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支部建設交流

時間:2022-11-24 02:27:00

導語:一個支部建設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個支部建設交流

■“跟著產業走,產銷不用愁;跟著支部干,農民有錢賺”。當下流傳在重慶**區廣大農民中的這句順口溜,并非憑空而來。它的背后,是**打破傳統按行政單元設置黨組織的單一模式,創新設置城鄉統籌基層黨組織,帶領農民致富增收的現實圖景

**區,重慶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示范區。**正是抓住這一契機,提出“黨建集結產業、產業激活黨建”的理念,圍繞“建立一個支部,促進一個產業,激活一地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以城鄉統籌為基點,創新設置產業黨組織133個,聚集黨員1.1萬名,覆蓋農戶9.8萬戶,扭轉了基層黨組織因設置模式不適應經濟發展而難以發揮其作用的局面,產業黨支部逐步成為推動城鄉統籌、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帶動農民致富增收的中堅力量。

村企聯建:

互幫互助實現“雙贏”

**鎮石簸村是重慶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吸引13家規模企業聚集,儼然一個“工業村”。但這個“工業村”長久以來都有一個怪現象:企業很有錢,百姓卻很窮,雙方各干各事,老死不相往來,一旦因利益發生糾紛和矛盾,更是無法調解。“我2006年底從外地打工回來,準備在家鄉建廠創業,但征地時,因為一塊幾分田的地和村民達不成一致,建廠就擱置下來,可時間不等人,眼看我的下半輩子就要毀在這幾分田上了。”說起以前石簸村村企之間緊張的局面,該村文源保溫材料公司總經理文庭林直搖頭。

為解決更多類似文庭林遇到的難題,20**年3月,**開始嘗試村企“互助共建”的新模式,將村黨組織與駐地或鄰近的企業黨組織進行整合,由整合后的黨組織統一領導農村和企業,切實推動以企帶村、以工促農。

同年6月,“**鎮石簸村村企聯合黨委”正式掛牌成立,由原石簸村支書汪登華任聯合黨委書記,企業代表、重慶麒麟畜產品公司董事長譚萬琦任聯合黨委副書記。聯合黨委下設石簸村黨支部和企業黨支部。“聯合黨委的成立,使村企雙方可以平起平坐,在同一個平臺上協調利益、共謀發展。”**鎮黨委書記劉仕國介紹。

聯合黨委成立一年多來,不僅解決了文庭林的難題,還解決很多以前單靠村黨支部或企業難以解決的難題。20**年,生豬暴發疫病,一家企業將突然增多的豬糞堆放在廠區。大雨一下,糞水流入村民黃才云等3戶人家的田里,導致部分水稻受損,他們要求全部賠償。在雙方僵持不下時,聯合黨委召集村企兩個黨支部開會,提出折中方案:因為并非所有水稻受損,企業按整體面積的50%賠償。最后,事情妥善解決,村民、業主皆大歡喜。

“要是以前遇到這樣的事情,我無權管,也不想管;但現在,聯合黨委成立了,村民的事和企業的事,都是自己的事,所以我必須管而且能管好。”汪登華說。

在聯合黨委“撮合”下,村企真正融合成了一家。企業辦不了的事,村里辦;村里辦不了的事,企業辦。為支持農村公益事業發展,13家企業出資100余萬元,修建了公共服務中心、村企連心路,并鉆挖水井20多口,建設沼氣池30多口,幫助150余戶村民修建房屋,改水、改廁、改灶。此外,企業還積極吸納本村勞動力進廠務工,目前,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都在當地企業打工,平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既能打工掙錢,還可以照顧家庭,空余時間還可以發展副業。從聯合黨委成立至今一年多時間,當地農民人均收入從4000多元增長到8000多元,是全鎮人均收入的1.6倍。

目前,村企共建的模式已經在全**推廣開來,本著“信息互通、大事互商、難事互助、實事互辦”的原則,使企業與村實現了資源共享,推進了農村和企業的黨建工作和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已有517個村與620余家非公有制企業實現了村企共建。

**金九集團在與大陽村實行共建后,出資幫助村里修建了多條出行便道,改變了該村長久以來出門就是爛路、泥路的局面。“我現在可以穿布鞋出門了!”村民王菊一句樸實的話,道出了其中的巨大變化。

村居聯建:

以城帶鄉引領致富

如果說村企聯建讓石簸村與企業實現了發展“雙贏”,那么,南津街街道東津沱社區與白塔村的村居聯建,則讓白塔村的面貌徹底改變。

以前的白塔村是遠近皆知的后進村,黨組織工作開展不力、村民思想保守、村級經濟落后,各項考核指標年年都是倒數第一,屬“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整頓對象。

