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強勢民政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22 12:37:00
導語:和諧強勢民政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系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本文對在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歷史進程中,民政部門應起的作用與作為作了一些調研和思考,旨在為推進新時期民政工作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關注弱勢群體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自治化、生態環境優化的持續性過程,是一個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面考慮,綜合平衡。其中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弱勢群體是指由于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弱勢群體是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分布廣泛的群體。它主要包括:1.無依無靠的鰥、寡、孤、獨者、殘疾人和其他因喪失、缺乏勞動能力而無生活來源者;2.遭受自然災害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個人和家庭;3.無固定職業或失業造成的生活低于基本標準的個人和家庭;4.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活水平低于基本標準的個人和家庭。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研究報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會》的計算,目前我國弱勢群體的規模已達1.4億—1.8億人左右,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14%。就瀘州而言,全市465萬人口,僅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的農村絕對特困戶就有23.59萬人,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農村相對貧困戶有47.1萬人,城市低保對象5.7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83萬人,殘疾人21萬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59萬人。由于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設起步較晚,且財力投入有限,使得體系建設相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滯后。瀘州到目前為止已建立、相對比較規范的只有城市低保救助,農村醫療救助、城市醫療救助和農村低保尚處于試點階段,住房、教育、司法救助等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弱勢群體在生存、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已經成為瀘州乃至中國當今一個日益凸顯的重要問題。從長遠來看,發展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根本出路,但是在伴隨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這些問題都將長期存在,如果弱勢群體的困難和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不僅會危及社會的穩定,而且制約經濟健康發展,從而傷及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因此,救助弱勢群體的受益者并不僅僅是弱勢群體,同時受益的還包括強勢群體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所以,救助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也是全體社會成員應當關注和重視的一項共同責任和戰略任務。
二、民政是救助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織保障
同志曾說,民政部門是人民群眾的組織部。民政工作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無論是社區建設、救災救濟、城市低保、社會福利、優撫安置、老齡工作,還是婚姻登記、殯葬改革、兒童收養等,都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其中不少工作還直接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孤殘兒童、下崗失業人員、災民等困難群眾和社會弱勢群體服務。就一個部門的工作看,還沒有哪一個部門的工作有民政工作這樣廣泛的社會覆蓋面,也沒有哪一個部門的工作像民政部門這樣面對的是這么多的困難群眾。因此,從工作性質上講,民政部門是困難群眾和社會弱勢群體在思想上的知情人、感情上的貼心人、呼聲上的代言人、權益上的維護人、排憂解難的辦事人、黨的溫暖的傳遞人,是救助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織保障。政府有兩只手,一只手是發展經濟抓效率;另一只手是做好二次甚至三次分配,兼顧好社會公平,使所有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經濟發展成果。這后一只手的責任必然更多地落在民政部門身上。民政部門一定要自覺認識到救助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既是黨和政府的重托,更是困難群眾的期盼,一定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應肩負的歷史重任。
三、救助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呼喚“強勢民政”
古往今來,關心民瘼,體恤民力,注重民生,與民休養生息,一直是開明統治者的一條重要執政經驗。民政歷史悠久,過去是統治階級的“惠民之政”、“治民之要”。新中國成立后,民政“上為中央分憂、下為百姓解愁”,成為“為民之政”,是一大國政、德政、善政,是各級黨委、政府的管理之基、施政之要。可以說,民政工作是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集中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承擔著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但是,由于過去社會矛盾不突出、社會相對較公平、民政部門自身不強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政部門在黨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作用并不突出。“民政”在社會職能中處于“弱勢地位”,發揮著有限的職能和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中國既處于發展的歷史機遇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凸現期,怎樣救助弱勢群體、共建和諧社會越來越成為擺在各級黨和政府面前的一個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而急迫的問題。
