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論文二

時間:2022-12-04 10:03:00

導語:新農村建設論文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論文二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后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后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低,廣大農民的溫飽還難以保障,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解決農民的穿衣吃飯和糧食需求問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維持農村和全社會的安定。正當幾億農民所關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時,爆發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后,農村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解放,農村各項事業都獲得了飛速進步,農民一直盼望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兩個文明一齊抓。這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的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上世紀××年代初,我國又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

一是基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就容易出現波折。

二是基于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以上,財政收入達*.*萬億元,這對于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就會落空。

三是基于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基本事實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年中減少了*億畝,人均下降到*.*畝,相當于世界平均值的*/*,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擴大到*.××∶*;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的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四、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十五"發展期間以來,我區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我區農業增加值由達到××.*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元。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網改造、林業生態建設、人畜飲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小康住宅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農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產田得以改良,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有了后勁,可持續發展有了保證。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區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建設、遠程教育網絡建設、電化教育設施投入成為各地農村投資的重點。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實行村民自治,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寰用竦男畔⒒講歡咸岣摺?

雖然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鄉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準和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有下列因素制約著我區農村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一)人多地少,農民增收后勁不足

我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省區,農民收入近××%來自農業。近年來,雖然各地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推廣力度,但農村土地有限,加之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因此僅靠現有土地和種養方式很難實現農民收入的突破。與此同時,我區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經濟效益普遍偏低,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弱,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收入較少,農民增收后勁不足。

(二)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

近年來,盡管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大力推進,我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提高,但總體來看,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雖然我區一再加大農業基建投資,但農業基建投資占我區基建投資的比重并沒有提高,與農業發展的需求已不相適應,嚴重制約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設施嚴重老化,導致水資源浪費。同時村上不存在進行科技服務活動的場所,沒有文化設施,村民一般不進行集體文化生活,也沒有生產和生活垃圾、污水等處理設施,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三)農產品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

目前我區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復時有發生,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

(四)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影響社會和諧發展

2000年以來,我區城鄉居民收入呈逐步擴大趨勢,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發展到2004年的*.*:*,差距越來越大。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還在于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業保護政策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趨擴大,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從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步發展。

(五)村鎮建設雜亂無章,人居環境條件惡劣

我區部分地區鄉鎮基本沒有進行科學的建設規劃,農戶住宅位置沿襲歷史,隨處而建,比較凌亂。農戶住宅××%是普通磚瓦房,××%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數不高。同時農戶基本沒有環保意識,隨意堆放農作物副產品、肥料等。整個村巷衛生很差,秩序很亂,臟亂差問題十分突出。

(六)勞動力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由于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常常有造假行騙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我區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以上,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年,僅剛達到小學畢業水平。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和諧社會發展的進程。

(七)農村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建設滯后,發展水平普遍較低

1、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目前農村合作醫療在我區農村幾乎是空白,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藥品價格反映強烈,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

2、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負擔加重。盡管近年來農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總體來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3、社會保障難以保證。由于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部分鄉鎮既沒有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沒有實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

五、如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首先,選準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在經濟發達國家,農產品的深加工品已經占到原產品的××%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倍,而我國只有*.*—*.*倍,差距明顯。因此,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后,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l展。我區由于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傳統生產和現代技術支撐等,許多農畜產品如優質大米、清真牛羊肉、長紅棗、枸杞等生產在全國極具優勢。因此,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盡快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集中力量培植寧夏農業的名優品牌,以增強我區農業生產的市場競爭能力,提高主產區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如果繼續把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就根本無法富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占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實現由“剝奪農業”向“扶持農業”宏觀經濟政策的轉變,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護我國農業生產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年代每年從農業部門凈轉出資金平均達××××億元,比同期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支出多××倍。面對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應盡快由“剝奪農業”向“扶持農業”宏觀經濟政策轉變,采取必要的經濟、法律、行政手段,調動和引導社會資源流向農業及其相關產業部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社會化農業利益補償機制,提高農業比較利益,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實現對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穩定農業生產。同時,必須按照國際規則對我國農業適度保護,應大力實施屬于間接轉化為農民收入的“綠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務、作物保護與收入安全計劃、環境保護、貧困地區援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大江大河治理、防護林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技推廣、檢疫防疫、質量檢測、市場信息等產前中產后服務;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增加農業科研投資,加速農業科技進步。國家投資逐步集中于農業基礎研究和公益性項目,尤其是動植物品種資源和轉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證充足的農業技術儲備。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實現全國農產品信息聯網

