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10
時間:2022-08-29 09:03:00
導語: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10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次閱讀《幽靈的禮物》,我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種交易員和交易員之間的心靈感應。
《幽靈的禮物》規則一說:在市場證明我們的交易是正確的以前,已建立的倉位必須不斷的減少和清除。即正確的持倉方法是,當倉位被證明是正確的時候你才持有。
多年的操盤生涯中也形成了一個自己的交易習慣:每天收盤以前,仔細的審查一遍自己保留的倉位。凡是感覺可疑的,有問題的單子,一律清除。而只持有自己認為有前途,有信心,而且最好是有浮動贏利的交易。僅僅因為這一看似簡單的習慣舉動,不知讓我躲過了多少次無謂的、莫名其妙的損失。
觸發我制定這條交易規則的直接原因有幾個:1、我的經驗表明,因為期貨投機的高風險,勉勉強強、可做可不做的交易,還是不要去做為妙。2、投機者應該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些符合自己的思維框架、個性習慣,非常有把握的市場機會上。沒有必要在一些令人傷神的虧損交易上冥思苦想,希望轉危為安。一刀砍了它,也許你就立地成佛了。
“如果你還在照顧損失的傷口,忙著“救火”,勢必無暇尋找其它的機會。最后的結果可能是更大的損失。認賠相當于拋棄痛苦,讓情緒平靜下來,提高控制能力,使你得以繼續交易。”
一般說來,止損有價格止損和時間止損兩種。書中的例子,采用的是時間止損法。因為持有的倉位好幾天沒有被證明為有利可圖的,用三天規則把自己拉出了泥潭。
對于一個新手來說,價格止損和時間止損方法雖然是被動的,但是簡單實用,可以強制性的清除可能帶來巨大傷害的頭寸。當然,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
《幽靈的禮物》的規則一,不是價格止損法,也不僅僅是時間止損法,它需要投機者在交易技術方面有相當的功力,包括對交易的本質問題的理解、市場感覺、經驗等等。所以,它可能會讓大多數人無所適從,但對有些人非常有價值。順便說一句,我覺得規則一不但適用短線交易,也適用中長線交易。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規則一在中線交易中的運用。
“交易者通常不知道交易實際上是一個失敗者的游戲,那些最善于輸的人最終會贏。”
你要使你的損失越小越好,割肉越快越好。這樣做不會保證總是正確的,但可以保證你在這個游戲中生存。”
《幽靈的禮物》的規則一,不是價格止損法,也不僅僅是時間止損法,它需要投機者在交易技術方面有相當的功力,包括對交易的本質問題的理解、市場感覺、經驗等等。
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致加西亞的信》讀后感)
給自己一份信心,如羅文一般用堅定的信念贏得未來的輝煌。——這是我寫在這本書上的警語。
羅文,如鋼鐵一般的軍人。他不懼怕風雨,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他堅持完成了國家的使命。
羅文,如標桿一樣的偉人。他的一次送信的任務,卻涵蓋了一個人所應該具有的所有的優良品質。敬業、主動、熱忱、忠誠,這些都是羅文用行動告訴我們的,一個人一生的一切都在這里。
其實每個人都懂的道理,只是不愿意去做,不愿意去想。可是羅文做了,想了,甚至他把那些優良品質帶給了我們。
羅文的信條:沒有借口,立即行動。而書中的例子“我最近太忙了”、“對不起我幫不了你”、“那不是我負責的事情,你應該去找”,這些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太多了。看到這些的時候,仿佛看到了那個曾經在推卸責任的自己,“不是我,是因為,我才這樣做的”,多么丑陋的自己。《致加西亞的信》就活脫脫的把丑陋的我們曝光了。
我突然發現,我們永遠把別人看的很透徹,一味的指責別人的不是,卻忘了自己其實也有這些陋習;我們永遠只會埋怨別人,卻忘了其實都是自己犯下的錯。好好反省,透過一切,看看最真實的一面,我們會發現自己有太多不足。
《致加西亞的信》就像一面鏡子,他把你的表面,你的內心都顯示出來了,你可以選擇改正,最后會看到一個完整的自己,為什么不是完美,因為人無完人,改正了這些,還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小錯誤,但是只有學會認識自己,才有可能完美。
我們需要行動。作為一名高三的學生,為了我們美好的未來,我們需要行動,需要付諸一切去努力奮斗,而不是空想該怎么怎么做,我們這一代的人,都太愛幻想,卻忘了只有行動才能實現你的夢想。我們需要的便是塢接口的行動起來。
我們需要的是一顆堅定的心。擁有目標,不放棄。
我們需要一份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完善自己,在這一年的努力里,也當是在為一年后的社會做做熱身,打好優良的基礎,對自己的目標負責。
我們需要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去迎接艱難的一年。
美國總統不是評價這本書說:“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說了!”是的,了然一目的世界,你會懂的。
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彼得·潘》讀后感)
《彼得·潘》是一部關于成長的童話,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杰·姆·巴里創作的童話故事。
大概,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永遠拒絕不了長大,老死的現實。之所以不想長大,是因為長大后會有許多要煩惱操心的事。也要承擔照顧一個家庭的責任。如果,當你還是一個孩子時,每天臉上都會露出天真無邪的笑臉,每天都有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不想長大,是每個孩子的愿望。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時,心中都有一位值得自己崇拜,自己喜歡的童話人物,我的心中,小彼得是我的偶像。他不僅能幫我們實現不想長大的這個愿望而且還會教于我們飛行之術,叫我們魔法,去對付社會上欺壓弱小、謀財害命的壞人。使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彼得·潘是一個會飛翔。擁有魔力的男孩,是永無島上的主宰者。他在夜間飛行時,身上會發出只有拳頭般大小的光芒。他,有著過人的機智與勇敢。他,天真爛漫而又頑皮,每時每刻都會散發出淘氣的氣息。但是,當危險來臨時,他那臨危不懼的精神,讓我覺得她好像是一個“小大人”似的。彼得那俠義、樂觀、勇于探險的自主精神是值得每個孩子學習的。
文中的三個孩子——文蒂、約翰、邁克爾。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中。他們的小保姆娜娜是他們生活中的好玩伴。每天都陪他們去上學,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照顧著他們。
