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工作回顧與來年工作部署
時間:2022-06-17 06:06:00
導語:市區工作回顧與來年工作部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全市民政系統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和全國、全省民政工作會議精神,以創建“貼心民政”服務品牌為總抓手,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搶抓機遇,突出重點,開拓創新,著力實施“七大民心工程”,不斷加強民政基礎設施建設,圓滿完成園博會、全運會等重要活動的有關服務保障任務,各項民政事業實現新發展。年12月,市局和濟陽縣民政局被命名為省級文明機關。
一、年全市民政工作情況
(一)“貼心民政”服務品牌創建工作全面推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深入開展
1、“貼心民政”品牌創建工作初見成效。經過多次論證研討,確定了“貼心民政”服務品牌創建思路,即:以“貼心民政、惠及百姓”為主題,以“七大民心工程”為載體,以系列子品牌為支撐,以“四心”理念和“三服務”要求為保障,走民政服務品牌化、服務品牌系列化道路,不斷提高民政工作水平和社會滿意度。制定完善相關制度,先后下發《關于創建“貼心民政”服務品牌的意見》、《創建“貼心民政”服務品牌的實施細則(試行)》、《關于開展“貼心民政”十佳子品牌和十佳創建單位評選活動的通知》、《關于在全市推進“貼心民政進社區”的意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確保了創建服務品牌的全面開展。先后5次召開全系統工作會和1次品牌現場觀摩會,對品牌創建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深入推進。6月17日,舉辦品牌專家論證會,邀請山東大學等駐濟高校的專家學者和省民政廳、市委政研室等單位有關領導進一步研討品牌創建工作,為品牌創建工作提供了理論保障。在全市開展“貼心民政進社區”等活動,全市447個社區居委會主任和63個街道分管主任在舜耕會堂宣誓,推動了品牌創建工作向民政工作一線延伸;面向社會開展“貼心民政”標識征集活動,最終定為“牽手”標識;向市民發放了40萬冊《貼心民政服務手冊》,在《日報》開辟了“貼心民政”專欄,對全市各級民政部門品牌創建工作進行了系列報道。各單位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品牌,不斷強化制度建設,完善服務流程,拓展服務項目和服務范圍,推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子品牌,在全系統上下形成了爭創“十佳品牌”和“十佳單位”的濃厚氛圍。經社會評審和內部評審,“社區十分鐘生活服務圈”等10個品牌、市中區民政局等10個單位分別被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市福彩發行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十佳品牌”和“十佳單位”榮譽稱號。4月16日,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對我市創建“貼心民政”服務品牌的做法作出重要批示,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民政部辦公廳主任王來柱、《中國民政》主編王然等來濟專題調研了“貼心民政”創建工作。焉榮竹、張建國、殷魯謙、李家政、齊建中等市領導也就貫徹李學舉部長批示精神、推進品牌創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6月4日,省民政廳廳長張國琛帶領有關人員專題調研,并下發(魯民〔〕49號)文件,在全省民政系統推廣了“貼心民政”服務品牌創建做法。一年來,市局先后在民政部“新形勢下民政工作定位”座談會、全省民政工作年中分析會、市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交流會等會議上作了典型介紹,新華社、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快報》、民政部《民政信息參考》、《中國民政》、《中國社會報》、《山東通訊》等媒體詳細介紹了品牌經驗做法,品牌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擴大。
2、扎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按照市委統一部署,全市民政系統緊緊圍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民政部門樹形象”的目標要求,廣泛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認真組織開展理論學習,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深入分析存在問題,落實各項整改措施。注重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出臺了《市民政系統科學發展考評體系實施細則(試行)》,開展了“走進民政看民生”、“民政局長現場辦公日”、“政務公開月”、“局長在線答疑”等活動,宣傳民政相關政策,集中解決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11月11日,召開局系統作風建設會議,出臺《關于加強干部管理和作風建設的意見》,大力倡導勇于實踐、開拓創新的作風,不畏艱難、勇挑重擔的作風,積極爭取、善于協調的作風,顧全大局、相互配合的作風,老驥伏櫪、善始善終的作風,謙虛謹慎、勤奮鉆研的作風和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作風,在全系統形成了“比學習、比干勁、比境界、比業績”的良好氛圍。通過扎實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廣大干部職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工作作風進一步轉變,增強了科學實踐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3、不斷深化政務公開工作。