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實驗區創建方案

時間:2022-06-21 09:22:00

導語:縣委實驗區創建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委實驗區創建方案

為促進我縣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推動全縣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富民強縣為目標,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大力實施“工業立縣、品牌惠農、旅游帶動、以城帶鄉、環境興縣”戰略,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提升內涵,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更加注重城鄉統籌、一體發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穩定,更加注重完善機制、激發活力,同時,統籌推進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的內涵發展,加快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主要目標

通過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加快縣域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重大轉變,循環經濟模式廣泛推行,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加快發展,節能降耗成效顯著;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富有成效,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經濟、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程度明顯提高,積極打造“魯中生態高地、休閑宜居勝地”名片;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生活更加寬裕,社會保持安定和諧;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繁榮,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科技創新能力普遍增強,“創新型縣”建設初具規模,科技進步對經濟貢獻率進一步加大;力爭到2015年,把建設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1、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增強綠色生態新優勢。進一步強化生態建設在區域發展中的戰略作用,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優先發展生態型產業,著力打造“魯中生態高地”,增創生態環境優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提升城鄉綠化水平,實施“果樹進城”綠化工程,打造富有果鄉特色的園林綠化景觀,鞏固擴大“全國綠化模范縣”創建成果,深入實施縣域山體綠化提升工程,力爭到2015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9%以上。二是立足“山水生態城市”發展定位,修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實施水匯園、姑子坪商周遺址公園、城西公園、城東公園建設;做好城區主次干道兩側綠化,加快住宅小區綠化設施改造和城北新區綠化建設,豐富城市綠化景觀,努力營造優良城市綠色生態景觀。

2、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一是著力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建立和完善地下飲用水源地管理體系和飲用水源預警制度,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加大流域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加強工業污染源管理,抓好沂河的保護與開發及中小河流治理,實施雨污分流,清淤疏浚、截污、水質凈化、生態修復和廢水資源化工程,提高水環境質量。到2015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7%以上。二是著力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取締縣域范圍內10t/h以下工業燃煤鍋爐,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監測體系,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實施工業大氣污染源全面達標工程。三是著力抓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重點抓好危險廢物、工業和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等工程項目。四是著力構建環境安全體系,完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環境監督執法體系,加強環境監察執法隊伍建設,提高裝備設備現代化水平,增強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處置能力;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努力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五是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活動,提高城鄉環境質量。

(二)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1、加強生態保護。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完善環境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嚴格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切實保護好濕地、森林公園等生態脆弱區域;堅持生態優先,優先發展生態特色型產業;加強農村環境保護,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和推廣非藥物控蟲害技術,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加快生態修復,突出抓好對水土流失等生態脆弱和退化區的保護與恢復,實施沂河生態濕地資源恢復與保護等項目建設,關閉“三區兩線”(重要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規劃區、鐵路沿線、重要公路沿線)可視范圍內的露天采礦點。

2、堅持集約節約用地。繼續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機制,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按照國家供地政策,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認真落實節約用地標準,大力發展節地型項目、節地型經濟,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嚴格落實土地管理責任追究制,嚴肅查處各種違法占地行為。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1萬畝,基本農田不少于40.2萬畝,人均耕地面積保持在0.39畝。

3、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強化全社會節水意識,創新管理措施,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科學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搞好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到2015年,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85;調整優化工業結構和布局,嚴格控制高耗水產業,大力推廣節水型技術工藝,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到201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設施建設,抓好城區污水管網配套,實現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資源化。到2015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和生活污水處理率全部達到100%。