在這本書中,文蒂、約翰、邁克爾在跟隨著彼得飛往那不易找的地方永無島的路上,又會遇到什么困難與危險呢?好了,現在,我們就與彼得開始起程,去飛往永無島,解除路上的一切困難,去品嘗這永無島上的精彩的生活!
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
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里,她像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間由悠閑恬靜而又顯得那么優美端莊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慧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贊嘆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么可愛,出色,惹人愛憐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動人心魄的風度。”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僅溢于言表,更富于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注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我們企盼著幸福有一天會來到身邊。它會伴隨著我們,直至我們生命的結束。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
而愛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
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注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
這是個被壓抑的充滿勃勃生氣的女人,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弗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倫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鐘情,沉迷于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系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弗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系,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并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人。
被愛是一種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
可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
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安娜和弗倫斯基的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龍斯基想起了責任和義務。
道家說,無為而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當在愛的純潔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爭。
安娜是另外一個人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社會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愛情的對面,是長期的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這種大眾意志有時表現為道德,有時表現為法律。
極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著巨大的煎熬,在理智與情感面前難以適從。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藩籬,去尋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楚。
而弗龍斯基是一個始終屬于世俗的人,他沒有勇氣與他過去的世界完全斷絕,他無力反抗來反對這種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弗倫斯基和安娜的靈魂屬于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他們雖然一見鐘情,但他們貌合神離,相距遙遙,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當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弗龍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種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覺是敏銳而正確的,弗龍斯基在精神上已經拋棄了安娜,卻因為良心和責任不敢這樣去做。
對生活和理想徹底失望的安娜選擇了自殺。她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與不幸。她需要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她用她的方式尋求到心靈的完全寧靜。安娜最終沒有與現實妥協,她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女人。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我們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
很難說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能夠容納安娜這樣的女人,我們都企盼著理解、寬容、仁慈,我們都希望我們的世界和平、安寧、充滿人性。但悲劇總是一天天在我們的身邊發生。
如果我們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揚純潔的生活,我們的世界不知將會走向何方。當邪惡在社會中橫行的時候,純潔和高尚的東西反而顯得愚昧可笑。這是我們的現實。
我不認為兩個靈魂的相觸一定要用某種契約作為憑證。
現行婚姻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么?