民政部門作為黨和政府扶貧濟弱、緩解社會矛盾、體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職能部門,肩負著推進民主法制、維護社會公平的歷史使命,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在社會救助體系的建立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方面更是起著主力軍的作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同時弱勢群體涌現,穩定問題頻發,民政部門如果自身不強,為黨和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的能力有限,弱勢群體就得不到很好的救助,工作就會陷于被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戰略任務已經對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民政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弱勢群體需要“強勢民政”,只有“強勢民政”才能為救助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民政人必須抓住機遇,迎難而上,開拓創新,把打造“強勢民政”、救助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新時期民政工作的新理念、新追求、新目標。
四、打造“強勢民政”的目標和任務
所謂“強勢民政”,就是相對傳統民政必須做到“五個有”。即:有做強的信念與理念,有清晰而正確的思路,有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干部隊伍,有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有卓著的工作成效,使得民政工作在黨委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有重要地位,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有良好形象。“強勢民政”既是一個工作的理念,同時又是發展的方向,奮進的旗幟。民政只有形成強勢,才能全面落實黨和政府愛民、親民的各項舉措,才能逐步滿足社會對民政工作不同層次的需求,才能建立起與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民政事業發展新格局。打造“強勢民政”不是為民政部門爭奪權利、謀取好處,而是為了更好地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他所承載的內容是要“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設的成果”,建立福澤全民的“大民政”。
打造“強勢民政”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民政部門樹立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等、不靠,迎難而上,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各項民政工作的發展,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績去不斷提高民政在黨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位置,去樹立在群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去建立在部門協調中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在工作上,對內要通過抓班子、帶隊伍,增強民政隊伍的戰斗力和執行力,并通過“強勢民政”的建設和體現人本關懷,增強民政系統自身的凝聚力;對外要通過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救助弱勢群體,增強民政的影響力和親和力,同時通過有效的宣傳,喚起社會各界共同的責任意識,建立起全社會救助弱勢群體的統一戰線。為此需要增強四種意識,突出五個重點,強化六項措施。
(一)轉變思想觀念,增強四種意識。
1.增強人性意識。民政工作是代表黨和政府做人的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為民服務、為民解困,依法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和民主政治權利。雖然民政工作的內容繁多,但基本的主線是要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解決民生,就是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困難;落實民權,就是落實人民群眾的民主政治權利;維護民利,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民政部提出“以民為本、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第一要事,就是要求民政工作要始終突出為民、利民的人本思想,堅持為民、利民的價值取向,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利益,將人民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好標準。要打造“強勢民政”,有愛心和激情必須成為民政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實際工作中,要始終保持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發自內心地熱愛人民群眾,把困難群眾當親人,設身處地地為困難群眾著想,千方百計、滿腔熱情地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災有所救、殘有所助、孤有所依的公民社會。
2.增強市場意識。傳統民政工作建立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到現在仍深深地留下了計劃經濟的烙印,給人的印象民政主要是用錢。客觀上,要建立社會救助體系,幫助弱勢群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是民政工作的一個特點。但是,要打造“強勢民政”,除了要繼續積極爭取各級財政的資金支持外,現代民政人還必須學會用市場經濟理念來找錢,特別是在一些涉及需要用市場機制配置和獲取資源的工作上,民政人要按市場規律主動適應市場,融入市場,利用好市場,逐漸從市場上募集更多的資金。當前重點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創新工作:(1)積極推行福利彩票產業化、市場化運營,努力拓展福彩市場,為社會救助積累更多的資金。近幾年,福彩銷售隨著經濟發展,市場份額有所增長,但還需要在市場培育、產品營銷、網絡和隊伍發展上開拓創新,積極擴展空間,挖掘潛力,同時順應市場變化和需求,推出即開型電腦彩票,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瀘州福彩銷售超過1個億。(2)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廣大企業、百姓大眾特別是富裕階層回饋社會、幫助弱者的理想渠道,激發社會各界樂善好施、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提高公眾的社會責任感與公德意識,通過自覺自愿的捐獻,在一定程度上均衡財富的流向和弱化收入的兩極分化,緩解社會貧富矛盾。(3)把地名管理納入經營城市的范疇,要根據城市規劃發展,提早設計并策劃可供拍賣冠名的新街道、新橋梁、新社區等,積極組織拍賣。同時充分利用地名招牌開展廣告業務,使城市無形資產產生實在的經濟效益,從而增強政府救助弱勢群體的財力。(4)促進社區服務業形成產業化、專業化,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構建和諧社區打下堅實的基礎。(5)把民間組織管理提升為事業來開發、產業來扶持,培育“社團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3.增強法制意識。提高民政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加強執法監督檢查,加快民政行政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是順利完成民政工作任務的重要手段。作為基層民政部門,一方面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及時向上級民政部門提出修改、完善相關民政法律法規的意見,使之不斷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實現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需要強化民政執法,發揮好民政執法部門的作用,做到有法必依。長期以來,“發發錢、拜拜年”的“弱勢民政”形象,使社會各界不把民政作為執法部門,而實際上《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殯葬管理條例》、《婚姻登記條例》等法律法規都賦予了民政部門明確的執法主體資格,民政部門不主動執法,事實上就構成了行政不作為。民政工作是服務性工作,同時也是社會管理工作,必須加強民政行政執法,明確民政行政機關的執法主體地位,做到服務和管理并重,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同時加強民政執法隊伍建設和制定完善的行政執法規范,學會運用法律來指導工作、規范管理、解決問題,堅決糾正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維護民政部門的良好社會形象,推動各項民政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
