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生態修復案例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6: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礦區生態修復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礦區生態修復案例

篇1

【關鍵詞】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資源循環利用景觀改造

礦山廢棄地是指在采礦活動中被破壞、未經治理而無法使用的土地,包括廢石堆廢棄地、采礦坑廢棄地、尾礦廢棄地、其他類型廢棄地[1]。礦山廢棄地的出現,導致區域環境的污染和景觀的破壞,礦山地質災害和安全隱患,以及礦區地下含水層破壞和土地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引發其他社會矛盾[2]。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制定相關的法令和法規強制對礦區采礦后的土地進行修復。傳統的廢棄地景觀營造主要是植物種植或簡單的一些土地改造,側重于對惡劣場地的處理和增加植被。隨著現代的技術和新理念在礦山修復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人們更注重廢棄地的再利用和資源的循環使用,運用生態學,美學以及其他學科要建立一個能夠自我維護、運行良好的完整生態服務系統[3]。因此,廢棄地的生態修復及景觀再造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礦區廢棄地的改造模式探討

1.對待礦山廢棄地態度的轉變

通過對國內典型案例的綜合分析(表1)單一復綠型、綜合治理型和資源循環利用型三個典型階段。我國礦山廢棄地的改造20世紀50年代開始,但80 年代后,研究工作才有了長足發展,并逐步開始建立法規,并開展了大規模的生態修復項目,可能由于單一復綠的模式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相當一部分工種項目生態修復效果都很不理想。而后,生態景觀設計理念開始進入廢棄地改造領域,改造方式從單純的生態復綠進入綜合治理階段。土壤整治,植被恢復,微生物技術以及其他工種措施,成功地運用于礦山廢棄地綜合治理,并出現了一些優秀案例,如神府東勝礦區,唐山南湖公園等。隨著現代工業藝術及生態美學思想的演變,資源的循環利用在礦山廢棄地改造與利用得到了體現。

表1礦山廢棄地改造模式分析樂

2.礦山廢棄地改造方式轉變

在改造方式上,現代礦山生態修復和改造已逐漸從傳統的復綠層面向生態景觀層面過渡,運用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也越來越多樣化,生態修復過程更注重模擬自然,尤其是地貌、地形、水文、生態等,依靠自然、人工促進的修復過程,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綜合開發和廢棄地的文化藝術價值再現。

從改造策略上看,現代景觀營造更加注重場地特征的挖掘與表達,注重場地文化的傳承與再現,展示自然與技術的關系,探索廢棄物的景觀特質及觀賞價值,以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

從改造方法上看,現代方式常常采用生態恢復與景觀改造相結合,更注重區域的整體設計和自然模擬設計,如美國礦山廢棄地修復技術“師法自然生態修復法”[4]。

二、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與景觀構建原則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的確立,人們更注重對礦山廢棄場地精神的挖掘,對于場地遺留物及廢棄物的處理,從場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角度重新審視礦山廢棄地的態度和改造。因此,如何在礦山修復中變廢為寶,實現礦山廢棄地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每位景觀規劃師將面對的重要問題。

1.自然生態式修復原則

傳統的生態修復模式一般是基于人為干預下“水平梯形坡面,直渠排水”的地形設計,修復后景觀不完全自然地協調周圍環境,水土保持效果也不好,而且需要長期的人工養護。因此,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推崇一種在新理念下的生態修復模式——“師法自然生態修復法”。 其基本內涵是:應用現代 3S 技術對擾動區或周邊地形、地貌、水文、氣象、氣候等條件進行詳細了解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系統理論、應用數學,應用計算模擬等先進技術,設計出一種近似自然地理形態的人工修復模型,并按照設計模型施工的一種生態恢復方法[4]。它強調整個修復后的生態系統必需能夠自我維護,自我保持,功能逐漸增強。

2.安全生態的原則

植物景觀規劃礦區生態修復和景觀營造的核心內容,對修復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景觀,增加生態多樣性,保護環境敏感區;根據立地條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植物種類與植被群落,構筑有地域區系和植被特征的礦區生物多樣性格局。利用鄉土植物來增加景觀的適應性和地域性,選擇耐污能力、抗病除害能力、抗寒能力能力強,根系發達,莖葉茂密的植物,同時也要加強地帶性植物的引種馴化,適當引進國內外特色優良品種。

3.特色景觀元素的處理和利用

礦區景觀營造要反映礦區的地域自然和景觀特色,,景觀元素的適應性改造與循環利用是切實有效的途徑。如澳大利亞墨爾本疏芬山是將廢棄礦區改造為戶外博物館的實例。杜伊斯堡的攀巖公園利用料倉高大厚實的混凝土制成了攀巖墻,墻面上被礦石撞擊和摩擦形成的劃痕和溝槽成為了登山愛好者們自由攀爬可以利用的天然錨點。

三、礦山廢棄地景觀營造內容及方法

通過在進行礦山修復與景觀改造工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清理廢物;(2) 加固或清除危險建筑物和浮石;(3) 堵塞危險洞穴,填充礦坑;(4) 用門和石暾封堵坑口、礦井;(5)覆蓋表土;(6)植被恢復。

1.廢物(污染物)處理

礦山廢棄地殘留著許多礦業污染物,比如煤炭礦區的重金屬污染物、多環芳烴等。 場地的污染凈化是修復工作的基礎,通常廢棄地污染較輕或對環境不產生較大影響的區域可以進行工種處理。對受到污染的表土和其他污染嚴重的有毒有害物質完全移除;深層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固化措施,即在污染上壤的上面,覆蓋一層瀝青,然后再鋪置新土,進行植被修復。

2.地表痕跡的處理和再利用

采礦過程留下的人為遺跡,如廢棄的礦渣、尾礦、礦坑等,可以通過藝術加工等處理方式,保留下來。表2,通過國內礦山廢棄地改造案例總結了礦坑的常見改造與利用方式。

3.植物景觀設計

在礦山廢棄地景觀重建的初始階段,植物的選擇至關重要。從景觀層面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獨具特色的植物選擇與種植設計,既可作為改良土壤、美化環境、恢復生態環境的先鋒,又具有對硬質景觀的柔化協調、空間造景功能。下面重點探討一般礦山廢棄地的環境條件下,植物種類選擇的原則:

3.1選擇適應栽植地段立地條件的適生種類,括抗旱、耐濕、抗污染、抗風沙、耐瘠薄、抗病蟲害,甚至可以考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的種類;

3.2優先選擇當地優良的鄉土植物和先鋒植物;

3.3優先選擇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

3.4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考慮到植物的色、香、形等,滿足造景需要。

四、結束語

礦山廢棄地的出現,導致了區域環境的污染和景觀的破壞,礦山地質災害和安全隱患,以及礦區地下含水層破壞和土地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引發其他社會矛盾。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不能只強調技術和手法,還應該注重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從法律法規執行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使礦區的生態修復在為輔助管理下自我修復和維護,回歸自然,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

表2礦坑的改造與利用方式

參考文獻:

[1] 楊曉艷,姬長生,王秀麗. 我國礦山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重建[J]. 礦業快報, 2008,10(10):22-24.

篇2

關鍵詞:礦山廢棄地;生態環境;恢復;唐山石灰石礦

中圖分類號:X1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8019903

1我國礦山廢棄地生態環境現狀

礦山廢棄地有兩種定義:①從土地利用的角度來說,礦山廢棄地是在采礦活動中破壞和占用、不經整治而無法使用的土地。②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說,礦山廢棄地是一種退化的生態系統,其生態環境特性與裸地相似,對周圍環境有巨大的負面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第三礦業大國,據統計,我國社會生產所需原材料的85%、能源的95%和農業生產材料的75%以上來自于礦產資源。而根據有關部門公布的資料可以了解到:我國已探明儲量并且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種類有140余種,分布在全國2000多個縣級地區。我國現在的國營礦山企業有8000多個,個體礦山企業更是達到了23萬多個,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如此巨大規模的礦山開采活動勢必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2礦山生態恢復技術

生態恢復是指通過人工措施,遵循自然規律,恢復天然的環境生態系統的方法。所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都是以植被恢復為前提的,鑒于此種實際情況,要進行礦山的生態恢復,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礦山植被的恢復,然而又因為陸生植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土壤,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亦是土壤,所以礦山土壤的恢復便成為礦山生態恢復的關鍵。

2.1土壤恢復技術

2.1.1復坑整平

在一些采礦區由于采礦活動,使得礦區的地面起伏巨大、溝深坑大,這些因素極其不利于土壤的覆蓋。通過復坑整平可以將裸地整理成具有極小平緩坡度的平整地面,使礦區的較大的坡度和溝坎減少或消失。

2.1.2回填蓋土

回填的土壤應該選取適宜本土植物生長的客土,使植物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得以滿足,如果沒有合適的客土土質,可以通過改良或添加有機質的方法來增加土壤中營養元素,從而形成適合植物生長的客土土壤。此外還應注意客土回填的厚度,其厚度不得小于0.3m。厚度過薄不利于保持水分和養分,將會影響植物根系的吸收和植物本身的生長。

2.2植被恢復技術

因為不同的礦山廢棄地有著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導致它們的生態恢復也有不同的恢復任務,這也決定了生態恢復目標的不同,選取的植被也不同。例如,如果以污染控制以及水土流失為目標,則應該選擇一些生物量較高、根系較為發達的耐性草本植物,而且應該選用多年生的。如果以農業耕地為目標,在選用植物或作物品種時,應注意有害元素在食用部分的積累情況,要避免有害元素在食物鏈中的大量富集。如果以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為目標,應該選擇鄉土物種,并且物種的組成種類要多樣化,這樣有利于野生生物的保護??偠灾?,在選取植物的種類時,應盡可能地選擇生長適應性強、成活率高、速度較快、抗逆性好(如抗早、抗澇、抗污染、抗輻射、抗風沙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固氮植物。

3我國礦山治理的對策

3.1增加治理費用和加強監督

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較為特殊,大多數礦山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并且絕大多數屬于國營,當時的條件有限,礦山在建設中的環境與生態保護費用投入較少,更沒有實施礦山生態恢復技術的治理措施,因而遺留下較多的環境與生態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治理需要國家加大投資。另一方面,對于新建礦山,應該要求企業增加投資,緩解并進一步解決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環境與生態問題。此外,國家務必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監督礦山治理的費用的具體使用落實狀況,堅決杜絕款項不明出處的現象。

3.2加強合作與交流

我國的礦山企業在礦山的生態恢復問題上應該加強與政府、企業、各部門、國內外生態環境保護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使最新的礦山生態恢復研究成果和最好的生態恢復技術得以推廣,減少由于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帶來的礦山部門、政府、土地部門和環保部門之間的責任相互推諉的現象,提高礦山生態恢復管理工作的效率。政府應該大力支持那些積極主動進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的企業,制定一定的優惠鼓勵政策,使企業在礦山生態環境的治理過程中的積極性有極大的提高。

3.3培養創新思維

正確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創新思維能夠及時地促進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進行,能夠積極地促進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倘若我們不能改變傳統的與陳舊的思維意識,就無法從根本上對礦山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與恢復。因此,應該樹立創新思維的發展策略。

4案例——唐山石灰石礦

4.1礦山生態環境現狀及問題

唐山某石灰石礦山目前共有3個采區和3個排土場,采區分別為東部采區、中部采區和西部采區,排土場分別為東部排土場、南部排土場和北部排土場。東部采礦區目前已經封坑,南部排土場用作工業建設場地。目前,礦山存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礦區內的多數企業機械化開采不完善,對礦床破壞程度尤其嚴重,因而造成大量植被破壞。

排土場表面沒有植被,水土流失嚴重,表土破碎,一片荒涼雜亂的景觀。由于破壞嚴重,其附近的耕地被荒廢,水源被污染,空氣混濁,能見度降低。到了雨季時,土場的土壤被降雨沖刷嚴重,氣候干燥并盛行季風的春季與冬季到來時,排土場周圍塵沙飛揚。

4.2治理思路與策略

從唐山石灰石礦生態環境破壞的現狀中,可以進一步得到進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的方法與措施。治理的對象是由于露天開采石灰石形成的廢棄地,主要有:已經關閉礦坑的東采場、廢棄的東排土場、北部排土場(正在使用中),根據治理對象的不同、對生態環境破壞程度的不同,并結合石灰石礦區復雜的地質狀況,提出具體的治理方法與措施。