4、加大節能降耗力度,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圍繞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三廢”綜合利用和節煤、節電、節材等為重點,抓好節能降耗工作,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一是加快工業技術改造步伐,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淘汰5000KVA以下的小鐵合金爐,濕法窯等落后的水泥生產工藝,堅決關停“土小企業”,實行固定資產投資節能評估和審計制度,嚴格控制高耗能項目上馬,大力推廣應用高效低耗技術、工藝和設備,加強重點行業和企業消耗管理,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強度,實現資源高效利用。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工業“三廢”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建設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示范社區,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實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余熱回收利用等項目建設。到2015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9.7%。三是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加快開發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開發風力發電測風工作,適時實施風電開發建設項目。到2015年,全縣新發展沼氣用戶2萬戶,年產沼氣200萬立方米,太陽能熱水器達到6.5萬平方米,實現高碳生產方式向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低碳模式轉變。

(三)壯大高端工業經濟

1、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工業發展方式,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向“園區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積極對接國家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有關政策,圍繞可持續發展,大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促進以醫藥、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為重點的新興產業跨越發展。力爭到2015年,醫藥、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銷售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的50%和45%、45%以上。

2、加快經濟開發區建設。充分發揮經濟開發區的平臺作用,強化其創新、孵化、承載和人才聚集等功能,進一步推進產業聚集,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實現資源配置和要素聚合效益的最大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入園鐵路專用線,實施綜合性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工程,提高承載能力。力爭到2015年,經濟開發區基本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自我升級、開放競爭的格局。

3、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為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攻方向,集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增創新的競爭優勢,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培育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至2015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6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

(四)大力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按照“有機化、品牌化、產業化”的農業發展定位,堅持“重點在特色、優勢在品牌、關鍵在管理、根本在龍頭”的發展思路,繼續保持1:9的糧經比例,堅定不移地轉方式調結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擴大林果、畜牧等產業優勢,培植壯大蔬菜、中藥材生產等特色增收項目,最大限度地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全力推進整建制有機農業縣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2、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生產體系。按照精準農業的發展要求,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指導和生產管理監督;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建立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的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完善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3、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圍繞整建制建成省有機農產品生產規模最大、品牌最響、認證產品最多的有機農業強縣建設,按照“一鎮一品、連片發展”的思路,深入抓好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推廣普及,健全完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修訂《縣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重點完善果品、蔬菜、畜禽、小雜糧等農產品生產技術,突出抓好南部30萬畝果品生產區、東部萬畝蔬菜生產區、北部5萬畝中藥材生產區、西部20萬畝畜禽生產區、西南部2萬畝雜糧生產區等5大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2015年,全縣80%以上的主導農產品實現有機生產。

4、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深入實施“品牌惠農”戰略,牢固樹立農業品牌意識,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加大品牌打造和宣傳推介力度,力爭在全國打響綠色生態品牌、有機農產品品牌、觀光農業品牌,提升農產品包裝水平,突出“”產地標識和質量認證標志,著力做大做強品牌農業。力爭到2015年,全縣新認證有機農產品40個以上,爭創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3個以上,基本實現全縣主導農產品有機認證全覆蓋。

5、積極發展都市農業。按照全功能性大農業的開發思路,依托農業生態特質和縣域特色文化,在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功能的基礎上,以服務城市發展和市民消費需求為導向,堅持城鄉互動、產業融合,綜合開發農業的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功能,加快發展都市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生態旅游農業,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推進縣城北部都市農業觀光休閑園建設,著力打造與縣城相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集生產觀光體驗于一體,多產業融合的都市農業區。

6、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以建設區域性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基地和加工生產中心為目標,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加大對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成長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和培育力度,促其加快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到2015年,培育、引進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以上,力爭1家龍頭企業上市。

7、著力培育新型農民。深入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加強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到2015年,全縣農村達到戶戶有1名技術員的目標。

(五)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1、優化服務業整體結構。堅持“特色化、專業化、多元化”發展方向,推動全縣現代服務業壯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堅持滿足群眾消費與旅游消費需求相結合,大力發展商業、旅游、文化三者有機結合的特色街區,明確城區沿河兩岸發展布局定位,實施高端規劃,集中建設旅游購物聚集區和特色餐飲聚集區,實施魯中·義烏國際商貿城、螳螂河南端休閑商業街等一批重點項目,提高消費性服務業層次。大力發展信息咨詢、金融保險、會計審計、法律咨詢、教育培訓、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提高新興服務業比重,加快新興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強社會化服務網絡、社區服務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齊全、管理規范、服務優良的社區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業水平。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完善農村流通服務網絡,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農業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生產保障水平。

