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縣城鎮化的研究及思考

時間:2022-08-15 04:35:00

導語:關于縣城鎮化的研究及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縣城鎮化的研究及思考

城鎮化是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發展戰略,城市化是伴隨著工業化的進步而向前推進的。*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經濟欠發達山區,工業落后,在推進城鎮化方面與經濟發達地區和沿海平原地區顯然更加艱難。如何有效地推進*的城鎮化,已多有高論,本文對*的區域城鎮化作些粗淺的研究。

一、*縣城鎮化的特征

城鎮化是與經濟發展密切聯系的,在封建社會和計劃經濟時代,*的城鎮化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步走上城鎮化道路,并取得較大成效,城鎮化水平有較大提高,*年底,全縣城鎮人口達到68870人。縱觀*城鎮化的發展,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城鎮化起步較晚。中國城鎮的發展是比較早的,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演進帶來的變化,早在*年,清朝政府就頒布了《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規定“人口滿5萬者設鎮,不滿5萬的為鄉?!?年,民國政府也頒布了《縣組織法》,規定“滿100戶以上的集市為鎮?!?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存在著先天不足,農村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人口分散,自然村達2360多個。到上世紀的30年代中期才設立了羅陽、百丈兩個鎮。但在“公社化”時期,又撤了羅陽、百丈兩個鎮建制,以至縣政府所在地羅陽,長期處于自然村落狀態,村莊割據,有城無市。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步建立,*的城鎮才逐步發展起來。*年5月才恢復羅陽鎮建制,*年建立三魁、雅陽、百丈、泗溪四個鎮,1987年建立仕陽鎮,1992年建立司前、筱村、彭溪3個鎮,*年增設了龜湖、西旸兩個鎮,全縣建制鎮總數達到11個。此后,我縣農村人口才慢慢地向城鎮轉移,到*年,全縣城鎮戶籍人口達到了72015人,占總人口的20.13%。由于經濟落后,雖然城鎮的數量發展較快,城鎮的質量卻沒有跟上城鎮化的需要,城鎮工商業的發育和供水、供電、排污、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還相當滯后。

(二)城鎮規模小。在鎮區面積上,受山區地理條件的影響,除縣城以外,其他10個鎮的建成區面積平均不足2平方公里,不如發達地區的一個專業園區的面積。在人口規模方面,全縣34.7萬人口,設立了36個鄉鎮,平均不足1萬人。到*年底,11個鎮,平均人口規模只有1.7萬人??h城所在地羅陽鎮只有39664人,小的鎮只有9200人,少于下洪、東溪、雪溪、鳳洋等鄉的總人口。從經濟規???,*的城鎮都是由鄉改建而來,經濟基礎差。11個鎮*年工業企業總產值只有64926萬元,只占全縣總產值的37%。產值在億元以上的只有羅陽鎮,5000萬元以下的就有泗溪、百丈、筱村、西旸、龜湖、司前、三魁7個鎮,其中,三魁鎮僅有25萬元,大部分鎮沒有工業。

(三)城鎮非農及工商業人口少。山區經濟發展落后,且在計劃經濟時代,“農轉非”控制得很嚴,縣域人口絕大多數是農民。鄉改鎮時,本來都達不到“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超過*人”的標準。鄉改鎮后,又是改名不改“性”,保留著鎮中村,農民沒有隨著“農轉非”。由于人口規模小,城鎮服務業發展空間也小,工商業人口增長緩慢。到*年底,全縣非農業人口只有29622人。這些非農業人口大多在羅陽鎮,有9個鎮的非農業人口至今不到*人。*年9月底,工商部門登記的全縣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為10309人,私營企業從業人員為3544人,加上非農業人口29622人,三項合計全縣非農和工商業人口為43475人,只占總人口的12%。98%是農業人口。這里研究的是縣域城鎮化,不計算外出務工人員的非農化和異地城市化。

二、*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城鎮化的特征來看,雖然建制鎮有了一定的數量,推進城鎮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阻礙城鎮化的問題。