一方面,因為唐山石灰石礦山廢棄地土壤貧瘠,另一方面,礦區土壤缺乏營養元素和有機質的狀況較為嚴重,所以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進行改良。具體方法與措施主要有:人工增肥,綠肥法(通過種植紫花苜蓿等豆科的植物改良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客土法。

2013年8月綠色科技第8期

唐偉,等:我國礦山廢棄地受損生態環境的恢復探討環境與安全

露天開采石灰石礦使原來的地表植被破壞殆盡,僅僅依靠自然恢復礦區的生態環境難以實現,因此需要篩選適宜的植物,用來重新構建人工生態系統,植被品種,一般選擇適應能力強,對干旱、風沙、鹽堿等不良自然條件有極強的忍耐性與適應性,并且具有極強的水土保持功能的植被物種,同時,植被的根系還應該發達,能夠形成固持土壤的網狀根,生長速度快,枝葉繁盛,對風沙有較強的抵抗能力等(表1)。

4.3修復技術

4.3.1生物修復技術

(1)排土場坡面采用了某公司的排土場坡面整體噴植綠化技術。

(2)對地質災害區進行立體防治。喬木根深,能有效防止滑坡,灌木根深適中,可以防止垮塌,草木根較淺,適宜用于治理水土流失,這樣形成多種植物共同保護的立體防治體系。

(3)綠化苗木,以中等苗木為主,輔以大苗和小苗。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成活率,同時也方便運輸,關鍵是可以降低苗木恢復的成本,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盡量多地種植苗木。

(4)人工施肥(主要指有機肥),通過種植豆科植物與客土法等對上壤進行有效改良。

4.3.2工程修復技術

(1)回填:充分利用排土場的廢石進行回填,考慮到地下水的保護問題,必須在回填之前做好防滲措施。

(2)覆土:在坡面及臺面上覆蓋土壤,具體厚度應以所要種植的植被為基準。

(3)修建排蓄水設施,對水上流失進行防治,使有限的水資源得以保護和有效利用。

(4)平整臺地,平臺坡度宜在4°~5°以下,稍高于內部,首次平整之后,應先鋪一層1.0~1.4m厚的風化巖土,壓緊實,形成結實的防滲層,然后再進行挖坑,并向坑內部填入土壤。

4.3.3生態恢復技術

(1)整體上礦區遵循利用自然,進而改造自然的客觀規律,用植被來養護植被。

(2)建設動植物區,使野生動植物重新回到原來大自然棲息地。

(3)較平坦地區種植經濟林,有坡度的地區種植用材林,凹凸不平的地區發展漁業。

5結語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建設事業離不開礦產資源,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礦山開采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的礦山生態環境狀況依然很嚴峻,所以,我們要樹立并堅持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在有關政策方針的指導下,積極開展與國外先進礦業企業的合作與交流,結合我國礦山的實際情況, 進一步完善我國受損礦山的生態恢復技術,完善礦山廢棄地立法制度,從而達到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目的,為我國礦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參考文獻:

[1]徐曙光.澳大利亞的礦山環境恢復技術與生態系統管理[J].國土資源情報,2003(2):1~8.

[2]岳境,鄒繼興.露天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方案[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7,29(l):129~132.

篇3

關鍵詞:礦山環境;治理模式;生物修復

中圖分類號: D922 文獻標識碼: A

我國礦山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十分嚴重,礦山開采不當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體污染、礦震等各種地質災害,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做好礦山環境地質環境工作迫在眉睫。

一、我國礦山環境治理現狀

由于我國礦山數量眾多,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因此,礦山環境治理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等特點。從總體上成績顯著,任務艱巨,問題突出,有喜有憂。

1、主要成就:

(1)加強制度建設。從國家層面修訂法律法規,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規章規劃,注重從源頭上治理和保護環境。

(2)加強全國范圍的工作部署,開展大規模全面系統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摸清了我國礦山環境的基本情況。

(3)加大對礦山環境的綜合治理力度,政府和企業投巨資實施礦山環境治理示范工程,收到了顯著成效。

2、主要不足:

(1)基礎薄弱。我國基礎地質工作程度總體偏低,礦產勘查后備基地較少當前2/3的國有骨干礦山已進入中晚期,國內礦產資源保障程度下降,迫切需要加大勘查力度,高強度的開發導致礦山環境惡化。

(2)制度缺失。我國礦山環境管理制度包括國家法律、法規、條例和行政規章規定。當前在制度建設方面,尚需改進和加強。

(3)管理缺位。在礦山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礦山企業負責人由于大局觀念淡薄,受政績和利益驅動,片面強調發展速度,降低經濟建設的生態環保門檻。

二、我國礦山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及原因

2010年,國家環??偩?、國土資源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三部門首次聯合了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行動。結果發現我國礦山開采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仍十分嚴重,大型礦山生態恢復困難重重,小型礦山亂采濫挖破壞生態現象普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薄弱,局部地區出現失控。我國礦山生態環境呈現出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的局面。

導致我國礦山環境問題嚴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管理薄弱,法律法規不完善。

長期以來,我國的礦山環境管理十分薄弱,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分散,且操作性不強。在立法上,《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煤炭法》、《水土保護法》等都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但缺少具體的、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法規。在管理體制上,礦產資源開發分散在十多個部門管理,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又涉及多個執法部門,職能互相交叉,嚴重影響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工作。

2、礦山環境治理缺乏有效的機制。

我國部分礦山企業是在計劃體制下建立的,建國幾十年來,開采了大量的礦產資源,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利潤大部分交給了國家,國家沒有給企業留下礦山治理的資金,現在讓企業負擔多年形成的礦山環境破壞的責任,企業無法承擔。另外,目前我國許多礦山企業處于虧損或維持狀態,無大量財力投入。

3、治理技術欠缺、融資渠道不暢通。

礦山地質環境預測滯后,缺乏恢復手段。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特別是地質災害治理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但目前缺少礦山環境保護工作所必需的技術投入和支持,礦山開采技術落后,礦山地質環境預測滯后,并缺乏生態環境恢復的手段。同時,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由于部分國有礦山企業經濟效益不高、負擔重,使得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困難重重。

三、礦山環境治理的對策

1、研究探索礦山環境治理技術

只有探索和研究一條治理礦山環境治理的各種技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礦山環境問題。將法律法規和技術相結合, 這就為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從而為各項事務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以免出現不必要的糾紛和事故。 當然, 不同類型的礦山開采所采取的技術也不盡相同。例如開發放射性元素的礦山, 處理的技術應該以放射性元素的處理技術及方法相關; 露天開采的礦山則是對該區域的植被破壞嚴重, 產生的污染一般表現為灰塵污染, 而地下開采多半表現為地質塌陷等災害, 針對地表和地下開采所采取的技術路線肯定不同。

2、借鑒國外礦山環境治理的經驗

我國的礦山環境治理還未發展成熟,因此, 這就需要根據我國礦山環境的特殊情況, 對國外礦山環境治理的經驗加以借鑒。 如美國就對礦山環境治理的制度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它制定了礦山環境審查評價制度、 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及礦山環境許可證制度等; 澳大利亞也采取了一項行之有效的辦法, 即一邊開采一邊把開采結束的礦山進行修復。這些制度、 原則都是我國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學習和引用的。

制定系統的、健全的礦山環境治理法規制度

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嚴格的礦業行業法律法規制度, 去約束我國礦山開采時所暴露出的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目前, 關于環境的保護法規制定了很多, 但是關于礦山環境治理的法規卻很少, 筆者認為這是由于礦山環境的特殊性決定的?;蛘吣承┉h境法規雖對礦山環境的治理進行了規定, 但是針對性并不強。

四、現階段所用的治理模式

1、強工程模式

該模式強調的理念是安全重于一切。主要適用于土地資源破壞效應和次生地質災害效應較嚴重的礦區,針對礦山環境問題中穩定性問題突出的治理對象。

采用該模式的首要目的是恢復和提高治理對象的安全性,優先考慮的治理對象是非穩定地質體。治理對象屬于成災風險指數較高的一類,即成災危險性和致災可能性較大,且危害性嚴重,若不及時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一旦具備了條件,可能導致次生災害。

2、強生態模式

礦山生態環境包含了礦區范圍內的大氣、水體、巖土、地下礦藏、地上植被、地貌景觀、以及在此環境中生存的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礦山生態環境的破壞起因于礦產資源開發,其結果往往是水土破壞、礦產資源耗竭,后果殃及構成礦山生態環境的每個構成要素。

強生態模式提倡的理念是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礦山生態環境。主要適用于景觀與生態破壞效應嚴重的礦區,沙漠化、水土流失、地貌景觀破壞等問題突出的治理對象。這類礦山環境問題屬于累進性問題,是礦山環境經受長時間影響、被深層次改造的后果。此類問題對應的礦山環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善,也就是將遭到破壞的礦山生態環境予以修復。爭取修復后的礦山環境能逐步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恢復其自身的再生能力、自凈功能、物種演進等功能。

3、強生物模式

該模式原理是理順生物鏈,主要適用于水土污染問題突出的礦區。當礦山環境問題重點反映在水土污染方面,污染程度嚴重到超出了環境自我恢復能力,需調用強生物工程模式進行治理。

多元復合模式

一般情況下,待治理的礦區往往環境問題成堆,呈現多種礦山環境問題復合、多種環境效應疊加的狀況。多元復合治理模式適用于此類治理對象。該模式強調的是治理技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適用于土地資源破壞效應、水環境效應和次生災害效應等環境效應并存的規劃治理區。

多元復合模式的組合形式可以是兩兩組合或者三者并用,多元模式又可根據需求組成強化復型與弱化復合型,強化型多針對礦山環境效應嚴重、風險等級較高的情況;弱化型用于礦山環境效應相對稍輕、風險等級較低的情況。

結語:

基于以上所述, 我國的礦山環境治理是亟待開展的核心工作, 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 有利于我國建立一個環境友好型的國家;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 顯示了我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決心, 向世界證明我國政府是相當重視環境問題的;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 人類所生存的環境依然良好。

參考文獻:

[1].趙仕玲.國外礦山環境保護制度及對中國的借鑒[J].中國礦業,2007,16(10):35—38

篇4

 

隨著人類對環境問題的不斷重視,研究熱點不斷更新。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側重于污染治理技術研究,到目前提出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環境科學及技術研究工作不斷豐富,并向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1]為適應這一發展,我國開設環境科學專業的250余所高校都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2]為了更好地體現辦學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畢業生的競爭力,開展高效優質的科研創新培訓已經成為各大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法寶。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創辦于1993年,該專業立足于學校的煤礦研究特色,在礦山生態環境修復、礦井水害與地質災害防治、煤礦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等方向具有鮮明的特色。筆者結合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科研創新培養實踐,在本專業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方法體系和長效機制上進行了探索。

 

一、環境科學專業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國內知名高校的環境科學專業均以培養科學理論基礎扎實、環境科學研究與管理技能熟練,能解決環境科學問題的高級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在中高年級學生中均開設諸如科學創新方法、環境科技自助實驗等科研創新類課程或實踐環節,注重環境科學專業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和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也十分注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為例,該專業在課程體系中分別設置了Theory & Practice in Science、Analysis of Scientific Data課程和Science & the Environment項目實踐環節,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科研創新培養模式,這種模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探究欲望和能力。

 

總體而言,我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仍處于探索階段,培養機制和實踐教學體系尚未成熟[3],還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教師的教學指導積極性和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夠、科研興趣未能有效激發;2.科研創新培養的教學方法還略顯僵硬,當前許多高校以單一講解的理論知識傳授方法不能適應該專業科研的特點;3.開設科研創新實踐培訓的系統性與針對性不強;4.對學生創造性實驗和數值模擬能力的培訓偏弱。

 

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方法體系與教改實踐

 

按照2008版和2012版教學大綱要求,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在高年級開設了16學時的專業必修課科研創新,這屬于重要的科研實踐環節。筆者結合本校環境科學專業科研創新課程教學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實踐,在優化課程教學模式、豐富課程教學資源以及強化科研能力培訓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教改研究和實踐。

 

(一)啟發式科研創新培訓模式與訓練方法

 

