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職工新中國60周年征文

時間:2022-09-22 08:37:00

導語:礦區職工新中國60周年征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礦區職工新中國60周年征文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欣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華夏兒女無不心情激動,感慨萬千。古人說60年為一甲子,一甲子對我們普通國民來說,基本上孕育了三代人的成長與發展。而從三代人的成長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到祖國的發展與變化、民族的日益繁榮與強盛。

僅讀書一事而言,就拿我們家來說吧,我出身于農村,雖不是什么書香門第,但父親總算是接受了兩年的私塾教育。盡管如此,這也成了父親的驕傲和我們的自豪。因為在那個年代,農村能讀得起書的人家又有幾個呢?由于父親是家里兄妹七人中唯一的男孩,爺爺奶奶便節衣縮食,決定供父親讀點書,以便家里能有個識字算賬之人,不受外人的欺辱。

小時候,在飯桌旁,我們兄妹幾個常常聆聽父親的回憶與教誨。父親讀私塾的老先生是鄰村的劉駝子,劉駝子學問并不高,但要求極嚴格。教學內容大致是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觀止》等,除讀書背誦外,還有習字課、對對子等。教學的內容單一、枯燥、難懂,學堂陳舊破落,私塾先生劉駝子所收的學費,也只是每年象征性的一擔稻谷或兩擔玉米棒子。1954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父親被迫終止了私塾學業,從此,15歲的父親就跟大人們一樣,正式投身于生產勞動了。

相對父輩們讀書的艱難,我們受教育的機會可要好得多,但學習環境與教學條件仍非常簡陋。上世紀70年代初期,我正讀小學,那時,我所讀的村小是借用附近生產隊的隊屋,即幾間土墻茅草屋,課桌由長條木板加幾條腿釘制而成,每張長課桌坐5個人,自帶板凳,上課下課以聽值班老師吹哨子為準。等到升入初中后,才有機會坐進磚墻魚鱗瓦的教室。教室的外觀比小學漂亮多了,不過,內部設施依然寒磣,教室的窗戶上幾乎沒有一塊玻璃,全是同學們從家里帶來的塑料薄膜釘上去的,秋風一起,嘩嘩作響;室內光線昏暗,一塊破舊的木板涂上黑漆權當教師上課用的黑板,上課下課由吹哨子改成了敲鋼軌。記得當時,誰能擁有一支七毛三分錢的“新農村”鋼筆,就成為我們大家羨慕的對象。我背的是母親用各種碎布頭拼縫成的花書包,分辨不出顏色,我多么渴望能得到一只當年流行的黃色帆布書包啊!可貧困的家庭實在是難以滿足我的愿望。學生教輔資料奇缺,課外閱讀更是貧乏。現在我已過不惑之年,回想起當年學生時代的讀書生活,至今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如今,兒子已上中學了,盡管是一所農村中學,但他們的校園環境幽雅,軟件、硬件設施齊全,寬敞明亮的教學樓、辦公樓、綜合樓、學生食堂、學生公寓樓等,一幢又一幢地矗立于眼前。校園衛生整潔,綠化美觀宜人,草坪、花壇、假山等點綴其間,邁進校園仿佛給人一種精神享受。校園師生文化體育生活豐富多彩,不僅擁有圖書室、閱覽室、多功能室,還有封閉性籃球場、草坪足球場和環形塑膠跑道。教室內有配套整齊的課桌凳,還安裝了日光燈、吊扇和飲水機,當年想都不敢想的多媒體和網絡,也走進了今天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孩子們在這樣的校園里生活、學習、求知,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與幸福啊!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家實行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書本費政策,真正實現了農家子弟的義務教育,此舉利在當代,功在千秋。這無不充分顯示了新時代黨的惠民政策的優越性以及我們祖國國力的富強。

回憶過去,展望未來,從我們一家祖孫三代讀書這條路上,我深深感受到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國家的建設突飛猛進,祖國的面貌日新月異。常言道,一顆露珠能折射太陽的光芒,同樣,一個家庭也能濃縮整個社會的背景。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衷心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