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縣城市建設的一點初淺認識
時間:2022-01-04 04:42:00
導語:對縣城市建設的一點初淺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蓬安縣第十一次黨代會第二次會議提出了“建設充滿實力的丘區經濟強縣、充滿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的奮斗目標,為蓬安縣城市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城市建設由單一的擴規擴面向注重文化內涵過渡。在城市建設中凸顯文化特色,圍繞旅游做文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基礎,在準確定位中凸顯城市新優勢
蓬安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規劃要依托獨具浪漫的相如文化和“一江雙城”優越的生態環境,將城市定位為“生態休閑旅游小城”,全力打造“中國最浪漫的休閑家園”,精心構筑“川東北最宜居的旅游城市”,凸顯城市文化生態比較優勢。
——堅持規劃的獨特性,在“精致”、“精細”上求突破。小城規劃,“精致”是靈魂,“精細”是準則,“貪大求洋”最忌諱。要立足高起點,引入新理念,在城市規劃上突出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產業特色。不求規模宏大的氣勢,但求小家碧玉的圓潤;不求富麗堂皇的華貴,但求樸素平實的雅致。從細節上體現規劃的人文關懷,增強城市的親和力,把自然美、藝術美有機結合,形成山水、城市和人融為一體的美感。
——堅持規劃的系統性,在“生態”、“生動”上求領先。“生態”能夠讓城市“生動”起來,是提升城市品味的關鍵。我縣只有在“生態”建設上快人一拍,超前一步,才能迅速形成新的城市競爭優勢,打造城市的“生動”名片。生態、生動就是要求自然原生態風貌與現代城市建筑完美融合,讓“生態”彌補城市的先天不足,豐富城市的后天缺憾,實現城市資源可持續發展。我縣城市生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充分利這些自然山體、水體、低丘緩坡等地貌特征,將規劃讓位于生態,讓城市回歸于自然,把道路延伸到田野之間,把房子建造在山水之中;將園林置于城中,將城置于園林中,形成“青山半入城,綠水繞城行”的生態環境。
——堅持規劃的權威性,在“執行”、“執法”上重嚴肅。規劃是法,不容許絲毫走樣,不容許輕易更改。要通過“規劃制度”來行權,城市規劃一經確定,就要賦與“法”的地位,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輕意更改。堅持“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條龍”的原則,堅持城市規劃統一管理,集中審批。要通過“嚴格執法”來立威,整合經營城市系統各部門、相如鎮、河舒鎮、錦屏鎮、社區和社會力量,超前做好工作,加強宣傳引導,強力查處,做到既罰又拆,不能因罰變規,確保規劃一以貫之下去。要通過“陽光規劃”來取信,規劃部門要正確行使職能,依法行政,實現報建要求公開、規劃依據公開、審批程序公開、工作時限公開、審批結果公開。讓群眾相信規劃,支持規劃,共同維護規劃的權威性。
二、堅持以市場運作為途徑,在資本經營中激發建設新活力
經營城市就是發現城市資源,宣傳城市資源,讓城市成為匯聚資本、聚集人氣、吸納信息、搞活商貿的重要平臺,把有限的城市空間轉化成無限的經濟市場,煥發城市建設的持久活力。
——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做好“以地生財”文章。規范土地儲備制度,摸清城市土地規模和結構,對規劃區內新增和存量國有土地、非法占地、違法供地、土地批租情況等進行全面清理,分類處置,限期收回,全部納入縣土地儲備中心。規范土地供應行為,按照“統一規劃、征用儲備、開發整理、監督管理”的原則,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提出年度土地供應總量,實行土地“半饑餓”式供應,有計劃地調節土地供求關系。對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公開招拍掛出讓方式供地,加快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變。
——突出兩種運作模式,做好“資本運營”文章。一是行政引導模式,加強政府資金管理,強化土地儲備中心的融資職能,制定建設融資運作整體方案,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擴大融資規模。對有升值潛力的地塊要有計劃地進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培植新的黃金地段,以獲取最高利潤。二是多元化經營模式。放寬準入條件,培育多元化的城市經營主體。按照“投資自由、經營自主、利益自得、風險自擔”的原則,鼓勵、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縣外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租賃、承包、收購等多種方式,投資建設和經營城市道路、停車場、公園、公交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
