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情況的報告
時間:2022-03-17 03:27:00
導語: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情況的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我國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情況,請予審議。
一、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工作取得進展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中國治國安邦的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全國人民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通過興建水利工程,開發利用水資源,大大提高了抗御水旱災害的能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防洪與水資源保障,為解決糧食供給這個歷史性難題作出了巨大貢獻。黨的十五屆三中、五中全會把水資源問題擺到了突出位置,明確了“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下大力氣解決洪澇災害、水資源不足和水污染問題”的水利工作方針。近年來,每年中央召開的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都對水資源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國務院多次對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開發利用作出重要部署。各地區和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積極調整治水思路,在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推進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一是嚴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對建設項目取水、用水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強化取水許可審批,從源頭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國務院批復的分水方案,在黃河流域實行了取水總量控制。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了用水定額,實行計劃用水。
二是加強農業節水。1998年以來,各級財政投入資金200多億元,社會和農民投入600多億元,重點開展灌區節水改造,發展節水農業。全國建設6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和1000多個節水示范項目,節水灌溉面積已達到3.2億畝,形成300多億立方米的年節水能力,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400多億公斤。建立了近300個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基地,在近3億畝農田中推廣非工程節水技術措施。全國農田灌溉面積畝均用水量從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三是推進工業和城市節水。出臺了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有關政策,原國家經貿委、水利部等六部委于2000年10月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工業節水的目標和具體政策措施。先后了兩批《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節水技術、設備(產品)目錄》,禁止引進高耗水、高污染工業項目,鼓勵發展節水高效、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國各城市加快了城鎮供水管網改造,積極推廣使用節水器具,開展了各類節水示范區建設,城市年節水量約38億立方米。
四是深化水價改革。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聯合頒布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完善了水價的形成機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國水利工程供水價格達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進了節約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補償。城市供水初步實現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轉變。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征水資源費,60多個城市實行階梯式水價,300多個城市開征污水處理費。
五是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水利部在甘肅張掖、四川綿陽、遼寧大連、陜西西安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開展了94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市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水定產(地)、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流轉、城鄉一體”的節水型社會建設運行機制和體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推廣各項節水技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減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務,實現了當地經濟增長和促進下游生態修復的雙贏。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力度,修復生態環境。
一是加強水污染防治。“九五”以來,國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清潔生產,淘汰關閉浪費水資源、污染水環境的小企業,僅淮河流域1994年以來就先后關停了近5000家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和生產線。組織開展了“三河三湖”、三峽庫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及東線工程沿線、北京市、環渤海等重點流域、區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國共設置了760多個監測斷面,組成了國家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建成了117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在重點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環境應急體系,提高了對突發性污染事件的應變能力。到2003年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安排的工程項目已完成32%,全國污水處理總能力達到6626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率為42.3%。在經濟快速增長、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重點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二是強化水資源保護。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按《水法》規定批準實施了水功能區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區定期公布水資源質量狀況報告。核定了三峽庫區、黃河干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及中線水源區等水域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完成了全國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強了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組織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聯防,開展淮河水質監測預報、閘壩防污調度等工作。
三是采取積極措施,修復生態環境。從1999年起,對黃河流域實施水資源統一調度,在連續5年來水偏枯的情況下,實現干流不斷流。國務院批復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這兩個規劃實施以來取得顯著成效。黑河連續幾年向下游輸水,干涸多年的終端湖泊東居延海出現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斷流20多年的下游河道,從2001年起恢復過流,尾閭臺特瑪湖水域面積最大達200多平方公里,兩岸大片胡楊林復蘇,兩大沙漠中間的綠色走廊重現生機。實施引江(長江)濟太(太湖)工程,緩解了太湖流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趨勢。組織實施了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扎龍濕地補水、引察(察爾森水庫)濟向(向海濕地)、引岳(岳城水庫)濟淀(白洋淀)等水資源調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組織開展了全國牧區水利、小水電代燃料、黃土高原淤地壩等工程建設,加強了水土保持工作,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啟動了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強化了對地下水的保護和超采區的治理。濟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實現復涌。蘇錫常等超采區實現全面禁采,地下水位開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顯著降低。