(一)城鎮布局不合理。*雖然區域面積比較廣闊,但人口密度不大,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200人,除了縣城,其他鎮的輻射人口只有3萬左右。西旸、龜湖兩鎮還不到1萬人。城鎮化是以農村人口集聚為主要標志的,沒有較大的人口規模,就沒有了集聚的條件,沒有了集聚的條件,也就沒有城鎮化的發展空間。由此可見,*的小城鎮已設置過多。二是鎮點布局不合理。城鎮的發展需要有能滿足其需要的空間,否則,其發展就缺乏資源支撐。近年來各地城市區劃大調整就是證明。*建制鎮的大小疏密缺乏科學的規劃,有的鎮與鎮之間的空間太小,分布太密集。如三魁鎮與西旸鎮兩鎮中心區之間的距離只有2分鐘的車程,兩鎮之間幾乎無鄉村之隔。百丈鎮與司前鎮之間也只有10分鐘的車程,也已無鄉村之隔。仕陽鎮離三魁鎮很近,沒有明顯的區間特點,而在仕陽片區內又設了個龜湖鎮。推進城鎮化,是為了培育縣以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節點,成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極。這個中心的形成,需要有足夠的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梯級,沒有梯級也就沒有中心。掛果太多,果子就不大。鎮的中心地位不突出,城鎮建設的資源利用率就不高,重復建設增加。

(二)行政區劃單位設置太多。全縣34.7萬人口,按11個鎮分,平均也只有31000余人,卻設立了36個行政區劃單位,平均不到1萬人,25個鄉中,人口5000以下的就有8個,4個鄉的人口還在3000人以下。微量的人口規模,本身就讓城鎮化缺少了人口源流,而鄉政府所在地無疑被定為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些“中心”牽制了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阻礙城鎮化進程。同時,為了自己的發展,又都在千方百計地爭奪有限的資源,造成重復投資,資源浪費。

在現行計劃生育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區域性的人口自然增長是緩慢的,而且欠發達地區的縣域人口還會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農民收入的提高不斷外遷而減少。近年來,我縣的人口態勢就是這樣,從總量看我縣“五普”時的戶籍人口是357723人,到*年末全縣戶籍人口減少到348103人,*年末又減少到347379人。縣域戶籍人口的連年減少,表明我縣人口在外遷,人口遷移順差大。從遷移數量看,*年,全縣遷出人口為5141人,遷入人口為3465人;*年,全縣遷出人口為4975人,遷入人口為3761人;*年,全縣遷出人口為3424人,遷入人口為2574人,都是出大于進。從11個鎮的人口變化看,除羅陽鎮的人口遷移為逆差外,其他鎮均為順差。這就說明我縣的人口總量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增加,而經濟的落后又不可能使現有的農民全都移向城鎮,少量的人口,又設置了過多的行政區劃單位,就顯得僧多粥少,人氣不旺,導致“村村像城鎮,鎮鎮像農村”。

(三)政府對城鎮化的推動力不足。一是在有限的資源配置上36個鄉鎮平均分配,政策上沒有突出鎮為重點,沒有建立起鎮級財政。二是沒有建立城鎮化建設“一盤棋”格局。部門、鄉、鎮各自為陣,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缺乏建設“一盤棋”的有效機制。自“87扶貧攻堅”以來,全縣下山脫貧投入達到10.3億多元,建立了233個下山脫貧點,下山移民達44696人,而這些點大部份分布在各鄉和行政村,安排在鎮建成區的只有17個點。許多下山脫貧點只是新建設的自然村,農民雖然下山了,卻沒有進村、進鎮、進城。安排在鎮建成區的下山脫貧點,又沒有全部用于農民下山,相當部份的下山脫貧建房用地成為城鎮居民的建房用地。下山移民成績大,沒有推動村民城鎮化。這樣的下山脫貧,就農民而言,有一定的意義,但就城鎮化建設而言,沒有發揮作用。同樣,掛鉤扶貧也沒有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多年來,在一些人口極少的鄉村投入了大量的扶貧資金,建設基礎設施,到頭來還得進行下山脫貧、整鄉搬遷。當年砸鍋賣鐵建設起來的希望小學,有的已經閑置。下洪至西旸之間只有10公里,建設了三所中學。三是農民變城鎮居民的轉化成本高。目前,一戶農民到縣城以下的建制鎮落戶,在享受下山脫貧政策的條件下,光是建房子就得花5—10萬元,這還只是個安家經費,而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才是2700多元。一個3口之家,遷入城鎮,光是建房就得透支8—13年的收入。一般農民只得望城興嘆。四是制約城鎮化進程的制度性因素還很多。土地二輪承包后,政府對失地農民的保障制度還不完善,城鎮建設用地的征用難度加大。在地價上城鄉差別太大,農民的土地價值被剝奪。在財政體制上,鎮級政府沒有建立自己的財政。在享受政府公共產品的制度上還存在城鄉差別。戶籍登記上對農民進城還有許多限制。

