新調整,現在已自稱是跨民族或至少是后殖民的學科。這種反諷來源于比較文學也曾強調過自己具有的類似的跨民族立場,盡管其理論基礎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歐美比較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現代“民族國家”的思想體系,它研究各民族文學對“總體文學”(generalliterature)所作的“特殊”貢獻?!翱傮w文學”需要跨民族國家界限的運作和多語言的技能,它所隱含的跨國族性體現在它揭示了一種文學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將諸多民族文學結合在一起,從文學主題、母題、類型、模式、風格和運動中分析出可以辨識的——如果不是完全相同的——共性(如人文價值和審美理想),并通過民族文學之間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進一步建立文學可比性的方法?;叵肫饋?,西方的比較文學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時代的逐漸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純粹意義上的民族文學本來不過是個神話,而支持比較和跨民族研究的文學理論已不再僅僅屬于比較文學領域了③。

查看全文

電影新視野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

比較電影研究的領域應該比跨國電影研究的范圍更廣。電影研究除了重新思考歐洲中心主義的問題,還應該超越追蹤金錢流動的規則,同時強調電影生產、發行、放映和接受的語境、文本、互文性和潛在文本等方面。在比較的框架中,本文列舉中國電影研究中常被忽略的和尚未充分發展的課題,例如觀眾研究、盜版現象、文學改編、電影及其他藝術(戲劇、攝影和影像)之間的跨媒體性等等。本文還強調跨學科性對我們理解包含于電影語言和技術中的跨文化視覺性所起的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比較研究跨國研究跨學科性跨媒體性跨文化視覺性

一、電影研究的兩種視野:比較與跨國

1995年,威爾曼(Willemen)作出一個有趣的評論:“盡管比較文學有許多歷史缺陷,但必須承認,電影方面的比較研究尚未存在。更糟的是,由于目前電影理論中的種族主義偏見,急需的比較電影研究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取代目前強加于大學生中的電影研究?!雹?/p>

威爾曼對于比較文學的評論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我從中看到了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北美比較文學研究和電影研究迥然不同的發展軌跡:盡管比較文學先前在文學理論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廣泛承認,但比較文學卻不得不在人文學科規模日益縮減的趨勢中掙扎求存;相反,電影研究近來則在欣欣向榮的跨學科領域里得以繁榮發展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種族中心”為其理論基礎的比較文學,在學界中漸漸退位于英語系,因為英語系經過數十年的重新調整,現在已自稱是跨民族或至少是后殖民的學科。這種反諷來源于比較文學也曾強調過自己具有的類似的跨民族立場,盡管其理論基礎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歐美比較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現代“民族國家”的思想體系,它研究各民族文學對“總體文學”(generalliterature)所作的“特殊”貢獻?!翱傮w文學”需要跨民族國家界限的運作和多語言的技能,它所隱含的跨國族性體現在它揭示了一種文學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將諸多民族文學結合在一起,從文學主題、母題、類型、模式、風格和運動中分析出可以辨識的——如果不是完全相同的——共性(如人文價值和審美理想),并通過民族文學之間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進一步建立文學可比性的方法?;叵肫饋恚鞣降谋容^文學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時代的逐漸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純粹意義上的民族文學本來不過是個神話,而支持比較和跨民族研究的文學理論已不再僅僅屬于比較文學領域了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