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

時間:2022-04-26 11:36:51

導語: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按照省、市關于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統一部署要求,扎實推進我縣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結合全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依法治污、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強化排污口設置管理,建立健全責任明晰、設置合理、管理規范的排污口長效監督管理機制,水陸統籌,以水定岸,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綠色發展,為建設美麗做出積極貢獻。

二、目標任務

全面摸清我縣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放現狀,形成入河排污口名錄及“一口一策”問題清單,到2021年底,完成汀江、閩江支流、贛江支流(古城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進一步完善長效監管機制,建立健全排查、監測、溯源、整治、監管等工作規范體系,實現入河排污口看得見、可測量、有監控,確保我縣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三、排污口分類

根據排污口責任主體的單位性質、規模和隸屬關系等,將排污口分為五種類型:

1.企事業單位排污口。含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規模化水產養殖場、礦山及尾礦庫、港口碼頭等排污口。

2.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包括城鎮、工業園區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

3.城鎮及園區雨洪排口。包括城鎮、工業園區及其他各類園區雨洪排口。

4.農田排口。包括各類農田灌區退水口、規模化經營的農田退水口。

5.其他排口。包括規模以下畜禽、水產養殖場排口,尚未截污納管的城鎮生活污水排口,農村污水和雨洪排口,其他農田排口等。

四、工作任務和時間安排

(一)全面排查溯源,建立三個“清單”

1.入河排污口名錄清單。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是本轄區內實施排污口排查的責任主體,應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按照“有口皆查、有水皆查、應查盡查”要求,組織開展深入排查,全面摸清掌握本轄區內各類排污口的數量及分布、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等信息,建立入河排污口名錄清單。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盡快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完成時限:2021年6月底前)

2.排污口責任主體清單。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要逐一確定排污口責任主體,建立責任主體清單。對于有明確的使用權人和所有權人的排污口,使用權人和所有權人相同的,由其作為責任主體;使用權人和所有權人不一致的,按“損害擔責”原則由使用權人作為第一責任主體,所有權人應配合第一責任主體進行整治。對于尚無明確的使用權人和所有權人的排污口,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要組織開展溯源工作,查明排污口的使用權人和所有權人并確定其責任主體。經溯源后仍無法確定使用權人和所有權人,或無法分清責任的排污口,由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作為責任主體。責任主體負責排污口整治、規范化建設和維護管理等工作。(完成時限:2021年6月底前)

3.污染源清單。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要按照“邊排查、邊監測”的要求,在全面排查的基礎上,對擬保留的入河排污口同步開展水質水量監測,監測方式分為人工監測和自動監測,有開展監督性監測和安裝水質在線監測的,可直接使用其監測數據。監測指標在水量、水溫、pH值、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總磷、總氮的基礎上,還要針對入河排污口的污染源類型及下游斷面或水功能區的要求,適當增加相關監測指標。結合現場排查、日常巡查等方式,逐一查明入河排污口污水來源、主要污染原子、流量流速等信息,建立污染源清單。(完成時限:2021年7月底前)

(二)實施分類整治,完成三個“一批”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要按照“取締一批、合并一批、規范一批”的要求,制定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及整治實施方案,明確整治目標要求、責任單位、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分類開展整治。

1.依法取締一批。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在生態保護紅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區城內設置的排污口,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責令拆除、關閉或者恢復原狀。要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對上述區域劃定前已經存在于區域內、暫時難以遷建的排污口,由縣級人民政府制定實施整治措施,確保相關區域水生態環境安全。(完成時限:2021年9月底前)

2.清理合并一批。對于城鎮污水收集管網覆蓋范圍內存在的各類排污口,其排放的污水能夠被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有效處理的,均予以清理合并,污水通過截污納管由集中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工業企業應布局在工業園區,園區內企業現有排污口均予以清理合并,通過截污納管由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統一收集處理;其中,含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工業廢水應分類收集,并按規定在車間或車間處理設施排放口處理達標后排入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暫不具備入園條件的工業企業,原則上只保留一個排污口。加快污水、雨水管網和必要的調蓄處理設施建設,盡早實現城市、園區污水和初期雨水全收集、全處理。(完成時限:2021年10月底前)

3.規范整治一批。對保留的排污口要按照有利于明晰責任、有利于維護管理、有利于環境監督的要求開展規范化整治。原則上一個排污口只對應一個排污單位,對存在私搭亂接、借道排污等情況的排污口,組織清理排污管線違規接入的支管、支線;對確需多個排污單位共用一個排污口的,各排污單位應在排水匯入排污管線前安裝必要的監測計量設施,便于分清各自責任。對存在布局不合理、設施老化破損、排水不暢、檢修維護難等問題的排污口和排污管線,應有針對性地采取調整排污口位置、排污管線走向、更新維護設施、設置必要的檢查井等措施進行整治。排污口設置應當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并在明顯位置樹標立牌,便于采集水樣、計量監測和現場監督檢查。(完成時限:2021年12月底前)