(三)優化配置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一是農村飲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國家啟動了全國農村飲水解困項目。5年來,中央安排國債資金98億元,地方各級政府配套和農民自籌資金90多億元,累計解決了5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提前完成“十五”計劃中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的任務。人民群眾把這項工程稱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二是加強了水資源配置和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國務院批準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國家“十五”計劃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完成了甘肅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庫、四川大橋水庫、寧夏扶貧揚黃等一大批西部地區重點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億立方米。全國年供水能力達到近6000億立方米。1998年以來,加強了以大江大河堤防為重點的防洪體系建設,長江干堤加固基本實現預定目標,全面加快了淮河災后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干工程建設,黃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點海堤、清淤疏浚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三是加強流域、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依據《水法》,進一步明確了流域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職能。各地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深化水管理體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龍江、海南實現了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先后9次實施引黃濟津,2次實施從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輸水等應急措施,保障了連續5年干旱的京、津地區供水安全。針對近年來干旱缺水的嚴峻形勢,各地加強了水資源統一調配和抗旱工作,保證了群眾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正常用水,維護了社會穩定。
四是加大了非傳統水源開發利用力度。2003年全國工業循環冷卻海水利用量達330億立方米,海水淡化年產量1130萬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回用量每年達6億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區普遍加強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諧的理念,積極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轉變,通過完善防洪和抗旱調度方案,科學調度,運用河道、洼淀蓄滯洪水,開發利用洪水資源,回灌地下水。
二、當前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面臨的形勢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的國情不會改變,水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越來越大,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水資源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當前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水資源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缺水的有110座。在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億畝左右,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280多億公斤。2000年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范圍的持續干旱,北京、天津等許多城市供水頻頻告急。南方許多地區也因干旱遭受缺水困擾。2004年下半年,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出現了多年罕見的大面積干旱,許多城市用水告急,工農業生產受到了很大影響。
與此同時,全國用水量持續增長。除農業用水保持基本穩定外,工業和生活用水都不斷增加。1980年至2000年,我國用水總量增加了1225億立方米,其中工業和生活用水分別增長745億立方米和242億立方米,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2%和7.2%。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在充分考慮節水的情況下,估計用水總量將達到7000億~8000億立方米,接近水資源可利用量。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有可能在未來出現嚴重的水危機。
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加劇,直接導致工農業爭水、城鄉爭水、地區間爭水矛盾突出,生態用水被擠占,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
(二)水污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長趨勢。2003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80億噸(其中工業廢水占2/3,城鎮生活污水占1/3),比1980年增加了2倍多。我國每年約有1/3的工業廢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還有大量的未達標處理的廢水被偷排、漏排,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大量使用,污染長期累積,使水環境日趨惡化。
水質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國七大江河水系的409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僅有38.1%符合三類以上水質標準,可作為集中式飲用水源。劣五類水質占30%,屬嚴重污染,基本喪失使用功能。按污染程度由輕到重依次是:珠江、長江、松花江、淮河、黃河、遼河和海河。對全國52個主要湖泊評價的成果顯示,5個受到污染,26個嚴重污染。全國75%的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滇池、巢湖、太湖最為嚴重。滇池五類水質占總面積的69%,劣五類水質占總面積的31%。不少湖泊出現藻類爆發,有的藻類產生毒素,長期飲用將影響人體健康。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也出現了因水體污染而導致的水質型缺水。三峽水庫蓄水以后,總體水質尚未出現大的變化,但部分支流曾出現“水華”現象。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的水資源保護和東線水污染防治任務也很艱巨。地下水水質惡化,平原區約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質標準。
飲用水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目前,全國尚有3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一些城市的飲用水問題比較突出,飲用水水源地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超標,其中包括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有機污染物。
在部分流域和地區,水污染已呈現出從支流向干流延伸、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陸域向海域發展的趨勢。水污染不僅加劇了水資源短缺,而且直接威脅著飲用水安全和人民健康,影響到工農業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成為不亞于洪災、旱災甚至更為嚴重的災害。
(三)水生態環境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部分地區用水量已大大超過水資源可利用量,無節制地開發利用水資源,導致江河斷流、湖泊萎縮和地下水超采。一些地區出現“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濕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問題,對生態安全和經濟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據統計,全國有包括黃河、遼河等大江大河在內的90多條河流發生過斷流,河流功能衰減,部分河段功能甚至基本消失。與上世紀50年代初期相比,全國湖泊面積減少15%,長江中下游的湖泊數量減少一半以上。天然濕地面積減少26%。湖泊和天然濕地的減少和喪失,導致水資源調蓄能力和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洪澇災害的危害和河流水質的惡化。