城鄉統籌就是要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在村企聯建的基礎上,去年9月,區委決定探索村居聯建,在地域相連的社區與村,打破原有城鄉分割的黨組織設置方式,將村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整合。首先試點的,就是東津沱社區與白塔村整合成立的聯合黨委。

東津沱社區則是**有名的“優等生”,社區黨委書記張年全是黨的十七大代表,面對白塔村這樣一個“燙手山芋”,張年全起初并不愿意成立聯合黨委,“我怕他們砸了我先進社區的牌子。”但經過組織做工作,他認識到,要真正實現城鄉統籌,光是社區發展好了還不行,農村也得扶起來。這位工作經驗豐富的老黨員決定先選舉新的村級班子,再對白塔村的發展思路進行重新規劃,并對各條惠民措施逐項定責落實。

在聯合黨委的領導下,村班子上任伊始,就以解決老百姓出行難為工作突破口。聯合黨委副書記、白塔村支書鄭遠強和村主任周朝倫立下軍令狀:“在今年8月以前,不解決白塔村的出行難題,我倆自動下臺。”春節剛過,他們就帶領村民冒著風雪,不分晝夜地用一個月修好了一條多年來都未動工的村級路。返鄉“老板”董其軍見此情形十分感慨:“每年回來都破破爛爛,毫無生氣,心灰意冷,現在看到希望了!”他當即捐款10萬元整修道路。

如今,村班子的承諾兌現了,曾經阻礙村民出行的5條、14.5公里道路,已經被全部打通。班子的決心點燃了村民的希望。今年初,聯合黨委組織召開了城鄉統籌、共建和諧新農村獻計獻策會,與會企業代表、返鄉創業代表和群眾代表,在聽完聯合黨委對未來發展思路的闡述后,紛紛慷慨解囊,表示要盡自己的一份力幫助家鄉發展,從幾塊到幾萬塊,現場募集資金24萬多元。

據不完全統計,聯合黨委成立近一年來,白塔村村民人均增收40%以上。如今的白塔村,利用荒山發展特種養殖、籌辦村辦企業砂石廠、利用污水處理廠廢料建肥料加工廠、利用峽谷資源發展漁業和觀光農業……在聯合黨委的規劃下,村里的項目正一個個向外包裝推介,曾經貧窮的村民也一步步走出困境。

產業共建:

積聚資源共謀發展

“加入合作社以前,我在建筑工地上干泥水工,由于身體不好,很快就失去了這份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家里窮得揭不開鍋,長期都是借錢過日子。后來,合作社主動吸納了我,并幫助我融資、購買仔豬、喂養、管理,我家的生活慢慢好起來了。到去年底,我不僅還清了所有的債務,還賺了好幾十萬。”大石鎮PIC豬專業合作社里,社員周先福提起合作社黨支部對自己的幫扶,感動不已。

產業鏈上建黨支部在**由來已久,2003年底,第一個產業黨支部在該區雙鳳鎮茉莉花專業合作社誕生。此后,根據農村黨員從業結構多元化和技能特長個性化的發展需要,結合城鄉統籌的新形勢,該區進一步推廣了“支部建在產業鏈”這一成功做法,加速產業集聚。目前,該區通過采取“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在生豬、蠶桑、蔬菜、水產、旅游等產業中設置黨組織101個。

建立在產業鏈上的黨支部,打破了地域和行政區域的限制,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堡壘作用。他們在產業規劃、資源開發、市場調節、產品加工等方面跨區域統籌協調,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種養時間、統一產品標準、統一收獲上市、統一產品品牌,變農民“單槍匹馬跑銷售”為“千軍萬馬闖市場”,促進了農民增收,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釣魚城街道思居村黨委依托當地的蔬菜產業、旅游產業、生態農業,組建了旅游苗圃產業黨支部和蔬菜產業黨支部,現已發展了4個高檔度假村和12個苗木基地,從業人員200余人,年收入1500多萬元;蔬菜產業大戶由以前的20余家增加到85家,并帶動了周邊560戶群眾從事蔬菜種植,戶均增收上千元。

大戶帶小戶、老戶帶新戶、黨員帶困難戶,是大石鎮PIC豬專業合作社統籌發展的特色。周小平是當地的養豬大戶,PIC豬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成立后,支部書記周相林主動邀請他加入合作社,利用他豐富的資源和先進的飼養經驗,帶動合作社內其他養豬戶共同發展。入社后,周小平與其他大戶一起,把種豬資源、管理技術、銷售網絡等,與合作社所有養豬戶共享。在黨支部和大戶的帶領下,PIC豬專業合作社日益壯大。目前,全社共有128戶社員,年銷售收入4000余萬元,每戶社員產值最多的達幾百萬元,最少的也在1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