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經濟薄弱村轉化的調查與建議
時間:2022-06-30 03:37:00
導語:區經濟薄弱村轉化的調查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經濟薄弱村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設立了高達1800萬元的幫扶發展專項基金,幫助經濟薄弱村增加“造血功能”,力爭用三年的時間使全區70個經濟薄弱村的年可支配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近期,我們對除園區管轄范圍外的53個經濟薄弱村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對全區發展村級經濟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經驗進行了總結和初步思考。
一、*區53個經濟薄弱村的基本情況分析
53個經濟薄弱村中有近80%的村位于*區區域地理位置的邊緣地帶,即西部與安徽交界處的丹陽、銅井、*三鎮的17個村,東部與鎮江句容接壤的土橋、周崗、湖熟三鎮的22個村,距離東山鎮的平均空間距離超過15公里。53個經濟薄弱村的土地總面積為33*45畝,其中耕地面積為151174畝,山林面積為179071畝;有農戶32834戶,人口109530人。
1、收入情況。20*年53個經濟薄弱村共實現收入11*萬元,平均每村收入20.8萬元。分析近幾年的收入變化情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收入狀況改善,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20*年共實現收入808萬元,20*年11*萬元,20*年上半年578萬元,年均增長20%。二是收入渠道變寬,呈現多元化趨勢。20*年收入中,其中經營收入76萬元,占總收入的6.9%;發包及企業上交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27.5%;兩稅收入55萬元,占總收入的5%;財政補助性收入211萬元,占總收入的19.1%,其它收入(含單位扶持、個人捐款等)455萬元,占總收入的41.2%;投資收益3萬元,占總收入的0.3%。三是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呈現兩極分化的傾向。20*年收入超過30萬元的村有8個,占15.1%,年收入在10萬元至30萬元之間的村有40個,占75.5%,年收入低于10萬元的村有5個,占9.4%。其中祿口鎮梁彭村年收入達到60.1萬元,是收入最低的土橋鎮柏樹村的9倍。
2、支出情況。20*年53個經濟薄弱村共支出1249萬元,平均每村支出24萬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公益福利事業的支出比例顯著提高。20*年優撫、計劃生育等公益福利支出數額為97萬元,20*年達到136萬元,20*年上半年為72萬元,年均增長22%。二是用于興辦經濟實體、增強“自我造血”功能的支出從無到有。湯山鎮西梅村兩年內共籌資150萬元建設了2幢2600平方米標準廠房,預計租金收入可達20萬元/年。三是收支倒掛現象沒有發生根本改變。20*年的收支相抵,缺口為155萬元,比20*年下降33%,其中當年支出大于當年收入的村有34個,占64%,最多的村缺口數額高達16.2萬元。
3、資產負債情況。截止20*年上半年底,53個經濟薄弱村共有集體資產5915萬元,平均每村有資產112萬元;累計負債4143萬元,平均每村負債78萬元。幾年來,通過大力清理村級債權,化解村級債務,集體經濟總體狀況有所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產規模不斷上升。20*年末共有集體資產4689萬元,20*年為5411萬元,20*年上半年為5915萬元,年均增長12%。二是資產質量提高。資產構成中固定資產凈值2401萬元,占40.6%;道路等在建工程782萬元,占13.2%;銀行存款399萬元,占6.7%;長、短期投資759萬元,占12.8%;應收賬款1549萬元,占26.2%;存貨25萬元,占0.5%。三是村集體預留公積金、公益金、資本金等數量大幅度增加。20*年53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共預留公積金、公益金及農發基金等數量為1080萬元,20*年底增加為1325萬元,20*年年中增加到1772萬元。平均增幅為28%。
二、*區發展壯大經濟薄弱村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探索和成效
多年來,*區各經濟薄弱村本著實事求、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活化土地使用權。即采取返租倒包形式發展高值農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上峰鎮阜東村于2000年初引進一南通業主投資興建了一座大型奶牛廠,租用200余畝荒坡地,集體每年可獲近2萬元收入。橫溪鎮管長村把荒地300畝租用給外地業主建設苗木基地,扣除各種費用支出后,年凈收入超過3萬元。
2、轉移資產使用權。即對現有集體資產進行承包、租賃、拍賣,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祿口鎮黃橋村將閑置的10余間廠房出租給業主創辦了祿口熱處理廠,企業每年上交村8萬元,并帶動當地農民25人就業。銅井鎮三興村出租閑置學校用房10間,每年可獲凈收入2萬元,轉移勞動力35人。