2、深入實施旅游帶動戰略。以打造“魯中生態高地、休閑宜居勝地”為目標,實施旅游發展倍增計劃,力爭到2015年,旅游綜合收入占全縣GDP的8%以上,把旅游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引領服務發展。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突出生態觀光、文化體驗、山地度假、農家休閑等特色品牌,加大旅游開發力度,加快構建魯中生態旅游經濟圈,努力爭創中國旅游強縣;著力打響“猿人”、國家地質公園、牛郎織女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旅游品牌,加大資源挖掘、文化包裝和宣傳推介力度,集中抓好牛郎織女愛情文化景區、溶洞群旅游綜合開發,打造牛郎織女、溶洞群兩大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增強旅游輻射帶動能力。繼續抓好圣佛山、唐山、鳳凰山等特色景區開發及北部林果大觀園、“農家樂”、生態民俗旅游項目策劃和建設。擴大旅游招商,突出抓好田莊水庫(天湖)旅游度假區、城北溫泉度假中心、下崖洞暗河等旅游項目招商,以大招商、大投資推動大發展。到2015年,新創建各類旅游品牌10個以上;加快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和特色旅游商品開發,逐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詢、電子商務、導游服務等功能,建成游客集散中心,開發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建設旅游購物放心店20家以上。

3、努力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堅持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與發展新興服務業并舉,進一步加大服務業投入,優化服務業結構,積極推進服務理念轉變、服務業態創新和服務平臺建設,努力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提高服務業對地方稅收和就業的貢獻。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宜于人居的環境優勢,大力發展以休閑度假、賓館餐飲和房地產開發為重點的城市服務經濟,吸引更多外來人流物流,拉動旅游服務業發展。積極引導現代物流、社區服務、信息中介、養老托幼、經濟鑒證、休閑娛樂等服務業態發展,規劃建設綜合物流園區,加快電子商務在服務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六)統籌城鄉建設與發展

1、加快縣城建設。突出山水生態城市的特色和定位,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謀劃和推動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著力塑造生態和諧、特色彰顯、宜于人居的城市風貌,立足中等規模城市的發展定位,按照“東展、西拓、南改、北延、提升中部”的總體思路,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設計和建筑品位,集中打造東部工業高端產業聚集區、西部旅游休閑度假區、南部現代物流聚集區、北部生態適宜居住區和中部商業服務中心區5個城市功能分區;完善城區道路網絡,抓好城市燃氣、供水、供暖、供電、通訊、治污等為重點的綜合管線系統建設。加強城市水系保護建設,實施“清水潤城”、“果樹進城”等工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建立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實施文化娛樂服務中心、縣政務中心、全民健身廣場等項目建設。到2015年,縣城建成區規模達到23平方公里,人口達20萬人,初步形成山水生態宜居中等規模城市,實現人口、經濟、生活、服務、環境的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

2、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以縣域經濟、城鎮化為載體,深入實施“以城帶鄉”戰略,突出縣城建設,堅持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城鄉一體規劃、工作聯動推進,實現城鄉統籌、一體發展。按照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的思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抓好小城鎮建設,優先發展東里鎮、悅莊鎮、魯村鎮等4個中心鎮建設,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設,到2015年,完成城中村、重點城郊村、園區村、鎮區村、中心村的農村住房建設改造,逐步形成以縣城為核心、以中心鎮為支撐、以中心村為紐帶的“一核多級”城鄉發展格局,城鎮化水平達到45%以上。

