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發展規劃
時間:2022-09-10 07:08:00
導語:防震減災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防震減災形勢與社會需求
(一)地震災害情況
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87%的7級以上地震發生在西部地區。新疆地處歐亞地震帶,強震活動居全國首位,二十世紀以來,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百余次,平均每年發生一次6級以上地震,每7-8年發生一次7級以上地震,每100年發生2-3次8級以上地震。全區近60%的面積,包括80%以上的綠州、70%的市、縣和絕大多數重要經濟區,處于地震多發的高危險區。自1996年以來,新疆發生破壞性地震34次,造成327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35億元。
(二)防震減災“十五”發展概況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經過“十五”規劃的實施,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有效推進,防震減災能力顯著提高。
——管理體制不斷完善,依法行政逐步納入法制軌道。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自治區及各地、州、市(縣)防震減災管理機構逐步健全,形成了各級政府及部門領導統一指揮、分工負責、相互協調的防震減災工作領導機構和應急指揮體系;自治區及部分地、州、市相繼頒布了防震減災有關法規和管理辦法,防震減災法規體系建設有了很大的改善,依法行政不斷推進。
——“新疆數字地震觀測網絡項目”取得可喜成果。在“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項目”的支持下,基本完成了8個前兆綜合觀測臺站、56個測震臺站、1個功能臺陣、1個流動數字地震臺網、147個強地面運動觀測臺站以及防震減災中心等地震監測基礎設施的建設;完成了新疆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和地震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實施了烏魯木齊市活斷層探測及危險性評價示范工程;在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集地震監測預報、科學研究、應急指揮和科普宣傳為一體的防震減災綜合樓。通過項目實施,大部分地震觀測臺站實現了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和共享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全區及周邊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普遍提高0.5級,大震速報和定位精度明顯提高。在地震預報實踐方面,年度地震危險區的預測更加趨于準確,在短臨預報的科學探索與實踐中取得多次有減災實效的預報。防震減災科學研究繼續深入,部分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全國繼續處于領先水平。
——地震應急能力不斷提高。組建了由自治區人民政府統一指揮的新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已初具規模。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系統建設和應急預案的修訂工作已在全區逐級展開,各項措施不斷完善。
——震害防御工作全面推進。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若干規定》頒布實施以來,全區工程建設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有效推進,部分地、州、市出臺了配套管理辦法,抗震設防要求管理納入了政府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工程建設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逐步規范,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設抗震設防及其監管能力有所提高;在自治區領導的關注和全社會的支持下,城鄉抗震安居工程和震區恢復重建工作實施規范,成效顯著,并在全國取得很好的示范性作用;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明顯提高,地震謠言及造成的社會影響顯著減少。
防震減災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
一是地震監測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地震監測能力不能滿足地震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的需求,尚有許多監測盲區。地震監測和地震前兆觀測的臺網布局密度分別為0.34臺(項)/萬平方公里、0.62臺(項)/萬平方公里,與全國平均水平〔地震觀測1臺(項)/萬平方公里,地震前兆觀測2-3臺(項)/萬平方公里〕相比有很大差距,達不到應有的觀測密度,嚴重制約了我區地震預報能力的提高。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震害防御水平和能力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部分法律法規及相關措施得不到落實;社會防災能力和公眾防災意識整體水平不強,宣傳教育缺乏整體規劃和應有的經費支持,宣傳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震害防御科技支撐與積累不足,對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設起關鍵防御作用的基礎探測資料和數據信息缺乏。三是地震災害作為社會公共突發事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預警和搶險救災機制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地震災情獲取能力不足,緊急救援隊、志愿者隊伍、應急避難場所、應急物資儲備等問題有待落實,各級政府實施地震應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未來地震形勢及災害估計
