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風險管理范文
時間:2023-08-31 17:02: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流程風險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預算管理;風險分析;預算考核
一、全面預算管理業務的主要內容及流程
(一)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全面預算管理已經成為現代化企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過業務、資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確適度的分權授權,戰略驅動的業績評價等,來實現企業的資源合理配置并真實的反映出企業的實際需要,進而對作業協同、戰略貫徹、經營現狀與價值增長等方面的最終決策提供支持。全面預算管理是能把組織的所有關鍵問題融合于一個體系之中的重要管理控制方法之一。全面預算管理不僅僅是控制成本的作用,在提升企業戰略管理能力、高效利用企業的資源、提高監控與考核力度、提升收入和節約成本、提高企業經營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全面預算管理的主要內容
全面預算依據企業決策方案的要求,對銷售、生產、分配以及籌資等活動確定明確的目標。主要表現為預計資產負債表、預計損益表、預計現金流量表等一套預計的財務報表及其附表,借以預計未來期間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三)全面預算管理的主要流程
全面預算管理包括了從預算啟動、預算編制、預算執行與控制、預算反饋與分析、預算調整、預算考核、預算總結等內容。
二、全面預算管理流程中面臨的主要風險分析
對全面預算管理業務風險的分析,主要是圍繞該業務流程中的各項目標的實現進行的。
(一)預算編制階段
預算編制是企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起點。預算編制環節的主要風險是:
第一,預算編制以財務部門為主,業務部門參與度較低,可能導致預算編制不合理,預算管理責、權、利不匹配;預算編制范圍和項目不全面,各個預算之間缺乏整合,可能導致全面預算難以形成。
第二,預算編制所依據的相關信息不足,可能導致預算目標與戰略規劃、經營計劃、市場環境、企業實際等相脫離;預算編制基礎數據不足,可能導致預算編制準確率降低。
第三,預算編制程序不規范,橫向、縱向信息溝通不暢,可能導致預算目標缺乏準確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四,預算編制方法選擇不當,或強調采用單一的方法,可能導致預算目標缺乏科學性和可行性。
第五,預算目標及指標體系設計不完整、不合理、不科學,可能導致預算管理在實現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促進績效考評等方面的功能難以有效發揮。
第六,編制預算的時間太早或太晚,可能導致預算準確性不高,或影響預算的執行。
第七,全面預算未經適當審批或超越授權審批,可能導致預算權威性不夠、執行不力,或可能因出現重大差錯、舞弊而導致損失。
(二)預算執行階段
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
第一,缺乏嚴格的預算執行授權審批制度,可能導致預算執行隨意;
第二,預算審批權限及程序混亂,可能導致越權審批、重復審批,降低預算執行效率和嚴肅性;預算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監控,可能導致預算執行不力,預算目標難以實現;
(三)預算反饋與分析階段
缺乏健全有效的預算反饋和報告體系,可能導致預算執行情況不能及時反饋和溝通,預算差異得不到及時分析,預算監控難以發揮作用。
(四)預算調整
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預算調整依據不充分、方案不合理、審批程序不嚴格,可能導致預算調整隨意、頻繁,預算失去嚴肅性和“硬約束”。
(五)預算考核
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預算考核不嚴格、不合理、不到位,可能導致預算目標難以實現、預算管理流于形式。其中,預算考核是否合理受到考核主體和對象的界定是否合理、考核指標是否科學、考核過程是否公開透明、考核結果是否客觀公正、獎懲措施是否公平合理且能夠落實等因素的影響。
三、主要的風險管理措施
(一)預算編制階段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全面性控制。一是明確企業各個部門、單位的預算編制責任,使企業各個部門、單位的業務活動全部納入預算管理;二是將企業經營、投資、財務等各項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納入預算編制范圍,形成由經營預算、投資預算、籌資預算、財務預算等一系列預算組成的相互銜接和勾稽的綜合預算體系。
第二,編制依據和基礎控制。一是制定明確的戰略規劃,并依據戰略規劃制定年度經營目標和計劃,作為制定預算目標的首要依據,確保預算編制真正成為戰略規劃和年度經營計劃的年度具體行動方案;二是深入開展對企業外部環境的調研和預測,包括對企業預算期內客戶需求、同行業發展等市場環境的調研,以及對宏觀經濟政策等社會環境的調研,確保預算編制以市場預測為依據,與市場、社會環境相適應;三是深入分析企業上一期間的預算執行情況,充分預計預算期內企業資源狀況、生產能力、技術水平等自身環境的變化,確保預算編制符合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客觀實際;四是重視和加強預算編制基礎管理工作,包括歷史資料記錄、定額制定與管理、標準化工作、會計核算等,確保預算編制以可靠、翔實、完整的基礎數據為依據。
第三,編制程序控制。企業應當按照上下結合、分級編制、逐級匯總的程序,編制年度全面預算。其基本步驟及其控制為:一是建立系統的指標分解體系,并在與各預算責任中心進行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分解下達初步預算目標;二是各預算責任中心按照下達的預算目標和預算政策,結合自身特點以及預測的執行條件,認真測算并提出本責任中心的預算草案,逐級匯總上報預算管理工作機構;三是預算管理工作機構進行充分協調、溝通,審查平衡預算草案;四是預算管理委員會應當對預算管理工作機構在綜合平衡基礎上提交的預算方案進行研究論證,從企業發展全局角度提出進一步調整、修改的建議,形成企業年度全面預算草案,提交董事會;五是董事會審核全面預算草案,確保全面預算與企業發展戰略、年度生產經營計劃相協調。
第四,編制方法控制。企業應當本著遵循經濟活動規律,充分考慮符合企業自身經濟業務特點、基礎數據管理水平、生產經營周期和管理需要的原則,選擇或綜合運用固定預算、彈性預算、滾動預算等方法編制預算。
第五,預算目標及指標體系設計控制。一是按照“財務指標為主體、非財務指標為補充”的原則設計預算指標體系;二是將企業的戰略規劃、經營目標體現在預算指標體系中;三是將企業產、供、銷、投融資等各項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內容都納入預算指標體系;四是將預算指標體系與績效評價指標協調一致;五是按照各責任中心在工作性質、權責范圍、業務活動特點等方面的不同,設計不同或各有側重的預算指標體系。
第六,預算編制時間控制。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規模大小、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復雜性、預算編制工具和熟練程度、全面預算開展的深度和廣度等因素,確定合適的全面預算編制時間,并應當在預算年度開始前完成全面預算草案的編制工作。
第七,企業全面預算應當按照《公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企業章程、以及上級單位的有關要求報經審議批準。
(二)預算執行控制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加強資金收付業務的預算控制,及時組織資金收入,嚴格控制資金支付,調節資金收付平衡,防范支付風險。
第二,嚴格資金支付業務的審批控制,及時制止不符合預算目標的經濟行為,確保各項業務和活動都在授權的范圍內運行。企業應當就涉及資金支付的預算內事項、超預算事項、預算外事項建立規范的授權批準制度和程序,避免越權審批、違規審批、重復審批現象的出現。對于預算內非常規或金額較大事項,應經過較高的授權批準層(如總經理)審批。對于超預算或預算外事項,應當實行嚴格、特殊的審批程序,一般須報經總經理辦公會或類似權力機構審批;金額較大的,還應報經預算管理委員會或董事會審批。預算執行單位提出超預算或預算外資金支付申請,應當提供有關發生超預算或預算外支付的原因、依據、金額測算等資料。
第三,建立預算執行實時監控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預算執行中的偏差。確保企業辦理采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成本費用、工程項目、對外投融資、研究與開發、信息系統、人力資源、安全環保、資產購置與維護等各項業務和事項,均符合預算要求;對于涉及生產過程和成本費用的,還應嚴格執行相關計劃、定額、定率標準。
第四,建立重大預算項目特別關注制度。對于工程項目、對外投融資等重大預算項目,企業應當密切跟蹤其實施進度和完成情況,實行嚴格監控。對于重大的關鍵性預算指標,也要密切跟蹤、檢查。
第五,建立預算執行情況預警機制,科學選擇預警指標,合理確定預警范圍,及時發出預警信號,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有條件的企業,應當推進和實施預算管理的信息化,通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手段控制和監控預算執行,提高預警與應對水平。
(三)預算分析
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預算分析不正確、不科學、不及時,可能削弱預算執行控制的效果,或可能導致預算考評不客觀、不公平;對預算差異原因的解決措施不得力,可能導致預算分析形同虛設。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企業預算管理工作機構和各預算執行單位應當建立預算執行情況分析制度,定期召開預算執行分析會議,通報預算執行情況,研究、解決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
第二,企業應當加強對預算分析流程和方法的控制,確保預算分析結果準確、合理。預算分析流程一般包括確定分析對象、收集資料、確定差異及分析原因、提出措施及反饋報告等環節。企業分析預算執行情況,應當充分收集有關財務、業務、市場、技術、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資料,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用比率分析、比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從定量與定性兩個層面充分反映預算執行單位的現狀、發展趨勢及其存在的潛力。
第三,企業應當采取恰當措施處理預算執行偏差。企業應針對造成預算差異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因內部執行導致的預算差異,應分清責任歸屬,與預算考評和獎懲掛鉤,并將責任單位或責任人的改進措施的實際執行效果納入業績考核;因外部環境變化導致的預算差異,應分析該變化是否長期影響企業發展戰略的實施,并作為下期預算編制的影響因素。
第四,建立健全預算執行情況內部反饋和報告制度,確保預算執行信息傳輸及時、暢通、有效。預算管理工作機構應當加強與各預算執行單位的溝通,運用財務信息和其他相關資料監控預算執行情況,采用恰當方式及時向預算管理委員會和各預算執行單位報告、反饋預算執行進度、執行差異及其對預算目標的影響,促進企業全面預算目標的實現。
(四)預算調整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明確預算調整條件。由于市場環境、國家政策或不可抗力等客觀因素,導致預算執行發生重大差異確需調整預算的,應當履行嚴格的審批程序。企業應當在有關預算管理制度中明確規定預算調整的條件。
第二,強化預算調整原則。一是預算調整應當符合企業發展戰略、年度經營目標和現實狀況,重點放在預算執行中出現的重要的、非正常的、不符合常規的關鍵性差異方面;二是預算調整方案應當客觀、合理、可行,在經濟上能夠實現最優化;三是預算調整應當謹慎,調整頻率應予以嚴格控制,年度調整次數應盡量少。
第三,規范預算調整程序,嚴格審批。調整預算一般由預算執行單位逐級向預算管理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詳細說明預算調整理由、調整建議方案、調整前后預算指標的比較、調整后預算指標可能對企業預算總目標的影響等內容。預算管理工作機構應當對預算執行單位提交的預算調整報告進行審核分析,集中編制企業年度預算調整方案,提交預算管理委員會。預算管理委員會應當對年度預算調整方案進行審議,根據預算調整事項性質或預算調整金額的不同,根據授權進行審批,或提交原預算審批機構審議批準,然后下達執行。企業預算管理委員會或董事會審批預算調整方案時,應當依據預算調整條件,并考慮預算調整原則嚴格把關,對于不符合預算調整條件的,堅決予以否決;對于預算調整方案欠妥的,應當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研究改進方案,并責成預算管理工作機構予以修改后再履行審批程序。
(五)預算考核
第一,建立健全預算執行考核制度。一是建立嚴格的預算執行考核制度,對各預算執行單位和個人進行考核,將預算目標執行情況納入考核和獎懲范圍,切實做到有獎有懲、獎懲分明。二是制定有關預算執行考核的制度或辦法,并認真、嚴格地組織實施。三是定期組織實施預算考核,預算考核的周期一般應當與年度預算細分周期相一致,即一般按照月度、季度實施考評,預算年度結束后再進行年度總考核。
第二,合理界定預算考核主體和考核對象。預算考核主體分為兩個層次:預算管理委員會和內部各級預算責任單位。預算考核對象為企業內部各級預算責任單位和相關個人。界定預算考核主體和考核對象應當主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上級考核下級原則,即由上級預算責任單位對下級預算責任單位實施考核;二是逐級考核原則,即由預算執行單位的直接上級對其進行考核,間接上級不能隔級考核間接下級;三是預算執行與預算考核相互分離原則,即預算執行單位的預算考核應由其直接上級部門來進行,而絕不能自己考核自己。
第三,科學設計預算考核指標體系。應主要把握以下原則:預算考核指標要以各責任中心承擔的預算指標為主,同時本著相關性原則,增加一些全局性的預算指標和與其關系密切的相關責任中心的預算指標;考核指標應以定量指標為主,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輔之以適當的定性指標;考核指標應當具有可控性、可達到性和明晰性。
第四,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實施預算考核。一是考核程序、標準、結果要公開。企業應當將全面預算考核程序、考核標準、獎懲辦法、考核結果等及時公開。二是考核結果要客觀公正。預算考核應當以客觀事實作為依據。預算執行單位上報的預算執行報告是預算考核的基本依據,應當經本單位負責人簽章確認。企業預算管理委員會及其工作機構定期組織預算執行情況考核時,應當將各預算執行單位負責人簽字上報的預算執行報告和已掌握的動態監控信息進行核對,確認各執行單位預算完成情況。必要時,實行預算執行情況內部審計制度。三是獎懲措施要公平合理并得以及時落實。
篇2
郵儲銀行風險管理的基礎內容設計自從1988年7月巴塞爾委員會公布了著名的“巴塞爾資本協議”,提出統一的風險加權式資本衡量標準,并逐步將結算和市場風險等納入資本衡量系統后,許多銀行風險管理的實踐表明,任何一家銀行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都必須持之以恒地開展風險管理基礎建設的探索和創新。郵儲銀行風險管理的基礎內容,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也很廣泛,但根據其對銀行風險管理影響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概括為9個方面:管理理念、組織架構、制度建設、流程管理、員工素質、指標監測、系統支撐、風險報告和文化建設。
回顧、總結郵儲銀行廣西區分行三年多的實踐,我們對現代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已不再陌生,全行風險管理的基礎建設已有了雛形,但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樹立并不斷鞏固全面風險管理意識,風險管理要做到“三全”,即全行行動、全員參與、全程管理;不斷完善風險管理的“三道防線”,風險管理的組織機構建設要突出獨立性、權威性;業務開辦要堅持“內控優先,制度先行”,特別是對于新開辦的業務,要先研究風險,再研究業務,對新建立的機構,要先有原則或規定,再處理各項事務;業務流程管理的方略是使分支機構做到所有的事有人管,有管理的地方就有流程;風險監測就是要將符合監督要求的規定融入各項制度之中,實現風險的識別、計量、控制和監測各個環節在規章制度中的有效銜接,使風險管理覆蓋全業務、全流程;風險管理報告的要求是規范收集信息內容,統一報告格式;系統支撐的重點是使歷史的信息、數據既為業務發展服務,更能為風險管理服務;風險管理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既要重視收集、研究本企業優秀管理經驗,也要創新郵政金融風險管理新機制,走出中國特色郵政金融風險管理的新路子。
