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組五個基本建設方案

時間:2022-03-26 09:00:00

導語:基層黨組五個基本建設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黨組五個基本建設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根據《年湖北省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規劃》和《中共自治縣委關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的有關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五個基本”建設工作,結合我鄉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抓基層、打基礎,全面推進以“健全基本組織、建強基本隊伍、開展基本活動、完善基本制度、落實基本保障”為主要內容的黨的基層組織“五個基本”建設,促進我鄉基層黨建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推進我鄉脫貧奔小康建設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二、活動范圍

傅家堰鄉黨委,政府機關、財政所、派出所、老干部、文化廣播、郵電6個機關黨支部,中學、小學4個教育系統黨支部,衛生院黨支部,煙草站和供電企業2個國有企業黨支部,村9個村黨支部,堰窩子居委會黨支部。

三、工作目標和工作內容

㈠健全科學完善的基本組織

1、實現全鄉所有行政村(居委會)、學校、醫院、煙草、供電等基層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設置全覆蓋,同時按照規模適度、召集方便,有利于開展黨務和業務工作的要求,科學調整和規范黨組織設置。

2、建立健全機關、村(居委會)組織體系,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支持和保障機關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和村(居)委會團組織、婦代會、民兵連等組織按照法律法規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

3、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新形勢新要求,探索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推廣在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產業鏈、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黨組織的做法。

4、抓好軟弱渙散村(居委會)黨組織整頓工作,及時轉化鞏固,消除軟弱渙散村(居委會)黨組織。

㈡建強穩定可靠的基本隊伍

1、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改進選任方式,選好配強村(居委會)黨組織書記。堅持和完善村黨組織“兩推一選”和村(居)委會直選制度,逐步擴大由黨員大會直接選舉村(居委會)黨組織書記的范圍。注重從退伍軍人、外出務工經商回鄉創業人員、大學生村官、縣鄉黨政機關退居二線干部、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中培養選拔村(居委會)干部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

2、實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交叉任職,到2012年,實現“一肩挑”比例達到90%以上。

3、推行公開選拔村級后備干部,實行村級后備干部動態管理,確保每村有1名女干部,儲備3—5名后備干部,培養10名以上農村實用人才,建立完善各類人員管理臺賬。

4、抓好干部經常性培訓工作,每年組織機關黨員干部外出考察學習1次,對全鄉村(居委會)干部進行1次培訓。

5、注重從農村青年致富能手、婦女和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培養發展黨員,每個村每年入黨積極分子保持3名以上,每個村每年發展1—2名新黨員。

6、加大機關黨務干部的選拔、培養、交流、使用力度,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愛崗敬業、結構合理的黨務干部隊伍。加強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的管理服務工作。

㈢開展務實有效的基本活動

1、深化全鄉“三級聯創”、“五好”基層黨組織創建等創先爭優活動,利用黨員活動室、青年活動之家、婦女活動室等陣地,加強對機關和農村黨員干部的經常性教育,機關每月組織1次集中學習,全鄉所有基層黨組織每年召開1次民主生活會。

2、以現代遠程教育站點為載體,開展理論學習、實用技術培訓、文化娛樂等活動。

3、以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載體,充分發揮村(居委會)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作用,集黨務、村務、服務、商務為一體,開展說事議事、結對幫扶、文明創建、便民服務等活動。

4、深入開展“城鄉牽手脫貧奔小康”、“聽民聲、訪民情、解民難”等主題實踐活動,組織機關黨組織與村級黨組織開展結對幫扶,著力解決基層黨員群眾實際困難。

5、組織全鄉基層黨組織開展“雙建雙帶”、“設崗定責”、“服務承諾”、黨員黨性定期分析等活動,著力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6、實施黨員“創業致富計劃”,培養黨員創業致富標兵。

㈣建立可行管用的基本制度

1、健全鄉黨委和村(居委會)黨組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堅持和完善“”、黨務公開、政務(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等制度。

2、建立村(居委會)黨組織書記崗位目標責任制、鄉對村目標考核制度、村干部工作績效考核等制度,按照《傅家堰鄉目標管理考核考評細則》要求,嚴格考核獎懲。

3、推廣以村(居)民建議、村(居委會)黨支部會提議、村(居委會)“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居)民(代表)大會決議,提議事項公開、審議程序公開、議事結果公開、實施方案公開、辦理結果公開為主要內容的“‘五議五公開’工作法”,建立黨領導下的基層民主自治工作體系。

