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調整結構加快步伐工作會講話

時間:2022-05-20 10:27:00

導語:市委調整結構加快步伐工作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委調整結構加快步伐工作會講話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狠抓招商引資,做好“招”的文章;狠抓結構調整,做好“優”的文章;狠抓市場主體,做好“量”的文章;狠抓體系建設,做好“保”的文章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招商引資競爭態勢,我們認真研究招商引資規律,進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考核評價機制,積極探索項目征地拆遷工作機制,提高項目落地率、按照一區多園的思路,加大園區建設力度,著力提升園區聚集生產要素功能,努力把工業園區打造成為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平臺,成為產業集群不斷壯大的“孵化器”、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我們大力推行全員服務、全程服務和全方位服務,著力營造“關心投資者、尊重企業家、鼓勵大創業”的濃厚氛圍、為適應全國和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變化,我們通過政策引導,加大技術創新,大力推進生產要素向支柱產業、優勢企業和重點項目集中、我們牢固樹立“品牌就是生產力”的觀念,大力實施名牌帶動和質量興市戰略,引導企業由做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由做產品向創品牌轉變,積極扶持、鼓勵企業爭創著名商標和精品名牌、投資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扶優扶強,壯大骨干企業、內聚活力,培育中小企業、串珠成鏈,發展配套企業、建立完善高效優質的行政服務體系、建立完善公正嚴明的法制服務體系、建立完善守約踐諾的誠信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在全省率先進入全國百強,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一主三化”方針,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市和統籌城鄉戰略,加快調結構,走新型產業之路;大力抓轉型,走轉變方式之路;努力保發展,走統籌兼顧之路,確保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全市經濟社會保持了“增穩相伴、好快并進、城鄉協調、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預計全年可實現生產總值131。7億元,增長20%以上;規模工業總產值220億元,增長53%以上,增加值突破60億元,增長35。8%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增長57。1%以上;財政總收入11億元,增長23。5%以上,其中一般預算收入7億元,增長40。6%以上。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狠抓招商引資,做好“招”的文章

我們始終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發展之基、增量之源,不斷轉變工作方式,創新工作理念,真正把招商引資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內在動力和優化產業結構、應對金融危機的生動實踐。

(一)創新方式招商。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招商引資競爭態勢,我們認真研究招商引資規律,進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考核評價機制,積極探索項目征地拆遷工作機制,提高項目落地率。不斷創新社會化、信息化招商辦法,采取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網絡招商、節會招商等方式,重點抓好內生型、節鏈式招商,著力推進項目與本地資源對接、與產業基礎鏈接,向專業園區聚集。通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成了興發宜都工業園、林森礦業二期、50萬噸紙板等一批重點項目落戶宜都,東陽光熱電廠、1500噸紅霉素、胰島素項目相繼投產。今年,全市共確定招商引資項目160個,計劃投資6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8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工業項目96個,農業項目40個,社會發展項目10個,城建交通項目14個,工業項目比重占到60%。同時,我們積極爭取新增中央投資項目47個,總投資3。4億元,其中:中央預算投資1。26億元,已開工44個,竣工項目28個,累計完成投資2。56億元,占計劃任務的59。3%。

(二)搭建平臺招商。按照一區多園的思路,加大園區建設力度,著力提升園區聚集生產要素功能,努力把工業園區打造成為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平臺,成為產業集群不斷壯大的“孵化器”。先后修編出臺《宜都工業園總體規劃》、《宜都市沿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初步形成了以陸城為中心、枝城和紅花套為兩翼的沿江經濟走廊,建成了東陽光生物醫藥園、枝城化工建材園、陸城紡織工業園、清江綠色產業園、陸城陶瓷工業園和中小企業創業園等多個專業園。今年財政投入3億元,實施園區道路硬化、污水處理、電網改造、供水供氣管網等配套建設項目53個,以更加完備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尤其是中小企業創業園,先后入駐企業100余家,預計全年實現產值190億元,同比增長4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同比增長50%,園區被列入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在全省綜合考評中連續3年位居前列,并躋身“全國百佳科學發展示范區”。

(三)營造環境招商。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我們大力推行全員服務、全程服務和全方位服務,著力營造“關心投資者、尊重企業家、鼓勵大創業”的濃厚氛圍。對新接觸的外來投資者,堅持少講過程、多講辦事結果,簡化審批程序,減少辦事環節,促其迅速開工、投產;對已落戶的企業,堅持“四不變”:政策承諾不變、支持力度不變、服務專班不變、發展環境不變,著力打造支持發展的環境,增強投資者的發展信心,支持企業不斷擴張壯大;對發展暫時受挫的企業,堅持“三不”:一不趕、二不涼、三不嫌,做到理解第一,寬容為上,真心幫助企業把脈問診、解決難題,促其擺脫困境,發展壯大。近年來,凡落戶宜都的項目、企業,無論是在簽約、建設和投產階段,我們都實行全過程“保姆式”服務,沒有出現“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僅東陽光每年追加投資額均在20億元以上。