郵儲銀行風險管理基礎現狀的評價客觀地講,由于郵儲銀行成立的時間還不長,公司治理還沒有轉型,風險管理基礎尚不扎實,還處于“三分散,兩不足”的現象。
“三分散”是指流程管理分散、組織架構有差異和文化建設缺乏主線。這種情況主要集中在業務、風險和審計部門,它讓業務管理、風險評價和檢查行動存在非標準化,分散了風險管理的合力。
——流程管理分散。突出表現為:各一級分行開發的系統或者是相同的業務,其流程都不盡相同;受業務核算系統缺乏數據倉庫功能的限制,管理部門的一些核算、統計、分析,還需要手工來完成,造成各分支行之間存在許多差異;系統的建設滯后于制度的建設;風險管理部門開展風險評價,其數據采集、分值計算、風險判斷還是由各一級分行依靠主觀經驗來進行傾向性判斷,缺乏科學性、權威性;審計部門開展真實性、效益性、經濟責任和離任審計,在時間要求、范圍要求、問題定性或陳述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剛性的規定。
——組織架構有差異。目前全國各分支機構的內控組織架構不盡相同。在廣西區分行,內設部門和員工配置的整體布局呈“丁”字形,會計部門是“前臺多、后臺少”、“核算多、管理少”;信貸部門是“貸前多、貸后少”;風險、審計部門是“分行多支行少”。在一級支行,由于管理人員兼職很多,風險、審計、安保三個部門通常只有1個人。
——文化建設缺乏主線。企業文化通常都是經過積累而形成的,抓好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關鍵在“傳承”二字。目前我們在風險管理文化建設上,還缺乏對其起源的認知,缺乏對前期發展脈絡的梳理,缺乏對當前先進經驗的篩選、總結、提升,缺乏對進一步發展前景的理論研究與探討。
“兩不足”突出體現在風險管理系統支撐不足和員工風險管理經驗不足。
——風險管理系統支撐不足。廣西區分行成立三年來,我們還沒有條件定期組織開展一個區域或一項業務連續性的風險評價工作,即使前期已完成若干評價事項,但都是通過手工操作、人工比對進行的。2010年總行梳理出會計、信貸業務的風險點合計有2400多個,對它們的情況進行監測,需要強大的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支撐,否則是很難計量和評判的。
——員工風險管理的經驗不足。在郵儲銀行,許多優秀員工都有著豐富的儲蓄業務經驗,但缺乏風險管理經驗的積累,很多問題總是屢查屢犯。究其原因:片面地認為經驗就是經歷;對制度的要點學習不夠;對流程的節點把握不準;對差錯產生的原因分析不透;對案件情況通報沒有進行反思;對風險管理教育沒有感悟。
增強郵儲銀行風險管理實戰能力的建議
郵儲銀行作為一家成立時間不長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要管理好風險,確實很不容易,但如果能以符合實戰的思維進行拾遺補闕,不斷完善,可大大提升風險管理基礎。
1.以有利防控為原則,明確管理分工
業務管理部門:進行授權、建立制度、完善流程、認真自查。核心是“合規”。要充分認識業務部門既是業務的經辦者,也是規章制度的執行者,更是操作風險的控制者。日常的風險管理控制工作有三個方面:按照法律、法規和有關制度、流程的規定開展業務經營、核算管理活動;對經營和業務流程中的風險進行主動識別、控制、報告;對本條線的內部控制與操作風險管理認真開展自我檢查、自我整改。
風險管理部門:制定風險政策、開展風險評估、進行經濟資本配給。核心是“評估”。事實上,風險管理部門在全面風險管理進程中承擔著“肩挑兩頭”的重任:一頭通過制度審定、流程修訂、風險評估來推動業務部門合規、穩健發展業務;另一頭根據風險監測、識別和審計發現,督促業務部門堵塞漏洞或防患未然。
風險管理部門只針對機構、區域、業務開展風險評價,不對人進行評估。這是風險與審計的最大區別。據此,其主要工作職責是:開展風險管理教育;制定風險政策、標準、監測指標;優化業務流程,為業務部門提供內部控制和操作風險管理方法、工具;適時整理、計量內部控制和操作風險管理信息,定期開展風險評估,撰寫全面風險管理報告,并為審計稽查開展再檢查和內控評價提供基礎;督促、指導業務部門整改,消除風險隱患,強化全行隱患整改情況的記錄和控制;通過風險評估、計量,確認經濟資本配給。
審計部門:查證業務經營的真實性、效益性、合規性。核心是“確認”。在稽查方法上,以業務部門自查和風險評估為基礎,重在深挖存在的問題,不要都是重新開始;在稽查時間上,實行無縫連接,保持稽查的連接性;在稽查方向的把握上,更多地關注管理架構、內控機制、業務流程情況,密切關注全行系統性的風險;按照監管要求,定期開展內部控制的獨立評價,從根源上分析內控制度和設計方面的不足。
2.以統一、規范、簡明為準則,進一步完善業務與管理流程
先進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模式有一個共同之處,對主要內控管理要求、主要業務產品、全行風險管控組織架構主線均制定全行統一的流程規范,并作為商業秘密文件下發,人手一本,讓員工的每項業務操作、每次咨詢服務、每個事項處理,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指南。
篇3
一、國家銀監會審慎的資本監管要求對農村中小銀行的影響
從國內來看,銀監會連續出臺一系列監管指引,資本監管更趨強化,資本精細化管理要求轉變經營管理方式。
(一)信貸粗放增長不可持續
歷史經驗數據顯示,未來幾年國民經濟要實現7%-8%的增長,銀行業資本至少增速16%左右,銀行業面臨較大資本補充壓力,這要求探索多渠道的外延式補充機制,并從根本上樹立穩健經營理念。
(二)資本充足率達標壓力加大
各類資產的風險權重不同,消耗資本程度不同,高風險的資產業務必然形成較高的風險加權資產從而需計提較高資本,以達到資本充足率監管指標。《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出臺后,對信用風險資本提出了更為審慎的標準,且對操作風險計提資本,農村中小銀行面臨嚴峻考驗,應著力通過資產結構的調整,發展風險權重較小的資產業務。
(三)傳統的業務發展模式受到挑戰
農村中小銀行主要以貸款業務為主要盈利模式,而貸款的快速擴張會造成資本短缺,新監管標準實施后,以發放貸款為主要的盈利模式,將造成巨大的資本需求負擔,從而限制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應著力發展中間業務以及風險權重較小的資產業務,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定性分析的風險管理方式難以持續
與大型銀行相比,農村中小銀行風險管理方式單一、技術手段落后,目前,風險管理仍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科學計量手段,這使風險管理工作找不到有力支撐。應積極嘗試風險計量模型和工具的開發,提高風險的識別、計量和監測能力,提高風險計量工具在信貸準入、經濟資本管理等實際業務中的運用,從而實現在風險可控下的經營規模的擴張。
二、經營發展面臨瓶頸亟需加強風險管理
(一)信用風險加大
近年來,經濟處于下行周期,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和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影響,產品價格下跌,鋼貿、煤焦化、水泥等行業集聚信用風險,由于對宏觀經濟把握能力不足,對國家主導的產業結構調整缺乏認識,行業信用風險暴露。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中小銀行風險管理嚴重滯后,手段缺失,對風險敏感性差,缺乏有效的風險計量手段,未能建立有效的風險監測、預警、評估機制。
(二)組織架構有待優化
一方面,機構設置不是依據市場、客戶和效益設立機構,目前,縱向上按行政區劃及級別設置機構,橫向上按照業務、產品分類設置部門,未能體現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另一方面,業務部門之間權限不清、職責不明現象存在,存在業務部門既承擔風險管理又直接參與業務經營的現象,這將導致重經營、輕管理。再則,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一系列風險分散在各部門管理,缺乏對風險的統一管理,未能實現對風險全過程、全流程管理,風險管理三道防線有待進一步搭建。
(三)未對客戶進行細分,產品缺乏針對性
目前,農村中小銀行存在業務流程單一,沒有根據不同客戶及業務風險高低設計不同的業務流程的問題,只是簡單的根據業務金額的大小劃分管理權限,優質客戶未能享受到優惠的服務和便利。
(四)人員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雖然農村中小銀行連續招聘了大學生,人員素質和結構得到優化,但新增人員數量和比例明顯不能滿足發展需要,人員老化、人均效率低下現象依然嚴重,直接影響內部管理流程優化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風險管理機制建設實施路徑選擇
基于農村中小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及銀監會新的監管要求,農村中小銀行迫切需要提升風險管理水平,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筆者以新疆農信系統為例,探討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實施路徑選擇。
(一)以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為契機,提升全面風險管理意識
近年來,結合銀監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指引》(銀監發[2009]107號)、《關于農村銀行機構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指導意見》(銀監辦發[2011]215號),新疆農信社探索推進風險管理機制建設。一是開展全面調研,自治區聯社組織了對各行社風險管理相關知識的問卷調研,了解各行社高管人員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水平,全面摸清新疆農信系統風險管理現狀,以確定推進風險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二是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原則,陸續邀請國內先進銀行專家、教授赴自治區聯社開展座談、交流,并組織相關人員赴浙江、山東、內蒙古等地先進銀行進行考察學習,全面深入了解國內其他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并探討新疆農信社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方案。三是樹立理念,組織各行社高管、中層管理人員和自治區聯社業務副經理以上,分別在上海、烏魯木齊參加全面風險管理培訓班,學員達500人次,通過管理人員對風險管理理念和文化的認可,促使管理人員樹立“風險管理創造價值”的理念。農村中小銀行應該認識到開展風險管理機制建設,不僅僅是為了達到監管要求,更要切合自身實際,促進業務更快更好發展。
(二)以流程銀行建設為抓手,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2012年7月,中國銀監會《農村銀行流程銀行建設指導意見》,2013年5月,中國銀監會進一步《進一步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流程銀行建設的通知》,明確省聯社要加強流程銀行建設指導,“按照‘先試點、后推廣、全覆蓋’的原則,把深化內部機制建設、提高管理精細化水平為著力點,穩步推進試點工作”。結合新疆實際情況,2013年,全區已經組建6家農村商業銀行,還將組建5家農村商業銀行,這對風險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新疆農信社系統應將流程銀行建設作為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第一階段的主要工作,首先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試點農商行,并充分考慮南北疆差異、城區與農牧區差異等因素,結合試點農商行資產規模,設計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流程銀行建設模式,然后根據試點成效,擴大范圍并分批推廣。在流程銀行建設中,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各聯社明確戰略發展目標,完善公司治理架構,建立由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組成的風險管理治理架構,形成決策、監督和執行權的相互協調、相互制衡;建立風險管理三道防線,明確界定二道防線、三道防線的職責,強化風險管理決策部門對風險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的集中統一決策職能,加強對各類風險的匯總和統一管理,具體操作中應在業務部門設立相應的風險管理崗位,對經營業務中的主要風險進行日常監測、控制和管理,并向風險管理部門報告,另外,應充分發揮風險經理委派制的作用,將風險經理委派到各信用社,實現風險管理深入、具體到實際業務經營。另一方面流程銀行旨在構建合規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流程優化、再造為重點、以提高效率為導向的經營管理體系。為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要,在流程銀行實施中,應明確作為農村中小銀行自身的市場定位,走出特色化經營之路,應對客戶進行細分,在業務流程應區分不同的客戶群體,突出靈活性,建立重點客戶服務標準,形成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流程,從而節約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最后是內控合規系統建設,運用信息技術,大幅度提高業務運作的自動化水平,以電子化方式強化業務運作的標準化;開發出智能化的作業程序,形成自動識別、分析和決斷的功能,以排除個人的主觀臆斷,減少操作風險。同時基于數字化的管理平臺,可以積累豐富的流程庫、指標庫,并借助IT強大的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力,為流程銀行建設的持續改進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篇4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 security of the territorial sea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facing many external challenges, which puts forward a higher technical and tactical requirement for China's air defense and coastal defense early-warning detection networks. The tethered balloon as a long-floating, strongly weathering, flexible deployment, low cost and maintenance fee floating aircraft, can carry radar and complete low-altitude, super low altitude flight targets and surface ships early warning surveillance tasks,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low-altitude, super low altitude early warning surveillance capability in key areas. It can construct low-altitude, super low altitude early warning detection network fast in the areas where it is difficult to deploy early warning detection equipment or does not need long-term deployment of early warning detection equipment. The structure of tethered balloon system structure is complicated with complicate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risk 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and finalization.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the life cycle of tethered balloon,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thered balloon test.