(四)建制鎮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強。*的鎮大多由鄉改建而來,前身是鄉村,而不是經濟集鎮,好像未足月出生的嬰兒,功能發育不全。

一是產業發育滯后,工業企業少,無法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而城鎮人口少又使三產難發展,農民到城鎮沒事可做,缺乏農民轉市民、一產轉二三產的媒介和平臺。一些農民到城里混了一年,做什么都沒掙錢,增支不增收,還是熟地好安身,又回到村里去。一些農民即使在城鎮買了房子,也因為沒事可干而外出務工。各鎮新房子建了不少,卻不見那萬家燈火的繁榮景象。

二是創業空間小。即使那些富起來的人,想回鄉創業,又沒有良好的平臺,只能異地城市化。人才外走、資金外流、企業外逃已是*多年來的發展困惑。窮者留、富者離,對*城鎮化來說,是資源的流失,是對山區城鎮化的打擊。

三是鎮、鄉差別不大。除了縣城,其他建制鎮與鄉沒有多大的差別。村村像城鎮,鎮鎮像農村。農民到城鎮除了支出增加,得不到實惠,到城鎮生活的積極性不高。使大部分農民有了錢也只在自己的村里建房,不到城鎮買房。

由于城鎮對農民缺乏吸引力,幾年來我縣城鎮人口一直在減少。*年,全縣城鎮戶籍人口為72015人,*年底,城鎮人口降到68870人。11鎮建成區人口除6個略增外,其他都在減少。

從人口變化看,我縣農村人口一直在不斷地轉移。*年以來,全縣36個鄉鎮有28個鄉鎮的戶籍人口在減少,到*年底,共減少了16745人,這是人口轉移的結果。我縣*年的戶籍人口為357723人,*年到*年末,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的絕對數為7500人,縣外遷入人口為9800人,如果沒有遷出,我縣*年末的總人口應為375023人,而全縣*年末的實際戶籍人口為347379人,減少了27644人,扣除*年后珊溪水庫移民485人,實際轉移了27159人。但這些人口很少轉移到我縣城鎮。11個鎮有5個鎮的建成區人口都在下降,全縣鎮建成區總人口也在減少,可見我縣農村人口大多轉移到縣外。

(五)鎮、村混合現象嚴重。11個鎮的建成區內,居民委員會只有11個,其中雅陽、仕陽、彭溪3個鎮還沒有建立居委會;司前、百丈、泗溪、龜湖、三魁、西旸6個鎮各1個居委會。各鎮的建成區內仍保留著行政村的組織形態??h城羅陽鎮雖然建立了5個居委會,但建成區內也還保留著“四內四外”八個行政村。鎮建成區內行政村的保留,雖然不影響城鎮人口比重的增長,但因村、居管理體制的不同,特別是建成區內集體土地的存在,對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是很大的阻礙。

三、推進*城鎮化的策略與思考

*縣推進城鎮化,必須充分認識自己地理上是山區,經濟上欠發達,人口規模小的特點,著力增強“三力”,即政府的推動力,城鎮的吸引力,農民的向心力。

(一)實事求是,正確認識我縣城鎮化水平。農村城鎮化是指一個區域由農村逐步變為城鎮、農民逐步變為市民的動態過程。其在就業結構上表現為,由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人口先向第二產業,接著又向第三產業為主的城市人口轉化;在空間上表現為,由分散的鄉村居住地向城鎮集中;在人居環境上表現為,包括教育、科技、住宅等社會性基礎設施和供水、供電、交通、電信等工程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目前對我縣的城鎮化水平多有論斷,認為已達到30%以上,本文認為過于樂觀。