安全?情感?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譏諷,但卻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擾。
現行婚姻制度實際上對沒有愛情的婚姻保護更多。
晚年的托爾斯泰拒絕肉食,因為在他看來,獵殺動物,既是殘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維護著人的尊嚴。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懷,廣闊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偉大的著作中。
從最早的《一個地主的早晨》中的葉赫留朵夫,到《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復活》中又以葉赫留朵夫作為完結,我們始終看到一個身材魁梧,外表靦腆,溫文爾雅,思想上卻又極端自審和復雜的人,這個人實際上就是托爾斯泰自己。在這個人最初將自己的土地分給莊園中的農奴,并宣布他們獲得了自由,想用自己的行動給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作出一個表率(《一個地主的早晨》)。后來他放棄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個地位低下的妓女結婚(《復活》)。到了八十高齡,托爾斯泰還為了尋求真理而離家出走,最終客死異鄉。
托爾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樣,直到生命終結,都不與不合理的現實妥協。
真理與美善就像道一樣玄妙深微,不可言說,無影無蹤。豐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氣吞山河。只有對生命的深刻體悟,才能感知到它們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塑造了一個真實的靈魂,她是那么美,潔白無暇,氣質非凡。這個靈魂只會活在托爾斯泰的心中,因為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靈魂中的至潔至純。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我們讀到她的人都會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內心深處的真誠愿望,沒有任何的虛偽和矯飾的內心世界。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個角落里,懷著滿腹的渴望和決絕的目光看著我……。我想,我終會擁抱,帶著同樣滿懷的激情,擺脫所有的現實,去與她一起起舞長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遠駐留在我的心中
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巴黎沒有摩天輪》讀后感)
看完了《巴黎沒有摩天輪》,心里有種莫名的害怕和感動。就像作者說的,書里的故事并不特別,因為關于生活和愛情的文字到處都能夠下載,但下載不到的是,在愛情和時光里進化的過程。看這本書,就像走完了一段人生,不管這故事是不是真的,我都感動過,掙扎過,笑過,糾結過,悲傷過,這就夠了!我想,這本書能出版,就是因為它能以這么簡單的故事,這么純粹的文字俘虜的讀者的心。
剛開始看到扉頁的那么一句話,“我一直相信,離開一個地方的定義是永遠不再回來!”我不明白,也不贊同,更不以為然。到最后看完了整個故事,看到那么一些文字,我不得不承認我輸給了這個叫“淺白色”的人。
“我堅信離開一個地方的真正含義是永遠不再回來,抵達一個地方的真正含義是永遠不再期待。只要還有期待,就不算完全抵達;只要還會回來,就不算是真正離開。”
有些人走了,但他還留在某個人的心中;有些人還在,但他永遠也無法在某個人的心中!
每次看電視,某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大人們都會跟小孩說,他們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小孩總是抱著這個單純的信念長大,等到某一天,小孩終于明白,那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叫做天。而對于我,喜歡直接面對現實,從來不相信有天堂,因為那些離我而去的人,永遠無法回來是鐵一般殘酷的事實,而不管他在哪里,地獄還是天堂。我們都無法觸碰彼此的溫度,無法感受彼此的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看著那個離去的人不小心留下的東西,感受著他的余溫,傻傻地懷念,傻傻的流淚,傻傻地等下一個天亮,然后,再逼著自己去堅強,去忘記,然而,多年后,當你想起這些孤寂落淚的夜晚,心里還有微微的疼痛,但已經可以笑得很美!