二、狠抓結構調整,做好“優”的文章

調結構、促轉型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推進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以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投資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

(一)轉變產業結構。產業是縣域經濟的基礎。為適應全國和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變化,我們通過政策引導,加大技術創新,大力推進生產要素向支柱產業、優勢企業和重點項目集中。全市科技累計投入10億元,孵化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實施技術改造項目158項,逐步將原有的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轉變,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新型建材、機械電子、食品加工等為重點的新型產業集群日益壯大。一是以高新技術為牽引,積極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生物制藥產業集群已形成年產值30億元的規模。二是以優質高效為目標,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已形成年產108萬噸酸、24萬噸合成氨、75萬噸復合肥的生產能力,產值已突破100億元,精細化工產業集群進入全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三是以技改擴能為重點,加快發展新型建材產業。新型建材產業集群已形成水泥500萬噸、1000萬件高檔衛生潔具、1600萬平方米中高檔墻地磚的年生產能力,年銷售收入達到20億元。四是以升級配套為依托,不斷提升機械電子產業。機械電子產業集群已形成年產值10億元的規模。五是以精深加工為突破,著力發展食品加工產業。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已形成年產值10億元的規模。

(二)轉變產品結構。我們牢固樹立“品牌就是生產力”的觀念,大力實施名牌帶動和質量興市戰略,引導企業由做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由做產品向創品牌轉變,積極扶持、鼓勵企業爭創著名商標和精品名牌。制定出臺爭創名牌的獎勵辦法,對新獲得國家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宜昌市知名商標和國家、省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最高給予20萬元的獎勵。目前,我們開發節能新產品154項,成功培育了“楚星”牌磷銨、“華宜”牌套筒2個湖北省著名商標,“楚星”牌磷酸一銨1個國家名牌產品和“惠宜”牌系列衛生陶瓷等7個省級名牌。特別是土老憨公司持有的“土老憨”商標榮獲“最具市場競爭力農產品商標”獎,獲此殊榮的全國僅有60個。在工業產品上我們形成了亞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大環內脂類抗生素發酵基地,世界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生產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衛生陶瓷生產基地等5個之最。在農業產品上我們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養殖鱘魚魚子醬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鱘魚生產繁育基地,全國最大的“宜紅功夫茶”生產基地,中部最大的波爾山羊繁育基地和全國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等五個之最,不斷叫響“宜都制造”。

(三)轉變投資結構。投資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一方面,明確投資方向。我們充分發揮投向對結構調整的風向標作用,重點支持貸款投向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新型建材、新型電子、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每年貸款余額占到貸款總額的70%以上,保證了東陽光、宜化楚星、華新水泥等重點企業的信貸需求。同時,我們采取停止貸款、凍結賬戶的方式,限制高耗能、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先后依法關閉小水泥廠9家、粘土磚廠17家,取締土紙廠71家,并對5家規模小、能耗高、污染嚴重的陶瓷企業進行整體搬遷,共淘汰落后陶瓷生產線12條。另一方面,轉變投資方式,由政府投資主導向市場融資主導轉變。我們改變以往財政周轉金、政府借款直接向企業投資的方式,不斷提高擔保公司的擔保融資能力,引導企業通過擔保公司擔保直接向金融機構貸款、向市場融資。去年以來,市財政向擔保公司注資5000萬元,增強了擔保公司為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的倍增效應。今年以來,積極爭取深圳等外地金融機構各項貸款40億元,同時,我市金融機構向企業的各項貸款余額達到了53。73億元,比年初增加14。87億元,增長38%。

三、狠抓市場主體,做好“量”的文章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企業實力決定產業實力。針對企業發展中的困難,我們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工程”,一手抓骨干企業,一手抓中小企業,形成了“航空母艦”率先領跑、“螞蟻軍團”競相跟進的格局。

(一)扶優扶強,壯大骨干企業。骨干企業是產業集群的核心和龍頭,是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我們堅持把做大做強骨干企業作為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頭等大事來抓。按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就業帶動強的發展思路,加快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行業領先的大企業、大集團。東陽光、華新水泥、宜化楚星等一批骨干企業不斷壯大,預計今年東陽光公司可實現產值55億元,入庫稅金2。9億元,實現外貿出口1億多美元,其中生物原料藥出口3600萬美元,增長108%,化成箔出口6500萬美元,增長20。3%。同時,我們不斷強化目標管理,落實工作措施,加強跟蹤督辦和檢查考核,完善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大“小進規力度”,確保全年新增規模企業計劃的落實。今年以來,全市新增規模企業39家,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177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30家、過10億元6家、過50億元2家。18家自營出口企業實現出口創匯1。3億美元,同比增長28%,居宜昌市縣市區第一位。