3、發展養殖業。即利用圩區內低洼田和拋荒田多的優勢,積極發展水產品養殖。近兩年,我區大搞水利建設,圩堤內自然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水面和池塘,祿口、周崗、土橋等鎮的薄弱村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發展特種養殖。祿口鎮山塘村與蘇州華榮公司合作投資80萬元,建起特種水產品養殖場500多畝,生產經營中華絨鰲鱉、青蝦、淡水魚、珍珠等各種特種水產品,養殖場每年上交村7萬元,扣除應承擔的有關稅費,村經濟可從中獲純利4萬元,且解決了40人就業。
4、經營物業。即城鎮駐地、或交通便利村發揮區位優勢圍繞二、三產業搞物業經營。如丹陽鎮泗隴村新建門面房500平方米出租,可以為村經濟增收5萬元。陶吳鎮桃紅村去年籌資近25萬元在集鎮修建了占地2561平方米的停車場,解決了城鎮停車困難的同時,也為村集體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據調查,這幾年薄弱村累計建設了包括標準廠房在內的各種物業面積近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投資額均超過歷年來的總和。
5、引進項目、培植經濟增長點。即引進項目并落戶后,村可以通過稅收分成、收取配套設施使用費、分紅等形式獲取固定回報。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為提高招商引資積極性,各鎮、街道均制定了有關項目引進的考核辦法,項目產生的稅收鎮村可以按比例分成。20*、20*兩年,53個經濟薄弱村共引進項目200余個,預計能為村集體帶來超過600萬元的收入回報。
6、立足當地資源條件,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即通過確立區域特色,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開發和配置山林、水面、灘涂、非耕地等農業資源,從而實現增收目標。如丹陽鎮泗隴村開發茶葉、毛竹擴邊基地115畝;銅井鎮三興村開發田藕基地600畝、銅井村發展無公害野生蔬菜基地1000畝;湖熟鎮丹桂村建設了秦躍蛋鴨養殖基地等。
7、組建勞務服務公司。即利用薄弱村泥瓦工、木工等勞務多的優勢,村委牽頭把一批有技術特長、能吃苦的村民組織起來,組建建筑工程隊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統一對外承接業務。祿口鎮梁彭村和小彭村利用本村泥瓦工多的優勢,分別組建了土石方工程隊和建筑工程隊,帶動就業208人,村集體每年收入35萬元。
三、當前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盡管這幾年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但受各種因素制約,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村級經濟收入來源不穩定,“自我造血”功能尚未完全形成。一是從收益構成來看,村收益主要來自補助性收入。20*年補助性收入(含單位扶持)461萬元,占總收入的57.1%;20*年為666萬元,占總收入的60%;20*年上半年為324萬元,占56%。這部分收入包括政府政策補助、幫扶部門扶持、本村能人贊助等。因收入來源所限,致使部分村干部整天忙于跑政府、走部門和“傍大款”。二是從資產構成來看,經營性資產所占份額很小。截止20*年6月底,53個經濟薄弱村賬面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數額合計僅有759萬元,占總資產的12.8%,凈資產和庫存物資中的大部分是辦公用房、道路等非盈利性資產。三從集體經濟支出來看,集體經濟基本上仍是吃飯財政。20*年總支出中干部報酬、交通費、通信費、辦公費、水電費等達到1009萬元,占總支出的80.8%。
2、村干部發展村級經濟意識不濃、集體資產管理難度加大。一是部分村干部自我發展意識不強。認為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二是部分村干部有畏難情緒,思想上有阻力。阻力來自兩方面:一方面經濟薄弱村的基礎條件普遍較差,地理位置偏僻,可開發利用資源少,村級經濟發展空間小;另一方面,集體資產管理難度大,一旦經營失敗,吃力不討好。三是部分村干部有“等、靠、要”思想,缺乏長遠發展的動力。認為“大樹底下好乘涼”,想辦法找到一家有實力的幫扶單位,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輕輕松松過日子。
3、村級債務沉重,發展資金匱乏。到20*年6月底,53個經濟薄弱村負債規模達4143萬元,其中有18個村資不抵債,赤字398萬元。債務多年來難以完全消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歷史上興辦集體企業拖欠借款數額巨大,無法短時間內化解。祿口鎮新生村80年資建設企業,從銀行貸款40余萬元,至今未還。二是近幾年各種名目繁多的升級達標活動,造成公益性投入不斷增加。如道路硬質化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盡管區、鎮兩級財政有一定的資金補助,但缺口部分還要村級經濟負擔,何況未能列入區計劃盤子的項目必須全部由村委自己想辦法解決。三是集體墊付數額有增無減。前些年,由于糧食價格持續低迷,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土地拋荒現象嚴重,農村稅費不能如數收取,集體經濟只有墊付。周崗村7個經濟薄弱村累計墊付稅款76萬元。今年,推行農業稅征收辦法改革后,農業稅負擔不復存在,但代交初級醫療保險、支付改廁成本等費用迅速增加。