4.增強社會意識。推進民政事業社會化,在政府主導下,充分發動、組織和利用社會力量發展民政事業。民政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承擔起主要責任,確保民政事業經費投入。但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政府逐步加大投入、完善民政事業發展政策的同時,必須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民政事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加快民政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民政部門一是要消除過去存在的給多少錢、辦多少事、不給錢不辦事的“等、靠、要”思想;二是要改變獨家包攬的觀念,樹立部門相互配合的“大協作”思想,主動與各有關部門進行協調和溝通,充分發揮其他部門在救助弱勢群體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構建和諧社會的“統一戰線”;三是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出資、出力參與和發展民政事業。如動員和依靠社會力量創辦福利公益機構,采取國辦民營、私辦公助、合資聯辦、股份制經營等多樣化方式,吸納社會資金發展民政事業,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共同把民政事業推向前進。
(二)以點帶面,突出五個工作重點。
1.全面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今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頒布了《關于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10年在全省建立起覆蓋城鄉、科學規范、運轉協調、保障有效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這就決定了現在和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建立和完善城鄉救助體系將成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政部門要抓住機遇,逐步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應急救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綜合性、多層次的社會救助體系,確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健全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完善災害防范機制,搞好預警預報、物資儲備、社會動員工作,增強防災抗災能力。二是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動態管理,做到應保盡保,實行分類施保,對低保家庭中因大病、重殘、年老等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給予重點救助。三是抓緊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現已建立的農村特困戶生活救助制度的基礎上將因病、因殘、因災導致家庭喪失主要勞動力和難以維持日常基本生活的農村家庭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實行低標準起步,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擴大低保范圍和提高低保標準。四是落實好農村五保供養政策,把符合條件的五保對象全部納入供養范圍,供養實際標準不低于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加快敬老院建設,爭取5年內實現鄉鄉鎮鎮有敬老院。五是推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今年內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并啟動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到2007年,在全市建立起基本規范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六是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切實做好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合法權益。
2.努力建設和諧社區。社區是社會的基礎,建設和諧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要以建設和諧社區為主題,以重構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為突破口,推進城市社區建設。一是大力加強社區陣地建設,進一步完備社區基礎設施,通過新建、改建、租用、有償使用、無償提供等形式力爭使每個社區都有不少于1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和200平方米的服務用房,有一處以上老年人服務設施和便民利民的文化娛樂設施。二是要堅持城鄉統籌,進一步完善社區體制改革,隨著城市的發展,做好“村改居”工作。三是實行直接選舉,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強化社區履行職能的民意基礎。四是發揮社區黨組織和社區群眾自治組織、居民會議、居民代表會議、社區協商議事會的作用,培育各類社區中介和民間組織,讓社區居民順暢地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意愿。五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凡屬于政府及有關部門自身工作職責,不應攤派到社區;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但社區做起來有優勢的行政性工作,應推行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執行。六是要著眼方便社區居民生活,做好社區服務,加大政府投入,重點發展面向廣大居民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再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等。七是同步發展社區衛生,繁榮社區文化,美化社區環境,加強社區治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3.