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全體會議講話
時間:2022-10-17 08:20:00
導語:在省委全體會議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屆**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總書記在**全會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全面深刻的闡述,提出了明確要求。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全會和總書記講話精神,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組織大規模調查研究,確定了**年為農牧民辦的十件實事,召開了全省農村牧區工作會議,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安排部署。組織萬名干部進村入戶,結合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廣泛宣傳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認真解決農牧民關心的突出問題。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制定規劃,開展試點,整治村容村貌,狠抓春季生產,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有了一個良好開端,為開好省委全會作了思想、組織和工作上的準備。
一、認清形勢,抓住機遇,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十五”以來,我們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全面貫徹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圍繞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農牧區發展,狠抓各項工作落實,農牧業和農牧區正在發生重要而深刻的變化,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農牧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十五”期間,農牧民增收渠道拓寬,五年里勞務輸出總量翻兩番,非農收入比重由36.7%提高到44%;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7萬人;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490元增加到2165元,人均住房面積由15.3平方米增加到18平方米,農牧民生活水平總體接近小康。
———農牧業經濟增長方式發生積極變化。五年來,農牧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比重由55%擴大到65%,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54%提高到58%。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增長方式開始向依*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轉變。
———農牧區基礎條件顯著改善。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全省用于農牧區的投入累計達170多億元,比“九五”增長70%以上。實現了鄉鄉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解決了118萬人、448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電網建設與改造、送電到鄉工程受益群眾22.8萬人,建成農區日光節能溫室近5萬畝、牧區畜棚面積531萬平方米,89%的牧戶實現了定居,農村沼氣受益群眾23萬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取得重要進展,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農牧區改革穩步推進。全面取消了農牧業稅,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糧食流通體制、農村信用社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農牧民合作經營組織在實踐中有了新的發展,征地制度改革不斷完善,被征地的農牧民的長遠生計受到重視,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增強。
———農牧區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加快。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兩免一補”政策得到落實,“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6.8%;勞動力培訓力度加大,五年培訓農牧民280萬人次,農牧民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得到提高。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省,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試點工程扎實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取得重要進展,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
———基層組織和民主政治建設得到加強。農牧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三級聯創”和“三培雙帶”活動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增強,領導核心作用得到較好發揮。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推進,鄉村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農牧民權益得到尊重和保護。積極推進農牧區精神文明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建設平安鄉村,保持了社會穩定。
農牧區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做好新時期的“三農”工作,必須把黨的農村政策與青海實際相結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尊重規律、順天而行,尊重實踐、順勢而上,尊重群眾、順心而為;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把解決好農牧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工作的著力點,促進農牧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可以說,農牧區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使全省各族農牧民群眾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堅定了謀發展、思和諧、奔小康的信心。一個全社會關心農牧業、關注農牧區、關愛農牧民的氛圍正在形成。面向未來,我省農牧業、農牧區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農牧業和農牧區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農牧業基礎薄弱,綜合生產能力不高;農牧民收入水平低,貧困面大,持續增收困難多;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勞動者整體素質偏低,農牧區面貌仍然比較落后;(上接第一版)農牧區發展的體制機制矛盾尚未根本解決,深化改革和保持農牧區社會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在歷史發展中積累的,有的是在現實發展中形成的,它們相互交織、影響面廣,解決難度大。因此,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領導同志一定要充分認識到,“三農”問題始終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帶有基礎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問題,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要充分認識到,現階段青海發展滯后的矛盾主要表現在農牧區,貧窮問題的重點主要在農牧民。這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農牧民收入上,而且表現在農牧區社會事業和農牧民的全面發展上。青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任務艱巨,農村牧區更為艱巨。我們一定要把“三農”問題放在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中去謀劃,通過新農村建設,推進農牧業、農牧區和農牧民全面發展,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要充分認識到,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農牧區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大多數,農牧區的和諧穩定是全省和諧穩定的基礎。如果農牧民長期貧困,農牧區長期落后,整個社會的和諧就無從談起。我們一定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加強新農村建設,加快改變農牧區落后面貌,加速農牧民脫貧致富步伐,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為構建和諧青海打下堅實基礎。