關鍵詞:系留氣球;風險管理;風險評價指數法
Key words: tethered balloon;risk management;risk assessment index method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2-0037-02
0 引言
系留氣球留一般由球體結構、系留纜繩、錨泊設施、升空回收、壓力調節、測控及電源等分系統組成,項目研制工作具有周期長(5-10年左右),投資巨大(幾千萬到上億元),涉及層次高、影響大等特點。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將會面臨經濟、技術、管理等諸多方面風險,這些風險的發生往往會導致項目出現“拖進度、降指標、漲成本”等現象,更為甚者會使項目中途夭折。基于全壽命周期的風險管理,可以針對系留氣球項目所面臨的風險開展系統化的風險規劃、風險評估、風險決策與應對、風險監控識別等活動,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風險預防和控制工作,妥善處理風險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將損失降至可接受范圍內,提高項目抵抗風險的能力。
1 風險規劃
在系留氣球項目立項論證之初就要著手從系統、分系統及產品三個層面來開展風險規劃工作。構建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并落實風險管理工作的規范、過程及主體,以便風險管理工作能有組織,有依據,有計劃地開展。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
2 風險評估
系留氣球項目全壽命周期內的風險評估工作主要針對技術、質量安全及進度三個方面對潛在未發生的風險源進行識別、分析與評價工作,這里采用風險評價指數法,指數等級劃分原則見表1。
依據風險評價指數法的等級劃分原則,梳理項目立項論證、方案設計、工程研制及設計定型階段的主要工作,形成風險分析結果如下,見表2。
3 風險決策與應對
結合系留氣球項目全壽命周期的風險評估結果,可知風險源主要集中在進度及安全兩個方面,且主要為中低等級風險。秉承風險控制和規避的工作原則,經綜合分析項目主觀及客觀條件,列舉各類風險源應對措施見表3。
4 風險監控
系留氣球項目風險監控工作應對風險管理體系、風險識別、風險決策與應對工作形成閉環,并形成持續改進的工作機制,具體流程見圖2。在生產、試驗、運輸等重要活動前要采取預先防范措施,提前按風險管理程序檢查各類潛在風險源的狀態,一旦發現風險有發生征兆應立即采取措施并向上級反饋信息,并將風險處置情況記錄在案,以便后續發生類似問題時有可追溯性。
綜上所述,在系留氣球項目全壽命周期內,遭遇客戶需求變化、技術狀態更改、試驗條件變換、天氣情況突變等情況是不可避免的,這些變更具有各種不確定因素,其中均可能隱藏潛在的風險源。因此只有在項目全壽命周期內以安全及進度為側重點,推行主動防范、有效化解、合理規避、目的明確的風險管理工作,才能保證產品安全可靠及進度可控,才能保證項目高效、有序、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GJB/Z-171-2013,武器裝備研制項目風險管理指南[S].
篇5
一、鋼鐵貿易企業基于市場占有率目標優化的信用風險管理的實施背景
1.是落實集團公司關于強化信用風險管理的需要。為適應寶鋼新一輪“精品+規模”的戰略發展規劃,集團公司提出了建設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行信用風險管理,為擴大產品銷售,提高市場占有率提供有效的信用支持。
2.是擴大產品銷售,提升寶鋼產品在北方市場占有率,加快公司業務發展的需要。寶鋼產品前期在產品質量和價格上的領先優勢受到嚴重的挑戰,授信交易方式已成為鋼鐵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3.是克服公司信用風險管理滯后,全面提升信用管理水平和防范經營風險的需要。相對于美國鋼鐵企業,北方公司同國內大多鋼鐵貿易企業一樣,在賒銷比例、壞帳率、風險應對與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構建一個穩健的客戶銷售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全面提升信用管理水平,防范經營風險,是增強公司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二、鋼鐵貿易企業基于市場占有率目標優化的信用風險管理的內涵和主要做法
鋼鐵貿易企業基于市場占有率目標優化的信用風險管理的內涵是:為了擴大寶鋼產品在區域市場的銷售規模,提升市場占有率,充分發揮信用對銷售的支持和拉動作用,通過在理念、組織、客戶資信動態管理等方面持續改進,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以市場占有率目標為導向,在多目標優化平衡和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有效利用信用交易這一新的競爭手段,從而以有限的信用資金占用,擴大了銷售規模、優化了資金效率、提升了客戶滿意度,提高了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能力。其主要做法是:
1.建設風險文化,樹立信用風險管理理念。北方公司高度重視信用風險管理文化建設,提出了“全員參與,學用結合”的原則,用較短時間將風險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業的文化和員工的心中,實現了全面風險管理理念、戰略、行動的統一。
2.構建信用風險管理體系,落實組織保障。在整體管理框架中,構建嚴密的雙重信用風險管理保障機制:各部門作為信用風險管理的第一重保障,是所管業務風險的責任者;第二重保障是成立了“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小組”和“信用風險管理決策領導小組”,分別進行日常工作的協調、推進、監督和評價。
3.制定相關制度,再造業務流程
(1)制定相關制度。按照寶鋼國際總部要求,建立了《交易對象授信管理規定》、《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總額管理辦法》等制度,包括:信用風險管理的職責、信用標準、總額管理、日常管理、客戶檔案管理、應收賬款的管理和商賬的催收等。
(2)再造業務流程:縱向申報制度和橫向通報制度。對現有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再造,實現從申請、評估、授信到監控的全流程管理。
4.對授信客戶資信狀況實施動態管理
(1)資信調查管理。對于影響公司業務的重大客戶,當對其信用狀況、風險程度把握不強時,可委托專業調查機構進行調查或購買專業調查機構報告。
(2)客戶評估管理。信用評估是指根據交易對象相關信息材料,通過一定的流程和方法等對交易對象的信用狀況進行綜合評判。
(3)客戶授信管理
信用決策。對客戶是否授信,是由公司經營管理層組成的信用管理領導小組進行決策,并按照制度規定報上級主管部門進行備案或審批。
信用下達。由信用管理人員制作“授信通知”,審批后,向相關部門下達授信通知,同時啟動監控流程。
信用分類。授信分為循環信用額度和臨時信用額度,循環信用額度的周期一般為一年,年初授信,循環使用,半年調整一次;臨時信用額度,按次申請,一次使用,不能循環。
信用標準。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和信用風險標準對已評估客戶信用額度使用情況進行動態跟蹤,以調整信用額度及監控應收賬款管理的風險,并根據跟蹤結果不斷調整授信政策。
(4)授信監控管理。在信用業務執行過程中,進行嚴格跟蹤和管理,對于出現當月或累計平均信用占用總額超過預算目標的情況,詳細分析原因并說明擬采取的管理措施,確保年度信用占用總額不突破預算目標。
(5)客戶檔案管理。綜合收集客戶信息、交易記錄以及財務信息,建立全面的客戶信用管理檔案。
5.將信用資金納入預算,實施總額控制
信用總額:指本公司提供給全部客戶的信用總量。
信用額度總額=∑客戶信用額度。
信用占用總額=∑某一時點客戶信用占用額。
為防范整體信用風險,遵循寶鋼信用風險管理“預算管理,總量控制,規模匹配,持續優化”的總體管理原則,實行信用總額管理制度。
公司信用總額控制目標制定的依據:信用總額以滿足銷售增長率為導向,綜合平衡其他制約因素確定。一般情況下,以下述指標為據:公司上年末凈資產的15%內;客戶信用業務比管理標桿值≤10.5%;資產負債率≤95%;銷售增長率≥10%;凈資產收益率≥30%。
對客戶的單體授信額度控制標準:近兩年經審計的年度財務報表反映其資產負債率均不高于75%,信用額度占該報表反映的有形凈資產的比例均不大于10%。
6.構建支撐信用風險管理的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1)ERP系統的實時監控。在ERP管理系統中,針對授信業務,開發了授信額度管理模塊,包括授信額度維護、額度每日使用情況、合同使用情況跟蹤和授信跟蹤匯總表等管理內容,對授信業務風險實現從合同簽約、授信、下發,到發貨、到期提醒、收款等各個環節的在線實時監控,實現營銷、業務、物流、財務全崗位的信用信息資源共享。
(2)信用管理系統的數據分析功能。對授信客戶額度的使用情況、實際占用情況、占用峰值情況等進行數據分析,對即將超期的客戶授信予以到期前的提醒,對已經超期形成欠款或壞賬的授信客戶制定對策,進入商賬催收環節,如有必要啟動債權保障機制。
篇6
對近期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總體判斷
復蘇勢頭進一步鞏固,通脹壓力不減,轉型是大勢所趨
2010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依然實現了較快增長,全年GDP增速達10.3%,較2009年加快1.1個百分點,特別是在學界普遍預測經濟將在歲末年初達到“波谷”時,四季度經濟卻實現了超預期增長,當季GDP增速為9.8%,較三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宏觀經濟提前跨越低谷。綜合各種因素,預計2011年中國GDP增速將在9.5%左右,從全年走勢看,經濟增長將逐季提高,經濟復蘇的勢頭進一步鞏固,增長的趨勢也更加明確。但受發達國家推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等影響,全球流動性泛濫,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持續不減,根據2010年CPI基數、農產品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變動趨勢以及翹尾因素等,預計2011年CPI將呈“前高后低”態勢,各月CPI都可能保持在4%以上。
從發展看,伴隨著中國經濟逐步走過“劉易斯拐點”,勞動成本、土地成本、環境成本、資源成本等將快速攀升,人民幣升值加速,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下的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特別是國內許多行業都面臨著能耗高、污染重、產能過剩等問題,在全球需求疲軟、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國內“兩高一剩”行業不可能通過出口消化,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是大勢所趨,投資、出口、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發生翻轉,傳統優勢產業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新興產業大量涌現,但由于存在技術、投入、體制等方面問題,其競爭優勢在短期內難以體現。
宏觀經濟政策將以“寬財政、緊貨幣”為主基調
雖然國內經濟復蘇的前景已經非常明確,經濟“過熱”的苗頭日益顯現,但由于對于地方財政緊張、銀行不良貸款增加等不確定因素的擔憂,使得宏觀政策不會過度收緊。在這種情況下,宏觀政策將會呈現逐步收緊的態勢,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作用和重點將發生微妙變化,總體表現為“寬財政、緊貨幣”,即:貨幣政策受制于流動性沖擊,財政政策將發揮更大作用,財政政策的重點將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建設。
由于當前經濟運行中最主要的風險是資產價格上升、通脹風險上行,因此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有效管理通脹、控制流動性泛濫。但通脹壓力并非來源于內需過旺,而是基于流動性泛濫及輸入性通脹,因此,無需過度依賴價格型貨幣政策(如加息)來控制通脹。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價格型貨幣政策將加重企業負擔,影響經濟復蘇,因此也應盡量避免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因此,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如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將發揮更為重要的角色。預計2011年上半年可能會出現2~3次加息,累計調整50~75個基點。此外,根據商業銀行貸款增速和資本充足情況采取動態差別準備金率也將是監管機構可能頻繁使用的工具。2011年1月14日央行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前一周通過短期正回購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以及1年期央票發行利率上行,均說明為抑制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沖動,央行正通過數量型工具大量回收流動性。
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指標不斷增多,監管要求日趨嚴格
金融危機后,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力度顯著加強,傳統的監管要求,如資本約束、撥備率等管控將繼續保持高壓態勢,一些關鍵指標,如存貸比等,已經從季末達標變為實時達標,監管的要求更加嚴格。此外,2010年底,銀監會“110號文”,要求商業銀行將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按照現金流全覆蓋、基本覆蓋、半覆蓋和無覆蓋進行分類,分別按100%、140%、250%和300%的風險權重計算資本充足率,貸款分類和撥備計提也更為嚴格。