啟發式科研創新的培訓貫穿于科研實踐的全過程。首先是啟發式選題。在課程中利用2學時開展科研小組頭腦風暴式研討,通過布置3分鐘圖片立意論文及其宣講活動,鍛煉學生創新選題的能力。其次,啟發式學習,提出“邊學習、邊思考、再學習、求創新”的思想,啟發學生針對選題,帶著問題開展創造性學習,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閱讀不同類別科研文獻和開展文摘的能力,對學習心得的研討。再次是啟發式方案選擇研討,根據典型案例,開展研究方法與具體方案選擇研討,指導教師進行具體方法措施的講解與培訓。最后是啟發式成果表達訓練。模擬在線成果發表和學術會議,對小組科研創新成果進行展示,課程指導教師充當專業評審員角色,點評成果并對學生的改進內容進行啟發。

 

(二)模塊式案例題庫建設

 

開展面向特定科研能力培養的模塊式教學案例題庫。案例庫兼顧本校專業特色,重點制定了礦區環境地質災害、地下水污染與修復、礦山生態修復、環境污染控制與工藝優化等方向的案例題庫。例如《大屯礦區地下水超采與地面沉降評價》鍛煉學生對現場環境地質災害調查、收據整理和分析評價的能力,《賈汪廢棄礦區地下水污染模擬》和《二氧化碳注入煤層模擬研究》鍛煉學生地下水污染模擬和多重物理場耦合數值模擬的能力,《某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污染模擬實驗研究》鍛煉學生對采樣、土柱模擬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成果的表達能力等,每個案例制定相關的科研訓練重點說明、學習指導及作業考核與評價方法,教師也在課程作業中幫助學生組建科研小組,并跟蹤指導,進行創新培訓。

 

(三)立體式實驗與數值模擬技能強化訓練

 

結合我校環境科學科研的特色,基于實驗科學的方法理論以及學生的知識背景,科研創新開設了8學時立體式實驗與數值模擬技能的強化訓練。其中包括:地下水污染的土柱模擬實驗、地下水污染與運移模擬軟件FEFLOW方法原理和應用、水文地球化學模擬軟件PHREEQC方法原理和應用、多物理場耦合模擬軟件COMSOL Multiphysics在地下水科研中運用等方法的講解,并通過作業研討和答疑環節,加強學生創造性實驗能力和數值模擬綜合能力的培訓。

 

三、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長效機制探索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環保工作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環保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對高層次科研創新型環保專門人才的需求力度也逐步增加。因此,本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應僅局限于一門課程的內容。結合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發展實際,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構建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長效機制。

 

(一)全面構建科研教學管理體系

 

首先,由學院教學、科研主管領導協同學校教務部門分管專員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具體指導、審查、監督和宣傳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教學培訓活動。其次,構建一套“寬厚基礎、突出特色、貼近實際,追蹤前沿”的環境科學專業課程群體系,重點完善專業基礎、專業特色以及專業前沿課程群的建設。再者,組建環境科學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實現創新團隊動態管理,將一部分學生吸收到導師的實驗室參與科學研究活動,鼓勵學生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對考核優秀的學生優先推薦進入“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最后,從學院層面加大資金投入,增設有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動的科研開放基金項目。

 

(二)綜合利用多層次科研實踐平臺

 

以環境科學與工程“江蘇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發展為契機,利用課程實驗、開放性實驗、畢業設計等環節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鼓勵本科生參加學?!艾F代分析與計算中心”的培訓課程和進入導師科研實驗室,認識并學會本專業相關的高尖端測試儀器測試與分析方法;利用基于本專業成立的中國礦業大學-“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實踐中心等實習實踐單位,提供本科生認識現場問題、轉化與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的實踐場所,并結合科研項目讓學生更好地深入現場的科研工作中。

 

(三)充分發揮科研創新活動導師制的作用

 

自2010年以來,學院已經為環境科學專業大三、大四的本科生配備了專業導師。導師除了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引導、專業理論學習指導、生活教導、心理疏導和就業指導等以外,更多會結合自身的科研項目和經歷,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和科研創新能力。目前,本專業已經深入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導師制分入學新生導師制和高年級專業導師制。要充分發揮導師作用,加強學生與導教師之間的溝通,積極吸納學生參加科研活動,以研促學,進一步激發和培養本科生的科學探究熱情與實際工作能力。

 

(四)科學建立激勵和評價機制

 

為了解決指導教師積極性不高、精力不集中的問題,要完善教師激勵措施,改革工作量和成果評價制度,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和科研人員主動參與本科生科研活動;在學院層面設立特定的優秀指導教師獎勵,以促進配套的師資隊伍和管理制度的建設。針對近幾年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開展熱情不足、技術含量不高、思路新穎欠缺、持久性不長、廣度和深度不夠等問題,我們在科研活動成績評價、個人綜合素質評價、學生互評等環節進行激勵,制定獎勵措施,鼓勵學生開展更多、更新、更深的科研活動。

 

四、總結

 

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高質量環境科學專業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專業軟實力發展的關鍵。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改革和探索,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在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較成熟且可行的方法體系,其中主要包括:啟發式科研創新培訓模式與訓練方法、模塊式案例題庫建設以及立體式實驗與數值模擬技能強化訓練方法等。為適應新常態經濟發展時期對高層次創新型環保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了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與教學實踐長效機制,以期為中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篇5

這一階段陸續出臺了《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規,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相關方案逐步完善,環境規制更加具有針對性。天津、廣州、深圳等地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相繼啟動。以2005年《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為標志,陸續頒布了《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等法規,并對前期頒布實施的一些法規進行了修訂,2011年修訂的《煤炭法》增加了對煤礦建設、生產等方面的環境要求,如“煤炭開發與環境治理同步進行。煤礦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同時投入使用”,“鼓勵煤炭企業發展煤炭洗選加工,綜合開發利用煤層氣、煤矸石、煤泥和泥炭”、取締土法煉焦;向在開采回采率、采礦貧化率、選礦回收率、礦山水循環利用率和土地復墾率等規定技術層面達標的企業授權頒發采礦許可證。同年重新頒布的《土地復墾條例》,由原來的26條增加到了42條,明確了復墾主體、資金渠道并完善了土地復墾的激勵措施,增加了土地復墾方案的編制、審查、監督、驗收等環節的管理措施。這些舉措的推出表明我國環境治理從污染監測到污染預防的升級。同時,伴隨著環境規制程度的加強,環境規制工具的運用也逐漸多樣化。《燃煤SO2排放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粉煤灰綜合利用管理辦法》、《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等技術標準、排污費、可交易許可證等基于市場的環境規制工具逐漸開發和實施。2009年12月丹麥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期間,我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顯示了我國政府在環境治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的決心。2012年審議通過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又進一步指出“完善企業信息制度,引導企業自愿進行減排交易活動”。這標志著我國的環境規制措施由政府規制向自愿實施的全面升級。

2環境規制對煤炭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分析

學術界關于環境規制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尚未達成一致觀點。一種觀點是以Porter為代表的“修正學派”提出的“波特假說”,該觀點認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能刺激被規制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另一種觀點是以Walley、Whitehead為代表的傳統學派,他們認為環境規制阻礙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由于受人力、資本和企業規模等因素的限制,企業為服從環境規制進行污染治理投資,必然會增加企業的環境規制成本,導致企業資本從有發展前景的創新項目轉向污染治理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采用較高的環境標準可能是得不償失的做法??傮w來看,越來越多的實證表明環境規制的實施能夠對技術創新起到促進作用。自環境規制實施以來,我國的煤炭企業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方面付諸了很多實踐以滿足這方面的要求。

2.1技術方面的創新

2.1.1綜合治理技術的開發應用—末端治理技術我國95%的煤炭產量出自井工開采,礦區沉陷是煤炭開采帶來的主要環境破壞。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方法是礦區沉陷地復墾和生態重建,根據地表塌陷的深度可以考慮采取土地復墾、深挖填淺、矸石回填、矸石筑堤、水域水產養殖等不同的方案。地表塌陷治理是末端治理技術,是對已造成破壞的修復彌補,屬于綠色技術創新的初級階段。世界主要礦區都很注重礦區環境的綜合治理。德國的經驗尤其值得借鑒。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對采煤沉陷地的治理進行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采煤沉陷地復墾技術?;茨系V業集團走在國內行業前端。2003年淮南礦業集團和地方政府一道開始探尋統籌解決采煤塌陷搬遷,把采煤塌陷搬遷與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治理“三合一”。從2006年起,淮南礦業集團又著手對22km2資源枯竭礦區進行環境修復和開發。

2.1.2洗選加工、清潔轉化技術—產品創新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國際社會非常重視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煤炭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CO2、SO2等有害氣體,會加劇溫室效應。通過對煤炭的洗選可以提高煤質,減少煤炭中的硫分、灰分及其他有害元素,滿足客戶對發熱量和排放的要求。煤炭企業逐漸開發完善了選煤、型煤、配煤等潔凈煤技術,這些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極大減少煙塵、顆粒物、SO2等有害物質的排放,同時還能提高發熱量。經過不斷積累,我國民用型煤技術在國際已處于領先地位。自2006年的“十一五”規劃以來,我國政府將節能減排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受環境規制措施和規制程度的影響,煤炭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產品的加工,全國原煤入洗率由2005年的31.9%提高到了2011年的50.9%。為了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提高產品附加值,很多煤炭企業尤其是大型煤炭企業改變了過去“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傳統發展模式,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圖1),以資源流動集成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為基礎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大同煤礦集團建設的塔山循環經濟園區是我國煤炭系統的首個循環經濟園區,一方面通過前向關聯延長資源產品鏈,提高資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資源,使資源增值,從而更好地發揮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減少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企業外部不經濟性最小,使環境成本最低。產業鏈的延伸使煤炭的附加值大幅增加,實現了煤炭能源的高效、綜合、低碳利用。

2.1.3節能技術改造———工藝過程的局部創新通過對提升、排水、空氣壓縮、運輸、通風等工重點耗能工序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工序節能,以單機節能技術改造為主,在行業內推廣風機、水泵、提升機等先進技術裝備。

2.1.4綠色開采技術———開采工藝創新由于煤炭開采必然會造成巖層運動,導致巖體松動形成巖體內“裂隙場”,因此會影響到離層的發育狀態及位置,造成地表沉陷、改變瓦斯和地下水在裂隙體內的滲流規律。要從根本上解決煤炭開采造成的廢水、廢氣、廢渣等環境問題,就需要從廣義資源的角度上認識煤、瓦斯和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防治或盡可能減輕煤炭開采對環境和其他資源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國學者率先提出了綠色開采的概念并構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框架(圖2),主要包括針對水資源保護的“保水開采”技術、針對土地與建筑物保護的離層注漿、充填與條帶開采技術;解決瓦斯抽放的“煤與瓦斯共采”技術、減少矸石排放的巷道支護與殲石排放技術和地下氣化技術。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綠色開采技術在關鍵技術層面和操作層面已經取得很大突破,并在新汶、棗莊、兗州等礦區得到應用。綠色開采體現了科學開采的思想,改變了過去“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的傳統模式,是實現采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技術創新。

2.2管理、制度創新

隨著“十一五”規劃綱要的,節能減排被明確為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環境規制程度逐漸加大。煤炭行業關閉了一些能耗高的小煤礦,實現結構重組。同時在煤炭工業協會、地方煤管局的推動下,在煤炭企業內部完善了相應的管理措施,通過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進一步推動環境目標的實現。

2.2.1能效對標管理由于煤炭企業的能耗水平和污染受埋藏深度、煤層厚度、地質條件、運輸遠近等先天性自然因素的影響,為了增強規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在國家能源局的領導下,煤炭行業內部自2009年開始推行節能示范工作,在山東省選擇了四家有代表性的煤礦,在此基礎上編制煤炭行業工序能耗標準,形成節能工作規范,制定適用的評價標準和對標體系。能耗對標活動的開展是把煤炭企業自身制定的能耗標準體系與先進單位的能耗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來查找自身的不足,然后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優化改正,通過對標活動的開展達到推進能源管理工作的目的。

