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業人才資源報告

時間:2022-10-21 09:48:00

導語:非公有制企業人才資源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公有制企業人才資源報告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科教立本、果畜富民、旅游興眉、工業強縣”奮斗目標,積極實施人才強縣戰略,通過建立健全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非公有制企業人才培育體系,不斷加強非公有制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為全縣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基本情況

1、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

全縣非公有制經濟主要涉及機械制造、農產品加工、紡織、建材礦產、商業、旅游、飲食服務娛樂、房地產、冶煉等行業。目前,非公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非公經濟總量已經占到全縣GDP的7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非公企業34戶,完成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6%,上繳稅金占財稅綜合收入的40.86%。**年底,全縣非公企業9905戶,其中私營企業1879戶,個體企業8026戶,從業人員67118人;擁有固定資產24.1億元;完成企業總產值81.0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1.01億,完成營業收入69.61億元;出貨值2.6億元,實現利稅3.89億元,其中上繳稅金6695萬元。

2、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狀況

全縣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67118人,其中經營管理人員11802人,專業技術人員460人,技能人員28506人,經營管理人員年齡36—45歲占43%。文化程度總體較低,較大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文化程度較高,小企業及個體企業文化程度偏低。經營管理人員中,中共黨員占75%。專業技術人員主要分布在工業企業中,大多數為實用型專業人員。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不斷加強非公有制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納人才。縣上把不斷加強非公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提高全縣非公經濟總體水平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視,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解決非公有制企業人才問題的有關規定》等一系列吸納各類人才自主創業和來眉工作的文件。鼓勵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家工作人員創辦、領辦、承包企業。這些人員到企業后,前三年由原單位發給全部工資和福利待遇,并給予稅收政策上的優惠;到期后,本人愿意回單位工作的優先上崗。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非公企業就業。凡到非公企業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免除見習期,其檔案和人事關系由縣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管理,并按有關規定辦理轉正定級、調整檔案工資、評定職稱、計算工資、出國政審等手續。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專業技術人員來我縣工作,非公企業亟需的縣外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高級技術工人等,均可通過調動、兼職、聘用等形式來我縣工作,并在戶口遷移、子女入學等方面予以照顧。凡調到非公企業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獲得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或技師以上等級證書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這些優惠政策的出臺,大大提高了我縣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經調查,近三年來,共有7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帶頭自主創辦企業,且取得成功,自愿到非公企業工作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56人,從外省、市、縣和企業、院校來眉工作的各類高技能人才達到84人。

二是搭建信息平臺,實現人才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縣人才交流中心、人才信息網、縣政府信息網的作用,經常人才供求信息,向人事人提供就業動態,向企業提供人才資源信息,并積極加強供需雙方的溝通與協調,促成協議的達成。**年,通過縣人才交流中心介紹與縣非公企業達成就業意向的有112人,洽談成功41人。同時,通過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大中專畢業生招聘周等活動,邀請縣內各企業和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參加,為他們提供供需交流機會,搭建企業自主選拔人才和人才自主選擇就業的平臺。

三是整合教育資源,加強人才培訓。充分發揮我縣職業教育、勞動技能培訓機構作用,優化縣黨校、工會、人事勞動、教育等行政組織培訓資源,對非公企業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進行管理知識、創業能力、市場營銷、實用技能等全方位培訓,提高他們的經營決策和實際工作能力。近兩年來,共舉辦企業廠長經理培訓班4期,培訓人員164人次,舉辦司爐工、電工、車工、鉗工、焊工、水暖工等技工培訓班6期,培訓人員1356人次,并全部取得職業資格證書。針對縣職教中心專業少、師資力量不足、人才培養與非公企業人才需求脫節的情況,及時指導學校調整專業設置,高薪聘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任教,積極推行校企聯合,訂單式培養,大大提高了實用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有效防止了人才的境外流失。同時,積極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與省內外相關院校、科研機構、大企業的合作,邀請專家教授來我縣授課,積極承辦一些上級的專業技能培訓班,以提高人才培訓的檔次和質量,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四是建立激勵機制,促進人才成長。好的激勵保障機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調動發揮人才作用的重要基礎。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創辦、領辦和承包非公企業的人員,在企業工作三年以上,企業入庫稅金年增加20%以上的,縣政府按新增稅金的3-5%獎勵本人;對自愿到非公企業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勞動合同期限在三年以上的,在執行原政策規定的基礎上,由所在企業一次性發給3000-5000元;凡國有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專業技術人員來眉工作的,對創造出明顯經濟效益,當年上繳稅金增加30萬元以上的,縣政府按上繳稅金增加額的5-10%給予重獎;對縣外調入我縣非公企業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獲得高、中、初級職稱和獲得高、中初級技術等級證書者,由所在企業每月分別發給150元、100元和50元的專業技術職務津貼。凡獲得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或技師以上等級證書的非公企業技術人員可參照國家正式干部待遇,享受工資、福利待遇,也可參照國家有關規定,為其配偶和子女解決住房、醫保等問題。同時我們還把非公企業的發展納入目標責任制進行考評考核,在全縣非公企業中開展“有突出貢獻廠長經理”評選活動,每年評選10名優秀廠長經理,政府給予3-5萬元的獎勵,以促進非公企業的發展。各非公企業也通過改革薪酬制度,制定獎金分配制度,建立考核獎勵機制,不斷激發廣大工人上進成才的動力,加快企業人才成長的步伐,從而提高企業中各類人才的知識結構、技能結構比例。