更為重要的是,為彌補《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考慮不足的缺陷,以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為代表的國際金融監管組織以及各國監管當局,在對金融危機教訓總結的基礎上,推出了全球銀行業資本新規――《巴塞爾協議Ⅲ》。《巴塞爾協議Ⅲ》在銀行監管上提出了如下新要求:一是強化對資本的監管,修改了資本定義,建立了反周期超額資本要求,以緩解親經濟周期效應,并針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資本要求,以降低“大而不倒”所帶來的道德風險;二是引入杠桿比率作為資本充足率監管補充工具,以強化對高杠桿的金融衍生品和表外業務的風險約束;三是引入流動性監管標準,推動銀行體系的穩健運營等。作為巴塞爾委員會成員國,我國全面參與了《巴塞爾協議Ⅲ》相關規則的制定,銀監會也已鄭重承諾將全面接受并實施《巴塞爾協議Ⅲ》,執行比巴塞爾委員會更嚴格的監管標準,并擬推行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態撥備監管標準。
政策轉向與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
國外金融發展實踐表明,宏觀政策變化與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有著高度的相關性,特別是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宏觀政策趨于收緊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收益增長存在被不良侵蝕的可能性。因此,從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角度考慮,有必要認真對待本輪經濟轉型和宏觀政策調整的變化趨勢,預防其對銀行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經濟轉型使微觀主體風險加大,并傳導至商業銀行
由于經濟學界普遍預測,無論是2011年還是在未來10~20年內,中國經濟都將保持平穩增長勢頭,整個經濟活動依然表現活躍,宏觀經濟的周期性和震蕩幅度可能較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表現更為顯著,但也不會出現特別明顯的經濟衰退。這就意味著仍存在大量的金融市場機會和增長空間,對商業銀行個體而言,只要不出現重大的合規事件和運營安全事件,資產質量也不大可能出現嚴重的問題。商業銀行更多需要關注的是,由于經濟轉型使得部分企業的違約風險加大,從而給銀行資產帶來負面影響。
經濟轉型的第一層含義是,傳統產業由于技術含量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在產能過剩壓力下,市場空間逐步縮小,盈利能力下滑,再加上國家對這些產業的調控力度日益加大,增加了企業的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劇其生產經營壓力,企業主動違約和被動違約的風險都在增加。根據統計,近年來“兩高一剩”行業的銀行貸款質量大都呈下滑趨勢,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全部金融機構船舶制造業不良率為1.04%,航空業關注類貸款比例達到10.69%,鋼鐵行業損失類貸款余額同比增長了6.55%。商業銀行如果不能及時對這些行業的貸款進行處置,相關資產質量將會被進一步拖累。
經濟轉型的另一層含義是,一些新興產業逐步被納入經濟發展的重點,但是新興產業大多尚處于培育探索階段,規模小、成本高,與傳統產業相比經濟優勢尚不明顯,抵御經濟波動的能力有限,且銀行尚不熟悉這類行業的運營規律,貸款的風險管理難度較大,不適于大規模介入。從國際經驗看,在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融資手段一般要經歷從內源性融資到投資基金再到傳統融資的過程,在研發階段和試生產階段,其融資來源主要為自有資金、種子基金、政府投資、公司留存收益和風險投資,只有在完全商業化以及實現市場擴張和滲透后,才適用私募股權、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若商業銀行過早地、貿然進入新興產業,將面臨與新興產業同樣的風險。
貨幣政策收緊將給企業和銀行帶來雙重壓力
長期以來,存貸利差是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伴隨著央行通過數量型工具大量回收流動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迅速下降,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流動性壓力加大,貸款投放規模受到限制,將影響其利息收入。在信貸總量受限的情況下,為了繼續保持收益增長,維持其股票價格,商業銀行必然增加高收益業務比重,而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這將導致客戶的平均信用等級下移,整體風險水平相對上升。
在流動性收緊的大環境下,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會進一步惡化,一方面,企業獲得信貸資源和直接融資資金的難度加大,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另一方面,在流動性寬裕時企業運營中被掩蓋的矛盾和問題會逐步暴露,上述雙重因素疊加使中小企業的風險空前加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本輪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中,東南亞國家和歐美國家中小企業大量破產倒閉,給不少商業銀行造成了巨額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必然會將有限的信貸資源集中到少數大客戶手中,這樣,一方面會導致信貸集中度風險上升,對優質大客戶資源的競爭更加激烈,營銷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將進一步惡化,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緊縮型的價格工具,如調高利率等,也將提高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其融資能力,增加其資金緊張程度,導致其企業違約風險上升。同時,消費者融資成本增加,也必將限制其杠桿融資消費能力,這兩方面作用相互交織,將進一步放大風險。此外,為對沖輸入性通脹壓力,預計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匯率將處于漸進升值階段,出口導向型企業必將受到顯著影響,再考慮到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那些生產低成本、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產品的企業將面臨著巨大壓力。
新的監管指標在提高銀行抗風險能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其運營成本
收緊資本要求和增加風險權重,一定程度上將約束商業銀行資產規模膨脹速度,降低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動態撥備監管的實施也將降低商業銀行,尤其是對于那些經營良好,不良貸款率低的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水平,對商業銀行通過增加留存收益提高資本水平的能力形成了制約。杠桿率監管指標也對商業銀行優化資產組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動性監管指標更是對中小商業銀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政策轉向中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應對之策
在經濟轉型、政策收緊的形勢下,商業銀行除了做好傳統的信貸資產質量管理與合規管理外,應借鑒《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和COSO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總體要求,借鑒國際國內風險管理先進銀行的最佳實踐,大力提升全面風險管理水平,實現銀行風險管理的六大轉變,即:從“單一信用風險管理”轉向“全面風險管理”;從“控制風險”轉向“主動管理與經營風險”;從“資產負債管理”轉向“資本管理”;從“簡單關注風控指標”轉向“全過程風險管理”;從“經驗定性管理”轉向“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管理”,從“靜態創利與不良考核”轉向“動態風險調整后收益(RAROC)和經濟增加值(EVA)考核”。
完善風險治理架構,強化對風險的全方位防控
新的經濟金融環境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面臨的風險點日益增多,復雜性持續加大,因此,必須從根本上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框架,構建風險管理的“三道防線”。其中,各業務經營單位是風險管理的“第一道防線”,直接控制本經營單元每筆業務和每項操作環節的風險;各級風險管理部門是“第二道防線”,負責制訂風險管理基本制度和政策并監督執行;內部審計部門是“第三道防線”,負責以風險和合規為導向,通過審計監督,對風險管理進行事后評估并反饋調整。“三道防線”是建立覆蓋全機構、全業務、全風險、全員、全過程的風險管理體系的基礎,是在復雜環境下實現對各類風險進行全面、有效防控的前提。
調險偏好,重塑風險管理流程
風險管理的流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業務戰略、風險偏好、風險戰略到風險政策的傳導流程,二是從風險識別、計量、控制、監測、處置到補償的管理流程。
在風險傳導流程方面,應當建立由董事會制訂業務發展戰略,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根據業務發展戰略確定風險偏好,銀行經營層根據業務發展戰略和風險偏好編制風險戰略和風險政策的流程。在宏觀經濟政策收緊和銀行經營風險加大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在確定發展戰略、明確風險偏好時,都必須在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平衡,如果更加注重風險控制,風險偏好就應相對保守,不良率、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則更高,并在風險政策中對風險控制提出更加嚴格的管理原則;如果更加注重收益,風險偏好就要作相應調整,不良率的要求則適當放寬,在風險政策中更加注重“收益覆蓋風險”,進一步明確各類業務的定價標準和管理要求。
在風險管理流程方面,應充分借鑒《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理念,建立涵蓋所有風險的識別、分類、計量、監測和控制機制。首先,在風險分類的基礎上,識別、計量和匯總每一項風險,將所有風險轉化為對資本的需求,并結合資本供給狀況,評估資本充足率水平,以滿足監管要求和戰略需要;其次,以資本為基礎推進風險計量結果在風險管理全流程的應用,如通過資本分配和風險限額控制整體風險暴露,通過引入前瞻性的預警指標和建立差異化的監控方案,進行有效的風險監測和預警,通過建立獨立于業務操作的信貸管理機制,實施全流程信貸質量管理,等等。
特別地,要針對某些特定業務,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理流程,例如,前面提到,中小企業在經濟轉型和政策轉向背景下面臨的風險更大,因此,應針對中小型企業融資需求“短、頻、快”的特點,重塑中小業務管理流程。在量化模型開發、IT系統建設的基礎上,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信貸工廠”作業模式,采取集中化處理模式,營造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大后臺,以量化模型應用和精細化管理為基礎,采用工廠化、流水式審批,自動化處理和工單式管理,從而簡化作業流程、降低營運成本,提高作業效率,形成規模經濟,有效控制風險。
加強風險政策的調控作用,加快信貸結構調整步伐
商業銀行應積極配合政府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加強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優化信貸結構,嚴把“兩高一剩”貸款閘門。通過改進經濟資本配置機制和調整行業、地區信貸政策,引導銀行更好地堅持“區別對待、有進有退”的原則,積極發展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經濟資本回報率高、風險與收益匹配度好的信貸業務,推進信貸行業結構、客戶結構的優化調整,完善區域信貸資源配置,堅持追隨優質市場做業務,支持具有區位優勢市場的開發,推進各區域信貸業務的協調發展,積極推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降低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應通過資產轉讓、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對現有業務結構進行優化,將低收益、低質量的客戶和業務替換成高收益、高質量的客戶和業務,降低資本消耗,提高資本收益,以應對新的監管標準下對資本的更高要求。
強化風險管理對產品創新的支持,大力拓展中間業務收入
在央行收縮流動性,信貸增長受限的形勢下,商業銀行應盡快調整發展戰略和經濟思路,開展綜合化經營,大力發展代客理財、基金和保險買賣等中間業務,大力開展債券承銷、境外上市等投資業務,加快產品創新,積極謀求手續費、傭金和非信貸資產及收益的增長,不斷提升銀行收入的多樣化,降低對信貸業務的過度依賴,提高非利差收入,增加銀行盈利的穩定性。但我國金融產品創新和制度規范之間存在時間距離較長、空間差異較大等問題,這種不規范的管理狀況,使得產品創新在一定范圍內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帶有一定的風險隱患。因此,商業銀行在加大金融產品創新的同時,提高產品創新風險的認知水準十分重要。建議成立專門的產品創新風險監測部門,承擔起對金融創新產品各種可能的風險進行事前的評價,對市場、客戶狀況進行具體的調查和評價,對創新產品的風險特性進行測試并提出應對措施。在此基礎上,樹立產品買賣的止損點和風險預警線,以便有效地管理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在對創新產品風險有了較為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積極協助業務部門推進新業務開展。
提升風險量化能力,推進精細化管理