一是城鎮人口少。1999年國家統計局城鄉劃分規定:“建制鎮人口是指鎮轄全部居委會人口和鎮政府駐地城區建設延伸到的村委會區域人口。”*年底全縣城鎮建成區人口才是68870人,只占總人口的20%。

二是非農和工商業人口少。*年,民政部規定的建鎮標準是:2萬人以上的鄉,政府駐地的非農業人口達到10%以上,2萬人以下的鄉,政府駐地的非農業人口超過*人的,可以建鎮。*年9月底,全縣非農和工商業人口為43475人,只占總人口的12%。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羅陽鎮,其他鎮政府駐地的非農業人口都不足*人。

三是產業發育差。二三產業落后,一些鄉鎮幾乎沒有工業。*年11鎮工業企業總產值和*年9月底,工商部門登記的六個片區的個體工商業、企業發展情況都說明我縣城鎮產業發展還處于相當落后的局面。

*年11鎮工業企業總產值(萬元)

羅陽鎮18327;司前鎮4065;百丈鎮527;筱村鎮850;泗溪鎮60;彭溪鎮8163;雅陽鎮5162;仕陽鎮7365;龜湖鎮4600;三魁鎮25;西旸鎮3954

數據來源:《*年*統計年鑒》

*年9月底,工商部門登記的六個片區的個體工商業、企業發展情況。

羅陽片二鎮七鄉企業數435個體工商戶數3099;雅陽片二鎮四鄉企業數120個體工商數675;仕陽片二鎮二鄉企業管數103個體工商數558;司前片二鎮四鄉企業數68個體工商數411;三魁片二鎮五鄉企業數70個體工商數936;泗溪片一鎮三鄉企業數73個體工商數845。

四是城鎮功能弱。教育、科技、住宅等社會性基礎設施和供水、供電、排污、交通、電信等工程性基礎設施還不完善,4個鎮沒有供水站,像泗溪鎮等一些鎮的供水設施還是以村為單位各自為政,7個鎮沒有垃圾處理站,一些鎮仍以集市形式進行經濟交流。

(二)整合資源,科學調整我縣城鎮布局。建鎮標準有兩項人口參照值,一項是總人口,以*0人為參照值;二是非農業人口,以*人為參照值。這就要求城鎮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和非農的比重。*年底,浙江全省建制鎮的數量比1998年減少了251個。這說明,全省各地在不斷地調整城鎮區劃和規模,以此增強城鎮的功能和實力。*卻自1992年以來,除西旸、龜湖鄉改鎮外,行政區劃一直未按城鎮化的需要進行調整?!墩憬∞r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綱要》要求,縣級城鎮化水平(城鎮人口比重)要達到45%以上。溫州要在2015年提前基本實現農村現代化。按城鎮化水平45%標準,*要有15萬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鎮。而現在11個鎮的平均人口只有1.7萬人,總人口只有18.7萬人,鄉的人口總數接近一半,按目前的城鎮化速度,要達到城鎮化的階段目標難以實現。人口分散、經濟落后的*,推進農村城鎮化,更需要整合資源,對*現行的鄉鎮布局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