要充分認識到,青海農牧業自然稟賦差,自我發展能力弱,僅*農牧業、農牧區、農牧民自身的發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我們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使新農村建設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有機統一起來,探索建立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實現工業與農業、城鎮與農村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青海來講,既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各級黨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切實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重任。
二、全面把握,突出重點,繼續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加快農牧區經濟發展為根本,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核心,以提高農牧民素質為關鍵,以改變鄉村面貌為著力點,以深化農牧區改革為動力,以加強農牧區基層組織為保障,全面推進農牧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牧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一五”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投入、更扎實的努力,使農牧區經濟增長方式有新轉變,生產生活條件有新改善,農牧民素質有新提高,鄉風村貌有新改觀,基層民主有新進步,使新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在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則:
始終堅持發展第一。加快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不斷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廣大農牧民群眾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必須充分尊重農牧民的意愿,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牢固樹立優先投資于人的發展觀念,加大對提高人口素質、開發人力資源、提高生活質量、優化人居環境等方面的投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牧民的根本利益。
始終堅持開放融入。開放融入是加快農牧區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擴大開放,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全國發展新格局,在融入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轉移農牧民、減少農牧民、富裕農牧民。
始終堅持城鄉聯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必須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打破城鄉分割的制度障礙,加快建立工農、城鄉互動、聯動的機制,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始終堅持求真務實。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把現實和可能結合起來,把長遠和當前結合起來,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真正把這件得民心,順民意的大事辦實辦好。
(一)加大投入力度,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要加大投入,在“多予”上下功夫。“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要建立和完善對“三農”投入的增長機制,切實做到對農牧業、農牧區和農牧民的投入都要有明顯增加。新農村建設為金融體制改革和業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金融機構要進一步調整信貸資金結構,完善支農便民的服務體系和功能,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采取貼息、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金向農牧區流動。要結合“辦實事”項目的實施,引導農牧民通過投資投勞等方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總之,要通過政府、金融機構、社會力量和農牧民自身的努力,建立起穩定的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隨著各方面對農牧區投入的逐年加大,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省上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縣一級要注重整村推進。要加強資金監管,嚴格防止擠占、挪用支農資金,對違反紀律的要嚴肅處理,確保支農資金用到項目上、用到農牧民身上。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工農、城鄉互動機制建設。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要注重發展農畜產品、民族用品加工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更多地吸納農牧區富余勞動力就業。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采取多種方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反哺農業上邁出實質性步伐。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西寧、格爾木要擴大城市容量,增強和完善城市功能,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發揮好人口聚集、服務延伸、輻射帶動作用;州府縣城所在地城鎮,要不斷提高承載能力,為農牧民轉移、就業、居住、子女就學、醫療和勞動保障創造條件。要為農牧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認真落實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加強農牧區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組織工業、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各類人才對口支農,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建功立業。
(二)發展生產力,繁榮農牧區經濟
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根本。我省農牧業總體上是傳統農牧業,但具有明顯的高原特色和一定的比較優勢。我們要緊緊抓住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科技進步三個重點,著力轉變農牧業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現代農牧業。要加快優勢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建設,把馬鈴薯、油菜、蠶豆、中藏藥材、制種等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繼續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和設施畜牧業,穩步發展草地畜牧業,“十一五”末,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達到65%。要進一步發展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有機食品,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努力把一批特色產品打造成特色品牌。科技進步是轉變農牧業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要加快農作物及畜禽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加快培育發展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和科技示范大戶,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社會化的農牧業技術推廣體系,力爭科技進步對農牧業的貢獻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產業化經營是發展現代農牧業的必由之路。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強對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突出重點,加快扶持藏毯、牛羊肉、乳業、中藏藥、蜂產品等精深加工的龍頭企業,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積極推廣龍頭帶基地、公司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等多種模式,加快發展各類農牧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和完善產業化經營的利益聯結機制。到2010年,全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25%,產業化經營組織對農牧戶的帶動面達到40%。