加大政務公開力度,積極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媒體和民政服務對象等社會各界代表,廣泛開展“走進民政看民生”活動,與會人員對民政系統政務公開工作的各種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年,市局承辦的13件人大代表建議和17件政協提案全部辦結,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達到100%,并被評為市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辦理工作先進單位。每月舉辦一期“民政局長現場辦公日”活動,共為市民解決各類疑難問題4136件。創辦“貼心民政”專刊和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專刊,編輯《民政信息》48期,上報政務信息1000余條,在民政部、省民政廳和市委、市政府等刊發信息500余條;聯合市委宣傳部和市新聞工作者協會,開展“貼心民政”好新聞評選活動,40家等單位和個人獲得表彰;結合局機關東遷,對檔案室5.95萬卷、1.2萬件各類文書檔案進行整體搬遷,整理文書檔案(—)2745卷、6359件,初步實現了民政檔案數字化。《民政志(1948—2007)》、《民政改革發展30年(1978—)》和《本色—市民政系統支援四川抗震救災紀實》,被評為全省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成果二等獎;大力開展保密知識宣傳,局系統涉密計算機全部實現安全監管;加快推進“網上民政”建設,民政網站先后被評為“年度全市政府系統優秀網站”和“優秀政務網站”;加強12345市民服務熱線辦理工作力度,全年共辦理673件,辦結率100%。及時解決上訪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028件(次),辦結率達到98%,群眾滿意率達到96%。
4、加強政策法規和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月”活動,征集調研文章60余篇,編輯出版《年“貼心民政”調研文集》。成立市局依法行政領導小組,出臺《市民政局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標準》,民政執法行政工作進一步規范。制定下發《關于規范性文件制定有關問題的通知》,進一步規范了文件管理工作。落實黨風廉政責任書,與28個局屬單位負責人簽訂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加強重點民政工程廉政建設,與市中區檢察院簽訂了《廉潔工程責任書》,借助外力共同打造“陽光工程”。5月12日,召開局系統廉政報告會,邀請市中區檢察院負責人作廉政輔導報告。6月25日,市局在全市“構筑懲治預防體系、打造廉潔高效”經驗交流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民政事業經費投入和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完成了“小金庫”、非稅收入情況和優撫安置經費使用情況的整治工作,對市屬13個軍休單位開展財務內審,對3個局屬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了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全年投入各類民政事業經費8.74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追加財政預算近3000萬元,同比增長93%。老干部、機關黨總支、機關服務中心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5、民政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抓住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國家拉動內需投入大量資金和省民政廳支持的機遇,確定年為“基礎設施建設年”。2月,市局順利完成了搬遷到龍奧大廈辦公的任務;全市籌集資金2600多萬,完成41個社區服務用房改造任務,新(改)建面積3萬多平方米;投入500萬元加強敬老院建設,全年新改建5處,三年來全市共投入2.15億元,新改建農村敬老院77處、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34處敬老院被評為省一級敬老院,入住率達到70%以上;計劃投資1.35億元集養育、教育、醫療、文體、康復為一體的市兒童福利院開工建設,目前已投入6000萬元;爭取中央資金7000多萬元,建設3萬平方米的軍休干部服務管理中心大樓,目前己開工建設;投入500多萬元,對革命烈士陵園烈士紀念建筑物進行了改造和維護。
6、注重加強民政隊伍建設。堅持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化和教育培訓經常化,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干部選拔聘任、監督管理機制,全年局系統調整交流5名縣(處)級領導干部,提拔使用12名科級干部。出臺《市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和專業技術職位設置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事業單位社工人才薪酬保障機制。在全省民政系統率先開展政府購買社工崗位工作,市局分別為市社會福利院、市精神病院、市救助管理站和市殯儀館購買了5個工作崗位;歷下區分別在中創開元山莊社區、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區老年公寓購買了3個工作崗位。建立“社工”網站,開展社會工作網上人才庫建設。舉辦了全市民政系統慶祝建國60周年文藝匯演,在全市職工健身操大賽中市局代表隊榮獲三等獎;在市直機關第十二屆田徑運動會上市局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畢愛勝被民政部表彰為“全國民政行業優秀技能人才”,市殯儀館業務大廳被授予省級“青年文明號”,市蓮花山殯儀館女子化妝班和市精神病院五病區被授予市級“青年文明號”;市社會福利院榮獲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省“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市殯儀館女子化妝班班長孫貽遜榮獲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二)加強五個體系建設,民政事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