有個同學說喜歡關注我的生活,希望我一直寫日志。聽了,心中的幸福涌上心頭化為眼眶里打轉的淚,想想,在這個茫茫的世界里,每天與你擦肩而過的人就有成千上萬,這個信息時代里,生活節奏比開飛機還要快,誰又會有時間去關心別人的生活,誰又會英勇就義的去干對自身利益沒有任何貢獻的事情,而在這個時候,竟然有人這樣跟自己說,不好好珍惜行嗎?不堅持一直寫日志行嗎?要是你真不當一回事,雷爺爺肯定也不會饒過你!
其實,我也很喜歡關注別人的生活,我的夢想之一就是希望以后無論到哪里到會有那么一個朋友,可以跟你分享生活,訴說心事。如果在身邊,可以隨時隨地隨傳隨到,可以為了你,翹班,放男友飛機,可以跟你不管形象地大顛大費,可以跟你一起東拉西扯侃一整天,總的來說,就是可以分享快樂,分擔憂愁!這樣才算是真正的生活!
前晚有人發了封郵件過來,就是關于那些類似“幸福接力棒”的游戲,其中一條問題是:你現在最想見的人?我想了想沒有什么人特別想見,特別想見的已經永遠見不了,忽然間,談談的憂傷涌上心頭。想起曾經也有很多個夜里,一個人躲在被窩里落淚的日子!然而現在心似乎已經無比的堅強!
而面對愛情,或許是我太過執著,太過沒情趣,但我覺得愛情貴在兩情相悅,而這兩情需要一定的東西去維系,如果單憑一時頭腦發熱的好感,我想未免太過兒戲,就像手抓的氫氣球一樣,久了,總會累的,放了,就會飛走,把它系在某個固體上吧,久了,也會忘的!我們需要像鑰匙那樣的東西,也許你不會緊戳于手中好好的疼惜,但一定不能把它給弄丟,因為一旦丟了,就無法回家了!
不是從來沒有想過將來的自己會是什么樣子,只是,不敢想太多,那些又高又細,走起路來就像敲擊樂鼓般有節奏的高跟鞋,那些又短又收身,一風吹過飄逸地任何一個男人都無法抵擋的連衣雪紡裙,那些價錢比放在其中的毛爺爺多幾倍的包包,誰不渴望,誰不向往。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工作日踢踏地來回穿梭于知名外企與高級公寓之間,每個周末挽著愛人或摯友的手看電影或狂逛的日子,還離我很遠,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彼此能夠靠近,也許,這一輩子,我們都無法相交。
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悲慘世界》讀后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里,卻有一個始終與丑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于獲得自由時,卻由于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博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于他往往出門時口袋里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面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于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后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并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對那么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高尚的靈魂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么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于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后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系的人!
看到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丑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丑惡現象的搏斗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有一句話說的不錯:時代造就英雄。我們從小也學過、雷峰之類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可當今社會難道就不需要英雄了嗎?答案是: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下一個英雄!然而他在哪兒?他又能告訴我們什么呢?
老師、家長總教導我們:我們是新世紀的人才和棟梁!而此話的言下之意則是:若干年后,世界的美好與和平就要靠我們去創造、維護了。
可在我看來,我們這代人還是相當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么青少年入室殺死八旬老太;什么騎車撞傷他人而逃之夭夭;什么看見傷者見死不救……都已經屢見不鮮了。而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反省的!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班主任》讀后感)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一書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和一種能喚醒心靈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不斷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精神。在對待學生的時候,需要我們有更多的耐心和愛心。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應從了解學生家庭開始。父母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生活狀況,做到了如指掌。接著就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點,他們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顧;了解孩子的以前教育情況,以便因材施教。
作為班主任,責任不僅在于教授學生知識,更在于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做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在復雜的教育實踐中,只有把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學生的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克服各種困難。書中介紹的在班里開展“我用雙手美化教室”活動以及學生給學生補課,都是實現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很有效的途徑。我想這些對新班主任都很有幫助。
最讓許多教師和家長頭痛的是,問題生的“問題”總是反反復復,似乎難以根除,致使一些教師和家長逐漸喪失了耐心。對此,有經驗的班主任除了表現出高度的愛心與責任感,還應充分調動自己的教育智慧,本著一天淘出一粒金子的精神,幫助問題生逐漸學會約束、控制自己,最終走出陰霾。