根據2006-2020年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規劃方案:烏魯木齊至烏蘇、庫爾勒至庫車、喀什至塔什庫爾干列入全國24個重點監視防御區,未來存在發生6-7級地震的危險性。研究認為:2020年前我國大陸可能發生10余次7級以上強地震,甚至有發生8級左右特大地震的可能,強震活動的主體地區是大陸西部。依照《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2001年),我區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奎屯、博樂、伊寧、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阿圖什等重要城市均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高烈度區。這些城市人口密度大,經濟總量大,囊括了自治區絕大部分重點經濟發展區和國家能源接續基地。這些區域或鄰近地區發生6級以上地震,將造成建筑物的大面積破壞和數以百(千)計的人員傷亡,同時嚴重威脅著重大建設工程安全和城市化進程,輸油(氣)管線、水利、交通、通訊等重要工程和城市生命線工程都可能遭受強烈地震的破壞,造成區域經濟發展的停滯和社會功能的癱瘓。
(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防震減災的需求
防災減災作為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保障,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按照中央“穩疆興疆,富民固邊”的戰略部署和自治區**發展目標,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對防震減災的需求主要是:對地震災害事件可以預期,減少人員傷亡,減輕災害損失;地震應急與救災反應系統快速有效,把應急狀態控制在局部范圍,減少災害對社會正常生活秩序的沖擊或影響,縮短恢復周期,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災害給社會生活、經濟運行、能源安全、重點項目造成的中斷或遲滯;公眾生活環境更加安全,有充足的防震減災公共產品可供選擇。
二、規劃指導思想、目標和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國發〔**〕25號)精神,**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防震減災同經濟建設同步發展,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切實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預防、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以政府為主導,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會力量,不斷提高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充分發揮防震減災在維護國家公共安全、構建和諧社會和保持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指導思想的統領下,要把握以下要點:
——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滿足各族人民的需求和社會發展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把營造有利于社會經濟快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作為工作的根本任務。
——防震減災事業是面向全社會,造福百姓的公共服務系統工程,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各級政府要給予高度的關注和支持,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到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去,理順投資渠道,完善社會防御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共享成果。
——各級政府必須全面部署和履行防震減災工作。地震、建設、民政、國土、經貿、水利、電力、交通、能源、化工等行業要按照國家、自治區防震減災工作的要求進行統籌部署,并列入行業規劃,發揮部門的功能和作用,履行職責,強化三大工作體系建設,按照國家有重點的全面防御的戰略,采取有效的措施,實行預測、預防、救助全方位綜合管理。
——積極推進科技發展和創新。以自然科學技術為支撐是推動防震減災事業全面發展的關鍵,要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引進和留住人才,優化人才資源,人才強業,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開展廣泛的國際、國內合作和交流,進行地震災害、機理、規律和監測預報、減災救災技術研究開發。
(二)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區基本具備綜合防御6級左右、相當于各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烏昌地區及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中心城市防震減災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各類生命線工程和重要工程、各類工業與民用建筑及公共設施,符合抗震設防要求,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新建農村民居全部采取抗震措施,城鄉地震綜合防御能力全面提升;地震應急救援體系、救災物資儲備體系、預警機制、救災保障與聯動機制完善,震后24小時內災民得到初步生活和醫療救助;首府城市和重點監視防御區中心城市有避難場所;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具備地震緊急處置設施;建成地表觀測、空間觀測和地下觀測相結合的立體觀測系統,形成對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強震多發區有效的監測能力,地震短臨和臨震預報有所突破。
2.**發展目標