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工作仍停留于傳統的粗放模式,商業銀行識別、計量風險的能力十分有限,我們說,在經濟轉型和政策轉向的背景下,銀行和企業的風險都存在加大的趨勢,而如果不能對風險進行準確的計量,就不可能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則為商業銀行推進量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因此,應加快推進其在中國銀行業的實施,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創建適合于國內商業銀行的風險計量方法和模型,并將風險量化成果全面應用于貸款定價管理以及信用審批、貸款定價、貸款損失準備計提、經濟資本占用等風險管理的全過程,更加精確地平衡風險與收益。應在準確計量每筆資產的風險成本和經濟資本占用的基礎上,建立以RAROC(經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EVA(經濟增加值)為基礎的考核評價體系和限額管理體系,不斷加大經濟資本收益的考核比重,引導內部各經營機構按照風險與收益相均衡的原則拓展低風險、高收益的業務,實現經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最大化。
強化數據基礎,加強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從國際先進銀行實施新資本協議的經驗看,數據是推進量化管理的靈魂,也是內部評級法工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商業銀行應加強對違約和損失數據的收集和積累工作,盡快建立起符合《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的完整、嚴格、一致的數據標準和數據處理平臺,確保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
篇7
【關鍵詞】 多元化控股企業; 全面風險管理; 內部控制; 中糧集團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4-0029-03
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度的日漸加深,使得企業不斷擴張經營規模,拓展經營領域并不斷尋求經營方式的轉變。同時,市場化改革進程的逐步深入和商品微利時代的到來,也使得我國企業經營、運作管理中所面臨的風險日益加大,全面風險管理的實施為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國務院國資委和財政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規范及其相關配套指引,不僅要求企業高度重視并加強自身全面風險管理,更要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將全面風險管理落到實處。
一、全面風險管理的內涵
“全面風險管理”一詞最先來源于美國2003年7月COSO出臺的《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報告,其定義為:“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受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的影響。這個過程從企業戰略制定一直貫穿到企業的各項活動中,用于識別那些可能影響企業的潛在事件并管理風險,使之在企業的風險偏好之內,從而確保實現企業既定的各種目標。”
2006年,國務院國資委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2008年和2010年,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相關配套指引,標志著我國企業防范風險和控制舞弊的新突破;2012年,財政部又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實施中相關問題解釋》,并要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企業全面風險管理與控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多元化控股企業落實全面風險管理的路徑探析
多元化控股企業作為現代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有著區別于其他公司制的特點。一方面,其以資產為紐帶將企業緊密聯系起來,集團公司控股下屬企業,公司治理風險較高;同時,多元化的經營戰略使集團涉獵于多個領域,雖然有效分散了經營風險,但公司戰略風險、財務風險、運營風險、違規風險等仍較難把控。相比普通公司,多元化控股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更加注重以下幾點:
(一)以企業集團為依托,營造全面風險管理的整體氛圍和內部環境
“風險文化”的建立是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先導。落實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必須以企業集團為依托,改善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營造出“以人為本、全員參與”的文化氛圍,并使風險管理意識深入集團企業的每一位員工。事實上,企業的每一項風險都是緊密相聯,高度相關的。企業風險管理也始終貫穿于每一個子公司,每一個生產、經營、管理的環節。只有樹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意識,才能使企業集團風險管理理念不斷得到提高。例如,某些集團公司定期出版內部風險管理的刊物,加強集團上下的風險管理意識。
同時,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也是多元化控股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建設與實施的關鍵和重要保障,直接關系到企業集團全面風險管理的實施效果。只有將集團文化和管理意識都與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建立起聯系,才能保證后續全面風險管理的有效落實。
(二)立足整個集團,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
立足于整個企業集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是全面風險管理實施的重中之重。首先,應該發揮集團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在制定集團風險管理政策中的主導作用,通過風險政策的制定和,統一集團風險偏好及風險容忍度,提出對下屬各企業的風險管理要求;其次,可以在集團母公司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負責對整個集團風險政策的監督和落實,并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對整個集團風險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監測、計量以及報告;最后,要在各子公司內部控制委員會下設立風險管理辦公室,并明確辦公室各項崗位責任和職責分工,以作為開展風險管理工作的日常機構,全面履行風險管理責任。
同時,多元化的特征要求集團企業對所有重大風險進行分類管理,以防范和規避風險。由于企業集團各項風險之間的關聯性,已經發生的風險損失必須指導各子公司收集后續的風險管理信息,并指導各項業務管理和重要業務流程。只有昨天、今天、明天所有可能風險的動態管理和集團、母公司、子公司所有風險的閉環管理相結合,才能將風險管理科學地融入集團運作和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
(三)以激勵為手段推動整個集團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
文化是提升集團風險管理水平的隱性手段,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為集團全面風險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為規則,而經濟激勵、績效激勵則是提升集團全面風險管理水平最為有效的顯性手段。集團企業必須按照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用相關的激勵約束機制確保各個子公司及職能部門職責的履行,確保各個下屬成員擁有自己的權利,各個職能部門既能相互配合,又可相互監督,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同時,必須逐步推廣以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激勵各下屬公司將自身業務活動的風險內部化。職能的明確以及配套的激勵機制會全面拉動企業風險管理,也會在實施過程中更利于母公司與子公司、集團各成員之間,以及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整合和集團全面風險管理實施的常規化。
三、中糧集團全面風險管理案例分析
(一)中糧集團基本介紹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糧集團)成立于1949年,是中國領先的農產品及食品領域的多元化產品和服務供應商。2012年,作為一家以糧油、食品為核心主業的超大型國有企業,中糧集團總資產規模已超越美國ADM、豐益國際、邦吉,躋身全球五大糧商行列。
同時,除了擁有超過5 000萬噸的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和7 000萬噸的農產品綜合經營量,更加引人奪目的是這家大型集團所擁有的7家上市公司(中國食品、中糧控股、蒙牛乳業、中糧包裝、中糧屯河、中糧地產和中糧生化)、整個產業鏈條的經營,以及涉及多個行業的多元化發展。中糧集團近幾年主要財務指標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中糧集團近幾年財務指標穩中有升,資產運營效率顯著增加,這與集團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各項舉措密不可分。
(二)中糧集團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具體舉措①
可以說,多元化的經驗模式和多個細分行業的協同發展,使得中糧集團必須比其他企業更加關注和重視全面風險管理以及風險控制的迫切性和實效性,其可觀的財務業績也與其“全產業鏈”的風險管控策略、嚴格的風險控制措施,以及將全面風險管理落實到每一項業務流程中去的做法緊密相關。而中糧集團的宗旨更是通過精準的把握市場和穩健的業務運營,來實現集團持續、穩定、健康的協同發展。中糧集團的全面風險管理措施包括:
1.強化風險意識,明確崗位職責
中糧集團極力強化自身內部管理,同時也制定了面向所有工作人員的風險管控措施。針對國家的反腐倡廉最新形勢,公司特別加強了管理層的職業道德,并出臺新規《中糧經理人職業操守十四條》。它針對經理人廉潔從業而精煉出的十四句話,正是中糧經理人不能觸碰的“高壓線”。與此同時,中糧集團還針對各經營單位效能監察工作,制定了《效能監察五步法》,這其中包括進行崗位風險排查、特定領域教育、“三重一大”決策、內部控制制度、專項治理懲處五個步驟。這些舉措將具體廉潔風險防控的要求落實到了企業每一個業務環節,也深入到企業集團的每一個崗位。
2.編制《中糧集團風險分類指引》,施行動態管控
2011年,中糧集團特別編制了《中糧集團風險分類指引》,該指引對集團業務所涉及、所參與的每一個行業可能面臨的風險均進行了識別和定義。與此同時,中糧集團建立了每年更新和匯總的機制,于每年年底都會開展全集團范圍的風險重新梳理和重新評估工作,進行動態管控,匯總分析集團所面臨的各項風險。
3.判定風險程度,評估風險等級
落實到具體風險管控上,中糧集團會根據一定的方法,進行風險程度的判定,最重要的,會將風險劃分為集團和經營單位兩個層面,明確責任歸屬。在集團層面,中糧集團會按照風險影響程度和發生的可能性兩個維度制定標準,并按照確定的標準來衡量風險水平;在經營單位層面,不同的經營單位會參考集團標準,根據單位自身業務實踐,制定各自的風險評估標準,綜合評價不同風險對本業務單位經營目標的影響。
風險評估工作之后,所有被識別的風險將被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并依等級性質采取不同的措施,像食品安全風險、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等重大風險會由中糧集團統一管控。企業風險評估等級及相應管控措施如表1所示。
4.依據風險性質,制定抗風險策略
中糧集團抗風險策略的實施依情形而論,非常有針對性。例如,對于最為重要的食品安全風險,中糧集團會選擇風險承擔的策略,即便是因為其他合作伙伴的原因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糧集團也會責無旁貸地承擔相應的責任;對于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中糧集團則是通過套期保值等方式,采用風險對沖的策略。對不同風險的靈活掌握正是有針對性抵抗風險的策略所在。
5.采取“全產業鏈”戰略,全面降低風險
中糧集團的“全產業鏈”,是指以消費者為導向,控制“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并通過系統管理和關鍵環節有效控制,為消費者奉獻安全放心、營養健康的食品,最終在產業與市場上獲得關鍵的話語權、定價權和銷售主導權。自2004年開始實施的“全產業鏈”戰略可謂中糧集團降低風險、控制風險的重要戰略舉措。這種從源頭開始,貫穿于原料端、生產端、運輸端、流通端、監管端等環節的無縫鏈接,構建出中糧集團的全過程控制體系。不僅提高了源頭掌控能力,進行了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控制,也加強了銷售流通環節的管理,推動了整個食品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最終全方位保障業務運營的安全和有序。
(三)中糧集團全面風險管理的案例啟示
從培育企業風險文化到制定防范風險的各項新規,中糧集團通過建立統一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制定出嚴格的內控標準和業務規范操作流程,并通過“全產業鏈”策略,使得整個企業集團得以防范并控制整個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具體風險。可以說,集團在夯實管理基礎的前提下,也提高了整個業務鏈條的運轉效率,全面風險管理的有效實施帶動了企業績效的提升。全面風險管理是涵蓋企業戰略構想、組織運營、生產銷售等所有方面的一系列舉措,中糧集團的案例不僅對自身的進一步發展,也對其他大型國有企業、多元化控股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與壯大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秀芬.對企業內部控制與全面風險管理的探究[J].企業研究,2014(4):26-27.