苦口婆心的說教固然重要,但教會學生進行自我約束,又是一種更高的教育智慧。林肯的父親是一名鞋匠,在他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曾有人拿這件事試圖羞辱他。林肯不但十分坦然地承認了這一點,而且還以有一個當鞋匠的父親為榮,由于他表現出的坦誠和高尚的胸懷,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每一個家長都愛孩子,但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家長都懂教育。
在愛的前提下,一切期盼皆有可能,愛和智慧將永遠相伴相生。別讓任何一次心靈的震蕩不知不覺地從身旁掠過。要成為學生雪中送炭的幫助者,心靈創傷的醫治者。教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可以傷害學生的心靈。
如果你想使每天的工作不至于變成單調乏味的苦差,那就走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讀《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
人生就是一艘蕩漾在生命長河中的小船,會經受數不盡的風風雨雨,也會享受數不盡的萬里晴天。一個人會在一生中經受許許多多的浪頭,浪頭總是洶涌無比,讓你膽戰心驚,充滿得失之患。但是,小船是被浪頭擊倒還是平穩地渡過,真正掌握它命運的是你!你既可以讓它從風浪中走出,又可任它被浪頭擊倒,掉在長河的漩渦里,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我讀了《魯濱孫漂流記》,感覺這本書正印證了這個道理。
《魯濱孫漂流記》記敘了17世紀有個叫魯濱孫的人,在航海中遇險,孤身一人漂流到一個荒蕪人煙的小島。為了生存下來,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點生活用品,同死神展開了頑強的斗爭。雖然艱難的生存條件讓他屢次碰壁,但是他沒有放棄,憑著不懈的努力,成功地荒島上建立起房舍,開墾了農田,營造了羊圈,終于衣食無憂。經過二十八年的孤苦生活,他終于脫險,返回故鄉。
這是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一部優秀作品。他用巧妙的筆法塑造了一個具有堅強毅力、聰明機智的現代文明形象,揭示了一個個深刻的道理。我讀完后,十分欽佩魯濱遜面對困難時的積極心態和聰明才智。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現實生活中的確是這樣的,往往成功與否,并不在于困難有多么艱難,而是在于怎樣面對它,態度永遠比問題本身重要。一個具有大無畏精神的人,即使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只要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百折不撓,那么他終將是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
魯濱遜就是這樣一種人,他從容的面對困難,用樂觀心態與充滿智慧的頭腦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為了計算日期,他每度過一天便用刀在樹樁上刻上一道。他憑借自己的力量造出了一個個工具,建造了自己的家。在糧食不充足的情況下,他在島上學會了耕種。當食人族來襲時,他巧妙地躲避起來,還機智的救出了被捕的白人。魯濱遜的運用自己的智慧,在孤島上頑強地生存了二十八年。
魯濱遜有樂觀的心態,在初到島上時,他也曾經抱怨過,甚至已經絕望,但他漸漸開始冷靜地面對一切,當他感到孤獨時,他會便想起死去的同伴,為能活下來感到十分慶幸。當他絕望時,他會自我鼓勵,于是他對生活充滿希望。他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戰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他依靠常人無法具備的樂觀,最終走出了荒島。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氣餒、不放棄,在樂觀心態的支持下最后邁向成功。
翻開書的第一頁:"謹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當我從扉頁上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便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反感.任性,嬌氣,依賴性強而動手能力差,這的確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缺點.但我們不甘心承認這些,我們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嗎?可為什么,周圍的人總要給我們戴上這頂"帽子"呢?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后一頁,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時,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那是一種心靈上的震動.一個個問號不由地縈繞在我的心頭,如果我是魯賓遜……
如果我是他,當船在暴風雨中失事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不向命運低頭繼續遠航嗎?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不會去接受那充滿困難和挫折的生活,因為我沒有那份自信;如果我是他,當獨自一人置身于荒島之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時,我會像他那樣不自暴自棄,重燃生的希望嗎?不,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因時順變,積極自救,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如果我是他,當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類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在僅有一個助手的情況下同他們搏斗嗎?不,我寧可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不要發現我,因為我沒有那種膽量。
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能.從呱呱墜地到背上書包,父母,學校為我們鋪設了成長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挫折,沒有風浪,而我還整天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我根本沒有咀嚼過生活中的苦澀,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能吃飽穿暖,背上書包去上學,每天接受家人們的關愛,社會的關注是一種莫大的快樂。我們需要具備魯濱遜那樣的刻苦奮斗的精神.
