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技術創新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04 11:20:00

導語:民營技術創新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技術創新調研報告

為了貫徹省、市有關自主創新精神,進一步研究和掌握我市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情況,市政協工商聯界別委員對此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聽取了政府有關部門的情況介紹,召開了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專題座談會,實地考察了企業;并開展了《**市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情況調查表》問卷調查和112家民營企業的抽樣調查(以下簡稱“抽樣調查”)。調查表明: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富民優先不動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對全市經濟發展貢獻率達到60%。其中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民營企業家的自主創新意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具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民營企業群體正在形成,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中心的創新服務體系正在建立。民營企業已逐步成為我市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將發揮主力軍作用。

一、我市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情況

1、創新環境不斷優化

“九五”以來,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出臺了系列關于加強自主創新的政策,我市也先后制定和出臺了《加快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的若干規定》等多部推進自主創新的有關政策和實施意見。特別是在**年,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全市人才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決定》、《市政府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印發了《**市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等文件,對“十五”科技創新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了大張旗鼓的表彰,其中民營企業(個人)占一半以上。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典型還在大會上作了交流發言。新聞媒體作了廣泛宣傳,社會反響熱烈。

2、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多年來,政府及科技部門大力推行火炬、星火計劃,并對列入計劃的科技項目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扶持。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實施以來,我市成功獲批6個,其中民營企業申報獲批4個;扶持資金由第一年的3834萬元到第二年的6081萬元,增幅高達58%。市工商聯通過全國工商聯渠道直接幫助民營企業申報的國家級火炬和星火計劃也在逐年增多,**年度申報數占全省工商聯系統的20%。我市財政直接用于科技創新的扶持投入也在不斷加大,《市政府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新增財政支出中科技支出比例,市財政不得低于3%,縣(區)財政不得低于2%”。

3、創新意識明顯增強

我市民營工業規模企業中普遍明確了負責技術創新的企業負責人,并有相應的技術人員和資金投入;以下簡稱“抽樣調查”顯示,**年底企業平均研發費用達118萬元。30%以上的民營企業家明確表示他們的主要精力是一手抓產品的市場銷售,一手抓新產品的研發;其中2.5%的骨干民營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特別注重將新產品的開發放在企業發展戰略的首位。創新意識的增強,基于民營企業家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抽樣調查顯示大專學歷的業主所占比例提高了15.1個百分點,大學和研究生的比例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一批民營企業家開始結合創業實踐,赴清華北大南大等國家知名高等院校繼續學習提高。

4、創新機制日益完善

一是決策機制。抽樣調查顯示,私營企業主作為企業重大決策“一人說了算”的比例相對于2000年和**年有了明顯下降,私營企業中股東大會的決策形式從無到有,董事會的決策影響力也較**年和2000年分別提升了7.7和26.8個百分點。決策機制的逐步健全,為創新決策的準確性提供了基礎,從而推動創新的有效開展。

二是人才機制。人才是技術創新的關鍵,擁有一支創新團隊是企業創新成功的重要保證。相當多的民營企業設立了技術研發部門,形成分組別,技術研發方向不同但又相關聯,相互間形成協作、競爭的態勢,培育了研發團隊的創新能力。同時,相當多的民營企業有著鮮明的企業人才文化,懂得用事業凝聚人才,用實踐造就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恒瑞醫藥、天明機械等一批民營企業正在通過薪酬、福利改革、職位、股權等多種方式,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部分民營企業辦起了技工學校,針對性的進行培養,并主動承擔起為社會培訓和輸送技能人才的責任。

三是管理機制。管理是創新的助推器。抽樣調查顯示45.5%私營企業主選擇“聘請職業經理人”來“促進企業規范經營和持續發展”,較**年的抽樣調查數據提高了16.7個百分點。表明民營企業已對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認同感逐步提高,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推動企業創新。

5、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一是自主研發能力明顯提升。**年市工商聯對40家規模民營企業進行調查顯示,有72.5%的企業在自主開發(包括產學研)關鍵技術,只有少數部分企業通過購買技術或引進人才帶進技術。目前,全市民營企業技術中心已占全市總數的70%,其中國家、省、市級技術中心占76%;市民營企業設有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占全市總數的50%。

二是科技攻關能力得到加強。近年來,我市部分骨干民營企業已成為國家和省級科技攻關項目的主要承擔者。我市重點企業在“十五”期間承擔的121個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309個省級科技計劃項目中,恒瑞醫藥等13家上規模民營企業就分別承擔了85個和219個,均占全市承擔項目的70%以上。