1、社會救助工作更加規范。一是落實低保和五保標準提高任務。年1月1日,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市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330元,農村由年人均不低于1080元提高到1200元;五保集中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不低于2600元提高到270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到1700元。一年來,全市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生活補貼1.91億元,保障48萬戶(次)、151萬人(次),低保覆蓋率達到2.22%,月人均補助水平城市達到196元、農村達到67元。二是社會救助工作規范性進一步提高。開展“陽光誠信低保”服務品牌創建工作,全市社區普遍成立低保評審委員會,聘請100名低保對象為首批低保義務協管員,嚴格低保審批程序,保證了低保對象進出有序、動態管理、應保盡保。聯合市物價局、財政局、統計局出臺《關于實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掛鉤聯動的通知》,低保標準調整工作規范化進一步提高。10月22日,市政府在全省社會救助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歷城區創新工作機制,依托“區陽光民生救助平臺”,整合救助資源,實施陽光民生救助;長清區在全區各社區(村)普遍設立“低保聽證家園”,低保申請者、業務主管部門和社會監督代表面對面地核實、審查,在一定程度避免了錯保、漏保和人情保現象;拓展救助范圍,市中區在全市第一個出臺《低保邊緣家庭救助辦法》,全區低保邊緣家庭享受醫療救助、臨時困難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八項救助內容,使低保邊緣家庭得到全方位救助;天橋區出臺政策,改變過去一次性救助辦法,提高臨時困難家庭救助標準和救助次數,遇突發特殊困難最高救助可達1萬元。9月27日,市政府在商河縣召開全市敬老院規范化建設現場會,推廣商河縣敬老院規范化管理經驗做法。三是救災備災能力得到提高。今年我市多次遭受雨雪等自然災害,受災158.8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4.55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3432.49萬元。完善救災制度,下發了《關于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進一步規范災情報送制度的通知》,在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建立了三級災害信息員制度,加強災害信息報送的及時性、準確性。全年投入救災款967萬元,保障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聯合省民政廳舉辦了省暨市首個“防災減災日”圖片展,提高廣大市民避災自救知識和技能。四是慈善救助作用發揮明顯。加大募捐力度,深入開展“幫助特困家庭過好年”、“雪中送炭”和“慈善超市愛心卡救助”活動。5月15日,召開首屆慈善大會,焉榮竹、張建國等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一年來,全市各級慈善總會共募集善款8938.14萬元,其中慈善總會募集善款1914.92萬元,日常性捐贈38.8萬元,同比增長7.8%。慈善總會支出善款1097.42萬元,大力開展“情暖萬家”、“康復助醫”、朝陽助學”、愛心助殘”、“夕陽扶老”等五大救助工程,受益人數達16萬余人(次)。在“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表彰大會上,慈善總會被授予“中華慈善先進機構獎”。
2、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水平顯著提升。以和諧社區建設為總攬,全面加強基層政權和城鄉社區建設。一是加強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社區十分鐘生活服務圈”創建工作,全年打造128個社區,培育了50個亮點社區,使展開總數達到231個社區,為群眾提供了廣泛、周到、便捷的社區特色服務。出臺《市城區精品社區打造標準》,全市35個社區達到精品社區標準,其中16個社區被省民政廳表彰為省級精品社區。在全市開展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創建評比活動,經省、市考核驗收,首批15個街道、40個社區被確定為市級示范單位;市內4區和全市11個街道、22個社區被表彰為全省城市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10月,在民政部召開的全國和諧社區建設工作會議上,歷下區、市中區兩個區及槐蔭區振興街街道等5個街道、天橋區工人新村北村街道畢家洼西區社區等6個社區被表彰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4月21日,總書記視察了歷下區燕山街道燕子山小區社區,對社區各項服務工作給予“全國值得提倡”的高度評價。二是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全面啟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將405個農村納入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健全農村社區服務隊伍,完善農村社區服務平臺,改善農村社區基礎服務設施。