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城市和農牧區率先達到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烏昌地區、天山北坡經濟帶、南疆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和農牧區以及重大工程、重要設施、生命線工程全部達到;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其它城鎮達到70%、農牧區達到80%;全區其它地震烈度在Ⅵ度以上的城市、城鎮60%達到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
——整體提高全區地震監測能力。加強地震監測臺網建設,消除監測盲區。重點監視防御區監測能力提高到1.5—2.0級,周邊地區提高到2.5—3.0級,前兆臺網觀測密度達到2-3臺項/萬平方公里;在強震多發地區建立地震預報試驗場,開展多學科、大密度、實時分析的預報探索;發展空間對地觀測、城市深井綜合觀測和流動跟蹤觀測。
——水庫、油(氣)田、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和建筑群,都要按有關規定建設專用地震臺網和強震動監測設施。
——制定規范的地震信息、危險區預警判定等辦法,及時向社會震情、災情、應急避險、抗震救災、震后趨勢判定等信息。
——顯著提高城鄉防御地震災害能力。城市一般建筑要全部達到區劃圖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礎設施要全部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抗震設防。地震烈度Ⅵ度及以上的農牧區新建房屋全部采取抗震措施。繼續推進城鎮抗震安居工程。推進地震預測群防工作和基層鄉(鎮)“三網一員”體系建設。逐步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災保險制度和風險分散機制。
——加強基礎性研究。依靠科技進步、科技創新,引進人才和智力,積極開展跨國界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利用新疆地震多發的地緣條件,在防震減災基礎研究和地震中短期預報中有所推進和突破。
——提高全民防震減災綜合素質。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和法規教育納入中小學教程和“五五”普法,防震減災知識普及率達到40%。發展1萬人的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社區、街道辦事處等基層組織的作用,全面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加強地震應急與救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地震救援、應急預案和社會動員機制,落實措施,定期演練。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礦企業要規劃建設一定規模的應急避險場所和緊急疏散通道。救災物資儲備覆蓋全區70%以上地區,震后24小時內災區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3.到2015年的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區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地震烈度Ⅵ度以上的城市、縣城(鎮)和農牧區全部達到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城市、重大工程、重要基礎設施、易產生次生災害的設施和城市生命線工程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與5年前相比有顯著提高。
4.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區所有城市、城鎮和農牧區全部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烏昌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遭遇6級左右地震時,震前有一定程度的預報(預警),人口稠密地區人員傷亡率控制在十萬分之一,房屋倒塌不超過5%,不會造成嚴重破壞并引發大規模次生災害,生命線工程不會嚴重破壞而導致功能失效。
(三)發展戰略
1.把重點監視防御區城市地震安全作為重中之重
我區大部分城市處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危險區,尤其是烏魯木齊以及地、州、市中心城市大多位于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并可能引發嚴重次生災害。各級人民政府要制定城市防震減災規劃并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不斷提高城市綜合防御地震災害的能力;加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監管力度,重大建設工程必須按規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加強城市地震應急與救援體系、救災與恢復能力的建設;地震部門要加強城市地震監測,改造城市范圍內地震監測臺站,開展深井綜合觀測,消弱城市發展對地震觀測的影響,努力實現有減災實效的地震預報。
2.依法加強城鄉防震減災社會管理
明確和強化各級政府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通過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實施,做好公共設施的抗震設防、居住環境的地震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和震后恢復重建等工作。防震減災社會管理要向農村擴展,逐步加強村鎮建設的抗震設防管理與服務。
3.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供適用的公共產品
在提升防震減災基礎設施水平的基礎上,推進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的協調發展。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我區社會發展和公眾需求水平相適應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實施,為社會、企業和公眾提供充足適用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和產品。
4.加強科技創新,為防震減災提供基礎支持