三是科研成果轉化不斷增多。僅**年全市民營企業完成新產品開發420項,完成新產品鑒定105項。抽樣調查顯示,近3年企業產值的增長第一依靠為開發新產品的占37.5%。民營企業獲批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項目數和政府扶持資金均居蘇北五市之首。相當多的企業成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工作機構,并開始專利的研發和申請工作。**年市工商聯對40家規模民營企業進行調查顯示,12家企業已獲得自有專利。112家被調查的民營企業擁有各項專利405項。

6、創新途徑有效拓展

在政府的引導和市場的驅動下,當前相當多的民營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了合作開發、共建研發實體、人才培訓等方面的產學研合作,并將其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省市強力推進的“百名專家進百企”活動,開展了一系列的人才、科技與項目方面的合作,完成新產品新技術開發865項,新產品新技術鑒定193項,專利申請158項。鷹游紡機等一大批民營企業從中獲益,活動深受民營企業的歡迎。除此,部分民營企業已注重在企業內部組織開展管理建議、小改小革、小發明、小創造的崗位創新工作,如太陽雨公司把技術創新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車間和班組。

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1、創新環境的優化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政府及職能部門對政策的貫徹執行力度不夠。當前政府推動企業創新出臺了不少政策、文件,但貫徹落實的組織化程度還不夠,有時還停留在文件和一般號召上。長期性、系統性的引導、宣傳、表彰和考核體系還不夠健全,抓落實的力度還不夠大。激勵措施的覆蓋面還不寬廣,面廣量大的非規模企業的創新活動沒有得到有效調動和積極支持,創新主體的內生動力還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二是新聞媒體的輿論宣傳,營造濃烈氛圍還不夠。政策的宣傳廣度和深度還不夠,對創新典型的挖掘和展示的主動性和熱情度不夠,有時過于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宣傳事宜。三是企業創新意識和理念沒有到位。企業內部創新氛圍、創新驅動力不夠強,組織開展崗位創新工作還沒有全面形成氣候。相當多的民營企業家還停留在傳統的經營理念上,對技術創新工作缺少長遠眼光和認真的謀劃,特別是對當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來的新挑戰,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感。

2、創新要素的保障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研發投入不足。就政府而言,我市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比重低于全省2.08%的平均水平;就企業而言,全市企業平均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就融資環境而言,有42.9%的被調查民營企業認為資金短缺是企業技術創新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有45.5%企業的技術第一來源仍是傳統工藝,企業相當程度上存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

二是缺乏人才支撐。抽樣調查顯示,企業最需要的人才中,技術開發人員占36.6%,管理人員占40.2%;有38.4%的企業把缺乏人才選擇為企業技術創新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截止**年底,全市人才總量213787人,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6600人,但中級職稱只有38174人,高級職稱僅有5692人。且直接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才僅占總量的5.4%,高層次人才占全市人口1.5‰,近半技術人才集中在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直接投身企業從事技術研發的嚴重不足。此外,中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從市外引進困難,而企業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由于地區收入的差異而常常外流不停。

三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滯后。我市研發機構的規模,與企業的需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產學研共建實驗室較少,共性技術的公共服務平臺少。同時,產、學、研合作的平臺仍須完善。大量的民營企業因為人、財、物的限制以及信息、意識相對閉塞,而無力開展產學研合作。且在產學研的合作中,往往只有企業的積極和主動性,大多數高校研究機構還處于被動狀態,求穩、求利心態比較重,不愿共擔風險。

3、創新成果的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我市不少民營企業的創新專利遭他人竊用,由于企業實力、繁瑣的法律訴訟程序和昂貴的訴訟費用等原因,許多企業常常只能無奈接受知識產權被盜帶來的損失,影響了企業繼續創新的積極性。

三、幾點建議

強力推進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在于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應全面貫徹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和人才大會精神,堅決落實大會出臺的各項扶持優惠政策,引導廣大民營企業自覺的開展各類自主創新活動,推動創新型港城建設。

1、強化對民營企業是自主創新主體力量的認識

當前,民營經濟對全市經濟發展貢獻率達到60%。無論是從民營企業數量、規模、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從對自主創新的自覺意識和內在要求來看,民營企業都應該并逐漸成為我市自主創新的主體力量,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必將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市委、市政府應加強對企業自主創新戰略層面的理論研究,大力推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并就政府扶持創新政策、資金如何向創新主體傾斜等方面積極探索。各級政府要根據民營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行業特點、發展方向等進行分類指導,充分調動民營企業包括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