投入50萬元,向農村500個社區圖書室援建圖書500套。不斷加強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在全市開展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和難點、重點村治理。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章丘市、平陰縣積極爭創農村社區“全覆蓋”,為全市農村社區建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6月4日,省民政廳廳長張國琛一行到章丘市調研農村社區建設,對章丘市在農村社區推行“雙十”服務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12月6日,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副司長湯晉蘇到章丘市專題調研農村社區建設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明確表示要認真總結經驗、努力推向全國。另外,市中、槐蔭、天橋、歷城、章丘、平陰6個縣(市)區被表彰為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示范縣(市)區,歷城區、章丘市、平陰縣及全市9個鄉鎮(街道)、17個村被表彰為省級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
3、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深入推進。一是雙擁共建取得新成果。深入開展“心系國防、情暖軍營”救助行動,投入14萬元,救助困難軍人家庭100戶。深化“軍地共建結對子”活動,在生活保障、子女就學、法律援助等方面為部隊排憂解難。積極推進社區雙擁工作站建設,創新擁軍服務形式。6月6日,全國雙擁辦副主任董華中到我市專題調研“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活動”。“八一”期間,市主要領導先后到軍區、軍區空軍、省軍區和武警山東總隊等駐濟部隊走訪并贈送慰問金700萬元。一年來,為駐濟部隊官兵送去慰問金、慰問品共計1000余萬元。12月17日,全省雙擁工作社會化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我市召開,推廣了我市“黨委領導、政府搭臺、部門聯動、社會唱戲”的社會化擁軍經驗做法,市委副書記殷魯謙在會上作典型發言,我市歷下區燕山街道等9家單位被評為省雙擁工作社會化示范單位。二是認真落實各項優撫政策。建立健全以醫療、住房、生活、精神撫慰和輪流休養為主要內容的“五位一體”新型優撫保障體系,全年共發放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和優待金12259萬元。結合建國60周年,走訪慰問全市5660名在鄉優撫對象,發放2.5萬冊《優撫對象服務手冊》,發放慰問金和慰問品共計152萬元。民政部在平陰縣舉辦全國性培訓班,推廣了該縣優撫對象就醫“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的經驗做法。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優撫對象門診慢性病認定工作。開展“功臣安居行動”,全年投入210萬元,完成169戶農村困難優撫對象修建住房任務。開展“十個一”特別關愛行動,創新形式組織了為優撫對象發年畫、貼春聯、掛光榮牌等活動。投資40多萬元完善市精神病院(優撫醫院)硬件設施配備,組織優撫對象輪流休養,全年共組織4期72人休養。深入開展“烈屬尋親直通車”,先后為烈士親屬找到138位烈士墓地。加強社會監督,市、縣兩級均出臺了《關于建立優撫對象聯絡員制度的實施意見》,在全市建立1019名優撫對象聯絡員隊伍。三是軍休安置保障能力不斷提高。積極探索軍休管理社會化模式,開辦軍休網站和《軍休》內刊,舉辦全市軍休系統“慶國慶、迎全運、紅歌會”、“迎全運、促和諧、慶八一”書畫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動,豐富軍休干部文體生活。投入600多萬元,完善軍休所內部硬件和軟件建設。軍休三所、市中服務處和張晨生、孫壽民等分別被民政部及省、市民政部門表彰為先進軍休所和先進個人。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加大退役士兵安置力度,制定下發《市城鎮退役士兵安置考試考核暫行辦法》,鼓勵城鎮退伍士兵自謀職業。一年來,共接收安置軍休干部365名、退役士兵4150名。四是復退傷殘軍人穩定進一步強化。全系統上下積極穩妥地做好涉軍穩定工作,加強工作調度、信息報送和值班制度,做到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解決在基層。在中央、省、市“兩會”及第七屆園博會、建國60周年、第十一屆全運會等敏感時期,對重點人群、重點地區做到了措施嚴密,防范到位,未出現一例到省、進京群體上訪事件。此外,過軍供應站創建“軍人之家”品牌,加強軍供規范管理,投入33萬元改善軍供環境和條件。7月17日,通過了民政部、總后勤部聯合開展的軍供站正規化建設25周年檢查驗收工作。一年來,共接待過往軍列19列、4257人(次)。