目前,許多地區的農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認識到:調整農業結構,種植或養殖養市場上暢銷的農畜產品,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但具體到某個地區、某個農戶、每個地塊,到底應該種什么、養什么,群眾往往束手無策。其根本原因是人們缺乏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及農畜產品市場供求、價格、消費心理等信息的發展變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關方面的數據和資料及其分析和判斷。因此,今后一個時期,必須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國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5、保護環境,協調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并重,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態示范縣建設,積極推廣沼氣、節柴灶、太陽能,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堅持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嚴格控制排污總量,加強執法監督,鞏固達標成果,為廣大農村長遠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條件。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一是盡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規。這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功能就是穩定農村社會和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緩和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進行,為農村人口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籌措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采取國家出大頭、地方撥一點、農民自己出一點方式,將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帶入實質性運行軌道,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狀況,使城鄉更加協調發展。三是對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及使用。

7、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二是狠抓農村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培育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充分利用骨干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三是實行村民自治,規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原則,讓群眾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約束。以村務大事民主決策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規賦予的民主權利,制定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工作規范。四是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要加大對農村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要齊抓共管,共創共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搞好農村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五是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開展各項積極向上的群眾評比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后進,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8、加強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六、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有好政策,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須要有好的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來執行。因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和黨員隊伍的作用。這個作用,在政治上表現為先鋒模范作用,在發展經濟上表現為帶領和帶頭作用。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農村黨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體現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就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從實際情況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農村廣大黨員干部思想解放的促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競爭觀念、科技觀念等在頭腦中日益強化,并在具體的生產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1、迷失性。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各種報刊、雜志、廣播、電視、電腦甚至廣告等現代傳播媒介迅猛發展,使我們對全世界的整體狀況和發展趨勢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透過這些媒介,我們可以引進和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科技成果和管理思想,這是積極的一方面。但同時也為一些消極東西的進入提供了條件和渠道。加上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各種深層次的矛盾不斷出現,個別黨員干部對這些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思想上產生了迷茫和各種認識上的誤區。有的農村黨員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講經濟效益,用不著再強調什么政治,只要把經濟搞上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好了,極個別黨員甚至理想信念發生動搖。思想上的迷失性,導致了行為上的無原則性。有的黨員精神空虛,無所寄托,迷戀于“××××××”的歪理邪說之中;還有極個別的成為金錢、美色、權欲的俘虜。

2、不適應性。部分黨員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駕馭市場的能力和帶領農民致富的本領。如一些農村黨員干部對市場經濟的特點、運行規律了解不清楚,特別是在生產的手段和經營的方式上表現出了很強的不適應性,還習慣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和落后的營銷方式。對如何搞市場農業、現代農業,尤其是利用網絡、信息等現代技術,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更是一竅不通,根本談不上在農民致富中發揮帶頭作用。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二是狠抓農村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培育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充分利用骨干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三是實行村民自治,規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原則,讓群眾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約束。以村務大事民主決策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規賦予的民主權利,制定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工作規范。四是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要加大對農村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要齊抓共管,共創共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搞好農村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五是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開展各項積極向上的群眾評比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后進,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8、加強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六、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有好政策,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須要有好的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來執行。因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和黨員隊伍的作用。這個作用,在政治上表現為先鋒模范作用,在發展經濟上表現為帶領和帶頭作用。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農村黨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體現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就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從實際情況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農村廣大黨員干部思想解放的促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競爭觀念、科技觀念等在頭腦中日益強化,并在具體的生產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但是,市場經濟發展初始階段中某些消極的東西在農村表現得也很突出,耘┐寤愕吃倍游椴私洗蟮撓跋旌統寤鰲v饕硐衷諞韻錄父齜矯妗?

1、迷失性。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各種報刊、雜志、廣播、電視、電腦甚至廣告等現代傳播媒介迅猛發展,使我們對全世界的整體狀況和發展趨勢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透過這些媒介,我們可以引進和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科技成果和管理思想,這是積極的一方面。但同時也為一些消極東西的進入提供了條件和渠道。加上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各種深層次的矛盾不斷出現,個別黨員干部對這些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思想上產生了迷茫和各種認識上的誤區。有的農村黨員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講經濟效益,用不著再強調什么政治,只要把經濟搞上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好了,極個別黨員甚至理想信念發生動搖。思想上的迷失性,導致了行為上的無原則性。有的黨員精神空虛,無所寄托,迷戀于“××××××”的歪理邪說之中;還有極個別的成為金錢、美色、權欲的俘虜。

2、不適應性。部分黨員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駕馭市場的能力和帶領農民致富的本領。如一些農村黨員干部對市場經濟的特點、運行規律了解不清楚,特別是在生產的手段和經營的方式上表現出了很強的不適應性,還習慣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和落后的營銷方式。對如何搞市場農業、現代農業,尤其是利用網絡、信息等現代技術,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更是一竅不通,根本談不上在農民致富中發揮帶頭作用。