2、強力推進科技創新創業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

一是宣傳表彰平臺。要充分利用電視、電臺、報紙等新聞媒體或借助會議、開辦培訓班進行多形式、多層次地宣傳報道,讓民營企業最大限度的了解政策、熟悉政策、依靠政策。市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牽頭,在各類新聞媒體上開辟專欄,為政策宣傳、企業展示搭建免費推廣平臺,大力宣揚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和技術創新的好經驗、好典型。同時,應對科技創新成績突出的民營企業和個人分行業、分層次的進行大范圍內的大張旗鼓的表彰和宣傳,激發廣大民營企業持續自主創新的激情和社會責任。

二是人才支撐平臺。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是民營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進創新型港城建設的根本保證。(1)大力推進“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引導和組織民營企業家走出去,參加高等院校學習培訓,深入知名企業考察交流,遠赴發達國家和地區開闊視野,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和管理素質,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領企業走科技發展之路。(2)大力推進“技能人才培育工程”。擴大培訓的深度和廣度,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民營企業職業經理人、技術人員進修班,并提供補助金。同時引導企業“以人為本”,采取各種激勵機制,重用好、培養好、善待好現有的人才。(3)采取人才傾斜政策。政府牽頭,與企業聯手提供優越的研發環境、生活環境,鼓勵我市現有的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工作,全力引進市外高素質人才。(4)推進企業創新文化建設。大力倡導敢為人先、大膽創新,尊重個性、寬容失敗,崇尚競爭、開放包容,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創新文化,使創新文化成為城市文化、企業文化的主流。

三是技術服務平臺。(1)提供技術信息。實施“信息直通車工程”,向民營企業提供海外投資、技術合作信息,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信息,以及經營管理與市場營銷信息;同時接受民營企業的技術咨詢,搜集整理企業技術需求,并廣泛尋求合作伙伴。(2)提供技術指導。廣范圍、多層次的組織類似于“百名專家興百企”等工程,選派技術上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工程技術人員擔任企業顧問,直接為民營企業進行現場指導、技術商談、委托試驗等,幫助民營企業開發研究高新技術。(3)促進技術合作。支持和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明確具體職能部門主抓,相關部門配合,政府、企業、高校聯動,并定期總結考核。(4)建設公共平臺。政府牽頭,在市外如上海等發達地區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大樓,政府給政策給資金補貼。(5)充分發揮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載體作用。大力推進高新園區“二次創業”,加快提升技術、產業、人才和綜合服務創新功能;加強科技孵化器建設,完成科技創業中心、軟件產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重點孵化器功能,真正發揮出集聚效應。

四是融資服務平臺。應強力推動“銀企合作”廣泛、深入而卓有成效的開展;積極開展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引導廣大民營企業規范企業經營管理;政府在加大擔保資金投入的同時,出臺鼓勵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擔保業的發展;積極發展科技創業風險投資業;規范引導暢通民間融資渠道。

五是成果保護平臺。要從輿論氛圍和政策支持方面,大力鼓勵和倡導企業在科研開發、科技創新的過程中,通過申請專利、注冊商標、登記版權等法律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智力成果。設立用途更加廣泛的知識產權保護資金,一是用來對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直接進行獎勵;二是用來補助企業進行的法律訴訟費用;三是鼓勵企業用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對到海外申請專利的企業應予以政府補貼。同時,要繼續加強誠信**建設,營造更為公平、誠信的技術交易環境。

3、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全面推進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

針對《市政府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縣區政府和涉及到的每一個相關職能部門都應制訂貫徹實施意見,都應加強對各政策執行部門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執行政策水平,堅決消除工作人員對鼓勵扶持政策不知道、不清楚的“盲點”現象,真正讓鼓勵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到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的各相關環節中。同時,由市委牽頭,組織企業家協會、商會及企業家代表成立督查組,設立投訴熱線電話,利用各種形式對扶持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的檢查,對有令不行等行為堅決給予嚴肅查處。特別是一些需要企業納稅所在地政府財政承擔的資金扶持政策,應加大督查力度。應建立目標考核制度,把貫徹情況納入到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注重和充分發揮民營科技企業在參與考核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