3、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一是統籌城鄉“大交通”建設。配合完成過境鐵路建設,抓好火車站至城區連接線等道路建設,積極實施省道和部分縣鄉道改造工程,到2015年,90%以上的縣道達到山區二級路標準,10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大力發展城市公交系統,改善城區交通環境;積極推行農村客運公交化,推進城區公交車輛向中心鎮、中心村(農村社區)以及產業聚集區全面延伸,逐步實現縣域公交無縫連接。二是統籌城鄉“大水系”建設。整合供水資源,完善縣城供水網絡,加大鄉鎮配套管網建設,加快以“同源同網同質”為主體的鎮村一體集中供水體系建設,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和自來水改造工程,到2015年,全縣行政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自然村達到90%以上,入戶率達到90%以上。三是統籌城鄉“大環衛”建設。深入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逐步建立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系統,制定完善城鄉雨污分流網絡建設規劃,逐步在中心鎮建設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有條件的建設適度規模的垃圾處理廠,在中心村建設垃圾臨時存儲設施和污水輸送設施。

4、推進社會服務管理和保障一體化。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一體化,優化教育資源,加強農村學校硬件建設和農村教師配備培訓力度,推動教育資源優先向農村傾斜,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強城鄉衛生機構聯系,加大醫療網絡化建設,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健全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網絡,擴大城市先進文化向農村輻射。加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公安、司法、計生、城管等向農村社區延伸,構建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保障制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1、積極擴大就業。堅持穩定就業和擴大就業兩手抓,注重提高就業質量、優化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擇業、創業渠道。增強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多層次的就業服務網絡。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轉移就業工作,多渠道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完善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制度,落實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補貼等各項扶持政策,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勞動關系調整機制,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到2015年,實現城鎮就業再就業3.5萬人以上,其中再就業1萬人以上;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8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始終把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放到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險合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構筑和完善社會保障網絡。到2015年,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適齡人員參保率達到85%以上,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政策,確保新增被征地農民實現“即征即保、先保后征”;完善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災害救援等為基本內容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對貧困人口、特困人口與殘疾人等弱勢群眾的財政救濟救助力度,實施低保邊緣家庭救助工程和高齡老人補貼擴面提標工程;繼續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落實廉租住房貨幣補貼政策,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八)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1、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圍繞環境保護、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領域,優化整合科技資源,加強應用基礎研究,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顯著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提高專利申請水平,爭取到2015年,專利申請量突破1500件。

2、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企業主體和科技園區的載體功能,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扶持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支持企業通過多種形式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等,進一步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合作,到201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建立技術研發機構,新增院士工作站2-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以上、省級以上企業重點實驗室1-2家。

3、抓好科技示范引導。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領域,大力組織實施科技計劃和科技示范工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積極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工藝和設備。

4、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各級財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投入增幅。完善落實財稅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建立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科技開發。到2015年,全縣R&D占GDP的比重達到2%。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保證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切實加強工作指導和協調,縣政府成立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直有關部門和各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科技局,具體負責全縣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的協調、調度和督導等工作。

(二)完善政策保障。制訂完善符合全縣實際情況的實驗區建設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將實驗區規劃列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大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執法力度,經濟開發和項目建設要嚴格執行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法律法規。實施培養與引進并用、數量與質量并重的人才發展戰略,為實驗區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建立健全穩定的投入機制,保證實驗區創建工作順利開展。

(三)營造濃厚氛圍。堅持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教育工作,充分發揮電視、報紙、網絡等宣傳媒體的媒介作用,在全縣上下廣泛宣講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及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積極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生產、經營活動理念,致力于循環型的企業生產活動,提高企業自發節約能源資源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積極鼓勵各種非政府組織、社會力量和廣大群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持久動力。

(四)加強監督指導。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定期對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進行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建立完善創建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相關程序、規則和標準,為參與方履行各自責任和義務提供行為指南,為監督提供依據。通過定期檢查、定期報告、傳媒報道、公告等形式,提高監督有效性和效果。督促各級政府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政府政績評估指標體系,真正落實可持續發展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