認真做好民政事業的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民政事業是社會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民政事業整體納入社會發展規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應對社會結構變遷的前瞻性、戰略性決策,是維護社會公正的內在與緊迫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在過去重視經濟建設、忽視社會發展的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民政事業囿于計劃經濟模式思維,在指導思想、政府計劃、開展業務范圍等方面,其職能角色只是充當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建設的服務型的“配角”,帶有臨時性、突擊性、應急性和邊緣化的特征。當前,撫恤、救濟標準偏低,保障面窄,優撫、社會救濟保障對象相對貧困的現象仍然突出,民政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帳較多,都與民政未整體納入社會發展規劃有著深刻的關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民政事業發展的體制環境和社會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出工作對象擴大、工作內容增加、工作任務加重、工作領域拓寬的發展趨勢,國家宏觀決策層及廣大群眾對民政事業也越來越關注。要從根本上解決民政事業發展滯后問題,就必須把民政事業的發展整體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當前正是全國各地編制“十一五”規劃的時候,瀘州民政要抓住有利時機,高度重視“十一五”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組織專門力量,科學、嚴謹地編制民政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指導今后五年民政事業健康有序地順利發展。
4、確保優撫安置政策落實到位。軍政軍民關系直接影響著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大局。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根本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勁動因。以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為抓手,以貫徹落實新《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為契機,加大雙擁宣傳力度,鞏固雙擁工作成果,促進各項優撫安置政策的全面落實,切實維護廣大優撫安置對象的合法權益,更好地為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服務。一是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全面實行優撫對象撫恤補助金社會化發放,確保重點優撫對象的生活水平與當地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二是全面推行退役士兵安置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安置辦法,逐步實現安置方式從安排就業到自謀職業的過渡,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確保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三是以落實“兩個待遇”為中心,以實現“六老”要求為目標,積極推進軍休服務管理社會化改革,切實提高軍休服務管理質量。
5.著力抓好民間組織自身能力建設。以培育發展、監督管理、發揮作用為重點,進一步建立完善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為主,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共同配合的綜合管理體制。堅持依法審批、突出重點和發展與監督管理并重的原則,重點培育發展一批同業企業自發組建、具有較強行業代表性、自律性的新型行業協會、商會,加快形成與我市產業結構、市場體系、區域經濟相適應,涵蓋各個產業領域,市場化運作、規范化管理的行業協會體系,注重培育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幫助農村建立一批農村專業技術組織,不斷發展“支部加協會”的管理模式,為解決“三農”問題服務。努力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社”分開,進一步明確政府和民間組織在經濟社會領域中的功能定位,努力創造條件,不斷優化民間組織發展環境,實現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分工明確又相互協作的局面。著力發展、做大做強為社會提供非營利性公益服務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和慈善組織,加快發展社區民間組織,逐步形成社會力量提供公益服務、參與社會救助的組織體系。加大對非法和違法違紀民間組織的查處力度,堅決取締、打擊危害社會穩定和正常經濟社會秩序的非法組黨結社活動。
在突出上述幾項重點工作的同時,還要統籌兼顧,以點帶面,全面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地名管理、殯葬改革、婚姻登記、老齡工作等其他各項民政工作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提升民政工作能力,強化六項措施。
1.繼續爭取并強化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黨委和政府領導對民政工作的重視,是推進現代民政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民政工作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各級民政部門要緊緊圍繞當地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會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站在全局的高度精心謀劃民政工作的發展,擺正位置,找準位置,不斷擴大民政工作的社會影響。民政部門要為黨委和政府當好參謀,適時提出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建設性的建議,積極主動向黨委政府匯報工作思路和措施,爭取更多、更大的支持,不斷推進民政事業向前發展。用顯著的工作成績贏得黨委和政府的重視與信任是各級民政部門打造“強勢民政”的首要之務。
2.統一思想,真抓實干,不斷創新。打造“強勢民政”,必須首先在民政干部職工中統一認識,把干部職工思想統一到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上來,只有廣大干部職工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強勢民政”,為什么要打造“強勢民政”,怎樣打造“強勢民政”,民政人才能夠齊心協力,共同為之奮斗。為此,要在民政系統掀起打造“強勢民政”的宣傳活動,特別是通過學習黨中央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使干部職工深刻認識到打造“強勢民政”與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聯系,從而增強做好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和自覺性。其次,要在全系統形成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把深刻認識化為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各項工作,同時針對變化的形勢和要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開拓新的工作局面。
