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小知識
時間:2022-03-09 11:14:00
導語:氣象科普小知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氣象日
地球上的氧氣能否用完?
地球上的人、動物以及植物每時每刻都在吸收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工廠更是吞吃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戶。如此看來,長此以往地球的氧氣會用完了嗎?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只看到了消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一個方面,而忽視了產生氧、消耗二氧化碳的另一個方面。
浩瀚的林海、草原等各種植物在陽光下,綠葉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從根部運來的水分、養料化合成淀粉、葡萄糖等,同時放出氧氣,這個被人類稱為“光合作用”的過程永不停歇。據計算,三棵大桉樹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約等于一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個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大約要吸收幾百億噸的二氧化碳!
天氣預報的由來
很多人在早上出門的時候,往往要了解以下當天的天氣情況,于是天氣預報便成為他們獲得這些信息的有效手段。17世紀以前,人們通過觀測天象、物象的變化,編成天氣諺語,以此預測當地未來幾天的天氣,尤其是“看云識天氣“的常識得到了廣泛應用。17世紀以后,溫度表和氣壓表等氣象觀測儀器相繼出現,地面氣象站陸續建立,這時主要根據氣壓、氣溫、風、云等要素的變化來預報天氣。但用天氣圖來預報天氣只有100多年的歷史。1820年,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布蘭蒂斯繪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天氣圖,它為切實可行的天氣預報創造了條件。19世紀中期,英法兩國與沙皇俄國為了爭奪黑海海峽而發生了克里木戰爭,英法兩國派出了大批艦隊前往參戰。1854年11月14日,黑海上刮起了狂風,卷起巨浪,把停泊在海上的英法聯合艦隊軍艦猛烈摔向礁石、海岸,使聯合艦隊蒙受到巨大的損失。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很震驚,立即命令巴黎天文臺調查這場風暴的起因。天文學家勒威耶通過搜集、分析歐洲各地11月14日前后幾天的氣象資料,終于弄清了這場風暴的來龍去脈,并寫出了調查報告。勒威耶認為,只要各地的氣象觀測網用電報迅速傳遞氣象情況,便可即時繪制天氣圖,進行天氣預報了。根據勒威耶的建議,法國、英國先后開始了天氣預報,并很快普及到世界各地。后來,觀測天氣的手段不斷增多,尤其是氣象衛星的發射,大大提高了天氣預報的準確度。
楓葉為什么會變紅?
歷代的文人騷客對楓樹的紅葉留下了一串串贊美的詩句。元代劇作家王實甫在他的《西廂記》里所作的秋景描寫:“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楓林醉?……”。楓葉為什么會變紅?其實是秋天的氣象條件染楓葉醉。植物葉片除了含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卜等色素外,還有一種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在酸性液中呈紅色。隨著季節更替,氣溫、日照相應增減,葉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也發生變化。到了秋天,氣溫降低,光照減少,對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楓樹等紅葉樹種的葉片細胞液此時呈酸性,整個葉片便呈現紅色。所以說,是秋天的氣象條件染紅了它。
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指短時間(幾分鐘到幾天)發生的氣象現象,如雷雨、冰雹、臺風、寒潮、大風等。它們常常在短時間內造成集中的、強烈的影響和災害。氣候不同于天氣。氣候是指某一長時期內(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及以上)氣象要素(如溫度、降水、風等)和天氣現象的平均或統計狀況,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區冷暖干濕等基本特征,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距此平均值的離差值(氣象上稱距平值)表征。
天氣氣候異常的標準
對于什么樣的天氣稱為異常天氣,什么樣的氣候稱為異常氣候,人們在使用上往往比較隨便,為了避免詞類定義上產生混亂,世界氣象組織對天氣、氣候異常,提出了兩個定量的判斷標準。其一是距平值達到標準差(又稱均方差)2倍以上(不管近年是否出現過);其二是在最近完整的30年氣象資料中未出現過的情況(不一定距平值超過標準差的2倍)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或稱30年以上一遇的罕見天氣現象。考慮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氣象觀測資料尚不滿30年,可以稍為放寬條件,一般用25年以上資料來分析。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天氣氣候異常”,不過指的是就某個地區來說,出現了30—50年、或者百年之內只有一兩次機會的那種罕見天氣氣候現象罷了。
- 上一篇:“世界氣象日”紀念主題的確定依據
- 下一篇:天氣,氣候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