2.2.2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種新型的市場化節能交易制度,其實質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的全部成本。很多煤炭企業利用這一方式對重點能耗工序實現了節能技術改造。典型案例是新汶礦業集團的華豐煤礦與北京合康億盛科技有限公司簽訂的技術服務合同,應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對提風機房高壓變頻進行改造。華豐礦只需根據改造后風機運行的實際節電量確定節電費用,按季度進行結算支付,不增加額外成本,支付完后,合同終止,設備無償歸華豐礦所有。如果設備性能在使用中不符合設計要求,達不到預期節能標準,北京合康億盛公司向華豐礦支付合同總額的20%作為違約金,并賠償造成的全部經濟損失。通過技術、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創新,我國煤炭企業在控制環境影響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以綜合能耗為例,我國國有煤炭企業的原煤生產綜合能耗從2000年的20.9kgce/t減少到了2008年的12.35kgce/t,降幅達到41%。環境規制作為一個外部壓力促進了煤炭行業的技術創新水平。

3未來趨勢及建議

環境技術創新經歷了一個由末端治理、無廢工藝、清潔技術、污染防控的發展過程。在政府剛剛推出環境規制時,此時的規制程度不大,通過末端治理技術即可滿足環境規制要求,而末端治理技術作為環境技術的推廣,不需要企業太多的創新投入,此時較低的投入產出比是可行的;但是隨著環境規制程度的加深,末端治理已不能滿足規制要求,企業需要從工藝過程、產品質量等方面做出改進,因此需要開發無廢工藝和清潔技術,這個階段與末端治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污染后的修復彌補,而是在生產過程中對污染源的控制和減少,因此需要投入較多的創新資源對原有的工藝和產品進行改進,才能滿足環境規制的要求。歐盟的發展歷程驗證了這一點,20世紀90年代之前10年間歐共體單位GDP能耗平均下降了22%,而90年代之后這種下降有所遲緩。由于任何技術都有它原有的軌道和極限,當到達現有技術極限時,繼續加大創新投入進行改進可能不會滿足越來越強的環境規制,此時就需要出現技術跳躍脫離原有的軌道,即突變型技術創新。而突變型技術創新無論是在創新風險還是創新投入方面,都要大于漸進性創新。因此,隨著環境規制程度的加深,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創新資源來滿足環境要求。這就意味著為了滿足未來逐步嚴格的環境規制,煤炭企業需要加大創新力度,尤其是工藝創新的力度。煤炭產品與其他產品最大的區別在于產品的差異化比較小,企業間的競爭基本上是依靠價格。煤炭的價格是受整個市場供求關系的決定,作為商品很難體現出在開采時的難度及技術含量,也比較難以體現出其“綠色”的程度。因此這種類型的企業在應對環境問題時大都采取規制應對的策略。這就需要國家在制定環境規制措施時充分考慮行業特色,沿著有益于環境的方向引導企業持續搜索。以充填開采為例,充填開采是一種能有效減少矸石排放和預防土地塌陷的綠色開采技術,但是由于初期投資較大、充填成本較高,限制了其推廣應用。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各類情況在政策和稅收方面加以支持,以使煤炭企業健康發展。

4結束語

篇6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生態素養;養成教育

一引言

在新時代要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用愛護眼睛的心態來保護自然環境,用對待生命的態度來對待自然生態[1]。在新時代“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生態保護背景下,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對生態文明的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2]?!坝旁焓?,為國之本”,生物教師必須讓自己所講授的生物課與時代要求結合,整合教材中的生態資源和當地生態資源相關知識,讓課堂里的“OO后”高中學生們,對生態環境保護有理論和當地生態的認知,建立環境保護意識使青山綠水永駐,要做到這些,教育就是一條必經之路。在所有高中課程當中,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課程關系最為緊密,所以環境保護教育應該先從生物學科當中開展教育[3,4],中學時代是生態素養培育的重要階段,加強中學生的生態素養教育是值得探討和有意義的課題。2017最新修訂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選修課程I中的模塊2《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內容就要求學生理解生物環境、生物污染和環境凈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要建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行為,重視生物資源[5];同時要求生物學科的老師善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們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必要性,提升他們對生態保護的關注度和興趣度[6],全方位地進行生態保護教育。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生態素養意識”與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融合,既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生態素養意識,才能在高中生物教學實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生態文明思想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通過相關書籍和網絡,了解國內外對于生物課生態素養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

(二)問卷調查法

通過設計、發放、整理問卷,進行關聯分析。

(三)案例教學法

將關于生態實例作為案例引入課堂。

三中學生生態素養現狀調查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生物科學師范生利用教育實習期間選取桂西北縣城區的東蘭縣高級中學、環江縣第二高級中學、忻城縣高級中學、宜州高中。以《學生生態素養培育》為題分別從生態素養知識、意識、行為、教育等四個方面進行抽樣調查[7]。調查主要以問卷為主,問卷通過“問卷星”——專業在線問卷調查、測評、投票平臺進行,并利用QQ、微信等發給四所學校的相關學生,發放學生問卷共293份,收回有效問卷為287份。其中男生48.2%,女生51.8%,高一學生占63.2%,高二學生占63.2%,高三學生占63.2%,最后通過統計分析得出學生生態素養的現狀。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問卷調查學生對生態文明素養的反饋

(1)對2017年世界環境日主題調查情況,了解占17.4%,基本了解占27.3%,不了解55.3%;(2)對相關的環保法律問題調查,了解占25.2%,基本了解占23.6%,不了解51.2%;(3)生物多樣性為什么會減少原因調查,了解占16.3%,基本了解占19.3%,不了解64.4%;(4)對臭氧層破壞、酸雨、白色污染問題調查,了解占37.5%,基本了解占14.3%,不了解51.8%;(5)對低碳生活、綠色食品的生活方式調查,了解占20.2%,基本了解占17.4%,不了解46.4%;調查表明學生對環境日并不是很關注。關于環保法律,環境生態問題如臭氧層破壞、酸雨、白色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相關的了解程度看出,生態方面知識缺乏,很少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問題。

2.學生日常生態文明素養意識調查

(1)是否贊成使用一次性筷子、紙杯?贊成97.2%,不贊成2.8%;(2)是否贊成自己帶購物袋去超市購物?贊成57.6%,不贊成42.4%;(3)是否贊成發展大公交、減少私家車?贊成66.2%,不贊成43.8%;(4)是否在吃自助時按照自己的需要取飯菜?贊成68.2%,不贊成31.8%;(5)是否經常按照分類要求丟棄垃圾?贊成34.2%,不贊成65.8%;(6)是否贊成禁食野生動物?贊成89.2%,不贊成10.8%;(7)在遇到踐踏草坪、破壞名勝古跡等行為時,是否會及時制止?贊成16.6%,不贊成83.4%;調查數據表明:我們身邊絕大部分同學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提高自己的生態文明素養意識,并且自愿為生態文明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學生對于貼近自身生活的生態文明素養問題表現得比較積極,而對于那些與自己有間接利害關系方面的行為表現得較為消極,在垃圾分類處理這個問題中,數據明確地說明了大多數同學都沒能做到,在這七個問題中,當您遇到最后一個問題時,能否勇敢地站出來制止呢?從調查的結果看,有83.4%的同學選擇不會去制止,這充分地說明了絕大多數青少年在環境保護意識中還存在缺陷,同時沒有做到不留余力地去保護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以上調查說明,把生態文明意識真正轉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還得需要一段時間來轉變。

3.教育途徑對生態文明素養影響程度

大眾傳媒39.7%政府宣傳教育20.5%法律法規政策14.6%學校課外活動13.2%課程學習12%,調查表明:大眾傳媒對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有較好的教育作用,是五種教育途徑中最有效的方法,可見互聯網、手機、電影電視、報刊廣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代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在生態文明素養教育中影響程度最小的是課程學習,學生并沒有過多地接受過生態文明相關的專業課程,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當適當地滲透一些生態素養知識。課程中滲透生態素養知識能對學生產生較多的生態教育作用。生態文明素養教育需要一個漸進和滲透的過程,學校應該分層次、分階段地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四生物課程應當是生態素養養成教育的主陣地

(一)教材的利用

從2017年版高中生物課本的三個必修內容的很多章節和內容都對生態學的基本概念,環境保護和修復的相關知識有大致介紹。同時,教材之外的一些教學活動,例如實驗、實踐、研究性活動等,都可以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了解相關知識,從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學會分析不同的情況,判斷不同的環境污染類型,以“手腦”同動的方式完成理論和實踐的教育模式,使他們具備搜集信息,解決問題,并且能夠實施的一系列能力,而在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學生就能形成“熱愛生態環境”,理解“人與生態和諧共處”的含義,從而建立正確,合理的價值觀,這是與最終的教育理念所相符的?!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是多種高中生物教材編寫的“金標準”,因為在這一版的教材當中,具有清晰明確的教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規定,是完善生物教育的體現,因此這本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師手中非常重要的教學工具[8]。我們認為中學生物學科的教師,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在知識、技能方面都要有環境知識的體現,要對學生們進行滲透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有“環境”“生態”教學內容的章節之上,應該也從其他章節,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筆者嘗試將高中生物教材滲透環境教育的章節、內容歸納總結如下。環境教育知識點滲透歸納:《必修一》中有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微生物在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發菜的過度采挖;重金屬污染、酸雨,水體富營養化、工業污染、淡水資源的匱乏、農田過多使用農藥化肥的污染、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環境中的致癌因子等等?!侗匦薅分修D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然選擇對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侗匦奕分猩姝h境的改變對生命調節的影響,工業廢棄物、除草劑、抗生素對環境的負面效應,群落的結構及其演替、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濫捕亂伐對種群和群落結構的影響、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生活垃圾、三廢、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石漠化治理等。中學生處于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生階段,更多的中學生希望是通過切身體會獲得人生經驗,環境問題不是單一的問題,與經濟、社會、人類等方方面面都有聯系,所以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不能簡簡單單地用主觀意識去判斷對與錯,而是應該客觀地衡量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綜上所述,在培養中學生對于生態環境的價值觀的培養上,一定要注重“情感體驗”。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學中“情感體驗”的意義更加顯著,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讓中學生們切身地體驗環境中的動物,植物,環境以及他們所對應的相關圖片、文字、視頻等,這樣可以動靜結合,激發中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形成對環境之美的鑒賞能力;其次,一定要鼓勵中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切身實地地感受生態環境,開展一些活動例如“水體污染觀察探討會”“調查鳥類遷徙情況”“植物保護與持續發展方案比賽”等,這些活動都能夠起到激發學生真實情感,促進學生與自然之間的良好關系等[9]。此外,講課中以學校所在地級市當地動植物資源現狀、種類和數量,當地特色動植物內容以及保護級別為素材,介紹學者對其研究的方法。如分類、動植物的生長與繁殖、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充分認識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生態美麗的需求[10]。

(二)區域環境素材的利用

教學中根據本地的生態環境情況引入不同的生態素材,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了解所在地方生活的環境情況,使學生產生環保意識。河池是中國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廣西90%的喀斯特地貌在河池,對生物自然環境這一內容老師應重視喀斯特地貌生境特點,環江——桂林世界自然遺產地生境印象,河池的鳳山、羅城國家級地質公園,環江和羅城縣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九萬山和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有許多珍稀名貴的動、植物、特有植物和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我們要熱愛生命一樣熱愛它們,保護這些生物和生境的生態平衡,東蘭縣波豪湖國家濕地公園和都安高嶺濕地公園,河池學院組織專家對坡豪湖及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動、植物、土壤微生物、水質、空氣質量的調查和監測工作。廣西的90%的野生中草藥資源種類在河池有分布,長壽現象在河池,這些地域的素材出現教學中大大提高了對學生和諧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自然保護區中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等知識點時可以在課堂上插入圖片和新聞實例增加學生學習該內容的興趣,讓學生意識到目前我國環境的現狀和感受自然界的美麗和價值,同時要求學生重視生態保護建設以培養其和諧生態環保意識。除此次之外,我們還可以列舉刁江的重金屬污染: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千年選礦廢水和尾砂,使刁江河段許多魚蝦絕跡,受污染的農田導致糧食品質下降,對礦區內環境的生態修復;2012年春節前后,廣西河池市龍江河段的重金屬鎘嚴重污染事件,直接危及下游沿岸群眾飲水安全;例如2008年在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弄崗穗鹛新鳥種,引起生物學者、觀鳥和攝影愛好者等游客紛至沓來,當地旅游者也紅火起來。當地群眾大多轉向旅游服務業來,日子過得富起來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它告訴人們一個樸實而深刻的道理:生態興,才可能百業旺。綠水青山既是生態資源,也是發展資源,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良好環境就能成為一方發展的“聚寶盆”。培養高中生的生態素養及對出現的環境問題采取積極的意識。通過以上不同的例子啟迪學生思考:遭到破壞的環境與未經污染的環境給人類帶來的不同結果以此來養成學生生態素養意識,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牢記生態文明素養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三)校園素材利用

