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國慶精彩演講稿

時間:2022-09-17 04:45:00

導語:出版社國慶精彩演講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出版社國慶精彩演講稿

今年明媚十月,再一次的秋風送爽時,我們將迎來共和國六十華誕,舉國歡慶,華夏振興。各行各業歷數成就,向祖國獻禮,做為一個伴隨著祖國成長起來的出版人,筆者搜集閱覽了4月25日在濟南舉行的第全國圖書博覽會中的"新中國60年優秀圖書展"的所有信息和有關資料,對新中國出版史有了大致的了解,獲知了中華民族3700多年的出版發行大略、建國60年來的出版大事記,看到了中華文化傳承中出版發行業的歷史地位,深受感動和激勵,這個展覽是60年來我國出版事業成就的一個縮影。筆者一方面為我國出版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自豪,同時也為擔當一份傳承文化人的使命深感責任重大。

60年優秀圖書、期刊的背后,是共和國出版事業的日新月異,是幾代編輯出版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傳承鏈接、一代又一代編輯同仁前赴后繼、承上啟下、艱辛探索共同鑄就了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的輝煌,鑄造了一座座高山仰止的文化豐碑。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出版歷程中,從古至今,出現過司馬遷、解縉、紀昀等編輯先人,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編輯經驗;涌現過張元濟、鄒韜奮、茅盾、巴金那樣的出版泰斗,他們的探索和創造,成為推動我國出版事業的一面面旗幟;還有象趙家璧、陳原、沈昌文等一批編輯大家為建立和開拓中國現代出版業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重新審視這一大批中國近現代出版家的成功經驗及輝煌業績,對我國當代出版業的發展及當代出版人的塑造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我們忘不了是千千萬萬默默無聞的編輯出版工作者一同支撐起了祖國的出版大業。

回望歷史,是為了與時俱進,為了未來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到""前的17年,我國出版事業雖然百廢待興,在曲折中前進,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1950年,全國出版圖書12153種,總印數2.75億冊,全國年人均圖書0.5冊。到1965年時,圖書品種數是1950年的1.66倍,印數是7.89倍,人均圖書冊書是6倍。這一時期,除了馬列著作大量出版發行外,還涌現出像《紅巖》《紅日》《暴風驟雨》《創業史》等一大批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圖書,成為我們上大學時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必修課程。中國青年出版總社編審李丕光說:"當時全國出版社只有幾十家,但書都編得很扎實,反映了時代的洪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像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紅旗譜》至今已印了42次,總量近200萬冊。"

"時期,我國出版事業遭到破壞,書刊品種銳減。出版工作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文化禁錮主義的束縛,使出版陷入停頓,出書范圍十分狹窄,全國出現嚴重的“書荒”,好多經典名著被禁讀焚毀。但物極必反,1976年粉碎“”之后,特別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開放以來,出版業幾乎是以幾何式的速度在發展,重新煥發勃勃生機。據新聞出版總署統計,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光圖書產品從1.2萬余種增加到27萬余種,增加21.3倍;報紙、期刊品種分別增加10.2倍和15.8倍,我國已被公認為出版大國。改革,是我們這個時代獵獵飛揚的旗幟,也成為新聞出版業發展的強勁引擎。黨的十六大以來,敢為天下先的新聞出版業改革者們邁出了堅實的足跡。

改革以一個又一個“第一”,跨出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步伐:2004年4月,中國出版集團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具有企業身份的出版單位。改革使產業發展充滿活力,產業實力不斷增強。整個新聞工作和出版產業保持積極、向上、健康、繁榮的大發展局面。如何科學發展、共建共享和諧社會;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來推動先進文化建設,來打牢思想道德的基礎,來支撐我們這個科學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大廈,中國出版擔當起了發展“軟實力”的使命。

伴隨著改革,一大批文化積累和經濟積累相統一的長效銷售的重點出版物和骨干出版工程日漸增多,成為新時期出版事業繁榮發展的閃光點;一批堅持改革,方向正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不斷增強實力,面向市場而不是游離市場的出版發行單位正在崛起;從印刷裝備、器材到印刷工藝全方位進行的以“激光照排、電子分色、膠印印刷、裝訂聯動”為目標的國家印刷技術改造工程的實施,特別是其中王選教授主持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研制成功和占領市場,使印刷告別鉛與火進入光與電的新時代。

