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5:37: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策論文

國外的兩伊政策論文

【論文關鍵詞】兩伊政策;伊拉克;伊朗;美國

【論文摘要】對伊拉克政策和對伊朗政策(以下簡稱“兩伊政策”)是美國中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對兩伊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兩伊對美國在中東利益所構成的共同威脅,以及不同時期美國的兩伊政策三個方面進行探討,進而提出了從整體考察美國兩伊政策的必要性。

伊拉克與伊朗均為中東重要的國家,中東又為美國全球戰略的鏈接點。因而,美國的中東政策,尤其是兩伊政策在美國的中東戰略乃至全球戰略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兩伊互鄰近并位于至關重要的波斯灣沿岸,占有世界65%的石油資源;同時兩伊對美國的“不擴散努力(NonproliferationEfforts)構成巨大挑戰;此外兩伊還對美國在中東和全球利益構成的嚴重威脅。為此,研究美國的兩伊政策顯得十分必要。在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中,視角往往集中在美國對伊拉克政策或對伊朗政策,將美國對伊拉克政策和伊朗政策兩者結合起來,從整體考察美國兩伊政策的研究成果較少。本文擬對兩伊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兩伊對美國在中東利益所構成的共同威脅,以及不同時期美國的兩伊政策三個方面進行探討,進而提出了從整體考察美國兩伊政策的必要性。

1伊拉克和伊朗的戰略地位及戰略價值

1.1伊拉克和伊朗的重要戰略地位

1.1.1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的國家伊拉克,位于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與土耳其、伊朗、敘利亞、約旦、沙特、科威特接壤,東南瀕波斯灣。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流貫全境,伊拉克是中東地區少有的不缺水的國家。伊朗,位于亞洲西南部,同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里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相望,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它控制著海灣東岸和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里海、中亞的最佳通道。

查看全文

市場的戰略政策論文

一、準確把握俄羅斯市場的特殊性

俄羅斯的經濟體制具有明顯的轉軌經濟特征,其市場環境既不同于以往計劃經濟,又迥異于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具有很強的特殊性。要“全面進軍俄羅斯市場”,必須準確把握其市場的特殊性,從而制定正確的戰略與政策。

(一)市場潛力大,輻射力強

首先,俄羅斯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品進口市場,2001年俄進口534億美元,如果考慮到進口商為了避稅而低報進口商品價值,其進口量比統計數據還高。由于俄羅斯經濟結構不均衡,重工業較發達而輕工業相對落后,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消費品,因此,其進口中食品、紡織品、家用電器等日用品占有相當比重。這些正是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商品。其次,進一步增加消費品進口的潛力巨大。俄羅斯轉軌以來,經濟經歷了大滑坡,經過近3年的恢復,其GDP仍然只達到蘇聯解體前的一半,但俄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高、科技實力強、制造業基礎雄厚,因此,其經濟增長的潛力巨大,由于經濟結構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難以根本扭轉,因此,隨著其經濟恢復,人均收入提高,增加消費品進口的潛力更大。再次,俄羅斯市場輻射力強。由于與東歐、獨聯體的傳統關系,俄羅斯市場是進入東歐和獨聯體市場的重要跳板,開拓俄羅斯市場,還將帶動對東歐和獨聯體市場的開發。

(二)需求的多層次性

近年來,俄羅斯人均收入差距急劇擴大,消費水平急劇分化,使俄市場需求呈現出明顯的多層次性,從對進口消費品的需求看,既對歐洲等發達國家所產的名牌服裝、化妝品、家用電器存在需求,又有大量的低收入階層需要價格低廉的低檔產品來維持生活。早期對俄貿易中,我國大量低檔產品流入俄市場,既有俄市場需求的原因,也有我國產業結構中巨大的低檔消費品生產能力急需尋找出路的原因。這種需求的多層次性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還會保持,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中國對俄大量出口低檔消費品的格局不會發生根本改變。與此同時,我國開拓俄羅斯市場的一個重點,在于打入俄中高檔消費品市場。

查看全文

公民參與公共政策論文

摘要:公民參與在公共政策的整個運行過程中,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貫徹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則,制定出科學、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實現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義是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公民參與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通過‘公民不斷的參與’,方能領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會和建立民主作風,在行為上獲取民主辦事的技巧和方法,這樣才可以保證社會運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關鍵詞: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民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政治民主的迅速發展,公共政策已經成為政府調控現代市場經濟和進行社會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務的復雜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們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樣有效。為了制定出科學、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人們不斷地從多方視角、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探討及實踐。本文從“公民參與”視角出發,從原因和背景、功能、爭議及存在問題和對策幾個方面論述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參與,以期為公民參與乃至政策科學的發展“添一把薪”。