教師適當安排學生進行戶外觀察活動,例如可帶領學生將校園的植物進行觀察,并嘗試讓學生植物的分類,課外觀察森林公園里的植物。教師可適時安排戶外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自然界中觀察和了解生物常識,提升生物素養和人文情懷。如果只通過課本知識向學生傳播和諧生態環保意識,那么作用會明顯不高,所以教師應當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事物,讓學生了解到和諧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例如告訴學生構樹、泡桐是天然的吸塵器,夾竹桃具有降污降毒的功能等等。此外從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例如壁虎可以吃蚊子,貓頭鷹可以抓老鼠,青蛙可以除去害蟲等等,讓學生了解到許多動物是人類建設和諧環境的好幫手,并且需要我們對其進行保護。通過在課堂上加入生活實例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還可以提高學生環境保護的知識,使學生了解到我們豐富大自然的同時培養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帶著探索和發現的眼光親近自然、感受自然。

篇7

一、引言

在中國當今城市化快速推進、鐵路建設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由于城市空間蔓延、鐵路電氣化或改線及原有工廠廢棄的專有鐵路運輸通道,許多城市產生大量的廢棄鐵路站場。這些廢棄鐵路戰場失去了原本的交通運輸功能且對城市生態環境帶來諸多困擾。如何處置這些廢棄鐵路、發揮其潛在價值是如今許多城市在規劃及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緊迫問題。

景觀設計手段便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良好途徑,通過合理地景觀改造,將廢棄鐵路的再生潛力、歷史價值和景觀特色與人們的游憩需求相契合,讓這些場地煥發生機。鐵路是工業進程的見證,將廢棄鐵路進行景觀改造,能積極改善工業開發過度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廢棄鐵路景觀的更新旨在巧妙地利用場地特質,改變原有的荒涼和貧瘠,延續場地的歷史記憶。此外,由于場地內的工業污染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凈化河流水體、土壤和植被修復、廢棄設施的再利用,交通游線設計等都是廢棄鐵路景觀更新的重要內容。改造后的廢棄鐵路站場景觀,作為一種線性開放空間,可以供人們參觀、游覽、學習、娛樂。因此,廢棄鐵路景觀的更新一方面繼承了輝煌的工業文明,是城市記憶的紐帶;另一方面,將工業遺跡的改造與現代生活進行整合,不僅改變了場地原本荒涼的外貌,而且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綠色活動空間,給城市交通帶來新的契機。這正是鐵路的景觀改造的意義所在。

二、不同類型的鐵路景觀改造策略

廢舊鐵路根據鐵路性質不同,與城市距離不同分為很多類型,同一類型的鐵路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又有很大的區別。這些廢舊鐵路在改造過程中,它們的改造傾向就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將可能出現的改造情況大致分為五類,但這五類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存在,它們會有所交叉,所以在具體問題上很可能出現同時具有多種改造方式的情況。

(一)廢棄鐵路旅游開發的景觀改造策略

我國現存有大量的廢棄鐵路,其中有一些鐵路是因為不再但任運送礦石或木材的任務而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然而很多鐵路沿線的風光以及鐵路遺留下來的那種韻味卻是一種很好的旅游資源,若運用景觀設計的手段加以改造,將既有鐵路線改造為觀光鐵路線,則可成為很有特色的旅游項目。相比于置之不理或者蠻橫拆除,這樣既能吸引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又能保護當地的歷史文脈。

廢棄的鐵道和訓路(Kushiro)觀光火車是時下日本城市人休閑觀景的上選之地。這段觀光火車線在日本的北見相生,是一個1985年廢棄的山間小站,后經改造成為以觀光火車串聯的鐵路公園,因為沿線怡人的風光和小火車獨特的魅力,至今仍然很受歡迎,前往的游客絡繹不絕。

中國目前也有零星的案例,在四川犍為縣大山深處的嘉陽礦區,一列蒸汽小火車已不間斷地運行了近半個世紀。這處工業革命的絕版景觀,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嘉陽小火車”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還在正常運行的客運窄軌蒸汽小火車,有“工業革命的活化石”之稱,在全球蒸汽機車幾乎絕跡的情況下,顯得尤為珍貴。

(二)廢舊鐵路轉型為市郊鐵路的景觀改造策略

當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城市中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并行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利用鐵路資源參與城市公共交通將是解決市域中小城鎮與中心城之間聯系、發展衛星城鎮、節約投資、盤活鐵路存量資產等問題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大都采取發展城市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結合的辦法來解決公共交通問題。柏林、巴黎、倫敦、東京、莫斯科等城市都具有發達的城市鐵路系統,它們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地鐵 13 號線從西直門到北苑向東的一段都是利用鐵路走廊沿鐵路左側修建的,向南一直到柳芳段是利用鐵路的望和支線。在拆除廢棄鐵路的同時開建地鐵線路,可節省大量的拆遷費用。根據昆明市樞紐米軌鐵路改造為市郊鐵路的相關規劃研究,通過將既有米軌改造為市郊鐵路,并與國鐵系統建立必要的聯系,不僅能承擔昆明市主城的市內交通,還可以解決昆明市主城與呈貢新城的交通,且市郊列車可通過樞紐鐵路南環線運行,解決昆明市主城、呈貢新城和環滇池城鎮群的軌道交通,對昆明市發展規劃“一湖四片”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證。

(三)基于廢棄鐵路站場區域的景觀改造策略

隨著城市的更新,很多廢棄的鐵路站場亟待處理,相比于將這些土地推平后用作各類城市建設用地,將其通過景觀改造成為城市公園有其自身的優勢。因為廢棄鐵路景觀往往是區域內乃至一個城市中景觀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不斷與其他景觀要素競爭、融合,最終能引導或限制城市的生長和變遷。這也是反規劃理論的一種體現,在城市開放空間緊缺的今天,廢棄的鐵路站場區域無意間為城市保留了一種以線性空間為主兼有面狀空間的土地,將這些區域改造為綠地,將會以最低的成本賺的最高的收益。

世界范圍內有大量的廢棄鐵路站場改造為綠地的案例,但大多數類似于巴黎綠蔭步道那樣,完全失去了鐵路的痕跡。它將舊有鐵軌完全覆蓋,綠意盎然的步道使人感受不到自己是步行于廢棄鐵軌之上。而高線公園則并沒有這么做,它在改造過程中處處體現文脈主義,注重對于鐵路歷史遺跡的保護,但同時又不是傳統文物式的保護,這使得它成為一個經典的案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在中國,由于體制問題,政府需要在鐵路的景觀改造問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廈門政府就在這方面做得不錯。2011年,廈門市委、市政府決定對市區內一段長4.5公里的老鐵路適度改造和精心雕琢,把它建設成一條供市民娛樂休閑、健身,并串聯周邊景點、步道的帶狀公園,打造成一張品味廈門、體驗自然的城市新名片。

(四)廢棄鐵路站場改造為綠道的景觀改造策略

廢棄鐵路因具有豐富的生態游憩性及歷史文化性,具備綠道的線性及延續性特征,以上三種綠道形式對廢棄鐵路的改造來說均有共通之處。因此,廢棄鐵路在改造利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其功能特征,借鑒綠道的類型特征,使改造后的廢棄鐵路成為當地綠道網絡建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此外,廢棄鐵路得到改造與利用,不僅節約了國家資源,還能帶來一定的生態效應。由廢棄鐵路的特征來說,其改造后應屬于生態、游憩和歷史文化三者相互滲透的綠道形式。因此,在其改造與再利用過程中應從宏觀生態系統出發,將其納入到整個城市的綠道網絡系統中,充分發揮其線性空間的連接廊道的作用。

考慮到中國現狀,發展像美國這樣的大范圍綠道短期內還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在城市及近郊區進行這種改造是可行且很有意義的。例如承德貫穿城中心的一段廢棄鐵路就具有改造為綠道的潛力。這段廢棄鐵路以前是由承德站引出,跨越武烈河之后通向電廠的鐵路線,后來電廠搬遷之后這段鐵路廢棄,鐵軌被拆除,但路基還基本保留,除了路口處的橋梁被拆除,整段鐵路基本保持完整性?,F在這段區域已經布滿了次生植被,而且被市民用作步行通道,尤其是武烈河大橋成為溝通兩岸居民的便捷步道。在這個背景下,只要進一步地將這段鐵路走廊加以景觀改造,就能成為一條城市綠道。而且通過這段綠道的串聯,可以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布局,建立城市慢行系統,對于承德這樣一座旅游城市來講十分適宜。

(五)具有歷史及旅游價值的鐵路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的景觀改造策略

廢棄鐵路站場見證了地區和城市的發展、變遷,以及自然演替和文化演進,承接過去和未來,體現了很強的時空連續性。所以,廢棄鐵路站場承載了人類對工業發展的珍貴記憶,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但是文物保護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有很多老站作為文物保護單位雖然被保護起來,但是屬于孤立的保護,只是沒有拆除而已,不僅沒有實現文物保護的社會價值,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對城市發展的拖后腿。例如南京的浦口火車站,它位于南京長江北岸,又稱南京北站,現在已經廢棄。浦口火車站舊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它的文物保護就是一種缺乏景觀考慮的保護,現在的浦口站荒蕪人煙,雖然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是并沒有通過景觀改造將其變為一處能夠供游人參觀游覽的景點,這種文物保護過過程是沒有生命力的。

倘若在文物保護過程中能夠注重景觀的作用,將站房、站臺、站前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景觀改造,營造出老站當年的氛圍,這樣它將不僅是一個文物保護單位,更是一個公共開放空間和旅游景點。市民們會來這里休憩、游玩、留影,感受那種老站帶給我們的穿越時空的感受,這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文物保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文物保護。

三、總結

篇8

關鍵詞:礦山企業;綠色會計;必要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23903

1引言

礦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和前導性產業,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其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強化,而目前的大部分礦山企業一方面高度重視資源采掘數量和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卻有意無意忽視環境保護質量和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采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事件時有發生。

在世界范圍內“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理念的指引下,礦山企業開始關注對資源開采活動導致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成本,綠色會計或環境會計的理念和方法也逐步進入大家的視野,并日益受到重視。本文探討了礦山企業建立綠色會計的必要性,分析了礦山企業建立綠色會計面臨的各種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2綠色會計的內涵和發展歷程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是運用會計的原理和方法,以貨幣為單位,將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以成本的形式加以計量,從而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的會計分支。與傳統會計只關注人工材料和能量等硬資產和成本不同,綠色會計還特別重視和強調天然生態和環境等軟資產和成本,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會計領域中的具體反映。

從正式文獻看,世界范圍內綠色會計或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20個世紀70年代,以比蒙斯和馬林兩位學者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為代表。1971年, F.A.Beams 在《會計學月刊》上發表《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首次提出了污染控制的“社會成本”與“企業成本”之間的轉換問題,探討了企業個體如何承擔污染成本的問題;1973年,J.T.Marlin在《會計學月刊》發表《污染的會計問題》,針對如何準確、合理計量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了論述。其后,歐盟和聯合國等相關機構,以及日本等國家也相繼在綠色會計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活動,進行了相關研究。

1992年,我國的《會計研究》期刊發表了《九十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一文,首次把西方的環境會計理論引入到中國,標志著我國也開始關注和重視綠色會計的理論探討。此后,我國開始參加相關的國際會議和活動(1995年3月),成立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01年6月),制定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條款,并對綠色會計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討論。

3礦山企業綠色會計建立的必然性

3.1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正是因為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使得人類在用各種先進的生產工具征服和改造自然、取得輝煌工業文明成果的同時,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和激化??沙掷m發展理念是人類對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進行深刻反思和檢討后作出的明智選擇。

就整個國民經濟而言,我國在計算GDP時,主要關注和計量的是人類耗費“正能量”所創造的財富,而忽略了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副能量”對原本具有極高價值的自然生態的破壞和天然環境的污染——如果忽略這些成本,GDP就必然因水分太多而“虛高”;只有運用綠色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從GDP中扣除這些虛假的財富,才能獲得相對客觀和真實的 “綠色GDP”。