讀完整本書,我被魯濱孫樂觀頑強、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孤身一人流落荒島,靠自己的雙手和力量度過這漫長的二十八年,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沒有衣物,沒有食品,更沒有同伴,試想一下,如果是我身處這樣惡劣的環境,我應該向魯濱孫學習,自己搭建房舍,開墾農田,制造食物,在困難面前不退縮,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與死神搏斗,拋開寂寞和憂郁,努力讓自己在荒島上生存下來,并且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保持樂觀的心態。特別是,文中“精彩片段”中介紹的魯濱孫在剛踏上荒島時把當時面臨情形的好處和好處都列出來,聊以自慰。從中我看出,魯濱孫的意志力很強,他非常樂觀,熱愛生命,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活下去,能在不幸中看幸運,使自己能夠積極地利用身邊的有利條件。我從中得到一個啟示:在最不幸的處境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信心和積極奮斗的勇氣。
感謝《魯濱孫漂流記》,它讓我學會了堅持、頑強、自信、樂觀和許多在荒島生存的好辦法。我相信它一定會是一本讓我終生受益的好書!
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愛的教育》讀后感)
世界上有一部永遠都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愛。是呀,在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才會享受愛。
這本書的作者是亞米契斯。主要講的是主人公安利柯從四年級到第二年7月的故事。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四年級的生活。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同學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雖然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而這一種種愛都是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體現出來的。
看了這本書后,讓我感到,愛是我們摸不到的,但只要用心去感受,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愛,無處不在,只要你用心去尋找,用心去感受愛,它就會來到你身邊。
也許有人問:“是不是想要愛,它就會來到你身邊?”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在享受愛的同時,也應該去創造愛,有了付出,才有收獲。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我們給別人愛時,自己已經被愛包圍了。
西方名著讀后感薈萃(《海底兩萬里》讀后感)
放假期間,我和孩子一起讀了《海底兩萬里》這本書。
打開《海底兩萬里》,我懷著好奇的心,開始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1866年,有人以為在海上見到了一條獨角鯨,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最后發現那是一艘名為諾第留斯號(或:鸚鵡螺號)的潛艇,并且帶著仆人康賽爾和一個捕鯨手尼德蘭,跟隨尼摩船長乘坐這艘潛艇在海底做了兩萬里的環球旅行。尼摩是個不明國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島上秘密建造的這艘潛艇不僅異常堅固,而且結構巧妙,能夠利用海洋來提供能源,他們依靠沉船中的金條生活。潛艇艇長對俘虜倒也優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潛艇艇長尼摩從此之后不再允許他們離開。阿龍納斯一行人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龍納斯一行人遇到了無數美景,同時也經歷了許多驚險奇遇。他們眼中的海底,時而景色優美、令人陶醉;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發。通過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龍納斯終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長仍與大陸保持聯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萬金銀來支援陸地上人們的正義斗爭。終于,十個月之后,在機緣巧合下,這三個人終于在極其險惡的情況下逃出了“諾第留斯號”潛艇。這時,生物學家才得以把這件海底秘密公諸于世。海底兩萬里》敘述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在海洋深處旅行的故事。當時海上發現了一只被斷定為獨角鯨的大怪物,其實這怪物并非什么獨角鯨,而是一艘潛水船。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作海底旅行。他們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又經歷了許多險情。最后,當潛水船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爐。作者獨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長的旅行中,時而將讀者推入險象環生的險惡環境,時而又帶進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波瀾壯闊的場面描繪和細致入微的細節刻畫交替出現。讀來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就這樣,我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開始和書中的主人翁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乘坐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對尼摩船長出類拔萃的才華與學識的欽佩。但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還提出要愛護海豹、鯨等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