——突破三大“圍城”,做好“激活資源”文章。一是突破思想圍城。抓住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有利時機,采取適度借貸融資、有償出讓城市公共權益、強化城市建設規費的足額征收管理,匯集城市建設資金。二是突破體制圍城。加快事業單位改制,減少行政支出,集中財力用于城市建設。創新投融資方式,引導民間資本和縣外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經營和管理。努力形成“政府做環境,企業搞建設,社會全參與”的多元投資建設格局。三是突破資源圍城。充分盤活城市有形資產,挖掘無形資產,拓展延伸資產,對城市出租車經營權、路橋冠名權等進行招標拍賣,使城市的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通過對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觀等城市特有的內涵,進行發掘、利用,不斷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增加城市的集聚力。
三、以打造城市精品為目標,在巧妙建設中構筑城市新景觀
城市景觀體現城市特色,彰顯城市文化,蘊含城市內涵,要通過打造城市景觀形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努力建設“生態蓬安、休閑蓬安”。
——保護一江,建立城市親水系統。嘉陵江穿城而過,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原生態風貌,是我縣城市建設一筆不可多得的資源財富和最具競爭力的生態優勢。依托一江,我們可以把城市建設與生態建設相融合,發展城市與發展旅游相促進,讓田園風光與都市生活相得益彰。緊緊抓住打造“嘉陵第一桑梓”國家AAAA旅游區的機遇,以江為魂,以水為載,加快對旅游區江段進行綜合治理和原生態風貌修復。豐富水上游樂活動,把嘉陵江金溪電站至馬回電站段打造成四川最具特色,最大的江上游樂水世界,形成獨特的城市景觀和旅游休閑娛樂集中區,拓展縣城的濱水空間,提升城市的優美靈氣。
——扮靚兩山,提升城市生態水平。縣城內龍角山、筆架山等山體,曾經是城市建設難以逾越的障礙,但隨著人們對城市生態要求的提高,現在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像這樣的“城中山”,在周邊縣(市)都是獨一無二的,構成了縣城山水交融、疏密相間的獨特空間,是打造城市生態體系,提升城市競爭力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要將兩山和縣城至河舒、錦屏等在內的山地進行最嚴格的保護,禁止一切不合規劃的新建房屋。同時,創意綠地建設,加快對筆架山進行公園化改造,加大保護和綠化力度,形成獨特的城市綠島景觀。
——建設三鎮,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隨著縣城的擴展,一城兩鎮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把縣城與錦屏鎮、河鎮連接起來,對于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間具有重大意義。錦屏鎮依托蓬安中學與相如故城所在地的優勢,實施“文化興鎮”戰略,建設成為西南重要的教育基地。河舒鎮依托工業園區、桃花村所在地和河舒豆腐品牌的優勢,實施“工業興鎮”戰略,把縣政府辦公地點遷建到河舒,建設現代工業鎮,打造成我縣的“工業經濟中心”。縣城依托傳統的商貿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業,打造成我縣的“商業中心”。
——開發四區,提升城市人居質量。堅持“辦公集約化、居住小區化、市場專業化”的建設原則,控制零星建筑,實施成片開發。要集中資源加快城東精品生活小區、廣場商務休閑小區,紫宛生態住宅小區和“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區的開發建設,既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解決城建水平不高的問題;也可避免因擠壓縣城空間,解決投訴多、上訪多、管理難等問題。將城市建設居住的重點區域逐漸向“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區轉移,為城東發展工業留足空間。在小區整體開發過程中可采用招商引資方式,引進開發水平高的境外房地產企業投資開發,或由縣內房地產商協調利益,強強聯合共同組建股份公司,按照“統一規劃、同步實施、分頭建設”的原則,不斷提高城市開發建設能力,引導我縣城市建設進入新理念、新發展時代。
——塑造五街,豐富城市游購內涵。特色街道是匯聚人氣、活躍商機的重要平臺。一是抓住打造“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區機遇,把下河街建設成為民俗文化一條街,使它成為民俗手工藝品、民間特色小吃的集中區,以此匯聚人氣、集聚商機、活躍經濟。二是依托相如“愛情文化”,把濱江路建設成愛情一條街,為年青人提供一個談情說愛的好去處,給市民和游客提供一個品酒、觀景,體驗愛情的全新空間。三是精心打造建設路商業街。分流車流量,提升商業氛圍,優化廣告空間布局和引進知名商業品牌,滿足市民和游客的高端需求。四是依托相如廣場黃金商圈,打造娛樂、餐飲一條街,進一步提升餐飲娛樂氛圍。五是依托磨子街是進入景區的重要通道的便利條件,將磨子街打造成休閑步行街,提高磨子街的品味,豐富街區建設。
