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對策
時間:2022-12-22 10:04:00
導語:山區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畜牧業承農啟工,產業鏈長,是連接種植業、加工業、流通服務業的重要樞紐,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區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但受經濟、信息、交通、地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利用和發揮山區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畜牧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結合工作實踐,就*畜牧業現狀,筆者對山區畜牧業發展提出個人初淺看法,供討論參考。
一、生產現狀
近年來,*按照以工業帶動農業、以農業促進工業的發展思路,有力地推進了畜牧產業的發展。20*年,全市生豬、牛、羊、禽兔出欄量分別達到499.1萬頭、30.4萬頭、103.7萬只、1522.6萬只,分別比20*年增長5.3%、6.7%、5.4%、5.8%;實現畜牧產值90.23億元,同比增長4.7%,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由20*年的58.1%上升到59.7%,畜牧業為農民人均增收達577元,增長達23.3%。
總體說來,*畜牧產業發展呈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規模發展上實現突破;截止目前,全市建設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達155個,其中生豬養殖小區101個,發展年出欄50頭以上養豬大戶8528戶、出欄300頭以上大戶650余戶,改擴建標準化圈舍5.53萬平方米。生豬規模養殖占飼養總量的23.5%。二是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龍頭企業是畜牧業發展的領頭羊,是畜牧產業鏈條中的生力軍。目前,*已發展生豬加工企業9家,其中省級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三是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通過“政府引導、業主主導、項目撬動、部門聯動”的運行機制,全市畜牧產業化發展勢頭強勁。據不完全統計,自20*年實施畜牧產業化經營以來,利用1.7億元的項目資金,直接撬動社會、民間資金投入達3.7億元。
二、發展優勢
(一)牧草資源充足
山區地廣人稀,有大量的草坡、荒山,可以為黑麥草、鴨茅草、三葉草、聚合草等優質牧草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例如由國家農業部、財政部立項支持的川東鴨茅擴繁項目,就在我市通江落戶,并有望在全國推廣。此外,據有關文獻報道,優質牧草資源有望成為中國未來農業商率最高,關聯最大的優質產業。
(二)生態環境優越
53%的森林覆蓋率提供了良好的養殖環境,幅員寬廣土地承載畜禽能力強,面源污染程度相對較低,適度規模飼養的污染治理工程投資相對較小,適合推行健康養殖,是生產安全食品的良好環境。據測算,按目前農戶使用習慣,在科學配合使用化肥、有機肥的情況下,全市茶園、果園、蔬菜園、糧食作物用地理論上可以消納1500萬頭生豬的糞便。因此,只要科學布局畜牧業生產選址和規模,我市發展畜牧業的空間十分巨大,畜禽養殖排泄物完全可以實現全部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三)養殖經驗豐富
養殖業是*的傳統項目,也是骨干項目,家家戶戶養殖已成為自然習慣。按20*年的調查數據,我市農戶散養生豬量達到近500萬頭,占75%以上。在多年來的發展與探索中,山區農戶在飼養管理、常見病防治、閹割技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四)黨政領導重視
市委、市政府歷來都非常重視發展畜牧業,相繼在生豬生產、畜牧產業化等關鍵環節上作出了重要決策,并把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骨干支柱產業。為切實發揮畜牧業助農增收、富民惠民的作用,更是將畜牧業生產納入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年終目標考核,并層層簽訂了責任書。
三、主要問題
(一)市場化程度低
由于散養比重大,信息閉塞,當市場形勢看好、養豬效益較高時,養殖戶就蜂擁而上,造成生豬在較短的時期內迅速膨脹;而當形勢嚴峻、效益下滑時,養豬戶(場)又空欄罷養,造成生豬存出欄量急劇下降。
(二)防疫意識不強
由于多年以來的傳統養殖模式,目前我市還有相當部分的養殖農戶對防疫工作認識不足,不愿主動配合政府及防疫部門搞好強制免疫預防。甚至還有部分農戶認為,政府防疫的目的只是為了收費,還沒有完全樹立畜牧業“成敗在防疫”的理念。
(三)科學技術滯后
目前,大多數養殖農戶仍然采取傳統的飼養方式,管理粗放,技術落后,加上品種退化,使得養殖效益偏低。許多養殖戶至今仍然普遍采用比較傳統的還田肥土處理方法,沒有與種田大戶、蔬菜基地、林果茶園、苗木基地等種植基地掛鉤,建立生態生產協助關系不多,養殖污染還較嚴重。
(四)飼料加工薄弱
*的飼料企業加工能力相當薄弱,全市現有的9家飼料加工企業,20*年飼料生產能力不足1800噸,且一部分飼料企業處于半生產狀態。目前全市所需的畜禽飼料基本靠從外地購入,這樣一來,無形中就增加了飼料的費用,提高了養殖成本。
四、對策措施
(一)運用科技力量,提升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科技創新是畜牧業可持續增長的根本動力,在山區自主創新能力弱的條件下,關鍵是運用好現代科技成果,使之轉化為實在的畜產品。一是主動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出科研課題,積極爭取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對于已經取得的成果,根據山區發展需要,可創造條件促進其轉化成生產力。例如平昌縣堅持高點定位、統籌規劃,依靠省畜科院養豬研究所的技術力量,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科學制定了“22個生豬基地鄉鎮、8個標準化養殖園區、30個規模養殖小區”總體建設方案,通過推行糞污集中處理、沼氣配套和糞肥還田利用,較好地解決了養殖過程中所帶來的面源污染問題。二是抓好科技培訓;要加大科技培訓力度,用現代科技武裝農民,逐步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新型農民。巴州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專題欄、印發技術資料、聘請專家講課等手段,先后舉辦專題專欄36期,印發技術資料5000余份,培訓養殖業主、畜牧獸醫技術人員等620多人次。