3、自私性。有個別黨員只顧自己致富,缺乏帶領農民致富的意識。這種現象在農村所謂的“能人黨員”群體中反映得比較突出。這些黨員頭腦比較靈活,思想觀念更新較快,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致富手段比較多,效果也很明顯。但他們致富后,并沒有按照黨的宗旨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積極帶領廣大農民共同致富,表現得自私自利。另外,極個別黨員領導干部以權謀私,敗壞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

4、家族性。在個別農村黨員中,家族派性根深蒂固。這些黨員首先想到的不是集體的利益、全村百姓的利益,而是姓氏家族和其它各種關系群體的利益。

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根據“三個代表”的內涵和現實要求,結合農村工作的實際,我認為農村黨員的先進性主要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并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發揮:

1、搞好生產經營,努力成為農民致富的典范。當前,廣大農民群眾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目標,而對于怎樣才能致富,卻顯得很茫然。廣大農村黨員作為農民中的先進分子,就要敢為天下先,通過了解市場,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有前景的設施農業、林果及畜牧養殖業,或外出務工經商,搞好生產經營,努力成為農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黨員成為農民群眾致富的一面旗幟。

2、心系群眾,帶領農民共同致富。農村黨員是廣大農民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必須注意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黨員通過誠實勞動富裕起來后,還要注意充分發揮服務作用,通過傳授致富好經驗、好做法,熱心幫助農民在市場經濟中學會經營,積極主動地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對于那些較困難的農戶,吸收他們作為自己經營組織中的一個成員,通過自己帶動幫助他們致富。我區現在有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就是一種帶領農民致富的有效形式。這些組織的帶頭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黨員干部,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積極發揮幫、扶、帶作用,帶領大批農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農村黨員干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要因地制宜,積極尋找致富門路,為廣大農民致富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廣闊的空間。普通黨員可采取“發揮特長、分工聯系、突出幫帶”的辦法,使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分別在參政議政、農業生產、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領域發揮自己的作用,幫助和帶領群眾奔小康。

3、崇尚科學文明,爭做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樣。農村××多年的改革發展,使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總的來講,廣大農民逐步樹立起崇尚科學,破除舊傳統、舊禮教,樹立講民主、講法制的新觀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會陋習在農村根深蒂固,“××××××”邪教組織的出現和蔓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廣大黨員要努力成為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問題上,廣大黨員要處處想著群眾,時時為了群眾,不與群眾爭利益,爭實惠,始終為農民群眾的利益著想。廣大農村黨員干部要始終以代表先進文化為己任,積極倡導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體力行,在農民群眾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此外,農村基層黨支部也要積極發揮作用,努力成為實踐“三個代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導核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真正成為實踐“三個代表”、全面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導核心,就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運行規律,改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管理觀念和管理手段。現在,在個別農村出現的黨支部凝聚力、影響力、號召力下降的問題,主要是自身領導方式和工作業績與形勢的發展和農民的要求不適應造成的。因此,農村基層黨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發展集體經濟、帶領農民致富上來,把單純的行政領導轉移到既領導又提供服務上來,把對普通黨員的簡單說教轉移到開展各種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上來,切實把農村黨支部建設成為推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領導核心。首先要扎實開展好村級先進性教育活動,對黨員加強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等活動為載體,教育廣大農村黨員進一步堅定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和信心。同時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強針對性和適應性,注意貼近實際。一方面通過農村典型事例和黨員身邊的巨大變化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揚共產主義的先進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廣大黨員干部思想動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談心活動、板報宣傳、外出參觀、專題報告等多種形式,從素質教育入手,有針對性地強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把解決干部中的思想問題和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經常化。其次,要組織廣大農村黨員認真學習市場經濟知識,引導黨員按照市場規律和價值規律辦事。要讓廣大黨員了解市場經濟的特點、遵循的原則及主要特征,要學會研究市場、熟悉市場乃至駕馭市場,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從事經營活動。要教育黨員認清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是信譽經濟,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守法經營,平等競爭,靠信譽、靠質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發展。第三,要積極開展黨員自我教育。如采取組織黨員開展宗旨教育、開展農民種養致富能手大賽等活動,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增強黨性觀念,通過學科學、用科學,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武裝自己,在勤勞致富、“二次創業”、農業結構調整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增強黨員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斷壯大和純潔農村黨員隊伍。黨章中明確規定:共產黨員要帶頭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動群眾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斗,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對那些通過誠實勞動富裕起來后,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農民先進分子,主動關心,熱情幫助,吸收他們加入黨組織,使這些致富能手在黨組織中更好地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同時,要通過民主評議活動,對那些不履行黨員義務、不發揮模范作用、不具備黨員條件的,及時作出組織處理,以進一步純潔黨的隊伍。

總之,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積極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為農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