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然辯證法論文

時間:2022-04-21 09:23:00

導語:我的自然辯證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的自然辯證法論文

自然辯證法

技術時代我們需要科學發展觀

--從“松花江污染事件”說起

今年11月13日13時40分許,地處吉林市的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101廠)新苯胺裝置發生爆炸。爆炸造成松花江水體污染,為確保哈爾濱市區內人民群眾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決定市區供水管網臨時停止供水,哈爾濱因此全市停水四天。隨著污染帶的移動,沿岸所有城市無不嚴陣以待,高度戒備。由于污染帶將留入俄羅斯,此事甚至使得外交部官員約見俄羅斯駐華大使,希望不會因此影響中俄關系。12月2日,國家環??偩志珠L解振華引咎辭職……事情還在繼續發展。

誰也不曾預料到,在2005年的歲末會出現這么一件讓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如此關注的大事。它的出現,再一次讓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身處于技術時代,人類到底應該如何與自然相處?人類到底應當怎樣發展?我們到底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的發展?

發展觀是從哲學的角度對發展的解釋,是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從20世紀40年代起,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觀經歷了五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與此相對應形成了幾種不同的發展觀。

第一階段,發展=經濟增長,即“經濟增長論”引出的發展觀。20世紀40年代,由法蘭克福學派提出“經濟增長論”。經濟增長論這種發展觀源于“二戰”后發展經濟學的興起,是發展經濟學早期的發展觀。它根據對發達國家的經驗總結,認為只有促進經濟增長,落后國家才能實現追趕的目標。在這個時期,由于發展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落后國家如何追趕發達國家,因此在理論和認識上也將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它的核心觀點是:①工業化是經濟活動的中心;②經濟增長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主要標志;③GDP是發展的首要標尺;④發展規劃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手段。

實踐證明,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對促進經濟增長、迅速積累財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經濟增長并不能體現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會結構的完善,不能反映技術進步的變化,并沒有給人們帶來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卻出現了高增長下的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社會腐敗、政治動蕩、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學術界將這種現象歸納為“有增長無發展”、“無發展的增長”,在理論上確認了發展與增長之間的差異。

第二階段:發展=經濟+自然,即“增長極限論”表達的發展觀。20世紀60-70年代,由羅馬俱樂部未來學派提出“增長極限論”,警告人類發展必須關注自然。它的主要觀點是:人口增長、糧食生產、投資增長、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具有幾何級數增長的性質,極限為一百年。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類生活的空間是有限的,地球吸納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增長極限論認為,世界經濟增長已臨近自然生態極限,人類應制止增長和技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它所表達的發展觀盡管過于悲觀,但卻警告人類要從人與自然的和諧角度看待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不能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人類要注意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應考慮資源環境的最終極限對人類發展和人類行為的影響。

增長極限論較之于單純的經濟增長論來說是一種進步,其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逐步被世人所接受。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以“增長—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為出發點,將人置于完全被動的地位,忽視了人類把握自己命運和行為的能動作用,忽視了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

第三階段:發展=經濟+自然+社會,即可持續發展觀。20世紀70年代后期,由歐美一些經濟學家組成的新經濟研究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這種觀點,一是揭示了發展與環境、資源的關系;二是提出了代際公平發展,滿足當代人需要而不削弱子孫后代的發展需要;三是提出了代內公平發展,滿足本地需要而不能削弱別地的發展需要。

可持續發展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研究了人類的代際關系,即這一代與下一代人的關系問題。與此相關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再一次提到了人類的面前。可持續發展觀強調以未來的發展規范現在的行動。換言之,就是使發展成為在今天是現實的、合理的,同時又能使明天的發展獲得可能的空間和條件。因此,可持續發展也是為未來發展創造條件的發展。

第四階段:發展=經濟+自然+社會+人,即綜合發展觀??沙掷m發展觀第一次把人與自然的聯系作為“社會”關系聯系在一起。但僅僅強調當代與下一代的關系——代際公平、代內公平。而綜合發展觀認為:發展不但包括經濟增長、政治文化、科技進步、社會轉型、生態平衡等各種因素在內的綜合發展過程,而且包括人的發展。綜合發展觀強調了各種協調,但沒有考慮后代的發展空間問題。

第五階段:發展=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這一階段是可持續發展觀與綜合發展觀的結合。以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與發展會議為標志,提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全體人民”。

綜觀國際上發展觀經歷的五個階段,可以看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吸收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最新成果。

2004年3月10日,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把科學發展觀概括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其內涵有兩個基本方面:一是以人為本;二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這個“人”是指人民群眾,這個“本”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以人為本就是要逐步滿足人的多層次的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有三種基本存在形態:類存在、社會存在、個人存在。三種形態意味著三種需要,作為“類存在”,要有滿足生存和延續后代的需要;作為“社會存在”,要有滿足參加社會活動的需要;作為“個人存在”,要有滿足作為獨立的人的個人的需要。以人為本的發展,就是要把人作為發展的根據、發展的目的。把滿足人的多層次的需要作為發展的目標,不斷提高發展的水平。

以人為本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倳浿赋觯骸皥猿忠匀藶楸镜陌l展,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圍繞這樣一個發展目標,完善發展思路,改革發展體制。

2.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是回答為誰發展的問題,解決的是發展價值主體是誰的問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回答怎樣發展的問題,揭示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全面”——是科學發展觀關于發展范疇的認識。就是說發展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又要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四位一體的發展,是人的文明的全面發展。

“協調”——是科學發展觀關于發展形態的認識。協調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協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協調,社會各種利益關系的協調,經濟內部各個方面的協調,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協調。“協調”是一種狀態,一種“和諧”的狀態,只有“協調”,發展才能健康,才能持續。“協調”也是一種行為,是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方式,只有不斷地“協調”,經濟發展才不會大起大落。

“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關于發展時效的認識。可持續發展觀是國際公認的,科學發展觀。吸收這一重要觀點作為自己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科學發展觀本身所必須的。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做出如下定義:“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總書記也曾指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這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特別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資源永續利用對發展進程的重要性??沙掷m發展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和前提,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良好為標志,以經濟增長為主導和保障,鼓勵經濟持續增長,以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強調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層面,主張公平分配,既滿足當代人又滿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主張建立和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發展;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遵循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原則。其公平性即機會選擇的平等性,包括橫向代內公平和縱向代際公平;其持續性,強調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持續良好;其共同性要求全球共同面對和配合行動,履行優化人類自下而上環境的共同責任。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建立在現代人機論自然觀、系統價值觀和生態倫理觀哲學基礎之上的理論。現代有機自然觀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基礎上的“以人為本”的系統價值觀的體現??沙掷m發展的倫理觀遵循人與自然和揩和環境公正的倫理準則。

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只有真正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夠真正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片面追求高GDP,忽視環境影響,忽視人類本身,只會使得類似哈爾濱停水四天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試想一下: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不久,沙塵暴和首都來了一次親密接觸,中國顏面何存?

當記者問黑龍江省省長張左己:“您是如何看待這次松花江發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省長答:“我想,這一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其背后存在著必然性。如果不徹底改變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觀念,這種污染的現象不會是最后一次。”

希望這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