(二)發揮地方優勢,明確主導產業
根據*的地理條件和畜牧業發展方向,畜牧業生產應在保持生豬產業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牧草資源,大力發展山羊、肉牛、肉兔等食草動物,因地制宜,著力打造適合各地的特色優勢產業。巴州區堅持把肉食品加工作為立區的第一產業來抓,重點狠抓生豬、牛羊等產品加工,年初加工生豬已超過200萬頭。南江縣狠抓南江黃羊發展,自去年光彩事業南江黃羊發展基金建設項目實施后,多次受到了國家、省上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三)推廣優良品種,不斷提高品牌效益
品種由市場和消費者決定,而品牌是有效的聯接方式。要因地制宜,篩選出適合山區資源特點和環境條件的雜交模式、肉食品種,打響品牌戰略。采取“科技進村入戶”等措施,深入開展技術培訓,使山區農戶轉變養殖觀念,樹立商品意識,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尋找畜產品和市場的切入點,最終贏得市場。實現不僅為市場提供優質肉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緩解飼草壓力,縮短飼養周期,節省飼養勞動力和飼養場地,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品牌效益。
(四)加快規模建設,促進畜牧產業化進程
規模化生產對產業化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沒有規模就難以占領市場,更不能產生較好的效益。然而,規模化生產又受到土地承載能力的制約,結合*實際,要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的原則,大、中、小并舉。通過扶持規模生產,集中資金、集中人力、集中技術,加快規模建設,推動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跨越。巴州區堅持以建設規范化的養殖小區為突破,總結探索出了“三輪驅動,五方合作”的新機制,全區已建成75個養殖小區。通江縣以推進生豬規模養殖為抓手,“實施五方聯動,做強畜牧產業”,全縣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和養殖大戶年出欄生豬近30萬頭,占全縣生豬出欄總量的20%。
(五)發揮龍頭牽引,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引進有實力、有經驗、有技術的畜牧企業到山區投資,拉動山區畜牧業發展。鼓勵企業與養殖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發展訂單式畜牧業。通過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方式將生產、加工、銷售聯合起來,打破和破解牧工商、生產與流通脫節的問題,使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等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形成城鄉資源優勢互補。例如南江縣三洋牧業養殖場,帶動周邊近1萬戶農戶發展生豬,有效地拉動了我市農村經濟發展。
(六)發展飼料工業,降低養殖成本
飼料是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發展現代畜牧業,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飼料工業。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擴大玉米、紅薯、優質飼草等飼料作物種植面積,提高飼料原料產量。積極推廣飼用型高蛋白(高賴氨酸)玉米品種,提高玉米飼用營養價值。在飼料加工企業上,要以中小為主,生產顆粒和配合飼料,滿足養殖戶的需要,同時按照飼料生產標準,指導、監督生產和經營,形成標準化、系列化的飼料工業體系。
(七)創新運行機制,拓寬融資渠道
以項目為載體,重點支持畜禽良種推廣、種質資源保護、優質飼草基地和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等方面,改善畜牧業生產條件。運用貼息等方式,鼓勵和引導民間、社會資本參與畜牧現代化建設,將扶持畜牧業發展的資金由“輸血式”轉變成“造血式”。通過“借雞還蛋”等方式,回收投入資金,并用于扶持后備項目建設。自去年實施畜牧產業化經營以來,全市通過實踐,總結出了“政府引導、項目撬動、業主主導、部門聯動”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機制,在國家、省上項目的撬動下,項目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民間資金總計投入達6.2億元。
(八)強化疫病防控,提高畜產品安全水平
要進一步加強動物疫病監測、預報、控制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裝備,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落實好動物重大疫情控制目標部門責任和領導責任追究制,增強對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及快速反應能力。抓好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市場檢疫工作,確保出欄上市和調運畜禽的產地檢疫率和定點屠宰檢疫率達到100%。積極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建立動物產品安全追溯制度,嚴厲打擊違禁使用藥品和違規使用獸藥、飼料添加劑等不法行為,做到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監測,提高畜產品安全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
- 上一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調研報告
- 下一篇:物理直覺思維能力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