礦產資源是地質作用的產物,礦體和周圍環境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在采掘地下資源的過程中,必然要打破這種平衡狀態——只有停止采掘,礦區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才不會發生,因此,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在于,如何在礦業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一種真正重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機制。生態和環境不是無價的,是有價的;這種價值不是不能計量的,是可以計入成本的;采用經濟手段,可以激勵礦山企業保護生態和環境的行為,也可以懲罰礦山企業破壞生態和環境的行為。

3.2礦山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的要求

從我國各類礦山企業來看,在通過采掘地下資源,不斷提供各種原料或原材料的同時,后備資源不足、礦山生態惡化、礦區環境污染等各種問題和矛盾越來越突出,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社會效益,并最終導致企業的自身競爭力下降。這種“一邊消耗資源,一邊污染環境”的礦山企業生產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需要。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礦山企業只有順應“綠色潮流”,將“綠色理念”貫穿和滲透于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企業發展和社會責任并重,真實、準確、客觀地向社會披露自己在生態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擔當,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進而在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綠色會計對礦山企業的作用不僅僅是一種計量和核算手段,更重要的是促進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工具。要考慮天然生態和環境等軟成本,就必須想方設法通過科技創新、改革傳統生產工藝、強化管理來降低人工材料和能量等硬成本,從而真正增強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

3.3礦山企業會計制度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范圍內倡導綠色意識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許多國家都有意識地采用綠色會計,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成本進行計量和核算,但我國企業,特別是礦山企業在綠色會計的建立方面還相對滯后。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礦山企業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變得日益頻繁,礦山企業的會計制度必須與國際接軌,順應世界范圍內會計的改革與發展潮流,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礦山企業綠色會計面臨的問題及其解

決對策4.1 綠色會計理論和方法不成熟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我國綠色會計的理論和方法主要是通過學習和借鑒建立的,由于起步晚,研究力量薄弱,在許多重大的理論和方法問題上還存在爭議,還未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首先,綠色會計要素確認比較模糊,學術界有“三要素說”、“四要素論”等,跟傳統會計的“六要素論”(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之間還存在不少尚需對接的問題。其次,綠色會計的計量方法尚不完善。傳統會計關注的人工材料和能量,是產權明晰的硬資產,其成本和收益完全可以用貨幣計量;而綠色會計重視和強調的天然生態和環境,是屬于公有產權的軟資產,其成本和收益很難甚至無法完全用貨幣計量。計量是實施綠色會計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解決計量問題,就無法真正實施綠色會計。

重視并加大綠色會計理論探索和研究的力度,是推行綠色會計的當務之急。國家應從戰略的角度,成立國家級的綠色會計研究機構,有條件的省份也要成立省級的綠色會計研究機構,重點財經大學的會計系也要設立相應的教研機構,組織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綠色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問題,并結合我國國情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探討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理論和方法。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間綠色會計的交流與合作,逐步提升我國的綠色會計理論研究能力和水平。

4.2綠色會計法規制度不健全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現行《會計法》作為指導我國會計工作的基本準則,尚未明確涉及綠色會計方面的條款。雖然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 3號——或有事項》、《企業會計準則第27 號——石油天然氣開采》中規定了土地污染修復治理等方面的環境會計條款,但從總體來看,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體系。

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也缺乏強制性的統一規定.大多數礦山企業出于各種目的和考慮,會自覺不自覺地選擇低調處理環境會計信息,以減少這類信息披露對企業可能造成的負面社會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對環境政策的宏觀調整和決策,也侵害了社會公眾的環境知情權。

目前,在我國企業一味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綠色會計法規制度體系,以確保企業綠色會計規范有序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各相關部門可考慮共同制定《環境會計準則》,闡明綠色會計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明確綠色會計要素和項目的確認,規定綠色會計的計量和核算準則,為企業實施綠色會計提供規范和標準,防止企業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各行其事。

由于違法成本較低,全憑礦山企業自覺自愿的環境信息披露模式并不可取。政府相關部門應作出強制性規定,企業環境信息在環境報告中必須充分、真實、客觀地披露,不僅披露的具體內容,而且報告書的格式也要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明確。

4.3綠色會計人才缺乏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綠色會計不僅是會計學的新分支,同時也涉及環境生態哲學、經濟學、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等多門社會和自然學科,但由于我國的會計專業教育還局限于傳統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會計從業人員也普遍缺乏相應的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知識,從而制約了綠色會計的有效進行。

首先,要加強宣傳教育,使礦山企業會計人員樹立強烈的生態和環保意識,引起他們對綠色會計的高度重視。只有他們真正認識到了傳統會計的局限性和推行綠色會計的必要性,才能在具體的業務工作中有意識地建立和完善適應本企業的綠色管理系統,實施綠色會計,進而逐步主動地、自愿地進行綠色會計信息披露。

其次,要對會計專業教育,特別是重點大學的會計專業教育進行改革,增加綠色會計課程,開設環境生態哲學、經濟學、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等方面的選修課,使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初步具有綠色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一些有條件的大學,可以考慮培養會計學專業綠色會計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最后,要加強礦山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在職培訓,在會計繼續教育課程和內容中增加綠色會計的知識,特別是要給礦山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提供相關的典型案例,提升他們的綠色會計業務能力和操作技能。

4.4綠色會計監督和審計力度不夠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因為要考慮自身的社會形象,不少礦山企業一般不會客觀、全面、真實地向社會和公眾披露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情況和信息, 或者在片面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的經營觀指導下,不一定能自覺自愿地執行既定的生態環保措施和政策。

政府在綠色會計的建立中起著主導作用,必須對企業實行嚴格、有力的環境監督和檢查,否則,企業綠色會計的建立和實施將會流于形式,甚至成為一句口號。

引入第三方,對礦山企業綠色會計進行審計。有資質的社會環境審計機構,可以對礦山企業環境報告書、綠色會計的建立和實施情況進行獨立審計鑒定,做出審計報告,并在一定范圍內公布。從某種意義上說,引入綠色審計,就是對綠色會計的再監督,有助于礦山企業綠色會計的規范運行和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許家林.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與創新[J].會計研究,2009(10):36~43.

[2]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0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年鑒[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3]王琳,肖序.我國環境會計研究:現實困惑與前景展望[J].財會月刊,2010(3).

[4]干勝道,鐘朝宏.國外環境管理會計發展綜述[J].會計研究,2004(10).

[5]肖序.環境會計制度構建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6]王建明.企業綠色會計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5.

[7]馬靴.我國環境會計現狀與對策淺析[J].經營管理者,2012(11).

[8]湯佩.我國環境會計發展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企業導報,2012(7).

篇9

關鍵詞:濕地; 生態補償; 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濕地是水陸交接地帶具有多種自然功能和社會價值的生態系統,是人類的重要自然資源。長期以來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和對經濟效益的片面追求,濕地資源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破壞嚴重,導致人地、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樹立“環境有價、資源有價、生態功能有價”的觀念,盡快建立和健全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2 生態補償理論研究

2.1 生態補償的內涵

到目前為止對于生態補償國內外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1]。國外對于生態補償強調生態恢復、建設或重建。R. Cuperus等認為生態補償是指對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或異地重建以減少生態損失的做法。20世紀90年代,拉美一些國家實施了鼓勵保護生態環境的環境服務付費項目(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PES)。眾多學者對PES 做了深入研究,Noordwijk和Sven指出環境服務付費是建立在產權明確和交易成本較低前提上的對環境服務價值的一種交易行為[2,3]。

國內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定義了生態補償。毛顯強等[4]從經濟學角度定義生態補償為:通過對損害(或保護)資源環境的行為進行收費(或補償),提高該行為的成本(或收益),從而激勵損害(或保護)行為的主體減少(或增加)因其行為而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性(或外部經濟性)。靳樂山等認為,生態補償的概念與國際上所提出的環境服務付費極為相似[5]。沈滿洪、陸箐認為,生態補償就是“通過一定的政策手段使生態保護外部性的內部化,讓生態保護的受益者支付相應的費用”[6]。劉光生從生態補償費角度論述了生態補償的內涵[7]。杜群等[8]則從生態法理角度對生態補償做了定義。

對于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學術界存在多種學說。例如,公共產品理論、經濟人假設、外部性理論、生態資本理論、產權理論、消費補償理論等[9]。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論述了生態補償的合理性。其基本思路是通過恰當的機制使環境資源的外部性內部化,由資源開發利用者承擔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成本 [10]。

2.2 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

毛顯強、鐘瑜等認為生態補償有3大理論基礎:第一,庇古手段;第二,科斯手段;第三,生態補償的內涵。生態補償應以資源產權的明確界定為前提,通過市場交易體現產權轉讓的成本,從而鼓勵經濟主體采取成本更低的行為手段,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4]。

任勇、俞海則從5個方面研究了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第一,自然資源環境利用的不可逆性。第二,環境資源產權權利界定。第三,公共物品屬性。第四,外部性的內部化。第五,自然資源環境資本論 [11]。史玉成認為,生態補償作為一項經濟制度,其理論基礎主要包括3個方面: 公共產品理論、外部性理論和生態資本理論[12]。王豐年、沈滿洪等[13,14]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

由上述觀點可見,生態補償的準確定義雖尚不一致,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生態補償的核心內涵是指通過一定的補償機制來維護和保護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將環境資源的外部性內部化,其目的是為了促進環境開發利用者自主、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

3 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踐研究

3.1 補償的主體與客體的確定

幾乎所有的學者對生態補償主客體定義的觀點都是一致的。濕地資源開發企業是首要受益者,其次是濕地資源的使用者,最后是產品的終端消費者。因此,生態補償主體應該是濕地資源開發者、使用者和最終消費者。地方政府和居民因為濕地資源開發和保護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是生態補償的主要客體。

3.2 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

國內外對生態補償標準的核算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對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進行評估,二是對生態環境保護者的機會成本損失進行計算。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平局通常采取機會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市場交易法、炭稅等方法。

3.2.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的研究側重于生態補償資金的分配。如19世紀70年代美國的Larson和Mazzarse提出了第一個幫助政府頒發濕地開發補償許可證的濕地快速評價模型[15];隨后英國、德國等國家實施了礦區補償保證金制度;歐洲、美國等建立了森林建設補償制度。哥斯達黎加1995年就實施了環境服務支付項目,成為環境付費的先導。英國的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美國的森林趨勢組織(ForestTrende)分別就環境服務市場及其補償機制自我或政府組織推動的案例進行研究和診斷,以作為理論的探討和市場開發的依據。

3.2.2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提出的補償標準的制定方法主要有以下這些。一些學者提出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確定補償標準。如徐琳瑜等[16]通過計算水庫庫區生態服務功能的價值,提出了全額進行補償的標準。葛顏祥等[17]、張其仔等[18]認為應從兩個方面來制定補償標準,即生態補償主體環境行為產生的環境效益與環境行為的機會成本,如葉文虎、魏斌等人以濟南為例根據生態補償的原理對城市生態補償能力進行了研究[19];毛顯強、鐘瑜等從生態補償的概念和內涵出發,探討了誰補償誰、補償標準及補償方式的問題[4];劉玉龍等人根據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研究,構建了新安江上游地區生態補償模型[20]。劉青博士對江河源區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核算,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江河源區的生態補償機制[21]。熊鷹等對洞庭湖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恢復表現進行了價值評估, 由此得出濕地恢復的生態補償量。鮑達明等人對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進行了研究, 對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進行了具體的設計。歐陽志云等對我國濕地的固碳速率和固碳潛力進行了評估, 為濕地生態補償提供了新的思路。程明從機會成本法和經驗法兩方面指出補償標準量化的困難性。秦艷紅、康慕誼認為,在生態補償過程中,機會成本法是可行性較高的方法,補償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機會成本統計不夠完全[22]。

3.3 補償方式和途徑

總的來說,生態補償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兩種方式[23~25]。目前,世界各國政府仍然是生態補償的主要支付者,但市場競爭機制也在生態補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美國)[26,27]。巴西和哥斯達黎加的經驗還說明由政府補償并不是生態補償的唯一途徑,政府可以利用經濟激勵手段和市場手段來提高生態效益。

濕地生態補償可分為直接補償和間接補償兩種方式,直接補償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貨幣補償,如補償金、征收生態稅和資源稅等;二是給予受償主體一定的實物補償;三是智力補償,如提供技術咨詢等;四是政策性補償;五是項目補償。間接補償方式主要通過市場機制補償,如排污權交易、生態認證和生態標識等方式。

國內外生態補償不傾向于在實際操作中直接支付大量資金,而是采用項目合作、產業轉移、政策傾斜等措施組成綜合的補償體系[28]。

4 我國濕地生態補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4.1 理論層面

一是生態補償的具體內涵和準確定義暫無定論; 二是如何消除資源公共產品特征,實現外部性內部化的問題上尚需深入。三是在補償過程中,如何實現市場自我調節機制效用最大化方面的研究為數不多。

4.2 實踐層面

一是針對具體的補償機制,補償主體的確立并無明顯界定。二是政府補償為主的補償機制較大地限制了補償途徑的多元化發展。三是補償標準及數額的定量化不夠科學,在靈活性和規范性上需要進一步完善。

4.3 管理層面

對于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保障性法律法規較為缺乏,實施過程難以進行有效監管。由于缺乏統一的歸口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原來的一些資源、環境方面的法規與條例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

5 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外生態補償的研究各有側重。歐美發達國家的研究重點在補償金的合理配置,以使生態補償的投入能獲得最大的收益。而在我國,目前的研究重點仍停留在補償資金的籌集方式和相關政策制定上,實施的領域有限,財政支付是生態補償的主要形式。針對我國實際情況,如何確定生態補償的補償標準,考慮到濕地具有的公共物品屬性,應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主要依據,結合民眾的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靈活確定。而在補償途徑上,應逐漸轉變到政府搭臺、市場補償為主的方式上來。

參考文獻:

[1] 蔡邦成, 溫林泉, 陸根法. 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理論思考[J]. 生態經濟,2005(1):47~50.