根據新疆特殊的強震活動背景,以地震觀測技術和地震科學基礎研究新技術、新成果為依托,推進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御、緊急救援領域的科學技術進步和推廣應用。結合新疆監測區域大、地形復雜的特點,大力發展和應用空間對地觀測。通過推進新疆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和天山地震預報試驗場的建設,逐步發展數值預報,顯著提高地震預報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實現經驗性預測到物理預測的過渡。通過地震區劃技術攻關和區劃圖編制、參與重大工程和新型復雜結構抗震標準研究及生命線系統應急處置等關鍵技術研究,提升我區地震災害預防的科技支撐。通過地震災害現場信息系統、災害動態監測和共享技術平臺的建設以及地震現場救援技術開發,提高我區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能力。
5.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
各級政府要把防震減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經常性的教育和科普基地、科普網絡建設;對重點監視防御區和人口稠密地區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應對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地震、民政、宣傳和教育部門要采取有效的形式推進廣大農牧區的地震科普宣傳力度。要逐步在城市建立地震災害信息制度,使各級政府部門和公眾科學有效地防御和應對地震災害。
三、**主要任務
**我區防震減災的主要任務是:加強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地震監測預報和政府應急管理決策水平;有重點地提高城市、重大生命線工程和農牧區的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完善突發地震事件救援體系,提高各級政府地震應急處置能力;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綜合素質。
(一)全面提高地震監測預報能力
1.整體提高全區監測能力,消除地震監測盲區。提高重點監視防御區臺網布局密度,地震監測能力提升到1.5~2.0級,周邊和地震監測盲區的地震監測能力提升到2.5~3.0級,前兆臺網觀測密度達到2~3臺項/萬平方公里,并實現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在強震多發區建立地震預報試驗場,開展多學科、大密度、實時分析的預報探索;在城市發展深井綜合觀測,改造現有觀測臺站;發展空間對地觀測,包括GPS觀測、衛星及衛星遙感觀測;發展綜合流動觀測,彌補臺網布局不足,強化主要發震構造的定期形變綜合觀測和對預報區的短臨異常信息的跟蹤觀測;按分片組網的方式,對全區有人值守綜合觀測臺站進行優化改造,改善臺站的觀測、工作和生活條件。在整體提升新疆地震監測臺網能力的基礎上,按照“以場求源”的科學思路,應用高新觀測技術和綜合立體觀測系統獲取的高精度、大動態、高分辨率觀測資料,構建地震綜合預測技術平臺,提高短臨預報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時效性。
2.水庫、油(氣)田和重大工程等建設,要按有關規定建設專用地震臺網。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建筑群和生命線工程應依法設置強震動監測設施。并依據《地震監測管理條例》進行管理,形成專業與專用相結合、整體與局部互補、資源共享的地震監測網絡。
3.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在全區觀測環境狀況調研的基礎上,按《地震監測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加強行政執法和監督檢查,并與當地規劃和建設部門建立備案和征求意見制度,形成地震監測設施保護的長效機制。
(二)努力提高地震預報和政府應急管理決策水平
1.繼續深入開展地震預報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保持地震預報實踐的先進水平。在積極推進地震監測臺網建設和地震預報實驗場建設的基礎上,提高地震預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研究、判定未來五至十五年地震趨勢,及時提出災害預測意見。
2.加強各級政府的領導和行政管理能力,完善經費投入渠道,協助政府制定、落實相應的防御工作措施,做到工作目標明確,責任落實到位。
3.堅持地震專業隊伍和群測群防相結合,科學家預測和政府應急管理風險決策相結合,努力實現有減災實效的地震預報。
4.制定規范的地震信息辦法,及時向社會震情、災情、應急避險、抗震救災、震后趨勢判定等信息;適時適度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重點危險區判定等預警信息。地震部門要及時向政府報告有關信息和建議,為政府建立和完善預報決策程序,提高決策水平提供依據。
(三)高度重視城市地震安全
1.做好城市地震安全基礎工作。在“十五”烏魯木齊市地震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城市震害預測和防御對策示范工程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在重點監視防御區的中心城市開展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程和地震小區劃工作。開展重點城市及主要地震活動構造帶和強震多發區的地震構造探測、大比例尺活斷層地質填圖等工作,建立新疆綜合防御對策基礎資料庫,為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確定以及城市規劃和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2.依法推進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管理。在政府的領導下,加強地震部門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建立和完善有關配套制度,嚴格執行國家、自治區頒布的法律、法規,把抗震設防要求管理,作為項目可行性論證、工程設計、施工審批和竣工驗收的必備內容,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從源頭上加大抗震設防要求的監督管理力度。