3.加強民政隊伍建設。民政工作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民政干部隊伍素質的高低對做好民政工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民政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民政干部隊伍的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要下大力氣強化干部隊伍建設。一是要加強民政機關的干部隊伍建設。按照“班長抓班子,班子帶隊伍,隊伍促發展”的要求,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廣泛樹立“愛心、敬業、創新、和諧”的瀘州民政精神,努力建設學習型、創新型、競爭型、廉潔型、節約型、服務型的民政機關,建立起一支積極進取、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兼備的民政干部隊伍,促進民政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變,使民政部門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素質適應民政事業發展的需要,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從長遠看,要逐步提高和改善隊伍素質,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當前要重點把想干事的同志根據其特長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通過人盡其能來開拓新的工作局面。二是要切實加強基層民政組織建設。民政工作的重點在基層,民政工作的根基在基層,民政工作的優勢在基層,民政工作的實效也體現在基層。加強基層民政組織建設是打造“強勢民政”的著力點和關鍵環節。當前瀘州的基層民政工作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但最主要的還是“人”的問題。隨著國家免征農業稅后,作為鄉鎮政府主要任務的“催糧要款”工作隨之消亡,鄉鎮行政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鄉鎮面臨著區劃調整和機構改革,一批鄉鎮干部面臨著下崗或轉崗,而民政工作隨著社會的轉型,鄉鎮政府亟需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民政工作的職能和任務變得越來越重要。民政部門要抓住鄉鎮區劃調整和強化民政職能的機遇,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協調好相關部門關系,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層的民政工作、隊伍建設得到加強。
4.整合民政工作。由于民政工作業務點多線長、面廣量多且各項業務相對獨立性較強的特點決定了民政業務之間常常是各自為陣,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合力,再加上由于認識、工作力量配置等方面的原因,民政業務發展不平衡、整體效益不高的狀況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惑著民政部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政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發生變化,迫切需要整合多元的民政業務,創新運行機制,形成最大合力,充分發揮民政工作的綜合效能和整體優勢,推動民政事業的協調、持續發展。一是根據民政工作的主要特點,可以將多元分散的民政業務整合為社會救助、社會組織、優撫安置、公共事務等四個體系,促使各項民政業務工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隨著社區建設的迅猛發展,需要把民政業務有機融入社區建設當中,以社區為平臺、社區組織為依托、信息技術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提高城市民政工作的整體效益,并以此為突破口,推動整個民政事業的快速發展。三是整合利用民政資源,力求用較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辦較多、較快、較好的事情。如在興建社會福利服務項目時將福利院、光榮院、社區服務中心、退役士兵培訓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服務設施和場所統籌安排,資源共享,使之逐步形成規模效應,服務上檔次,管理上水平。四是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社會心理等管理方法和手段,并結合民政工作實際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現代科學方法,從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人財物資源去實現各項民政工作的特定目標,全面提高民政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5.切實加強民政宣傳工作。加強民政宣傳工作對于擴大民政工作的影響,爭取各級領導、各部門、全社會對民政工作的重視、支持和理解,營造積極向上的民政工作發展環境,激發民政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民政隊伍建設,推動民政事業的發展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各級民政部門的領導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從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服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民政事業的率先發展的高度,認識和開展新形勢下的民政宣傳工作。一是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同報刊、電視臺、電臺等媒體的聯系,注意發揮互聯網、局域網等現代傳媒在民政宣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暢通民政宣傳工作的主渠道。二是緊緊抓住政府重視,百姓關心的城鄉低保、醫療救助、優待撫恤等焦點、熱點問題,適時組織好宣傳報道工作。三是對新頒布的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重大政策、法規,及時在各新聞媒體的顯要位置進行宣傳,保障好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對于群眾反應強烈的難點、熱點問題,及時通過各新聞媒體予以解難釋疑。四是對需要集中全社會之力推進的民政事業,要通過媒體廣泛呼吁,調動社會積極性,動員社會群眾參與社會公共服務事業,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五是抓好民政部門“以民為本、為民解困”、“勤政為民,做百姓貼心人”典型事例的宣傳,使社會各界認識民政、關注民政、理解民政,進而參與、支持、發展民政事業。
6.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當前,民政工作的任務越來越重,而增加人員編制非常困難,加強信息化建設是提高民政管理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方式、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是加快民政事業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的必由之路。增大對信息化建設經費的投入,大力實施以加強民政系統行政管理現代化為目的、與重點民政業務相結合的“數字民政”,不斷完善民政公用政務平臺,建立民政業務基本信息庫,將城市低保、優撫安置、區劃地名、民間組織管理、婚姻登記、救災救濟等基礎工作的各種基本數據及時錄入、更新,隨時掌握工作進程,實現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積極開發向公眾提供廣泛信息服務為目的、與社區建設相結合的“便民工程”,建設集熱線電話、因特網查詢、單鍵呼叫為一體的社區服務信息中心,不斷提高民政工作的管理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宣傳瀘州民政工作,樹立民政勤政、務實、廉潔、高效的良好部門形象。
- 上一篇:新加坡養老發展考察報告
- 下一篇:未來中國養老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