[2] 魏建新.關于企業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探討[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2):26-28.
[3] 張俊霞.基于企業戰略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會計之友,2013(30):74-76.
[4] 宋婕.基于全面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20):5-6.
[5] 鄭潔.內部資本市場緩解企業集團融資約束研究――基于中糧集團的案例分析[J].財政監督,2010(8):33-35.
[6] 王永海,林粵湖.全面風險管理成功因素分析――基于有效激勵視角[J].生產力研究,2011(5):174-176.
[7] 徐振宇,李冰倩,王躍.論“全產業鏈”戰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中糧集團為例[J].商業時代,2014(9):14-17.
[8] 李彥.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J].會計之友,2013(1):89-91.
[9] 張雅楠,馬勇.淺探中糧集團全產業鏈戰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52-53.
篇8
關鍵詞:商業銀行;運營風險;對策
Abstract: The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is a core competence of commercial bank,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banking services supply capacity, determine the level of bank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ffect the bank's business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easy to form their own uniqu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80 years sinc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perations,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realities of operational risk exists; operational management with international bank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summarized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problems; evolution of operational risk in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operational risk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closely linked to the operational management of this stage of intensive reform, put forward a "efficiency, quality and safety" as a number of basic ideas and principles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al risk;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繼續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更加凸顯出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粗放式經營、粗放式管理和拼存款、拼人員、拼網點的競爭模式基本上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如何運用有限資源,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業務服務效率,有效控制好風險,加快集約化經營轉型成為了現實的焦點問題。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國商業銀行運營管理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提出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商業銀行運營風險管理現狀
從運營風險管理實踐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分布范圍廣,涉及人員、產品、環節多,成損率高,發案頻率大。例如,臨柜業務系統信息錄入錯誤,賬務記賬反方,金額錯誤,未經審批授權辦理業務,挪用資金,柜員離崗未退系統、未收起印章憑證現金被他人惡意使用,信貸業務中篡改客戶信息,外匯業務審查不嚴形成外部詐騙,票據業務中逆操作辦理貼現等等。所有的這些操作風險都屬于銀行業務運營風險,是一種最為基礎、最為普遍的風險。從運營風險管理理論看,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規定,操作風險是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及系統或外部事件所導致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失的風險。商業銀行運營管理服務于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的實現和金融產品的生產,操作風險分散、不易被量化、復雜多變。因此,運營管理決定著一家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保證了銀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現。
(一)我國商業銀行運營風險管理演變過程
我國商業銀行大部分運營管理部門是從上世紀90年代的會計部門演變而來的,履行會計結算的職能。人員依舊是那時的師傅傳幫帶培養出來的員工,尤其是工農中建四大行,運營管理工作主要是本行操作性前臺業務及相應的后臺服務,與現行的國際銀行的“公共+專業”、“1+N”式的運營管理組織模式還有相當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享受著豐厚的利差收入,存貸款利率沒有進行市場化,市場融資渠道窄、金融脫媒率低,競爭壓力和研究管理的動力不足。
20世紀80年代,歐美商業銀行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業務轉型和業務流程再造,服務效率和風險防控能力顯著提升,主要體現指標如下表。
表1 運營改革前后的指標比較 單位:%
主要經營指標 改革前 改革后
平均資產收益率 1.0 1.5
平均資本收益率 14 20
平均風險率(成本/收益) 63 50-55
資料來源:Paul.H.Allen. Introduction in reengineering the bank[J].McGraw-Hill Compunies,1997.
然而,同時代我國商業銀行正在搞臨柜業務會計板塊和儲蓄板塊的電子化研發、測試和推廣。當時的運營管理工作僅限于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內容比較單一。
20世紀90年代,歐美商業銀行嘗試使用了影像技術、工作流程技術以及光學字符識別技術,運營管理工作開始了前后臺分離,集約化改革。例如,當時英國匯豐銀行成立了5個環球服務后臺中心,主要負責清算、會計、外匯單證、數據信息等業務處理。從業務處理流程上統一了基層行業務處理標準,禁止了基層行的違規操作、逆程序操作、超權限擅自辦理業務等。然而,同時代我國商業銀行正在進行銀行業務計算機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研發核心業務處理系統代替原始的手工處理。臨柜業務處理經歷了從純手工操作到單機機器操作,再過渡到聯機版臨柜業務系統。當時,出現了“自動取款機”、“憑密碼支取”、“事后復核制”等運營管理的新內容。
進入21世紀,歐美商業銀行開始推行運營業務外包、六西格瑪管理、虛擬銀行改革,目的是降低運營成本,突破金融服務在地域和時間上的限制,提高創效效率。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將核心的運營業務在內的整個銀行基礎服務外包給了印度塔塔咨詢服務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簡稱TCS)。據相關統計,此項外包服務節省了花旗銀行的95%的業務咨詢、80%的投資業務、54%的交易業務。瑞典銀行是歐洲開辦網上銀行業務最好的銀行。1996年時,平均每周新增客戶5000至6000名,19.5%證券交易是通過網上交易系統進行的,此一項帶來營業收入占瑞典銀行總收入的5%,擴大了市場份額,減少了運營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然而,同時代我國商業銀行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數據大集中運動。將分散在各縣市省的運營數據集中到總行一級,形成了全行一本賬,實現了跨網點業務通存通兌,開始開辦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移動POS等電子銀行業務。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正在開始嘗試運營管理管控分離的實踐,實現業務流程再造,中后臺業務大集中,運營風險集中監督監控。例如,民生銀行2004年建成了3個區域后臺處理中心,工農中建四大行正在實施后臺集中作業、后臺集中授權、后臺集中監督工作的試點。
(二)我國商業銀行運營風險現存形式
一是人為因素產生的道德風險。通過對銀行業每年的大量的內外部監管檢查發現的問題分析,發現“十個問題九違章”、“有章不循、違章操作”是運營風險主要存在形式。例如:某行制度要求員工執行 “一日三碰庫制度”,實際情況是部分員工只是在業務系統中記賬清點,未實際履行實物碰庫核對;員工離崗后未退操作界面、未收起印章、重要空白憑證、未加鎖入箱保管或雖加鎖但鑰匙未妥善保管;操作失誤或越權操作;代客戶保管有價單證;內外勾結偷竊或欺詐等。
二是規章制度因素導致的操作風險。近年來,各商業銀行金融產品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但是相應的規章制度操作手冊未能及時跟進,未經實際工作的檢驗,制定的規章制度不健全不嚴密,不易于實際操作。舊的規章制度還沒有廢除,新的制度還在試行,新舊制度之間不銜接存在著相互矛盾,產生了基層行員工辦理業務時,無所適從。有些新規章制度是在舊有的基礎上打補丁,形成補丁政策,易導致整個規章制度不完整、不成體系,補丁政策傳達到基層行容易丟失和遺漏,導致操作風險。政出多門,不同的部門、條線、板塊之間存在利益之爭,相互溝通有難度,制度制定標準不統一,造成同一業務不同的規定之間存在分歧,甚至沖突。例如,工農中建四大行長期受到直線職能制管理模式,機構設置呈現出“倒金字塔”形,越是上級行部門越多,處室分的越細,真正到了貫徹落實規章制度的基層經營行,只有營業室或分理處,曾戲稱“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三是流程和系統引起的突發運營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在運營管理探索實踐中,越來越依賴于計算機技術、信息流程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等。這些技術在業務系統的研發、推廣、使用中,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漏洞和缺陷。例如,交易的獲取、執行錯誤,支付清算失誤,系統運行超負荷,業務流程設計不完善,設備故障,黑客攻擊造成網絡癱瘓等。
四是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偶然運營風險。主要表現形式是由聲譽風險引起的商業銀行日常業務不能正常開展以及外部的政治因素、自然災難性事件引發的運營風險。例如,2012年,某銀行中午12:00服務窗口減少,排隊現象嚴重,客戶抬進危重病人進入大廳辦理掛失銷戶業務,被多家媒體報道,形成了嚴重的運營風險,對整個銀行業服務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我國商業銀行運營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運營管理出現風險的主要原因是“重經營,輕管理”、“重發展、經內控”,使得業務運營系統和業務制度不完善,不能夠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未能真正形成合規文化建設;根本原因是層級管理體制和績效考核機制與當下運營風險管理模式不匹配,使得營銷的經營者享受了業務快速發展的收益而不承擔風險,使得運營的操作者承擔了規模快速擴張帶來的風險暴露而不享受發展的好處。
(一)運營風險管理的制度問題
業務運營系統發展滯后,規章制度建設重形式輕落實,未能把合規文化建設深入人心。我國商業銀行運營組織分散在各個板塊的不同部門,管理手段相對于世界上一流銀行落后,靈活性差,針對性低,協同性弱。所有操作系統和配套的操作制度幾乎都是不完善的。大張旗鼓地倡導合規文化建設,未能形成合規文化、合規制度自我實施的動力機制。當前,商業銀行緊緊圍繞著“規模和效益優先”大力發展業務,運營風險管理投入不足,銀行的規模沖動無法抑制,助長了管理者的短期行為。短期觀察,風險對收益的影響較小,管理者往往愿意冒風險拓展業務,導致了規章制度貫徹難。
(二)運營風險管理的績效問題
層級式管理不能對經營者構成有效的風險約束,績效管理制度中未充分考慮風險管理因素,導致了運營風險管理成為了我國商業銀行繼續發展的瓶頸。尤其四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三級管理(總行、省行、市行)兩級經營(支行、分理處)共五級,層級管理線條過長,規章制度在傳導貫徹執行中,往往走樣。基層經營行不會自覺地向上級行反映負面情況,而是根據自身利益需要有選擇的執行上級行政策。高管人員的任命是由上級行決定,任命方不必為他所任命的高管未來的風險行為和風險后果負責;高管人員的即期風險行為對自身遠期收益的影響被忽略,即使未來暴露了風險,被追責的可能性很小。績效管理制度中,運營管理處于保障和支持的地位,沒能體現價值增值。長期以來,商業銀行形成了一種觀念:銀行運營只是單純消耗資源以保障銀行業務的開展與產品銷售,是一個成本部門,而不是創造價值的部門。認為銀行營銷部門創造價值,忽視了運營生產創造價值的核算與統計。激勵管理制度傾向于發展業務,一旦風險管理制度束縛了任務指標的完成,管理者易突破制度的約束以追求市場份額和短期收益,形成“州官放火,百姓點燈”狀況。
三、我國商業銀行提高運營風險管理水平的對策
(一)從制度上,理順權責利的匹配,深化合規文化建設
在干部任免、員工成長、薪酬考核中,充分體現出違規就是風險,安全就是效益。如,風險暴露終身制、問責制、舉報制。完善的規章制度,既要做到有規可依,又要做到有規必依,包括制定基本業務制度、管理辦法、操作規程、業務手冊并建立有效溝通平臺和及時的后評價、跟蹤修訂。加大對運營管理的資源配置,加強員工業務培訓,提高運營操作人員的薪酬收入,建立臨柜人員的成長通道,如操作崗定期評先評優制度、管理領導崗要有臨柜經歷強制要求,定期脫崗培訓制,增強其責任心和歸屬感,使員工在業務操作中“不愿違”。
(二)從組織上,實現“公共+專業”運營模式
建立運營與科技結合的作為全行后臺集中支持的組織部門,基本覆蓋全產品全業務,集交易處理、賬務核算、風險控制、客戶服務及業務支持于一體“大運營、大后臺”格局。實現運營管理由注重業務操作、風險控制向服務保障和價值創造型的根本轉變。為內外部客戶提供優質作業服務,有效控制操作風險,有效節約運營成本。借助影像采集傳輸、工作流程再造等技術剝離營業機構非現金柜臺業務,集中到后臺,規模化作業,成立集中作業中心。通過作業的分離和作業的標準化可以有效地改變目前的操作人員“一手清”、“全流程”作業模式,形成多崗位上下制約機制,減少人為的操作風險。建立集中在線監督中心,通過上傳憑證影像、自動比對、自動預警,有效提升事后監督效率,改變目前的手工翻票式滯后復核方式。成立遠程集中授權中心,統一業務授權標準,到達“背對背”監督效果,有效杜絕先授權后審核或只授權不審核的現象。建立營業機構視頻聯網監控系統中心,全程24小時不留死角柜員的業務操作過程,定期下載正反兩方面操作錄像,形成培訓的“活教材”,使員工在業務操作中“不敢違”。
(三)從業務系統和業務流程上,打造核心系統的升級版
進行業務流程再造,研發新業務系統,改革目前的“網點全功能、柜員全流程”作業模式,通過前后臺分離作業,重構“多崗位異地流程協作”,最終形成“中心化、工業化”業務處理格局,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運營風險控制能力。基于Java、.Net等先進的編程語言,充分利用移動互聯、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研發業務新系統,用于滿足金融產品的快速創新、更好的服務客戶、提升運營管理能力。例如:指紋簽到系統、客戶身份認證系統、反洗錢系統、影像檔案管理系統等,在“忠實的”操作系統面前,使員工在業務操作中“不能違”。
在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商業銀行面臨著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融資脫媒趨勢加快的挑戰面前,運營風險管理工作也在經歷著持續的變革。信息技術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商業銀行運營管理的方式,逐漸向“公共+專業”運營方向發展,最終實現運營管理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顧京圃:《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2]姜文瑞、王冬梅:《國有商業銀行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研究》,金融論壇,2007年第12卷第1期.