要加快調整農牧區經濟結構,積極發展以商貿、餐飲、運輸、旅游等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鼓勵支持大中型流通企業經營網點向村鎮延伸,完善農牧區現代流通網絡和市場服務功能。供銷合作社要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開展聯合、合作經營,搞活農畜產品流通,保障農牧民生產資料的供應。
(三)千方百計增加收入,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
當前,農牧民增收勢頭比較好,一季度現金收入增長12.6%,這是多年少有的。保持這種勢頭,建立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農牧業內部增收,一手抓富余勞動力轉移,增加非農收入。這里我想重點強調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問題。轉移農牧民、富裕農牧民,一方面要加快我省經濟發展,擴大本省吸納農牧民轉移就業的容量;另一方面,要抓住全國特別是東部對勞動力需求增加的機遇,因勢利導,促進農牧民到省外創業。
有兩個關鍵環節要抓好,一是努力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二是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扶持。要繼續改善農牧民進城務工經商環境,切實保障務工農牧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機制。增加農牧民收入,還有一個重要而現實的途徑,就是要落實好國家支農惠農的各項政策,處理好省內重點工程建設與工程區農牧民增收的關系,把重點項目建設與實現農牧民增收結合起來,多策并舉,確保“十一五”末全省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
我省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扶貧任務重。抓好扶貧開發,就是抓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要堅持開發式扶貧的基本方針,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進等工作,并積極探索“三江源”地區的扶貧新方式。“十五”期間,我們已經實施了451個村的整村推進,今年又安排了222個村,力度明顯加大。實踐證明,這樣做深受農牧民歡迎,效果很好。要把整村推進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強化工作舉措,著力培育致富產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人口素質,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到“十一五”末,確保農牧區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
要加強農牧區社會保障工作,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牧區社會保障的投入,進一步完善“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和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探索農牧區特別是失地農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依法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范圍,逐步建立適合務工農牧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制度。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
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是當前農牧民反映強烈、要求迫切的問題。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的有利時機,堅持整合資金,每年辦一批實事。今年這項工作進展較快,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落實責任,繼續抓緊抓好。整個“十一五”期間,我們要使農牧區基礎設施面貌有一個大的改觀。要繼續搞好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和病險庫治理,推進自來水進村入戶,努力緩解工程性缺水狀況,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安全問題,農牧區自來水入戶率達到60%。繼續搞好電網建設與改造,加快推進送電進村入戶工程,因地制宜發展小水電、太陽能、沼氣等新能源。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廣以煤代薪,基本解決缺燃料、缺電的問題。加大通鄉油路和村級道路硬化建設力度,使有條件的建制村基本實現通公路,90%的鄉鎮通油路,75%的行政村實現道路硬化。采取有線和無線相結合,加強農牧區通信建設,力爭農牧區電話覆蓋率達到90%。
以村容村貌整治為切入點,大力改善人居環境。當前,不少地方已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根據各自不同情況,有特點、有側重地開展了村莊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形成了不少好的做法。總結各地和群眾的經驗,村容村貌整治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從最基本、最急需,經過努力可以辦到的事情做起,動員組織群眾,區別農村、牧區不同情況,治理臟、亂、差。農村要突出抓好治理柴草亂垛、棚圈亂搭、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等“六亂”問題;牧區可在有一定規模的牧民定居點,組織清垃圾、建衛生廁所。要通過完善村規民約,建立經常性的衛生保潔制度,努力改變農牧民傳統的生活方式。要大力開展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綠化工程,把村莊綠化和庭院綠化結合起來,美化生活環境。力爭在“十一五”期間,結合村莊道路硬化、沼氣池建設、改水、改廁等項目的實施,使農牧區村容村貌有明顯改觀。
(五)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新型農牧民
加強農牧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牧民的綜合素質,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牧民,是建設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要加快發展農牧區教育事業。重點抓好“兩基”攻堅,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完善“政府辦學、以縣為主”的辦學體制,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到**年,在全省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積極抓好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集中力量扶持一批職業教育學校,依托中小學、縣級培訓機構,健全農牧民培訓網絡,加大培訓力度,培育實用型人才,實現培訓輸出百萬農牧民的戰略目標。
加快發展農牧區衛生事業。強化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責任,鞏固新型合作醫療成果,完善籌資、管理、監督和補償機制,逐步提高政府對參合農牧民的補助標準。加強以縣醫院、民族醫院、鄉鎮衛生院、婦幼保健站、村衛生室為重點的基層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提高醫療服務水平,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大農牧區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疫病的普查和防治力度,努力提高處理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繼續實施農牧區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的服務措施和目標責任,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要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力提高農牧民群眾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引導廣大農牧民知榮辱、革陋習、樹新風。加強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體育場地等設施建設,扶持農牧民業余文化隊伍和文化專業戶,積極開展內容健康、形式多樣、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的群眾文體活動,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牧區電影放映工程,為農牧民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服務。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文明村鎮、星級農戶、誠信村民等創建水平,吸引農牧民群眾廣泛參與,使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進村入戶到人,不斷提升農牧區社會文明程度,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六)深化改革,增強農牧區發展活力