4、健全機關黨員干部培養、教育、管理、激勵機制,推行機關黨員干部業績登記制度。

5、完善村級檔案管理制度,推進村級組織檔案規范化建設。完善農村“三資”管理制度,統一建賬,嚴格管理。

㈤落實規范必需的基本保障

1、成立鄉黨委“五個基本”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建立鄉黨委抓村級黨組織建設責任制,做到領導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到位。

2、按標準建立規范的黨員活動室,做到“十有”。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美觀大方、綜合利用的要求,所有村(居委會)建有規范實用的辦公活動場所。依托辦公活動場所,建立以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核心,村衛生室、農家書屋、綜合服務社等相配套的村級綜合服務體系。

3、推進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建設,全鄉所有村(居委會)實現村村通。

4、多途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力爭3至5年內全鄉所有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5、實行村財鄉管,提高村干部工作報酬、村級辦公、黨員干部培訓等經費的保障力度。

6、認真落實村主職干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政策,穩步推進村副職干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對未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任職時間較長、正常離任的村主職干部實行離任生活補貼。

四、時間安排和方法步驟

全鄉基層黨組織“五個基本”建設工作從4月中旬起至10月底止,分四個階段進行:

㈠動員部署階段(4月中旬至4月底)

1、召開全鄉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會議,傳達全縣“五個基本”建設工作有關會議精神,對全鄉“五個基本”建設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明確職責分工,組建工作專班,抽調專人負責“五個基本”建設工作。

2、利用會議、簡報、宣傳欄等多種途徑,宣傳“五個基本”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具體要求。

3、制定全鄉“五個基本”建設工作實施方案上報組織部門備案,同時下發到全鄉所有基層黨支部予以學習。

㈡調查研究階段(5月初至5月下旬)

對照“五個基本”建設工作的要求,深入基層開展調查摸底,緊密聯系全鄉各基層黨組織實際,查找不足,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五個基本”的建設目標任務上來,切實增強全鄉基層黨建工作的自覺性、堅定性,確保順利完成全鄉“五個基本”建設任務。要通過調查研究階段工作,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理清思路,通過“五個基本”建設推動我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㈢集中建設階段(6月初至7月中旬)

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確定全鄉“五個基本”建設工作重點建設內容。村(居委會)、機關、醫院、學校、企業要按照“五個基本”建設路徑圖、《工作指南》和考評細則的要求,明確建設重點,擬定建設進度計劃表,對照“五個基本”建設考核要求,堅持先易后難,缺哪一項補哪一項的原則,查缺補漏,確保在今年10月份順利通過全縣、全省的考核。

㈣總結驗收階段(7月下旬至10月底)

在集中建設的基礎上,鄉黨委將于7月下旬對全鄉所有基層黨組織“五個基本”建設工作進行嚴格考評,根據考評結果全鄉統一排名,并嚴格獎懲。工作不到位的黨支部要擬定整改方案,迅速整改到位。同時認真總結“五個基本”建設活動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形成書面總結。

五、組織領導和有關要求

鄉黨委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五個基本”建設工作,科學謀劃、精心組織,確保全鄉“五個基本”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位。

㈠堅持明確責任。始終把基層黨建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認真落實管黨治黨責任,明確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努力形成責任明確、領導有力、運轉有序、保障到位的基層黨建工作機制。

㈡堅持強基固本。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奠基石。堅持把黨的建設的重心放在基層,使基層黨建工作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更加符合基層實際、更加符合黨員和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百姓安居樂業夯實組織基礎。

㈢堅持以人為本。基層黨組織的主體是黨員,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切實增強全鄉各級黨組織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服務黨員的意識,充分發揮黨員的主體作用,形成鄉黨委服務各黨支部,各黨支部服務廣大黨員,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服務人民群眾的黨建服務體系。

㈣堅持分類指導。從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實際出發,加強對全鄉個基層黨組織“五個基本”建設工作的分類指導,增強基層黨建工作的針對性。整合全鄉黨建資源,推動全鄉各領域、各行業的基層黨建工作統籌兼顧,平衡推進;推動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等基層黨的建設各要素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㈤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不斷推進全鄉基層黨組織建設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方法創新,使全鄉基層黨建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真正把黨的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