建國60年的出版史告訴我們,改革促進了出版,出版呼應了改革,成功的編輯范例,對開啟民智、啟發一代的思想解放,從而促進社會變革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是因為編輯通過對最先進的科學思想信息的選擇、聚集、精化,充分發揮傳播過程中的導向作用,就能最有效地促成受眾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量變與質變。中國編輯學會會長桂曉風曾呼吁:中國編輯應擔當起發展文化力的使命,指出如何提升民族文化力成為正在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華民族必須直面的重大課題。他說,文化力因其影響程度深、范圍廣,作用時間長,可以轉化成物質力量,是一種比物質的力量更強大、更深厚的力量。而文化的力量是要通過文化產品的傳播來實現的,出版是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是文化的成果記載、傳播、積累的重要載體。中外歷史上的許多改革家和前驅者,都十分重視編輯通過選擇而形成輿論的社會地位與職責,而努力參與實踐。所謂輿論,正是編輯在無數的信息中敏銳地挑選出關系到國家、社會、民眾的重大問題的那些信息,進行最能引起讀者關注的編排出版,從而激起公眾形成一種共同的思想和感情。我國的編輯通過選擇而進行導向,在促成以“改革開放”思想為精神支柱的社會凝聚力方面,在推動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等迅速而健康的發展方面,都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出版始終代表著一種輿論導向成為引領時代文化潮流的航標。當前的金融危機,更顯示出新聞出版產業不僅能在促進經濟走出低谷中發揮特有的社會功能,而且也會在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等方面顯示出自身的力量。總理指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這個特殊時期,出版集聚信心,文化更應發揮其感召力、凝聚力,起到營造良好輿論環境、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

出版業是祖國肌體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細胞,60年出版所取得的成績,也凝結著幾代中國人的讀書故事和心路歷程,這些書和雜志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記載著祖國的興衰,出版的閱讀過程,凝聚著我們共同的生命記憶。每本書都烙刻著歲月的印記,體現出版的最高價值。筆者是生在60年代初,長在紅旗下的60后,讀了很多經典名著,后來又從事學術出版工作。我常常站在自己積攢了好多年、很多書的書房里,望著一面墻的書籍,任思緒飛揚,仿佛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自己曾經的青春閱讀年代,更加體會編輯的神圣使命就是要用一本書、一本雜志來提升人類的精神高度。人生短短不過幾十年,一本書或一本期刊卻能傳承百年、千年,所謂“書比人長壽”。編輯理應傾力奉獻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才能對得起讀者,編輯要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職責,在今天,所謂“承先”、“繼往”,就是要繼承老一輩出版人目光遠大、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艱苦創業精神,繼承他們善于接受新思想、不斷創新的精神,繼承他們以開啟民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為己任和勇于負責的精神。我國的出版業正由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轉軌,這不僅是出版方式的轉型,更是出版觀念的轉變。

筆者是一名高校學報編輯,20幾年親身見證了祖國出版事業的不平凡歷程。學報占全國期刊總數的八分之一,近兩千所高等院校幾乎都有學報,可見學報在全國期刊中的份量。學報出版是國家出版文化大格局的重要板塊,在社會文化選擇、積累、傳播流程中舉足輕重。高校是知識密集型的場所,辦大學,一是選擇知識,二是繼承文化,三是創造知識,四是傳遞知識。高校辦刊有其得天獨厚的學術優勢、人才優勢,它的理論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從社會傳播學來講,高校學報的學術信息源和受眾層都已納入社會文化出版的大系統中。建國60年來,學報為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做到了“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多少項科學研究填補了空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推動作用。

六十一甲子,展望前程,任重道遠,使命是一種內驅力,更是一種哲學修養。做為承上啟下的中年編輯,擔當好,需要全面素質。必須具有文化自覺、理論功底、創新意識、經濟頭腦、歷史眼光、全球意識,當然還要有奉獻精神。一直以來,編輯都被贊嘆為春蠶、蜜蜂、蠟燭、裁縫,但筆者更喜歡綠葉的比喻。詩人泰戈爾說:“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就讓我干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的垂著它的綠蔭。”綠葉,沒有花的芬芳,果的甜美,可當百花爭艷時,它真誠地襯托著每一朵花,讓花蕊驕傲的綻放;當果實累累時,它默默負重托舉。當冬寒來臨,失去黃綠色彩的它獻身肥沃的土地,孕育來年的希望,這就是無怨無悔的編輯情懷。

在親愛的祖國60歲生日到來之際,我們承諾為祖國的出版大業,當好綠葉,勇于擔當,在身后留下墨香、留下辛苦一行行,向祖國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這就是筆者對祖國生日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