一、公民參與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個運行過程都以社會民眾為基礎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來自社會民眾或團體(利益集團)。任何一項政策的實際需求總是來自社會的實際需要,代表公眾實際利益和要求的政策總是從民間社會首先萌發。且任何公共政策總是涉及廣大民眾的,公共政策應是以保護他們的起碼利益為目的的。其次,民眾也是公共政策運行的主體,公共政策的執行常常需要施政者與影響對象之間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動的、消極的,那么政策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慮到政策相對人的態度、利益得失,才能夠制定出最符合社會需要、最能為社會公眾所接受的公共政策。

查看全文

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論文

如今,各個發展中國家在吸引外資方面都采取了積極的改革態度,大幅度提高市場準入程度并輔以優惠措施,同時改善投資環境,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發展中國家吸引外來直接投資仍將繼續增長。引進外資的竟爭加劇,并對我國的外資政策提出挑戰。印度與中國之間在歷史、地域、社會發展水平上,存在著很多的相似性。印度作為WTO創始成員國之一,早在1947年已經是關貿總協定成員,研究印度有關外國直接投資(FDI)政策的新變化,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尤其是我國作為WTO新成員,學習借鑒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更具有現實意義。

一、印度直接投資政策的演變

印度自獨立后從沒中斷過利用外國直接投資(FDI),但政府對外資利用也一直沒放棄過引導。印度政府依據不同需要并結合時代背景采取相應的外資政策。印度從1991年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放寬限制和引進外資政策,這是印度直接投資大飛躍的開端。此后,印度一直實施旨在推行市場自由化,與世界經濟接軌的經濟改革,進一步放寬限制和引進外資。這種與國際接軌的市場取向的改革為直接投資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促使了FDI的大飛躍,為印度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改革以前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

從1947年獨立到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經過了多次演變。(1)1947-1956年。獨立后,由于殖民統治的烙印以及尼赫魯經濟思想的影響,印度政府對外資的引進帶有矛盾的感情色彩。印度政府表面是對直接投資采取開放的態度,但實際上存在疑慮和不滿。一方面,印度政府承認,為了引進先進技術,促進印度工業化,引進外資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它又在1948年4月的《工業政策決議》中明確指出:“作為法規,為了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主要股權應控制在印度手里,而且始終堅持培訓旨在最終取代外國專家的合格印度人員。”

(2)1956-1967年。1956年4月,印度頒布了第二個《工業政策決議》,盡管印度政府在經濟上開始逐步自由化,但其對外資的態度與1948年的《工業政策決議》相同。由于印度政府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提出要實現工業化的目標,這需要大規模投資,而國內資金不足,再者印度政府意識到利用外資不至于耗盡本國外匯儲備,因此印度政府針對不同行業有選擇的利用外資,其中制造業利用外資最多。

查看全文

財稅生態補償政策論文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資源破壞加劇,環境污染嚴重,生態補償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生態補償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財稅視角考察生態補償的路徑,應進一步完善生態稅收制度;構建多層次的生態補償財政分擔體系;建立財政補貼、財政投資有機融合的財政補償機制;完善生態補償財稅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生態補償;財稅政策;路徑分析

生態補償最早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生態補償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經濟手段,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并逐步成為環境政策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核心內容是生態保護外部成本內部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相關利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制度。

財稅視角下的生態補償涵義更加廣泛,其政策涵義是一種以保護生態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的,運用財政稅收手段,調節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經濟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財稅視角下考察生態補償路徑,有助于拓寬生態補償的理論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態補償與生態稅收政策

生態補償資金籌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態稅收收入是其中重要的來源。借鑒國外先進的生態稅收建設經驗,完善生態稅收政策,建立與生態補償機制相適應的生態稅收體系,是稅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財政轉移支付政策論文

摘要:文中從財政轉移支付在均衡地區財力的必要性談起,通過分析西部大開發中財政轉移支付的現狀,指出了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嘗試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財政轉移支付;稅收返還

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于1999年6月,而它真正發展于2000年。西部地區在7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以西部大開發以來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簡寫為“轉移支付”為研究對象,探詢轉移支付在西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西部大開發中轉移支付的必要性

