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思考

時間:2022-03-19 09:47:00

導語: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思考

制約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主要因素耕地資源數量減少,質量持續下降一是耕地資源緊缺,面積不斷減少。1998-2004年我國耕地凈減少1.*億畝,全國有14個省(自治區)人均耕地不足1畝,666個縣(區)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6畝警戒線。二是耕地質量不高,且持續下降。我國現有的耕地中,高產田占28%、中產田40%、低產田32%。全國優質耕地只占21%,土壤有機質低于0.5%的耕地約占10%。水資源短缺瓶頸約束日益凸現一是水資源高度短缺,區域分布不均衡。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農業生產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全國81%的水資源集中在僅占全國耕地36%的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占總耕地面積64%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區只占有19%的水資源,南澇北旱現象十分突出,水早災害頻繁。二是水資源的利用率低。我國灌溉用水的使用量有4000億方,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80%。我國生產1公斤糧食要用1立方水,而發達國家只需要0.5立方水。科技進步較慢,服務能力不強一是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近年來審定推廣的高產、超高產作物品種多適宜在高水肥條件下種植,在中低產生產條件下不能發揮高產潛力。高產地區小麥品種數量和類型較多,而在大多數中低產糧食主產區,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數量和類型偏少。二是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下降。縣、鄉兩級農技人員由1999年的125.7萬人,下降到2003年的100.5萬人。三是農民科技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差。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全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農村勞動力的38.2%是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糧食物流業發展滯后,抑制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發揮一是部分糧食產銷區之間的交通運輸存在季節性瓶頸制約。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北糧南運”的糧食中,玉米的比重就已經達到70%。特別是東北的玉米和大豆在收獲季節主要依靠鐵路運輸,車皮緊張限制了東北糧食外運,部分東北玉米退出南方一些地區市場。二是低效率的糧食物流業不利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擴張。東北玉米和大豆運到廣東省的物流費用比美國運到廣東還高,以致于部分南方省區的玉米和大豆主要依靠進口滿足需求。土地承包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夠深入,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構成體制性約束一是土地流轉不暢,影響糧食穩步增產。如果土地能夠穩定地流入種糧大戶,則會增強國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然而現行土地流轉方式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抑制了土地向種田能手和大戶集中,不利于提高糧食單產和穩定產量。二是不合理的糧食行政管理體制削弱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前由多個部門分頭管理的糧食管理體制存在兩大突出障礙:第一,農田用水產權體制改革不到位。第二,糧食市場宏觀調控機制不健全,放大了糧食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思路面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面臨的諸多制約因素,需要不斷改革創新,探索新形勢下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新思路。堅持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指導方針糧食是弱質產業,又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產業,必須加強對糧食生產的支持,通過政策調整干預社會資源的配置,引導生產要素向糧食生產領域流動,調動多方面力量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政府干預必須建立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絕不能做出違背市場機制的“逆調節”。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在耕地面積減少趨勢不可逆轉的情況下,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要靠提高單產水平。因此,要堅持科技興糧的戰略指向,增強科技支撐和儲備能力,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把糧食生產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用科技進步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等“活”的因素,突破土地、水資源等“死”的因素制約。良好的制度設計,能夠提供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各要素更好地發揮作用。要樹立向制度要能力的觀念,進一步深化糧食生產和流通領域的各項改革,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各種要素投入的長效機制。堅持向主產區和主要品種傾斜相結合的調整方向調整糧食生產區域布局,使糧食生產向主產區集中,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配置糧食生產資源,發揮區域經濟比較優勢的必然選擇。因此,應實施差別政策,集中力量,加大對糧食主產省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的傾斜,切實保護和調動主產區政府和農戶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優化品種結構,抓好主要糧食品種的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具體思路是:按照數量優先、統籌兼顧的原則,顯著加強玉米的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按照穩定數量、重視質量的原則,穩定提高稻谷綜合生產能力;按照統籌兼顧、質量優先的原則,適度加強小麥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堅持走集約化和產業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基于農戶小規模經營的國情,我國糧食生產的規模經營,只能走產業化的道路,即用工業化的思維組織糧食生產,按照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要求,構建新型糧食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糧食產業的整體效益。在推進糧食產業化的同時,要始終堅持集約經營,充分挖掘現有耕地的生產潛力,彌補耕地資源總量不足的缺陷。堅持資源節余利用與理儲備相結合的可持續增長方式通過強化耕地、水資源等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使糧食生產的各種投入要素在不斷增長過程中得到涵養、儲存和蓄集,并在需要之時能夠及時釋放出來。這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糧食發展方式,能夠實現從“藏糧于庫”向“藏糧于地”、“藏糧于水”和“藏糧于科技”有機結合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