4、社會福利工作進一步提高。一是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4月23日,市政府召開全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會議,在全市52個街道推廣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為社區獨居老人、高齡老人和特殊困難的老人提供由政府買單的全額和半額服務。加快養老服務機構建設,10月,舉辦了由市內五區民政部門和全市60多家老年公寓參加的宣傳(咨詢)日活動。目前,全市有老年公寓63家、床位6556張,平均入住率達到60%以上。在全市大力推廣“貼心一鍵通”電子保姆,聘請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擔任公益宣傳員,為全市3000戶百歲老人、獨居(空巢)老人、全國勞模、低保優撫對象等提供了24小時緊急救助和365天全程看護。二是關注特困兒童行動扎實推進。一年來,實施“明天計劃”、“重生行動”和城鄉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臟病三項免費手術80例,3名孤殘兒童接受了“微笑行動”(跨國唇腭裂手術)矯治治療。市社會福利院在全院大力弘揚“五心”服務理念,以“把孝心獻給老人,把愛心獻給孩子”為服務宗旨,加強規范化管理,為在院老人和孩子提供了家的溫暖。推進家庭寄養工作,103名孤殘兒童在唐王家庭寄養基地55個家庭中得到較好的照料。年,市社會福利院被省民政廳確定為全省首家腦癱兒童康復訓練基地,并榮獲全國“涉外收養工作愛心奉獻獎”,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夫婦被聘請社會福利院榮譽顧問。在全省率先開展“齊魯福彩助殘行動”,為全市270多名低保家庭肢體殘疾者,免費安裝更換了假肢矯形器具。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街頭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護工作的意見》,開通流浪乞討人員咨詢電話(8008606115),全年集中開展27次重點救助整治,救助7250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080人),城區主要干道、重點場所、區域基本杜絕了流浪乞討人員,為全運會在全市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三是福彩銷售業績穩步提升。貫徹落實《彩票管理條例》,加強投注站規范化建設和管理。開展“福彩百千助學”活動,全年共投入100萬元對全市1000名貧困高三學生每人資助1000元。加大營銷宣傳力度,進一步推動了福彩銷量整體提升。一年來,累計發行各類福利彩票6.05億元,籌集彩票公益金2.12億元,同比增長26.4%。此外,市精神病院滿足困難群眾的需要,低保家庭患者床位費、護理費、治療費優惠50%,全運會期間接收流浪乞討精神病人58人,并為29名流浪精神病患者找到了親人。加強福利企業管理,67家企業年檢合格。目前,企業職工總人數達3587人,安置殘疾職工1426人,殘疾職工的比例占44.2%。
5、社會事務管理工作實現新發展。一是加強婚姻收養登記管理。深入推進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依法辦理婚姻登記69911對,其中節假日預約結婚登記3000余對,占結婚登記總量的8%。認真解決國內公民私自收養子女問題,聯合市公安局等四個部門共同出臺《市解決國內公民私自收養子女有關問題的通知》,棄嬰公告364人,辦理收養登記230人,保護了被收養人的合法權益;聯合全運會組委會辦公室、市文明辦等部門,突出公益性主題,為部隊、困難家庭、農民工的45對新人舉辦了“百合之緣”集體婚禮。二是殯葬管理取得新成效。聯合市發改委等11部門下發《市公墓清理整頓方案》,規范殯葬市場,加大殯葬價格的透明度;繼續對低保等特困群體推行“五免一送”服務,全年減免喪葬費用40萬元;投入150萬元,整修玉函山公墓上山道路及停車場,方便了群眾祭奠;在清明節祭奠高峰期,大力倡導“綠色殯葬、文明祭奠”,免費發送鮮花10萬余支,持鮮花祭奠的群眾達到95%以上。積極爭取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做好上下協調、接待來訪、政策咨詢、業務指導、政策把關等工作,妥善處理了泰靈塔問題的有關事宜。市局社會事務處、高傳偉分別被民政部表彰為“年度清明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濟陽縣從嚴治理喪事大操大辦的陋習,在鄉村試點設立公益性骨灰堂,為推進農村殯葬改革探索了一條新路子。三是社會組織管理職能進一步加強。牽頭開展全市新社會組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較好地解決了新社會組織中黨組織覆蓋率低、活動難等問題,目前全市新社會組織已建立黨委19個、黨總支25個、黨支部200個、黨小組127個,促進了新社會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一年來,全市登記(備案)社會組織6451個,其中社會團體1962個、民非企業2379個、社區民間組織2110個。對全市各類社團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開展“送年檢上門”服務,方便社會組織開展例行年檢。加強社會組織信息化管理水平,開通網上業務辦理功能,創建“省心一點成”服務品牌,全省首家實現社會組織的網上注冊、登記。進一步規范社會組織財務行為,全面推動社會組織規范化管理,舉辦了四期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培訓班。開展“社會組織送公益”活動,到邊遠農村送醫藥、送科技、送資金、送服務。組織社會組織為農村經濟協會捐贈10萬元,積極幫助農村殘疾人、復員軍人、特困戶等弱勢群體脫貧致富,變為社會組織輸血為幫社會組織加強造血功能;加大社會組織執法力度,制定下發了《關于在全市社會組織進行執法檢查的實施意見》,全年共檢查各類社會組織200余家,提出整改意見700余條,撤銷社團(民非單位)48個,取締非法組織2個。四是加強區劃地名工作。結合歷下區、歷城區、商河縣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撤銷孫村鎮,設立孫村、巨野河兩個街道辦事處;在歷下區設立舜華路街道辦事處,將智遠街道辦事處的賢文莊、牛旺莊、徐家莊和龍洞街道辦事處的草山嶺村4個村劃歸舜華路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商河縣玉皇廟街道辦事處,設立玉皇廟鎮。年度,全市轄六區、一市、三縣75個街道、61個鄉鎮(11個鄉、50個鎮)。配合全運會,加大地名命名和路牌設置力度,全年共命名地名65個,設置更換市區120條主控道路及1000條支路、街巷的路牌2300余塊,迎全運公益廣告畫面1000余幅;完善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在重點場館和酒店周圍設立20塊地名查詢觸摸屏,為外地來濟客人提供短信、語音、觸摸屏、網站“四位一體”的地名查詢服務。區劃地名處被評為“第十一屆全運會籌辦工作突出貢獻集體”。積極開展地名文化進軍營、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扎實推進“平安邊界”創建活動向基層延伸,推出市中區和槐蔭區“邊界矛盾排查調處中心”、章丘市界線義務監督員等界線管理的新模式、新亮點,打造了商河縣依法治界、依法管界的新做法、新經驗。我市在全省平安邊界考核中名列第一,在全省平安邊界培訓班上作了典型發言,并獲得省綜治委通報表揚。出版發行新版《市城區地名圖》和《市東部新區地名圖》。