(一)解決各級政府間財力縱向不平衡,是實行轉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原因

稅收和債務工具劃分給中央政府集中了較大部分收入。在分稅制改革之初的1994年,中央財政自給能力達166%,2000年中央財政經歷改革后最艱難的時期,自給比例降到127%,此后,中央財力得到了穩定增長,2004年的184%是改革以來的最高水平。與之相伴,地方財力自給水平穩定在較底的水平,始終徘徊在50%、60%的水平,2004年地方財政自給能力僅為59%。由此可見,地方財力的收不抵支現象只能依賴于中央較為充裕的財力支持。

查看全文

外投資紅籮卜政策論文

如果說發達國家制定的限制對外投資的政策,是“大棒”政策的話,那么,他們也有鼓勵對外投資的“紅籮卜”政策。而且,這種“紅籮卜”政策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對外經濟合作的主流,正在被世界各國所推崇。

在當今日益加強的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對外直接投資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企業維持自身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相應地一些投資母國政府也逐漸認識到對外直接投資雖然從短期看,會給母國經濟帶來損失,但從長遠看,直接投資的流出必然推動本國生產的國際化進程,可以更好地發揮本國企業的優勢,獲得更多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產品銷售市場,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所以,這些國家漸漸地取消了或正在取消對本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限制。不僅如此,有關國家和地區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勵本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截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許多發達國家不僅取消了對本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限制措施,諸如外匯管制和資本輸出管制,并且在采取鼓勵和刺激本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內政策措施的同時,強調增強國際間協調和合作的重要性。

各國制定鼓勵和促進對外直接投資政策的總體目標在于:①增強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維護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提高國家的經濟業績;②尋求更加有利的投資區位,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如將產業轉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資源供應更為充足的地區,可獲得新的比較優勢;③淘汰國內夕陽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因此,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對于資本輸出國具有重要意義,各國政府皆積極創造條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手段來鼓勵和保護本國企業的對外投資。當然,發達國家的促進政策帶有援助落后國家的成分。但不能否認,一些發達國家托幫助東道國發展經濟之辭,行先占領東道國市場、擴大在東道國問題上的發言權之實。

發達國家為了鼓勵和促進本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采取了一系列的具體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大致可以分成四類:信息和技術援助、直接的財政金融支持、投資保險以及稅收保護。四類措施之間可能存在著交叉,例如:技術援助的過程中可能為本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所以,第一類的措施有可能與第二類的措施出現交叉。此外,這種交叉還表現在某國政府的同一機構承擔著一種以上的政策任務。例如,美國的海外私人投資公司(theUnitedStateSOverseasPri—vateInvestmentCorporation)就為美國企業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提供全面的服務,即:不僅組織海外招商團、提供項目貸款,而且還對海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的國家風險提供投資保險。下面就逐一介紹這四類政策措施。

1.信息和技術援助

查看全文

公共價值政策論文

改革之初,為了抓住機遇促進發展,我國公共政策采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一政策取向打破了“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僵死局面,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也使得自然生態矛盾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極不諧調。這些沖突和矛盾是公共政策在社會全面改革和轉型過程中的價值偏頗的集中體現。面對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公共政策的人本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第一次把以人為本提升到了公共政策核心價值的地位,明確了我國公共政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我國公共政策人本取向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第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精髓。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本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人是世界之“本”,認為人是世界的本質和終極本質;人是價值之“本”,認為人是世界上最有價值意義的生命存在;人是歷史之“本”,認為歷史是人的活動史,人是歷史的主體,人類創造并主導著歷史。

第二,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價值理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同心協心、共同奮斗,我國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其實,這種小康只解決了人民的物質層面的需求,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而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僅僅滿足了人民的物質方面的要求,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在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又要以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目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第三,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價值取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置于首位,強調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公共政策的終極目標。這就要求我國的公共政策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愿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四,公共政策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社會的內涵就是要讓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集團之間的關系融洽、協調,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氣氛良好。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這一過渡和變革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極化、利益差別顯性化、利益矛盾尖銳化。在這樣一個不穩定的特定狀態下,如何有效整合社會各成員、各階層、各利益群體、各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社會和諧,關鍵在于我國公共政策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查看全文

外國對兩伊政策論文

【論文關鍵詞】兩伊政策;伊拉克;伊朗;美國

【論文摘要】對伊拉克政策和對伊朗政策(以下簡稱“兩伊政策”)是美國中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對兩伊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兩伊對美國在中東利益所構成的共同威脅,以及不同時期美國的兩伊政策三個方面進行探討,進而提出了從整體考察美國兩伊政策的必要性。

