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產業開發工作匯報
時間:2022-02-07 04:09:00
導語:蔬菜產業開發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蔬菜產業現狀:
1、市場供求狀況:至年止。縣城擁有居民12.5萬人,按人平日消費蔬菜0.4公斤計算,僅縣城每天最低消費蔬菜量約為50噸左右,全年需求量約為1.85萬噸。據市場調查,縣城蔬菜徐本縣基地生產,每天需從縣外調進蔬菜約為25噸,每年外進蔬菜約0.9萬噸,因而我縣農產品市場蔬菜價格較高,據調查統計,我縣蔬菜市場平均零售價為3.5元/公斤,與省城消費水平相同。
2、基地建設狀況:近年來,由于庫區移民開發,我縣蔬菜基地建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一線蔬菜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自年秋鄉啟用移民資金建設100口蔬菜大棚(折合20畝),我縣蔬菜生產技術得到明顯提高,到目前為止,我縣有蔬菜大棚面積150畝約450口,全縣商品蔬菜露地生產基地面積約1500畝(其中涼水井鎮400畝、鄉150畝、官莊鎮150畝、五強溪鎮50畝、鎮周邊250畝、二酉鄉100畝、其他零星400畝),本蔬菜基地年生產總量約0.9萬噸噸,而我縣城鎮居民蔬菜年需求總量在1.8萬噸,我縣每年約有50%的蔬菜仍然需從外地調運,從而導致我縣蔬菜消費平均價格一直位居湖南首位。
二、主要突出問題:
1、集約生產程度低。年和年相繼成立的白鴿蔬菜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綠美蔬菜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130萬元建設大棚蔬菜基地近150畝,填補了我縣歷史以來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種植的空白。但由于蔬菜基地標準化建設投入成本較高,制約了我縣蔬菜基地建設,總體來說,集約化標與準化生產程度仍然較低。
2、科技含量不高。一是科技生產水平低下。廣大菜農科學技術的欠缺直接影響一線蔬菜基地的生產水平。我縣蔬菜種植仍然靠傳統的經驗種植模式。如老基地今年的辣椒生產,就是按傳統模式種植,結果單位產量只有600公斤,而該產品的理論產量一般都在2500公斤,其技術的欠缺只達到理論產量的四分之一。再如,啟用的移民資金所建設的蔬菜大棚,其有效利用率只有30%,有的農戶因沒有掌握生決技術干脆不用,使其資源白白浪費。二是品種結構欠合理。表現為部分品種生產相對過量,而部分品種又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三是標準化生產程度較低。絕大部分蔬菜品種尚沒有制定生產與加工技術標準,蔬菜產品質量不高,特別是農殘達不到人們生活健康標準要求,質量安全監測手段落后,措施不力,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三、原因剖析:
1、開發資金短缺制約基地發展。直接影響我縣城鎮蔬菜價格的一線生產基地主要在鎮、涼水井鎮,其生產面積占全縣的50%。其中又以白鴿蔬菜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綠美蔬菜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基地為主。兩公司在組建時資產投資過大,一口大棚的投資成本近4000元,一口大棚占地為0.3畝,一畝地投入成本即為1.2萬元,加之土地租金、水渠、機耕道等附屬設施的建設,每畝直接間接投資成本在1.4萬元。投入成本高,資金回報率較低,制約了基地發展。
2、市場信息不通導致生產被動。我縣一線蔬菜種植除了涼水井鎮是以公司帶動農戶發展以外,其它600畝的種植戶均為零散種植戶,信息相對閉塞,對全縣的種植品種、時間、面積都不掌握,從而導致單一產品生產過量,其它產品奇缺,自己所生產的產品量少,而無法抗擊市場壓力,從而挫傷菜農種植積極性。
3、技術缺乏造成效益低下。我縣蔬菜基地現大部分為露地生產,掌握大棚生產技術的菜農不到20%。據統計分析,一口標準大棚(約0.3畝)年生產量為2.5噸,產值為15000元,相當于一畝露地蔬菜生產產值,但我縣大棚蔬菜面積到目前止僅為450口,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菜農沒有掌握其生產技術。
四、發展之策:
蔬菜產業是關乎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惠民產業,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來說,發展蔬菜產業將是我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1、加大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蔬菜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力度。政府出臺相應的獎勵和優惠政策,如利用政策性貸款、財政專項發展資金投入等,加速對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特別是對已基本建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基地進行扶持。加強全縣蔬菜種植的信息整合。縣蔬菜辦把蔬菜種植信息收集整合后,可以通過政府網站或簡報的形式發送到種植基地或農戶手中,這樣可以避免單一產品在本地的過量生產。二是要加大對蔬農的技術培訓力度,提高科技生產水平。政府應每年撥出專項培訓資金,對農戶進行科技培訓,使農戶從傳統種植模式向新的科技種植轉型,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三是高標準適度擴大生產基地規模。目前,我們一線蔬菜基地生產的產品尚只可供應本地居民50%的消費,大量的外調鮮菜加重了我們這樣國家級貧困縣居民的生活負擔。在現有蔬菜基地的基礎上,可以在涼水井鎮再次擴大1000畝的蔬菜生產,將外地調進鮮菜總量控制在20%以內,這樣我們的蔬菜消費價格才可穩定,居民才可得到實惠,農民可得以致富。
2、努力推進集約化生產。年官莊鎮沐濯鋪村生產300畝外銷茄子,就是一個典范的集約生產模式。生產商與農民簽定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期為一年,承包金每年為400元/畝,生產商再聘請農戶從事田間操作(每月工資600—800元)。這種模式農戶通過田間勞動報酬及土地承包金,每年每畝地的直接收入約1500元。這種模式有這樣幾個特點:①農戶無風險,農戶把手中土地租賃出去后,仍然在田間勞作,成為短期莊園式工人,比自己種植一般性農作物的經濟收入高。②生產商承擔所有的投資風險,生產商能較靈活地選擇生產基地。官莊組織集約生產模式比較成功,農民積極參入合作社組織的生產活動,其效益非常顯著。我縣明溪口、大合坪、借母溪、七甲坪等地有上萬畝的小河床沖積土壤,且周邊自然條件沒有任何污染,灌溉條件良好,適合大面積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且可以形成二、三個特色產業。產業的發展,可解決大量的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就業,為農民增收增效,也可減輕城鎮就業壓力,以特色產業發展拉動運輸、加工等其它行業的綜合發展。
3、推進蔬菜產品標準化開發。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與扶持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鮮菜加工技術滯后較嚴重影響產業發展。種植產業的發展,最終會帶動加工產業的大發展,這也是種植產業的另一終點追求,加工產業的發展會帶動城鎮就業和地方稅收收入,從而又為種植產業發展做有力的保障。特別是引進現代蔬菜加工技術,同時適時成立特色蔬菜研究所,進行特色蔬菜的研發與推廣,以實現長期鮮菜外貿出口為目的。例如歐家壩的蘿卜的生產與加工,就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二是加強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要達到從農莊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監管,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安全水平。三是要努力拓展省內外高市場。不斷加大與省內農產品龍頭企業的聯合。上半年我縣農村蔬菜產業合作社多次前往長沙與隆平高科高層接觸,并達成意向,計劃在我縣建設“綠色A級”以上高檔蔬菜生產基地,銷售市場主要面向國內大城市與港、澳地區。我們可以借助隆平高科這一國際品牌與平臺,提升蔬菜產品的科技含量,努力增加蔬菜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蔬菜產業又快又好的發展。我縣有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應當把開發高檔蔬菜作為我們蔬菜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通過二、三年的努力,使我們的蔬菜產品在省內外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
- 上一篇:鐵路護路安全管理工作計劃
- 下一篇:車輛非法營運整頓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