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與農村信息化
時間:2022-05-01 08:18:00
導語:新農村建設與農村信息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作為主管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綜合部門,省信息產業廳歷來高度重視農村信息化工作,目前正在研究出臺《**省數字新農村示范(試點)實施方案》,旨在以點帶面,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村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領域的有效應用,完善新農村信息化組織、建設、運營、培訓等長效機制,探索出一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在派駐永嘉縣之前,多位廳領導和有關處室同志都特別要求我下到農村后要認真調研,結合農村實際情況,研究農村信息化的途徑。現結合十七大報告精神和調研所得情況,淺談我省農村信息化的有關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離不開信息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要求,包含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等多方面,涵蓋了“三農”工作的各項任務。而農村信息化正是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在農村工作實踐中,要切實落實這五項要求都離不開信息化。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有利于我省建設現代農業,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提高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普及和推廣應用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和諧農村”社會。
(一)“生產發展”離不開農業信息化。要想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必須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首先,信息技術能發揮先導作用。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對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其他行業,但由于城鄉間存在著數字鴻溝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導致農業生產從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局面,產生巨大浪費。通過信息化手段及時了解和預測農產品供需、價格變化,可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其次,信息技術能指導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的指導,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大大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第三,信息技術能促進農產品銷售。掌握市場供需狀況和價格走勢,更需要信息的指導,避免和減少“增產不增收”、“賣難”,促進農民增收。近年來,我省不少種養殖大戶通過農民信箱,廣開銷售渠道,取得良好的經濟小議。第四、信息技術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途徑。農村經濟建設的成敗關鍵在人,農民素質的高低關鍵是信息接觸和受教育機會。充分利用計算機網、廣電網和電信網等多種方式,搭建一個覆蓋廣泛的農村信息平臺,使農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就能充分接觸有用的信息,就地培養農村人才,無疑是目前最適合我省省情、既經濟又高效的手段。
(二)“生活寬裕”、“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離不開信息化。一方面,只有實現了“生產發展”,才能使農民“生活寬裕”,才能有經濟實力改善生存環境,進而實現“村容整潔”;另一方面,豐富的文化、精神生活也應是生活寬裕的應有之義,而這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廣播、電視、網絡)。同時,通過信息化的支持,可以加速現代科學文明和現代生活方式滲透影響農村的進程,推動農村移風易俗,促進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加快實現“鄉風文明”。
(三)“管理民主”需要農村信息化
農村信息化主要包括農村行業信息化、農村行政管理信息化、農村生活消費信息化和農村社會資源信息化等內容。鄉鎮和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對象,具有數量多、地域廣、差別大等特點,其組織管理和服務難度較大。建立面向基層的電子政務系統、小城鎮信息化管理系統、社區/農村管理信息系統等,實現對鄉鎮和村日常事務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上傳下達,實現政務公開和管理民主,對提高基層政府執政能力,密切干群關系,推動基層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現在及將來很長一段時期,農民大量外出而農民身份維持不變的情況下,通過信息技術實現村務公開、征集意見、展示村容村貌,可以使外出村民有效關心和介入村莊管理,維護農村的安定,推動農村建設和管理民主化。
二、**省農村信息化的現實基礎
“十五”期間,**省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為“數字新農村"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經過“十五”發展,我省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步。各級農業部門都相繼建立了局域網,我省鄉鎮級已基本實現寬帶接入,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全部鄉鎮和80%的行政村實現有線電視聯網。全省構建了以“**農網”、“**農業信息網”、“農技110”為龍頭、總數達90多個的農業信息網站體系,各類涉農網站、平臺等陸續搭建完成并發揮有效作用,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已實現“鄉鄉通”。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建設取得積極成果,溫州市已實現行政村100%覆蓋。“百萬農民信箱工程”推進迅速,省、市、縣、鄉聯絡站建立率100%,全省農民信箱注冊用戶*年底已達121萬戶。信息技術已為傳統農業改造、建設現代農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省農村信息化的癥結
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他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能力的發揮至關重要,不能脫離了農民去談新農村建設;同時,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受益者,這要求新農村建設中,不但要改造農村,更要提升農民。在現實條件下,這并非易事。進一步推進農村信息化,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問題是,絕大多數農民,尤其是仍居住在農村的農民缺乏信息化意識和信息技術技能滯后。由于農村有文化、高素質的年輕人大量外流,人口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如永嘉縣霄嶺村共一千余人,長年居住在村的不足二百人,而且多數是老年人、婦女和兒童等。即便是農村基層組織戰斗堡壘的黨支部,其成員的年齡和文化程度也不容樂觀。例如霄嶺村村32名黨員,51歲以上黨員共18名,占總黨員數的55%(見下圖);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黨員16名,占總黨員數的50%(見下圖)。實際情況比這還嚴重,因為黨員中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務工或經商,其中就還包括村委會主任。例如,今年9月底,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鋪設到該行政村,但能夠操作電腦的農民卻找不出來。在農村普遍缺少使用計算機的氛圍,農民對計算機還保持著神秘感,更進一步阻礙了他們使用計算機的嘗試,操作技能難于提高。
四、**省農村信息化的培訓對策
可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能否實現的關鍵是農民,農民文化科技素質是農村信息化未能迅速普及的根本性成因。目前,很多農民不具備操作計算機上網的能力,因此,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消除農民對計算機和網絡的神秘感,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問題的關鍵所在。開展農村信息化知識普及教育,可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抓住關鍵對象。把村委干部、本地農村教師、知識青年和種養殖大戶等作為培養的重點對象,以點帶面,提高農村群眾的信息能力。這些對象一般具有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同時對各類信息的需求較為迫切,適當加以引導,可以激發其學習興趣。二是采取靈活方式,根據不同層次群體采取不同方式。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農民群眾中營造學習氣氛。三是培訓方式應更加實用。組織編寫通俗易懂的農民上網培訓教材,在培訓過程中注入大量農業和農村信息,讓農民在培訓中擁有信息、應用信息,更新觀念、開闊思路。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受制于農村經濟水平,培訓應充分體現政府主導行為,開展低成本、易獲得的公益性培訓服務,在農村中普及信息化知識。四是發揮我省的農村工作的制度優勢,創新信息化普及方式。我省2004年我省全面實施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有力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現階段,依托省市縣三級農村工作指導員和“大學生村官”深入廣大農村和農民的特點,加強對農村指導員的信息化培訓,讓農村指導員個個成為信息化普及員、幫帶員,通過農村工作指導員的“滴灌”效應,逐步帶動農村和農民信息化意識與水平的整體提高,將是一條值得我省探索農村信息化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