伊拉克與伊朗均為中東重要的國家,中東又為美國全球戰略的鏈接點。因而,美國的中東政策,尤其是兩伊政策在美國的中東戰略乃至全球戰略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兩伊互鄰近并位于至關重要的波斯灣沿岸,占有世界65%的石油資源;同時兩伊對美國的“不擴散努力(NonproliferationEfforts)構成巨大挑戰;此外兩伊還對美國在中東和全球利益構成的嚴重威脅。為此,研究美國的兩伊政策顯得十分必要。在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中,視角往往集中在美國對伊拉克政策或對伊朗政策,將美國對伊拉克政策和伊朗政策兩者結合起來,從整體考察美國兩伊政策的研究成果較少。本文擬對兩伊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兩伊對美國在中東利益所構成的共同威脅,以及不同時期美國的兩伊政策三個方面進行探討,進而提出了從整體考察美國兩伊政策的必要性。

1伊拉克和伊朗的戰略地位及戰略價值

1.1伊拉克和伊朗的重要戰略地位

1.1.1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的國家伊拉克,位于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與土耳其、伊朗、敘利亞、約旦、沙特、科威特接壤,東南瀕波斯灣。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流貫全境,伊拉克是中東地區少有的不缺水的國家。伊朗,位于亞洲西南部,同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里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相望,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它控制著海灣東岸和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里海、中亞的最佳通道。

查看全文

鄰避效應公共政策論文

1鄰避效應對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影響

1.1政策偏向于損害老實人的利益

鄰避效應一般發生在城市內部之中,與城市居民息息相關。沒有人希望鄰避設施建在自己家門附近,雖然它會為大部分人們帶來很多的正外部性,但對設施所在地的居民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有犧牲某個地方的利益,以換取大眾方便的特點,往往會導致地方民眾的排斥。垃圾處理是每個城市都不可逃避的責任,諸如垃圾場這類服務廣大地區的民眾,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的垃圾問題,但同時垃圾焚燒廠的建設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臭氣、蚊蠅、滲濾液污染等等負外部性。這些負外部性問題給附近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甚至會對居民的健康與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以至于民眾都希望不要設施建設在自己的住所附近。更有已建好的鄰避設施帶來的不良影響,導致民眾產生不良的刻板印象,凡鄰避設施的建設都會帶來一定的污染。比如由廣州市政府全資投入的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是當地的“環保樣本工程”,然而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李坑的村民從來沒有停止投訴垃圾焚燒發電廠對村民生活環境、空氣的污染造成的影響。面對這樣的鄰避效應,政府為了將既定的政策執行下去,堅持鄰避設施所發揮的正外部性,同時又要應付當地人們的強烈反對,往往權衡利益后,容易作出讓步。既然在東邊無法實施方案,那就把方案移植到西邊,再不行就轉到南邊或者北邊,反正方案是不能放棄的,所以只能選擇成本最小化處理,將設施移到反對聲最少的地方。所以最終很容易演變為哪里的反對聲音最小,就會在誰家落地生根。而往往反對聲較少的地方一般都是發展相對落后,公民維權意識的不高,最終只是虧了老實人,讓老實人承擔鄰避設施帶來的負面影響。

1.2導致政策擱置或無法執行

出發點再好的政策,沒有大眾的支持,都難以實現其真正的效果。因此政策執行在整個政策實施過程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一旦離開了執行,就成了空中樓閣;離開了貫徹執行,也就失去了意義。政策實施的結果總會造成一些人受益,而另一些人受損。而公共政策遭到鄰避效應的影響,即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對呼聲,居民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當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或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通過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方式進行抗爭,“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憑什么由我們來承擔應該整個社會承擔的后果”等等激烈的情緒籠罩著選址點的周圍。此時普通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反抗鄰避設施的建設。這些表面看似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們發出的狹隘觀點,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地站在當地人的角度上考慮,就不能僅僅用自私二字可以涵蓋他們的行為了。在落實政府政策、建設鄰避設施過程中,周邊的居民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受害意識,從而產生反抗運動,導致政府與公眾的關系不斷惡化。所以這種情況下,多數政府是不敢貿然繼續堅定執行原定的方案,不能與公眾的意愿公然違背,否則將會演變成更激烈的反抗運動,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最終導致政府多數選擇擱置原定的方案,以平緩大眾的激烈反抗情緒,從而致使所定的方案無法實施。比如廣州番禺垃圾焚燒項目啟動后,發出通告決定在番禹區大石街建立一座焚燒發電廠。這個決定遭到附近樓盤居民集體的強烈反對,迫于壓力輿論之下,最后決定停建。

1.3延誤政策進度,加大政策成本

查看全文