——建設六廣場,增大城市休閑空間。廣場建設至關重要,一個廣場就會形成一個商業圈,輻射一個生活圈,調整一個休閑圈。蓬安目前有相如廣場、電影院廣場兩個較大的廣場和城市重要節點的小廣場共五處廣場。五個廣場處于核心的是城東的相如廣場,城中的電影院廣場,現已形成了一定的商業氛圍。但“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區的城市重要區域的城西卻沒有廣場,如果不注意建設,就會造成城市區域發展新的不平衡,城西很容易成為城市的邊緣區,不僅不利于城市管理,也不利于旅游區建設。為了形成新的城市建設亮點,提升旅游區人氣,有必要在城西擇地建設一個較大廣場。對于城西經濟社會發展和優化旅游區盈利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把磨子街打造成商業步行街創造條件。同時可以通過廣場建設釋放城市空間,形成綠化景觀,使縣城開朗、秀氣、宜人。
四、以強化城市管理為手段,在優化環境中提升城市形象
三分建設七分管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面積擴張、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管理對象日趨多元化,必將對傳統的管理模式產生強烈的沖擊,順應時展需要,必須推進三個轉變。
——突出管理社會化,從“小城管”到“大城管”轉變。城市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個層面,各施其職、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共同參與。要堅持“部門管理”與“屬地管理”相結合、“部門管理”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充分發揮城區所在鎮、社區和居民小區三級管理作用。強化鎮、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礎地位,形成“統一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進一步明確各級在城市管理中的職能職責,形成以部門為重點,以鎮為基礎,以社區為細胞的責權明確、協調高效、運行有序的城市管理新體制。
——注重管理人性化,從“強制性管理”到“人性化管理”轉變。城市管理的本質是通過有效的管理,讓城市成為文明和諧的大家庭,增強人們對居住城市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責任感。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示之以法,摒棄執法中冷、橫、硬的作風和簡單的清理、取締的工作方法。掌握“疏堵結合”的執法思路,改簡單堵截、單純強制執法向疏堵結合、以疏為主轉變。通過有效的前置介入手段,預防違法行為,努力探索管理者、執法者和相對人都能認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徑。倡導“依法行政”的執法方式。堅持嚴格執行執法、公正執法,又要理性執法,積極探索管理者、執法者和相對人都能認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徑,盡可能避免與執法對象沖突,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與隊伍文明程度,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堅持管理科學化,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轉變。精細化管理,就是要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從維護市民切身利益出發加強城市管理。從警示教育的角度出發,增設警示標牌。當前城市管理已經從強制管理到說服教育的階段,并從說服教育到心理暗示過渡的階段。利用警示牌將一些不良的行為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糾正市民不良習慣。從方便群眾的角度出發,增加環衛設施。加強市場建設。合理規劃市場攤點,規范市場內經營,釋放市場空間,將這占道經營、場外經營的有效吸納進市場經營。
五、以城市產業建設為支撐,在發展經濟中匯聚商機人氣
產業是立城之本,是興城之基。產業支撐是城市做大做強的關鍵。沒有產業支撐,城市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必須全面完善產業承載功能,打造適合產業發展的大平臺。堅持城市建設與完善人居環境相結合,優化城市交通網絡,加快城市精品住宅小區建設,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活躍城市休閑娛樂,不斷完善城市服務功能,降低城市生活成本,把蓬安建成居家生活的福地。堅持城市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配套,抓住全市九縣市區唯一保留的省級工業園區的優勢,樹立工業園區建設就是城市建設的理念,優化園區產業布區、企業分布,加快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園區管理體制,不斷提升園區產業聚集功能,把蓬安建設成為創業發展的寶地。要圍繞服務民生,加快改造提升商貿、餐飲、娛樂等傳統服務業;穩步發展金融、保險、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生態休閑產業,不斷拓展現代服務內容,培育和刺激新的消費熱點,把蓬安建設成為商貿流通的洼地。
