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意見

時間:2022-10-20 06:12:00

導語: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意見

各鄉鎮黨委,縣委和縣級國家機關各部委辦局、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黨委(黨組、總支、支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高屋建瓴,審時度勢,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歷史賦予農村基層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重要使命。不斷提高農村廣大黨員干部的素質,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重點突破和全面推進。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構建和諧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充分利用和依靠各種教育資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大規模開展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培養新型農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目標要求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到2010年,全縣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的目標要求是:接受培訓農民的素質明顯提高,致富能力明顯增強,村(組)干部的“雙強”(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得到強化;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等各種種養能手和各類能人脫穎而出,成為帶動培訓、技術示范、科技咨詢、推廣新技術的組織者和推動者。

二、培訓對象和內容

(一)培訓對象

①村黨總支書記、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副主任;②村“兩委”成員、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村民小組組長;③農村企業管理人員、種養能手及其他農村各類致富能人;④農村黨員;⑤“黨員中心戶”、“科技致富戶”;⑥農村各種專業協會、中介組織中的能人。

(二)培訓內容

①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②農村法律法規;③農村適用新技術;④農業產業發展、煤炭安全生產、大河烏豬養殖、魔芋種植、蔬菜栽培、特色種養業及“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相關知識;⑤農村法律法規及民主管理、和諧農村建設等方面知識;⑥“三村四化”及村風民俗、思想道德等方面知識;⑦農民工外出務工技能與維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各鄉鎮應根據本地產業發展和農民迫切需求,突出區位優勢,增加培訓內容。建立健全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體系,上述培訓內容,針對不同培訓對象,目標各有側重,相互銜接。

三、時間安排和具體任務

(一)時間安排

從今年起,每年對廣大農村黨員、村(組)干部、農村企業管理人員、種養能手和各類能人至少培訓一次,全縣用5年時間著力提高參培人員的素質,使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更好地發揮帶頭、示范及引導等作用。

(二)具體任務

1、縣委干部教育委員會及縣直有關部門負責搞好村“兩委”主要負責人、農村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

2、各鄉鎮黨委負責搞好本鄉鎮其他村(組)干部、種養能手和農村其他各類能人的培訓工作。

3、村黨總支負責搞好本村黨員的培訓工作。

4、堅持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每年到扶貧掛鉤村上一堂黨課活動,由縣委干部教育委員會抓好落實。

5、涉及煤炭、烤煙、大河烏豬、魔芋等幾個主導產業的縣直部門要將農村適用技術制作成光碟發放到各村民小組,具體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組織完成。

四、培訓原則和方式

(一)培訓原則

1、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原則。培訓教育工作要在縣委干部教育委員會的統籌規劃下,根據不同層次農民的職業、特點和崗位需求確定培訓內容和方法,合理安排,統籌規劃,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

2、產業導向與項目實施相結合原則。一是立足于區域經濟、科技和教育資源等現狀,圍繞各鄉鎮(村)的農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開展培訓;二是培訓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產業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致富為目標,為地方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服務。

3、因人施教、注重實效原則。一是針對不同對象設置不同的培訓內容;二是按照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經濟發展程度差異,采取形式多樣、內容各異的分類培訓;三是對“兩委”干部、黨員干部、村組干部和農村有志青年、鄉土人才、科技積極分子,在培訓中要交任務,壓擔子,加大培訓內容,進行重點培訓。

4、學用結合、按需培訓的原則。各地各部門要搞好培訓需求調查,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培訓內容,安排培訓班次,切實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對農業人才的需要,滿足農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掌握致富本領的需要。同時要根據本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與上級相關部門聯合,走出去,請進來,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

5、整合資源、提高效益原則。要充分調動農業廣播學校、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縣鄉村黨校等方面的教育資源為培訓提供師資資源。在實施培訓計劃時要加強農業新知識、新技術、市場經濟知識的培訓,以便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