3.各級政府要按照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要求,對城市建(構)筑物和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和生命線工程開展抗震能力普查,對不符合要求的建(構)筑物提出整改要求和時限。加強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工程以及學校、醫院等人員聚集場所建(構)筑物的抗震性能鑒定和查險加固工作。重點監視防御區要適時推進地震保險試點。
(四)做好地震應急工作,完善地震救援救助體系
1.各級政府要建立地震應急協同響應系統,完善地震應急預案,明確應急程序,落實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建立和完善社會動員、協調聯動運作機制,建立定期應急檢查、演練和培訓制度;建立多部門、多層級、多信息源協同的災害響應信息平臺,構建地州市、縣(市)、鄉(鎮)三級災情速報系統以及基礎數據收集渠道和數據庫更新機制;研究編制城市緊急疏散通道和避險場所規劃建設方案,并納入城鄉建設發展規劃。
2.加快推進我區地震災害專業救援力量的建設,提升專業救助能力和水平。在新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基礎上,增添專業救助設備,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力爭在**期間將其發展為國家緊急救援隊西北分隊;組織動員社會公眾和民間團體,發展救援志愿者隊伍,壯大地震救援力量。
3.民政部門要加強地震多發區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建設和管理,確保震后災民的安置及基本生活供給。交通部門要保障救災物資運輸和交通基礎設施的維護管理。衛生部門要組織好傷員搶救、轉運、救治、疾病預防和可能的疫情控制。紅十字會要動員社會力量,開展人道主義救援工作。建設、水利、電力、煤氣、水務、熱力等相關部門,要及時恢復和保障設施功能,確保生命線工程正常運轉。
4.各級政府要逐步建立政府投入、地震災害保險、社會捐贈等相結合的多渠道災后恢復重建與救助補償機制。
(五)實施城鄉抗震安居示范工程
1.在繼續做好自治區城鄉抗震安居工程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在**推出的“地震安全農居示范工程”及國家財政補貼專項,構建我區農牧區房屋抗震設計、政策扶持和引導體系。
2.建設、地震和民政等部門,要繼續開發推廣適合我區農村特點具備抗震性能的經濟適用房,逐步將農村民居建設納入規范化管理軌道,加強指導和服務,并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確定管理體系。
3.各級建設和地震部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向各族群眾宣傳抗震設防基本知識,積極推廣和應用安全民居示范技術,把抗震知識普及到鄉村和農戶。重點監視防御區的市、縣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六)大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
地震、宣傳、教育、科協、新聞等部門,要研究制定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的政策和相關措施,編制宣傳規劃,各級政府要加大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保證宣傳教育活動持續、廣泛、有效的開展。加強基層宣傳員的培訓,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活動。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中心城市要建立防震減災科普基地,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納入自治區“五五”普法教育內容。
(七)切實加強群測群防工作
1.地、州、市地震部門要制定轄區地震群測群防網絡建設方案和管理辦法。推進基層鄉(鎮)“三網一員”體系建設,即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和地震知識宣傳網“三網”合成“一網”,設一個專職或兼職工作人員,地震多發區的鄉(鎮)應設置防震減災助理員,逐步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發揮基層群測群防體系、學術機構和個人愛好者在地震短臨信息監測、災情信息速報和地震科普宣傳中的重要作用。
2.研究制定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建立穩定的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經費渠道。
四、**重點項目
(一)新疆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和地震預報試驗場建設
地震觀測網絡是支撐防震減災各項工作的基礎,其能力和水平對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提高新疆地震臺網的監控范圍和能力
按新疆五大強震活動構造帶(阿勒泰強震構造帶、北天山強震構造帶、南天山強震構造帶、西昆侖—帕米爾強震構造帶、阿爾金強震構造帶)的區域分布特征,以國家重點監視防御區(北天山烏魯木齊—精河—新源、南天山東段庫爾勒—拜城、南天山西段阿克蘇—烏?。┲車匾l震構造的加密觀測和消除地震觀測盲區為主,兼顧邊鄰、省際和沙漠邊緣、腹地臺網整體布局以及提升地震臺網的監控范圍和能力的需求。新建25個無線傳輸區域數字測震臺,15個前兆綜合觀測臺,使重點監視防御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2.0級,全區80%的區域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全區地震監測臺網密度提高到0.50臺項/萬平方公里,重點監視防御區前兆臺網觀測密度達到2臺項/萬平方公里;結合我國環華臺網在我區周邊國家的建設,通過信息共享的方式,改善我區臺網在邊鄰地區的布局不足;發展抗干擾觀測和深井綜合觀測,改善現有地震臺站觀測環境噪聲背景受城市建設的影響,提高城區臺站觀測質量;選擇適當的區域布設小口徑功能臺陣,通過核監測地震臺網偵查技術,提高邊鄰地區和無人區等布設地震監測臺網有困難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
2.天山地震預報試驗場建設