五是搞好服務保障,加快“科技型企業”創建步伐。積極協助人才密集型企業爭取國家和省、市科技型企業立項,爭取上級資金上的支持,加快企業科技創新型人才升級的步伐。**年,我們先后幫助寶深建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陜西玉全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完成“科技型企業”創建工作,爭取國家科技創新資金300萬元。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雖然我們在加強非公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上作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調查發現,在非公有制企業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還存在著人才結構不夠合理,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能夠適應我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需求的市場營銷、自動化儀表、水泥工藝、電氣自動化等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知識技能型人才較為匱乏,人才管理、使用等機制還不夠科學合理,現有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等問題。

1、人才與企業缺乏良性互動關系。調查發現,我縣非公有制企業仍存在著人才缺乏現象。一是非公企業吸引力不強。受地方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非公有制企業對各類人才的吸納和凝聚能力不強,在人才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二是人才待遇得不到落實。個別企業急功近利思想嚴重,引進人才后期望馬上就能有所回報,對承諾的待遇不積極創造條件落實到位,造成人才引進來,留不住。三是傳統的就業觀念根深蒂固,一些優秀的人才對非公有制企業存有偏見,到非公企業就業積極性不高,即使進入也僅是作為下一個目標的過渡。

2、人才有序流動的通道不暢。一是資源整合不力。一些非公企業仍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的階段,對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創建科技型企業主動性不強,難以引進人才。二是缺乏交流平臺。目前我縣人才資源交流的平臺主要是依靠縣人才交流中心,而我縣的非公有制企業主要集中在鄉鎮,信息不暢,一些企業都不知該到何處尋覓人才。三是引進方式不當。有些非公企業還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上,人才的引進主要依靠熟人介紹,通過一些不規范的手段和渠道進行,甚至在企業之間還存在著互相拆臺的現象。

3、識才用才觀念陳舊。一是任人唯親的現象還比較嚴重。由于長期以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非公有制企業中根深蒂固,一有空崗,老板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親朋好友,不能及時從社會招聘人才補充新鮮血液。二是人力資源浪費現象突出。由于非公有制企業在管理上不夠規范,隨意性較大,“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現象還相當普遍,不利于人才更好地發揮作用。三是人才的結構性缺陷普遍存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非公企業的技術崗位上,大量使用著一些國有、集體企業的離退休和下崗人員,企業自己培養的年輕一代技術人才較少。

4、人才培訓提高機制還不夠健全。一是非公企業人才培訓機制還沒有形成。部門、鄉鎮沒有專門的非公企業人才培訓機構,師資力量比較欠缺,非公企業重生產輕培訓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政府與企業之間缺乏有效培訓載體,人才培訓提高長效機制難以形成。二是高額的培訓費用,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由于缺乏固定的培訓途徑和一定的培訓規模,培訓會產生高額的培訓費用,企業不堪重負。三是培訓內容單一。調查中我們發現,多數企業的培訓僅是停留在技術崗位上的一種培訓,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用老技術工人培訓新技術工人,僅是簡單的技術經驗交流,缺乏與專業培訓機構、一些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從戰略思路、發展前景、市場預測、科技創新等方面進行高素質培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培訓。

四、對策及建議

1、更新人才觀念,創建人才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要引導非公企業和人才兩者之間解決好認識差別,一方面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觀念,要使企業認識到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真正把人才作為最大的財富、最大的資本,充分尊重、肯定和發揮人才的知識和創造勞動的價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非公企業的積極正面宣傳,讓各類人才特別是大中專畢業生認識到當前非公企業的發展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意識到到非公企業工作也具有廣闊天地,也可大有作為。

2、創新工作機制,為企業引進人才提供便利條件。要不斷創新人才引進工作機制,進一步消除人才流動中的城鄉、區域、部門、行業、身份、所有制等限制,開辟企業人才“綠色通道”。一是定期舉辦人才交流會。對企業急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實行柔性流動方式,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積極做好優秀大學生的引進工作。針對稅收達到一定數值以上的大型非公企業,可由政府出面,協助企業招聘大中專對口畢業生,簽定用人合同;大學生到企業工作滿一定年限后,如想報考公務員或其他公職人員,可優先招錄。三是加快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建設。充分發揮人才交流綜合大廳和縣人才信息管理系統作用,長期供需信息,辦理簡易交流手續和培訓事宜,為非公企業面對面服務。四是利用網絡平臺用工信息。充分利用政府網、黨建網等網絡資源,開辟人才招聘交流信息專欄,定期更新版面內容,客觀介紹供需情況,幫助指導簽定用工合同,督導供需雙方按合同提供服務。

3、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對企業人才的培訓。在大力引進人才的同時,要注重政府的宣傳引導,鼓勵和引導企業利用機構培訓、網上教育、遠程教育、專題講座等途徑,大力推進企業自主培訓。一是整合職能部門培訓資源。針對企業安全生產、上崗技能等方面的行政培訓,政府應整合各職能部門的培訓資源,常年分批在固定地點進行短期集中培訓,減少企業不必要的時耗和資金浪費。二是實施“企業人才陽光工程”。借鑒農民工培訓“陽光工程”的做法,政府邀請師資,提供場地,定期對企業基礎崗位技術操作工進行相關專業技術知識、一般性操作技能等培訓,提高技術工人的基本勞動素質。三是建立企(高)校合作機制。根據主導產業的需要,引導非公企業與高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固定、長期合作關系,定期聘請專家、教授為企業決策、技術改造等提供服務。四是建立企業人才投入機制。制訂非公企業人才培養規劃,建立非公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技人才培訓基地,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和個人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4、拓寬服務領域,建立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堅持以服務企業發展,支持人才發揮作用為重點,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完善人事、開展職稱評定、重獎優秀人才等制度,以保護人才合法權利,促進非公企業人才資源的開發管理,切實做到用良好的制度、政策、事業、情感留住人才,使人才為非公企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