1、使城鎮布點合理化。要制定和完善*城鎮體系規劃,加大鄉鎮行政區劃的調整力度,使城鎮的布局更加合理。*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區域格局是比較明顯的,即羅陽、司前、筱村、泗溪、雅陽、彭溪、仕陽、三魁八個自然片區。這八個片區在自然環境、經濟特色、文化氛圍等也都形成了其特有的個性。因此,我縣的11個鎮可以按照這樣的自然片區進行調整,減至8個鎮。百丈鎮雖然有戶籍人口10379人,鎮建成區人口1114人,但常年在家的卻廖廖無幾,成為一座空鎮,被諷喻為“干部比群眾多”的鎮。可并入司前鎮;西旸鎮離三魁鎮太近,且人口規模太小,其周邊鄉村的居民愿意融入三魁而不愿融入西旸,兩鎮尤如一對并蒂的瓜,互相擠壓,長不圓滿,可以并入三魁鎮;龜湖鎮雖然礦產資源豐富,但屬于*的地緣邊界,人口規模不到1萬人,缺乏人口資源,同時吸聚人口功能不強,鎮區人口大幅減少,可以并入仕陽鎮。推進城鎮化要注重城鎮功能的強化,質量的提高,以此推動人口的集聚。不能以城鎮數量的增加來推進城鎮化,在*建設城鎮群,只能是增加重復建設,浪費資源。

2、使城鎮地位中心化。提升城鎮在一定區域的中心地位,是推進城鎮化的關鍵。要對城鎮周邊的鄉和人口規模小的鄉進行撤并,減少行政區劃層次,擴大鎮轄區,增強城鎮人口集聚和擴大城鎮人口規模的潛力。使每個鎮的輻射人口達到4萬人以上,鎮區人口達到2萬人以上,增強城鎮活力。要削弱鄉級對城鎮化的牽制力,撤并縣城周圍和人口在6000人以下的鄉,突出中心。要拉開鎮、鄉差距。水有落差才能流動,人有差距才有追求,鎮鄉有差距才能拉動農民向城鎮轉移。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也是讓部分鄉村逐步衰敗和消失的過程。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就不能面面具到,平均用力,把有限的資源向城鎮集中,突顯城鎮的中心地位,形成“縣城---建制鎮---村”的梯次格局。集中精力加強城鎮建設,重點推進城鎮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上,要堅持重扶鎮輕扶鄉,扶中心村不扶自然村的原則,拉開鎮、鄉、村級差,從而使農民向往城鎮,移向城鎮。

(三)激活機制,增強城鎮化動力源泉。推進城鎮化,機制是動力。在推進我縣城鎮化進程中,要努力激活城鎮化建設的六大機制,使城鎮化建設有不絕的動力。首先要激活戶籍管理機制。徹底拆除戶籍籬笆,進一步放寬戶籍登記制度,對沒有固定住所和穩定職業的常住人口,也應允許他們到城鎮登記,放開投靠限制。其次要激活減輕農民的轉化成本機制。允許農民通過置換的形式獲取城鎮建房用地;在進城審批建房方面允許享受下山脫貧等優惠政策。鼓勵遷入城鎮的農村居民退宅還田,給予還田者以經費補助。對于初進城鎮的農民,在經商、就業方面給予支持。三是要激活社會保障機制。遷入城鎮的人口,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使進城鎮農民貧有所濟,老有所養,幼有所學,無后顧之憂。四要激活城鎮建設社會化機制。據銀行的統計,*年1至9月底,全縣儲蓄存款余額達152121萬元,同比增加了7679萬元;而目前,我縣民間借貸活躍,規模在4億元以上。可見,我縣也有比較可觀的民間資金,但缺乏投資渠道,資金外流嚴重。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建設,把一切可以經營的城鎮建設項目全面推向社會,推向市場,讓有一定積累的富起來的農民和個體工商戶在城鎮有業可創,有利可圖。五要激活農村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民放棄土地,允許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通過合理轉讓,推進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分工,推進農業產業化。使農村的富余勞動力成為農村多余勞動力,真正從農業分離出來,演變成工商業者,向城鎮集聚。六要激活城鎮建設“一盤棋”機制。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做好城鎮化發展規劃,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在基礎設施建設、下山脫貧、下山移民、地質災害點移民安置等方面,與推進城鎮化相結合,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各條戰線合力推進城鎮化。

(四)改名換“性”,推進城鎮建成區村改居。要對城鎮建成區的農民實施“變性”。對城鎮中的村實行村改居,使建成區的農民非農化。實行村改居,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各地都在大力推進。在城鎮化建設上,我縣已經錯過了*年以來的新一輪高速城鎮化的時機,不能再錯過村改居的時機。要對城鎮規劃區內,人均耕地不到0.2畝的村和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不從事農業勞動的村,進行村改居。把這些村的集體土地經過征用轉為國有土地,把村民整體轉為城鎮居民,實行建新退舊制度,收回私房產權,進行舊村改造,提高城鎮化水平。