新疆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北天山強震構造帶和南天山強震構造帶,國家級三個重點監視防御區就在這個區域內,在天山建設地震預報試驗場既具有科學實踐意義,同時又有預報實現的減災現實意義。試驗場跨越南、北天山主要發震構造和有相互作用關系的主要構造,在試驗區新建30個綜合觀測臺站,同時對試驗區的主要發震構造開展GPS、流動重力、水準和衛星及衛星遙感觀測,通過多學科、大密度的關聯布網,形成對重要震源區應力場和地球物理場的高分辨率模型。發現可能的物質遷移和應力傳遞,從而對發震機制作出解釋,對地震前兆及物理模型進行檢驗,以期獲得較為明確的短臨前兆指標,建立地震數值分析預測系統。
3.流動觀測系統建設
為彌補臺網布局不足、強化對新疆主要發震構造帶和年度地震危險區及預報區的跟蹤觀測,要建立應急流動觀測系統。主要包括30套組網便攜數字地震儀、30套短臨前兆觀測與分析儀器和形變測量儀器(GPS、重力儀、精密水準觀測儀)及運載車。
4.強震臺網建設
在城區、規劃發展區和生命線工程,建設不同場地(土層)條件的強地面運動觀測臺站,對典型建筑群布設強地面運動觀測臺陣,積累強震觀測記錄資料,為城市規劃、工程建設和結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提供地震動參數,為城市和重要設施的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及地震烈度速報提供信息。
5.地震信息網絡、匯集處理與應急體系建設
(1)建設地震信息網絡基礎平臺,包括地震信息網絡管理、數據傳輸、信息服務與共享、政務信息傳遞與等。
(2)建設地震信息匯集處理系統,包括分片組網的信息匯集與處理、地震現場的信息匯集與處理、各地、州、市、縣(市)地震信息的匯集與處理、新疆地震觀測臺網中心的信息匯集、建庫與處理。
(3)構建各地、州、市應急系統,形成全疆應急指揮網絡體系。
(二)新疆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城鄉地震安全工程
未來15年,新疆三個國家級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是:北天山西段(烏魯木齊-烏蘇)、南天山東段(庫爾勒-庫車)、南天山西段(喀什-塔什庫爾干),包括了天山北坡經濟帶、南疆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帶和大多數中心城市。這些區域有發生強烈地震的背景,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不斷發展,經濟總量、社會財富和人員密度高度集中,潛在地震風險不斷增加,城鄉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已刻不容緩。
1.城市地震安全基礎調查、探測與震害綜合防御工程
國內外大量震例表明,城市地震災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地下的斷層活動所引起。通過開展區域地質構造、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了解活斷層的分布和危害性,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依據,可以大大減輕城市地震災害。因此,在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城市開展此項工作對城市減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實施的烏魯木齊活斷層探測示范項目其成果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另外,不同時期的抗震設計規范和地震區劃圖,其結構物抗震能力有所差異,近年來高層建筑和重大工程設施等新型工程結構大量涌現,一些抗震技術、措施和新材料的使用尚未經受大地震的檢驗,日本阪神地震和我國臺灣集集地震的震害充分表明,新型工程結構的地震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
實施地震安全基礎信息探測與調查,完備城市建設工程地震安全基礎信息,建立城市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技術支撐系統,為政府決策、城市規劃、工程建設、科學研究、公眾需求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務。主要內容包括: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震害預測和地震小區劃,建(構)筑物和生命線系統抗震信息庫建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城市防震減災規劃編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等。
2.城市強震應急救援響應與聯動工程
針對強震的毀滅性、突發性和易引發次生災害的特點,加強我區城市強震應急響應和多部門、多體系的聯動協同能力,充分整合資源,提高政府對強震的應急處置能力。主要內容包括:
(1)建立地震災害監測評估系統,包括地震應急信息報送系統;重大工程和次生災害源災情監測系統;數字化地震現場信息調查評估系統;地震災情遙感信息獲取與處理系統。
(2)建立地震災害預警協同響應系統,包括三維電子地圖、災情環境平臺、震害快速動態評估、城市應急聯動協同響應、地震緊急救援決策調度等系統。
(3)建立地震緊急救援系統。在目前新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地震救災能力建設,爭取發展成為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西北分隊,并承擔國內和國際緊急救援任務;發展志愿者隊伍;在我區重點城市,與相關行業協作組建災害緊急救援分隊,不斷壯大專業協同救援力量。
3.農村抗震安居示范工程
繼續開展城鄉抗震安居工程建設。通過對全區農村民房類型和震害調查總結,開展農村民房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技術方法研究。在遭受6級地震房屋不倒塌的原則下,提出適用不同經濟水平、地震背景、不同房屋類型和民俗特點的房屋抗震技術和建造圖集。在全區選擇典型地區有代表性的農村,通過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農村工匠培訓、網絡服務,組織開展地震安全農居示范工程。同時,建立技術規范和管理機制。主要內容包括:
農村民居基礎資料調查與抗震防震能力評價;農村民居抗震技術開發;示范區地震環境調查與評價;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知識宣傳和技能培訓;實現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網絡服務。
4.城市地震監測與強震觀測系統建設
在烏魯木齊及重要城市建設綜合深井地震觀測系統和地震烈度速報系統,探索解決城市地震觀測的抗干擾、斷層破裂運動特征和地震烈度速報等問題,強化城市地震災害的監測與速報,提高城市地震監測預報水平。