[2] Noordwijk.M. ,Chandler.F.,Tomich.T.An Introductionto the Conceptual Basis of RUPES[R].ICRAF Working Paper,2005.

[3]Sven W.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omeNuts and Bolts[J].CIFOROccasional Paper,2005.

[4] 毛顯強,鐘 瑜,張 勝.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2 ,12(4) :38~41.

[5] 靳樂山,李小云,左 停.生態環境服務付費的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生態經濟,2007(12):156~158.

[6] 沈滿洪,陸 箐.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J]. 浙江學刊,2004(4).

[7] 劉光生.補償自然[N]. 中國環境報,1994-12-06(2).

[8] 杜 群,張 萌. 我國生態補償法律政策現狀和問題[C]//王金南,莊國泰.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6 : 61270.

[9] 楊巧紅.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前沿問題研究[C]//韋葦.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5).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0] 王金南,莊國泰.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6: 88~92.

[11]俞 海,任 勇.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P:一個分析性框架[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7,20 (2) : 28~31.

[12]史玉成. 生態補償的理論蘊涵與制度安排[J]. 法學家,2008(4):94~100.

[13]王豐年.論生態補償的原則和機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1):31~35.

[14]沈滿洪,楊 天.生態補償機制的三大理論基石[N].中國環境報,2004-03-02.

[15]Larson J S.Rapid assessment of wet lands:history and application to management[J].In:Mitsch(ed.),Global Wetlands:Old World andNew.Elsevier,1994(6):23~636.

[16]徐琳瑜,楊志峰,帥 磊,等.基于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水庫工程生態補償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6 ,16 (4) :1252128.

[17]葛顏祥,梁麗娟,接玉梅. 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與運作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 (9):22227.

[18]張其仔,郭朝先.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實現“十一五”環保目標的重要保證[J].中國經貿導刊, 2006 (18) :32234.

[19]葉文虎,魏 斌.城市生態補償能力衡量和應用[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4):298,301.

[20]劉玉龍,許風冉,張春玲,等.流域生態補償標準計算模型研究[J].中國水利,2006(22):35~38.

[21]劉 青.江河源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江西東江源區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07.

[22]秦艷紅,康慕誼. 國內外生態補償現狀及其完善措施[J]. 自然資源學報,2007(4):557~567.

[23]The World Bank. Promoting market-orient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

[24]Marjorie Huang ,Shyam K. Watershed-based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Asia[J]. USAID, Working Paper No.06207, 2007 (8) : 229.

[25]Usman Ali Iftikhar , Mikkel Kallesoe , Anantha Duraiappah ,et al. Exploring the inter-linkages among and between Compensation and Reward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CRES)and humanwell-being[J]. 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2007 ,Working Paper No. 36 : 26229.

[26]Heimlich R E. The US Experience with Land Retirement for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Presented to Forest Trends. China Workshop on“Forest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M] . Beijing :China ,2002.

篇10

關鍵詞:支撐利益 側面支撐 垂直支撐 規制

中圖分類號:F40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1-092-03

一、支撐利益的特質

現代生態學研究表明,煤炭資源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系統和經過后天人工建造的社會環境之間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復雜的支撐與被支撐體系。這一體系的主要功能在于,維系生態平衡、保障生態系統的有序發展。在法學范式下,我們將蘊藏于煤炭資源和土地之間的權利和利益稱之為狹義的支撐利益,其特點為:

1.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煤炭資源與土地結合在一起的自然狀態,并不一定導致法律機械地將二者視為一個物,甚至讓它們同屬于一個主體?;谫Y源的有限性,許多國家在法律上把土地、油氣煤炭資源甚至固體煤炭資源等視為不同的物,分別承認了土地所有權,煤炭資源所有權等,并進一步把煤炭資源所有權同礦業權兩立,形成了礦業權與土地所有權分立的模式。①

我國不僅繼受了上述制度,而且在土地所有權之上創設了多種形式的土地使用權。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地基使用權等。在此權利體系下,支撐利益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首先,依據物權法、煤炭資源法及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煤炭資源歸國家所有。在相關企業取得采礦權和土地使用權的同時,國家仍然保留了對礦產資源和土地的所有權。因煤炭資源開采有可能造成地面下陷、土地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到土地所有權人的利益。因此,國家可以看作是支撐利益的重要主體之一。其次,基于土地毗連的特性,對某一區域內的煤炭資源進行開采時,必然會影響到相鄰土地所有權人、相鄰土地使用權人、宅地基使用權人、地役權人、房屋所有權人以及相鄰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近年來在采煤地區屢屢發生的山體滑坡、房屋損壞等即是明證。這說明,上述權利主體均屬于支撐利益的主體。最后,在生態學上,土地是指由氣候、地貌、巖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資源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綜合體。②從這個意義看,人類的一切環境要素都依附于土地?;谕恋氐恼w性、生態的連鎖性和環境影響的廣泛性,因煤炭資源開采所造成的生態損害,不僅局限于礦區所在地區,有可能波及整個國家,甚至超越國界,影響到其他國家,更有甚者是后世代居住的土地。支撐利益主體也因此具有了跨區域、跨代際的特征。

2.存在范圍的立體化。在傳統民法中,土地所有權人的權益上可至寰宇、下可至黃泉。隨著土地資源有限性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矛盾的不斷增長,空間由傳統意義上的土地分離出來,具有了與其他自然資源一樣的屬性,即稀缺性、有限性、可利用性、價值性。由此產生了以對空間的所有和利用為內容的空間權。

在我國,煤炭資源一般賦存于地下一定空間之中。對煤炭資源的開采本質上是對地下特定空間的一種利用。如果再考慮到含煤巖系賦存于其他巖層之間以及煤炭分層開采等因素,煤炭開采更是可以被看作是對地下特定空間的一種立體式分層利用。

基于空間物理邊界的對抗性,受煤炭資源開采影響的支撐利益不僅存在于土地與土地、地表與地下空間、相鄰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之間,也存在于土地分層之間。這是因為,第一、支撐與被支撐是維系空間剛性界限的必然要求,相鄰空間、地表之間如果沒有被支撐,則可能發生共有界面的彎曲甚至相互滲透;第二、支撐與被支撐是空間單獨利用的客體;第三、支撐與被支撐是空間物理邊界對抗性的法律表現,只有空間在物理邊界上達到平衡的對抗,才能夠保持空間邊界的剛性。③

3.救濟方式的組織化和集約化。根據煤炭資源賦存土地的物理結構,對煤炭資源的開采實際上是對圍巖之間的煤炭及其他固體礦石的一種挖掘活動。在煤炭和其他固體礦石被運出地面后,地下往往形成一個巨大的空間??臻g四周的巖層在重力作用下,極易發生陷落。這種陷落不僅影響到地表地貌,也會使地下水層、水系發生改變,引發山體崩塌、滑坡及地面沉陷等生態災害。除此之外,伴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可能發生瓦斯爆炸、礦體自燃、水環境污染、礦山廢渣污染以及元素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

基于此,因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損害,不僅是對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雙重侵害,也是對礦產資源多種價值的侵害。加上因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損害具有影響范圍廣、累積性、長期潛伏性以及生態修復難、成本高昂等特點。對支撐利益的保護,已遠遠超出了傳統損害賠償法的法理及制度架構。如仍然適用傳統的救濟手段,將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并難以發揮原有制度的保護和救濟功能。

基于礦產資源的社會福利性和價值性,對支撐利益的侵害實際上是工業文明的伴生品。如果我們無法取消工業文明或者有意識地追究這種文明形態時,我們就不得不接受工業化造成的消極后果,并將之視為工業社會生活成本的一部分。對于工業化的消極后果,我們需要用工業化的方式解決。所謂工業化的方式,就是資源的集合化和組織化。它包括經濟資源的集合化和組織化、制度資源的集合化和組織化。在后一組織化中,私法加入進來,并承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④

二、支撐利益私法規制的立法考察

在大陸法系,沒有抽象出支撐利益這一概念,很多國家是通過相鄰關系制度對支撐利益予以間接調整。如《德國民法典》第909條規定:“一塊土地不得以使鄰地失去必要支持的方式予以挖掘?!薄度鹗棵穹ǖ洹返?85條規定:“所有人在挖掘時,不得使鄰人的土地發生動搖,或有動搖的危險,或使其土地上的設施受到危害?!蔽覈_灣地區民法典第794條規定:“土地所有人開掘土地時,不得因此使鄰地之地基動搖或發生危險,或使鄰地之工作物受其損害。”

與大陸法系國家不同的是,美國則主要是通過支撐權對支撐利益進行調整。所謂支撐權,是指土地所有權人獲得土地或者地下土壤對土地提供支撐的權利。⑤一般分為側面支撐權和垂直支撐權兩種。其中,側面支撐權,是指處于自然狀態的土地受相鄰地塊支撐的權利。垂直支撐權,是指土地所有人享有的得到正下方土壤的支撐而是自己的土地處于自然狀態的權利。⑥

側面支撐與垂直支撐的大部分規則是相似的。所不同的是,側面支撐受不動產自然狀態的約束。垂直支撐則不受不動產自然狀態的約束。

就側面支撐而言,處于自然狀態的土地享有相鄰地塊支撐的權利。拆除側面支撐物的相鄰所有人對因此而下陷造成的所有損失承擔嚴格責任。對于處于非自然狀態的土地,如果相鄰土地所有人提供了足以維持土地處于自然狀態下的支撐,只是由于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重量的增加而導致土地下滑,則相鄰土地所有人只有在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從而給土地所有人的不動產造成損害的情形下,才承擔賠償責任。相反,即使土地處于自然狀態,也會發生土地下陷等損害時,相鄰土地所有人承擔嚴格責任。⑦

但在如何賠償的問題上,美國法院意見不一。在某些州,所有人可以獲得對其土地造成的損害賠償,而不能獲得對其建筑物造成的損害賠償。這一個規則的理論依據是:強制第二改良人對第一改良人的建筑物賠償損失,就是優先保護第一改良人。這違背了所有的土地所有人享有平等改良權的社會政策;在另外一些州,人們認為,如同應對拆除土地支撐物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一樣,相鄰人應對拆除建筑支撐物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的損害賠償標準,就是恢復不動產市場價值的費用和不動產市場價值的減少數額。⑧

對于垂直支撐,只要是因煤炭開采導致土地塌陷,采礦權人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并且這種責任為嚴格責任。即使塌陷的土地上建有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構造物也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因建筑物增加的重量不足以引起土地下陷的后果。如果可以明確證明建筑物增加的重量導致土地塌陷,采礦權人只有存在過失的情況下才承擔責任。

如果土地所有權人在授予他人采礦權的同時,明確表示放棄對地表土地的支撐利益。在出現地表深陷、土地建筑物裂縫等損害時,土地所有權人能否主張損害賠償,美國判例一般認為,所有人可以免除他人負有的支撐其土地的義務,并不得主張損害賠償。但所有人放棄的僅僅是自然支撐權,并不包含免除因過失或者惡意拆除支撐物的責任。⑨

