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程專業認證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
時間:2022-05-31 14:44:54
導語:地質工程專業認證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基于OBE教育理念,其評價結果是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持續改進的依據。“環境地質學”是地質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依據課程目標與畢業指標之間的支撐關系和各考核環節分數所占比例,構建課程目標達成度計算方法,對課程考核結果進行評價,結果只有4名學生未達到60%的達成度標準,反映了達成情況較好,但是仍存在薄弱環節,在后續應進行針對性教學。評價結果為該課程后續教學內容的改進提供了重要支撐。
[關鍵詞]OBE教育理念;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環境地質學
傳統的學科教育是以教材為導向,依據學科固有的知識體系設計教學內容,無法準確銜接畢業要求和社會需求[1]。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工程教育學位互認協議之一的《華盛頓協議》,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國內高校全面推行。“以產出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華盛頓協議》核心理念,即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理念)也得到了推廣和應用。該理念將教育重點放在教學成果產出,并依據成果反饋持續改進教學內容的設計。基于OBE教育理念,課程目標決定了教學內容和方法,是課程教學的核心要素。編寫課程大綱時,應明確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之間的支撐關系[2-4]。不同的課程需要設計不同的評價方法來反應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敦促下,構建“環境地質學”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方法并進行分析,對后續的教學內容持續改進,以期有效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提升教學效果[5,6]。
一、課程目標達成度及其評價方法
課程目標是依據課程主要支撐畢業要求而確立,而課程目標達成度是在具體實際教學中對于預定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計算課程目標達成度是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有效反映了學生能力達成的情況,其反饋結果也用于后續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設計。評價方法如下。
二、實踐教學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
“環境地質學”旨在啟發學生主動鉆研地球科學的精神,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增進學生學習地球科學與環境科學的興趣。運用講授、案例、討論和啟發等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處理資源開發和保護、人類工程活動、自然災害防治等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
基于OBE教育理念,根據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教學大綱中明確了五個課程教學目標。目標1:掌握環境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理解和掌握人地關系的演化進程、作用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的耦合機制,能夠用環評報告、圖件、實物等形式呈現設計成果。目標2:理解和掌握水資源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的關系、危害、分布規律、預防和治理措施。了解相關法律法規,能夠將這些法律法規和水資源保護進行合理融合。目標3: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基本原理、形成原因、分布規律、預防和治理措施,理解和掌握原生地質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地方病產生的原因、分布規律、預防和治理措施,并履行環境地質保護重任。目標4:掌握自然災害和資源開發等活動誘發的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并應用這些規律維護環境地質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地球環境。目標5:掌握新技術、新方法在環境地質學中的應用,牢固樹立資源、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在工程實踐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與課程教學目標分別對應的五個畢業要求指標點為。指標點1:考慮社會、安全、健康、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制約因素前提下,能夠用圖紙、報告或實物的形式呈現設計成果。指標點2:了解國家和地質工程行業相關領域的技術標準體系、知識產權、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管理規定等知識,能夠基于地質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指標點3:能夠客觀評價工程實踐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指標點4:知曉和理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內涵,認識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科學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標點5:理解地質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和重要性,能夠在地質工程實踐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二)課程內容
該課程內容包括11個章節和4個實驗,其中11個章節分別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環境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第三章土地資源與地質環境、第四章水資源與地質環境、第五章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第六章能源與地質環境、第七章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第八章地質災害、第九章地質環境與人體健康、第十章全球氣候變化與地質環境、第十一章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與制圖;四個實驗分別為實驗1入滲及地下水滲流實驗、實驗2水文地質環境演化演示、實驗3間歇泉成因演示實驗、實驗4承壓水模擬演示實驗。課程目標1對應的章節為第一章、第二章;課程目標2對應的章節為第四章、實驗2;課程目標3對應的章節為第八章、第九章、實驗4;課程目標4對應的章節為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實驗1、實驗3;課程目標5對應的章節為第七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三)考核方法
課程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組成,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和實驗成績。課堂提問成績占比為10%,支撐課程目標1—5,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聽課狀態、是否主動思考和參與討論等方面;課后作業成績占比為10%,支撐課程目標4,考核學生對環境地質學基本知識的掌握能力,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題型主要有多選題、論述題和分析題;實驗成績占比為10%,支撐課程目標2~4,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針對環境地質問題,能夠根據實際需求確定設計目標,從技術角度優選解決方案獲得有效結論。考試成績占比70%,支撐課程目標1~5,主要考核學生對環境地質學基本知識的掌握能力,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題型主要有名詞解釋、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
(四)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課程實際教學,經計算后確定課程目標達成度標準為60%,將計算后的課程目標達成度與標準對比,評價結果為達成或者未達成。以2016級地質工程專業50名學生為例,對考核結果進行評價,所得結果如圖1所示。從整體情況分析,課程目標1~5對應的達成度平均值分別為93.37%、89.18%、80.87%、79.24%和79.52%,全部在標準60%以上,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課程整體目標達成程度較高,經過系統的學習后,能夠達到畢業要求的指標點。從學生個體達成度分析,課程目標3和課程目標5分別有1位和3位同學未達成標準,表明在后續的課程內容設計中,針對地質災害、環境地質學新進展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需要進行重點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結語首先根據地質工程專業工程教育認證畢業要求制訂了“環境地質學”課程目標,確定了課程目標與畢業指標、考核環節之間的支撐關系,依據支撐關系和各考核環節所占分數比例,構建了以成果為導向的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評價方法。其次計算確定“環境地質學”課程達成度標準為60%,對教學結果進行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下,大部分學生達到標準,對于少部分學生未達標情況,分析教學薄弱環節,提出后續教學中應針對安全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進行持續改進。最后相比于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達成度評價方法的優勢在于定量評價,依據計算公式量化各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后與60%達成度標準對比,分析得到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情況以及薄弱環節,對后續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李志義.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最后一公里”[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0,36(3):1-13+109.
[2]董潔,李擎,彭開香,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課程目標達成評價方法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專業“過程控制”課程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9(4):121-125.
[3]李志義,朱泓,劉志軍,等.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4]魏維,唐聃,方睿.試論面向產出的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機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88-193.
[5]高海濤,韓亞麗,歐益寶,等.《控制工程基礎》目標達成度分析與教學質量評價嘗試[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36):234-236.
[6]夏博,胡雪,曾海峰,等.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數控技術》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方法[J].教育現代化,2019,6(68):185-187.
作者:孫文潔 劉然 赫云蘭 劉俊志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上一篇:醫院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統研究
- 下一篇:工商管理模擬實驗課程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