5.提高全區防震減災綜合素質工程
在重點監視區基本普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自救互救技能和相關政策法規宣傳,全面增強公眾防災意識。根據地震活動背景分為三類區域實施:一類是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全面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公眾基本掌握自救互救技能;二類是地震多發區:基本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公眾基本了解自救互救技能;三類是少震弱震區:初步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公眾基本具備對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內容包括:
編譯符合新疆特點的系列宣傳圖集和手冊;建立全區防震減災科普基地和網絡;組織實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創新工程。
五、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防震減災是科技型、社會性、基礎性的公益事業,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防震減災的基本矛盾是地震災害對公共安全的嚴重威脅與防震減災能力不足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地震監測預報基礎設施薄弱,短臨預報水平低;二是城市潛伏較高的地震災害風險;三是農村建筑基本不設防;四是社會和公眾防震減災意識明顯不足。為了有效保障本規劃目標的順利實施,應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法規建設與監管
1.根據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和制定的《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管理條例》等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我區實際,制定相應的配套實施辦法和細則。
2.制定農村建房抗震管理辦法,逐步將農村民居建設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
3.繼續推進防震減災技術標準和地震計量工作的管理,并加強監督檢查。
4.將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宣傳教育納入自治區“五五”普法。
(二)完善防震減災公共政策,健全管理體制
1.建立健全地、州、市地震工作機構及人員配置,特別是重點監視防御區的市、縣要在加強組織領導、保障經費投入、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2.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使貧困地區能夠達到基本的公共服務水平。
3.制定鼓勵和扶持農牧民建造地震安全農居的優惠政策,并把農村建房納入管理體系。
4.充分發揮非盈利組織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社區防震減災志愿者隊伍建設、自救互救技能培訓、群測群防工作,尤其是應對突發地震災害事件以及恢復重建等工作中的作用。
5.根據國家地震保險政策的制定和出臺,適時在重點監視防御區的城市推行政策性地震保險和商業保險并舉的地震保險制度。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
將防震減災事業納入同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防震減災事業公益性基礎地位,加大防震減災事業投入力度,按照事權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捐贈、地震保險相結合的多渠道投入機制,使防震減災工作經費的投入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對貧困地區應逐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地、州、市各級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區域的事權范圍內,應積極推進我區防震減災目標和各項任務的落實,并根據本行政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著眼本行政區域人民和經濟社會發展對防震減災的實際需求,編制本級防震減災規劃,制定、實施防震減災專項項目計劃,提高專項投入,確保??顚S谩?/p>
(四)人才強業戰略
人力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是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基礎性措施。要堅持從政策上、制度上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在體制上、機制上營造有利于科技人才發展、創新的環境。按照“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培養各類人才。注重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流動、評價機制。改善隊伍總體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防震減災專業技術隊伍,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五)防震減災國際合作
加強防震減災國際合作與交流,在地震綜合國際預報實驗室、天山地球動力學,蒙古阿爾泰山地球動力學等合作項目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天山地震預報試驗場、地震觀測資料共享、地震預報研究、震害預防以及國際救援等方面的合作。
(六)加強宣傳教育
主動、慎重、科學、有效、深入持久地做好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增強全民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素質,引導全社會共同關心、參與防震減災工作,全面推動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