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院院長先進事跡

時間:2022-05-27 03:36:00

導語:農科院院長先進事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科院院長先進事跡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放棄安逸,選擇創業,結緣油城;精誠所至,廣聚農業英才;以鐵人精神打造速度建設農科院;把科研成果變成農民朋友的“開心果”、“致富經”;立地生根,長入經濟主戰場;心中裝滿事業和百姓,唯獨沒有自己和家庭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二十幾年來,在農業推廣戰線這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她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成為深受農民歡迎和信任的農業專家型領導干部,被譽為“農民兄弟的貼心人”、院初期,為了保證科研工作順利開展,她帶領全體科技人員,來到了條件簡陋的安達基地,住在四面透風,的宿舍里。沒有溫室,到農民那里去租;沒有大棚,到舊物市場買回廢舊鋼筋自己焊自己建;沒有機械,四處求援、先后審定推廣了五個耐鹽堿、抗孢囊線蟲大豆新品種,解決了我省西部地區鹽堿地大豆孢囊線蟲嚴重、單產低的重大難題,但由于種種原因使獲得國家發明獎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閣,先進的科研成果沒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由于連年種植,棚室病蟲害嚴重,產量和品質都大受影響。請教的很多園藝專家都沒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為了農民的利益,她放棄了做微生物學家的理想,選擇了她深愛的三江沃土,選擇的是風吹日曬和微薄的工薪;還是為了農民的利益,她放棄的是天倫之樂,生活的安逸,選擇的是嘔心瀝血。不為名利所動,不為繁華所誘,不為親情所牽。她,就是黨的十六、十七大代表、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省十佳公仆……現**省農科院**分院院長兼黨委書記**同

志。

一、放棄安逸,選擇創業,結緣油城

**研究員是我省優秀的農業科技推廣專家,二十幾年來,在農業推廣戰線這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她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成為深受農民歡迎和信任的農業專家型領導干部,被譽為“農民兄弟的貼心人”。

2005年底調入省**省農科院**分院以來,她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帶領**分院的全體干部和科技人員,用六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人員調聘、學科搭建。項目申報、項目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幫扶工作等全面展開,實現了當年組建、當年科研工作全面鋪開。三年來,**分院全體員工在**院長的帶領下,以**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為切入點,初步形成以總部為核心,**市現代農業園區、安達封閉育種基地、富錦抗線大豆生態研究中心、**金谷原種業五位一體共同推進的發展格局。2009年是分院落戶**、服務**的第三年,分院人在大同區建立了特色果蔬研究所,在科研任務繁重的情況下選派20名專家到**市各區縣擔任科技副鄉鎮長,開展“支農”服務,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為農民做示范。

二、精誠所至,廣聚農業英才

事業是由精當的人干成的,**以人格魅力凝聚人心。齊齊哈爾蔬菜研究所李德澤研究員被**的創業精神和熱忱所打動,率領他領導下的課題組共6名科技骨干,集體投奔到**農科院。**知名育種老專家吳國泰,擁有大量粘玉米資源和品種,麻院長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老專家,并邀請他參觀試驗基地,當他看到農科院職工熱火朝天的會戰場面,感慨萬分地說:“我把全部品種和資源交給你們這樣的領導、交給你們這樣的單位我放心”;已退休抗線蟲大豆育種專家李云輝看到單位的面貌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也主動向**表態:“過去單位基礎設施薄弱,科研條件差,我們這些老人們沒能趕上好時候,別看我現在退休了,但只要單位需要,我隨叫隨到,為了單位的發展我愿意盡我的綿薄之力。”

三年間,省農科院兄弟院所的玉米、大麻專家來了,留日八年的花卉博士來了,新畢業的天之驕子們來了。在**的感召下,**農科院共招攬高級農業科技人才18名,形成了專業結構合理、綜合科技攻關能力強勁的科研團隊。**知人善用,使每個人的潛力有充分展示的空間,極大地調動了每一位科技人員和職工的積極性,帶出了一支朝氣蓬勃、昂揚向上、開拓創新的隊伍,為**農科院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以鐵人精神打造**速度建設農科院