年,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民政工作,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力度,有力地促進了民政事業健康發展。廣大民政干部職工圍繞創建“貼心民政”服務品牌,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勤奮工作,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但反思一年來的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品牌創建工作起點和標準還不夠高,個別單位對“貼心民政”創建工作重視程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創新辦法不多、力度不夠,制約了品牌建設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二是民政基礎設施薄弱,服務水平不高,與其他省會城市和沿海城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三是部分民政干部還存在干事創業精神不夠強,主動創新意識不夠強,工作服務標準不夠高等問題;四是基層民政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落后,成為制約民政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等等。
二、年全市民政工作意見
年,全市民政工作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務,按照市委書記焉榮竹“三個適應”要求(即社區建設要與城市建設相適應,保障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民政基礎設施建設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以“貼心民政”品牌創建為總攬,以實施“七大民心工程”為主線,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提升干部隊伍素質為保障,加強民政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設,推動品牌創建工作不斷“深化、細化、實化、優化”,實現民政工作長效發展,為建設“創新、品牌、魅力、和諧”做出新貢獻。
(一)加強品牌建設,進一步推動民政事業長足發展
1、深入推進品牌創建工作。健全品牌創建長效機制,突出“服務”這個重點、貫穿“服務”這條主線,進一步做大、做亮、做強“貼心民政”品牌;加強民政服務標準化建設,規范“三服務”流程;在地名路牌等載體及窗口單位、社區等民政工作一線上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推廣“貼心民政”標識,宣傳“雙十佳”;不斷深化政務公開力度,繼續開展“走進民政看民生”、“民政局長現場辦公日”、“局長在線答疑”等活動;啟動“干部隊伍素質提升年”,舉辦“貼心民政”論壇,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民政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民政干部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扎實推進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社工崗位政府購買和社工人才教育培訓力度,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拓展服務領域。
2、突出民政工作規范化建設。啟動“工作機制規范年”,進一步完善各項民政工作機制和制度,推進全市民政管理和服務的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圍繞提升和創新兩個主題,2010年要著重抓好五個方面的制度建設。一是科學編制全市民政事業“十二五”規劃。全面總結分析“十一五”期間民政事業發展規劃的實施情況、實施效果,并做好與“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銜接。加強趨勢研究和定位分析,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好“十二五”規劃,盡可能地將民政工作的重要指標、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為全市民政事業實現新跨越提供保障。二是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相關制度建設。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出臺低保和五保標準適時調整的規范性制度,完善分類施保制度,推進提標、擴面等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貫徹落實新的《山東省農村五保供養辦法》,研究制定我市推進五保供養工作的辦法或意見。三是完善社會福利事業相關制度。研究制定《市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細則》,落實和完善各項優惠措施,從制度上為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供保障;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統一孤兒養育標準,完善孤兒生活、醫療、康復、教育、住房、就業等保障制度。四是服務全市社會組織發展,出臺《市關于加快推進行業協會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五是將部隊擁軍救助和地方社會救助相結合,探索建立加強困難軍人救助的規范性制度,納入全市社會救助大局,提高工作的主動性。