全面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牧區綜合改革。目前,**農牧區綜合改革的試點已基本結束,總的來看,方向對頭,成效明顯,積累了寶貴經驗。省委、省政府考慮,今年下半年適時推廣試點經驗,在全省全面開展農牧區綜合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繼續深化農牧區金融改革。鞏固農牧區信用社改革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增強服務能力,擴大向農村特別是牧區的覆蓋面。充分發揮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支持農牧業產業化經營、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增加農牧業、農牧區信貸投放,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培育小額信貸組織,發展農村信貸擔保機構。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回農村。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妥善安置失地農民,解決好他們的長遠生計。深化國有農場改革。推進農業保險、戶籍、社會就業等管理體制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保障。
(七)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農牧區和諧穩定
進一步鞏固擴大農牧區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把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繼續采取上下聯動的辦法,不斷解決好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要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重點抓好村黨組織建設。繼續開展“三級聯創”活動,選好配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農牧區黨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三培雙帶”活動,提高黨員素質,充分發揮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模范帶頭作用。
進一步落實各項民主制度。認真貫徹執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搞好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確保廣大農牧民群眾真正享有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加強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建設,實行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規范村級事務和村民行為。完善公開辦事制度,全面落實黨務、政務、村務、財務公開,讓農牧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改進村民民主議事方式,引導和組織農牧民運用“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機制,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
保持農牧區社會穩定,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繼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要妥善處理農牧區各類社會矛盾和利益糾紛,進一步健全來信來訪工作機制,疏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對征地拆遷、環境污染、土地承包和農民工工資拖欠等方面引發的矛盾糾紛,及時排查調處,把問題解決在萌芽,解決在基層。要切實加強農牧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做好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安全創建活動水平,依法打擊各種犯罪和社會丑惡現象,建設平安鄉村,確保農牧民群眾安居樂業。
三、加強領導,努力開創全省新農村建設新局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一定要加強領導,把這件事關全省發展的大事抓緊抓好。
第一,進一步明確職責,加強協調。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實踐中,一定要正確把握和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的關系,當前和長遠的關系,重點突破與全面推進的關系,尤其是政府主導與農牧民主體的關系。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建設新農村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了解工作進展情況,不斷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協調解決實際問題。政府要通過制定規劃、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統籌協調來加強服務和指導。各有關部門都要明確和牢記各自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任務,樹立全局觀念,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縣、鄉兩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新農村建設上,(上接第二版)不斷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教育引導農牧民群眾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與自己切身利益的關系,克服依賴思想,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建設美好家園,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廣大農牧民的自覺行動。
第二,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地情況不同、起點不同,應在貫徹“二十字”總要求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城市和重點城鎮的周邊地區,應著力通過聯動機制,整體規劃、統籌建設,進一步融入城鎮發展之中,力爭在新農村建設中走在前列;條件較好的農村,要加快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努力實現突破性進展;干旱山區和貧困地區,要注重幫助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推進整村扶貧開發,提高農牧民綜合素質,拓寬增產增收渠道;環湖牧區應進一步加快發展現代高效畜牧業,搞好生產和生活設施的配套與完善。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行生產、生活區相對分離,引導農牧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三江源地區,應結合實施好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發展生態產業和生態旅游業,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搞好生態移民,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各地都要注重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和實際需要,廣泛聽取基層和農牧民群眾的意見,突出特色,增強可行性和操作性,做到簡潔實用,讓農牧民一看就明,一聽就懂。要繼續抓好試點,不斷總結經驗,推動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
第三,廣泛動員,形成合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各行各業都要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要加快建立社會各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流向農村牧區,支持農牧業,服務農牧民;動員鼓勵黨政軍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種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要加強輿論宣傳,各新聞媒體要及時報道新農村建設中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努力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
第四,轉變作風,提高工作水平。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帶著對農牧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深入農村牧區第一線,加強調查研究,認真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高駕馭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水平,結合縣鄉換屆,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通過走出去,請進來,舉辦研討班、現場會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加強干部特別是縣、鄉、村干部的培訓,提高執行政策的能力、加快發展的能力、服務群眾的能力、依法辦事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抓好工作落實。
- 上一篇: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總結表彰會議講話
- 下一篇:當好機關黨支部書記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