仔細比較大陸法系和美國有關支撐利益保護的法律設計,不難看出,大陸法系有關支撐利益保護的法律設計,主要是以土地平面利用為思考背景,沒有特別考慮到土地的立體利用問題,雖然理論上并不排斥通過空間相鄰關系、地役權規范空間、地表之間的支撐利益,但由于沒有抽象出支撐利益這一概念,對支撐利益保護和糾紛解決上,難以展開實質性的體系性構建。與大陸法系的相鄰關系間接保護模式相比較,美國法最重要的特點是在土地立體化分層利用的總體思路下,抽象出了支撐利益這一概念,并圍繞著支撐利益建立了相應的權利確認和保護體系。⑩

三、我國物權法對支撐利益的規制

我國物權法上不存在支撐利益這一概念,與支撐利益有關的權益主要是通過相鄰關系間接予以保護。根據物權法有關相鄰關系的規定,不動產的權利人應當為各相鄰權利人提供必要的便利,并在其權利受到損害時,有權請求相鄰權利人給予補償。不動產的權利人想提高自己土地的便利和效益,則可通過設定地役權取得對他人土地的利用。

客觀而言,我國物權法的相關規定過于寬泛,很難對支撐利益給予有效保護。主要原因在于,因煤炭資源開采所創造的相鄰關系形態遠比傳統民法上的相鄰關系形態復雜,它不僅表現為平面相鄰關系,存在于前后與左右之間,而且表現為立體相鄰關系,存在于垂直上下之間,甚至還表現為既有前后,又有左右,更有上下之間的綜合的相鄰關系。同時,相鄰的兩個空間可能直接與地面鄰接,也可能不與地面直接鄰接,而是與地面間接鄰接,由此所衍生的權益沖突與困擾,決非傳統相鄰關系規則所能完全解決。

1.增設空間地上權。在現代社會,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土地資源的稀缺,空間具有了越來越大的財產價值,它可以從土地中獨立分割出來而特定化,成為獨立的權利客體。在美國將其稱為發展權或開采權,在大陸法系國家多稱為空間地上權。

我國物權法雖未明確規定空間權,但實際上肯定了空間權利的獨立存在。如物權法第136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新設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損害已設立的用益物權。在學理上,將這種以地上空間、地下空間為客體的建設用地使用權稱為區分建設用地使用權。與空間地上權相比,區分建設用地使用權的適用范圍較為狹窄:空間地上權可以存在于集體所有的土地,而建設用地使用權僅僅存在于國有土地之上;空間地上權并不區分建筑物的用途,只要是利用他人的土地,就統統由地上權制度解決。但在我國,土地使用權的性質因建筑物的用途不同而存有差異,如果是在他人土地上建造農戶住宅,則由宅基地使用權制度負責。{11}

對于煤炭資源開采來說,采礦權人實際使用的土地面積遠遠超過其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土地面積。在超出建設用地使用權范圍的土地上,區分建設用地使用權已無適用之余地。這意味著,與集體土地相關的支撐利益主體受到了法律的不公平待遇。國有土地的空間價值得到了肯定,而集體土地的空間價值則成了免費的午餐,由此,極易發生西方經濟學家所說的“公地悲劇”。采礦權人可以恣意地超越已征收土地的范圍,進入未征收土地的地下從事開采活動。這不僅不利于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人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資源的掠奪式開采。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借鑒英美國家支撐權制度的基礎上,增設空間地上權。

具體言之,采礦權人在取得采礦權的同時,自動取得礦區范圍內的空間地上權。但其在從事開采活動時,應該選擇對土地所有人、占有人或者使用人損害最小的方法為之,并支付相應的補償。如果因開采活動導致土地失去原有使用功能,土地所有權人可以請求采礦權人征收該部分土地或者給予合理的補償。如果因開采活動危及土地所有權人或相關權利主體權益時,土地所有權人或相關權利主體有權要求采礦權人消除危險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另外,為了充分保護支撐利益人的利益,空間地上權不得單獨轉讓。采礦權期限屆滿,空間地上權隨之消滅。

2.拓展地役權。根據我國物權法第156條的規定,地役權是指不動產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為了提高自己不動產利用的效益,而利用他人不動產的用益物權。這些不動產雖然不以土地為限,但我國傳統民法理論認為其限于土地。這里的土地不限于地表,也可以是地上空間或地下空間,后者即所謂的區分地役權。{12}

結合我國煤炭資源開采的現實情況,我國物權法中關于地役權的規定對煤炭資源的開采活動具有一定的調控作用,但這種作用是極其有限的。這是因為,根據煤炭資源形成的地質特征,煤炭資源并非獨立存在之物,而是土地的構成部分。煤炭資源與土地的其他構成部分形成合力,共同支撐著地表及其上的建筑物、構筑物乃至整體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看,開發煤炭資源的權利也是環境權的重要部分,屬于一種環境利益?;诃h境因素的生物性、地理上的整體性、生態的連鎖性,因煤炭資源的開采而發生的影響范圍遠遠超越了傳統地役權調整的范圍。

傳統地役權是為了需役地而存在的物權。但在煤炭資源和其他資源垂直依附于不同地層的情況下,供役地和需役地往往很難確定。在此情況下,強調地役權的目的性限制,實際上是限制了地役權優勢的發揮。對此,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規定突破需役地利益目的限制這一條件。凡是出于資源的有效開發或環境保護的需要,均可設立地役權。

3.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土地征收是國家以行政權取得集體、單位和個人的財產所有權的行為。征收往往導致所有權的喪失,給所有權人造成了損害。因此,各國均對土地征收的條件及補償做出了明確規定。根據我國物權法、土地管理辦法等規定,我國土地征收補償一般以地表的使用價值為基礎,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以及青苗補償費等費用。土地使用權在在支付了上述費用后,即擁有了對被征收土地的使用權,其使用范圍可延伸至地下一定的空間。顯然,現有的土地征收制度根本未考慮地下空間的財產價值。在我們承認了空間地上權的同時,土地征收就不應該局限于土地的平面劃割后的某一宗地的征收,應該包括對土地縱向分層后的特定空間范圍的征收。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一方面可以降低煤炭開采的土地成本,減少國家對征收、征用土地的補償;另一方面,對農村集體組織來說,在保留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土地的利用價值,緩解因資源開采造成的各種社會矛盾,實現國家和集體的雙贏。

四、我國侵權責任法對支撐利益的規制

如前所述,煤炭資源的開采本質上屬于挖掘活動。采礦權人因挖掘活動產生的廢水、廢渣、粉塵、地面下陷等危害他人身體健康和財產的侵害,如果超過社會容許限度,則構成環境侵權。受害人可以依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73條的規定追求采礦權人的責任。但由于第73條的規定具有一般條款的特性,需要我們結合煤炭資源開采的特性,對諸如歸責原則、賠償原則等問題加以類型化研究。

1.歸責原則。以生態平衡理論觀察之,煤炭資源及其賦存巖石實際上為地表土地的支撐物。對煤炭資源的開采相當于將這種支撐物拆除,包含著潛在的巨大危險。但采礦權人的責任僅僅取決于,由其掌控的危險是否變更了現實,并不涉及采礦權人的作為或不作為是否有過錯以及行為本身是否具有危險性。因此,與其他危險作業一樣,煤炭資源開采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也應當是無過錯責任原則。

但由于在煤炭資源開采的過程中,存在著側面支撐與垂直支撐、自然支撐與非自然支撐、足夠支撐與不足支撐等多種支撐關系相互交錯存在的情形,僅僅依靠無過錯責任原則很難在法益保護和行為自由之間實現有效平衡。正如,我國有學者所言,如果適用無過錯責任,就沒有必要區分自然支撐與非自然支撐,整個不動產支撐利益糾紛就變成了結果責任,不利于保護后來土地利用者的權利。{13}

基于此,結合美國支撐權制度的相關規定,筆者認為,如果建筑物建設在先,煤炭資源的開采在后,則無論建筑物的重量如何,相鄰采礦權人如果具有下列行為之一,則需要按照過錯責任原則,追究其責任:一是沒有告知建筑物所有人或管理人即將實施開采活動,以便所有人或管理人提前加固建筑物;二是沒有代為加固建筑物。

2.責任構成。煤炭資源開采屬于高度危險作業。進行煤炭資源開采活動的基本安全保障是建立足夠的、必要的地下支撐。如果這種支撐為垂直支撐,只要開采人沒有提供足夠的地下支撐,發生地表塌陷、造成地表土地和地面建筑物損害或人身傷害的,就應當對此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至于采礦企業的行為是否違法、有無過錯均不予考慮。如果煤炭企業所承擔的支撐義務為側面支撐,其責任構成因土地性質的差異而不同。

對于處于非自然狀態的土地,因煤炭開采造成損害的因果關系鏈條常常表現為三個環節:采礦―地面塌陷―房屋倒塌或人身傷害。一般情況下,受害人只要能夠證明房屋的重量和地面塌陷之間沒有必然聯系,采礦企業就應該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受害人不能完成舉證責任,則只有在采礦企業存在過錯時,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采礦企業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則可以免責。

對于處于自然狀態的土地,其因果關系僅有兩個環節: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對此情況,受害人無需承擔舉證責任。只要采礦企業的采礦行為造成支撐利益人的利益受損,采礦企業就應該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采礦企業能夠證明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存有過失,則可相應減輕其責任。

3.責任承擔。在煤炭資源的開采過程中,通常要預留煤柱,以防止地表沉陷。如果煤炭開采者擅自挖掘煤柱或者預留煤柱支撐力不足導致地表沉陷,自然應該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是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支撐不足或者支撐被破壞,煤炭開采者無權以此為抗辯事由或者免責事由。這是因為,采礦權人負有不因自己的不作為而使他人人身或財產遭受自己之外的第三人侵害的義務。采礦權人的這一義務是法定的,不能通過約定加以排除。即使土地所有人、土地使用權人與采礦權人達成了放棄支撐權的協議,該協議也是無效的,采礦權人仍應該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在開采活動終止并且地下利用結束之后,如果是因原先開采行為導致礦井塌陷,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失時,由于損害與開采行為或管理行為具有相當的因果關系,采礦權人或者相關的管理人員也應對此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4.救濟方式。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5條的規定,結合煤炭資源開采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對于煤炭資源開采中的支撐利益糾紛的救濟方式主要是恢復足夠、平衡的支撐關系,包括消除危險、排除妨害等。如果無法恢復這種支撐關系,則應該給予賠償。如果損害是持久性的、不可恢復的,則采礦企業應該根據市場評估價格給予全部賠償。如果損害是可以修復的,采取差額補償原則。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煤炭資源開采具有社會相當性、價值性和必要性,關乎社會公共福利,司法機關需要運用權利不可侵害原則和利益衡量原則,在確認權利受到侵害以及該侵害具有不合理性的前提下,方可支持受害人排除妨害的訴訟請求。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09年度科學項目課題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9JK291)]

注釋:

①崔建遠.準物權行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67-68

②孫鴻烈等.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綜合卷.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版,175

③楊立新.地下挖掘損害責任的法理基礎和具體規則.法學論壇,2010(2),12

④王衛國.過錯責任原則:第三次勃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第292頁

⑤See George J.Siedel III,Robert J.Aalberts,Janis K.Cheezem,Redl Eatate Law,5th ed.south-Western,pp67-68.

⑥[美]約翰?G.斯普蘭克林,鐘書峰譯.美國財產法精解(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499-500

⑦約翰?E?克里貝特,科溫?W?約翰遜,羅杰?W?芬德利歐內斯特?E?史密斯.齊東祥,陳剛譯.財產法:案例與材料(第七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586

⑧[美]羅杰?H?伯恩哈特,安?M?伯克哈特著,鐘書峰譯.不動產(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5(10)第1版,317

⑨[美]羅杰?H?伯恩哈特,安?M?伯克哈特著,鐘書峰譯.不動產(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318

⑩楊立新,王竹.不動產支撐利益及其法律規則.法學研究,2008(3),55

{11}崔建遠.物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14

{12}崔建遠.地役權的解釋論,法學雜志,2009(2),42

{13}楊立新,王竹.不動產支撐利益及其法律規則,法學研究,2008年第3期,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