——必須塑造最具親和力的軟環境,靠一流服務推動產業發展。把塑造“親和力”作為城市環境建設的主導理念。構建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建立縣級領導包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及“一站式”辦公、“保姆式”服務和支柱產業“綠色通道”服務制度。不斷提高政府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構建誠信守諾的社會環境,社會誠信首先政府要誠信,及時兌現招商引資的各種優惠政策。搞好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努力構建金融安全區,實現銀企互惠雙贏。加強社會誠信建設,營造一個重誠信、守諾言的良好氛圍。構建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切實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確保企業家人身、財產安全,加大對破壞發展環境的人和事的處理力度,樹立“重商、親商、護商”的濃厚氛圍。
——必須彰顯城市文化魅力,用特色文化助推產業發展。經濟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魂。蓬安作為司馬相如故里,相如文化是我們一筆不可多得精神財富和文化寶藏。要深入挖掘,豐富內涵,進一步深化對相如文化的研究,傳承司馬相如身上承載的人文精神,深入研究相如文化市場化的有效途徑,將相如文化迅速轉化為加快城市建設的內生動力。
(作者系蓬安縣委常委、副縣長)
透視“城隍埡模式”
——南部縣火峰鄉城隍埡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啟示
吳祥泉
南部縣火峰鄉城隍埡村位于南部縣城8公里處,處南(部)洪(閬中洪山)公路旁,與洪山、朱鎮、永定三鄉接壤。全村幅員面積3.3平方公里,轄9個社,342戶,1268人,耕地面積803畝,人均耕地0.63畝。該村從昔日“養豬為過年,養雞養鴨買油鹽”的落后生產方式,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產業好、管理好、班子好的“三好”村。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80元,高出全縣1800余元;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修建了通村水泥路,形成了通鄉、進村、連社、入戶的交通網絡;居住環境明顯改善,70%的農戶實施了改廚、改廁、改房屋外觀形象,所有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60%農戶修建了沼氣池,用上了沼氣爐、氣飯煲,改變了臟、亂、差現象;社會治安狀況較好,民事糾紛明顯減少,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正大步向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新農村目標邁進。城隍埡村民以“艱苦奮斗、事在人為”的拼搏精神,不斷改造自我、改善環境、改變命運,闖出了農村發展的新路子,創造了農村發展的新經驗,代表了農村發展的新典型。
一、轉變觀念,以心動促行動,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前提
解決農村發展問題,首先要解決群眾思想問題。城隍埡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落后面貌的不滿是新農村建設得以推進的源動力。村兩委因勢利導,組織群眾到蒼溪、廣安牌坊村、龍泉驛等地參觀考察新農村建設,讓大家真切感受新農村的新面貌和當地農民的新生活。群眾眼里看著、心里想著,加快發展、改善貧窮生活的念頭和愿望十分強烈。其次是選準突破口。由于農業基礎條件薄弱,該村決定對8個社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和中低產田造,該工程實施坡改梯100畝,修堡坎40條3000米,建蓄水池18個,修便民道15000米、便民渠1000米;總投資50萬元,其中群眾投勞1.8萬個。同時,針對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內道路條件極差,“下雨一包糟,天晴一把刀”,特別是村民買賣產品十分困難,村民迫切盼望修建一條通村水泥路的現實。灌輸“要想富、先修路”的觀念,組織召開群眾會及村民代表議事會,投資60余萬元修建了一條長達2.4公里的通村油路。2005年,該村又在全縣率先實施“社社通”硬化路建設,投資230余萬元修建了13公里通社水泥路。道路條件的改善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有利于生產生活資料運輸,而且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二、選好班子,以真心聚民心,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證