[3]張文秀:《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問題與對策分析》,財經界,2011(3).
篇9
關鍵詞:商業銀行;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管理
一、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相關概述
(一)財務風險
在《辭海》中“財務風險”被解釋為遭受意外事故、自然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害,即一些不可預測事件導致的財產損失。本研究認為,財務風險是任何企業都需要面對的,包括治理結構不合理、融資失利而造成償債能力缺乏、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等風險。財務風險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只能通過一些必要措施來有效降低。
(二)商業銀行財務風險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商業銀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財務風險。根據以往研究,商業銀行財務風險被分為五大類,包括資本風險、資產質量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和匯率風險、表外業務風險。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特征如下:其一、商業銀行的財務風險具有不確定性。相比其他行業,商業銀行的自有資本占資產總額比例較低,其經營模式是利用客戶存款或其借款運營,即為負債經營,這表明其本身就存在無法消除的內在風險導致經營成果的不確定性;其二、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是潛在性的,商業銀行不斷地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由于貸款是以轉賬結算形式進行的,所以貸款的款項又轉入銀行賬戶上,增加了存款數的同時,相應增加了可貸資金。商業銀行這種信用創造模式可以一定期限內掩蓋已經出現的財務危機和不斷變動的各類不確定因素,因此其風險具有隱蔽性;其三、商業銀行財務風險具有可控性。即商業銀行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內控機制和決策機制,包括強化內部信用分析評價體系、降低道德風險及逆向選擇等,可以有效降低經營管理的不確定性,達到控制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的目的;其四、商業銀行財務風險具有擴散性。由于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運營模式,極易加倍放大風險并引起市場上的各種連鎖反應,這將造成較大范圍的潛在風險,甚至波及整個經濟體系。
(三)加強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根據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的種類和特征可知,商務銀行財務風險是可控風險,雖然它是客觀存在、不能完全消除的,但通過考察風險、找到關鍵點、制定相應政策、并實施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可以降低風險減少銀行損失的,商業銀行以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財務風險是商業銀行的命脈,加強財務風險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握住了生命線。財務風險管理行之有效,則表明其可能獲利并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若對財務風險管理不加以重視或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則很可能造成銀行資產質量低下,承擔虧損并失去辛苦打下的半壁江山,又或者最終資不抵債而倒閉,由此可知,加強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就是描繪其不斷發展向上的生命線,是商業銀行經營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加強財務風險管理對商業銀行具有重要意義。
二、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商業銀行經營的金融資產和負債都比較特殊,資金運動形態涵蓋了收付資金、借貸資金等,在此過程中形成的風險形式也比較特殊。從1996年開始,雖然中國實現了資本監管,但在很多方面都無法趕上國際標準,因而高估了資本充足率。此外,對資本充足率偏低的銀行也缺乏明確的監管措施。在改革開放深入的大背景下,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外資金融機構也紛紛涌入國內,因此,我國逐漸開始建立財務風險管理模式,但從我國商業銀行的實踐來看,仍存在如下一些與財務風險管理相關的問題。
(一)負債經營導致的低流動性
當前中國商業銀行主要依靠央行來進行強制性的流動性管理,主動控制流動性風險的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理念落后和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家信用有著緊密聯系,容易導致商業銀行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其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理念也相對落后。我們知道,商業銀行的負債結構指的是銀行資金來源的構成,以及與其相互聯系、制約的比例關系。負債結構對判斷銀行風險收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絕大部分的存款依賴于存款負債,存款負債在其中所占比例超過95%,如今存款人維護自身的利益意識越來越強,只要有一點不滿意存款就會被轉移,由此可知,資金的來源和數量不確定性使銀行的負債處于被動的局面,負債流動性風險也較高。
(二)宏觀經濟環境不成熟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得較晚,且金融市場處于剛起步階段,各方面標準和條件尚未成熟,加上地方保護主義的普遍存在,這些因素都使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從事非法牟利或違規經營的可能性增加,商業銀行的財務風險大大增加;同時,目前我國的管理體制不夠完善,最突出的是宏觀監管方面缺乏有效性和力度。我國的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狀態,不能做到防微杜漸以及未雨綢繆,事前防御準備工作完成情況較差,這些都將導致企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三)資本市場不完善及企業融資渠道少
在自身發放債券籌資方面,相比歐美企業,對我國企業的監管相對嚴格,因此中國企業融資普遍使用商業銀行進行貸款。如果貸款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的財務風險會被轉嫁到商業銀行上,因此成為銀行的信用風險。當銀行長期無法收回不良貸款時,最終會形成壞賬,銀行資產就會缺乏流動性和安全性,銀行也就面臨著巨大的財務風險。
(四)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滯后
首先,我國商業銀行的高附加值業務例如中間業務投資收益等的開展不多,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利息差。很多外資銀行利潤的一大來源就是中間業務的利潤,相較而言,我國的銀行面臨更大的財務風險,并且我國金融市場化速度較慢,上市商業銀行缺乏可使用的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其次,金融監管存在薄弱環節,未能對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風險進行及時控制。我國商業銀行財務管理制度的建設尚缺乏科學性、不夠完善,沒有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及時對資金內控、信貸業務內控等制度程序化和系統化,組織分工和控制目標體系不夠清楚,業務流程規定也不細致,因此,資金缺乏安全性、運營效率偏低;再次,某些商業銀行并未嚴格遵循相關財務法律法規,且財務核算不夠嚴謹,不能反映資產的實際狀況,薄弱的賬戶管理觀念導致賬戶管理混亂、盲目申報等問題,同時,我國商業銀行對臨時賬戶和一般賬戶的監督不足,未能落實事后監督和檢查機制,從而影響了銀行的正常有序運營。
(五)風險管理意識比較淡薄
財務風險管理在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全面、合理的財務風險管理觀念尤為重要。國內商業銀行開始進行財務風險管理的時間比較晚,且關于財務風險管理的理念滯后,大多的商業銀行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薄弱、片面,僅停留在商業銀行資金管理上,相對忽視外部宏觀環境的影響。伴隨著金融行業開放程度的增加與發展,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意識薄弱誘發的風險也不斷增長。一直以來,增加新的業務種類是中國商業銀行的關注焦點,很多商業銀行集中于擴大銀行的規模,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評估資產質量,因而產生較大風險,管理人員往往沒能深入覺察企業存在的風險,且沒有考慮到銀行的整體效益以及忽視經營活動的整個過程,因此,無法全面認識到企業各項業務存在的財務風險。
三、完善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為提高財務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首先要確保銀行戰略目標合理,將財務風險管理的要求貫穿于銀行的整個資金運動過程中。應用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采取相應的措施管理財務風險。通過風險識別、評估、檢測及管控方式,實現風險全過程管理和財務風險管理價值最大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最優化提升銀行利益。
(一)強化流動性管理,抵御流動性風險
首先,強化銀行針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意識。銀行具有經營杠桿高、負債量大以及自有資本低的特點,因此,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大,有必要加強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意識;其次,國內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產生較早,但大都卻只從控制規模、總量、計劃等角度來開展研究,有必要加以改進完善;再次,建立并完善科學合理的流動監測指標制度,識別、控制和管理流動性風險,充分借鑒國外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先進經驗,提前安排流動性盈余,實現銀行盈利的最大化。
(二)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內控制度
如何依照國際標準實施會計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同時解決相應的虧損問題,應當是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重中之重。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由組織結構、會計規劃、雙人原則以及對資產和投資的實物控制四方面構成。根據中國國情,有效對策如下:第一、明確銀行內部各個機構的職權和職責。分化部門的職權,避免出現職權過大的現象;第二、設立監督機制。在銀行內部設立審計部門、稽核部門等內部控制部門。上述部門經由董事會直接負責,可以避免受到其他部門牽制,各部門、各環節要互相監督與配合;第三、建立及時有效的預警系統。該預警系統由董事會和管理層直接負責,以便能夠在處理緊急情況時真正做到有針對性、不推脫;第四、事先制定緊急事件的應急計劃,強化內部應對及處理突發事件造成損失的承受能力。
(三)擴充資本金,優化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國內金融機構近期在增資擴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卻并沒有徹底改變股本金充足率嚴重偏低的狀況。國內商業銀行有著較高比例的不良資產,缺乏股本金將難以彌補不良資產造成的呆賬損失,由此會增加銀行的財務風險。針對上述問題,相應的舉措應當包括:第一、在能夠確保銀行維持既有經營效益的同時,盡量保證足夠的資本金,建立充足且有序的資本金內部積累機制;第二、主動尋求適當擴充資本金的有效途徑,擴大籌措資本的合理渠道,如經由國家財政注資、借由資本市場融資以及發行長期資本債券等方式。通過增加銀行資本金存量,可以提高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與信心,由此保證國內銀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優化財務風險管理組織架構
商業銀行為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實現組織的中長期戰略目標計劃,需要建立防范財務風險的管理機制。為了有效控制財務風險,應在銀行董事會設立首席風險官,其主要職責是協助組織全面開展風險管理工作以及控制業務中潛在的財務風險。應包含如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設置風險管理部門,集中化管理全行的風險政策制度、風險監控體系、計量分析模型等工作;二是在商業銀行的各個業務單元配置風險總監崗位,負責其業務內的全部風險管理工作,直接對首席風險官負責;三是各風險管理機構要保持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并根據具體業務程序設置專門崗位,對其負責的風險類型實行精細化管理。
(五)強化風險規避意識,完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
銀行財務風險管理體系需要加強財務風險管理制度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設。首先,完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包括涵蓋各類具體財務風險指標的制度,如資本管理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資產質量風險等;其次,加強財務風險管理評價制度的建設:一是擴大財務風險報告制度的覆蓋面。財務風險報告制度包括三部分:財務風險報告制度、限額管理和管理考評制度。財務風險報告制度為決策者和高層管理者及時提供財務風險信息,可以及時規避財務風險,促進銀行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在銀行的資金運營中加入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實施動態監管考評機制設計,定期考評,強化財務風險控制的基調,并將每次的考評結果作為評價財務風險的依據之一,依據考評結構分配相對應的財務資源,有效激勵銀行的管理機制;三是量化財務風險管理目標。實行財務風險限額管理有利于風險的分解、防控功能,有助于銀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理性管理。
(六)加強貸款流程管理,建立全流程管理體系
首先,需加強對貸款支付管理。銀監會在2009年7月頒布了《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為的是加強固定資產貸款的風險把控,完善貸款監管法律法規體系。該辦法規定首先要加強貸款流程銀行管理措施,推動銀行傳統貸款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其次,要強化資產貸后管理,不合理的銀行績效考核導向等因素導致商業銀行“重貸前、輕貸后”的重貸輕管現象普遍存在,也因此增加了銀行的財務風險。我國商業銀行還應該加強貸款的全過程管理,落實貸前、貸中、貸后等環節的責任:一方面,堅持全流程的管理原則,控制貸款的全流程,并根據銀監會制定的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將貸款流程進一步細分為九大環節:受理、調查、風評、審批、簽約、發放、支付、后管和處置;另一方面,加強貸款用途管理,降低挪用貸款的風險;再次,強化貸款發放和貸款支付的審核工作,增加貸款人受托支付等一系列手段。大額度貸款要在借款人進行實際交易時,通過委托銀行進行支付,把資金直接給到交易對象,確保貸款資金流入經濟實體;最后,加強貸后風險控制和預警機制,動態監測以及對貸款賬戶的管理。
參考文獻:
[1]王昕.關于加強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的思考[J].商業經濟,2012(10).