建院初期,為了保證科研工作順利開展,她帶領全體科技人員,來到了條件簡陋的安達基地,住在四面透風,的宿舍里。沒有溫室,到農民那里去租;沒有大棚,到舊物市場買回廢舊鋼筋自己焊自己建;沒有機械,四處求援。**身先士卒與職工住集體宿舍、自開伙房。她依然每天堅持在生產第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動著單位的每一個職工;2008年是**農科院建設最繁忙的一年,國家農業開發項目**農科院試驗示范基地、家屬樓在建設,辦公試驗大樓在改造,智能溫室、**紅旗泡1800畝試驗基地在啟動。哪里工作繁忙,哪里就會留下她忙碌的身影,常常是披星戴月,風雪兼程。為了智能溫室能夠快速啟動,**跑云南、去**采購花卉,回來后又親自參加花卉苗體的移缽裝盆,設計擺放。為了保證科研工作正常開展,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季節,機務人員就住進紅旗泡。沒有房屋,晚上就蜷縮在簡陋的帳篷里。有感于**雷厲風行、務實求真的工作作風,有感于**農科院高速度、高水平的建設成果,省農科院張志副院長感慨地說:“這就是**精神,全國工業學**,我們要學**農科院。”

四、把科研成果變成農民朋友的“開心果”、“致富經”

分院前身——**省農業科學院鹽堿地作物育種研究所,先后審定推廣了五個耐鹽堿、抗孢囊線蟲大豆新品種,解決了我省西部地區鹽堿地大豆孢囊線蟲嚴重、單產低的重大難題,但由于種種原因使獲得國家發明獎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閣,先進的科研成果沒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面對科技成果推廣不利的局面,2006年冬天,她親率調研小組行程一萬多公里,跑遍了東部三江平原大豆主產區、西部鹽堿干旱區以及內蒙古東四旗,調研抗線大豆發展潛力,確定了以東部三江平原為開發切入點,領導和籌劃建立了**金谷原種業,加速分院科技成果轉化。

五、立地生根,長入**經濟主戰場

建院之初,**就提出**農科院要“立足**,服務全省”戰略思想,把助長**地方經濟為基礎目標。大同區八井子鄉是**市聞名的大棚葡萄蔬菜生產基地,美國提子之鄉。由于連年種植,棚室病蟲害嚴重,產量和品質都大受影響。請教的很多園藝專家都沒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看到**農科院的發展和變化,大同區區長認準了**,謀劃籌建**農科

院特色果蔬研究基地,把科研、成果展示辦到田間地頭。**帶領分院人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6棟現代化日光溫室、12棟大棚拔地而起,瓜菜秧苗陸續進棚,同時分院科技人員根據農民“點菜”的內容,編制出了培訓“菜單”,現場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為農民做示范,讓農民摸得到、學得會、用得上,很多生產技術難點得以破解。到目前,僅在八井子鄉,已組織了培訓班6場次,編制并發放《果蔬生產技術規程與病蟲害防治》手冊8000余本,培訓農民1000多人次,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農科院人務實為民的工作態度和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讓老百姓嘗到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甜頭。

六、心中裝滿事業和百姓,唯獨沒有自己和家庭

認識**的人沒有不說她是工作狂人的,但人生總在得失間,作為一名為人妻、為人母的女性,**為事業豁出去的勁頭,也為了她摯愛的事業付出了親情和健康的代價。

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就是老百姓。在工作過的富錦市,她是家喻戶曉、深得農民信任和愛戴的麻老師;在**,她是**農業科技發展的帶頭人。“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成為**省農業戰線一塊永不褪色的金色品牌。

當年,為了農民的利益,她放棄了做微生物學家的理想,選擇的是她深愛的土地;今天,為了**農業的發展她放棄了原來安定的生活,選擇的是朝興夜嘆、勞碌奔波。她懷著摯愛和深情,營造著**農業的科研殿堂;她在用自己的每一個腳印,踐行著黨代表的義務和職責,詮釋著新時期的“鐵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