1999年前,該村干部人心渙散,群眾民心混亂,人均年純收入不足700元,村社干部一年忙到頭,連誤工補貼都領不到。村辦企業鞭炮廠爆炸,更給村上留下了近10萬元的債務。1999年,城隍埡村的村民通過公推直選方式,選出了村兩委班子,在支部書記胡光倫的帶領下,村兩委一班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確立了“科技興村、果業富村、基礎強村”的發展思路,并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村支部書記在發展水果產業初期,因為缺乏資金,說服妻子從自家養魚收入中拿出2萬元,去龍泉驛、蒼溪等地談價格、訂樹苗,而家中養的魚因為無人照管和無錢買藥防治,大量死亡,損失上萬元;在母親生病期間,他對母親說“不為群眾搞點事,為他們掙點票子,我這個干部還叫啥干部呢?”他的言行打動了母親,母親拿出了看病的1000元錢用于村上周轉。干部的言行得到群眾的認可,群眾無不信賴的說“有這樣的干部帶領我們發展,我們放心。”如今,城隍埡村不管是興辦公益事業還是搞其他建設,只要干部號召,群眾全都一呼百應。2006年,村兩委針對大旱情況,決定修建一座攔河堤壩,蓄水3萬余方,工程量十分大,僅用時2個多月就建成。
三、村民自治,以民主換民力,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
建設新農村,發展的希望在農民,發展的潛力也在農民,必須緊緊依靠村民,全面發動村民,通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充分尊重群眾的主人翁地位,集中力量辦大事。1999年,城隍埡新一屆村兩委以財務清理為突破口,理順干群關系。通過深入社、戶調查,走訪群眾,與老干部座談,一筆一筆地算賬,一分一厘地核實,并將清理的結果向全村村民公布,給群眾一個明白,得到了群眾的信任。在村務工作中,堅持做到決策讓群眾做主、管理靠群眾參與、監督由群眾實施,凡是需要村民投資投勞的公益事業都嚴格實行“一事一議”,讓群眾全面了解村級事務,主動參與村務管理,極大地提高了村級事務決策水平和落實水平。在落實重大決策上,該村始終做到“民主”兩字,贏得了民心,凝聚了合力,為發展奠定了基礎。如在公路建設上,由一名群眾、一名黨員、一名干部共同管理資金,80%以上的農戶簽字蓋章認可,全村人平投勞15個,共籌措勞動力2萬多個,分三年人平每年投資金100元,群眾無任何怨言,而且是積極主動配合。同時,城隍埡村還建立了村民監督小組,負責對村財務進行監督審核,對村委會執行決定的情況進行監督,并定期組織群眾對村組干部進行民主測評。城隍埡村兩委把基層民主運作發揮得淋漓盡致,實現了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村民形成了合力,使得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四、因地制宜,以資源變資本,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
一個地方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南部縣大部分農村地區從交通區位來講處于劣勢,但變換角度,從生態環境來講往往又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城隍埡村土壤肥沃,氣候較好,自然生態環境極佳,適宜果樹種植。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該村從實情出發,堅持發展果樹種植,五次組織群眾到成都龍泉驛學習。在果樹栽植上,采取村上統一規劃,統一放線定穴,統一栽植規格,嚴把栽植技術關,發展起了優質枇杷、梨、葡萄樹5萬多株,果園703畝(其中占地250畝,占田100畝)。為了加強果樹管理,高薪聘請龍泉驛的技術員全程承包管理技術,確保3年掛果,4年豐產。村社干部率先學技術,爭當技術員,親手為農戶搞果樹的撐、拉、吊、秋施冬管,手把手地教群眾。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有大五星、龍泉一號枇杷350畝;豐水梨、黃金梨370畝;巨峰、無核葡萄80畝;油桃、皮球桃、中華圣桃200畝;還有杏子、柚子、大棗等七個品種十多個系列。城隍埡村緊緊抓住水果產業不放松,規劃了長遠發展目標,今年僅果樹一項人均收入達2400元。糧經比例由3:7調整到1:9,全村果樹已達1200畝,基本實現旱地“無糧化”。目前,該村已經涌現出水果收入1萬元以上的56戶,2萬元以上的9戶。為了確保“果業富村”,在全村建立了果樹協會,成立了果品技術服務公司,統一指導全村的果樹技術,組織全村的果品銷售,并注冊了“興城”牌商標。事實證明,只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形成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就能把把資源優勢轉換成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