3、加強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搶抓新機遇,全面落實重點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民政事業科學發展基礎。投入500萬元,加強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建設;對已開工的市兒童福利院、市軍休干部服務管理中心大樓,狠抓工程進度和質量,確保建成優質工程、精品工程、廉潔工程;積極爭取有關部門協調,爭取完成新建殯儀館、市救災物資倉庫和市社會福利中心(市老年公寓)項目的規劃、選址和立項工作以及革命烈士陵園整體規劃建設工作;積極做好各項籌備工作,主動協調,加強規劃,推進市救助管理站(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市社會福利院愛心院、市精神病院(市優撫醫院)病房樓等工程的規劃、建設。
4、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設。貫徹執行民政部及省民政廳有關工作部署和要求,全力實施“金民工程”,以省民政廳政務專網為依托,建立民政政務內、外網數據分中心和安全保障工作,完成全市民政信息化基礎平臺建設任務;制訂民政信息化建設工作規劃,建立全市民政系統視頻會議網絡,對“民政”網站進行改版,增強“網上辦公”功能,打造新的特色欄目;發揮網絡的輿論陣地作用,加大對民政政策的動態宣傳,進一步加強與社會各界溝通;加強信息化培訓力度,開展信息化技能展示等競賽活動,不斷提高民政干部信息化應用水平。
(二)全力實施“七大民心工程”,進一步提高民政公共服務水平
1、進一步實施“暖心工程”,完善社會救助工作體系。圍繞保障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以建立社會救助工作長效機制為重點,提高三項標準、探索健全完善六項制度,深化一項工作、推進三項試點。“提高三項標準”,即: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類施保標準和五保供養標準,集中供養標準提高到2800元/年,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1800元/年。“健全完善六項制度”,一是加強與財政、統計等部門的協作,建立動態調整城鄉低保和五保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自然增長制度;二是探索建立《市貧困群眾臨時救助制度》;三是探索出臺《市醫療救助操作細則(暫行)》;四是探索制定《市低保家庭教育救助暫行辦法》;五是探索制定《市五保供養機構規范化管理考評細則》;六是探索制定《關于對敬老院加強設施設備建設的獎勵機制》。“深化一項工作”,即繼續深化創建“陽光誠信低保”服務品牌,進一步提高人均補助水平,城鄉低保覆蓋面保持在2.5%以上。制定、完善低保工作審批審核流程,在縣(市)區試點推行“三級聯審”、“收入評估”及“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簡化辦事程序,提高低保審核效率和透明度。深化敬老院規范化管理工作,穩步提高集中供養率,確保全市所有敬老院集中供養率穩定到70%以上;強化應急救災工作,完善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在2010年元旦春節期間開展“送溫暖”救助活動,全市投入7000余萬元,救助城鄉低保特困家庭等10萬戶、30萬人。加強慈善組織能力建設,投入1437.8萬元開展“情暖萬家”、“康復助醫”、“朝陽助學”、“愛心助殘”、“夕陽扶老”等五大救助工程,加大大病救助和經常性臨時救助工作力度。
2、進一步實施“放心工程”,完善優撫安置工作體系。落實優撫對象補助提標任務,完善工作方案,明確責任到人,確保各項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到位;在全市推廣“一站式”醫療結算服務,開展農村優撫對象門診慢性病認定工作,健全優撫對象輪流休養保障網絡;繼續開展“功臣安居行動”,基本解決優撫對象住房困難;加強社會監督,推動基層優撫政務公開工作;完善優撫對象聯絡員制度,實現優撫對象服務范圍全覆蓋;創新優撫對象精神撫慰內容和形式,進一步發揮以優撫對象醫療、住房、生活和精神撫慰和輪流休養為主要內容的“五位一體”保障體系作用;加強基層優撫工作人員開展服務意識、業務知識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培訓,完善基層優撫基礎數據統計,逐步建立完善優撫對象電子檔案和文書檔案;加強革命烈士陵園建設管理,開展形式多樣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提高烈士褒揚水平。建立全市軍休干部信息化檔案管理系統,推進以數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為特征的軍休工作信息化建設;成立和打造軍休藝術團品牌,進一步豐富軍休干部文體生活質量。推進經濟補償、扶持就業、重點安置、城鄉一體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體系建設,借助藍翔技術學院等社會資源,統籌城鄉退役士兵培訓工作,大力加強農村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謀職業金補助標準,力爭自謀職業率在09年的基礎上提高10%。加強各種矛盾糾紛排查力度,保障和維護復退傷殘軍人的合法權益。進一步規范軍供站管理,服務過往的部隊官兵。
3、進一步實施“舒心工程”,完善社會福利工作體系。大力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進一步擴大居家養老服務試點范圍,在全市城區各街道全面推開居家養老服務,并進一步完善制度,規范程序,擴大服務人數,確保政府購買服務的有效落實;嚴格養老服務機構的審批程序,促進養老服務機構健康有序地發展;推進各類社會福利機構的規范化管理,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繼續開展好“明天計劃”、“重生行動”、“齊魯福彩助殘行動”和城鄉低保家庭先心病兒童免費手術等四項免費醫療項目,提高孤殘兒童和特困家庭殘疾人的社會福利水平;在市區內試點建立2至3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咨詢服務站,落實對流浪乞討人員轄區責任管理、即時服務的措施,使流浪乞討人員得到及時救助和有效管理。