(五)改善交通,營造*區位優勢。交通落后是山區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沒有便捷的交通就難以發展工業企業。“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曾在農村流行。改革開放以來,改善交通條件,始終是各地發展的戰略重點。*要發展,交通是關鍵。要緊抓溫州市實施2小時交通圈戰略的機遇,克服困難,早日建成新58省道;要緊抓全省縣縣通高速的戰略機遇,爭取龍麗溫高速*段早日建設,使*盡快融入溫州經濟圈,杭州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與發達地區親密接觸。同時改善*西部交通狀況,變死胡同為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營造*區位優勢。

(六)立足特色,培育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一要立足自己的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一般而言,山區發展大工業是比較難的,但并不是無可作為。山區有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勞動力富余的人力優勢、地廣人稀的土地優勢。優質的茶葉、獨特的輝綠巖、稀有的氡泉、豐富的葉臘石,是*的特色。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要立足這些特色開發和培育自己的特色產業。二是要持之以恒地培育特色產業。政府在發展縣域經濟問題上,要搞接力賽,不要搞擊劍術。竹木制品、茶葉、輝綠巖、葉臘石、烏巖嶺、氡泉,是*的品牌。要看準市場,長遠規劃,長期打造,一門心思地去做響這些品牌,做大這些產業。浮云聚集,必成氣候。改變樣樣有點,自給有余,規模不足,粗放經營的局面。三要以企業模式經營縣域經濟。一個企業,要立足于激烈競爭的市場,必定要樹立品牌,不斷創新,積極營銷。*是一個山區小縣,年經濟總量不如一個大企業,但有自己的經濟要素資源,為什么就不能像經營企業一樣去經營一個縣,把縣域經濟做強呢?

城鎮化本身是個經濟問題,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而推進的,興業是城鎮化的保證,沒有產業,城鎮就沒有經濟支撐。只有產業的發展,才能促進社會分工,帶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才能促進人口的集聚,推進城鎮化。

(七)開辟腹地,把*建成為山海經濟交流中心。一個經濟發達的地方必然是四通八達的地方,與周邊地區廣泛交流的地方。*目前只有東、南、北三向通道,西面還是死胡同,在溫州經濟圈內成了終點站,嚴重制約著*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要改善*與慶元等西部鄰縣的交通條件,擴大*與西部各鄰縣之間的往來,開辟經濟發展腹地。

浙西南的龍泉、慶元,閩北的政和、松溪、浦城都是山區特色產品的生產基地。浦城是閩浙贛邊的商品城,龍泉的工藝品舉世聞名。這些縣市有著100余萬的人口和100余億的工業產值。長期以來,溫州人特別是*人與上述縣市素有往來。而*與慶元只有一山之隔,雖然慶元也只是個山區小縣,但如能改善*與慶元的交通狀況,這些內陸山區就會加強與溫州經濟中心的聯系,其物流、人流、資金流就會改變現在的路線和流向,流經*,給*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廣闊的腹地和經濟空間。使*成為內陸與沿海交流的樞鈕,促進*工業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吸納周邊縣區人口,加快我縣的城鎮化。

要提升*在溫州經濟圈的區域定位。長期以來,由于交通落后,*一直只把自己作為溫州經濟的附屬區來思考。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應提升一下自己的空間定位。不能只做溫州的附屬區,而要建設成為溫州經濟圈的一個發展極。城市的產業轉移已經開始,綠色經濟的地位不斷提升,福建省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處在溫州經濟區的邊緣,只要改善與西部鄰縣的交通條件,*就是一個四通八達,面向溫州發達地區,左右有麗水、寧德,后有閩浙贛邊為依托的山海協作中心區,成為溫州經濟區的一個發展極,就能夠實現。就能帶來人口的機械增長和縣域人口的集聚,加快*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