(二)內聚活力,培育中小企業。通過放活政策、激活要素、盤活資源,大力引導和鼓勵本地能人創家業、辦企業、干事業,催生了一批本地中小企業。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在土地使用、證照辦理、稅費收繳、資金扶持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重點支持鼓勵黨員干部帶頭創業、大中專畢業生和退轉軍人自主創業、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與創業。同時,我們認真落實上級有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性投入達到2。7億元。統籌安排1。5億元生產調度資金,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對企業享受的招商引資、出口退稅等政策及時兌現。加強擔保平臺、融資平臺、信用協會建設,完善“兩臺一會”企業融資模式。今年以來,擔保公司已累計為中小企業和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擔保貸款3。52億元。全市新增民營企業400家,個體工商戶4000戶,個體工商戶增加數較去年增加1倍,全市個體工商戶總數達到13000多戶,民營企業達到1000家。

(三)串珠成鏈,發展配套企業。提高產業素質,增強產業抗風險能力,關鍵是要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圍繞骨干企業和支柱產業發展,我們著力發展配套型、產業鏈項目,不斷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市三星公司、仝鑫公司與一汽、二汽等汽車生產廠家長期開展配套合作,年銷售連桿20萬件,精密鍛件1。5萬噸,液壓油缸2。5萬套。同時,這些汽車零配件生產、加工企業還打開了廣西(玉柴)、浙江(泉州)、重慶(長安)、柳州(五鈴)等地市場。作為與宜都東陽光制藥、電子產品生產相配套的機械設備制造專供廠家,宜都長江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年可完成產值3億元、稅收500萬元。全市機械行業完成工業產值的85%以上是在與國內的大型廠家、大項目配套合作中完成的,產業關聯度達到85%以上,屬名副其實的配套型經濟。目前,全市共擁有各類零配件生產、加工企業2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億元,利稅900萬元,全市機械工業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分層次競爭的產業結構正在逐步形成。

四、狠抓體系建設,做好“保”的文章

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作支撐,我們建立完善四大體系,著力改善民生,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奠定了基礎。

(一)建立完善高效優質的行政服務體系。始終堅持“執行力就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理念,連續5年在全市黨政機關和廣大黨員干部中開展效能建設,“管理就是服務、發展為先、民生為本”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建立機關效能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建立健全決策后評價、決策責任追究和行政問責等制度,制定出臺群眾廣泛參與的監督評價、部門工作績效目標管理、公務員績效考核、特色工作考評等四個體系。優化工作流程,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目前,全市行政審批流程再造全面完成,共減少前置審批要件4個,減少審批環節245個,每個項目平均壓縮11天。同時,我們還建立市、鄉、村、組四級便民服務體系,即市級行政服務中心,10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123個村和21個社區便民服務室以及組級代辦點。今年以來,四級便民服務中心共接待群眾22。4萬人次,代辦各類事項20。1萬件,群眾滿意率達99%。

(二)建立完善公正嚴明的法制服務體系。將公、檢、法和職能部門的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規范各部門津、補貼發放,將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統一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從源頭上預防和杜絕部門亂收費、亂檢查、亂攤派行為的發生。同時,加強制度建設,先后制定《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責任追究辦法》、《損害機關效能行為責任追究辦法》、《國有資產產權交易監督管理和責任追究暫行辦法》等文件,從根本上健全完善了以提高執行力、制約和規范權力運行為重點的制度建設。

(三)建立完善守約踐諾的誠信服務體系。政府及職能部門,帶頭誠實守信,政策一經出臺,就嚴格執行,措施一旦制定,就堅決落實。特別是對機關工作人員實行“首問負責制”,對企業或群眾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實行“馬上辦、現場辦、限時辦”的服務機制,而且要求負責到底,努力營造言必信、行必果、重合同、守信譽、有諾必踐的誠信環境,樹立誠信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同時,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完善了企業信用信息管理辦法、企業信用評價實施方案,信用制度建設穩步推進。

(四)建立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以建立四大保障體系為重點,傾力改善民生。一是建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在全省率先啟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在全省率先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參保人數達到9萬人。二是建立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完善大齡下崗失業困難人員醫療援助、醫療補貼辦法和靈活就業人員醫療保險試行辦法,在全省率先全面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對殘疾人、低保對象保費由政府全額補貼,實現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三是建立城鄉救助體系。對城鄉低保對象實行“應保盡保”;建立健全了資助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就學制度、資助貧困學生就讀高中和大學制度;軍人優撫安置政策、農村部分家庭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等政策全面落實。四是建立城鄉居民住房保障體系。對危房戶發放補助金進行危房改造,發放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和租房補貼,同時加快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還建安置房建設,逐步建立了覆蓋各群體、多檔次的城鄉居民住房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