四、發展壯大薄弱村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與建議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經濟薄弱村的基礎條件普遍比較差,“一無工業、二無山水、三無區位優勢”,發展集體經濟的難度非常大。
1、立足自身求發展,大力培植集體收入來源。一是以引進項目為抓手,增強“造血”功能。區經濟薄弱村產業項目發展基金旨在通過對引進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給予補助,幫助改善投資環境,從而提高薄弱村吸引外來投資的能力。基金實施兩年來,效果非常明顯,20*年53個經濟薄弱村共引進項目近90個,20*年則高達150余個。淳化鎮吳墅村3年前村工業幾乎為零,而現在已有10余個項目投產或正在建設。二是要找準定位,結合自身實際上項目,錯位競爭,努力形成自身發展的產業優勢。*鎮河東村依托南京華夏醬菜制品有限公司,引進業主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并籌資建設了1500平方米生產標房供業主使用,每年可收入近10萬元。三是應積極引入市場機制,走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的路子。集體資金不宜直接投放企業用于生產經營,原則上只能用于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且明確固定回報數額,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風險。
2、建立促進集體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激勵政策,調動村級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的積極性。村級在村內或城鎮工業集中區發展民營經濟,創辦工商企業,新增工商稅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的百分比給予獎勵,用于補充村級收入的缺口。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村級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的積極性。
3、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一是圍繞龍頭企業超前配套建設基地,實現龍頭企業原料“本土化”,發揮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調整致富作用。南京白象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僅采購的洋蔥、大蒜等蔬菜的金額就超過了500萬元,南京新潤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的雞鴨等家禽的采購金額達數千萬元之巨。二是抓住全市城郊蔬菜基地不斷縮減的機遇,發揮區位優勢,以發展葉菜為重點,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搶占市場。
4、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土地制度建設是農村各項制度建設的核心,借鑒珠三角地區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做法,積極探索以土地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可以充分發揮農村集體土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一是允許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與其他投資者共同興辦企業或開展物業經營,獲得土地使用收益。二是支持集體經濟薄弱村到城鎮發展集體經濟,從非農建設用地指標中,安排一部分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用指標,并以最低價位在區位較好的城鎮規劃區內落實地塊建設工商用房,獲取穩定的租金收入。
5、充分利用區委、區政府有關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扶持資金的導向作用。為加快經濟薄弱村的發展,區委、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一是結對幫扶政策。對口幫扶部門三年累計對各自幫扶村投入不少于20萬元,各鎮安排不少于50%的配比。二是區財政設立產業項目幫扶發展專項基金。用于補助薄弱村引進項目、建設標準廠房、轉移農村勞動力等。三是稅費減免政策。落戶薄弱村內的工業項目區權分成部分通過財政支出補助給薄弱村。四是消化村干部拖欠工資政策。區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用于消化村干部工資拖欠問題。各鎮黨委、政府也要根據各自實際,出臺傾斜政策,只要不違背政策規定,能減免的費用盡量減免,決不允許出現加重經濟薄弱村經濟負擔的做法。
- 上一篇: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意見
- 下一篇:鋼纖維混凝土抗壓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