全國已形成164個地下水超采區,總面積達到19萬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過100億立方米,部分地區已發生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現象。全國地面沉降面積已達到6.4萬平方公里,50多個城市地面沉降嚴重。僅長江三角洲以南地區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間接損失近3500億元。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水資源自身條件的限制,也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忽視對水資源的節約、保護等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少,時空分布不均。我國人均、畝均水資源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2。受季風氣候和自然條件影響,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黃淮海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457立方米,低于國際公認的500立方米極度缺水警戒線,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地區之一。近20年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量進一步減少。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流域水資源總量減少12%,年徑流量減少17%。其中海河流域水資源總量減少25%,年徑流量減少41%。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是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浪費嚴重。我國水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在生產和生活領域存在嚴重的用水浪費。全國平均每立方米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0.5,而發達國家為0.7~0.8。單方水糧食增產量不足1公斤,發達國家已達1.6~1.8公斤。一般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在60%左右,發達國家已達85%。許多城市輸配水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達20%以上。此外,我國在污水處理回用、海水、雨水利用等方面也處于較低水平,用水浪費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三是經濟發展與水資源協調不夠,人水矛盾尖銳。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節約保護的意識淡薄,沒有樹立起珍惜水、愛惜水的社會風尚。一些地區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以浪費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內的經濟增長。如嚴重缺水的華北地區,2002年高耗水工業取水占工業取水量的比例高達99%(不含火電直流冷卻用水)。在推進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一些水資源匱乏地區盲目建設大都市和城市群,盲目發展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和高耗水種植業。我國工業的結構性污染突出,技術裝備和工藝落后,經營管理粗放,物耗大,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城市和工業廢污水處理率較低,由于政策和投入不到位、管網不配套等原因,全國大部分城市興建的污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轉。治理工作滯后,加劇了水污染和水的供需矛盾。在淮河流域,由于對治污的重要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工業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十年來雖然各地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但總體進展仍滯后于水污染防治要求。多年來形成的結構性污染問題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存在重點治污工程前期工作不充分,配套資金不落實,重點治污項目進展不快,污水處理收費不到位,市場化機制不健全,污染治理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計劃進度要求,生態環境用水考慮不足等問題。
四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機制不完善。水資源使用權益不明晰,既造成對水資源開發利用上的無序競爭,也使得水資源保護缺乏責任和利益上的主體。《水法》確立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尚未形成。在防洪減災、城鄉供水、水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中存在諸多矛盾。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動水資源的節約、保護,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自發的節約、保護水資源的社會環境尚未形成。一邊是大量投資建設水源工程、治理水污染,另一邊是浪費水資源、肆意污染水資源,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薄弱。
可見,我國水資源問題的主要癥結在于能不能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我們在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的同時,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轉變發展思路,改變增長方式刻不容緩。
三、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雖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但通過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不斷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國水資源是能夠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
一是目前我國總體用水效率不高,有較大的節水潛力。通過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可以將社會需水量控制在水資源可利用量的限度內。
二是通過協調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建立與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和產業布局,進一步抑制需求的不合理增長,可緩解和改善部分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
三是通過加強水資源保護,修復和保護水環境,使得部分已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質量得到改善,既可保護生態環境,也可增加可用水量。
四是開源還有一定的潛力。2000年全國供水量中的一次性供水量相當于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的46%,還有開發利用的潛力;北方大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超過或接近其可開發利用的極限,但部分河流還有可供進一步開發的水量。
五是再生水、雨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傳統水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目前我國城市廢污水處理回用率僅為20%,污水處理與再生水回用增加可用水量的潛力很大。雨水集蓄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和淡化、微咸水改造也有相當的潛力。
總體上看,經過努力,我國水資源可以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但任務十分艱巨,難度也非常大,需要全社會長期艱苦的努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中央關于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進一步完善法制、改革體制、創新機制,繼續加大投入,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學編制水資源規劃。
我國水資源條件十分復雜,改革開放以來,水資源和經濟社會狀況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編制新時期水資源規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是一項十分重要而急迫的任務。編制水資源規劃要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理念,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堅持節流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重視非傳統水源的開發;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協調好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當前要抓緊完成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八部委共同編制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優化配置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繼續編制流域規劃和區域規劃,完善水資源規劃體系,強化規劃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二)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節水型社會建設主要通過制度建設,達到節水增效的目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當前要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指導,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逐步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通過制定水資源規劃,要逐級明晰初始用水權,確定水資源的宏觀控制指標和微觀定額指標,明確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乃至各單位的水資源使用權指標。確定產品生產或服務的科學用水定額。健全水權轉讓的政策法規,建立有利于促進節約用水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水價形成機制。積極推廣先進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器具和節水生產技術。繼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積累經驗,逐步推廣。