(三)規范設置審核,嚴格執法檢查和監督管理

1.規范設置審核。企事業單位排污口、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實行設置審核制;城鎮及園區雨洪排口、農田排口實行備案制;其他排口不納入審批管理。各地要按照《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審核》和《省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核補辦手續類有關說明(暫行)》要求,完善入河排污口相關設置審核手續。生態環境局要將行政區內入河排口的審核備案信息向社會公開并適時更新。

2.加強監督管理。生態環境局應會同相關部門,對照排污口名錄清單和責任主體清單,通過核發排污許可證等措施,逐一明確排污口責任主體自行監測、信息公開等要求。定期對企事業單位、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開展監督性監測,水生態環境質量較差的地方應適當加大監測頻次。對于僅接納一家排污單位排水的排污口,按現行規定在排污單位廠區邊界開展監督性監測,結果作為判斷排污單位是否達標的主要依據,對入河排污口開展不定期查抽測,結果用于校核排污單位達標放情況。城鎮及園區雨洪排口、農田排口及其他排口納入生態環境日常監督管理,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有關單位。

3.嚴格環境執法。加大排污口環境執法力度。對未經同意設置或不按規定排污的行為,依法予以處罰。對私設暗管接入他人排污口等逃避監管的行為,依法予以嚴厲查處。對因他人借道排污導致排放異常,排污口責任主體履職盡責且能夠自證清白的,予以減輕或免除處罰。排污單位應當對所屬的排污管道負責,定期開展巡查維護,發現他人借道排污等情況,應立即向生態環境部門報告并留存證據。

五、職責分工

按照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及《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委發〔2017〕23號)有關要求,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有關單位,各園區管委會要嚴格按照屬地管理和職責分工,共同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一)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職責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是本轄區入河排污口排查與整治工作的責任主體,應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全面組織開展轄區入河排污口排查,建立本轄區入河排污口名錄,開展監測、溯源工作,推動整治工作深入開展。

(二)縣直有關部門職責

1.生態環境局為入河排污口整治牽頭部門,負責督促指導各鄉(鎮)、園區落實“查、測、溯、治、管”各項重點任務,統籌全縣入河排污口監測工作,實施統一調度,收集、整合入河排污口相關資料,建立縣級入河排污口名錄,加快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長效機制。

2.縣河長辦負責組織協調各級河長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配合做好各行業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

3.縣住建局負責提供排查范圍內市政污水管網相關資料,督促指導完成本行業相關的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

4.縣城市管理局負責提供排查范圍內市政雨水管網相關資料,督促指導完成本行業相關的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

5.縣水利局負責提供排查范圍內閘壩、泄洪口、排洪箱涵、溢流口等相關資料,督促指導完成本行業相關的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

6.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提供農田入河退水口、水產、畜禽、灌溉等資料,督促指導完成本行業相關的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

7.縣財政局負責為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8.縣商務局、縣工信局分別負責指導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省級以下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內企業提供工業企業清單,包括位置信息、行業類別等,督促指導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內工業企業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

9.縣國資委督促指導下屬的國有企業主動提供涉及排查范圍內排污口信息,督促指導下屬企業完成相關的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園區管委會等屬地或主管部門(單位)對排污口設置管理工作要抓好落實。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對排污口的統一監督管理。工信、商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建、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應急管理等部門要認真落實“一崗雙責”,履行行業治理主體職責,做好相關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工作。加強對排污口設置管理工作的領導,明確目標任務,壓實各方責任,切實做好排污口排查整治及日常管理工作;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二)強化督導調度。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要嚴格落實入河排污口問題“銷號”制度,核實、完善“已整治”排污口信息。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將納入2021年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并實行“一月一調度”工作機制,并適時對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進展情況開展督促檢查。對整治不力、水質未達標的予以通報批評。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于每月5日前更新、上報《調度表》(見附件),并及時按照“現場排查情況、水質監測情況、溯源結果、整改措施”四個方面做好工作臺賬。相關“一口一策”檔案情況于2021年12月底前報送生態環境局。

(三)加強公眾參與。加強生態文明理念宣傳,引導公眾投身美麗河湖建設,加大排污口管理政策的宣傳普及力度,增強公眾對污染物排放的監督意識。排污口責任主體要通過標識牌、顯示屏、網絡媒體等渠道主動向社會公開排污口相關信息。生態環境局要通過政府網站、政務新媒體等平臺,公開并定期更新排污口監督管理相關信息。建立完善公眾監督舉報機制,鼓勵公益組織、社會公眾舉報身邊的排污口違法行為,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協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四)建立健全監管長效機制。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要完善入河排污口監管制度,建立動態管理臺帳。河長辦、工信、商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應急管理等部門要加強聯動協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入河污染源監管合力,逐步推動入河污染源全過程管理。建立入河排污口監管與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管理的聯動與信息共享機制。提升入河排污口監管能力,加強入河排污口的監督性監測和規范化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