(二)培訓方式

培訓主要采取:①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農閑季節,本著實際、實用、靈活、易行、聽得懂、學得會、用了能致富的要求,采取中短班結合,課堂教學和現場操作相結合等培訓方式,不斷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②示范教學。要利用當地實施的各種科技樣板作為生產實習基地,也可與當地種養專業大戶、科技示范戶和多種農村專業協會密切聯系,利用他們的基地開展教學、實驗、示范活動。通過示范教學,加強引導培訓對象推廣運用農業新知識、新技術。③專家講授。聘請專家、教授舉辦專題講座,傳播新技術,開闊新視野。④能人現身說法。面向社會選能人,特別是選農村土生土長,自學成才的土專家、田秀才現身說法傳授一技一長。⑤“菜單式”教學。自下而上,采取“菜單式”“看菜定飯”的培訓形式,根據培訓對象的需求,他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從而達到有的放矢,上下互動的目的。

五、師資隊伍和培訓場所

(一)組建四支隊伍

一是建立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專家庫”,主要由縣內煤炭、魔芋、烏豬產業等領域和涉農部門的專家組成,具體由縣委組織部、縣人才辦、縣人事局組建和做好講授的接洽等服務工作。

二是組建**縣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巡回講授團,由縣委干部教育委員會牽頭,從縣委黨校、農業局、畜牧局、煤炭局等涉農部門抽調專技人員,每年到各鄉鎮或部分村巡回授課一次。

三是在全縣農村通過層層鱗選,組建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先進事跡報告團在農村進行巡回宣講,具體由縣委宣傳部、縣“三村四化”辦組織。

四是穩定師資隊伍,提升教師素質,進一步強化“兩校進村”隊伍建設。具體由各鄉鎮黨委落實。

(二)加強陣地建設

1、切實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按照相關要求繼續抓好19個新建和12個修繕活動場所的建設,進一步配齊各項設施、設備,完善功能,使其發揮好服務功效。其余的村級活動場所各鄉鎮黨委要分類排隊,對年久失修的活動場所,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廣泛籌集資金,采取新建的方式重建,沒有條件新建的要組織做好修繕工作,確保村級組織有一個良好的活動場所和辦公環境。

2、進一步加強“兩校進村”陣地建設。要按照軟硬件“十有”(有房子、有設備、有教員、有教材、有經費、有領導、有計劃、有制度、有培訓、有效果)標準,完善村級黨校、農民適用技術學校功能設施,進一步加強管理,發揮效用。2007年內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檢查驗收。

3、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村民小組黨支部活動陣地。堅持“選址新建、村企聯建、依校搭建、以戶單建、村組共建、閑房修建”六種途徑,繼續抓好村民小組黨支部活動室建設和完善工作,使其更好地發揮功能作用。具體由縣委組織部牽頭抓好落實。

六、加強領導,強化保障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才是關鍵。各鄉鎮黨委、縣直各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縣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做好**縣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縣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在縣委的領導下,由縣委干部教育委員會辦公室統一組織、協調和管理,各培訓單位負責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規劃、協調和管理工作。各鄉鎮黨委要成立領導小組,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保證全縣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順利實施。承擔培訓任務的學校和單位要高度重視和落實好縣委干部教育委員會下達的年度計劃,保證按質完成任務。

(二)強化責任,認真履職

培訓新農村建設帶頭人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各級各部門要通力協作,密切配合,落實責任,扎實工作。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提出有較強針對性和富有實效的培訓意見和規劃,做到工作研究有位子,組織領導有班子,培訓保障有“票子”。培訓涉及的授課教師,要進一步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加強學習,刻苦鉆研,精心備課,認真講授,務求實效,竭力幫助廣大農民不斷提高致富能力。

(三)嚴格管理,加強督導

**縣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訓目標納入黨建目標年度考核。各鄉鎮黨委要建立職責明確的培訓管理機制,抓好責任落實,加強對培訓工作的監督和管理,要做好培訓調研和策劃,做到培訓專題設計科學合理,培訓內容突出針對性。要建立培訓的監督、檢查、評價制度,定期組織專家進行檢查督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要建立培訓反饋體系,加強培訓信息傳播和勾通,及時聽取學員的意見,并將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反饋到培訓單位,培訓單位要及時整改。鄉鎮黨委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對參培人員登記造冊、記錄好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和培訓教師。各培訓單位要建立培訓臺賬,寫明每次辦班時間、辦班的次數,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參加培訓人員及培訓教師、教師進村次數。培訓結束后,要規范痕跡管理,作好跟蹤培訓工作。

(四)多方籌措,加大投入

實施新農村建設帶人培訓工作,投入是保障。縣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培訓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各鄉鎮要有相應的配套資金。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還要動員社會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一種多元化投入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