(三)加強污染治理,做好水資源保護。
當前要全面推進水功能區制度的實施,合理確定河流水體的納污總量,對污染物排放進行有效的總量控制。重點加強行政區界、主要江河湖庫引排水口、入河排污口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質統一監測,對用水和排污進行有效監控,加強對江河湖泊入河排污口的管理。依法劃定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嚴格限制保護區內的各項開發活動,嚴禁一切排污行為,確保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建立河流生態健康指標,制訂不同階段的生態保護和修復目標,建立和完善生態補水應急機制,逐步修復水生態系統。要加強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啟動地下水超采區生態治理保護工程,控制超采、防止污染。加強城市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搞好水生態建設,美化城鎮人居環境。
保護好水資源,控制污染是關鍵。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從根本上解決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帶來的污染問題。加強對污染源的控制,從傳統的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防治。在重點流域和地區,實行最嚴格的排污總量控制措施,逐年削減排污總量,不斷提高工業企業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推行排污許可制度,工業企業實行達標排放。逐步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加快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和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深度處理能力。加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減少農藥和化肥施用量,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積極改水改廁,加快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因地制宜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開展示范工程建設。
(四)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
按照科學的水資源規劃,進一步加強供水工程建設,提高對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調控能力。當前要把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重點解決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飲水水質不合格問題,以及局部地區飲用水嚴重不足問題,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抓好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力爭2010年建成并發揮效益,有效緩解京、津、冀和膠東半島大中城市的缺水問題。繼續加強水資源調蓄和配置工程建設,逐步構建全國水資源總體配置格局。到2010年實現全國新增供水能力400億~500億立方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60億立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8%,供水標準達到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鼓勵非傳統水源的開發利用。加強流域和區域的水資源統一調度,保障濕地、河流和改善水環境的生態用水。繼續加快防洪體系建設,確保大江大河、大型水庫、大中城市和重要設施的防洪安全,提高雨洪資源利用能力。對已建水利工程進行生態環境調查評價,調整一些功能差、效益低、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工程設施。新建項目要從立項、規劃、建設全過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科學選比,慎重決策,降低不利影響。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控制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強農業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水電、水土保持、牧區水利和預防傳染病項目等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
(五)依法治水,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
加快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法規體系建設,抓緊開展節約用水、流域管理、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起草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修訂的前期工作。完善《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的配套法規體系,盡快出臺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強化行政執法體系建設,重點加強省際水事矛盾預防和協調,完善突發性水事應急機制。堅決關閉威脅飲用水源地安全的嚴重污染企業,嚴格監督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場的污染排放,積極化解由于水環境污染而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矛盾。健全監督機制,加大對浪費水資源、破壞水環境行為的查處力度。
各級人民政府要按《水法》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建立權威、高效、協調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理順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的關系,進行流域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探索建立由中央有關部門和流域各省政府組成,各方參與、民主協商、共同決策、分工負責的議事決策機制和高效執行機制。推進區域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對防洪、供水、排水、節水、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的統一管理。
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工作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強宣傳和引導,在全社會樹立良好的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環境,提高全社會對我國水資源問題的認識,樹立水憂患意識,引導公眾積極履行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義務。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歷來高度重視我國的水問題,加強了對水資源的立法和監督。《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極大地推進了我國依法治水工作。近年來,各級人大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水資源問題開展了大量的調研,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報告和議案。今年,全國人大環資委又把水資源問題作為重點,赴三峽庫區、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淮河流域和滇池檢查、調研,這是對我們工作的有力指導和支持。在這里,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做好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工作,意義重大,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下,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努力推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 上一篇: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情況的報告
- 下一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