4、進一步實施“稱心工程”,完善城鄉社區建設工作體系。繼續以和諧社區建設為總攬,進一步加快城鄉社區建設步伐,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在城市,加強“社區十分鐘服務圈”建設,力爭完成150個社區打造任務,使達標社區突破70%;繼續打造精品社區,重點支持大項目建設。加強社區規范化建設,總結推廣天橋區緯北路街道康橋社區和北園街道柳云社區“五位一體”管理模式、歷下區文東街道中創開元山莊社區“和諧社區”培育發展模式和歷下區甸柳街道甸柳一居“社區自治”經驗,在全市探索建立統一的“鄰里節”。在農村,擴大農村社區建設覆蓋面,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在2010年力爭全市60%以上的村全面展開這項工作,到2011年實現“全覆蓋”;加大農村精品社區打造力度,制定出臺《全市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指導標準》,市內四區農村精品社區打造不少于5個,其他縣(市)區不少于10個。認真宣傳貫徹修改后的《村委會組織法》,進一步規范選舉程序,提高村居民自治水平;積極穩妥地開展第十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加強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力爭60%以上的村實現規范化;打造“貼心一鍵通”服務品牌,完善服務平臺,拓展服務功能,惠及更多群眾。
5、進一步實施“順心工程”,完善社會事務管理工作體系。深入開展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完成全市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全面達標任務;繼續舉辦“百合之緣”公益集體婚禮,倡導文明節儉婚俗;完善殯葬服務保障體系,對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實行免收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對城市無人認領遺體的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實行政府買單;清明節前,在部分經營性公墓中面向城市特困家庭推出公益性墓區;倡導樹立“綠色殯葬、文明祭奠”新風,在全市殯葬場所全面推行“鮮花祭奠”,積極探索骨灰多樣化處理等綠色殯葬方式;推動殯葬改革不斷深入,堅決杜絕土葬問題發生,推廣濟陽縣農村殯葬改革管理方式;加強遺體的運輸、管理工作,探索建立殯葬服務專線,第一時間為群眾提供全方位、一條龍殯葬服務。
6、進一步實施“省心工程”,完善社會組織管理工作體系。繼續組織好全市新社會組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大力開展社會組織送醫、送藥、送科技、送培訓等系列活動;深入開展社會組織“網上審批”和“網上年檢”,會同有關部門出臺《市新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意見》、《市行業協會職能承接辦法》、《市政府購買行業協會服務實施意見》、《市行業協會商會評估辦法》、《市培育發展農村經濟協會意見》,落實和完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人事制度、社會保障、職稱評定、職業建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為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加強地名文化建設,開展地名理論文化研究,加大鄉鎮地名標志設置力度,完成國家地名數據庫上報工作,編輯出版《市地名圖集》,提高地名信息化服務水平。加快地名規劃編制、論證、報批工作,提高地名管理科學化水平。積極建立完善長效機制,制定出臺行政區域界線管理規范性文件,推動平安邊界建設工作深入持久開展。推行福彩專賣制度,加強福彩投注站規范化建設;培育福彩銷售增長點,努力擴大福利彩票發行量;進一步發揮福彩在“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方面的作用,做大做強“福彩百千助學”品牌。
7、進一步實施“安心工程”,完善雙擁共建工作體系。以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為契機,建立完善各項雙擁共建工作長效機制。加強擁軍“窗口”建設,各縣(市)區都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國防知識競賽和“文化進軍營”等活動,推出雙擁一條街、雙擁典型和雙擁示范點,成立雙擁藝術團,在重要地段設立大型雙擁宣傳牌;協調落實好元旦、春節及“八一”建軍節等重大節日期間的走訪慰問活動;學習貫徹全省雙擁工作社會化現場經驗交流會精神,加快社區雙擁工作站、社會化雙擁活動基地和服務中心建設,繼續推進“兩新”組織擁軍工作;積極發揮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協調有關成員單位研究出臺不同行業、不同類型單位的雙擁工作規范性意見,促進隨軍家屬就業安置等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加強對雙擁模范城(縣)的動態管理,出臺雙擁模范城(縣)考評辦法,完善創建雙擁模范城(縣)競爭激勵機制。協調部隊開展扶貧幫困、軍民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軍民共建和諧社區等活動,加大醫療、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互助力度。
- 上一篇:安全生產研討班講話
- 下一篇:商品市場改造建設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