[2]張心泓.我國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的分析[J].會計師,2013(21).
篇10
關鍵詞:風險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70.7 文獻標識碼:A
1 全面風險管理的研究背景和現狀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隨著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增長動力減弱。國內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很突出,外部需求持續疲軟、內需增長緩慢、物價上漲壓力增加等多種不利因素疊加,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很大。企業外部環境更加不穩定,加之內部戰略調整、資源整合、整體改制等發展要求的增加,導致企業即面臨發展機遇,同時又面臨更多風險。
2006年國資委出臺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該指引對中央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總體原則、基本流程、組織體系、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監督與改進、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做了詳細闡述,對貫徹落實也提出了具體要求。風險控制內容也已經全面納入《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管理辦法》和相關細則中,成為績效評價的重要指標。將構建國有大型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到可操作的高度,要求中央企業要在促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優化方面發揮表率作用,實現國有資本優化配置,充分發揮跨省市經營,產業分布廣的優勢,就必須逐步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框架,降低生產經營風險。在政策的指引下及企業整體改制上市滿足監管的要求下,公司于2009年開始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客戶信用評價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
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于2008年6月28日聯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自2011年1月1日要求境內外上市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要求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并且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
1.2國內外現狀研究
“風險管理”概念,是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施耐教授于1955年首次提出,此時的風險管理內容主要是信用風險和財務風險。1983年風險和保險管理協會年會在美國召開,通過了“101條風險管理準則”,這是風險管理走向實踐化的一個重要文件。1995年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制訂的AS/NZS 4360明確定義了風險管理的標準程序,這標志著第一個國家風險管理標準的誕生。2002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薩班斯法案(Sarbanes- Oxley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必須建立和完善內控體系。在其影響下,世界各國紛紛出臺類似的方案,加強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規范,加大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強企業全面風險管理。2004年9月,COSO《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該框架拓展了內部控制,更加關注企業全面風險管理這一更為寬泛的領域,并隨之成為世界各國和眾多企業廣為接受的標準規范。
從國內來看,中央政府已越來越重視風險控制,將風險管理提高到企業管理的重要位置。2006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對中央企業如何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提出了總體原則,并對企業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組織體系、風險評估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引導。該《指引》的出臺,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企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為我國企業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外風險,提供了指南。由此可見,我國在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方面已經邁出了一大步,已經從初始的意識教育發展階段上升到具體策劃實施的實質性階段。但是,全面風險管理在我國企業管理中還屬于相對薄弱的環節。許多企業缺乏經驗,風險意識不強,風險管理手段相對匱乏。因此,廣泛開展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積極借鑒國際上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技術和經驗,努力提高我國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水平,將是我國政府和企業面臨的日益緊迫的重要任務。
2 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涵義
2.1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
第一,企業全面風險管理要求全員參與。全面風險管理不是一項獨立的管理活動,必須貫穿于整個經濟業務和各項管理流程中。因此,全面風險管理應該是一項全員參與的管理,而不僅僅是運營管理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審計監察部門等個別部門的事情。企業的每一名員工都要參與風險管理,每個部門、每個崗位、每個流程都要有風險意識。
第二,全面風險管理是對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都進行預防和控制的管理。全面風險管理包括各個種類的風險(市場風險、價格風險、政策風險、投資風險、應收/預付賬款風險、“走出去”風險、現金流風險、信用風險、人力資源風險、競爭風險和合同管理風險等)通盤管理。
第三,全面風險管理實施的主要是風險組合管理。全面風險管理實行分散管理的同時將不同層次不同來源的風險匯集為整體風險,從整體的層面來看待風險,并進行風險管理決策實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第四,全面風險管理原則是堅持經營戰略與風險策略一致,風險控制與運營效率效果相平衡的原則,針對重大風險所涉及的各管理和業務流程,制定涵蓋全流程的控制措施;其他風險所涉及的業務流程,把握關鍵環節作為控制點,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2.2全面風險管理與內控管理的區別
(1)兩者的范疇不一致。內部控制僅是管理的一項職能,主要是通過事后和過程的控制來實現其自身的目標,而全面風險管理則是全面的、大范圍的、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模式,其貫穿于管理過程的各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訂目標時就充分考慮了風險的存在。而且,在兩者所要達到的目標上,全面風險管理多于內部控制。
(2)兩者的活動不一致。全面風險管理的一系列具體活動并不都是內部控制要做的。目前所提倡的全面風險管理包含了風險管理目標和戰略的設定、風險評估方法的選擇、管理人員的聘用、有關的預算和行政管理、以及報告程序等活動。而內部控制所負責的是風險管理過程中間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動,如對風險的評估和由此實施的控制活動、信息與交流活動和監督評審與缺陷的糾正等工作。兩者最明顯的差異在于內部控制不負責企業經營目標的具體設立,而只是對目標的制定過程進行評價,特別是對目標和戰略計劃制定當中的風險進行評估。
(3)兩者對風險的對策不一致。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引入了風險偏好、風險容忍度、風險對策、壓力測試、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該框架在風險度量的基礎上,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戰略與風險偏好相一致,增長、風險與回報相聯系,進行經濟資本分配及利用風險信息支持業務前臺決策流程等,從而幫助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實現全面風險管理的目標。這些內容都是現行的內部控制框架所不能做到的。
3 中國鐵物全面風險管理現狀分析
3.1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信用風險是交易對手沒有能力,或者至少是沒有辦法執行合約所規定的提供服務或者支付款項的義務 。目前公司業務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對上、中、下游合作方的信用能力的判斷及信用風險監控預警的能力尚待提升;部分管理活動缺失,因而相應的部門或崗位的職責分工不明確,缺乏專職人員采集內外信息并對合作方信用風險進行綜合評價;對貿易商和客戶缺乏信用管理策略及信用政策,現有政策存在交叉和重復的地方有待統一;貿易商、承運商、倉儲商信用管理指標體系及風險的監控預警流程有待完善;對交易對手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相關的財務數據無重點關注,因為缺乏系統支撐,也不能將相關指標用于分析、監控、預測等;現有政策或制度的執行力有待加強。
3.2操作風險管理現狀
決策風險:是否交易,與誰交易,交易額度等決策機制及配套組織結構的設計;操作風險:現有制度和流程的執行力以及現有制度的適用性和有效性。企業文化風險,公司對中高管理層的法律、法規方面的培訓有待加強;公司對企業文化的宣貫有待加強。人力資源風險,公司人力資源戰略與企業發展戰略不匹配,勞動合同或與員工簽訂的保密協議中有待完善保密條款的內容,人力資源計劃執行情況的有效評估有待加強,針對關鍵崗位人員競業禁止協議的簽署有待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尚未上升到全員的層面,也尚未得到有效執行,部門及個人的業績考核標準不統一。信息化風險,信息系統安全及運行維護相關規定有待完善。公司內部監督、內部審計獨立性及監察職能有待加強。組織結構風險,公司的部門職責及崗位職責需要進一步明晰,不相容職責分離制度有待完善。
具體業務流程風險(存貨、采購、倉儲、銷售、運輸等),缺少對采購信息的綜合分析及匯總,對供應商/客戶進行前期調研,《調研報告》及《可行性分析報告》的落實工作有待加強,對客商及倉儲商、承運商的信用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系統化和完善,同時加強審批流程的執行力度。沒有依據戰略規劃制定相關市場開發計劃,簽訂的合同不能按照公司制定的審批級次進行審批,對控貨的倉儲地監管力度有待加強,對換入質物的價值確定需加強監督力度,對存貨入賬的準確、及時、完整性有待加強,成本結轉及收入入賬時間不準確、不及時,財務及業務的輪崗制度有待規范化,尚未建立市場開發計劃同業務部門績效掛鉤的制度,公司銷售定價機制有待完善,對賒銷業務設定抵押資產的價值需加強監督力度,公司相關內部規章制度有待修訂和完善。
4全面風險管理的改進方向
4.1信用風險管理的改進方向
第一,建立健全信用風險的綜合管理框架,逐步完善信用風險管理職能,明確各個部門、各個層級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權限、利益等。第二,完善合作方信用評價流程及政策,包括制定一套系統化的評價流程、對應的合作方信用評價指標以及預警指標和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及政策;建立大客戶管理機制,對大客戶實施區別管理的策略;對中小客戶,重點放在可能帶來風險的損失風險的管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大客戶,重點放在可能帶來擴張機會的管控,提高整體經營規模。第三,在總體框架的指導下,建立市場風險信息的收集與整理的具體辦法,明確收集的信用信息的種類、渠道,以及信息在公司內部加工、傳遞的方式。第四,不斷提升全員素質,增強經營部門業務人員以及中級管理層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能力(包括客商信用風險信息的識別判斷、信用分級的客觀評價、判斷以及信息的使用);設置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及管理崗位,綜合信用風險信息,從財務以及運營管理的整體對合作客商進行信用評價,從公司整體層面全盤衡量并開展信用風險評估工作。第五,建立信用風險管理指標后,設置配套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考核,將信用風險管理做實。第六,在具備條件的基礎上,完善公司的ERP系統,審閱評估關鍵控制點在系統中落實,強化管理信息系統對信用風險管理的支撐功能。
4.2操作風險管理改進的方向
完善所有組織管理的相關制度、搭建統一的業務流程,包括具體流程步驟和輸出文檔。公司應在董事會層面設置獨立的風險管理委員會,自上而下的在管理層完善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體系,確保工作職能有序銜接和具體工作的承接與落實。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履行全面風險管理職責,增加專業人員的配備。企業其他職能部門及各業務部門在全面風險管理工作中,應接受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從集團管控的角度看,加強對下級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崗位設置以及調整的管控力度,對下級企業調整組織結構要建立嚴格的審批流程。明晰人力資源管控要點,如對組織結構的總數、用工總量、薪酬總額“事前”“事中”管控。前端的業務開發,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與可行性分析,確定潛在客戶。通過制定統一的標準對不同部門的崗位職責進行規范。對于業務實質符合質押規定的,嚴格按照賒銷的流程進行處理,同時對質押進行備查賬管理。財務應嚴格按照準則的要求,根據業務發生的實質進行開票的處理、銷售收入的確認以及銷售成本的結轉,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在庫存管理上,增加必要的發現型控制,增設理貨專員,做到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對某些單據進行統一的核對和管理,規范具體的信息及數據核算,同時強化財務對各環節的監督控制,保證財務業務的信息一致。公司銷售專員負責定期收集、銷售所在區域同類產品價格信息及市場狀況,編制銷售價格審批表,申請銷售價格政策,相關職能領導負責審批定價政策。根據公司相關的業務板塊內控(包括國際板塊、鐵路板塊、鋼鐵板塊、礦產能源板塊、物流板塊等)及職能板塊內控(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資金管理、運營管理、投資管理、法律事務管理、企業文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完善公司現有的規章、制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